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关于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研究
![关于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d8b15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e.png)
关于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研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农村的养老服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
为了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农村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主要依靠家庭和社区,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方面,很多农村老年人的子女都已经外出打工或者定居在城市,无法给予老人足够的照顾和关爱;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相对匮乏,养老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很多老年人面临孤独、无助的境地。
2.存在的问题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很多农村地区并没有专门的养老机构或者设施;二是养老服务水平不高,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相对匮乏;三是专业养老人才不足,缺乏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四是养老服务管理体制不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
二、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和建议1.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农村养老基础设施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完善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设施,包括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等,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2.培养和引进养老服务人才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鼓励相关专业院校开设养老护理等专业,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养老服务行业,在农村地区普及养老服务知识,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3.加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打通政府、社会组织、居民和家庭之间的合作机制,提高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全面性和可及性。
鼓励和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依托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4.健全农村养老服务政策和法规体系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政策和法规建设,形成健全的农村养老服务法规体系。
明确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行为,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关于对区域内农村居家特困老人试行提供集中供养服务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区域内农村居家特困老人试行提供集中供养服务的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5b1f6267cd184254b3535cb.png)
关于对区域内农村居家特困老人试行提供集中供养服务的调研报告作者:张佳康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09期前言:目前,我国对农村特困老人实行居家分散供养和进入敬老院集中供养两种模式,结合媒体报道和近几年个人实际调研,两种供养模式各有利弊。
仅仅针对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来讲,进入敬老院集中供养更能得到生活上的照顾和人格上的尊重。
居家分散供养的特困老人,由于存在各方面的原因,不愿意进入敬老院。
而在敬老院集中供养的自理特困老人,又有希望随时能回家转转看看的诉求。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附近区域特困老人现状分析,找到一条特困老人和敬老院双方均能接受的供养方式,以保证五保老人晚年生活的和谐幸福。
一、我区农村特困老人现状截止2018年6月底,长安区共有农村特困老人1094户1123人,按照分布区域看,引镇、王莽、滦镇、王曲、子午为我区农村特困老人主要聚居区,约占50%。
从身体状况分类,自理特困老人仅占不到20%,大部分均为失能半失能体质。
从供养数量看,目前在区内三家公办敬老院和部分民营养老机构集中供养的特困老人约300人左右,更多的老人选择了在家分散供养。
二、特困老人不愿集中供养原因分析按照我区的特困老人供养建设体系,在韦曲设立了中心敬老院,在东部和中部分别设立了的王莽和子午两所区域性敬老院,方便老人就近集中供养。
老人进入敬老院后,不仅从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能得到国家无微不至的保障,而且还能从人格和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慰藉。
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依然有大多数人选择在家分散供养,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仅从子午滦镇区域分析,下同):1、入院不自由。
针对自理老人来讲,在农村生活相对自由,可以随时出门逛街看热闹,而进入敬老院以后,短时间出门要有人陪同,长期请假则需要亲属来院接送,而亲属大都不愿为此到敬老院跑一趟。
2、不能自主表达意识。
特困老人中精神智障人员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其临时监护人代管着该人的五保金和政府各种补助,同时又让该人为自己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不愿意让这部分五保人员参加集中供养。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3篇)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baa25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2.png)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3篇)调研报告一: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挑战分析一、调研目的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本次调研旨在分析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挑战,为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农村居民,希望了解他们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态度和需求;实地访谈主要与农村养老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以获取更多的详细信息。
三、调研结果1.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面临着养老资源不足的问题。
许多农村地区缺乏养老机构,老年人只能依赖自己的子女,而子女往往外出务工,无法提供有效的照顾和关爱。
这导致农村老年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养老照顾,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2. 调研结果还显示,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普遍较低。
农村养老机构设施简陋,服务人员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护理人员和康复设施。
部分农村地区甚至没有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较差。
另外,农村养老服务价格高昂,老年人普遍负担不起。
四、调研分析1. 农村养老问题的背后是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外流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规模外流,导致农村老年人无人照顾的情况愈发严重。
同时,传统的三代同堂模式逐渐瓦解,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度上升。
2. 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的全面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的资金投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
同时,需要推动城乡扶贫协作,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创业,提供就业机会,减缓农村老年人口的负担。
五、调研建议1. 政府部门应制定更加完善的农村养老政策,加大对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和改善的投资力度,并加强养老服务的评估和监管。
2.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培养和吸引更多的养老服务人员,提高其素质和能力,推动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智能化。
3. 积极促进城乡扶贫协作,吸引大量年轻人回到农村发展,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经济保障。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农村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农村养老服务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4489c56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3.png)
农村养老服务调研报告农村养老服务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为突出。
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养老服务不规范、不完善。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现状,为改进和扩大农村养老服务提供参考。
二、调研对象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以某县的农村老年人群体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深入访谈的方法进行。
三、调研结果1.养老服务场所的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养老设施不足,多数农村老年人常年在家中照顾,缺少专门的养老服务机构。
即使有部分养老机构,但是服务质量和设施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2.家庭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相信大多数农村老年人都在家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是他们仍然面临机会的经济负担和时间压力。
一些老年人仍需要在家中工作,甚至支持家庭。
同时,由于老年人缺乏照顾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使得很多老年人的健康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政府应该鼓励山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服务的发展。
3.养老设施缺乏弹性。
少数农村老年人仅能使用设施不足的养老机构,无法得到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对于这些老年人,应当创造出适应老年人意愿,并且灵活性较高的养老服务方式。
四、建议和措施1. 建立养老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投资建立具有规模和标准的养老服务机构,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同时还应该加强养老员工的业务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培养,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 推广家庭养老服务。
政府应该引导和支持家庭养老服务的发展。
加强老年人的生活常识普及,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让老年人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养老生活。
3. 推广“智慧”养老服务。
应该推广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养老服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使得老年人可以在家中享受高质量的智能化养老服务,如视频医疗、在线订餐等。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但是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使得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改变。
贫困山区农村失能老人养老现状与对策——以河北省M县L镇为例
![贫困山区农村失能老人养老现状与对策——以河北省M县L镇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baab8d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4.png)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农村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为23.81%,较城镇高7.99百分点[1],农村老年人口已经全面超越城镇,农村人口老龄化尤其失能化问题日趋严重[2]。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4000万的失能老人中,农村失能老人占到66%[3]。
农村失能老人养老形势复杂严峻,同时带来一系列的养老问题。
当前学术界对农村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研究成果丰富,陈欣欣等[4]研究表明,与城市相比,农村老人的失能化程度更高、照料负担更重、空巢化速度更快、养老经济支持能力更弱;李芳[5]认为,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但就目前而言家庭养老面临很大的挑战[6];邓大松等[7]认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水平不高;刘妮娜[8]认为,互助型养老形式满足农村失摘要: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程中,农村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凸显。
M 县作为欠发达革命老区,其农村失能老人数量较多。
通过对M 县L 镇的农村失能老人养老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失能老人以家庭养老为主,存在养老金不能保障日常开销;生活照料质量低,医疗条件支撑差;养老院市场化程度低,发展前景迷茫;精神慰藉常缺失,娱乐辅助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
提出扩大政府养老经济投入,加强康养机构建设;加强村两委的帮扶力度,引导社会对农村失能老人内心关爱;树立尊老爱老氛围,提高家庭养老质量;建立多元养老服务体系,服务失能老人养老诉求。
关键词:河北省;贫困山区;失能老人;养老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22)01-0023-03收稿日期:2021-07-23基金项目:2020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太行山区乡土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SQ201143)作者简介:尹恩阳(1996-),男,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
E-mail :。
通讯作者:史小建(1980-),女,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农村文化及文化产业研究。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研究(1)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研究(1)](https://img.taocdn.com/s3/m/122f3cabf524ccbff1218441.png)
本科生学年论文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研究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失能老年人问题日益凸显,疾病有医保,吃饭问题有退休金,可一旦失能,就会使老年人承受很大的风险,成为老龄化带来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本文分析了现有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养老机构,社区,政府三方主体的浅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政策建议ABSTRACTWith China's accelerated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the elderlydisability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 illness has health insurance, pension eating problems, but once he is disabled, the elderly will bear great risks . Aging is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halle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social support network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ension institutions, communities and the Government .Finally I puts forward the main policy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Disabled elderly;pension services;policy recommendations引论(一)研究背景中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失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与服务的发展出现了脱节。
首先是机构服务供需失衡。
失能老人调研报告
![失能老人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8c03ff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68.png)
失能老人调研报告失能老人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及目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
然而,长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失能老人的问题。
失能老人是指由于年老体衰或身体机能丧失而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他们面临着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丧失社会交往能力等诸多困难。
本调查旨在了解失能老人的基本情况,探讨满足他们需求的途径。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定量方面,我们以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是否有子女、居住情况等个人基本信息,以及他们对住房、医疗、照料等各方面的需求;定性方面,我们采取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与部分真实失能老人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和问题。
三、调查结果1. 失能老人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失能老人中,男性和女性比例相当。
年龄分布方面,30%的失能老人在60至70岁之间,40%在70至80岁之间,30%在80岁以上。
此外,有77%的失能老人生活在独居状态,仅有23%的失能老人有配偶或子女陪伴。
2. 失能老人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失能老人对住房和医疗方面的需求最为迫切。
超过80%的失能老人表示他们需要适合失能者的住房和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此外,60%的失能老人表示他们需要医疗照料和日常护理的支持。
3. 失能老人的问题:通过深度访谈,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失能老人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他们在居住环境上得不到满足,例如住房不便利、门槛高、没有无障碍设施等;另一方面,他们在医疗照料方面也存在问题,例如缺乏合适的医疗照料机构、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等。
此外,部分失能老人反映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不足,面临孤独和精神上的困扰。
四、建议根据以上调查结果,针对失能老人的需求和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住房和居住环境建设,为失能老人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居住条件。
调研报告:贫困山区农民养老问题调查
![调研报告:贫困山区农民养老问题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b58841a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6.png)
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确保农民在达到 一定年龄后能够领取到相应的养老金。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增加对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力度,包括建设养老院、提供 护理人员培训等,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建立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贫困山区农民期望在老年时能够得到 家人的关心和陪伴,以及社区提供的 文化娱乐活动。
医疗保健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困山区农民对医 疗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期望 在生病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养老困境与挑战
01
02
03
经济困境
由于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 水平较低,很多农民在老 年时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 来满足自己的养老需求。
与
社会各界将更加关注贫困山区农 民的养老问题,各类社会组织和 企业将积极参与农村养老服务体 系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养老 服务。来自创新模式将不断涌现
针对贫困山区农民养老问题的特 殊性,未来将有更多创新模式涌 现,如互助养老、社区养老等, 为农民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养 老方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养老保障制度及政策
社会保险
一些贫困山区农民能够参加社会保险,通过缴纳 养老保险费用获得养老金。
农村低保
农村低保政策为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民提供基本生 活保障,包括养老保障。
扶贫政策
针对贫困山区农民的扶贫政策,如产业扶贫、教 育扶贫等,也为农民的养老提供了支持。
养老服务设施及质量
养老院建设
一些贫困山区开始建设养老院, 为有需要的农民提供集中供养服
调研目的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贫困 山区农民养老问题的现状及成因,提 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关 政策提供参考。
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30bace2e009581b6bd9eb50.png)
日益小型化 , 空巢 化, 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面 临巨大 的挑 战。子 大 的困境 , 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的, 也因为忙 于生计 , 疏于对老人 的照料 。加之完全失能老人对 给缺乏 。目前 , 居家养老 服务在一些大城市进行的有声有色 , 各 长期照料护理有较 高的专业化要求,更使得子女有 心无力 , 家 方面 的配套 设施和支 持力度 都 比较到位 , 由于贫 困农村地 区 但 庭养老难 以为继 。 长久 以来的 资源 短缺 , 政策 缺位 , 资金不足等造 成老年市场 供
综上所述 , 当前在贫 困农村 , 以家 庭养老模 式为 主体 的养 有的服务 内容大 多以家政服 务为主 , 康复护 理、 精神 慰藉等 服 老结 构难 以为继 。由于财政 资金有 限和 子女过重的养老 负担 , 务还远 远不足 , 以满足 失能老年人全方位 的服务需求。 难
政府 的大包大揽和家庭 的单方面照顾都是不可取的。对于 失能 老人 的长 期照料 ,不 能一味依靠家庭 的养 护或者国家 的扶 助 , 3 .专业护理 人员短 缺, 素质不高 。 目前我 国失能老年人 ,
和完全失 能老年人约 为 3 0 3 0万, 占总体老年人 口的 1 .%。长 9O
久以来社 会保障体系在农村 的缺位 ,使得农村 不仅 没有养老 、
医疗保 险制度 , 向失能老年人 的社会服 务也还是 空 白, 面 失能 依托、 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 以老年人 日常生活照料、 医疗保健 老人 的养老与长期照料都只 能依靠家庭和子女。特别是贫 困地 服 务和 精神慰藉为主要 内容 , 为居住在家 的老年人提供 以解决 区农 村, 由于生活条 件和医疗条件差 , 为失能老人的重灾 区。 成 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 内容 的社会化服务 。这一模式坚持 的“ 养 怎样 才能有效解决贫 困地 区农村 失能老人 的养 老与照护 问题, 老 不离家的原则 ’ 受老年人欢迎 , ’ 深 、 在北京、 上海等城 市 已经获 使失 能老人 体面而有尊严地度过余生 , 已经成为时下重要 而又 得 了成 功试 点。实践表明, 居家养老是人们基于家庭养 老功能
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不足的困境及对策
![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不足的困境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220ddd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1.png)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失能率也随之提高。
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缺乏专业的医疗卫生资源和护理人员,随着近几年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家庭照护已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且农村地区机构照料、社区照料不普及,如何缓解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困境令人深思。
农村老人失能程度较低、失能的经济损失较大、社会性需求高,针一一特殊人群的长期照护问题,农村失能老人的照护供给主体为切入',分析当前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存在的问题,以期改善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服务。
关键词:老龄化;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2016年5月,在人口老龄化与政策学习交流会上,习近平表示,推进老龄事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党和国家要倡导全体社会人员积极参与和行动o随着现阶段人口预期平均寿命大幅提高,60岁以上老年人持续增加,到2020年预计会达到2.55亿,占据全国总人口的17.4%。
全社会用于养老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随着失能、高龄老人群体的增加将持续增。
国于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期,失能老人的随增加,2015年国失能老年人达到4000万,在继续增。
失能老人的不断扩张,尤其农失能老人,能的,长期1在的在。
国,农失能老人家养老的方,的和提养老,失能老人以支持和精神安慰。
但随着计政策的,的大幅,家化,近年农动大流动,失能老人的人不,家不发以的功能。
另外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缺乏、:济不发达,农失能老人的社会保障,期农失能老人已经成为一个棘的问题。
二、研究综述目学术界于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关注增多,查阅以文献发现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险的状况和完善期体系两方面。
归纳以后主要以下观点。
第主张设立长期理保险制,这能一定程上缓解失能老人的金,但不能解决失能老人的质,而且学界对于期理保险制度“姓商”“姓社”的尚存争议。
第二种主张建立业机、培养业人员失能老人提业化、细化的。
为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为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面临的困难和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49d2f4f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4.png)
为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面临的困难和建议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农村地区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呈现出数量不断增加的趋势。
这就要求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来照顾这部分老人的生活和健康需求。
然而,农村地区相比城市地区存在一些困难,使得为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更具挑战性。
以下是一些困难和建议:困难:1. 制度不健全: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养老制度相对不健全。
缺少养老机构和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导致老人无法获得优质的照料和关怀。
2. 医疗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缺少专业医护人员和设备,这对于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造成了困难。
3. 老龄化人口集中: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多数集中在乡村和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缺乏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使得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受到限制。
建议:1. 完善养老制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制度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村地区的养老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
建立专门针对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并配备专业的养老人员。
2. 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对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顾和护理能力,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 加大医疗资源投入:政府应在农村地区增加医疗资源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机构,增加专业医护人员和先进设备的配置,提升农村老人的医疗保障水平。
4. 发展社区养老:积极发展农村地区的社区养老服务,提供门口上门服务,方便老人就近获得专业养老照料和医疗服务,同时提升农村社区的服务水平。
通过完善养老制度、提高专业人才的培训水平、增加医疗资源投入以及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可以解决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面临的困难,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专业化养老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随着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发展,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依然面临许多困难。
针对这些困难,下面将进一步提出具体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
失能老人生活现状调研报告
![失能老人生活现状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bdd6c5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8.png)
失能老人生活现状调研报告失能老人是指身体或智力上出现严重障碍,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老年人。
由于失能老人生活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对于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调研报告将对失能老人生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失能老人的居住环境失能老人的居住环境通常以家庭为主,少数老人选择居住在养老院或疗养院。
家庭居住环境的主要问题包括不便利的交通、居住空间狭小、缺乏安全设施等。
养老院或疗养院则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设施条件不足等问题。
建议:1. 家庭居住环境可以适当进行改造,增加无障碍设施和便利设施,如扶手、防滑地板、便捷厕所等。
2. 政府部门应严格监管养老院和疗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设施条件。
二、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主要依赖家庭成员和护工。
但是,家庭成员的照顾能力和时间有限,护工的素质和数量也面临一定的问题。
建议:1. 政府可以提供免费或补贴护工服务,为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提高护理质量。
2.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护理服务的素质。
三、失能老人的生活需求失能老人的生活需求较为特殊,除了日常照料外,还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社交需求。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需求通常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建议:1. 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为失能老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康复,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
2. 组织社交活动,提供失能老人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加他们的社交圈子,减少孤独感。
四、失能老人的金融和法律问题失能老人面临诸如养老金、医疗费用、遗产继承等金融和法律问题。
由于他们相对脆弱的身体和智力,他们的金融权益和法律权益常常受到侵害。
建议:1. 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护失能老人的金融和法律权益。
2. 加强金融和法律教育,提高失能老人及其家属的金融和法律意识。
通过以上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失能老人的生活现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然而,也可以通过合理的改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农村失能老人养老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失能老人养老现状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008b2a1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5.png)
农村失能老人养老现状及对策研究,北京市中日友好医院,100000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了摆在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座大山。
失能老人尤其是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因此如何保证失能老人尤其是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关键。
因此本文,就对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现状和养老对策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失能老人;农村;养老现状;解决对策前言中国统计年鉴(2021年)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在全国人口的占比已高达12%,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且这个数据还呈连年增长的趋势,据相关专家预测,截至205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5亿人左右。
因此养老问题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不得不慎重对待的全国性问题[1]。
1.失能老人的界定失能老人指那些年龄超过60岁且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将生活自理能力分为吃饭、穿衣、上厕所、上下床、室内行动、洗澡六项指标。
缺乏一到两项生活自理能力即被界定为失能老人[2]。
1.农村失能老人的现状据我国新华社统计,在我国老年部分失能或完全失能老人在全体老龄人口占比高达19%,同时这个数据还在不断攀升。
与城市失能老人相比农村的失能老人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致使农村老龄化更加吐出,这也加大了农村失能老人的比重。
且农村基础设施相较于城市更加匮乏,这不仅会影响到农村失能老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
1.什么原因造成农村失能老人的现状3.1传统家庭观念的淡漠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确切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但同时物质的丰富致使人们精神文化的缺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淡漠。
且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差距,这就致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逃离’农村,一方面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一方面打击了传统的家庭观念。
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
特困供养失能人员调研报告
![特困供养失能人员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d822d3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a.png)
特困供养失能人员调研报告特困供养失能人员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特困供养失能人员是指因身体或精神上的残障而无法自理、无法工作、无人照料的困境人员。
为了了解特困供养失能人员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我们展开了本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对面地与特困供养失能人员进行交流。
调查对象包括社区中心和养老院中的特困供养失能人员。
三、调研结果:1. 特困供养失能人员生活状况:在调查的特困供养失能人员中,多数人属于老年人,占比超过80%。
残障人员中,男性稍多于女性。
生活来源以退休金和社会救助为主,缺乏经济来源。
2. 特困供养失能人员需求:特困供养失能人员最迫切的需求是生活照料,包括食物、穿着、洗漱等方面的帮助。
此外,很多人需要陪伴和心理支持,由于自身的困境,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3. 特困供养失能人员社会参与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特困供养失能人员的社会参与率较低。
由于自身的身体或精神上的障碍,他们无法自由出行,缺乏机会参加社区活动和交流。
这导致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渐渐减少,社交圈子越来越小。
4. 特困供养失能人员对政府关注的需求:特困供养失能人员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多的援助和支持。
他们希望可以获得医疗救助、社会福利和相关政策的倾听和理解。
五、调研结论和建议:特困供养失能人员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援助。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提供针对特困供养失能人员的生活照料服务,例如定期派遣护工进行上门服务。
2. 开展更多针对特困供养失能人员的心理支持活动,提供陪伴和关爱的机会,减少其孤独感和无助感。
3. 政府应建立更完善的特困供养失能人员援助体系,包括医疗救助、社会福利、相关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4. 鼓励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参与到特困供养失能人员的关爱中,提供帮助和陪伴,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和社会参与。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特困供养失能人员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为今后的政策制定和服务改进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失能老人照护问题研究
![失能老人照护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7f1d901360cba1aa911da50.png)
失能老人照护问题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失能老人数量已经居于世界首位。
长期以来,我国失能老人的照护一直以家庭子女照护为主,但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进入老年期,家庭将很难承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巨大压力。
家庭的照护功能空前弱化,而社区和机构照护的功能又相对缺失,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标签:失能老人;照护问题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失能老人群体特别是完全失能老年群体,他们的日常活动、康复护理、医疗保健以及精神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
长期以来,我国失能老人的照护一直以家庭子女照护为主,但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进入老年期,家庭将很难承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巨大压力。
家庭的照护功能空前弱化,而社区和机构照护的功能又相对缺失,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一、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现状1. 以孝为基础的家庭照护占主导。
中国老人“养老防老”的观念至今仍存,子女照顾年迈、患病的父母已经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传承。
按照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子女始终是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后生活的依靠。
因而,作为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在目前的情况下,子女供养式的家庭照护依旧是老人长期照护的主要资源。
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共居式养老,即父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子女履行赡养和照料年迈父母的责任。
2.社区照护不断完善。
民政部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的主要发展目标。
在这两年内,我国大力发展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各地都陆续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
如在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除了向老年人提供日托、就餐等日常服务外,还对行动不便或者具有特殊需求的失能老人提供上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等等。
3.机构照护进一步发展。
近几十年来,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加速了中国长期照护中机构照护的发展。
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机构中,失能老年人占全国收养老年人比例大幅提高。
失能老人居家调研报告
![失能老人居家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898d38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8.png)
失能老人居家调研报告失能老人居家调研报告引言:失能老人是指因年老体衰、身体功能减退或患有慢性疾病等原因,导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明显下降的老年人群体。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失能老人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居家养老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养老方式。
为了深入了解失能老人居家养老的问题和需求,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调研目的:1. 了解失能老人居家养老的现状和问题。
2. 分析居家养老的需求与挑战。
3.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失能老人及其家属的问卷,覆盖了居家养老的各个方面,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医疗保障、家庭照顾、社会支持等。
2. 访谈:我们对10位失能老人及其家属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3.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报告,了解国内外对失能老人居家养老的研究成果。
调研结果:1. 生活自理能力:大部分失能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无法完成常规的日常活动,如洗漱、穿衣、进食等。
2. 家庭照顾:由于工作和经济压力,很多家庭无法提供足够的照顾,使得失能老人往往面临护理不到位的问题。
3. 医疗保障:失能老人普遍存在医疗服务不便捷、经济负担过重的问题。
许多老人没有缴纳医保,医疗费用成为他们的负担。
4. 社会支持:社区服务设施不完善,失能老人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
需求与挑战:1. 需求:失能老人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的家庭照顾,医疗服务更加便捷,社会支持更加充分。
2. 挑战: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医疗资源短缺,社会关爱度不高,家庭照顾负担过重。
改进措施和建议:1.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对居家养老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建立包括社区护理、日间照料等在内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2.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增加医疗资源投入,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3. 加强社会关爱: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并关注失能老人的需求,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关爱。
4. 减轻家庭照顾负担:通过政府补贴和社会组织的帮助,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照料失能老人的经济支持和专业指导。
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困境与对策分析
![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困境与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41187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07.png)
43作者简介:陈琪(1995— ),女,汉族,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行政管理。
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困境与对策分析陈 琪(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基于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中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农村; 失能老人; 长期照护现阶段,我国农村失能老人境况不容乐观,失能老人得不到应有照护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如何结合乡村振兴一体化,解决农村失能老人照护困难是我们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农村失能老人的基本特点及特征(一)规模庞大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中国现有失能老人有840万人,其中乡村失能老人占84.52%,约710万人。
在社会市场经济建设及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农村失能老人的规模在不断增加,环比增长约61%。
(二)收入水平低下影响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关键要素是经济能力,由于失能老人缺乏劳动能力,较低的收入,促使失能老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而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78%的失能老人主要依赖子女或亲戚的资助,且家庭支出和收入成反比,这些俨然成为影响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工作的重要因素。
(三)居家养老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失能老人对居家养老拥有较强的诉求。
另一方面,失能老人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经济,需要子女资助,因此失能老人通常会对养老机构具有排斥心理。
二、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面临的困境(一)农村失能老人对于机构养老存在排斥心理机构养老是目前解决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农村家庭害怕非议,不愿意老人去养老机构,同时老人也更希望留在子女身边。
(二)社会福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据统计,我国有近1亿老年人口仍依赖于自我保障养老,且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
目前实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和五保户制度的保障数额比较低,报销额度具有很大的限制性,对于失能老人照护的高要求来说是杯水车薪。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探究文献综述4800字》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探究文献综述4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331c49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6.png)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早,因此相较于我国而言,国外学者在养老问题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较早,而且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研究成果。
然而,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西方学者倾向于从整体的视角探析老年人养老问题,而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在大多数西方学者看来,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使老人老有所养。
虽然西方国家老龄化程度高,但是他们的养老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社会保障福利条件较为成熟,因此空巢老人整体保障水平高,无需担心基本的生存与生活问题。
Charles Ka Yui Leung(2001)指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这也导致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激增。
Macwangi M(1996)强调当大量的年轻人在城市务工后,部分人与父母的联系变得日渐淡薄,由此则引发了农村老年人赡养和农村养老保障供给不足的问题。
Morgan CA(2001)表示,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群体来说,农村老年人处于“边缘”状态,既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而且也很难获得家庭成员的照顾,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
随着农村失能失智老人的增多,加之社会照料资料的减少,农村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这也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迫在眉睫。
Gao L等(2013)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空巢老人身体质量堪忧,在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约70%的空巢老人需要常规健康检查;约60%的空巢老人则渴求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还有27%的老人希望拥有家庭病床。
另外,该学者还指出不同年龄层次的空巢老人对健康服务需求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在:由于身体机能逐步丧失,加之身旁没有子女照顾,因此80岁及以上的空巢老人非常渴求上门医疗服务;而60~79岁的空巢老人则对康复保健服务和健康指导有着极为强烈的需求。
Hitaite等学者表示城乡之间的老人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区别,其中农村老人的意愿更为强烈。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72dffb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0a.png)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研究摘要:本论文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整理和对实地调研数据的分析,总结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存在着人力资源不足、设施设备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应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问题、解决策略、建议第一部分:绪论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养老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将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研究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和问题,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养老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帮助社会机构和志愿者组织更好地开展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第二部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分析2.1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和比例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愈发突出。
2.2 人力资源不足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年轻人较少,导致农村缺乏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和志愿者。
2.3 设施设备不完善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的养老设施设备相对落后,很多地方缺乏独立居住的养老院或安养中心,导致空巢老人无处可去。
2.4 服务质量不高目前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地方缺乏专业护理人员,服务水平较低;还有的地方服务设施陈旧不堪,无法满足老人的生活需要。
第三部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解决策略3.1 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引导和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行业,提供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
3.2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养老院和居家养老的服务品质,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研究蒋玲玲熊吉峰(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摘要】未富先老的国情下,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养老问题已然成为困扰亿万家庭和社会的难题,特别是“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
本文首先对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居家养老模式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最后通过分析居家养老在农村推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推行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贫困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政策建议2011年3月,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为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
长久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的缺位,使得农村不仅没有养老、医疗保险制度,面向失能老年人的社会服务也还是空白,失能老人的养老与长期照料都只能依靠家庭和子女。
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由于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差,成为失能老人的重灾区。
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与照护问题,使失能老人体面而有尊严地度过余生,已经成为时下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
一、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现状从国内外的经验与实践看,农村失能老人可能获得的养老服务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家庭照料,由家庭成员提供感情支持、日常生活照料、个人护理等。
二是机构照料,由养老院提供卫生健康、日常护理、生活照料、社会参与等。
三是社区照料,由社区提供包括家政服务、日间照料中心、家庭健康护理等。
多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和城市化的进行,家庭日益小型化,空巢化,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
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老人得不到家庭的照顾;子女在老人身边的,也因为忙于生计,疏于对老人的照料。
加之完全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料护理有较高的专业化要求,更使得子女有心无力,家庭养老难以为继。
机构养老是国家与社会分担养老责任的体现,但是由于目前农村地区政策缺位,资金不足等因素,机构养老的运行难以满足失能老人的养护需求。
相当多的养老院不愿意接收失能老人,只接收健康能够自理的老人。
一些老人一旦丧失了生活能力,就被扫地出门。
虽然有些民办养老机构不以失能作为限入条件,但是出于成本与收益考虑,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综上所述,当前在贫困农村,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体的养老结构难以为继。
由于财政资金有限和子女过重的养老负担,政府的大包大揽和家庭的单方面照顾都是不可取的。
对于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不能一味依靠家庭的养护或者国家的扶助,应建立一个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国家为支撑,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社会化的长期照料体系,即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
二、居家养老模式(一)城市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性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与照护,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以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这一模式坚持的“养老不离家的原则”深受老年人欢迎,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获得了成功试点。
实践表明,居家养老是人们基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机构养老的不足而做出的新的养老选择,能有效凝聚社会力量和资源,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尤其是对失能老人而言,可以让行动不便和饱受疾病困扰的老年人,享受护理人员的上门服务。
居家养老模式在国内某些地区的成功试点既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又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宣传作用,为我们将其推广到贫困农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贫困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困境与城市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相比,农村失能老人具有更大的困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长期照料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发展严重滞后,资源供给缺乏。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在一些大城市进行的有声有色,各方面的配套设施和支持力度都比较到位,但由于贫困农村地区长久以来的资源短缺,政策缺位,资金不足等造成老年市场供给和设施缺乏,基础很薄弱,难度很大。
长久以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的缺失,使得农村中长期照料服务的制度安排几乎是空白。
现有社区服务没有提供长期照料服务的意识和功能,失能老年人大多完全依靠家庭,难以获得社会支持,子女在经济上和精力上都已不堪重负。
2.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居家养老服务尚处在试点阶段,现有的服务内容大多以家政服务为主,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还远远不足,难以满足失能老年人全方位的服务需求。
3.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大体需要1000万人左右的养老护理人员,而我国现有的养老护理员仅有30万人左右,取得职业资格的不足10万人,供需严重脱节,失能老人难以享受到专业的养护服务,这是数量方政经视点33企业导报2011年第16期面的不足;另外,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服务水平还很低。
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专业培训比较欠缺,服务意识比较淡薄,这是服务质量上的不足。
4.覆盖面较窄。
由于财力不足,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家庭来负担一部分费用购买服务,这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经济能力上都有着很大的障碍。
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子女负担很重,没有经济能力购买服务。
(三)推行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由于城乡资源禀赋的差异,居家养老服务在贫困农村开展困难重重。
这就需要社会力量的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解决贫困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让中华孝道和人道主义精神得到贯彻和弘扬。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
政府作为居家养老模式的主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但即便是经济发达国家也难以实现养老事业的大包大揽,应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对失能老人的关怀。
其一,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倾斜、资金投入、过程控制,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其二,以需求为导向,并辅之以优惠措施,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不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
如可以在税收、贷款和用地等方面给予社会创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一些政策性的倾斜,甚至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将一些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吸纳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来,壮大社区居家养老的力量,从而使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2.建立独立于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体系之外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护理保险。
预计2030年起,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矛盾聚焦期,失能老人的数量膨胀将成为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如何在这之前,加快建立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大战略举措。
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无疑是能够解除人们后顾之忧的安全网,它的建立将和养老保险体系、医疗保险体系一起共同构成从根本上应对老龄社会挑战的三项基本制度安排。
长期照料服务体系以护理保险的形势存在,从全球范围来看,护理保险存在两种模式。
首先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他们将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通过立法建立强制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政府、企业、个人三方为基金来源,并根据不同护理等级提供相应层次的护理服务。
这是社会保险的体现。
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老年护理保险产品,将长期护理保障纳入整个国民医疗保障计划之中,并辅之以税收优惠政策,来有效激励国民购买护理保险。
这是商业保险的体现。
就我国而言,由于市场不成熟,商业保险机构运行机制不健全,应以第一种模式为主,将两种保险模式结合起来使用。
3.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护理。
失能老人需要全天候全方位的生活照料,这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失能老人的生活状况取决于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和道德素质,对此,我们必须强化对护理人员入职前的职业培训和道德培训,组织一支由专职照护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
一是积极培育各类居家养老培训机构,二是通过培训机构大力培养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对此,政府既要鼓励高校开办养老服务专业,又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参与到居家养老体系中来。
三是借助网络,电视等媒体的作用来招募大量的志愿者。
居家养老模式要想取得良好成效并得以顺利实施和长久发展,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合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应严格满足失能老人的养护需要。
4.建立失能补贴制度,加强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满足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资金是居家养老模式运行的瓶颈因素,它关系到不同程度失能老人获得服务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这一模式能否顺利推行并得以长久发展。
对于低收入的失能老人,应较多的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他们入住养老机构或者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
对于居家养老这种公益性的养老模式,可以通过发行彩票、债券、募捐等方法来筹措资金,以加强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
三、结语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迫使老年人的照料服务需求向外部转移,社区、非政府组织以及政府构成了失能老年人家庭以外的责任主体。
但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无论是在政策、资金、机构,还是在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等资源上,农村可利用的资源都远低于城市。
因此,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和资源供给,共同致力于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事业,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1]党俊武.中国失能老年人问题的解决之道[J].特别策划.2008(11):16~20[2]陈婷婷,成伟.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实现途径探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5):65~68[3]吴静.居家养老模式中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的应然地位[J].企业导报.2010(12)[4]杨莲秀.城市社区照顾在失能老年人口中的作用[J].老年社会与城市更新.2011(1):20~23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09Y JA790160)资助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2010]348);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D2*******)。
政经视点34企业导报201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