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姓名:付信刚全册备课一、教材特点: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第二课细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第四课食用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第六课食盐和水泥第七课铁生锈(两课时)第八课牛奶的变化(两课时)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九课静止和运动第十课时距离和时间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第十四课白天和黑夜第十五课昼夜与生物第十六课四季更替第十七课弯弯的月亮第十八课日食和月食第十九课登上月球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十课蚯蚓找家第二十一课变色龙第二十二课时植物向哪里长(两课时)第二十三课时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第二十四课时珍稀动植物第二十五课生物的启示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自己身边关于服用糖丸、是否患过水痘、腮腺炎等类似的病毒传染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以及预防措施。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现代科学通常分为三个主要分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形式科学。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青岛版小学六班级科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岛版小学六班级科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给大自然记日记的好处。
2、知道如何给大自然记日记。
3、培育学生长期视察、记录的实力和整理信息的实力。
4、意识到天气变更对动植物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打算有关竺可桢的资料、日记本、笔、气温变更曲线图、天气状况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谈话:上次上课的时候,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资料。
请同学们沟通一下竺可桢爷爷的故事,讲一讲竺可桢爷爷是怎样给大自然记日记的?以及给大自然记日记的好处。
2.学生沟通。
二、记日记的方法。
1.谈话:刚才同学们沟通了竺可桢爷爷给大自然记日记的状况。
探讨一下:竺可桢爷爷为什么要给大自然记日记?2.学生探讨、汇报。
3.老师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给大自然记好日记呢?4.学生阅读课本第70页的“自然日记”,探讨怎样记日记?记哪些方面的内容?5.学生汇报记日记的方法。
6.老师提问:给大自然记日记还须要打算什么?三、布置日记任务。
谈话:竺可桢爷爷从1936年1月1日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1974年2月6日),共计38年零37天,从未间断。
每天记录天气阴晴、风力级别、气温凹凸,以及相应的物候现象。
他的自然日记有40多本,有近千万字。
从这里我们知道,给大自然记日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同学们在给大自然记日记的过程中会不会像竺可桢爷爷那样坚持不懈,从不间断呢?今日,同学们打算好日记本,明天,就让我们像竺可桢爷爷那样,每天都给大自然记日记。
一个季节完了,我们再来整理我们的自然日记,看看从我们的日记中能有什么收获!四、整理自然日记。
(在记录完一个季节的自然日记之后进行)1.老师提问:在自然日记中记录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发觉?谁能一下子说明白?2.谈话:竺可桢爷爷共计38年零37天从未间断地给大自然记日记,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写出了备受人们欢迎的《物候学》一书,在83岁时还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探讨》。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姓名:付信刚全册备课一、教材特点: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 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排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 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案来源:网络科学作者:网虫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出示玻璃杯(半杯水)、鸡蛋、纸片先把纸盖在杯子上面,再把鸡蛋放在纸上。
2、教师表演: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现在的鸡蛋是怎样的?(静止的)教师快速抽出纸,这是鸡蛋会怎样?学生猜想,讨论。
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入课题:1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探究活动:1、探究静止物体的特征教师出示棋子。
(一摞6个棋子)用尺子击棋子,其他棋子跟着动吗?它们仍然保持什么状态?学生试做。
交流:其他棋子保持不动。
师:这一次,你们做的也很成功,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些情况吗?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静止的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特征。
、2、探究运动物体的特征。
提出问题: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征呢?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作出假设:运动的物体可能也有保持原来运动的特征.你能不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把你的想法证明给我看呢?请动手做一下。
学生动手做,是巡视。
师:你是怎样做的?你发现了什么?小木块为什么会向前倒?小球为什么会继续滚下去?生活总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呢?你能否解释蕴含在这些现象里的科学道理?在我们座车时经常遇的现象:正在运动的客车猛的一停我们就会不自主的向前倾倒。
我们和车一样在向保持运动状态,如果一停,我们还在保持原来运动的状态,所以就会前倾。
学生交流:运动着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3、结论: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一,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
4、体验惯性的大小继续玩棋子:一摞三颗棋子,一摞六颗棋子,会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
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讨论交流:惯性的大小与物体轻重有关系。
物体重惯性大,物体轻惯性小。
5、给你的物品中你还可以处样设计方案来做试验?水杯下抽纸,木块下抽约等现象。
还有哪些发现?三、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1、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惯性现象的例子,或者利用了惯性你能说一说吗?学生交流:比如惯性小车,惯性游览车,锤子松了撞几下就可以了,汽车开始或刹车时自体会后仰或前倾,溜冰时身体会后仰或前倾,溜冰时突然停住身体会前倾。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第二课细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第四课食用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第六课食盐和水泥第七课铁生锈(两课时)第八课牛奶的变化(两课时)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九课静止和运动第十课时距离和时间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第十四课白天和黑夜第十五课昼夜与生物第十六课四季更替第十七课弯弯的月亮第十八课日食和月食第十九课登上月球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十课蚯蚓找家第二十一课变色龙第二十二课时植物向哪里长(两课时)第二十三课时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第二十四课时珍稀动植物第二十五课生物的启示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自己身边关于服用糖丸、是否患过水痘、腮腺炎等类似的病毒传染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以及预防措施。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关注下方
2022年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 1周第 1课时
第 1周第 2课时
第 2周第 1课时
第 3周第2课时
第6周因国庆假期只1课时
第7周第1课时
第9周第1课时
第9周第2课时
第10周第1课时
六年级科学学科《白天与黑夜》课题第一课时教案
主备人:使用人:学年
第学期月日
六年级科学学科《四季更替》课题第一课时教案
主备人:使用人:学年
第学期月日
六年级科学学科《影长与季节》课题第一课时教案
主备人:使用
人:学年第学
期月日
六年级科学学科《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课题第一课时教案
主备人:使用
人:学年
第学期月日
六年级科学学科《斜面》课题第1课时教案
主备人:使用人:学年第学期月日
六年级科学学科《杠杆》课题第1课时教案
主备人:使用
人:学年第学期月日
六年级科学学科《滑轮》课题第1课时教案
主备人:使用人:学年第学期月日。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_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包括《病毒》、《细菌》、《馒头发霉了》和《食用菌》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三节课是并列关系,每一节课都探究一类生物体。
《病毒》着重通过搜集和整理有关病毒的资料使学生认识病毒,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细菌》借助显微镜的观察认识细菌,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馒头发霉了》通过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结合以前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多彩的生命世界由五大类组成,分别是动物、植物、病毒、细菌、真菌。
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食用菌》着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帮助学生识别真菌中的食用菌,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2、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3、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
4、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
5、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
6、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7、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8、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9、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2、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3、能够用图表现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4、能够通过显微镜自己研究牙缝里的微生物。
5、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
6、能够设计控制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7、能够用图和文字表达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8、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
9、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3、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4、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5、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二)探究活动 1.(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等简单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研究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并画在黑板上。
木块移动纸风车转动易拉罐滚动单摆摆动 5.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图片:下落的雨滴、跷跷板、转椅、水车、锯木头、火车在直直的轨道上行驶、开启的电风扇、滑滑梯、被反复按动的键盘、玩漫步机等。
(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三)拓展活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运动时存在着多种运动方式?学生交流活动中的惯性六年级科学上学期 13《动物的运动》备课稿娄方华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对物体的运动进行观1 / 3察,能用图或文字表述;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动物运动的方式。
2.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知道动物运动方式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认识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的不同特点。
重难点认识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的不同特点教学准备图片资料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去思考、回忆不同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小组自行探究 1.陆地动物的运动方式。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运动。
你曾经见过的陆地上的动物都有哪些运动方式?小组内先自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小结。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全册教案.doc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 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进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愿意使用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从蜡烛一些变化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课时1教学准备蜡烛、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纸、面粉等活动过程单元教学的导入。
讲述: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谈话:你们能举出物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
讲述: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首先引导学生预测。
谈话: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
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
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归纳: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青岛版】2019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

【青岛版】2019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材特点;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各单元课时安排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包括《病毒》、《细菌》、《馒头发霉了》和《食用菌》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三节课是并列关系,每一节课都探究一类生物体。
《病毒》着重通过搜集和整理有关病毒的资料使学生认识病毒,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细菌》借助显微镜的观察认识细菌,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馒头发霉了》通过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结合以前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多彩的生命世界由五大类组成,分别是动物、植物、病毒、细菌、真菌。
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食用菌》着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帮助学生识别真菌中的食用菌,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第一课病毒教学目标: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3.教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7.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8.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第二课细菌教学构思: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教学目的: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六年级上册青岛版科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青岛版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结合实例进行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 科学探究的应用实例。
3. 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 难点: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
2. 教学软件:PPT课件。
3.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胶头滴管等。
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科学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活动,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 讲授新课:讲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如何应用实例进行分析和归纳。
3.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实例进行科学探究的实践练习。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七、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效果。
八、作业布置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分析实验结果,归纳结论,并写出实验报告。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主要围绕“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主题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第三章“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节“生态系统”,涉及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功能以及生态平衡等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其功能,掌握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关爱生态环境,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功能及生态平衡。
难点:生态平衡的维持机制及其在实际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结合挂图、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4. 例题讲解:以一道关于生态平衡的例题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 内容:1)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功能2)生态平衡的定义、重要性3)生态平衡的维持机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2)解释生态平衡的含义,举例说明其重要性。
2. 答案: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2)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例如: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数量过多会导致植被过度消耗,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3)原因: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 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进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愿意使用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从蜡烛一些变化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课时1教学准备蜡烛、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纸、面粉等活动过程单元教学的导入。
讲述: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谈话:你们能举出物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
讲述: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首先引导学生预测。
谈话: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
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
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归纳: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最新】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87页精品】

全册备课一、教材特点;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内容结构框图↓ ↓ ↓ ↓ ↓ ↓↓ ↓↓↑ ↓↑↓↑↘、三、各单元课时安排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包括《病毒》、《细菌》、《馒头发霉了》和《食用菌》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三节课是并列关系,每一节课都探究一类生物体。
《病毒》着重通过搜集和整理有关病毒的资料使学生认识病毒,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细菌》借助显微镜的观察认识细菌,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馒头发霉了》通过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结合以前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多彩的生命世界由五大类组成,分别是动物、植物、病毒、细菌、真菌。
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食用菌》着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帮助学生识别真菌中的食用菌,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1)第一课病毒教学内容:青岛版p2~p4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能够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研究方法和成果。
科学知识: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关于学生准备的信息: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老师:你对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了解多少?如何预防?2.学生交换他们收集的信息。
(2)猜想与假设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1.教师讲解.(四)、展示交流2.狂犬病的症状是什么?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3.小儿麻痹症的症状是什么?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4.麻疹的症状是什么?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5)展示与交流5.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6.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六)、拓展延伸(网上学习)1.老师: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什么?请回到网上独立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和经验。
3.课后作业:(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用作文、图片或小报的形式谈论你的学习经历和收获。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2)第二课细菌教学内容:青岛p5~p6教学理念: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观察促进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教学目的:1.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征。
2.让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姓名:全册备课一、教材特点: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各单元课时安排单元课题课时备注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病毒 1 细菌 1 馒头发霉 1 食用菌 1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蜡烛的变化 1 食盐和水泥 1 铁生锈 1 牛奶的变化 1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静止和运动 1距离和时间 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1 物体运动方式 1 动物运动 1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白天和黑夜 1 昼夜与生物 1 四季更替 1 玩玩的月亮 1 日食和月食 1 登上月球 1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蚯蚓找家 1变色龙 1 植物向哪里生长 2 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1 珍惜动植物 1生物的启示 1研究与实践儿童常见疾病调查 1观察月相 1当地生物群落研究 1期末考试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自己身边关于服用糖丸、是否患过水痘、腮腺炎等类似的病毒传染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以及预防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自己课前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教师提供学生充足时间并参与学生小组学习交流讨论活动,引导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1)学生在教师指导认识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以及预防措施。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自己课前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在教师指导下整理调查资料,不断发现提出相关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努力尝试利用合作学习方式予以解决。
(一)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提示学生交流已有的病毒知识,了解病毒的危害。
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指导学生整理调查资料,针对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予以解决。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学会交流、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充分进行表达和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参与评议,尊重他人意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进行质疑并结合自己身的认识细心分析思考,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资料。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适时补充相关资料,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病毒这一类特殊的生物。
教师提出问题“肉眼看不见的病毒到底是什么样的生物呢?”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交流讨论,进一步出示相关图片、资料,下发学习资料卡片,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对病毒的认识如基本形态(杆形、球形、蝌蚪形等)、生活、繁殖方式(着附——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整理好相关资料。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制作关于病毒相关的剪贴报。
教师参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对学生学习活动予以指导帮助,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资料整理,美化版面,积极进行交流学习中的体会认识和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活动中的发现,在交流讨论中积极交流、认真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参与评议,并尊重他人意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进行质疑并结合自己身的认识细心分析思考,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资料。
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病毒这一类特殊的生物。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问题,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学习教师的相关图片、资料,学习资料卡片知识,进一步完善自己对病毒的认识,整理好相关资料。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制作关于病毒相关的剪贴报。
积极交流学习中的体会认识,对学习行为进行积极可观的评价,加深对病毒以及相关疾病预防措施的认识。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常见病毒性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提早预防和及时发现病毒引起的疾病打下基础。
提示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认识病毒特征。
引导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准备的多种材料进行交流。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学习资料卡,扩大学生对病毒的了解范围,使学生对病毒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并努力促进学生多交流多讨论。
让学生通过动手剪贴活动,激发学生研究病毒兴趣,加深对病毒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学习行为的评价,加深对病毒以及相关疾病预防措施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延伸主题活动主题:“进一步调查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利用多种方法形式,向身边的人宣传预防病毒性传染病的方法措施。
”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三)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病毒知识,对“如何预防病毒性传染病”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知晓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措施,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板书设计奇异的病毒六、学习小结:第二课细菌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整理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辩证地分析事物能力,并会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细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对细菌的学习活动中资料的整理、完善学习方法的学习活动。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相关细菌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科学记录表、橡皮泥。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三种形态细菌玻片标本、相关细菌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五、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课前关于细菌知识资料搜集情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课前关于细菌知识资料搜集情况,激发(一)搜集有关的细菌知识资料,为课堂的讨论和交流奠定基础,教师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1.教师指导学生探究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对细菌的认识。
教师提供学生充足时间并参与学生小组学习交流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指导学生整理调查资料,针对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予以解决。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学会交流、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充分进行表达和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参与评议,尊重他人意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进行质疑并结合自身的认识细心分析思考,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资料。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出示补充相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三种基本形态的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以及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制作酸菜、味精、醋、酸奶、胰岛素等还有细菌的生物制药、致病的细菌如肺炎双球菌、务实腐败事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燃料的细菌如甲烷制作的甲烷细菌、大豆、花生、豌豆根部彭大的根瘤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对细菌的认识。
整理调查资料,积极思考并善于发现问题,尝试以合作学习方式予以解决。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进一步交流、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学习中充分进行表达和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参与评议,尊重他人意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进行质疑并结合自身的认识细心分析思考。
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三种基本形态的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以及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拓宽知识面。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从利与弊两个方面充分思考,进行交流讨论、探究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让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细菌,了解细菌的特征中。
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从而向学生解释细菌特点以及观察方法。
在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求真务实的能力。
提示学生从多方面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只有少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通过学生利用资料卡学习了解细菌生命特点,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菌等,引导学生从利与弊两个方面充分思考,进行交流讨论、探究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