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孝篇

合集下载

《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最新资料

《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最新资料

《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奠基,孝道是儒家伦理的中坚,在传统乃至今日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特质。

《论语》集中反映了原始儒家的伦理思想,其中对“孝”的论述虽文字零散,但中心思想系统完整,值得我们推敲研究。

据笔者统计,《论语》一书中出现“孝”字13处,与孝有关的内容也出现多处。

这些文字虽没给“孝”下明确的概念,但每段话都从不同角度对儒家倡导的孝行作了解释说明。

综合来看,《论语》中倡导的孝,大致包括有养、敬爱、无违、守礼几方面。

细加分析可以看出,《论语》之“孝”的基础和实质是“尊敬”。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孝,必须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展望。

”①《论语》中“孝”区别于“养”。

“养”即物质供养。

而“孝”不只是供养,还包括情感上的“敬”。

《为政》篇: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今所谓孝,只是能够赡养父母,但如果只是供养而没有尊敬之心,就和养犬马没有区别,算不得真正的孝。

孔子强调对父母的“敬”,即儿女对父母在感情上的真情投入,只有用真实的尊敬爱戴之心,才算是“孝”,才能区别于对犬马的“养”。

由此可见,“敬”是“孝”的基础和前提。

子夏问孝时,孔子发出“色难”的感慨,正是出于以上分析。

《为政》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朱熹注曰: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

②此句是说,孔子认为孝道中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仅做到有事儿女去做,有酒饭让父母吃,这不算孝。

对父母没有和颜悦色,是没有从心里尊敬父母,即使“服其劳”“酒食馔”,也不算是孝,仅是“养”罢了。

真正的孝,是让父母精神上愉悦,人格得到尊重,这些出自于一颗对父母真诚敬爱之心。

所以孔子认为能否做到孝,重要的不是物质上能否奉养,而是情感上能否发自内心的敬爱。

《论语》中的孝,以情感上的尊敬和关爱为基础,还体现在想父母之所想,理解体谅父母的心情。

《论语》孝篇

《论语》孝篇

《论语》孝篇《论语》中的“孝篇”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孝治的成败。

在《论语》中,“孝”的概念包含了对父母、长辈的敬重和关爱,具有家庭伦理的意义。

孔子非常重视孝道,他认为“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是说孝道是各种美德的开端。

儒家认为,孝道是做人的根本,没有孝道的基础,其他的品德也无法存在。

因此,我们必须把孝道当作一项必修的基本道德准则来对待。

在《论语》中,孔子通过教育的方式,把孝道教育贯穿于子女教育、弟子教育之中,使得孝道成为一种社会伦理习惯。

他提倡:“父母唯一直言,则子不违”,意思是说,父母只有一个教诲,子女一定要遵循。

孝道在《论语》中,被列为“仁”“礼”的重要内容,是“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孝道被作为家庭伦理的核心,家族的延续和国家的安宁都离不开孝道。

孝道教育的内容,包括了孝悌、孝忠、孝廉等方面,这些在《论语》中都有所体现。

孝道教育要求子女要尊重父母、长辈,以顺从、敬孝为主要内容。

同时,孝道教育还包括了孝道的传承,要使孝道在家族中传承,从而推动家族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宁。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社会环境和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

在这种情况下,弘扬孝道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孝道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社会伦理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倡导人们尊敬父母、长辈,关心家庭和社区,将孝道观念融入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发展中,使得家庭、社区和国家更加和谐。

总之,《论语》孝篇是中国古代社会孝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孝道文化,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伦理支撑。

论语孝篇读后感

论语孝篇读后感

论语孝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孝”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

在孝篇中,孔子对孝的内涵和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孝篇中,孔子提出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心家庭”等观点,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孝顺父母的意义更加凸显。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孝顺父母的意义更加凸显。

尊敬长辈、关心家庭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需要重视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传统美德,而孔子在《论语》中的孝篇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指导。

在阅读《论语》孝篇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孝的理解和重视。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人类道德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孔子强调孝顺父母的重要性,也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等观点,这些都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需要重视和遵循的道德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孝顺父母的意义更加凸显。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传统美德,而孔子在《论语》中的孝篇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指导。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传统美德,而孔子在《论语》中的孝篇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指导。

通过阅读《论语》孝篇,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孝的理解和重视,也对孝顺父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时刻牢记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尊敬长辈,关心家庭,以实际行动践行孔子在《论语》中的教诲,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铭记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尊敬长辈,关心家庭,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孝悌篇

论语孝悌篇

论语孝悌篇原文:礼如山,重若千钧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的人,会冒犯君上的人,是很少的;不会冒犯君上,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和悌应是‘仁’的根本。

”注释: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四十三岁,一说小三十三岁,以小三十三岁之说比较可信。

《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和有若称“子”(另外,冉有和骞偶一称字,又当别论),因此很多人疑心《论语》就是由他们两人的学生所纂述的。

但是有若称子,可能是他在孔子死后曾一度为孔门弟子所尊重的缘故(这一史实可参阅《礼记·檀弓上》、《孟子·滕文公上》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至于《左传》哀公八年说有若是一个“国士”,还未必是足以使他被尊称为“子”的原因。

孝弟,孝,会意字,上老下小。

喻为承上启下,传承之意。

也指受华夏社会普遍认同的对待父母的态度;弟,音读和意义跟“悌“相同,音替,tì,怜爱,古时专指作为兄长的哥哥爱护尚是幼小的弟弟。

后渐渐引申到平辈、同龄之间互相的友爱、怜爱。

出处:一、前两句是古时候的成语,“孝”是孝敬父母,“悌”是友爱兄弟。

“其”指的是孝悌,它是仁的根本。

“与”通“欤”,表示语气不那么肯定地说出来。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与,在语末是舒缓的感慨,且有前言中事物间互相参与比较义,即与字本义,验之孔门旧籍,可通释。

与“语气不那么肯定”不搭界。

欤,晚出,俗字,加画限义。

二、一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总结出来的,世称“朱子八德”,是儒学的精髓,是古时做人的基本道德。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论语》里有很多关于孝亲的教导,让我们从小就学会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这对于我们将来成为一个好公民很重要。

孔子说:"父母有馀力,则附之。

"意思就是说,父母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们就要孝顺他们。

我们应该好好孝顺爸爸妈妈、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让他们晚年无虞。

平时多体贴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等将来有了孩子,我一定也会教育孩子要孝顺我们,这就是孝道的延续。

孔子还说过:"人而无恭,焉得立于人之朝前?"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没有恭敬的品德,怎么能在别人面前立足呢?所以我们不但要孝顺父母,还要恭敬尊重老师、长辈、以礼待人。

上学的时候要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在家里要孝敬爷爷奶奶,不可对长辈无理。

只有具备了恭敬礼貌的品德,我们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受人尊重的好公民。

孝文化源远流长,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古代,好的儿女都以能孝顺父母为荣。

有很多感人的孝亲故事流传下来,比如木兰从军替父从军、岳飞孝顺父母等等。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如果个人没有了孝心,社会就会失去温馨互爱的氛围。

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孝心。

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对父母要尽心尽力,将来等自己成家立业后,也要以身作则,教育下一代重视孝道。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美德薪火相传、永世长存。

2000+个字,不知道个够不够劲呢?写作文还是比较累人的,不过为了表达孝亲敬老孝文化的主题思想,我还是尽力而为。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都能从小树立孝心,爱护父母,敬重长辈,让社会充满和谐温馨的氛围。

篇2标题: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一起读了《论语》里关于孝顺的那些话,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懂得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论语》是我国伟大思想家孔子的著作,里面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谈话的内容。

孔子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老师,他教导学生们要做一个好人,而做一个好人的基础就是要孝顺父母。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

孔子对于孝的论述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论语》中的孝进行浅析。

孔子对孝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和重视。

在《论语·雍也》中,他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这句话表明孔子对自己最亲近的弟子回的孝心给予了高度认可,并认为回的孝心是不会被称为愚蠢的。

这一点显露了孔子对于孝的认同并提升了孝的地位。

《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要求也十分明确。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孝子不仕不立。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孝心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品质,而孝心的体现就是对父母的尽孝,因此孝子不论贫富贵贱,都应该以尽孝为最高原则,不追求功名利禄。

《论语》中还有一些孔子的言行示范了孝的重要性。

在《论语·子罕》和《论语·里仁》中,孔子分别提到自己对于自己父亲和兄长的孝心。

他告诉学生:“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不仅言传身教地教导学生,同时也表明了自己身体力行地持守着对父亲和兄长的孝心。

孔子对孝的要求和评价在《论语》中得到了深入展开。

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论述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传承发扬孝心的传统美德。

论语孝悌文言文翻译

论语孝悌文言文翻译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说:“孝与悌,是仁的根本吧!”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

一方面因为高兴,一方面因为害怕。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能够养活父母。

至于狗和马,都能有养;如果不敬,怎么能区分呢?”子曰:“父母之身,不可不敬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孔子说:“父母的身体,不可不敬。

孝子的极致,莫过于尊敬父母。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三年之内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可以说是孝了。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行,出行必须有去处。

”子曰:“父母之命,婚姻之礼,不敢不敬也。

”孔子说:“父母的安排,婚姻的礼节,不敢不敬。

”子曰:“父母之仇,不与共戴天。

”孔子说:“父母的仇人,不能与他共戴一天。

”子曰:“父母之丧,三年,齐衰,疏杖,食不食味,衣不蔽体,居不避席,丧期之礼也。

”孔子说:“父母去世,守丧三年,穿粗布衣服,拄着竹杖,不进美味,不穿华丽的衣服,不坐柔软的座位,这是守丧的礼节。

”子曰:“君子之孝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孔子说:“君子的孝道,平时要尽到敬心,养育时要尽到乐心,病时要尽到忧心,丧时要尽到哀心,祭时要尽到严心。

这五种心情都具备了,然后才能侍奉父母。

”子曰:“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为之丧三年,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孔子说:“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

无论是天子还是庶民,三代人都共同遵守。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平时要尽到敬心,养育时要尽到乐心,病时要尽到忧心,丧时要尽到哀心,祭时要尽到严心。

这五种心情都具备了,然后才能侍奉父母。

论语讲记第三讲--孝

论语讲记第三讲--孝

《论语讲记》第二篇孝《论语》原文里面,第一章第一句,开篇讲:学,第二句,就直接讲:孝。

这个问题是中国人的大问题。

现在的时代跟古人的时代,究竟是怎么一个孝的情况和区别呢?我们慢慢看来。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姓有,名若,子子有。

是孔子的高足,比孔子小约40岁。

《论语》当中,只有他和曾参是被称为:子,说明他们的成就很高。

也可能是这本书是他们两人的弟子一起编撰的。

有子对孔子思想的理解特别深刻,深得孔子真传。

《孟子。

滕文公章句上》:。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

曾子曰:‘不可。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

这一句翻译过来的意思:后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像孔子,便想用尊敬孔子的礼来尊敬他,他们希望曾子也同意。

曾子说:“不可以.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夏天的太阳下曝晒过,洁白无暇。

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还能够相比的。

”这里面记载,孔子死后,因为有子的学问言行都很像孔子,大家想推荐他做领袖,继续带领大家学习。

虽然曾子不同意。

也可以看出有子的成就。

《孟子。

公孙丑章句上》: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

汙,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

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这一段的记载可以看出有子跟宰我和子贡一样:智足以知圣人,说明这个人非常有天分。

而且,有子把老师孔子比作麒麟和凤凰,泰山和河海,说孔子是圣人与百姓的关系,出类拔萃的孔子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可见有子对老师的推崇。

有子文武双全,在鲁哀公八年,孔子六十五岁的时候,鲁国跟吴国的战斗中,有子参加了七百勇士偷袭吴军的战斗,迫使吴国签订盟约。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其中对孝道有着深刻的阐述和论述,是孝道的重要经典之一。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人格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本文将从《论语》中对孝道的阐述与论述展开,深入浅出地分析《论语》中的孝道内涵,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一、对孝的态度在《论语》中,孔子对孝有着深刻的理解与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孝道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是一切德行和美德的根本。

孔子强调,“孝顺天,不使独立”,意思是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美德,没有孝道就不可能有其他美德。

孔子认为孝道是家庭伦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的基础,因此孝道对社会伦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孝道要求子女不要轻易离开父母,除非事有大故。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是言行的出发点,是修养品德的第一步。

他指出,“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其中就包括孝道。

礼以和为贵,和就包括了孝道。

孔子认为,孝道是大而且重要的,是一切美德的根本,不可行也。

二、孝的实践在《论语》中,孔子自己对孝的实践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他在书中多次谈及自己对父母的孝顺之事,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学习的榜样。

例如在《论语.雍也篇》中就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在这一段中我们看到,孔子不仅尊敬父母,还能勇于谏言,对父母的错误也会进行指出。

在古代,能够对父母尊崇,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勇于表达,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

在《论语》中还有很多提及孔子对母亲的孝道之举。

比如在《论语.述而篇》中就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子曰:’由,诲尔,父之道也。

箫使御,纳诸杞,官事不堕杞,由也。

殷人视我以杞,吾起由阕’”,在这一段言论中,我们看到孔子对自己母亲的感情之深。

国学第五册《论语》

国学第五册《论语》

“ 事”,侍奉。“几”,轻微,和顺委婉。“劳”, 忧虑。
孔子说,侍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过错,要委婉地劝谏 。如果父母不听从自己的意见,态度仍然要恭敬,不要冒犯 他们。子女即使忧虑发愁,也不抱怨。
20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 惧。”《里仁第四》
32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鲁国拥立敬归的妹妹齐归生的儿子公子裯为国君。穆叔 不愿意,说:“太子死了,有同母兄弟就立他,没有就立年 长的。年纪差不多就选择贤能的,贤能又差不多就占卜,这 是古代的常规。死去的子野并不是嫡子,何必非要立他母亲 的妹妹的儿子?而且这个人,居丧却不哀痛,父母死了反而 有喜悦的脸色,这叫做不孝。不孝的人,很少不捣乱的。假 如立了他,必然造成季氏的忧患。”季武子不听,结果立了 他。等到安葬襄公,三次更换丧服,丧服的衣襟脏得好像旧 丧服一样。当时昭公已十九岁了,还有孩子脾气,君子因此 知道他不能善终。
本文选了《为政》篇中孔子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 、子夏问孝的应答之辞,孔子针对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实 际情况,作了各不相同的具体回答。这一方面显示了“孝” 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 念。
第一则因为孟懿子之父孟僖子曾留下遗命让他向孔子 学礼。古人不仅生时讲礼,对丧礼、祭祀之事也十分谨慎。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9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一、孝敬 01 孝为根本
10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01 孝为根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 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 者,其为人之本与!” 《学而第一》1.2

《论语》孝篇教案

《论语》孝篇教案

《论语》孝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及其孝道思想,激发学生对孝道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论语》的背景和孝道的概念。

1.3 教学方法:讲解、提问。

1.4 教学步骤:1.4.1 简要介绍《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1.4.2 讲解孝道的概念,包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亲人等。

1.4.3 引发学生对孝道的思考,提问学生对孝道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孝道的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和价值。

2.2 教学内容:讲解孝道在个人、家庭和社会中的意义。

2.3 教学方法:讲解、举例。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孝道对个人的意义,如培养感恩心态、懂得尊重他人等。

2.4.2 讲解孝道对家庭的意义,如维护家庭和谐、传承家庭价值观等。

2.4.3 讲解孝道对社会的意义,如促进社会稳定、培养公民道德等。

2.4.4 举例说明孝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价值。

第三章:孝道的实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践行孝道。

3.2 教学内容:讲解孝道的实践方法和注意事项。

3.3 教学方法:讲解、互动。

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孝道的实践方法,如倾听父母的意见、关心父母的健康等。

3.4.2 讲解孝道的注意事项,如避免顶撞父母、不抱怨父母等。

3.4.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孝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问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

3.4.4 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让学生实际体验孝道的实践。

第四章:孝道的传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孝道的重要性和传承意义。

4.2 教学内容:讲解孝道在家族和传统文化中的传承。

4.3 教学方法:讲解、举例。

4.4 教学步骤:4.4.1 讲解孝道在家族中的传承,如家族传统中对孝道的重视和传承方式。

4.4.2 讲解孝道在传统文化中的传承,如古代孝道故事、孝道诗词等。

4.4.3 举例说明孝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承方式和特点。

4.4.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传承和弘扬孝道。

论语(孝敬篇)

论语(孝敬篇)

.. 论语《孝》篇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

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

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是尽孝了)4、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求教于有道德的人来端正自己,这就是好学的人。

)5、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梦懿子问怎样才是孝。

孔子说:“不要顶撞父母,不要违抗父母的意愿)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为子女的疾病担忧,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今说的孝,只是能够养活父母。

说到狗、马,也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8、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总是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

遇到事情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好吃的,让父母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顺了吗?其实还不够。

)9、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伺候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尊敬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他们)10、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去远方求学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诉父母去的具体地方)11、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多年不改变忘记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尽孝了)1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为孝篇的道理

论语为孝篇的道理

论语为孝篇的道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论语》为孝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孝道的论述和阐释。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之中。

在《论语》为孝篇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孝道的经典论述和教诲,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和尊重之情。

我们不仅要体恤父母的辛勤之苦,更要牢记父母的恩情,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认为孝道乃人之本,如不孝,必无这人的立身之本。

孔子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他在《论语》中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孝者”,即很难找到一种优美的道德品质,比得上孝道至高无上。

孔子还在《论语》中强调了孝顺父母的方法和途径。

他认为孝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明辨是非,做到诚信待人。

他认为要做一个好孩子,首先要懂得道理,明智聪慧;其次要有节制积极,不贪心不暴躁;再者要有爱心,简朴谦和;最后还要有坚持不懈的勇气和毅力。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做到孝顺父母。

孔子强调,在孝道中,最重要的是孝悌,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悌恭。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最基本的伦理,而悌恭则是孝顺父母的基础。

所以我们在孝顺父母的时候,也要学会尊敬兄长和敬重姐姐,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团结亲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孔子在《论语》中对孝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弟于长,友于兄”。

他认为孝顺父母并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全家人的责任。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要求弟子们彼此相亲相爱,帮助和支持彼此。

他认为在一个家庭中,不仅要有孝敬之心,更要有友爱之意,要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和睦共处。

这样的家庭才能真正做到和谐幸福,才能真正实现孝道的精神。

只有在和睦相处的家庭中,孝道才能得以传承与发扬。

简述论语中孝的基本含义

简述论语中孝的基本含义

简述《论语》中孝的基本含义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孝道有着深刻的阐述。

本文将简述《论语》中孝的基本含义。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简述《论语》中孝的基本含义》,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述《论语》中孝的基本含义》篇1一、孝的概念孝是指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关爱,包括物质上的供养和精神上的慰藉,以及尊敬和继承他们的意志和传统。

在《论语》中,孝被视为一个人道德的基础和核心,是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的基石。

二、孝的内容《论语》中关于孝的内容有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点: 1. 尊敬父母《论语》中提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应该远行,即使出门必须有个方向和目的地,以免父母担心。

这体现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

2. 继承父志《论语》中提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和行为;父亲去世后,要继续遵循他的道路。

如果三年内不改变父亲的道路,就可以称之为孝。

3. 慈爱父母《论语》中提到:“君子笃于仁,而省于用事,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应该仁慈,节省开支,爱护人民。

在这里,仁爱也包括了对父母的慈爱。

三、孝的意义在《论语》中,孝不仅仅是一种家庭伦理,更是一种社会伦理。

孝道可以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秩序,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孝道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论语》中的孝道内容丰富,包括尊敬父母、继承父志、慈爱父母等。

《简述《论语》中孝的基本含义》篇2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

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浅论《论语》中的“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冀培)

浅论《论语》中的“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冀培)

浅论《论语》中的“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冀培)【提要】通过对《论语》中“孝”的观点进行论述,概括出“孝”是一个人的根本,子女要时刻把父母放在心上、对待父母要做到“养且敬”等精华内涵。

这些“孝”文化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养老敬老文化的精华,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都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论语》中,“孝”字共出现了19次,其中有12则是孔子本人谈论“孝”,涉及“孝”字16处,有2则是孔子的弟子谈论“孝”,涉及“孝”字3处,此外,还有很多隐性的关于“孝”的论述,即未提及孝字,但是表述的是孝的概念。

这些对于“孝”的论述,十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对家庭的责任。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孝”文化缺失的现代社会里,倡导“孝”精神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现代价值。

一、《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通读《论语》关于“孝”的论述,大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待父母要做到“养且敬”。

《论语·为政》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本篇另一则讨论:“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两则论述,都以反问结尾,更强调了“孝”、“敬”的内涵。

在孔子看来,“孝养”父母除了要“能养”,即所谓“弟子服其劳”和“有酒食,先生馔”之外,还要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即是内心里的“敬”和外在的敬——“色难”的统一。

也就是说,孝子除了应该在物质基础上赡养好父母双亲之外,更要在精神上敬老人、爱老人。

《论语·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女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如果自己的意见不被接纳,仍然保持恭敬、顺承的和悦态度,不去违背父母,替他们操劳而不埋怨。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这可以解释为“孝顺”,即以顺为先,凡事应该遵循父亲长辈的意志。

论语道德篇(孝道)

论语道德篇(孝道)

问孝。子曰: 子夏 问孝。子曰:“色 有事, 其劳; 难。有事,弟子 服 其劳; 有酒食, 有酒食,先生 馔(zhuàn ), , 孝乎? 曾(cén)是 以为 孝乎? ” c 子曰: 几谏, 子曰:“事 父母 几谏,见志 不从, 不违, 不从,又敬 不违,劳而不 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zhuàn ),曾是以为 , 孝乎? 孝乎? ” 子曰: 事父母几谏,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 不从,又敬不违, 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 怨。”
论语——道德篇(孝道)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zhuàn ),曾(cén) , c 是以为孝乎? 是以为孝乎? ” 子曰: 事父母几谏,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 不从,又敬不违, 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 怨。”
背诵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 ——《弟子规》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 ——《弟子规》

论语论孝的篇章

论语论孝的篇章

《論語》論「孝」的篇章在論語這本書中,常常可看到孔子與弟子談論孝順的道理,而孔子總是能依問孝弟子性格的不同,而提出對「孝」不同的闡釋,可見孔子「因材施教」的用心。

以下是論語中,孔子談論「孝」的篇章:一、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七)翻譯:子游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現在孝順的人,只說能奉養父母就是孝順,但說到犬馬,人也都能供給食物,這是很不敬的,要用什麼來分別孝順父母和餵養犬馬呢?」章旨:說明孝順父母不只做到奉養就夠了,重點在於恭敬,否則跟飼養牲畜沒什麼差別。

二、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曾是以為孝乎?」(為政第二‧八)翻譯: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侍奉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得的。

有事時,弟子來效勞;有酒飯時,讓長輩先享用。

竟然以為這樣就是孝順?」章旨:說明孝順父母應以和顏悅色對待父母,而服勞、奉食只是旁枝末節,未足為孝。

三、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為政第二‧六)翻譯: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做父母的只擔心子女生病。

」章旨:說明孝順就是珍重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擔憂。

四、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第二‧五)翻譯:孟懿子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樊遲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侍奉父母要依禮;父母去世的時候,下葬要依禮,祭祀也要依禮。

」章旨:說明行孝不可以違背禮節。

五、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第一‧九)翻譯:曾子說:「父母去世時能謹慎處理後事,父母去世後能誠敬祭祀父母,如此人民的道德就會歸於淳厚。

」章旨:說明百善孝為先,能慎終追遠,盡子女的應盡的孝道,則風俗就可歸於純樸寬厚。

论语孝篇读后感

论语孝篇读后感

论语孝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孝篇》是其中的一部分,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篇》是《论语》中的一篇,是孔子对于孝道的阐述,也是古代中国孝道思想的重要表现。

在这一篇中,孔子对于孝道的定义、孝道的实践以及孝道的价值观念都有所阐述,是非常有价值的。

《孝篇》中,孔子对于孝道的定义是“孝,悌也。

兄弟睦也。

”这句话中,孔子将孝道与悌道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和睦相处。

孔子认为,孝道的实践首先要体现在兄弟之间的和睦相处,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才能体现出孝道的真正内涵。

这种对于孝道的定义,体现了孔子对于家庭伦理的重视,也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思想的核心。

在《孝篇》中,孔子还对于孝道的实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他说,“父母呼,应勿缓,对曰‘予’。

”这句话中,孔子强调了子女对于父母的应对态度,要求子女对于父母的要求要及时响应,不能拖延。

这体现了孔子对于孝道实践的严格要求,也是古代中国孝道思想的具体表现。

孔子认为,孝道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只有通过具体的行为实践,才能体现出孝道的真正内涵。

在《孝篇》中,孔子还对于孝道的价值观念进行了阐述。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中,孔子强调了孝道与仁道的内在联系,认为孝道是仁道的具体实践,只有通过孝道的实践,才能体现出仁爱之心。

孔子认为,孝道不仅是一种家庭伦理,更是一种社会伦理,只有通过孝道的实践,才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仁爱。

这种对于孝道的价值观念,体现了孔子对于人伦关系的深刻思考,也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思想的重要内涵。

通过阅读《孝篇》,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于孝道的深刻思考和严格要求,也对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孔子对于孝道的定义、实践和价值观念都有所阐述,体现了孔子对于孝道的全面思考,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篇
第一课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第二课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


——出自《论语·学而》【译文】
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拓展阅读】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人。

年纪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

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第三课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第四课
子曰:“事父母几(jī)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注释】
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

(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拓展阅读】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
父亲不理。

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元觉说:“这是现成的东西,等您年老时,我还用得着。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

”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做。

第五课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译文】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3.子女只要
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

这里采用第三种说法。

第六课
子曰:“孝哉(zāi),闵(mǐn)子骞。

人不间(jiàn)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孝呀!他的父母兄弟都说他孝,别人听了,也从没有什么非议。


【拓展阅读】
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

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

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

其父立即赶车返家,决定休了李氏。

但闵子骞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

”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

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

又有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