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doc
《故都的秋》说课稿、教案
故都的秋一、故都的秋景秋天是一个丰收、收获和感恩的季节。
在我国的故都,北京,秋天也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之一。
在此时,整个城市被染上了一层金色的颜色,除了美丽的石板路和窄巷子,还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故都的秋天带给我们的感受不仅仅是层层叠叠的金黄色叶子,还有一种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
有许多历史古迹被渲染成了秋天所独有的颜色,它们散发着一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香气,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这些来到故都的人们。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故都北京的秋天景色和历史文化•了解故都的文化底蕴使它成为我国的国际旅游名城•能够描述和表达出故都的秋天景色所给予的情感•学习简单的摄影技巧并将其应用于秋天景色的拍摄中能力目标•通过参观、阅读和表达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创新思维应用于日常学习中,完成个性化的作品创作•培养学生感知自然、关注环保、保护城市文化资源的能力和精神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并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周围的人的良好习惯和品质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群体讨论法:带领学生探究问题,探讨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做法,培养创新思维;•手工制作法:让学生在制作中提升其动手能力,培养创意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视觉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媒介手段使得课堂更生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1. 介绍北京故都的秋天景色北京故都的秋天景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在北京的秋天,完美的天空、犹如火焰般的枫叶、红墙黄瓦和小胡同里的水塘和平生活瞬间从记忆中呼唤而来,让人感到欣喜不已。
2. 让学生了解到文化是北京的又一独特之处北京是一座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悠久而文化多彩。
这些文化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独特的饮食文化、紫禁城的历史、京剧文化等等。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由著名作家郁达夫所著。
本文在课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深厚感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追求和民族精神。
本文以描绘故都北京的秋景为主题,通过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秋天的韵味和内涵。
1. 作用与地位《故都的秋》在教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提高观察力和感悟力。
(3)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作为现代散文的代表作,为学生提供文学鉴赏的范例。
2.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描绘故都的秋景,包括天空、街道、树木、湖泊等。
(2)表达作者对故都秋天的喜爱,以及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3)通过对秋天的描绘,抒发作者对人生、历史的感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3)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法、联想法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故都秋天的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2)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散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3)对故都秋天的描绘和感悟。
2. 教学难点:(1)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
(2)散文鉴赏能力的培养。
(3)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与激发。
四、说教法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突出以下亮点:1. 启发法:在课堂导入阶段,通过展示与故都北京秋景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都的秋》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说课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几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在“自然情怀”的人文主题下选取了五篇写景散文。
《故都的秋》是现代作家郁达夫的经典作品之一,主要写了作者眼中北平的秋景,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眷恋和热爱。
学习这篇文章,应重点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中提升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春》《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散文,对散文文体并不陌生。
但对散文中“情与景的关系”的理解并不深入,停留在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的作用上,尚未能理解作者情感对景物选择的作用。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思考郁达夫为何没有详细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写牵牛花、槐蕊、秋雨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立如下:1、品味故都秋日的清、静、悲凉,通过鉴赏意象和语言来品味文本的诗意。
2、了解郁达夫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理解他独特的审美情趣。
3、学习写景抒情的手法技巧。
三、教法学法遵循“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原则,紧密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在教学上我采取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在学法上则注重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的阅读体会。
四、教学过程接下来,我说教学过程。
我分为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巩固小结和作业布置五个部分。
首先是导入。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愉悦的艺术。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__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__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__特点《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__的基调和底色。
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__的骨架。
《故都的秋》说课稿(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15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
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我所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也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缩短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三、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合作探究等方法,感受故都的秋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把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设置为我的教学重点。
把体会作者内心情感作为我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中我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来组织教学。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
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诗句的方法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秋天,一个奇妙的季节,不同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眼中的秋。
今天,就跟着老师一起去看一看作者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呢?顺势板书课题。
《故都的秋》 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篇课文被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自然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来描绘自然、表达情感,为今后的写作和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散文的能力。
但是,对于像《故都的秋》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学生在理解和欣赏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一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浅,对于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深沉的情感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品味本文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故都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秋的特点,品味作者笔下秋的韵味。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文中“悲凉”情感的内涵,以及这种情感与故都秋景之间的关系。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由著名作家郁达夫所著。
本文在教材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现代散文的较高水平,还具有很强的文学审美价值。
通过对故都北京的秋景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2. 增强学生对故都文化的了解:通过描绘故都的秋景,让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主要内容:本文以描绘故都北京的秋景为主线,通过对天空、街道、园林、寺庙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美丽画面。
同时,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使文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如写作、演讲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故都的秋之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理解作者对故都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美好人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文章写作技巧的掌握。
(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如何运用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与价值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为此我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设疑、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1、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朗诵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
如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情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够领略到散文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理解和鉴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过一些散文,但对于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此外,由于生活阅历和文化背景的限制,学生对于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可能理解不够到位。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3、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把握故都秋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沉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2、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故都秋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悲凉”之情的内涵。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并能够在写作中运用。
故都的秋的说课稿
故都的秋的说课稿《故都的秋》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秋意,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写景状物散文”,通过学习这些散文,学生能够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故都的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将故都的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又融入了自己深沉的情感,使文章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此外,文章的语言优美,富有韵味,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和学习。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但对于散文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对于写景抒情类的文章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如何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内涵,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散文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可能理解不够透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故都的秋》说课稿 doc
《故都的秋》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这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作品,眷恋,落寞,悲凉之情蕴藏在细腻,含蓄的语言中,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此得到了充分展现.二、说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鉴赏散文,注意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从特定的“景语”中品读出不一样的“情语”,对于这样一篇典型的美文,组织教学时,尤其要重视审美教育,我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挖掘出教材中美的因素,把培养审美能力,建构审美心理,作为本课教学的关键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本文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2、体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主要写法。
3、学习课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我假设的是面向中快班,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由故都的秋联系到南国的秋的对比联想。
教学难点是:如何去体会作者通过北平的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幽思和孤独感。
本文中“物”、“我”完美融合的写作特点十分突出,作者对北方秋景的赞美之情也有十分深刻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这两个方面来突破重难点。
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为了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初渋散文鉴赏,审美能力尚且欠缺,且属于中快班性质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
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2、点拨法。
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3、探究讨论法。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通用12篇)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通用12篇)《故都的秋》优秀篇1《故都的秋》说课稿梧州七中语文组刘静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说课考核”七个项目的顺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简析《故都的秋》是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
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作者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同时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规定及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本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一)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的学校,语文基础不算好,但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
一、故都的背景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在北京的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中,颐和园、圆明园、紫禁城等皆是见证它古迹和奇观的文化遗产。
故都的秋天,笔者身临其中,不禁感到无限的感伤。
二、故都的气息
在北京的秋天,一股优美清新的气息扑鼻而来。
你可以在这里走进任何一家公园,感受到这座城市非常独特的文化气息。
站在人海中,凝望着红墙黄瓦,不由得感到无限温馨。
三、故都的景色
故都的秋天,自然景色变得异常美丽。
笔者在慕田峪长城上游走时,发现山街林立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这里的红枫叶,不但鲜艳而美,更是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四、故都的风尚
在故都的秋天,不仅有风景的美丽,更有文化的沉淀。
正值国庆节,许多市民聚集在故宫前,看升旗仪式,颂扬祖国的繁荣昌盛。
因为故都,民俗风情不断地演化和创新,生生不息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故都的秋天,无论你是来自哪里的旅人,这座城市都能为你带来独特的视觉和精神享受。
让我们珍爱这座城市,爱护环境,为故都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说课程概述《故都的秋》是著名作家林语堂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故都南京秋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
这篇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分析文中描绘故都秋天的特点和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都南京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情操陶冶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分析文中描绘故都秋天的特点和手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深意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情操陶冶习惯。
四、说教学方法1. 文本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风格特点。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感受和经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4.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故都南京的秋景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和文化感受。
五、说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通过播放故都南京的秋景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文本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精读重点段落和句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风格特点。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和点拨。
4. 角色扮演:选择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感受和经历。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被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写景状物散文”。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说学情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和分析能力,但是对于郁达夫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和深沉的情感内涵,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北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相对较少,这也会给他们理解文章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品味本文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忧思和孤独,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忧思和孤独,以及这种情感与故都之秋的关系。
五、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故都之秋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秋意,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秋声、秋味,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饱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情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够领略到散文的魅力,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
学生对于散文的鉴赏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内涵。
此外,由于生活阅历和文化背景的限制,学生对于故都的秋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可能理解不够深刻。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文章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悲凉”之情,以及这种情感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故都的秋.说课稿doc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审老师:下午好!我是文科第5组47号。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接下来我将通过以下五部分对我的课程设计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故都的秋》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
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
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2、教学目标●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品味课文“形散神聚”的语言架构。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二、说教法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并且已经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
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2、点拨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3、探究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说课
(人教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
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
文,本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
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
哲理的语言,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
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
析目的。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清”“静”“悲凉”)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
浓重的“主观色彩”。
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来学习其中的寄情于景,情
景交融,了解郁达夫的散文忧郁感伤的基调,语言的清新凝练,学习应用虚实
结合、对比烘托的写作手法,从而更深一步体会文章的主旨韵意。
1、【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目标:
领会课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虚实结合、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以及细腻
的语言特点。
②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先朗读,再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
物,写几个片段。
2、【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
一。
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
用朗
读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映像和文章感情的体会,给同学们以讨论的时间,
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感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
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
当学生陷入困惑不解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
真正意义。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们见过很多关于写秋的文章,有悲秋的,也有赞秋的,一般,秋天在人
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
xx有一首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柳永写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杨柳岸,晓风残月。
”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
凄苦。
毛泽东的诗词里也写道: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万类霜天竞自由。
”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我们今天就领略一下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环节二】、认识xx 及写作背景。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教师指导补充完成,既可以增强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郁达夫( 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省富阳县人。
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
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
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
记》和《郁达夫选集》等。
写作背景:从1921 年 9 月至
1933 年 3 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 xx 迁居 xx,
1936 年 2 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
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
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环节三】、朗读感悟
让同学分组诵读课文,而且要带着问题朗读。
感受一下郁达夫笔下的秋的
那份独特,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层次。
《故都的秋》的结构层次:
(总——分——总)
一、总起( 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 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 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
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思考:
1、文章的文眼即主旨句是什么,北国的秋的特点?
2、文中描绘了哪几幅秋景图?
明确:1、主旨句: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
明确:2、文中一共描绘了五幅秋景图:
庭院 xx 扫秋院(花)图
落蕊轻扫秋槐图
xx残鸣 xx 图
xx话凉 xx 图
佳日胜果 xx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散文中的北国的秋的那份清、静和悲凉,已经有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来理解散文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
新课标对散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 .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在这一环节上,我会提出几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讨论。
1、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明确:
a情景交融
用中国古典诗词融情于景、以景显情的手法,创造意象真切典型、情味含
蓄隽永的“意境”。
( 3-11)
b虚实相生
用中国古典诗词以虚衬实、运虚入实的手法,在正面写景抒情之外,运用
侧面烘托、对比联想、议论深化的表现手法开拓或升华意境的思想情感内涵。
(
2、12、13)
此外,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似淡实腴,修辞自然而讲究。
2、作者要描写的是故都北平的秋 ,可文中为什么却一再写到南国之秋 ,甚至宕开笔墨用了一大段议论性文字?
明确: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
因此在第 13 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明确: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
“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
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
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
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环节五】作业设置
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
【环节六】板书设计
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故都的秋之感
总起
江南的秋之感故都的秋记叙和描写(五幅秋景图)分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议论
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
xx之秋,色味不如 xx 之秋浓
总括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抒发情感,眷恋故都,冷落孤独,情景交融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