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疗法及放血穴位.doc
放血疗法治病46种
放血疗法治病46种2.划割法一手持刀具,持法不拘,以操作方便为宜,一般用拇指与食指捏牢刀身,使刀身与划割部位大致保持垂直,进刀划割;另一手作提、捏、推、按等辅助动作配合划割。
本法宜用于口腔内膜、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
【主治病症】放血疗法属于泻实的疗法,有开窍醒神、泻热救急、活血消肿等功效,可治疗许多实证,急证、热证。
一、中暑1.点刺中冲、委中、十宣穴。
2.点刺十宣穴、并在肘窝曲泽穴、胭窝委中穴拍打,待其血瘀后点刺。
二、昏迷、休克点刺人中,十宣穴。
三、溺水点刺人中、会阴穴。
四、煤气中毒1.点刺人中、大椎穴。
2.从患者肩臂向十宣穴推压,然后点刺十宣穴。
五、食物中毒先用三棱针点刺四井穴,再从患者手腕向四井穴推按顺压,使之充分出血,以血色由紫暗变淡红为度。
症轻者只刺手四井穴即可,重症加刺脐周四穴(水分、阴交、肓俞),可略深,刺3〜12mm,若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缙,呈休克状态者可深至15mm,然后用大臼径玻璃火罐以闪火法拔罐(见“拔罐疗法”),罩住包括脐中穴在内的5个穴位,观察脐中穴充血如红桃状,脐周四穴血流成行,即可起罐。
对重度休克,神志昏迷者可配用直径.7〜0.9mm的粗针刺足三里天,刺时可沿胫骨外缘15mm处进针,由浅入深,以针尖滑刺胫骨外侧面,听之有刺骨膜声为度。
对腹痛较剧,血压偏低者,可同时肌注o.5-lml阿托品,并在腹腰部用热水袋保温,饮用温开水。
本法适用于急性嗜盐菌食物中毒。
六、头痛1.点刺太阳、百会穴。
2.点刺太阳、印堂穴:额痛加攒竹穴,巅顶痛加百会、四神聪穴;眩晕、眼花耳鸣加头维穴。
每穴可出血五六滴,体质壮实而头痛严重者可多至10余滴,每日或间日1次,Io次为一疗程。
本方适用于高血压头痛。
七、感冒1.点刺大椎穴,然后用闪火法拔罐10~15分钟(见“拔罐”疗法)。
本法适用于发热而汗不出者。
3.点刺少商、太阳穴。
4.用酒擦肺俞穴,以肤红为度,然后挑刺。
八、咳嗽点刺肺俞、少商穴,然后用闪火法拔罐10-15分钟(见“拔罐”疗法)。
【中医必背】24个放血疗法
【中医必背】24个放血疗法1.对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凡出血者必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十指出血1—5滴,可促使早日清醒,减轻偏瘫的程度。
记住:凡病人昏迷超过24小时者,偏瘫率在90%以上。
如超过72小时,则100%偏瘫后遗症。
极难治疗。
因此,早日促使病人清醒是万金不传的秘技,病人醒后即取:大椎,曲池,委中,刺血则病人有望康复。
2.骨神经痛:如属胆经痛者,(大小腿外侧痛)应认真检查阳棱泉、丰隆穴带,有无恕张的血脉,如有往往血出病愈。
3.容易生长疔、痈疽之人:应刺血后心穴。
4.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可愈。
5.风湿病的腿为重者:在胸三、四、五椎旁开3寸点刺出血,即见大效,数年重症,1—2次即愈者不在少数。
6.胃、十二指肠溃疡:取脚内庭至解溪上的青筋点刺,外踝间附近点刺出血。
胃溃疡则应在条口穴上0.5寸及条口穴下2.5寸范围内找血脉。
7. 慢性肾炎:(1)儒俞穴刺血有黄水者,黄水尽,人即愈。
(2)肾脏周围。
(3)脐周围刺血。
(脐中间不能刺)8.肝炎刺血:阳交,足三里,曲泽,阳陵泉,三阴交。
9.肝硬化腹水:用肝炎的穴位加:肾俞,腰俞,条口穴(上0、5外0、5寸),肝俞。
10. 痔疮特效穴:(1)龊交穴,(嘴里面)找到白粒点,1—3次即愈。
(2)对肛门红肿溃烂者刺血委中,其痛即减。
11. 失眠:(1)神门,行间,足三里。
(2)大椎,神道,中脘,刺后拨罐。
12.颈椎病:压痛点,天宗,肩贞,尺泽穴。
13.凡胸部内伤必须要刺血:大椎,肩井,然后才是伤部。
14.肩周炎:肾关穴,(阳陵泉下1、5寸)尺泽穴,1次见效。
15.急慢性咽喉病:大椎,耳尖,耳背静脉,少商,曲池,太阳,血出痛减。
16. 阳萎病:(1)肾俞,复溜刺出血,关元,膀胱俞拨罐15分钟。
(2)刺血三阴交,命门,拨罐肾俞,血海。
17.高血压:太阳,大椎耳尖,耳背静脉曲池,刺血后血压即降,注意:刺血后一小时内不能喝水,否则效差。
针刺放血疗法的常用穴位及主治(带标签高清)四海与你免费共享
针刺放血疗法的常用穴位及主治一、针刺放血疗法的取穴原则针刺放血疗法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棱针又是针灸中的重要针法之一,所以使用三棱针刺血治病的取穴原则,是离不开中医的辨证施治和经络腧穴的理论体系。
临床治疗的取穴多和十四经脉的统领范围,以及各穴位的主治功能分不开。
在治疗中选取穴位时,即有辨证取穴、循经取穴、局部取穴、远近取穴、上下取穴、表里取穴,又有经验取穴。
全身所有皮肤上及穴位处都可以用三棱针施术出血,只是有的地方能拔火罐,而有的地方无法用火罐吸拔,如头上毛发处、手指和足趾上,以及耳郭上等,在这些部位医者可用双手挤压,促使局部出血。
医生在接诊病人时,首先要应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来诊断病情,要明确病症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和脏腑的归属等,对病人的身体状况,以及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再加上现代各种检测手段的应用,对病症一定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诊断。
综合以上各种诊断依据,医生脑海中就要很快考虑出一套治疗方案,对施治步骤做到胸有成竹,通过逐步治疗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针刺放血疗法重在出血治病,所以选取“血脉”、“血络”很重要,从现代医学来讲就是找准有病理改变的体表可见的浅静脉血管,并在这些部位针刺施治,这是治病的关键。
古人在《灵枢·九针篇》中早就明确指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并在《黄帝内经》多篇中对“血脉”、“血络”有所描述:“血脉者,在腑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澄:色青,不流动状。
坚:硬也。
),“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
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放血疗法的应用以及操作
放血疗法的应用以及操作中医放血疗法源远流长,最早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
即以针刺某些穴位或体表小静脉而放出少量血液的治疗方法。
操作时,先行皮肤常规消毒,选用三棱针或粗毫针,速刺速出,临床常用于中暑、头痛、咽喉肿痛、小儿厌食、痤疮等,若使用得当,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少商穴放血治疗咽喉肿痛操作: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0.1寸处。
取患者单侧少商穴,先沿拇指近心端向少商穴推按数次,使穴位局部充血,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快速点刺,深度为1~5mm,出针后挤压出血,约放血1~2ml,术毕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每日1次。
适应症:感冒或急性咽炎出现咽喉肿痛、吞咽不利、舌红、便秘等症,证属实热性咽喉肿痛者。
二、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操作:取患者单侧耳尖穴,先用手指按摩耳郭使其充血,严格消毒后,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1~2mm,随即退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
每穴放血1~2ml。
适应症:年龄在18~70岁之间,高血压2级低、中、高危患者,症见眩晕、头痛、面红、口干、乏力等证属高血压肝阳上亢型。
尤其适用于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不适用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合并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体虚及有出血倾向者。
三、点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操作:四缝穴位于第2~5指掌面,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央。
一手固定患儿四指,一手持针点刺,点刺后挤出黄白色液体或血液数滴,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通常1~2个疗程即可起效。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不知味、脘腹胀满。
部分患儿还表现有性情急躁、好动多啼、咬齿磨牙、睡眠不安等症状。
严重者可致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
四、大椎穴放血治疗痤疮操作: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
患者端坐,头颈部稍向前倾,颈部大椎穴充分暴露。
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快速点刺大椎穴,一般点刺3~5下,点刺深度中等,再在大椎处快速拔火罐放血,放血量约3~5ml,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
中医外治介绍放血疗法
中医外治介绍放血疗法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或其他工具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针灸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相关记载,经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也证明了刺络放血疗法具简、便、廉、验等特点,故沿用至今。
理论依据气血理论和经脉理论是放血疗法治疗的理论基础。
气血和调是人体正常健康的状态,《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络脉是六淫外邪传入的通道,《素问·皮部论》曰:“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客于皮毛……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常见治疗一、穴位放血1.耳尖放血。
多应用于实热之证,其中以治疗头面五官疾病、皮肤疾病、心血管疾病多见。
2.大椎穴放血。
大椎为督脉穴, 主一身之阳, 故大椎穴放血可泄诸阳之邪热, 达到调和营卫、疏通闭塞、排毒消肿之功效。
有效用于治疗发热、咽喉肿痛和后发际疮等。
3.委中穴放血。
“腰背委中求”。
此穴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之功效,有效用于治疗慢性腰痛、恶疮和顽癣等。
4.十宣穴放血。
十宣穴位于四肢末端, 为三阴、三阳之经气贯通交会之所, 十宣穴点刺放血可使蕴积之热得以宣泄, 郁闭之气得以通达。
有效用于治疗高热、中暑、晕厥等。
5.十二井穴放血。
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是中医传统的急救措施之一。
可用于治疗中毒意识障碍和中风初起急救等。
二、浅表小静脉放血1.耳背络脉放血。
用于治疗小儿急性发热,或慢性咽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
2.下肢浅表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刺络放血可祛瘀生新、行气活血、通经活络, 从而达到改善下肢循环作用。
三、局部放血多用散刺放血法, 即使用三棱针或粗毫针在病变或病痛局部进行分散、多次点刺。
根据欲刺部位大小不同, 可刺多针, 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
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踝关节扭伤等。
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眉心放血法:术者端坐患者对侧,用左右两拇指由眉心(印堂穴)由内向外按捋三次,再用拇指食指揪起眉心,针刺放血(所用工具为一般缝衣针,下同)。
此法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痛、前额痛、畏寒等证。
太阳穴放血法:术者用拇指由前额向外捋三次,然后用拇指同食指揪起太阳穴处皮肤,用针刺出血少许。
此法适用于感冒头痛、寒热往来、血瘀头痛、高血压头痛等。
掴窝放血法:患者背向医者直立,暴露掴窝部。
术者先用手掌击其(月国)窝。
暴露(月国)窝表浅静脉。
在(月国)窝中线外(相当委中穴),用针刺出血少许。
此法主治风寒感冒、身痛、腰痛及腹痛等症。
肘窝放血法:暴露肘部后,术者由上臂向下捋三次,然后用一物紧束上臂,待肘部血管怒张。
在肘部静脉处(相当曲池穴)放血。
此法主治风寒感冒、肢体疼痛、身痛等症。
中指放血法:用一根红线紧束患者中指。
术者在中指指甲上一韭叶处或指端放血。
此法主治风寒感冒、小儿客忤惊风、妇人癔病。
外耳廓放血法:病人背术者坐位,将耳廓外侧暴露。
术者用手固定耳廓,暴露耳廓小静脉,取其上三分之一处,用砭石(或瓷器钝片),轻刺小静脉血,视其病情轻重以定其放血量。
此法主治咽部红肿充血、扁桃体炎、口疮及皮肤疥癣、神经性皮炎等。
内迎香放血法:取一锐利竹签,放入病人鼻翼内0.5公分处,紧贴鼻翼。
术者用食指猛弹鼻翼使其出血少许。
此法主治急性眼炎、红眼、咽炎、咽部充血等证。
关节扭伤血肿放血法:如关节扭伤跌打局部血肿,回族民间常用局部放血,配合拔火罐,拔除瘀血,也有用小儿童尿洗之以活其血. 放血疗法的作用和适应范围退热作用中医认为发热主要有两种,一为阳盛发热,一为阴虚发热。
放血的退热作用,则适用于前一种。
因为阳气盛必然会血盛,放血可以减少血盛,从而减少了血脉中的邪热,使机体的气血趋于正常。
止痛作用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意思是内有疼痛症状的疾病,在其经脉中必有闭塞不通的地方。
放血疗法可以直接带出经脉中的瘀滞的病邪,调整闭塞的壅阻的局面,经脉畅通了,疼痛立时可止。
放血疗法常用穴位
放血疗法常用穴位
太阳:主治头痛,眼红肿;
上星:主治头痛,目痛,鼻衄,热病;
水沟:主治癫痫,小儿惊风,中风昏迷,中暑,口眼歪钭,牙关紧闭,急性腰扭伤;龈交:主治齿龈肿痛;内地仓:主治面瘫;
金津、玉液:主治口疮,舌肿,呕吐;
十宣:主治昏迷,癫痫,癔病,乳娥,小儿惊风,中暑;
四缝:主治小儿疳疾,百日咳;八邪:主治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肿痛;
曲泽:主治烦热,胃痛,呕吐;
少商:主治急性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肿大,鼻衄,发热,昏迷;
商阳:主治急性咽喉肿痛,齿痛,手指麻木,昏迷;
委中:主治腹痛,吐泻,腰痛(急性腰扭伤疗效好),
丹毒;八风:主治脚气,趾痛,毒蛇咬伤足跗肿痛。
放血疗法及放血穴位
放血疗法及放血穴位放血疗法及放血穴位本文转载自实干盛邦《放血疗法及放血穴位》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放血疗法(一)流行性腮腺炎三棱针疗法,处方分三组。
一组:在耳下腮腺红肿处,上、中、下直线上,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挤出血,拔火罐10~20分钟,起罐后贴拔毒膏一张。
二组:在耳轮上、中、下三点,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一次。
三组:耳背第二条血管放血。
甲状腺机能亢进三棱针疗法:取穴:颈肿块局部。
治疗时患者端坐稍仰头,用左手固定肿物,右手持三棱针(直径0.9~2毫米,长10~20厘米,根据肿物大小选用)向肿块腺体横刺,快速进针,以恰到对侧壁为宜,进针后不捻针、不提插,迅速退针至皮下,再向上下左右刺四针,深度均恰到对侧壁(即五针呈锥体形),每次拔针切忌偏斜,迅速出针后用消毒棉球压迫针孔3一5分钟,以防出血。
每日针刺一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一7日(此法也适应于单纯性甲状腺肿)。
截根疗法:取穴;肺俞、心俞。
穴位消毒后局麻,用小刀片切开穴位表皮,刀口长1厘米,并用三棱针挑断皮下纤维组织,深度0.3一0.5厘米即可,挑了3一4次后,外涂以碘酒,敷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每次治疗时取一穴,各穴交替运用,每7-10日截根一次。
三叉神经痛皮肤针疗法取穴一组:颈后,脊椎两侧、耳颞前、颌下,眼或口周围;二组:痛点、耳前、耳下、太阳、鼻区、两手掌、十指端。
面神经麻痹三棱针疗法取穴:患侧口腔粘膜(适宜初病者),三棱针放血或用刀片割治,使之出血。
皮肤针疗法取穴一组:脊椎两侧(以颈椎、胸椎l一5为主)、耳前、颞部、眶上、眶下、颌下;二组:后颈部、耳前、颌下、颞部、眶上孔、眶下孔,配合谷。
拔罐疗法取穴:下关、牵正、太阳、阳白,均患侧。
每次选1-2个穴,用小号火罐,以投火或闪火法拔罐10分钟左右,或在穴位用皮肤针刺络后再拨罐,3日治疗一次,宜配合其他疗法,此法在炎症期或后遗面部有倒错现象时,效果明显。
奇穴放血疗法Microsoft Word 文档
奇穴放血療法1.口眼歪斜:足跗上放血。
此症若口內(臉頰之內側)見青筋亦應放血。
2.眼皮上長瘡:後心五、六椎間放血。
3.青春痘可於後心五、六椎間放血。
4.肥厚性鼻炎:膏肓附近放血。
5.牙痛:原則上如上牙痛則青筋現於小腿外側,下牙痛則青筋見於足跗。
應用時,但見小腿外側或足背外側青筋,便可放血而取效,不必拘泥於上下牙分屬之部位。
6.舌下腺發炎:腳背放血。
7.舌闇不能言:尾骶骨放血(尾骶骨見不到青筋,故不必泥之)。
8.高燒啞巴不能言:後背心見有黑青異色處放血。
(此乃小兒高燒之重者;若輕症,但少商、大椎放血即可)。
9.凡打傷、摔傷或被點穴不能言語:五、六椎間放血立解。
10.自高處下墜不語:五、六椎放血(董師曾治一例,放血三次即愈)。
11.後腦痛:尾骶骨放血,或委中見青筋放血亦效。
12.耳後之頭部瘡瘤:崑崙穴附近放血。
13.中耳炎:三重穴與丘墟附近尋青筋放血。
14.咽喉炎、氣喘:尺澤及小腿見青筋放血15.幽門阻塞嘔吐:腳背及四-六椎放血。
16.嘔吐不止或舌僵硬不適:金津、玉液放血。
17.脊椎扭傷:在傷部放血,或委中、陰陵泉、足跗見青筋處放血。
18.後肩痛、肩胛骨痛、背痛:承山、委中見青筋處放血。
19.解谿上七寸脛骨旁放血治各種肝病。
20.解谿上七寸,其下放血治胸口兩旁痛悶。
21.肋膜炎、肺結核:陽陵泉下九寸為肺胃神經通處放血。
22.各種急慢性腸炎:小腿外側及足跗上見青筋即放血,若無青筋則無效。
此法亦治高血壓、十二指腸潰瘍。
23.一切心臟心皆可於五、六椎間及陰陽泉附近放血。
24.急性心臟麻痺:曲澤放血。
25.心臟肥大:膏肓附近放血。
26.委中、陰陵泉附近放血治心臟病、痔瘡,一次輕,多次癒。
(陰陵泉見青筋非心臟即痔瘡)。
27.低血壓過高:十六椎外開六寸放血。
28.癲癇病:後背見紅色血管放血。
29.疔瘡類如手背疔、腳背疔……等…後背五六椎間放血立效。
30.小兒高燒:若委脇部見紅點成對出現,即在紅點上放血。
31.手腕關節炎:肩胛上部或足跗放血。
放血疗法分享(十四)
放血疗法分享(十四)
二十二,阳溪穴,阳池穴,阳谷穴
分别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阳溪,阳谷是经穴,阳池是原穴
进针施术:
体位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手背向上伸出,
医者左手托住患者腕部,右手持针,可直刺静脉血管,在小静脉压增高时可流出许多血,控制出血量,血止拔小号火罐。
主治范围:
多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
这几类的腕部肿胀疼痛,以及腕管综合征和上肢痛疾。
二十三,鱼际穴
属手太阴肺经,是荥穴
进针施术
体位:患者仰掌
医者左手托住病人手掌,右手持三棱针
,直刺小静脉血管,要求快而准确。
进针深度约0.2cm,血止后拔小号火罐。
主治范围:
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儿咳喘。
放血疗法和护理
放血疗法和护理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古称锋针)或粗毫针刺破某一部位的浅静脉,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疗之目的。
次法使用于气血俱盛的病人及邪火实重之证,如红肿灼痛的痈疽、红丝疔、流火丹毒以及中风闭证、目暴赤肿、喉痛、高热、惊厥等,通过放血科泻蕴结于脉络之中的毒血,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一、放血部位1、穴位放血常用穴位有:十宣放血,可急救中暑、惊厥;少商放血,科治疗急性咽喉肿痛,小儿高烧抽搐。
2、患处放血应跌打损伤而瘀血,或应痈肿瘀血时,可于患处周围上下点此出血;也可用挑刺发,沿红丝的经路挑刺一点,挑断部分纤维组织,然后消毒处理。
3、耳背放血治疗风疹、湿疹、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和高血压时,可于耳背放血数滴。
二、物品准备消素的三棱针(或粗毫针、小尖刀)、75%酒精、棉签、消素纱布、胶布、弯盘。
三、操作方法(1)点刺:(又称速刺)①选好点刺之穴位血络,局部用酒精行常规消毒。
②术后右手持针,左手固定待刺部位,将针尖对准选好之血络,迅速刺入约0.1~0.3cm立即出针。
③用手指轻轻挤压点刺穴位周围皮肤,挤出少量血液,用干棉签擦之,再挤压1~2次,放出适量血液后,用干棉签压迫止血。
(2)挑刺:(此法多用于胸背部及耳后部位放血)①选好部位,轻轻揉挤局部,使细小静脉充盈。
②常规皮肤消毒。
③用消素的三棱针或小尖刀挑破(或划破)微小静脉,并挤出少量血液。
④用干棉球擦去血滴,再揉挤放出少量血液,用干棉球压迫止血。
(3)缓刺:多用于肘部、腘窝部的浅静脉放血。
①选好部位,并在放血部位上方用手自上而下按挤,或扎上止血带,使其静脉充盈。
②常规消毒皮肤。
③用消毒的三棱针或粗毫针刺入浅表静脉约0.3cm,再缓缓退出针头。
④以干棉球擦去放出的血液,松开止血带,再以干棉球压迫止血。
(4)围刺:(又称散刺)用于皮肤病等病灶周围点刺出血。
①点刺部位常规消毒。
②用消毒的三棱针沿病灶周围按顺序点刺出血。
③用酒精棉球再次消毒点刺皮肤,必要时覆盖上消毒敷料。
中医刺血疗法的放血部位及放血方法
中医刺血疗法的放血部位及放血方法中医刺血疗法的放血部位及放血方法中医刺血疗法的放血部位及放血方法中医放血穴位的选择对针刺部位的选择,古人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如“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又如在《灵枢·终始》中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可见,放血部位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一般地讲,放血部位的选择应遵照如下原则:循经选穴、局部选穴和经验选穴[84]。
在具体操作时,应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灵活选穴,而不要拘泥于选穴原则。
据《循经考穴编》记载,可用于放血的穴位共计28个,在临床应用时则往往根据医生自己的经验和体会选穴。
如王秀珍老中医最常选用的穴位有: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尺泽,腰背部的腰俞、腰阳关,下肢的委中、委阳、阳交,还有手背部和足背部的穴位[85]。
除此之外,现在临床常用四肢末端的十二井穴、十宣治疗中风初起、高热,太阳、攒竹、印堂等穴常用于头痛、偏头痛的治疗,商阳、鱼际、少商等穴用于咽喉部疾病的治疗,背部反应点、丝竹空、太阳等穴放血治疗外眼疾病,球结膜放血治疗角膜溃疡,特别是耳尖、耳背放血治病历史悠久,在民间广为流传。
常见的刺血部位详见表2。
表2: 刺络放血疗法常用的腧穴及特定部位[88]躯体分区常用的腧穴及部位头面部太阳印堂丝竹空攒竹瞳子髎鼻前庭耳背耳尖舌下静脉球结膜素髎听宫地仓下关等上肢部井穴十宣鱼际尺泽曲泽曲池四缝中渚等下肢部井穴委中委阳丘墟阳交阳陵泉条口血海梁丘丰隆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解溪然谷内庭太冲等躯干部大椎陶道肩髃腰俞腰阳关上髎关元俞次髎等此外,病变的局部也常常是刺络放血的施术部位,如踝关节扭伤后的肿胀局部或痈肿疮疡的病变部位往往是关键的治疗部位。
1.3.2刺血方法临床上刺络放血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三棱针点刺出血,梅花针叩刺出血,毫针散刺出血,或刺络后配合拔罐,均是有效治疗手段。
董氏奇穴放血疗法大全
董氏奇穴放血疗法大全1.足跗上放血。
此症若口內(臉頰之內側)見青筋亦應放血。
2.後心五、六椎間放血。
3.可於後心五、六椎間放血。
4.膏肓附近放血。
5.原則上如上牙痛則青筋現於小腿外側,下牙痛則青筋見於足跗。
應用時,但見小腿外側或足背外側青筋,便可放血而取效,不必拘泥於上下牙分屬之部位。
6.腳背放血。
7.尾骶骨放血(尾骶骨見不到青筋,故不必泥之)。
8.後背心見有黑青異色處放血。
(此乃小兒高燒之重者;若輕症,但少商、大椎放血即可)。
9.:五、六椎間放血立解。
10.五、六椎放血(董師曾治一例,放血三次即愈)。
11.尾骶骨放血,或委中見青筋放血亦效。
12.崑崙穴附近放血。
13.三重穴與丘墟附近尋青筋放血。
14.尺澤及小腿見青筋放血15.腳背及四-六椎血。
16.金津、玉液放血。
17.在傷部放血,或委中、陰陵泉、足跗見青筋處放血。
18.承山、委中見青筋處放血。
19.解谿上七寸脛骨旁放血。
20.解谿上七寸,其下放血。
21.陽陵泉下九寸為肺胃神經通處放血。
22.小腿外側及足跗上見青筋即放血,若無青筋則無效。
此法亦治高血壓、十二指腸潰瘍。
23.可於五、六椎間及陰陽泉附近放血。
24.曲澤放血。
25.膏肓附近放血。
26.委中、陰陵泉附近放血(陰陵泉見青筋非心臟即痔瘡)。
27.十六椎外開六寸放血。
28.後背見紅色血管放血。
29.如手背疔、腳背疔……等…後背五六椎間放血立效。
30.若委脇部見紅點成對出現,即在紅點上放血。
31.肩胛上部或足跗放血。
32.足跗外側放血。
33.後心四-六椎放血。
34.五-六椎旁開二寸左右放血。
35.五、六椎旁開三寸放血。
一、董氏放血疗法的意义董氏放血疗法,不单只在病灶上放血,有时亦可在脏腑相关相对应之点、线、面反应处放血,这时大都选择膝后腘窝、肘窝、背部、小腿外侧等处点刺放血,即可调理脏腑阴阳之平衡、疏通气血通道,改善病势,此为董氏放血疗法之要点。
例如:"后背、心、肺区"点刺放血,可治重感冒、发烧、胸痛、背痛、冠心病、心肌梗塞等;"肩胛手足区"可治手足痛、手足麻痹、膝盖痛等;"膝后太阳区"可治头痛、项紧、腰背酸痛、胆固醇过高等;至于牙痛、舌下腺发炎、肝病、各种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皆可在六六部位之"足跗阳明区"放血;七七部位之"小腿阳明区"放血,将恶血秽气排出,往往久年沉疴常能立即减轻。
放血疗法及放血穴位
放血疗法及放血穴位放血疗法及放血穴位本文转载自实干盛邦《放血疗法及放血穴位》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放血疗法(一)流行性腮腺炎三棱针疗法,处方分三组。
一组:在耳下腮腺红肿处,上、中、下直线上,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挤出血,拔火罐10~20分钟,起罐后贴拔毒膏一张。
二组:在耳轮上、中、下三点,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一次。
三组:耳背第二条血管放血。
甲状腺机能亢进三棱针疗法:取穴:颈肿块局部。
治疗时患者端坐稍仰头,用左手固定肿物,右手持三棱针(直径0.9~2毫米,长10~20厘米,根据肿物大小选用)向肿块腺体横刺,快速进针,以恰到对侧壁为宜,进针后不捻针、不提插,迅速退针至皮下,再向上下左右刺四针,深度均恰到对侧壁(即五针呈锥体形),每次拔针切忌偏斜,迅速出针后用消毒棉球压迫针孔3一5分钟,以防出血。
每日针刺一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一7日(此法也适应于单纯性甲状腺肿)。
截根疗法:取穴;肺俞、心俞。
穴位消毒后局麻,用小刀片切开穴位表皮,刀口长1厘米,并用三棱针挑断皮下纤维组织,深度0.3一0.5厘米即可,挑了3一4次后,外涂以碘酒,敷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每次治疗时取一穴,各穴交替运用,每7-10日截根一次。
三叉神经痛皮肤针疗法取穴一组:颈后,脊椎两侧、耳颞前、颌下,眼或口周围;二组:痛点、耳前、耳下、太阳、鼻区、两手掌、十指端。
面神经麻痹三棱针疗法取穴:患侧口腔粘膜(适宜初病者),三棱针放血或用刀片割治,使之出血。
皮肤针疗法取穴一组:脊椎两侧(以颈椎、胸椎l一5为主)、耳前、颞部、眶上、眶下、颌下;二组:后颈部、耳前、颌下、颞部、眶上孔、眶下孔,配合谷。
拔罐疗法取穴:下关、牵正、太阳、阳白,均患侧。
每次选1-2个穴,用小号火罐,以投火或闪火法拔罐10分钟左右,或在穴位用皮肤针刺络后再拨罐,3日治疗一次,宜配合其他疗法,此法在炎症期或后遗面部有倒错现象时,效果明显。
放血疗法
胃痛
足三里点刺出血3~5滴,中脘、梁丘点刺加拔火罐; 内关、公孙,点刺出血各0.5一l毫升。
癫痫
风府至长强,每一脊椎棘突之间点刺出血2—3滴; 中脘、巨阙、鸠尾、神庭点刺出血2~3滴。
肩周炎
肩三针、阿是穴,点刺出血3毫升左右,加拔火罐。
腰痛
委中局部显露静脉处,点刺放血3毫升左右。肾俞、 阿是穴点刺出血1毫升左右,加拔火罐。
高血压
太阳、印堂,点刺出血各1—2毫升;曲泽、委中, 点刺放血各1~2毫升;大椎、肝俞,点刺出血约2毫 升,加拔火罐。
头痛
①在患侧太阳穴刺破静脉放血2毫升。②前额头痛,点刺 双侧太阳、印堂;偏头痛,点刺双侧太阳、率谷;后头痛, 点刺大椎、百会。多在所选穴位周围显露静脉处刺破血管 放血。
发热
十宣、鱼际,点刺出血10~20滴;大椎、委中,点 刺出血2毫升。
落枕
患侧天柱、大杼点刺各出血0.5毫升;风池、肩井、 阿是穴点刺加拔火罐,各出血0.5毫升。
丹毒
血海、地机、隐白、少商点刺出血数滴;在病灶处 及周围怒张的小静脉,点刺加拔火罐,出血数毫升; 沿“红线”分段点刺出血数毫升。
痔疮
龈交穴或唇系带上小结节。点刺出血1~2滴;委中、 长强、大肠俞,点刺出血5—10滴。
疖痈
在疖肿周围健康皮肤轻轻点刺出血数滴;大椎、尺 泽,疖肿所属经脉远端或邻近取穴,点刺出血数滴。
乳痈
膻中点刺后拔罐,商阳点刺出血3~5滴;肩井点刺, 刺破患侧乳腺周围显露的静脉,出血2~4毫升。
软组织 局部瘀肿疼痛处点刺出血,酌情加拔火罐。 扭挫伤
曲池、太阳、肝俞,点刺出血5滴;耳尖点刺出血 10滴左右;在背部肩胛区寻找反应点(若无反应点, 则取膏肓俞),点刺出血数滴。
穴位放血疗法汇总
穴位放血疗法汇总放血疗法对于寒凝血淤引起的疼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从头面部穴位说起。
一,太阳穴太阳穴是手少阳三焦与少阳胆经的交会穴。
刺血体位:坐位,微低头前倾,(昏迷或危重病人卧位取穴),颞浅动脉如在颞窝处显现时。
施术方法:三棱针可直刺0.2~0.5cm。
如在额部或眉梢处时,三棱针针尖向上以15度夹角斜刺进针。
主治范围:急症或热症时,静脉血急涌而出,血色可鲜红色。
如此处静脉血暗紫时,显示脑缺氧严重。
出血量多时疗效好而快。
对于急症,热症和狂症宜多出血。
问:脑袋侧面有青筋的适合放不?答:适合,包括眼睛红肿。
问: 对着青筋刺吗??答:对,有动脉硬手的,点刺很好。
问:动脉硬手。
还是硬化?答:有跳动的脉。
二,印堂穴,上星穴上星穴:前发际正中上一寸,在印堂与上星穴之间,前额部常有静脉显现。
刺血体位:坐位,微低头。
施术方法:三棱针由下向上和皮肤成15度夹角,斜刺入显现的静脉血管中,让血液顺额流下,血止后再拔火罐,出血量在5~20ml。
主治范围:流行性感冒,中暑,面神经炎,面肌痉挛,视神经炎,三叉神经痛,脑震荡后遗症,癫痫,脑血管病及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精神分裂症,过敏性鼻炎,小儿脑发育不全等。
三,百会穴属督脉,是三阳五会,百脉聚会处。
刺血体位:坐位低头。
施术方法:三棱针由前向后和皮肤成15度夹角,斜挑进针,如果一针不出血可加刺2~3针,让此处出血,在头部血管充血时,可流出鲜红的静脉血,出血量10~20ml了。
主治范围:脑血管病变及后遗症,内分泌失调,癫痫,脑积水,精神分裂症,躁狂及抑郁症,神经衰弱,头痛,头皮瘙痒,头皮肿胀,头部神经痛,斑秃,脂溢性脱发,子宫脱垂。
四,哑门和风府穴均属督脉。
是督脉与阳维脉之交会处。
刺血体位:坐位低头。
施术方法:用三棱针直接点刺哑门穴和风府穴。
或者在后发际下点刺,深度为0.5~1cm,对于中风失语,聋哑儿可在哑门穴上,点刺两下以加强刺激,有些病种在此处刺血后,能淌出许多血来,还要尽量拔火罐以提高疗效。
放血疗法及放血穴位
放血疗法及放血穴位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用“三棱柱”根据不同的病情,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活血理气,达到治疗的目的。
放血疗法在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代医家对放血疗法非常重视,《灵枢·热病篇》中说:“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放血疗法1.先将针具煮沸消毒,然后操作者的双手和患者的放血部位进行常规消毒。
2.临床常用的放血方法有刺络法和划割法两种。
(1)刺络法:该法又分点刺、挑刺、丛刺三种刺法。
点刺有速刺(对准放血处,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
该法运用较多,大多数部位都宜采用)、缓刺(缓慢的刺入静脉1~2毫米,缓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适用于腘窝、肘窝、头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针刺入皮肤或静脉后,随即针身倾斜,挑破皮肤或静脉放出血液或粘液,适用于胸、背、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丛刺是用集束针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数多、刺入浅,以有血珠渗出为度,适用于扭挫伤、脱发、皮肤病等。
同时还经常配合拔罐疗法。
(2)划割法:多采用小眉刀等刀具,持刀法以操作方便为宜,使刀身与划割部位大致垂直,然后进刀划割。
适用于口腔内膜、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
3.在用右手刺络或划割放血的同时,另一手作提、捏、推、按等辅助动作,以配合放血。
注意事项1.首先给患者作好解释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2.放血针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
划割血管时,宜划破即可,切不可割断血管。
4. 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
1~3次为一疗程。
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
5. 如本疗法仅为对症急救应用,待病情缓解后,要全面检查,再进行治疗。
切不可滥用放血疗法。
通过血样颜色了解身体状况1、乌黑血色,血出如墨,则为久病,说明瘀血内停日久,於血阻络;2、血中夹水,说明有风湿病、肝病;3、血液中夹有粘液果冻样物质,说明湿毒瘀积,凝滞日久;4、出的血很淡为炎症,初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血疗法及放血穴位放血疗法及放血穴位本文转载自实干盛邦《放血疗法及放血穴位》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放血疗法(一)流行性腮腺炎三棱针疗法,处方分三组。
一组:在耳下腮腺红肿处,上、中、下直线上,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挤出血,拔火罐 10~ 20 分钟,起罐后贴拔毒膏一张。
二组:在耳轮上、中、下三点,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一次。
三组:耳背第二条血管放血。
甲状腺机能亢进三棱针疗法:取穴:颈肿块局部。
治疗时患者端坐稍仰头,用左手固定肿物,右手持三棱针(直径0.9~ 2 毫米,长 10~20 厘米,根据肿物大小选用)向肿块腺体横刺,快速进针,以恰到对侧壁为宜,进针后不捻针、不提插,迅速退针至皮下,再向上下左右刺四针,深度均恰到对侧壁(即五针呈锥体形),每次拔针切忌偏斜,迅速出针后用消毒棉球压迫针孔 3 一 5 分钟,以防出血。
每日针刺一次,7~ 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休息 3 一 7 日(此法也适应于单纯性甲状腺肿)。
截根疗法:取穴;肺俞、心俞。
穴位消毒后局麻,用小刀片切开穴位表皮,刀口长 1 厘米,并用三棱针挑断皮下纤维组织,深度0.3 一 0.5 厘米即可,挑了 3 一 4 次后,外涂以碘酒,敷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每次治疗时取一穴,各穴交替运用,每7- 10 日截根一次。
三叉神经痛皮肤针疗法取穴一组:颈后,脊椎两侧、耳颞前、颌下,眼或口周围;二组:痛点、耳前、耳下、太阳、鼻区、两手掌、十指端。
面神经麻痹三棱针疗法取穴:患侧口腔粘膜(适宜初病者),三棱针放血或用刀片割治,使之出血。
皮肤针疗法取穴一组:脊椎两侧(以颈椎、胸椎l 一 5 为主)、耳前、颞部、眶上、眶下、颌下;二组:后颈部、耳前、颌下、颞部、眶上孔、眶下孔,配合谷。
拔罐疗法取穴:下关、牵正、太阳、阳白,均患侧。
每次选1-2 个穴,用小号火罐,以投火或闪火法拔罐10 分钟左右,或在穴位用皮肤针刺络后再拨罐, 3 日治疗一次,宜配合其他疗法,此法在炎症期或后遗面部有倒错现象时,效果明显。
脑血管意外闭证,宜宣闭开窍,降炎化痰,祛风行气;取十二井穴、督脉、足厥阳经穴为主,用三棱针刺出血,强刺激;井穴放血。
皮肤针疗法取穴:语言謇涩,哑门、风门、通里,翳风、廉泉、夹脊(胸 5 一 6、胸 8~骶 5)等;偏瘫,夹脊(胸 5 一腰 5 -骶5)、手阳明、足阳明、少阳、太阳经循行路线。
头痛皮肤针疗法取穴:脊椎两侧,以颈椎、骶椎部为主;头部阿是穴。
割治疗法取穴:手掌割治部位三,手掌割治部位四。
拔罐疗法取穴:印堂、太阳、曲池,实证患者宜拨罐治疗,瘀血者刺络拔罐。
落枕皮肤针疗法:取穴:大抒、大椎、肩井、肩外俞、风门、风池、颈 l 一 4 夹脊;自上而下,自内向外,沿穴位间连线叩刺,以红晕不出血为宜, 1 日治疗 2 次。
拔罐疗法:取穴:阿是穴(痛点)。
先用皮肤针在痛点叩打,稍见出血点,拔火罐,出瘀血即可。
白内障挑治疗法:若右眼患病,让患者左手伸掌从右肩上过,手紧贴于肩胛区,中指尖下三横指范围内,可找到 1~3 个红色疹点,挑破即可(左眼相反)。
同时取洗碗叶(南方草药)和葱各等量,混合捣烂,包患眼同侧拇趾和对侧手拇指。
两眼病,两肩红疹均挑治,两手亦同时包药。
急性扁桃腺炎三棱针疗法:取穴:少商、商阳、尺泽、曲池。
皮肤针疗法:取穴:脊椎两侧、颈后、侧颈部、前颈及喉部、虎口、颌下三角区,配合三棱针疗法效果更明显。
牙痛下关刺后拔罐,商阳三棱针刺出血。
皮肤针疗法:取穴:颈椎两侧、耳前、大小鱼际,虎口、牙痛阿是穴。
耳背静脉放血,余穴 1 日针刺 1 次(《实用针灸学》)。
身躯部疾病的刺血验方东垣日: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
又曰:吐血多不愈,以三棱针于气街出血,立愈(《针灸聚英》)。
马蜞斑穴,红点在乳下二横指,针挑出血,治发班结核(《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
阳斑穴红点,在第五骨衕,用针挑出血,治背面发斑结核(《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
七步斑穴,在17 椎骨衕有红点,用针挑出血,治结核发斑。
芑州按:民间对于结核发斑,即疫病毒血凝结于胸背间,发为一粒粒红点,挑刺出血,可以活血败毒,颇有效验(《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止(《内经· 刺疟篇》)。
针灸拔罐治疗急性乳腺炎1、以患侧乳腺的背部对应点为针刺点。
2、操作:先用碘酒、酒精棉球消毒,用三棱针或粗针头在对应点刺三下(刺到皮下),然后拔火罐,拔出少许血,约过15 分钟取下火罐,再用酒精棉球盖针眼,用胶布固定1~ 2 天即可(《卫生与健康报》)。
用穴位吸引器治疗严重妊娠恶阻治疗62 例, 40 例显效, 22 例好转,效果满意。
穴位吸引器是特制的玻璃器,也可用小茶壶或胎头吸引器代替,壶嘴上套皮管,使用时将壶口放在中脘穴上,皮管的另一端接上吸引器或50 毫升针筒,将壶内空气吸出,使之呈负压,随即弯曲皮管,用夹子夹紧,防止漏气;此时患者立即进食,食后15~ 20 分钟放去负压,取下穴位吸引器,每次食前使用一次。
有些患者使用 2 一 3 天后疗效有降低,可能是穴位疲劳所致,这时可加用针刺足三里或 75%酒精灌耳(《上海中医药杂志》〕。
刺血治疗坐骨神经痛 100 例疗效分析 100 例中,痊愈 77 例,显效 10 例,好转 9 例,无效 4 例。
下腰痛取穴:腰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下髎、环跳,每次 1 一 2 穴。
下肢痛取穴:承扶、殷门、委中、委阳、阳交、悬钟、跗阳、丘墟、昆仑,每次 2~ 4 穴。
第 1 次刺血出血量宜偏大,方能缓解疼痛,数穴总出血量 50~ 60 毫升,以后减为 10 一 30 毫升(《中医杂志》)。
急性乳腺炎防治的专题讨论简易疗法有:外敷发酵面粉法,人工排乳垫棉压迫端托法,乳头风外治法(生肌故调敷)、内消简易方(橘核 30 克,甜酒 30 毫升,蒸馏水 200 毫升,文火浓缩至 100 毫升。
20 毫升 1 日 2 次),简易吸乳器,以及针刺少泽穴放血疗法《上海中医药杂志》)。
梅花针叩刺治疗乳少征用梅花针叩刺,从天突穴开始,沿任脉叩打到鸠尾穴处,另从俞府穴沿足少阴肾经叩打到步廊穴处(《针灸处方集》)。
针桃红点治疟疾简介针挑背部红点治疗疟疾,效果亦较满意。
红点在患者背部任何部位都可以产生,但此点不高出皮肤表面,患疟时间短的颜色鲜红,时间长的变暗褐色。
施术时找到红点后,局部进行消毒,以左手揪起红点处皮肤,右手持粗缝衣针将红点挑破,掘出点内白丝状物,挑断再挑,挑尽白丝,待点内流血为止(《江苏中医》)。
治腰痛夹脊至头,几几然,凡腰脚重痛,于此刺出血,久痼宿疹,亦皆立已(资生经),穴委中(普济方·针灸》)。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内经。
刺疟篇》)。
三棱点刺治疗乳腺炎点刺的部位是第 5- 7 胸推旁开 l.5 寸左右处,大多数病人此处可有形似丘疹、大小如粟粒状红色小点,若无此点,可找其压痛点。
操作时,在患乳腺炎同侧背部反应点处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呈品字形点刺三针,然后在该部位上拔罐子,留罐 15~ 30 分钟,其治疗 50 例,疗效满意(《吉林中医药》)。
梅花针疗法治疗慢性气管炎50 例临床疗效初步观察用梅花针治疗慢性气管炎,也有一定的效果。
如有的观察50 例患者,近期控制14 例,显效 13 例,好转 20 例,无效 3 例,有效率为94%,显效以上者占54%。
咳、痰、喘主要症状见效平均时间为:咳 3.17 天。
痰 3.24 天,喘 3.12 天(《新医药通讯》)。
拔火罐为主治疗慢性气管炎穴位拔罐法:在有关穴位上拔火罐、水罐、竹罐、针药罐治疗慢性气管炎也有较好的疗效。
常用穴位有大椎、大杼、风门、定喘、肺俞、心俞、中府、云门等,一般留罐15 一 20 分钟,每次拔4- 6 罐, 6一 15 天为一疗程,有效率为85.2~95.8% ,显效以上者为49.39 一 55.6%。
如观察 74 例患者,对止咳,祛痰疗效较好,近半数喘息型病人平喘作用明显,70% 的病例在 5 天内主要症状开始改善(《江苏医药》)。
水罐疗法治疗慢性气管炎479 例疗效分析水罐的治疗效果与水罐液有关,在同一治疗点,对 28 例病人分两组,一组 16 例加用中药液,一组12 例不加中药液,一疗程后两组疗效相差悬殊,以加中药液的疗效为好(《新医药学杂志》)。
竹管治疗一般用穴较多,治疗效果与火罐等相仿,还有先刺,然后在针刺部位拔火罐,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和急性扁桃体炎,皆有较好的效果(《针灸研究进展》)。
挑治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在崇翼穴(第六颈椎棘突下崇骨穴旁 5 分)和喘息穴用三棱针挑刺,3~5 天 l 次, 10 次为 l 疗程,治疗支气管哮喘30 例,显效(治后哮喘停止,能参加劳动,至少一年未发作)16 例,好转(治后哮端未完全停止,但病势减轻,复发次数减少,时有小发作者)6 例,无明显改善者 8 例(《江苏医药》)。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
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内经·刺腰痛论篇》)。
成骨:主治腰痛、鹳口疽、坐马痈等。
针法;浅刺出血(《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乳汁不足,是指产后乳汁分泌量少,不能满足乳儿需要者。
本病比较常见。
一般可分为气血虚弱和肝郁气滞两型,针灸治疗效果较佳。
取穴:足三里、合谷、乳根、少泽和膻中,食欲不振配中脘,失眠配三阴交。
足三里和合谷穴只针不灸,膻中和乳根针灸并用,少泽点刺放血加灸。
每日 1 次,留针 15 一 20 分钟, 7 次为 1疗程(《针灸研究进展》)。
挑治法治疗急性乳腺炎临床上采用挑治的方法,取背部第 4~ 10 胸椎旁开 5 寸处,左侧病挑右侧,右侧病排左侧。
具体方法:在健则背部皮肤找皮下出血点,如无出血点,可摩擦皮肤,使其红晕,针挑最红处,以出血为度,进针 2 分深,一次挑 1 一 3 处即可(《赤脚医生杂志》)。
快速针刺加拔火罐治疗乳腺炎针刺加拔火罐的方法也很有效,先在背部乳腺对应点上针刺,找到麻胀感以后快速出针,并立刻在针点上拔火罐,使之出血少许(《山西医药杂志》)。
针刺治疗百日咳40 例均治愈(针 2 次者 2 3 例,3 次考 15 例, 5 次者 2 例)。
第 1 组取穴双肺俞及风门;第 2组双少商及商阳;第3 组双曲池及商丘。
针刺第1 组穴时,均采用轻刺激手法,捻转不留针,针后可拔火罐。
针刺第 2组穴时,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刺入约 0.5 分(如粟米状即可),以刺出血为度,刺时宜轻、浅、速,出血不宜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