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合集下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注:(1)抗震设防烈度表示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抗震设防标准表示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2) 8+与9+表示其“抗震措施”或“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比8度及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但规范并未给出更高要求的规定;(3)表中涂鸦处即表示其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有调整。

注:《抗规》即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即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o。

建筑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建筑抗震措施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维护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提高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抗震构造措施则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采取的相关措施,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类措施。

1.地质勘测:在选择建筑地点之前,应进行地质勘测,了解地下情况和地震危险性,并在设计中考虑这些因素。

2.建筑设计阶段: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地震激励和地震荷载,确保建筑物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同时,还应加入一些减震和隔震设计,如设置减震器、缓冲墩和隔震支座等。

3.施工过程:在建筑物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保证结构的质量和强度,避免出现施工质量不达标的情况。

4.检测和维护: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结构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结构问题,避免在地震发生时出现结构失稳和倒塌的情况。

抗震构造措施:1.建筑布局:在建筑物的布局设计中,应尽量避开断层带和地震活跃区,选择相对稳定的地段。

2.结构形式:选择适合地震区的结构形式,如采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桩基承台结构等,这些结构形式在地震时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3.增强柱子和梁的抗震能力:可以通过加固柱子和梁的截面形状、增加钢筋数量和加固材料等方式,提高其抗震能力。

4.减震和隔震设计:采用减震器、隔震支座等减震和隔震设备,可以将地震的震动分离和减少,减少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5.集成布置: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可以将重要的功能区域集中布置在强度较高的区域,以提高其安全性。

6.增加水平连接:在建筑物中增加水平连接件,如连接梁和剪力墙之间的抗剪钢筋等,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7.考虑特殊情况:一些特殊建筑物,如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和重要设施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以确保其在地震时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建筑物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措施,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在地震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两个经常被用到的概念,尤其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它们都与抗震有关,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重要的区别。

下面将详细介绍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差异。

抗震措施抗震措施是指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措施,旨在减少或消除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害。

这些措施可以在建筑物、设备和基础设施等层面上采取。

抗震措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震设计:建筑物的设计应考虑地震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包括使用抗震设备和材料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抗震调研:在建设新的建筑物之前,需要进行地震调查来评估地震风险并确定安全建设的要求。

3.提高结构稳定性:通过使用加固材料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4.预警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通知人们地震的到来,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当的避难或紧急行动。

5.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强度:采取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加强墙体、增加柱子和梁的数量或尺寸,以及使用合适的抗震构造技术。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为抵抗地震力而采用的特定结构措施。

这些措施更具技术性和专业性,通常需要由结构工程师、建筑师和设计师来实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1.增加结构的刚度:通过使用刚性材料和构件,如钢筋混凝土框架和剪力墙等,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

2.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使用可消化能量的材料和构件,如钢筋混凝土梁、钢结构和隔震设备等,来减少地震能量对建筑物的传递。

3.增加抗震性能:在建筑物中采用抗震设计和施工技术,包括加固柱子、梁和墙壁,以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4.使用基础设施抗震措施:在建设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地下排水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和安全出口等抗震设施,以增加建筑物的安全性。

总结抗震措施主要强调在地震事件发生后,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减少或消除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害。

而抗震构造措施则侧重于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阶段,通过采用特定的结构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引言在地震活跃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确保人员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的重要因素。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建筑物能够经受住地震荷载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1. 抗震措施抗震措施是指通过设计和建筑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手段,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措施:1.1 加固柱和墙体通过在原有柱子和墙体上添加加固材料,如钢板、碳纤维或混凝土墙体等,来提高其抗震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结构的刚度和耐力,从而减少地震时的位移和变形。

1.2 增加阻尼器阻尼器是一种能够通过吸收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响应的装置。

常见的阻尼器包括摩擦阻尼器、液力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等。

增加阻尼器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1.3 设置剪切墙剪切墙是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一些垂直于地震方向的墙体,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剪切墙可以将地震荷载通过剪切变形转移到墙体上,减少其他构件的扭转和变形。

1.4 加固地基地震时,地基的抗震能力也非常关键。

通过在地基中增加加固材料,如钢筋网或钢板,可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耐震能力。

1.5 配置降震装置降震装置是一种能够减缓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的装置。

常见的降震装置包括基础隔震装置、轴向力控制装置和摆式阻尼器等。

通过配置降震装置,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2. 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涉及到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2.1 提高结构的刚度结构刚度是指结构在受力时的抵抗变形的能力。

通过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设置有效的抗震连接和合理的结构布置,可以提高结构的刚度,提高抗震能力。

2.2 增加结构的耐力结构耐力是指结构在受力时的抵抗破坏的能力。

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合理的构造方式和施工质量控制,可以提高结构的耐力,提高抗震能力。

2.3 控制结构的变形地震会引起结构的变形,如果变形过大,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

因此,控制结构的变形是提高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是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关键因素。

抗震措施是在建筑物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构造是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和构造方法,用于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首先,抗震措施包括:1.合理的建筑设计: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地震的作用,确保结构能够充分承受地震荷载。

2.地基处理:选择稳定的土壤,进行合理的地基处理,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3.隔震措施:采用隔震技术,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4.抗侧移措施:在建筑物的底部设置抗侧移墙或抗侧移支撑,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5.加固措施:对老旧建筑进行加固,如加装钢筋混凝土柱、墙体加固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6.防震设备:安装防震设备,如减震器、减震支座等,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7.预应力技术:采用预应力技术,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其次,抗震构造措施包括:1.建筑物布置:根据地震力的作用方向,合理布置建筑物的结构,如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和抗侧稳定性。

2.结构材料选用:使用高强度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3.结构形式: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桁架结构等,增加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4.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在桥梁结构设计中,采用合理的桥墩和桥面板设计,增加桥梁的抗震能力。

5.状态监测:对建筑物进行定期的状态监测,如裂缝检测、变形监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才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带来的破坏风险。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你真的分清了吗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你真的分清了吗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你真的分清了吗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如建筑总体布置、结构选型、地基抗液化措施、考虑概念设计要求对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及变形)的调整以及各种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所采取的细部构造,如钢筋锚固、搭接、混凝土保护层、最小配筋率等。

“抗震措施”涵盖了“抗震构造措施”。

注意:抗震等级划分属“抗震措施”的宏观控制。

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里,对于“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

实质不是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而是结构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1、不相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从规范中对“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定义来看,“抗震措施”定义中的“包括抗震构造措施”,表面上似乎可以直接理解为,它们均应对不相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抗震措施”中的“抗震构造措施”所对应的设防烈度与“抗震措施”中的其他部分所对应的设防烈度可以不同。

2、采用不同等级的放大系数抗震措施具体来说一个就是抗震措施,根据抗震等级对抗震作用采用不同等级的放大系数。

主要是一些概念设计的东西,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

对柱、抗剪、节点进行加强。

一个就是构造措施,如梁柱箍筋加密及非结构构件抗震构造措施等等。

3、采用不同设计原则抗震措施(规范2.1.9条):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规范 2.1.10条):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标准内力调整:1、薄弱层地震内力调整《抗震规范》3.4.4-2条规定:“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

”2、最小剪重比地震内力调整《抗震规范》5.2.5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其中:λ为剪力系数,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地震作用、抗震措施、构造措施的确定

地震作用、抗震措施、构造措施的确定
分类标准3.0.3条:甲、乙Biblioteka :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确定抗震措施;
丙类: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确定抗震措施;
丁类:本地设防烈度降一度确定抗震措施,6度时不应降低;
抗规3.3.2:
Ⅰ类场地时,甲、乙类按本地设防烈度采取构造措施,丙类降低一度采取构造措施,但6度时仍按6度采用;
抗规3.3.3:
Ⅲ、Ⅳ类场地时,7度(0.15g)和8度(0.3g)按照8度(0.2g)和9度(0.4g)采取构造措施。
地震作用
抗震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
分类标准3.0.3条:
甲类: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乙类: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丙类: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丁类: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抗规3.1.2条:
设防烈度为6度时,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3个概念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3个概念
[作者简介] 赵清清,硕士研究生,工程师
解答:内力调整属于抗震措施范畴,本例为丙类建筑,抗震措施不提高。 丙类建筑,总高 48m,7 度设防,由《抗规》表 6.1.2 抗震等级取为二级,c 1.3 ,
V 1.3 (320 350) / 5.2 167.5 kN
建筑场地 III 类, 7 度 0.15g, 由 《抗规》 3.3.3 确定轴压比限值时属于抗震构造措施范畴, 宜按 8 度 0.20g 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此时对应的抗震等级取为一级,查《抗规》表 6.3.6 [μN]=0.65。轴压比 N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 和抗震等级 3 个概念
赵清清(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软件事业部)
一、前言 《抗规》1.0.2 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这是 一个强制性条文, 意味着结构设计人员在做设计中必须遵守。 这也意味着大部分工程都涉及 到抗震设计。结构设计人员可能对抗震设计中最常接触到的 3 个概念,抗震措施、抗震构造 措施和抗震等级不能清楚地理解。本文通过概念对比和实际案例对这 3 个概念予以辨析。 二、抗震措施 《抗规》2.1.10: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的调整直接受到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的影响。 在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3.0.2 有明确的规定:甲类、乙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 抗震措施,即甲类、乙类建筑抗震措施需提高一度对待。对此条文说明有明确解释:本标准 规定重点设防类提高抗震措施而不提高地震作用,同一些国家的规范只提高地震作用 (10%~30%)而不提高抗震措施,在设防概念上有所不同:提高抗震措施,着眼于把财力、物 力用在增加结构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上,是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提高地震作用,则结构的各 构件均全面增加材料,投资增加的效果不如前者。这条也是《抗规》中乙类建筑提高一度查 6.1.2 确定抗震等级的依据。 三、抗震构造措施 《抗规》2.1.11:依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 采用的各种细部要求。 条文说明:抗震构造措施只是抗震措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本规范的目录中,可以看到 一般规定、计算要点、抗震构造措施、设计要求等。其中的一般规定(比如体型要求)及计 算要点中的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调整的规定均属于抗震措施;而构件截面尺寸和配 筋相关的(轴压比限值、钢筋数量和布置)则属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的调整则受到场地土类别的影响。 《抗规》3.3.1 和 3.3.2 建筑场地为 I 类 时, 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但抗震设防 烈度为 6 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建筑场地为 III、IV 类 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7 度(0.15g)和 8 度(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 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 8 度(0.20g)和 9 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 震构造措施。 四、抗震等级 不同抗震措施和不同抗震构造措施怎么体现和标志这种差异性呢?需要用一个“梯度” 来划分,这个“梯度”就是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既标志这抗震措施还标志着抗震构造措施。提 高抗震措施或者提高抗震构造措施就意味着需要“采取更高一级的抗震等级来对待”。 下面是 一个典型的设计实例,有助于读者来理解这 3 个概念。 某框架结构办公楼(非大跨结构) ,总高度为 48m。地震信息如下:抗震设防分类为丙 类,抗震设防烈度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场地类别为 III 类。某顶层中柱上、下柱端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分别为 320kN·m,350 kN·m(同为顺时 针) ; 剪力设计值为 125kN, 轴力设计值为 1750kN,柱截面为 500mm×500mm, Hn=5.2m, λ>2, 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在不采用有利于提高轴压比限值的构造措施条件下,试问,该柱截面 设计时,轴压比限值[μN]及剪力设计值(kN)应取多少?

如何区分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如何区分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如何区分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都是指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中采取的措施,以提高建筑物抵抗地震破坏的能力。

尽管它们都是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但它们的概念和目标有所不同。

抗震措施是指为了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这些措施着重于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抗震措施通常在建筑物施工和维护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包括地基处理、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监测等。

具体的抗震措施包括加强结构可靠性、改进基础土体力学性质、改善结构的动力响应性能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和荷载,以减少破坏程度。

抗震构造措施则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中,采用一定的结构形式、材料和施工工艺,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设置抗震支撑与刚性墙体、采用减震装置等。

抗震构造措施主要通过改变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来提高其整体抗震能力。

它们着重于提高建筑物本身的抗震能力,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总的来说,抗震措施是为了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包括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而抗震构造措施则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主要通过改变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来实现。

抗震措施强调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和荷载,而抗震构造措施则是通过改变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提高其整体抗震能力。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通常是相辅相成的。

抗震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而抗震构造措施则能够加强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材料,从而达到更好的抗震效果。

因此,建筑设计者和工程师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确保建筑物具备良好的抗震能力,以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区别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区别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区别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旨在提高建筑对地震的抵抗能力。

虽然两者有着相似的目标,即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区别。

本文将从定义、具体措施和建筑实施等方面,对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进行详细比较和分析。

首先,抗震措施是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或消除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生命财产的危险。

它主要包括合理的建筑布置、改善地基条件、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以及增加抗震设备等,以提高整体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措施主要涉及建筑设计上的调整和改进,比如合理选址和选材、合理配置墙体和柱子的位置等。

抗震措施可以说是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运用的一种综合性技术手段。

与之相较,抗震构造措施更加突出于建筑结构本身的设计和施工。

它主要集中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构造方面,通过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造形式,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改善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增加结构的耗能能力、增加结构的延性等。

所谓刚度和稳定性指的是结构的抗侧倾能力和抗扭能力;耗能能力包括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能量吸收能力;延性指的是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

抗震构造措施主要是通过调整和改进建筑的结构形式和构造形式,来提高建筑对地震的抵抗能力。

在具体实施方面,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也有一定的差异。

抗震措施更侧重于建筑的整体设计和施工。

采取抗震措施需要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密切合作,充分考虑变形、抗震和抗侧倾等问题,通过调整建筑设计方案,减少结构的外力作用,提高抗震能力。

例如,合理选材、合理配置墙体和柱子的位置等,都是抗震措施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抗震构造措施更加注重建筑结构的具体设计和施工方法。

在抗震构造措施的实施过程中,结构的刚性、稳定性、耗能能力和延性等方面的改进是非常关键的。

这需要结构工程师充分了解材料和结构的力学性能,合理设计结构的刚度、弹性和阻尼等特性。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你真的分清了吗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你真的分清了吗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你真的分清了吗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两个与地震相关的概念,它们在地震灾害防范领域具有不同的含义和重要性。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地震防范工作中的作用。

首先,抗震措施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采取的措施,旨在减少或避免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的造成损失。

这包括预防措施、应急救援准备和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

抗震措施的目标是通过提高社会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的风险和损失,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

抗震措施的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地震信息,提高预报预警水平;2.制定科学合理的建筑物设计标准,采用抗震设计方法和技术,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3.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如道路、桥梁、水电站等;4.开展地震宣传教育,培养人们的地震防范意识,并掌握相关的自救互救技能;5.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地震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6.做好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及时帮助灾民恢复正常生活。

与此相对应的是抗震构造措施,它是指在建筑物或其他工程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以增强其抗震能力。

抗震构造措施是在建筑物的设计阶段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以提高建筑物抵抗地震力的能力,减少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它关注的是建筑物内部结构和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在地震荷载下的应力和变形。

抗震构造措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抗震墙、剪力墙等结构形式,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2.使用抗震钢筋和抗震连接件,以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3.加固和改造老旧建筑,提高其抗震能力;4.设计合理的结构减震措施,如减震支座、减震墩等,以消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5.在施工过程中,确保材料的质量和施工质量,严格控制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

抗震构造措施的目标是在地震发生时,使建筑物能够尽可能地保持完好,减少破坏和倒塌的风险,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两个不同但相互关联的概念。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采用哪个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采用哪个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采用哪个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人们采取了各种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本文将从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应对地震灾害。

抗震措施是指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可以采取的一些措施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首先,建立健全的地震监测系统非常重要。

通过监测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可以提前预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损失。

其次,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

人们应该了解地震的危害以及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

此外,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提高救援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抗震措施。

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及时进行救援,可以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在建筑、桥梁等工程建设中,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强其抗震能力。

首先,选择合适的建筑地点非常重要。

在地震频发地区,应该避免在活动断裂带、滑坡带等地形复杂的地方建造建筑。

其次,合理设计建筑结构,采用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中,根据地震的作用,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

例如,采用横向抗震支撑系统、设置抗震支撑墙等。

此外,使用抗震材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材料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延性,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有效地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少建筑的破坏程度。

除了以上提到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人们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例如,加强地震科研,提高地震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加强地震监测和勘测,提高地震安全评价的水平等。

总之,地震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希望通过不断地努力,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如何区分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如何区分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如何区分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抗震措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和损失。

而抗震构造措施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特定的构造措施,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首先,抗震措施强调的是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整体性能,它包括了建筑物的结构、材料、设备等方面的抗震设计和措施。

抗震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改良:通过对建筑物结构进行改造或加固,以提高其整体的抗震能力。

例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砖木结构,增加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2.材料选用:选择具有较高抗震性能的建筑材料,如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钢材、钢筋混凝土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3.设备和装置:安装地震保护设备和装置,如防震支座、防震支架等,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同时,采用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设备,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抗震措施主要通过对建筑物的整体性能进行改善和提高,达到减少地震破坏和减少人身伤亡的目的。

另一方面,抗震构造措施则更加侧重于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和方法。

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布局:选择合适的结构布局,如对称布置、交叉布置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2.承载系统:选择合适的承载系统,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连接和固定:合理选择连接和固定方式,采用高强度和刚性的连接件,确保整个结构的一体化。

4.抗震设备和装置:采用合适的抗震设备和装置,如加强构件、隔震装置等,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抗震构造措施主要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来达到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目的。

它更加注重于建筑物的结构细节和施工质量,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总的来说,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密切相关但不同的概念。

抗震措施更加强调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而抗震构造措施则注重建筑物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细节和方法。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为了增强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抗震措施主要包括地震研究和预测、地震监测、地震应急预案等,而抗震构造措施则是通过建筑结构设计和强化工程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首先,抗震措施方面,地震研究和预测是抗震工作的基础。

通过研究地震活动规律和历史地震数据,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可能的震级。

这有助于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和应急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另外,地震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及时提供准确的地震参数信息,为防震救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建立健全的地震应急预案和救灾体系也是增强抗震能力的重要一环。

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提高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能力,可以在地震发生后迅速采取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抗震构造措施方面,一方面需要合理设计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抗震设防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倒塌或严重受损。

为了确保设计的合理性,需要进行力学分析和结构计算,选择恰当的材料和构件,同时也需要考虑地震反应谱的影响,以保证建筑物在不同地震动的作用下都能安全运行。

另一方面,强化工程也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

强化工程主要包括加固和改造已有的建筑物以及施工新建建筑时的抗震设计。

对于已有的建筑物,可以借助锚固、加固梁柱等方法,改善其抗震性能。

同时,建筑物的基础也是影响抗震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加固地基和承台等方式,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力。

对于新建建筑来说,要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选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确保其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除了上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教育和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需要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防护意识和应急能力。

同时,学校和社区也可以组织地震演习和应急训练,培养居民的地震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为了增强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区别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区别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区别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在地震发生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目的是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及其使用功能的影响,并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尽管两者都是为了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而采取的措施,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探讨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1. 抗震措施抗震措施主要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抗震措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设计措施在建筑物的初步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合理选取结构形式和材料,并确定适当的抗震等级。

设计措施还包括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和配置,以及设置剪力墙、抗侧力支撑等。

1.2 施工措施抗震施工措施是指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以保证施工质量和抗震性能。

这包括合理施工序列的确定、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的选择,以及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等。

1.3 维护措施抗震维护措施是指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保养措施,旨在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持久有效。

这包括对建筑结构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修复结构破损和腐蚀,保证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抗震性能。

2. 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中采取的专门技术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构造措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结构形式选择结构形式是指建筑物所采用的主体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在地震区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地震波特征和建筑物要求合理选择。

2.2 结构材料选择抗震构造措施还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

不同的结构材料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设计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2.3 系统耦合系统耦合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中,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连接方式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起来,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系统耦合措施包括设置适当的连接形式和连接件,以及增加抗震撑等。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0前言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除了进行“计算”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按规范查抗震措施.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抗震措施的定义、内容、该怎么查,其所涉及的规范条文众多,设计师很容易混淆,尤其是和抗震构造措施碰到一起时容易出现差错.1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抗震措施的定义是: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因此,这里需要明白的一个概念是: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这里之所以把抗震构造措施拿出来讲,是因为我们的规范体系里针对怎么查抗震构造措施有一些调整.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抗震设计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二是抗震措施.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在抗规中主要是第5章的内容.抗震措施在抗规中主要是各章节中一般规定、计算要点、抗震构造措施、设计要求的内容.该定义中还强调了一点:抗震措施包含抗震构造措施,两者在抗震设计中很容易混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中对抗震构造措施的定义是: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要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抗震构造措施强调的是“构造”,通过控制细部来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二是抗震措施里是有计算内容,也就是所谓的构造设计计算.对于“不需计算”,这里的计算指的是地震作用计算、抗力计算,严格说起来抗震构造措施里是有计算的,只不过这个计算指的是那种简单的计算,比如配筋率.《抗规》中有一些条文是关于结构采用抗震措施或抗震构造措施调整的,抗震构造措施的范围比抗震措施小,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是针对抗震措施的调整,则包括抗震构造措施在内的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都要进行调整;如果只是针对抗震构造措施的调整,则需搞清楚哪些是抗震构造措施,就能做到不会张冠李戴——只需调整抗震构造措施的却调整了所有的抗震措施.还是拿抗规条文来举例,该如何辨别两者呢?抗规条文说明中提到:一般规定及计算要点中的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及变形)调整的规定均属于抗震措施,设计要求中的规定,可能包括有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应按术语定义区分.再具体一些,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1)竖向构件的轴压比;2)构件截面尺寸要求(最小截面宽高厚、剪跨比、跨高比等);3)最小配筋率;4)箍筋及加密区要求;5)抗震墙边缘构件配筋要求;6)特一级结构配筋要求.2抗震措施调整的相关条文我国抗震设计采用的是“三水准,两阶段”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为保证各类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可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采用两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承载力验算和弹塑性变形验算,对于大多数结构而言,只需进行第一阶段的计算,然后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措施来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而对于一些复杂结构,则还需验算弹塑性层间位移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因此,如何正确采用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对实现“三水准”至关重要.2.1几个重要概念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抗规》,我国的建筑按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建筑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分为6度(0.05g)、7度(0.10g)、7度(0.15g)、8度0.20g(0.25g)、9度(0.40g),建筑的场地类别又分为Ⅰ、Ⅱ、Ⅲ、Ⅳ四类.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结构所采取的抗震措施须相应的调整.《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3.0.3条规定,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标准设防类(丙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重点设防类(乙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特殊设防类(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适度设防类(丁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2.2《抗规》的相关条文《抗规》中针对不同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抗震措施(或抗震构造措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第3章基本规定:3.3.2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3.3.3建筑场地为Ⅲ、Ⅳ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第6章针对钢筋混凝土房屋:6.1.1(表格注释6)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最大适用高度.(作者注:这里属于抗震措施而非抗震构造措施的范畴)6.1.2(表格注释1)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6.1.34当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而房屋的高度超过本规范表6.1.2相应规定的上界时,应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第8章针对钢结构房屋:8.1.3(表格注释2)一般情况,构件的抗震等级应与结构相同;当某个部位各构件的承载力均满足2倍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内力要求时,7~9度的构件抗震等级应允许降低一度确定.8.4.3框架-中心支撑结构的框架部分,当房屋高度不高于100m且框架部分按计算分配的地震剪力不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5%时,一、二、三级的抗震构造措施可按框架结构降低一级的相应要求采用......3规范解读和简明表格整理从第2节列出的相关条文可以看出,抗震措施怎么查和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挂钩,但是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在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基础之上会有所调整.查抗震构造措施时主要需注意以下四点:1)Ⅰ类场地甲乙类建筑:根据定义,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9度(注意:这里指的是本地区设防烈度)时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这里的抗震措施包含了抗震构造措施,因此抗震构造措施也应相应的调整,但是,建筑场地为Ⅰ类时特殊,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允许降低一度查抗震构造措施,6度(注意:这里指的是本地区设防烈度)时就按6度查.丁类建筑:根据定义,已经允许适当降低查抗震措施(6度时还按6度查)了,因此抗震构造措施不再另行降低.2)Ⅲ、Ⅳ类场地甲乙类建筑:根据定义,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这里相当于抗震构造措施已经提高一度查了.另外,当场地类别为Ⅲ、Ⅳ类时,7度(0.15g)应按照8度(0.20g)查抗震构造措施,8度(0.30g)应按9度(0.40g)查抗震构造措施.这里对于甲乙类建筑就有一个双重调整的问题,那么调整的幅度则需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确定.因此表1中8度+有“比8度更高的要求”和“9度”两种含义.丙类建筑:7度(0.15g)应按照8度(0.20g)查抗震构造措施,8度(0.30g)应按9度(0.40g)查抗震构造措施.丁类建筑:根据定义,允许适当降低查抗震措施,这里也涉及到了双重调整的问题,因此7度(0.15g)还按照7度查抗震构造措施,8度(0.30g)还按8度查抗震构造措施.3)9度和丁类“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这里强调了“比9度更高的要求”;“丁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这里强调的是“适当降低”,有“降低要求”和“降低一度”两种含义,具体结合实际情况确定.4)乙类对于乙类建筑,与一些国家只提高地震作用而不提高抗震措施不同,我国规范中对乙类只提高一度查抗震措施,没有提高一度计算地震作用,性价比较高.为了方便查阅,不同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的建筑,其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可归纳于表1.。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个概念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个概念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个概念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和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

抗震措施是指为了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而采取的技术、材料或设计方法。

抗震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形式设计:选择适宜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桁架等,以提高建筑物整体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2.结构材料选择: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以提供足够的抗震性能和强度。

3.预应力设计:采用预应力技术对结构进行加固,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4.消能减震装置设计:采用减震器、摆设备、隔震设备等减震装置,减少地震引起的结构位移和振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能。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取的具体措施,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抗震构造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抗侧力措施:采取加强结构抗侧力能力的措施,如加粗柱子、加设剪力墙或加固节点等。

2.结构抗倒塌措施:采取措施防止结构倒塌,如设置合理的层间刚性、加大结构柱的强度等。

3.结构抗震位移措施:采取措施限制结构位移,如设置隔震层、减震装置等。

抗震等级是评价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等级制度,它是根据地震作用的强度和频率分布,以及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后的破坏程度等因素来确定的。

抗震等级通常分为一般抗震、中等抗震、较强抗震、强烈抗震和极强抗震五个等级。

不同等级的建筑物需要满足不同的抗震强度要求和设计准则,以保证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安全性能。

总的来说,抗震措施是指为了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而采取的技术、材料或设计方法,抗震构造措施是具体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取的措施,而抗震等级是评价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等级制度。

在结构设计中,需要根据抗震等级的要求来确定适当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1、定义
抗震措施: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2、区别与联系
抗震设计=地震作用计算+抗震措施
抗震措施=内力调整+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抗震等级、配筋率、锚固长度、轴压比、梁柱箍筋加密及非结构构件抗震构造措施等等。

(注:内力调整包含内容: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3、规范规定与比较
. 抗震措施(规范3.1.3条)
·甲类建筑,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地震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 抗震构造措施(规范3.3.2条及条)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甲、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6度不降低。

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和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和9度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 以规范规定为依据,列出符合抗震设防烈度要求的比较数据
3.3.1. 丙类建筑
Ⅰ类场地 6度 7度 8度 9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
抗震措施(烈度) 6 7 7 8 8 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6 6 7 7 8
Ⅱ类场地 6度 7度 8度 9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
抗震措施(烈度) 6 7 7 8 8 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7 7 8 8 9
Ⅲ、Ⅳ类场地6度 7度 8度 9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
抗震措施(烈度) 6 7 7 8 8
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7 8 8 9 9
. 甲、乙类建筑
Ⅰ类场地6度 7度 8度 9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
抗震措施(烈度) 7 8 8 9 9 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7 7 8 8 9
Ⅱ类场地6度 7度 8度 9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
抗震措施(烈度) 7 8 8 9 9 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7 8 8 9 9 9+
Ⅲ、Ⅳ类场地6度 7度 8度 9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
抗震措施(烈度) 7 8 8 9 9 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7 8 8+ 9 9+
9+
3.3.1.8+和9+等的处理
8+及9+表示其“抗震措施”或“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比8
度及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但规范并没有给出更高要求的规定,
处理起来会有很多争议。

从实际情况出发,遇到乙类建筑的机会较
少,当为度Ⅲ类场地时,如采用8+不好处理时,可用9度来代替。

至于9+,代表的是度以上Ⅲ、Ⅳ类场地上的甲、乙类建筑,更难遇
到。

4、个人理解
接触的乙类建筑基本上是教学楼,东营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加速度除海港为外,其它地区为。

如果工程为海港地区的多层乙类建筑,土层为Ⅲ类土,PKPM参数选取为:设防烈度为7度(0.15g)(目的:计算地震作用),抗震等级二级(目的:调整内力计算),抗震构造措施提高一度(目的:保证抗震构造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