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标准》的要求,在教材中编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过程费时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和发展,学生学习困难以及“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也更加突出。

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数学教师感觉困惑,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师面对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改变与困惑,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以及教育理论、结合教学案例,构建出操作性强的“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策略。

一、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

(,)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

(,)信息化、数字化、市场经济等时代的要求。

数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伴随着数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世纪中叶以来信息技术、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学及其应用得到了极大发展,渗透到了各个科学领域。

学生必须学会数学及其应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标准》中对解决2解决明确提出下面四个目标:,(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和应用题的比较,(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概念的区别。

应用题的概念: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叫做应用题。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题材封闭,给学生提供整理好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剥夺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感到只是在做题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呈现形式单调,几乎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分析数量关系时,用成人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以至思路狭窄、单一。

如何帮助小学六年级孩子提高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

如何帮助小学六年级孩子提高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

如何帮助小学六年级孩子提高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数学应用题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技能,还需要他们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

然而,许多孩子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常常遇到困难,缺乏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那么,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呢?1.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要想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游刃有余,首先需要孩子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

这包括对基本运算的熟练掌握,比如加减乘除和分数的运算等。

只有当这些基本技能得到牢固掌握,孩子才能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更快地进行计算,减少出错的概率。

2.培养孩子的问题分析能力数学应用题不同于传统的计算题,它需要孩子能够正确地分析问题,并找到解题的关键所在。

因此,培养孩子的问题分析能力是提高他们解题能力的关键。

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要解决的关键点。

同时,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对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的理解。

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常常觉得数学与实际生活没有关系,缺乏兴趣和动力。

因此,作为老师或家长,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具体的实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孩子们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4.提供解题策略和技巧的指导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合理的解题策略和技巧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解题的效率。

比如,一些常用的解题思路如列方程、分析相似性、逆向思维等,都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解决问题。

因此,老师和家长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应用题,向孩子介绍一些解题的常用技巧,并进行实例的讲解和练习,加深孩子对解题策略的理解和掌握。

5.提供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机会解题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实践。

老师和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大量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让孩子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逐渐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决定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因此,加强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那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把握数量关系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

它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

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好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一步步进行推理,由已知推理未知的过程。

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其中内容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弄得清清楚楚,才有可能把应用题正确地解答出来。

相反:如果学生对应用题中的一些数量关系不是十分清楚,那么就不可能把应用题中问题解答出来。

所以,掌握好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

层层深入,那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呢?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学生对一些数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要有彻底的了解。

如:学生对乘法的意义不够理解,那么在掌握“单价€资?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时就有困难。

2.研究好基本的数量关系。

学生学习一步应用题是在低、中年级,这时学生年龄小,他们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而不容易接受抽象的东西。

所以在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掌握分析方法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后,能否顺利地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好如下方法:1.综合法综合法的解题思路是由已知条件出发转向问题的分析方法。

其分析方法是: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再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所求出的数量这时就成为已知数量),又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求出题目的问题为止。

2.分析法分析法的解题思路是从应用题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从列方程解应用题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列方程解应用题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列方程解应用题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读:本文从列方程解应用题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列方程解应用题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李娜(重庆市渝北区洛碛初级中学)摘要: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去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意识,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方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问题”正是师生之间的一架桥梁。

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而老师也正是启发、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者。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后反思,针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笔者整理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学生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有方向性的,思维定式人人都有。

而初中生由于受小学做应用题难的影响而害怕做应用题,是因为他们曾经遇到或者长期遇到应用题不会做,这样应用题成为了他们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心理上的障碍。

那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是有能力去解决问题的,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这要从简单的、他们拿手的题型入手,从他们会做的那些题里面去渗透做难题时所需用到的思考方式、思维方法、解题技巧等,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学生的能力在循序渐进中自然产生。

另外,列方程解应用题比用算术法解应用题还要容易一些,因为它不受用已知数量列式计算的限制,思维的曲折性要小一些,只要根据题意找出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我们的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数学是一门需要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的学科,而小学一年级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对他们未来的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应用题来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第一题:小玲有5个苹果,小明给她4个苹果,她还剩几个苹果?这个题目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和计算来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观察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即小玲有5个苹果,并且小明给了她4个苹果。

然后,我们进行计算,将小明给的苹果数(4个)从小玲原来有的苹果数(5个)中减去,即5-4=1。

所以,小玲还剩下1个苹果。

通过这个简单的应用题,孩子们需要观察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同时也要记住计算的结果。

这样的题目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和运算能力。

第二题:小明有3块巧克力,他想分给他的两个朋友,每人分多少块?这个题目需要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将巧克力均分给两个朋友。

首先,我们观察题目中的信息,即小明有3块巧克力,并且他要将它们分给两个朋友。

然后,我们分析如何均分巧克力。

由于巧克力有3块,而分给两个朋友,所以我们可以将其中的一块巧克力掰开成两半,这样每个朋友就可以得到一半,然后还有2块巧克力,每个朋友分得1块。

所以,每个朋友分得的巧克力数是1.5块。

通过这个题目,孩子们需要观察巧克力的数量和分给朋友的人数,然后进行合理的划分。

这样的题目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题:班级有15个男生和12个女生,男生多还是女生多?这个题目需要孩子们观察班级中男生和女生的数量,并进行比较。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班级里男生的数量比女生的数量多。

所以,男生多于女生。

这个题目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对数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应用题对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一年级阶段,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题目来让孩子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

三年级学生如何提高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

三年级学生如何提高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

三年级学生如何提高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数学应用题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提高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从理解题意、掌握数学基础、培养解题策略三个方面讨论三年级学生如何提高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

一、理解题意理解题意是解答数学应用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三年级学生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所描述的情境和要求。

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做一些标记,比如划出关键信息、圈出重要条件等,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题目。

如果遇到理解困难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进行讨论和解答。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会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将题目中的情境、条件和要求转换为数学符号和方程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年级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问题转化能力。

二、掌握数学基础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是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基础。

三年级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掌握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转换以及计算方式,熟悉面积、周长、体积等相关的计算公式。

只有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之后,才能更好地应用到解答题目当中。

为了巩固和提高数学基础知识,三年级学生可以多做练习题和模拟题。

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题目,按照一定的时间限制进行练习。

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错题的订正和反思,总结错误的原因,并及时和老师或同学讨论。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

三、培养解题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应用题,三年级学生可以培养一些解题策略。

例如,在解决与加减法相关的问题时,可以选择逐步推进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进行计算,避免出现计算错误。

在解决与图形有关的问题时,可以尝试画图来辅助理解和分析问题。

小学生分析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培养

小学生分析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培养

小学生分析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发布时间:2021-03-30T11:56:38.6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作者:冯志华[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为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也为了更好的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冯志华广西钟山县公安镇牛庙完小 542612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为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也为了更好的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教师应该充分全面的依托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行之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分析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析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是他们必须具备的素养,是他们必须具备的能力。

为更好的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有必要采用高效且科学化的教学路径,最大程度提升其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分析解决应用题;能力;培养在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指引下,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为了更好的优化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更好的培养他们的解题素养。

可以说,小学生只有具备夯实的解题能力,才能够快速把握题干的核心内容,也才能够快速实现突破。

基于此,教师应该多措并举,从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夯实的解题方法以及思路,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解题成效与质量。

一、培育学生解题的兴趣为行之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应该重点培育他们的解题兴趣。

可以说,兴趣是做最好的老师。

若学生不具备解题的兴趣,那么他们自然无法全身心投身其中。

只有学生通过解题方法,获得解题成效,并且得出正确结论后,才有可能调动自身的内在积极性,也才能够更加主动的进行解题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诸如情境教学、分组交流、动手实践等等。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实践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着手,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解题训练。

再比如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画面,让学生自行编创题目,并进行自主解答。

在自主解答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全方位的优化,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如何培养六年级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能力

如何培养六年级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能力

如何培养六年级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能力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应用题一直是一个比较难啃的骨头。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应用题分析能力。

这不仅对他们的日常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更是对他们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因此,如何培养六年级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能力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一、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观念要培养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能力,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观念。

我们需要告诉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不仅要追求答案的正确性,更要注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本质,而不仅仅是记住解题步骤,机械地进行计算。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数学应用题中,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学会通过阅读问题,理解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数学语言。

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场景,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应用题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在培养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能力时,我们需要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应该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善于从问题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运用公式、定理等进行分析和计算。

通过不断的练习,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能力将会逐渐增强。

四、注重交流和合作在培养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能力过程中,注重交流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与同学一起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答案,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在解题的过程中相互辅导、互相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应用题分析能力。

五、提供挑战性的应用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能力,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挑战性的应用题。

这些题目可以具有多种解法,或者需要学生根据具体情境进行推理和判断。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应用题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专题调研报告

创设应用题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专题调研报告

创设应用题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专题调研报告一、调研的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取材创设‘应用题’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实施一年多来,现在已进入总结验收阶段,为了验证我的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本人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取材,创设‘应用题’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学生的能力有了哪些变化?其他教师在我的带动下有了那些变化?从而验证课题的研究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所以我进行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取材,创设‘应用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专题调查。

二、调研方式座谈、问卷调查、三、调研结果分析(一)转变了教师的观念1、学生观: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

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

半年多来,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通过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比前测高20%,学习态度较好的比前测高15%,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比前测高16%。

学生的探究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2、质量观:经过半年的实验,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测试,发现优秀率提高了15%。

成绩的提高得益于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小组讨论、探索、总结出概念,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教学观: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研意识,也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

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研究带给我的思考联系实际取材,创设‘应用题’问题情境,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创新意识增强,加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的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灵活性,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

提升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方法

提升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方法

提升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方法学生在应用题解答中,常常会出现审题不准确的情况,导致解答错误或无法解答。

提升学生的应用题审题能力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提升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方法:1. 强调审题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只有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才能确保解答的正确性。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示范解题等方式来向学生强调。

2. 教授审题的方法: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审题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题目。

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要求、辨别数据和条件,并强调重要信息的识别等。

3. 练习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训练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阅读理解习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并理解问题要求,然后解答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要求的敏感度和准确理解能力。

4. 多种形式的训练: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训练,例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题目,提高审题能力。

不同形式的题目会有不同的解题要求和难度,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准确的审题、分析和解答。

5. 提供范例解答: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范例解答,让学生学习优秀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学习范例解答,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如何理解和解答应用题。

6. 错题分析: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进行错题分析。

通过分析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和问题,找出学生审题不准确的原因,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辅导。

7. 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应用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够极大地促进其审题能力的提升。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趣味性的应用题、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等,激发学生对应用题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

8.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解决应用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促进、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

提升学生的应用题审题能力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努力。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可以逐渐提高审题的准确性和解答的正确性。

以说促思,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结题汇报材料

以说促思,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结题汇报材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说促思,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课题组所承担的市级课题《以说促思,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

现将近几年来的课题研究成果向各位领导、老师做以汇报: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为什么要研究)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新课标》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核心,而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则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具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才能谈得上创新与实践,应用题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通过对应用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够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且应用题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用题也一直是学困生感觉头疼的问题,如何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如何更好的转化后进生?一系列问题自然就摆在我们一线教师的面前。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说理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并且在课改的今天应用题教学模式是怎样的、传统应用题教学中哪些符合课改理念,需要继承,哪些需要扬弃,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等等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针对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教学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说促思,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这一课题。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1、现代脑科学理论现代脑科学对人的潜能的研究以及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生理学依据,现代脑科学研究认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清晰,逻辑性强,表明学生对问题理解透彻,思维能力强。

言论是思维的外部表现,能反映出思维的品质。

这是本课题进行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应用题则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再现,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何培养小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2019年文档

如何培养小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2019年文档

如何培养xx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应用题是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常见的数量关系,问题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一样,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只要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对解答应用题产生兴趣,应用题解析就会迎刃而解。

一、认真审题,理解题意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就是要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前弄清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字的意思,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又快又准确地解决问题。

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答。

学生不会做,往往是不理解题意,如一根钢管长10米,第一次截去它的,第二次又截去余下的,还剩多少米?谁的,谁的需要准确理解,一旦理解了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就明了。

二、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关系。

只有搞清数量关系,才能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式,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有些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教学作用。

线段图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揭露隐藏着的数量关系,从而正确掌握数量关系。

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和分析综合法,具体用哪种方法则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综合法从条件入手比较容易掌握,但其缺点是学生往往看到前面相邻的两个已知条件就进行计算,而忽略了后面的已知条件,未从整体考虑。

分析法是从问题入手稍难一些,但能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根据所解的问题提出所需的条件,从而较正确地确定中间问题。

很多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才能正确分析出数量关系,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开始教学解两步应用题,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条件入手,逐步转到训练学生从问题入手,这对提高学生解多步应用题的分析能力很有帮助。

至于学生自己解题时用哪种方法分析,教师可以不必加以限制。

三、应用题教学要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教师教学时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进行形式解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浅谈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解析能力的教学策略

浅谈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解析能力的教学策略

浅谈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解析能力的教学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小学数学应用题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对于基础的计算题,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感到困难,需要更多的训练和指导。

本文将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解析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应用题。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解析能力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和情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并思考如何使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也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题材往往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

通过实际的情境演示和教学案例的引导,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意义。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让学生多做实际的应用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解答实际的应用题,并且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要从简单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题目的难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和解题的方法。

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实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解题方式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指利用数学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描述和解决的过程。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建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析能力。

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互相学习和讨论。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随着国内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学应用题越来越成为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的重点。

但是,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常常遇到各种困难,不能熟练、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首要策略是讲究基础。

首先,要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审查考点,结合历年来的考试试卷,分析其考点分布和难易程度,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随后,要注重知识点的归纳整理和总结,系统性教学和回顾习题。

特别是对于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特别要讲究钻研,引导学生在基础扎实的基础上,建立起能够理解掌握新知识点的能力。

其次,要注意巩固应用基础。

在日常课堂、复习或考试中,要将应用题与基本的算术、代数等联系起来,理顺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提高了基础应用能力,把基础能力练的更好,才有可能在应用题中不失精准,顺利胜任。

学生要多掌握一些技巧,例如熟练地运用比例、相似、变化率等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还要注重举一反三和应用创新能力,一旦获得了高效的解题方法,需要灵活地运用到各种类似的问题上去。

再者,注重体现实际意义。

实际问题固然是需要从实际中出发,只有解决实际问题了,才会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帮助,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目标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分析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地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

最后,需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学不是单一的讲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秉持多元化运动,支持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创造力,并指引和激发学生注意和兴趣。

要培养人文精神,让学生具备道德、情感、审美、伦理等方面的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采用轻松的情境,加速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掌握,提高思维活跃度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要培养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进行考虑和处理,特别需要注重教学基础、基础应用能力和体现实际,同时也要注重全方位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技巧解析如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技巧解析如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技巧解析如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通过分析、总结和分享一些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技巧,帮助读者在学习和应用题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供大家参考。

一、理解题意在解答应用题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题意。

这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步骤。

通读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和条件,找出关键信息。

在理解题意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标注和划线的方式来突出关键词和信息,从而更清晰地理解问题的要求。

二、构建数学模型构建数学模型是解答应用题的核心步骤。

一旦我们理解了题目的要求和条件,就可以利用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数学表达式或方程。

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代数、几何、概率等,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公式。

通过将问题数字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三、分析解题过程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常常需要考虑多个步骤和多个因素。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应该清楚地分析每个步骤的目的和方法。

有时候,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要求进行逆向推理,或者利用已知条件进行推导。

通过系统的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解题的方法和过程。

四、熟练运用公式和算法在解答应用题时,我们需要熟练地运用各种公式和算法。

掌握常用的数学公式和算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准确地解答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复习数学公式和算法,通过练习和实践来提高运用的熟练度。

五、多做练习题和模拟考试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

我们可以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来熟悉各种题型和解题方法,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此外,参加模拟考试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考试的环境和要求,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六、合理安排时间解答应用题时,合理安排时间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试卷中不同题型的分值来合理分配时间,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熟练度来决定解答每个题目的时间。

在解题过程中,不要过于纠结于某个问题,可以跳过去解答其他问题,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

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的策略分析

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的策略分析

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的策略分析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重要的一环,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由于应用题常常没有标准答案,涉及问题场景较多,因此让学生顺利地解答应用题常常会面临挑战。

这时,运用一些策略便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提高解题能力。

一、注意阅读题干数学应用题往往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而且问题多是情境化的,需要学生通过题干来获取相关信息,判断出问题的需要求解的内容,并构思出有用的解题方案。

在阅读题干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理解和定义关键词语:数学应用题通常会涉及一些重要的关键字,例如,两个物体运动速度的速率之差、两个时间点之间的时间跨度、物品之间的质量是否平衡等等。

因此,当学生在阅读题干时,需要将这些关键词语标注出来,并且对于 unclear 的词语要及时询问老师,弄清它的确切含意。

2、将问题转化为数字计算或操作: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将问题叙述转化为数学计算或操作。

例如,某人需要7日行驶1200公里,请问他每天的行驶公里数是多少? 首先,要明确多少天是已知的,每天的行驶公里数是未知的,然后利用已知信息通过一定的运算推算出要求答案。

二、注意问题场景数学应用题常常涉及到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况,这些情境和条件可能会对问题的求解产生影响,因此,学生需要注意题目给定的条件,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自我补充一些可能的问题场景,进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1、对问题条件进行分类:学生可以将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分类,把它们放在一起,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对于某人出去旅行的问题,题目中会涉及到住宿、交通、旅游、购物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需要将这些问题分门别类,判断什么条件是相关的,什么条件是无关的。

2、对问题场景进行想象推理:学生需要对题目中涉及到的场景进行想象,在脑海中模拟出合理的情景。

例如,题目中涉及到了一次实验,学生需要想象出要操作实验物品、测量数据、记录比较,从而推测出实验的常规操作或是注意事项。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摘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

解答应用题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

然而,应用题教学又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应用题一、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是前提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激励人们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

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或某种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用爱心感染学生,爱心是教师实施有效性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信息转化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师的感情投资尤为重要。

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探索的愿望。

我从不在学生面前询问、调查他们在前一阶段的学习成绩,我认为这是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爱护。

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做到相互理解,视界融合,全息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

我主要通过分组交流、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自选学习方式、情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特别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讲解,让无形枯燥的数学变为生动有形以致有趣。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解应用题的基础审题是基础,应用题教学必须在审题上狠下功夫。

审题就是理解题意,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前,用心地读题目,然后从抠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如:五(一)班共有36名学生,男生比女生多2人,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各有多少人”是什么意思?一张桌子120元,是一把椅子的3倍,一套课桌椅多少钱?“一套”是什么意思?……用这样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又快又准确地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初探诸城市科信小学五年级数学组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活动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谈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数学分析问题能力的基本要求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数学问题分析就是学生在新的情景状态下,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经验去认识问题中的种种联系和关系,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过程。

那么小学数学分析问题能力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即教学中分析问题能力要达到什么水平,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让学生掌握信息选择策略,使他们能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信息中区分出重要信息和细枝末节的信息。

(二)让学生获得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策略,使他们能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合理组织,在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实现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三)让学生掌握类比与联想的策略,使他们在面临新问题时,能把当前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用原有知识经验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

(四)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策略,使他们能用线段图、示意图、情景图或实物操作去分析数量关系,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

二、教学中如何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基于小学数学分析问题能力的基本要求,实际教学中可采取如下四个层次进行培养。

(一)准确感知信息数学问题是由条件信息、目标信息和运算信息构成的。

对面临的问题要成功地分析,其首要前提就是准确感知问题所提供的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

这些信息多是由数学的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语言组成的,每种语言都有其精确的含义,学生应准确感知,不能含糊不清。

具体而言教学中面对一个数学问题,首先引导学生感知问题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或其他形式所提供的信息,了解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有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中有哪些可供利用的有用信息,然后进一步了解问题所提供的目标信息,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快速将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从问题情境中分离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初始状态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使学生养成全面准确提取问题的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的审题习惯。

(二)建立问题表象准确感知问题中的各种信息后,就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的相互关系作尽可能深入了解,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头脑里建立起问题的表象,形成一个比较准确、清楚的感性认识。

如五年级下册有这样一个问题:把一张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裁成同样大小,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纸没有剩余,至少可以裁多少个?由于学生对这类问题没有鲜明的知觉感受,就不太理解,教师可引导思考:这道题首先要求这张长方形纸裁得没有剩余,就意味着裁的长度必须是什么数?(长方形长与宽的因数);裁成正方形,就意味着必须是什么数?(公因数);尽可能大,就意味着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什么数?(长与宽的最大公因数)。

这样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的各种信息与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联系中,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问题情境发生联系和作用,建立正确的问题表象。

(三)抓住问题关键数学问题具有新颖性、障碍性和可接受性。

建立起问题表象后,就要抓住问题关键类化课题,把当前问题与原有认知建立联系,做出进一步的透彻分析化解障碍,找出问题得到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在这里抓住问题关键包含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常规性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主攻方向;二是非常规性问题明确从什么地方入手去解决。

这一步是由问题表象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有广泛性、有深刻性地进行分析,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与核心所在。

实际教学中,通常分常规性问题与非常规性问题两类进行抓关键分析。

1.常规性问题的关键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逻辑性。

数学问题中常规性问题占多数,它们有比较固定的思路和数量关系。

对于常规性问题,分析问题要从问题的基本规律出发,发现问题的普遍性,通过联想把问题和我们所学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找出彼此之间的关系,抓住关键,明确思路,也就是问题可以解决的时候了。

教学中常见类型如下:(1)类比迁移抓关键。

如四年级七册“三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教学中,在复习了两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后,教师把板演竖式中的积擦去,在第二个因数上添上百位数2,呈现新问题:现在第二个因数增加了一个百位数,应该怎样继续乘下去?通过引导学生类比、联想,抓住“用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及其理由”这一关键进行迁移,那么百位上的数呢?让学生的思考过程进入到一个有意义的、有序的信息系统中,然后展开观察、比较、议论、尝试、综合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实际经验抓关键。

如解决问题“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高5分米的盒子,用来装棱长为2分米的小正方体,能装多少个?”关键是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生活经验弄明白:高5分米能装2层小正方体还剩1分米,那1分米不够就只能空着。

(3)列举反例抓关键。

如问题判断“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它的倍数小。

”像这类命题错误的判断关键是引导学生举出任意一个反例如“5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5”即可。

(4)画图分析抓关键。

由于小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往往要借助实物、示意图或线段图等直观手段理解题意。

如解决问题“一块直角梯形试验田,把它的高5米靠墙,其他三边围上竹篱笆,共用去25米,其中斜边7米。

梯形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把问题的信息如下图显示:学生就能清楚地理解题意,知道关键之处25-7=18(米)就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

(5)列表分析抓关键。

如教学归一和归总的问题,可用列表的方法把条件和问题简要整理,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及其数量关系一目了然。

(6)中间问题抓关键。

对于稍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一些信息是夹杂在题目中不明显的隐蔽条件或间接条件,学生容易忽略而无从下手。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途径、多方位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中的隐蔽条件,抓住中间问题和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这样才能提高实际分析问题能力。

如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关键是引导学生弄明白目标信息里的“森林部分”这个中间问题,实际上就是条件信息里的乔木林与灌木林之和。

(7)逆向思维抓关键。

对于大部分数学问题,学生已经具有了顺着题目,在边读边想的感知与丰富的联想中,加之旧知识的迁移,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但对于一些典型问题,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从问题目标入手运用逆向思维去分析,即要求什么就要先求什么?逐步展开联想,发散思维,寻求到所需要的条件,从而完成对这个题目的分析。

如问题“小明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25%,第二天读了余下的52,还剩45页没读。

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若顺向思考,从条件入手通过条件的组合去实现问题的解决,则“第二天所看页数占全书的几分之几?”就成了不易解决的难点;若逆向来推:先求出第二天读后还剩余下的几分之几?1-52=53再求第一天读后剩下多少页?45÷53=75(页) 紧接着求第一天读后剩下几分之几?1-25%=75% 最后求出全书的总页数?75÷75%=100(页),这样容易形成解题思路。

实际运用时,还需注意逆向思维分析与综合的有机结合,既要注意问题目标的导向,思考的方向始终要朝着问题的目标状态展开,也要注意思维活动不能脱离数学问题所给定的条件,只能在问题的运算信息所允许的范围进行,这样分析有助于更快速地理清题意。

2.非常规性问题的关键在数学学习中,对于一般性数学问题,学生通常运用头脑中已形成的大量解决各类问题的常规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定势即可顺利迁移解答,但仅占少数的非常规性数学问题,在逻辑思维上无固定的模式,如果从常规思维去分析不易解答,就得学会变通,寻找另外的角度去分析转化,方能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如“下图阴影部分是正方形,则最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此题若按常规思维,分别寻求最大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思维就会受阻而百思不得其解。

这种情况就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分析,侧向于寻求长与宽之和来考虑,并运用一下平移,解题思路也就变简单明晰了:通过把上边的6厘米分为两段来平移,其中阴影那一段可平移作为最大长方形的宽,剩下的一小段平移到下边正好合成了最大长方形的长,则10+6=16厘米即为最大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和,这样很容易就求出最大长方形的周长为(10+6)×2=32厘米了。

同时这样的思维分析,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恰当语言表述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常常经历了复杂的思维活动。

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内在的思维活动用语言外化出来,并提供用语言表述分析问题思维过程的机会,加强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

这样,不仅会强化学生自身的分析问题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如解决问题“苹果22筐,比梨少10筐。

梨多少筐?”学生若能把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这样复述:“苹果22筐,苹果比梨少10筐,也就是梨比苹果多10筐。

梨多少筐?”这就准确反映出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另外,还可引导学生抓主干缩句提炼题意,或说出问题的等量关系式等进行“说”的训练。

三、需注意的问题(一)加强指导强化训练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有效的分析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还需要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因此,教学中应加强教师对分析问题策略方法的指导,特别注意加强对问题情境、陌生词语的理解,加强提取有用信息读懂题意的指导,并进行长期的强化训练。

力争落实在每堂数学课中都设计相关内容的专项分析问题练习作为同步训练,教师讲评时注重科学的方法指导,注重让学生相互点评补充,引导学生总结积累分析问题经验,让学生在不断感悟尝试中灵活运用,多角度、多渠道强化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二)打好知识技能基础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

当学生面临新情景、新问题去分析解决时,必须把它与自己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就必须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训练相关的技能。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重要条件就是让学生切实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让学生切实掌握实现问题分析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注重知识间的衔接,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模块,这样方能保证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和培养。

(三)建立积极情感态度情感与态度是认知发展的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

如果学生对分析问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具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能感受到分析问题中的探索性与创造性,具有分析问题成功的体验,那么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