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https://img.taocdn.com/s3/m/8e696fa5d0d233d4b04e692e.png)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
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
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
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
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
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2023新课标三维目标改为
![2023新课标三维目标改为](https://img.taocdn.com/s3/m/f81acfb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a6.png)
2023新课标三维目标改为
2023新课标三维目标改为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2023年的新课标中,我们针对目前的教学模式和社会需求,提出将三维目标改为: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品德修养。
一、知识掌握
知识是学生获取和运用新信息的起点,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在新课标中,我们将重点放在知识面的掌握上。
通过优化课程、加强实践、增加经验和提高教育效率等措施,全方位推进知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能力培养
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核心和基础。
在新课标中,我们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师教育能力,引导学生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四方面共同发展。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逐步发展自己的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
三、品德修养
品德是人类社会共同遵循的社会伦理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
在新课标中,我们将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
我们将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念和价值观,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锤炼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约束、自我修养和道德修养能力。
综上所述,2023年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改为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品德修养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针对现代社会对于高品质教育的重大需求做出的重要改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公民,以迎接未来各个领域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1562a4cb05087632311212df.png)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这是各种形态课程教学都必须把握的。
把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结构目标,是新课改的一个创新性标志。
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维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和领导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多元互动教学程序的基本依据。
因此,树立新课程理念,必须认识理解三维目标,进行多元互动教学,必须掌握三维目标。
认识并掌握三维目标,表现在:要弄清每个维度的内涵、层次结构及其水平要求;要弄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要弄清三维目标是怎样通过互动整合达成素质的。
1、三维目标的内涵、层次结构及水平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每个学科课程都要设定的预期教学指标,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要达成要实现的结果。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一门课程,通过一定阶段过程,在知识方面要获取多少,在技能、能力上要提高到何种程度。
要达到何种规格,要取得何种结果,这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具有的共性特征,所以,把知识与技能合在一起,又叫做结果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概括了“知识与技能”的本质特征。
一般来说,结果性目标的结构可以由学懂、学会、会学三个台阶目标组成。
学懂,是第一个台阶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要能理解,新知中某些基础知识还要能够转化成为基本技能。
学懂是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代名词,学懂了,应该说就具有了基础性学习能力。
学会,是第二个台阶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能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学科或生活或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知识形成一定结构,使技能合成为能力。
学会,应该包括以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等。
三维目标解读
![三维目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fbc79035ef7ba0d4b733b1e.png)
1.精心整理三维目标是什么?一维:知识与技术二维:过程与方法三维: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含人类生计所不行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采集、办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生学习的梦想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含人类生计所不行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含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和详细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情不单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务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单重申个人的价值,更重申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致;不单重申科学的价值,更重申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一致;不单重申人类价值,更重申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一致,进而使学生心里确定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睦和可连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课中,既不可以走开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术的学习,也不可以走开知识与技术的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技术(Knowledge&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Method)和感情态度价值观Attitude)。
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自己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此刻的所写KAPO模型。
所谓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术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
(一)正确理解三维内涵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动素质教育的根本表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讲堂教课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固的操作性基础。
能够说,知识与技术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技术,过程、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课都不可以促使学生的健全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https://img.taocdn.com/s3/m/5f7568792cc58bd63186bddc.png)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
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
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
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
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对新课程三维目标
![对新课程三维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8846e25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f.png)
对新课程三维目标引言在教育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教学理念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引入新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其中,新课程三维目标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目标设定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概念和特点,并探讨其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影响。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概念新课程三维目标是指根据学科内容、培养目标和学生需要,在一个课程中设置的三个方面的目标。
这三个方面包括知识和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学习方法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是指学生要掌握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目标是指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方法目标是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设定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通过设定三维目标,教师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特点新课程三维目标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学习目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全面性:新课程三维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包括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师通过设定三维目标,可以更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个性化:新课程三维目标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设定。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可以为每个学生设定相应的目标,促进其个性化学习和发展。
3.综合性: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学生在课程中同时进行多个目标的达成。
这种综合性的学习安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4.评价导向:新课程三维目标对于教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根据设定的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新课程三维目标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设定多维目标,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学科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综合能力。
其次,新课程三维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b2989fc8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3.png)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课程来满足新的需求。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促进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课程主要强调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次,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够。
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探究和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通过开展创新实践项目、编程教育、科技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事有创造性的工作和解决复杂问题。
最后,新课程注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特长,传统的课程往往以标准化的方式培养学生,忽视了个性的培养。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学习中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权。
通过拓宽课程设置、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并进行深入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促进个性发展。
这些目标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通过新课程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具备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并能够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feef30c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66.png)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包括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对学习的兴趣、自信心、责任感、合作精神等。
这三个目标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三个目标的整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立体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的立体三维目标是](https://img.taocdn.com/s3/m/13679bedaeaad1f346933fbd.png)
新课程的立体三维目标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核心是培养学生相对于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复杂社会的主体的、创造性地自我解决问题和开拓未来的综合生存能力,使学生具有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能严格自律,体谅他人的同情心和感动心等人情性,以及健康的身心和充足的体力,还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就目标和目的而言,实验教学与综合性学习课程不谋而合。
实验教学呼唤素质教育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一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它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新理念。
深化教育改革,首先体现在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方面。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现这一根本转变的重大决策和有力措施。
培养能力的唯一途径是实践活动,实验教学由于其特有的实践功能,将在理科基础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一种贯穿于知识、能力、品质、习惯等各个方面,对实验本质的全新的反映形式,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实验准备意识、实验操作意识属感性意识;实验迁移应用意识、实验创新意识则是理性意识。
迁移应用意识是认识和能力上的飞跃,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基础。
另外,实验意识也包涵交互性和预见性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属于发展性和创造性因素。
实验意识的培养是理科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要求。
现代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为基础。
因为社会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社会整体发展,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与核心,或者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是一种理想、一种价值观、一种境界。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包括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结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队伍建设、社会环境等进行一系列的更新和变革。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d5f8fbfaa0116c175f0e489c.png)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集中表达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表达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表达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
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
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
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
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
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对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理解
![对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67f88140804d2b160b4ec0ea.png)
对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理解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的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其一、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
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其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
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其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
它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对我们进行课堂教学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44c69c4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1a.png)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指什么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三维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它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并非是三个各自独立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有何影响科学素养与传统科学教育目标一个区别是更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
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较少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而科学素养,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是他对科学没有兴趣,或者表现出非常冷漠、不积极、在价值判断中经常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即使他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掌握得再好,科学研究的本领再大,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应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分类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c8eee4675ef7ba0d4b733b00.png)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分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知识与技能: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新课改三维目标
![新课改三维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581809ab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a.png)
新课改三维目标
新课改是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个性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包括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和促进创新创业。
首先,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新课改强调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造力、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求,并做好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之间的结合。
其次,新课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新课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
最后,新课改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创新和创造。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通过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总之,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是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和促进创新创业。
通过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新课改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新课程中的三维学习目标
![新课程中的三维学习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977fef57c1c708a1284a449c.png)
新课程中的三维学习目标以下是关于新课程中的三维学习目标,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新课程中的三维学习目标新课程标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这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着显著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这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描述。
使素质教育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
例如: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历史课程标准》)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地理课程标准》)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
(《数学课程标准》)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课程标准》)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
(《艺术课程标准》)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高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d9380a31580216fc700afdc0.png)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的基本要求,简称三为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
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
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
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https://img.taocdn.com/s3/m/d806052ade80d4d8d15a4f7b.png)
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教师有必要在备课中精心钻研,力求保证三维目标的统一和整合。
要正确定位三维教学目标,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眼: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定位三维目标通常情况下,每一框题都有对应的、落实的具体内容标准条目。
新的课程标准的操作性较强。
其中“内容目标”既反映特定知识的要求(知识目标),注重思想政治观点的把握,更强调明确的价值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明确、判断、比较、评述等行为动词,在规定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同时,包涵了能力上的要求。
二、以所学知识为基础定位三维目标所学知识包括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和将要学习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的确立只有做到二者有效兼顾,才能促使学习者以积极的态度为动力,认真学习,积极进行知识建构,积极反思,学生才能得到提升。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定位三维目标每节课的三维目标都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任何学科的教学也都将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是基础。
“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是保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是最高目标,也才会促进学生学生全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时,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
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
”例如:“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个框题。
本框题落实的课程标准是1.4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集体生活中“团结就是力量”,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力量,珍视集体的团结。
能力:能够辩证地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知识: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个人;懂得“团结就是力量”。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9489f47e783e0912a2162abf.png)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指什么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三维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它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并非是三个各自独立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有何影响科学素养与传统科学教育目标一个区别是更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
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较少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而科学素养,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是他对科学没有兴趣,或者表现出非常冷漠、不积极、在价值判断中经常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即使他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掌握得再好,科学研究的本领再大,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应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主要是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
一般可分为四种: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自我认知技能。
2、过程与方法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知识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开发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以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方法: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情感可分为七类:情绪、热情、兴趣、动机、求知欲、道德体验、美的体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价值观: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首先,三维目标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将他们设计为三个环节分别操作。
“过程与方法”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生成的导控保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动力支持系统而体现其价值,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高效和优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可以作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的凭借与途径,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方法与手段;“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服务于过程的体验与反思、方法的习得与训练。
其次,“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
三维目标尽管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应对学生的具体需要可以各有侧重、互为目的,但从学科教学的总体上说,“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三维目标的逻辑结构寓于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结构之中,三维目标教学的特点也蕴涵于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特点之中。
脱离了“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结构必将失衡,并失去其应有意义。
因此,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决不意味着对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弱化,而是体现了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理解、多维体认知的融合贯通。
第三,三维目标具有中长期性。
例如,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外有长期、中期和短期之分。
长期目标应该让学生获得四个方面的进步:语言习得、文学欣赏、文化传承、文明洗礼,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中期目标则要完成不同学段的人文教育目标、知识目标、学习习惯的养成目标等等;短期目标则是本年段、本册、本课教学的目标细化。
这三个层级构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
应该说,课标的许多规定都具有中长期的特性,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必须有赖于短期目标的达成。
而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的课时教学预案中,不分年级、不分文本特点,都很循规蹈矩地按照三维目标分列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