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清明节-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含详解
![清明节-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含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10a28abf242336c1eb95eff.png)
清明节-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二绝(其二)[宋]陈与义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1.这两首诗都写出了“清明日暮”的景色,其共同的景色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各题。
清明呈馆中诸公高启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①分香②俗共夸。
白下③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④下迷芳草,卢女⑤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注)①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②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品。
③白下:金陵。
④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壸,他曾任尚书令,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
⑤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3.与杜牧《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相比,本诗首联所描写的清明图景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这首诗脉络明接暗转,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清明陈与义雨晴闲步涧边沙,行入荒林闻乱鸦。
寒食清明惊客意,暖风迟日醉梨花。
书生投老王官谷,壮士偷生漂母家。
不用秋千与蹴鞠,只将诗句答年华。
[注]王官谷,《新唐书·司空图传》: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
……作文以见志日:“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又少也惰,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
”漂母,漂洗衣物的老妇。
《史记·淮阴候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蹴鞠,也作“蹴鞠”、踢球。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清明时节雨后天晴散步涧边、荒林的见闻感受。
《清明》阅读答案
![《清明》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d457e5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b.png)
《清明》阅读答案《清明》阅读答案(精选2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阅读答案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秋色北宋时期山东诸城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家喻户晓。
历史上对《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以及上河的涵义曾有过一些争论,但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却无异议。
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和收藏鉴赏者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此画所描绘的并非春景而是秋色。
从《清明上河图》诞生至今,一般都认为该画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梁以及汴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
明代的《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不仅有宋徽宗亲笔的瘦金体题签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
并且研究者还认为,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时节不但要祭扫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也与画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
如此说来,这幅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无疑。
但如果仔细观察画作,同时再对照当时的历史典籍,我们就会发现清明节之说令人难以置信。
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左右,然而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孩子光着身子在街头玩耍,河岸小贩的桌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竹笠等御暑御阳物品在画面上也随处可见,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此时不应是乍暖还寒的北方初春季节。
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据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如果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习惯。
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中则有这样的记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实验高级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实验高级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4796ff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8.png)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试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出题范围:一至四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关于清明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由此可见,注意“清”和“明”,始终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
今日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
让“奇葩祭品”走开,让祭祀情感保持气清景明。
祭祀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
站在历史和先人的肩膀上,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才智启迪,以期走得更远,这是清明节的一个内涵。
所以,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这些“祭品”和传统文化、公序良俗、传统美德不合拍,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格格不入。
让陈规陋俗走开,让祭祀形式保持气清景明。
源于周代的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
时间跨度长,存留下来的惯性做法很多,而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奢侈,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
所以,我们要让祭祀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提倡文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祀方式。
例如,可以通过种植纪念树、召开家庭追思会等等,将感恩的心、思念的情,融入清明祭祀中。
让“代人扫墓”走开,让祭祀仪式保持气清景明。
清明祭祀,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终追远,思亲念故。
所以,这个祭祀必需有肯定的仪式感。
《论语》云“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假如自己不亲自进行祭祀,而找别人替代,这对祖先来说是一种大不敬。
终归,“代人扫墓”的商业化运作再精致、再细致,也终归是一种木偶式的虚假表演,是一种空洞的文化躯壳,它消损了清明节的庄重氛围,违反了气清景明的节日内涵。
文明祭扫,贵在心愿;平安清明,须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
清明时节的诗与思阅读答案
![清明时节的诗与思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1e86cc6bd97f192279e9ea.png)
清明时节的诗与思阅读答案每到清明节,难免会想起那首著名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谁写的,写于何时,有争论。
但是,不管答案如何,这首诗都已渗入了中国文化的肌理,变成了清明节最生动、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幅水墨画。
和许多中国节日不同,清明节是一个来源相对复杂的节日。
它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同时又融合了古代祭祖、寒食等许多社会性节日的内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清明节因此有着更多元化的文化负载。
清明节传递了中国古人的一种科学经验。
中国古代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
古人仰望星空,长期观察和总结,创造出一种方法,把北斗七星的斗柄视为一年时光钟表盘的指针,如果说有所谓“天机”,那么这便是天机,天机一露,便指示了人间的“时机”。
所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天道酬勤,也眷顾懂得自然规律的人们。
中国农业源远流长,发达得很早,有山川地理的因素,有工具改良的功劳,更要拜这套经验科学之所赐。
事实上,人类的每一步,莫不和经验有关,向前人的经验讨教,又创造新的经验,为后人所用,由此沉淀下来,便成为了科学的知识。
清明节蕴涵着中国人的人文关怀。
谁说中国人没有终极关怀?十字架前的忏悔或许因为内心的拷问而显得深沉,但是中国人有自己的方式。
宋代高翥有诗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清明节祭奠,是一种仪式,但其背后的情和理,又远远超越了仪式的范畴。
在先祖坟前放一挂鞭炮,哭一曲悲歌,烧一沓纸钱,看袅袅青烟腾上天空,继而消散,那一刻,不仅仅是生者向逝者的致意,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那喧闹芜杂的声音和晦明晦暗的火焰化入青山白云,就像人生流淌在无边无垠的时间里。
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因为有了这天地之间的广阔背景,而显得更加豁达。
所以,清明节虽然是一个怀念的日子,但它不排斥欢乐,就像宋人吴惟信的诗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清明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5dac4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3.png)
清明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古典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其委婉含蓄的抒情方式、蕴味悠远的艺术境界。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清明》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诗词阅读原文清明金圣叹清明正是落花时,百舌声中折一枝。
恼杀东风太无赖,公然来我手中吹。
《清明》诗词阅读题目(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景抒情,试作赏析。
《清明》诗词阅读答案(1)参考答案:①暮春时节,百鸟啼鸣,落英缤纷。
②诗人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体,表达了爱花之意、惜春之情。
解析:第一问是对意境的分析,写了什么景,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词要准确。
第二问是对情感的分析,爱春、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2)参考答案:①借代。
以“百舌”代指众鸟,百鸟啼鸣的画面鲜明可感。
②拟人。
赋予东风以人格化写法,表现春风的活泼可爱。
解析:修辞手法的判断要从诗句出发,如拟人。
要注意结合词句对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清明》诗词作者简介明万历三十六年(1620xx年)三月初三,金圣叹生于苏州,童年贫困孤独,九岁入读私塾,刻苦勤奋,思想独立,喜爱阅读,尤其沉迷于《水浒传》,成年后考取秀才,耗费无度,以致常处贫困。
金圣叹笃信神佛,喜读佛经和结交僧人,擅长扶乩降灵,自称佛教天台宗祖师智顗弟子的转世化身,托名“泐庵”法师,士大夫尊称为“泐公”或“泐师”,二十岁起开始在吴县扶乩,自称收纳三十多个已逝女子为冥间弟子,崇祯朝中期最为活跃,曾到叶绍袁、钱谦益、姚希孟、戴汝义等士大夫家中扶乩,写出优美感人的篇章,往往说中事主的心思,受叶绍袁等人的崇信;钱谦益直言金圣叹好像受某种神灵支配。
其后他绝意仕宦,埋首书本,约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评点小说《水浒传》,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刊行评点王实甫《西厢记》,此外编辑选集《唐才子书》8卷,编写八股文应试范本《制义才子书》,并注释杜甫诗集。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ee260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8.png)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诗句分别反映了我国四种传统节日习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③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④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A.①③④②B.③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二.综合读写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月30日,中国中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植树节等。
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材料二:“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莫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还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仪式。
清明节的习俗是半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材料三:“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节有祭祖扫墓的习俗,而每到此时,各地不文明祭扫现象也屡见不鲜。
不少市民在大路口、马路边、绿植旁随意焚眷烧纸、燃放鞭炮。
有的树木被熏毁,有的小草被烧灼。
人们在追念、祭奠先人的同时,却忽略了现代文明的建设。
(1)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清明”作为节气和节日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2)图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作《清明小景》请结合材料一、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图中与“清明”相关的两个信息。
(3)针对材料三中的现象,市“文明办倡议书清明节是祭莫先人,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在清明前夕,向广大市民发出文明祭扫的倡议。
《清明》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清明》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1d8a3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2.png)
《清明》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清明①废名松树脚下都是陈死人,最新的也快二十年了,绿草与石碑,宛如出于一个画家的手,彼此互相生长。
怕也要拿一幅古画来相比才合适。
这是就看官所得的印象说话,若论实物的浓淡,虽同样不能与时间无关系,一则要经剥蚀,一则过一个春天惟有加一春之色-沧海桑田权且不管。
清明上坟,照例有这样的秩序:男的,挑了“香担”,尽一日之长,凡属一族的死人所占的一块土都走到;女的就其最亲者,与最近之处。
这一天小林起得很早,看天,是一个阴天,但似不至有雨落。
吃了早饭,他独自沿史家庄的坝走,已望见东边山上,四方树林,冒烟。
一片青山,不大分得出坟,这里那里的人看得见,因了穿的衣服。
走到松树脚下,琴子细竹坐在坟前,等候三哑点火。
已经烧了好几阵火过去了。
他小的时候也跟他的族人一路遍走二十里路的远近,有几位好事者把那莫死人的腌肉,或者鲤鱼,就香火烧吃。
他当然要尝一脔。
那几位现在都是死人了,有一个,与小林是兄弟辈,流落外方。
阴天,更为松树脚下生色,树深草浅,但是一个绿。
绿是一面镜子,不知挂在什么地方,当中两位美人,比肩-小林首先洞见额下的眼睛,额上发......叫他站住了,仿佛霎时间面对了Eternity②。
浅草也格外意深,帮他沉默。
细竹对他点一点头。
这个招呼,应该是忙人行的,她不过两手拄了草地闲坐。
琴子微露笑貌,但眉毛,不是人生有一个哀字,没有那样的好看。
(哀怨、哀婉之美)莫明其所以的境地,逝去的时光又来帮忙-他在这里牵过牛儿!劈口问三哑道:“三哑叔,我的牛儿还活在世上没有?”牛儿就在他的记忆里吃草。
三哑正在点炮放。
细竹接着响起来了-“哪里还是牛儿呢?耕田耕了几十石!---你不信我就替你们放过牛。
”琴子暗地里笑,又记起《红楼梦》上的一个“你们”。
三哑站起身,拂一拂眼睛,答小林--“哥儿应该得不少的租钱了。
《关于清明节》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于清明节》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2af853852458fb760b561e.png)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12--14题。
(6分)【材料一】清明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农历的三月,是冬至后的第105天,在公历的4月5日左右。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标志季候和农业活动的节气。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
”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后来演化为民俗节日。
由于其主要风俗活动是祭祀,故又称鬼节、冥节;由于其还有踏青郊游的风俗,故又称踏青节。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材料二】清明节成为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清明节阅读理解
![清明节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128b106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b.png)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之后,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清明节也成了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通常要携带酒食果品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为这墓培上新土,折几桂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行礼祭拜。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就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它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前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
相传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人们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扫祖坟生离死别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清明节又叫节,在每年阳历的前后。
(2)清明节的旧习俗有哪些?请你在文章中用“”画出来。
(3)文中有两句关于清明节的谚语,请你抄下来,记一记。
(4)为什么说清明节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答案解析(1)踏青;4月5日(2)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通常要携带酒食果品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为这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行礼祭拜。
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
(3)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4)因为这个节日既有祭扫祖坟生离死别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所以说它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a1486d58fb770bf68a553c.png)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诗句分别反映了我国四种传统节日习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③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④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A.①③④②B.③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二.综合读写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月30日,中国中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植树节等。
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材料二:“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莫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还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仪式。
清明节的习俗是半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材料三:“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节有祭祖扫墓的习俗,而每到此时,各地不文明祭扫现象也屡见不鲜。
不少市民在大路口、马路边、绿植旁随意焚眷烧纸、燃放鞭炮。
有的树木被熏毁,有的小草被烧灼。
人们在追念、祭奠先人的同时,却忽略了现代文明的建设。
(1)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清明”作为节气和节日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2)图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作《清明小景》请结合材料一、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图中与“清明”相关的两个信息。
(3)针对材料三中的现象,市“文明办倡议书清明节是祭莫先人,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在清明前夕,向广大市民发出文明祭扫的倡议。
右面的倡议书有两处不妥,请提出修正意见。
2023北京首都师大附中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
![2023北京首都师大附中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ff4deb4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aa.png)
2023北京首都师大附中初二(下)期中语文一、基础•运用(共16分)“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为加强对清明节民俗文化的宣传,同学们拟推出一期以“诗文民俗话清明”为主题的宣传手册。
1. 以下是一位同学撰写的部分内容,请阅读并完成问题。
作为节气的清明,①(春意盎然春寒料峭),天气清朗,四野明净,草长.莺飞,处处漫着生命的气息,用“清明”称这个时期,再合适不过了。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甲】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节日的清明,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相传,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流亡途中,重耳没有了力气,随行大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
这就是成语“割股啖君”的②(由来诞生)。
重耳做了国君后,重赏了和他同甘共苦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后来晋文公忆起旧事并亲自去请他,但是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晋文公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请下来。
可山上树木郁郁葱葱,不好找寻,晋文公决定用烟将他熏下来。
结果介子推母子俩一起抱树而死,还留下了一封血书【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祀介子推。
他在坟前静而立,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丙】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1)文段横线处选填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A.zhǎng迷shù慕B.zhǎng弥sù穆C.cháng迷sù穆D.cháng弥shù慕(2)在文中①②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春意盎然诞生B.春寒料峭诞生C.春意盎然由来D.春寒料峭由来(3)在文段【甲】【乙】【丙】三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乙】,【丙】。
B.【甲】。
” 【乙】:【丙】。
王禹偁诗《清明》练习题及鉴赏
![王禹偁诗《清明》练习题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4ade8c233687e21ae45a962.png)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阅读题。
清明【北宋】王禹偁①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②,晓窗分与读书灯。
注释:①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山东钜野人。
北宋初年诗人、散文家,宋初有名的直臣,敢于直谏遭贬谪。
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
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
曾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黄州知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知州,病死。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作品受到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推崇。
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商州团练副使期间。
②乞新火,即向邻舍借来新的火种。
古代。
风俗每年清明节前一日或前二日为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至清明节重新生火,是为新火。
(1)这是一首即事抒怀诗,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4分)答案:全诗描写了一位生活清贫,在别人都出外赏花饮酒的清明节,自己却清冷孤独如同“野僧”,却能不为外物所扰、发奋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清贫寒士(贫苦知识分子)形象。
(2)宋初诗风有白体、昆体(西昆体)、晚唐体之分,这里的“白”指白居易,王禹偁被宋人看作重要的白体诗人。
请结合本诗内容和你了解的白居易的知识,说一说王禹偁作品和白居易的相同之处。
(4分)答案:白居易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语言风格清新流畅,通俗质朴。
王禹偁的这首作品,内容上以白描的手法再现了知识分子的清贫生活,表达了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语言通俗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
二人在内容和语言方面都有很多相同之处。
诗歌解读此诗作于王禹偁贬居商州期间(991-993年)。
清明节这天,本应出外踏青赏花,举杯畅饮,使生活增添几分乐趣。
可是此时诗人一贫如洗,既无花又无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庙里的和尚,清冷孤独,无所慰藉,兴味索然,遂作诗求乐趣慰籍。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此诗风格质朴,用笔传神,在选题上独具一格。
《清明》阅读答案
![《清明》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35707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6.png)
《清明》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清明
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②,士③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孟子》中有一则寓言。
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别人请自己吃饭。
③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请结合诗歌首联、颔联说说哪些内容体现出“清明”时节的特征?(3分)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桃花李花怒放;扫墓祭祖;打雷下雨;龙蛇出洞;草木繁茂(写出1点给
1分,意思接近即可)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借用“寓言”和介之推甘愿烧死绵山也不出山两个典故对比,在对比中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绝不改变节操的有气节之士。
(写出手法“对比、用典”各1分,作者的情感各1分。
意对即可)。
《清明》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清明》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de972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13.png)
《清明》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清明郭文斌东走走西走走,东瞅瞅西瞅瞅,总是拿不定主意买谁家的纸。
六月有些着急,说随便买上些算了。
五月回头看了六月一眼,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五月的“不可不诚”还没有出口,六月抢先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把旁边一个卖纸的给惹笑了,说,这么好听的句子,谁教你的?六月说,没人教,自己会的。
哈,好一个自己会的,再背两句听听。
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厚奁……厚奁……六月接不上来了。
五月补道: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五月背到这里,好多人围了上来,看戏的一样。
五月有些紧张了,鼻梁上渗出汗来。
六月见状,捏了五月的手,放大了音量: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接下来,姐弟二人就不知该干什么了。
六月看五月,五月的脸蛋红扑扑的,熟透的柿子一样。
五月看六月,六月的脸蛋也红扑扑的,也像熟透的柿子一样。
这是谁家的一对儿?一个女人问。
下次跟集时还来吗?六月不知如何回答,看着五月。
五月说不知道。
还来好吗?还到我们这个摊儿,我把我儿子带上,你背一下给他听,让他见识一下你们的学问,可以吗?六月说,那要看我爹让不让来。
女人说,你爹一定让来呢。
说着,转身刷刷刷地卷了一卷纸给六月,这卷纸送给你。
六月说不要钱?女人说不要钱。
六月就接过了。
五月却说不行,爹说白拿人家的东西就是偷。
六月说,爹还说如果是人家允许的就不是偷。
五月想了想,也对,就默许了。
我赞助一把蜡烛。
谢谢大妈。
不用谢,下次我也把我儿子带上,让他长长见识。
你们这不是逼人舍散嘛,看来我也得赞助一把香。
口气不好听,表情却十分的亲热。
谢谢叔叔。
还有两双手在往五月六月的口袋里装糖果。
《清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明》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7234b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0.png)
《清明》阅读练习及答案清明丰子恺清明例行扫墓。
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
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
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
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
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
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
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
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
拜过之后,自由玩耍。
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
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
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
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
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
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
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
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
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
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
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
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
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
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
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
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
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
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
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
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
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
因此大家高兴作主。
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
船里烧出来的饭莱,滋味特别好。
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
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
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土地爷爷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
《清明》阅读答案
![《清明》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76752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c.png)
《清明》阅读答案
《清明》阅读答案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明》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
②酒家:酒店。
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天气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
(2)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清明节下雨天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2)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3)哪里有酒店。
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清明》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清明》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353b36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9.png)
《清明》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清明》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阅读训练(一):1.请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
(5分)2.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3.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1.“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2.颈联借助典故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2分),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肯定、赞许)(2分)。
尾联以“知谁是”的反问,以及蓬蒿荒丘的描述,以貌似通达之语表达了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与无奈(2分)。
3. (3分)以乐景写哀情。
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
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
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答对比的酌情给分)4.(4分)①用典,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
②人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阅读训练(二):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
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3.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5.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4分)6.诗歌尾联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请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清明》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清明》](https://img.taocdn.com/s3/m/a85989c43b3567ec102d8aae.png)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用“∕”标出朗读停顿。
2、用“ --- ”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3、用“……”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特点的词。
4、解释词语的意思。
断魂:借问:
遥指:
5、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1、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雨纷纷
3、欲断魂
4、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遥指:指向远方。
5、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
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诗人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诗人希冀借酒消愁。
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清明阅读题附答案参考
![清明阅读题附答案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3ee7cc5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e.png)
清明阅读题附答案参考
清明阅读题附答案参考
清明
万宽
满城风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
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间孤月映梨花。
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9.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中也写到了都城春景,请分析与万宽诗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5分)
参考答案:
8.答:虚实结合(2分)① 一、二句实写暮春风絮满城,青山寂寂的景象。
描绘出了出清明时节的`凄清的景象。
(2分)② 三、四句想象百年之后,只余孤月梨花的凄楚。
虚实结合,更增清明时节的感伤之情。
(2分)
(其他答案:借景抒情,写暮春风絮满城,青山寂寂的景象,抒发清明时节的感伤之情。
渲染烘托,写暮春风絮满城,青山寂寂的景象,营造出清明时节的凄清气氛。
想象,通过想象百年之后,只余孤月梨花的凄楚,表现了诗人清明时节的伤感之情。
运用“梨花”谐音“离花”,双关人生的离别。
均可,根据表述酌情给分)
9.答:①韩诗描画出一幅清新自然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自己喜悦之情和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2分)②万诗则通过风絮满城,青山寂寂不见家,以及想象中百年之后的“孤月”和“梨花”表达人生无常,不知归宿何方的怅茫和感慨。
(3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诗句分别反映了我国四种传统节日习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③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④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A.①③④②B.③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二.综合读写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月30日,中国中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植树节等。
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材料二:“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莫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还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仪式。
清明节的习俗是半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材料三:“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节有祭祖扫墓的习俗,而每到此时,各地不文明祭扫现象也屡见不鲜。
不少市民在大路口、马路边、绿植旁随意焚眷烧纸、燃放鞭炮。
有的树木被熏毁,有的小草被烧灼。
人们在追念、祭奠先人的同时,却忽略了现代文明的建设。
(1)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清明”作为节气和节日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2)图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作《清明小景》请结合材料一、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图中与“清明”相关的两个信息。
(3)针对材料三中的现象,市“文明办倡议书清明节是祭莫先人,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在清明前夕,向广大市民发出文明祭扫的倡议。
右面的倡议书有两处不妥,请提出修正意见。
3.班级开展“走进传统节日﹣﹣清明”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材料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材料二]清明节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一种固定的风俗。
此时春意盎然,四野明净,于是还有踏青游春、蹴和、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的风俗。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探究“传统节日﹣﹣清明”有何特点。
(2)下面古诗中没有涉及清明节相关习俗的是A.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B.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C.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D.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3)中华文化促进会面向全球征集“七大传统节日徽标”,线条简单、人物生动的“清明印”脱颖而出,请简要说说它的寓意。
三.诗歌阅读4.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所作的诗。
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立春①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②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③,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①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
古代立春有做“春盘”的习俗: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
②两京:指唐代的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
③行白玉:行,赐予。
古代立春前皇帝会向大臣赐春盘。
④那:“通挪”,移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看着眼前的“春盘”,忽然想起往年长安、洛阳立春时节的美好情景。
B.颔联写诗人想象此时京城里庆祝立春的热闹,突出了眼前客居他乡的冷清。
C.颈联视线又回到现实,诗人看着巫蛱中那滚滚而来的冰冷江水,悲愁满怀。
D.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杜陵远客不胜悲”,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悲伤的原因。
6.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鹧鸪天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túmí):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天气温和。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词人在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在较深层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
B.首句“嫩绿重重看得成”,以“嫩绿”为全画敷下了基本色调。
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
C.第二句中的“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
D.上阕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蜂儿闹”“燕子轻”则写静景,动静结合;以绿叶红花、蜂儿燕子为主体,勾勒出庭院中醉人的春景。
E.“送了斜阳月又生”,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议论融为一体。
(2)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加以简析。
7.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各题。
清明呈馆中诸公高启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①分香②俗共夸。
白下③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④下迷芳草,卢女⑤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注】①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②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品。
③白下:金陵。
④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壸,他曾任尚书令,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
⑤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1)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相比,本诗所描写的清明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脉络明接暗转,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清明①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②,士③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蔫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这句诗化用了《孟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一个齐人命名是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后却在其妻妾面前说谎话,夸耀说有富人请他喝酒。
③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首联起句着一“笑”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诗人颈联用典,它的作用是什么(3)尾联诗人借用反问和景物描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清明即事①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②聊代醉。
[注]①开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
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这首诗。
②茗:茶。
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
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写出漂泊在外的游子的一片愁苦。
B.颔联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进行有声有色的特写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唐人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等风俗。
C.中间两联写人们乘坐马车,穿过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物复苏的郊外,看见花草齐生,莺飞蝶戏的美景。
D.全诗寓情于景、情境交融,抒写融融春光里无尽的感慨,自然而传神地表达JLH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2)本诗最后一联诗人为什么要“酌茗”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①。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清明王禹偁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注】①元元:人民、百姓。
(1)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陆诗首句是说,就算没有五亩由园依然归隐,透露诗人不追求名利的情操。
B.陆诗前两句属于间接抒情,表意含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C.陆诗的三、四句细节描写真实,油灯的意象比较典型,整体表意平中见奇。
D.王诗第三句写邻家也来借新火,可见邻家比诗人家还要穷,心酸溢于言表。
E.陆诗浅易平淡,王诗平淡质朴,但是在立意上陆游一诗更关注百姓疾苦。
(2)两首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春日怀秦髯李彭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先以“山雨萧萧作快晴”写出春天气候的倏忽多变,再以“郊同物物近清明”点明时序,曲折有致。
B.“化如解语迎人笑”使用了借喻的手法,写出了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表现了人们的欢愉之情。
C.“草不知名随意生”,虽是无名小草,但处处映人眼帘,烂漫无边、新翠欲滴,春天的气息非常浓郁。
D.'颈联笔锋一转,尽管春天如此妩媚,人们都为春天的到来而心境欢忭,但诗人因年事渐高,游兴阑珊。
E.本诗风格沉郁顿挫,与杜甫的诗风类似,且善于以叫白晓畅之语创造出新的意境,寓警奇于平淡。
(2)全诗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日怀秦髯李彭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2)诗人在前两联极写春色的美好,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日怀秦髯李彭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