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第五讲: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20090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1、存在论
2、实体论
3、神 学
“ 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 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它不同于任何一种各部类 的科学,因为没有任何别的科学普遍地研究作为存在的 存在,而是从存在中切取某一部分,研究这一部分的偶 性,例如数学科学。既然我们寻求的是本原和最高的原 因,很明显它们必然就自身而言地为某种本性所有。故 假若寻求存在物之元素的人寻求的就是这些本原,那么 这些元素必然并不为就偶性而言的存在所有,而是为作 为存在的存在所有。所以应当把握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 之最初原因”。
范 畴( kategoria )
“范畴”亦即“关于(kata)……的述说(agorein)”, 亚里士多德用它来表示在判断中论述主词的谓词,不过不是所 有的谓词都可以叫做范畴的,范畴是最一般最基本的类概念。 因此,所谓“范畴”也就是对事物最普遍最一般的“说明”。 在希腊人那里,还没有像后来近代哲学那样,把我们关于事物 的知识与事物本身区别开。按照他们的看法,由判断组成的知 识是关于事物的述说,如果知识是对事物的真实可靠的述说, 那么知识与事物就是一回事。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对 应的就是存在的存在方式:“就自身而言的存在的意义如范畴 表所表示的那样,范畴表表示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一、科学分类
二、原因论
三、形而上学
四、伦理学
一、科学分类

“理论知识”(theoretike)是为着自身而被追求
的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第一哲 学”; “实践知识”(praktike)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 知识,包括“伦理学”、“家政学”和“政治学”;


“创制知识”(poietike)是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
潜能与现实
“潜能”(dunamis)也可译为“潜在”,它的词源含 义是“能”,即能力、力量。用于哲学中,潜能指事物的 这样一种存在状态:具有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 量,但还没有实现出来,而要实现出来,靠其自身又是无 能为力的。 “现实”(energeia,亦译为“实现”,合成词,直 译为“在活动中”)是与潜能相对而言的另一种事物存在 状态,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与 它关系密切的另一个概念是“隐德莱希”(entelekheia, 亦是合成词,直译为“在目的中”,即“完全现实性”, 通常音译为“隐德莱希”)。 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
汉语“形而上学”概念的演变
汉语中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源于日 语。以“形而上学”翻译metaphysics第一次出现在 1884年的日文《哲学词典》,日本学者借用了理学 的概念。朱熹:“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 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可以追溯到《易经》: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911年出 版的汉语《普通百科新大词典》:“形而上学是就 考究形而上之对象(即实在)对于考究形而下之对 象(即现象)言”。
目的因
所谓“目的因”,原文的规范表述是to hou heneka einai,直译为“所为了的那东西”,中文常从英译而意译 为“目的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 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有所为,即总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 例如健康是散步的所为因,即目的。无论自然物还是技术物, 都要追求“好”(agathos,它的中性名词to agathon即是 “善”)的结果。区别只在于:技术物的所为是通过人的意 识支配、理性选择并借助于物的中介来实现人自身的目的; 自然物的所为则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没有谋划、不加思虑地 进行,表现为自然整体各部分的自发和谐运动,从而呈现出 井然有序的面貌。
三、形而上学
metaphysics的来源
公元前一世纪时,安德罗尼柯着手整理亚里士 多德的手稿时,在整理完了关于自然哲学的手稿即 《物理学》(Phusike)之后,整理亚里士多德关于 第一哲学的手稿,据说当时他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名 字,于是只好称之为“ta mata ta phusika”,即 “物理学之后诸卷”,后人为了简便,去掉了冠词, 就成了“Metaphusika”了。汉语据《周易》:“形而 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译作“形而上 学”。
质 料
所谓“质料”(hule),指“是所从出的 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 的东西,如雕像的青铜、酒杯的白银以及诸 如此类东西的属。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 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如音节离不开字母, 圆离不开弧,生命离不开躯体。正因为质料 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所 以它是“载体”的首要含义。
“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 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 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这里所说的 “主体”指的是判断中的“主词”或者“主语”。 我们用以描述事物的存在方式的是命题,在命题中 所有的宾词都是对于一个主词的描述和说明,这些 描述和说明就是“范畴”,而我们用来描述这个主 词的范畴就是“实体”。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规 定,所谓“实体”就是在判断中只能充当主词而不 能充当宾词的东西,换言之,也就是绝对主词。


亚里士多德的神学
“神”(theos)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最高范畴,不过 不是基督教式的人格神,而是哲学家所理解的终极实在。 《形而上学》第十二卷后五章通常被看作是亚里士多德 实体学说中的“神学”,这部分内容与《形而上学》中的实 体学说不是很协调,人们一般认为它属于亚里士多德的早期 思想。由于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时间顺序难以确定,究竟“神 学”属于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早期思想,还是最高的阶段, 我们不得而知。所以,当我们把“神”看作是亚里士多德哲 学中的最高范畴的时候,这里所说的“最高”主要是就其含 义说的。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张志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2009年9月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Fra Baidu bibliotek)
《工具论》 《物理学》
《论灵魂》
《形而上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学》 《论诗》
“我们不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去寻找一个哲学系 统。亚里士多德详述了全部人类概念,把它们加以 思考;他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在整体的某些特殊 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很少以演绎和推论迈步前进; 相反地他却显出是从经验着手,他论证,但却是关 于经验的。他的方式常是习见的方式,但有一点却 是他所独具的,就是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是始 终极为深刻地思辨的。” --黑格尔
“就其自身的思想,是关于就其自身为最善的东西而思想, 最高层次的思想,是以至善为对象的思想。理智通过分享思想 对象而思想自身。它由于接触和思想变成思想的对象,所以思 想和被思想的东西是同一的。思想就是对被思想者的接受,对 实体的接受。在具有对象时思想就在实现着。这样看来,在理 智所具有的东西中,思想的现实活动比对象更为神圣,思辨是 最大的快乐,是至高无上的。如若我们能一刻享到神所永久享 到的至福,那就令人受宠若惊了。如若享得多些,那就是更大 的惊奇。事情就是如此。神是赋有生命的,生命就是思想的现 实活动,神是现实性,是就其自身的现实性,他的生命是至善 和永恒。我们说,神是有生命的、永恒的至善,由于他永远不 断地生活着,永恒归于神,这就是神。”
形 式
所谓“形式”即eidos,它是事物的“是 其所是”(to ti en einai),也就是事物 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如雕像之为雕像, 不在青铜,而在雕像的本质。这种形式,与 柏拉图的理念(idea或eidos)同词源,是亚 里士多德哲学中“形式”一词的主要含义和 基本用法。
动力因
所谓“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 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如策划者是行为的 原因,父亲是孩子的原因等。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 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 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亚里士多德把事物分为 两大类,即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和由于技术而 存在的事物,区分这两类事物的依据,就是看它的 动力因在内部还是在外部。
亚里士多德的论证
在《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根据“无穷后退不 可能”原理论证了“第一动者”即“不动的动者”。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论证存在着永恒 的实体: 1、如果实体是可以生灭的,那么一切事物都 是可以生灭的; 2、时间和运动是不会生灭的; 3、因此一定存在着一个不会生灭的实体。
永恒的实体不可能是质料性的(物质性) 的东西,因为任何物理运动既推动他物也被 他物所推动,所以是生灭的。永恒的实体作 为第一动者只能是不动的动者,它通过成为 欲望和爱的对象而引起万物的运动,这就决 定了永恒的实体的本性,它是至善。
1906年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 发展》翻译成日语时,形而上学有了与辩证法的 思维方式相反对的含义。1912年恩格斯的文章翻 译成汉语,在1933年沈志远的《新哲学词典》和 艾思奇1939年的《研究提纲》中,形而上学基本 上是这样使用的。
metaphysics=ontology
ontology=to on +logos
形式与质料
原因虽然有四种,但是“后三种原因在多数情况 下都可以合而为一。因为所是的那个东西和所为的那 个东西是同一个东西,而运动的最初本原又和这两者 同类。”事物所是的东西是形式,所为的东西亦是形 式(因为形式即是其所是,只有获得了形式才算达到 了目的),使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还是形式(如房屋 建筑的动力是建筑师,而建筑师之能建筑的原因在于 他有建筑技术),所以,这三种原因合而为一后可以 统称为形式因而与质料因相对应。这样,四因就变成 了二因。
“存在”不可定义。
我们不可能认识存在“是什么”,只能认识存在 是怎样存在的,这就是存在的“存在方式”。存在有 两类存在方式,亦即“偶然的存在方式”和“本然的 存在方式”。“本然的存在方式”就是必然为存在所 拥有的存在方式。
于是,亚里士多德就将形而上学的任务确定在研 究“存在”的本然的存在方式上,他也称之为“范 畴”。

1、“实体”:他是一个人,这描述的是他“是什么”。 2、“数量”:他有2米高,100公斤重。 3、“性质”:他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4、“关系”:他比一般人都要高。 5、“地点”:他生活在北京。 6、“时间”:他昨天出国了。 7、“状态”:他住在旅馆里。 8、“动作”:他买了一本书。 9、“所有”:他拥有这本书。 10、“承受”:他深受这本书的影响。
ousia:绝对主体+独立存在
事物被称之为ousia有两种方式:ousia 是终极的主体(主词),它不再述说其他事 物;以及ousia是某个“这个”(tode ti), 它也是独立的。 --《形而上学》
什么是实体?

《范畴篇》中主张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 体。
《形而上学》第七、八、九卷主张“是其所 是”即“形式”是第一实体。 《形而上学》第十二卷认为理性-神是最高 实体。
追求的知识,包括“修辞学”、“诗学”和“辩证
法”。
二、原因论
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对以往的哲学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他认为以往哲学对于自然的探索主要是为了认识事 物的“原因”。所谓“原因”(aitia)不是我们所 说的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而是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 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亚里士多德先是将以往关于 “原因”的理论归结为四种原因(四因说),然后 将这四种原因又归结为形式与质料这两种原因,最 后通过潜能与现实这一对概念来说明事物的运动、 变化和生成。
范畴体系=世界的逻辑结构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老子》七十三章
回答“存在是什么”的问题的关 键是回答“ousia是什么”。
ousia einai-- to on--ousia to be--Being--essence esse--essentia--essence
实体(ousia)
所谓“实体”指的是事物的“是什么”(ti esti,what is),或者是事物的“是其所是” (to ti en einai,to be what was),相当于我 们所说的“本质”。然而,当希腊语的哲学概念被 译作拉丁语时,这些概念的词义发生了某种演变, 例如拉丁语substantia,后来欧洲现代语言中的 “实体”概念都来源于此(如英语之substance, 德语之Substanz)。substantia的字面含义是“站 在下面的东西或支撑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