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第三章 秦与两汉:中国古代传统史学基础的奠定

合集下载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单选题1、战国时期,诸国将夏王朝与商王朝的故地设定为中原一带,各自论述了自己的国家如何对这些地方享有正当的统治权。

曾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楚国也宣称三皇五帝中的“祝融”是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A.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B.夷夏矛盾基本解决C.宗法制度被广泛认可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曾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楚国也宣称三皇五帝中的“祝融”是自己的祖先。

”可分析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夷夏矛盾基本解决,排除B项;宗法制度、分封制度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C 项、D项。

故选A项。

2、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当时各家学派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下列主张中最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的是A.无为而治B.施行仁政C.兼爱非攻D.以法治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和君主专制,这种思想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因而受到当时各国统治者的重视,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不适合纷乱的局面,排除A项;仁政是儒家思想,不适合治乱世,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也不适合诸侯争霸的时代,排除C项。

故选D项。

3、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

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周王室衰微B.诸侯的纷争C.工商业繁荣D.文明的起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大城市除了有政治军事机构和民居外,还有各种市和肆等商业设施,主要是因为当时工商业繁荣,C项正确;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并不能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B项;中国文明在战国之前早已起源,排除D项。

故选C项。

4、汉文帝曾说:“道民之路,在于务本联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也……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田租之半。

第二讲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秦汉史学

第二讲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秦汉史学


楚汉相争时,萧何入咸阳“收秦丞相御史 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 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 图书也”(《史记· 萧相国世家》)。秦焚书 100多年后,一些散失于民间的藏书相继重见 天日。尤其是汉惠帝四年(前191)废“挟书 律”后,大批经、史书籍陆续收归朝廷和私人 之手。司马迁称“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 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自序》),他在 作《史记》时,曾经参考了包括《秦纪》在内 80多种书籍及秦时留下的档案文件。因此可以 说秦朝掌管着大量图书资料。但由于焚书,秦 时保存的图书资料及秦代的史书已较少流传下 来。
2. 指春秋末期。《史记· 太史公自序》: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年,而诸侯相兼, 史记放绝。”《旧唐书· 文苑传上· 王勃》: “(祖通)依《春秋》体例,自获麟后, 历秦汉至于后魏,著纪年之书,谓之《元 经》。”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 大势》第三章第一节:“独至获麟以后, 迄于秦始 ,实为中国社会变动最剧之时 代。”
第二讲 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秦汉史学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政治、 经济、文化等制度和思想都基本奠定于此。 疆域也是在此定型,汉民族之称亦出于此时。 史学亦奠立于此时,后世史学一直以《史 记》、《汉书》为楷模。中国史学史上的两 大体例、史观、史学思想皆在此时确立。秦 汉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学与政治 联系紧密。
三、司马迁的史学贡献
司马迁所作《史记》初名《太史公 书》,称为《史记》是在东汉末期汉桓帝 时开始的。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纪传体由五部分组成(本纪、世家、列传、 表、书),以本纪和列传为主,故称为纪 传体。除了每篇正文外,在篇末都有“太 史公曰”。
《史记》的史学成就
1、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史记》是第一部中国通史。通史应有三方面: (1)时间通(从黄帝到汉武帝时,近三千年历 史)。(2)地域通(《竹书纪年》在地域上不 通,西周以后只记晋国,战国时只记魏国,而 《史记》记了中国的各个地域兼及外国)。(3) 内容通(《史记》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等各方面。)

第1讲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讲义

第1讲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讲义

第1讲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本讲从模块内容看,政治、思想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政治主要考查政治演变趋势及特点;思想主要考查儒家思想主张及演变;经济考查相对较少,主要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建时空坐标·知识定位更准确][通阶段特征·发展脉络更清晰]先秦时期(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它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是汉赋;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考点一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通史主干整合提炼要点,扫除盲点[主干知识]1.先秦(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家天下”的局面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王族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血缘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第二章 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秦汉史学

第二章 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秦汉史学
► 《东观汉记》是东汉王朝写本朝的历史 ► 此书价值: ► 1、开创了本朝编写本朝历史的先例。后来每朝
皇帝死后,都由下一朝皇帝主持写其实录,即 受此影响。这为后人写历史起到了提供连续不 断的史料作用。 ► 2、此书的写成,更巩固了纪传体的历史地位。 使纪传体的地位因连续三部书的写成而确立。 ► 3、内容丰富而真实,参与的人都是造诣较高的。
始整理其父所作《后传》,立志欲竟其业。 ► 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撰写《汉书》,从 汉朝开国写起。 ► 后来先后任兰台令史、校书郎等职,奉诏撰修国 史。 ► 晚年在窦宪手下作幕僚,窦宪被杀后,班固受牵 连入狱,死于洛阳狱中,时、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 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三、司马迁的治史方法
► 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 2、实地考察 ► 3、亲身访问
► 4、慎重取舍
四、司马迁的历史观
► 1、发展变化的历史观 ► 2、重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3、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五、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 1、对史学功能的认识
: ► “垂训鉴戒”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 以自镜也”。“述往事,思来者”。 ► 强调治近现代史 : ► 2、撰写《史记》的目的: ► “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之变” ► “成一家之言”
六、司马迁在世界史学史上 的地位与影响
► “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
书。”(南宋· 郑樵《通志· 总序》) ► 司马迁不仅是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史学家,在世界 上亦是第一流的史学家。 ► 图曼 (苏联)点评司马迁: ► 1、司马迁是世界科学、文学泰斗之一。 ► 2、司马迁是第一个把普通人民的生活作为历史主 体和研究对象的人。 ► 3、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中有自发的辨证法因素。 ► 4、《史记》是研究中国史和亚洲史不朽的著作。

最新版精品课件第二章 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最新版精品课件第二章 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他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司马谈:“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 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血缘上的追查,文化上的认同使之具备了著史的自 觉。 ②勤奋——使他具备了杰出的才、学、识 学:自学、从大师学、交友获学——读学实践 游:二十壮游,随帝巡游,奉使西征——社会实践 8 ③坎坷——使他的思想得以升华 天汉二年(前99)——遭李陵之祸,转年受腐刑 太始二年(前96)——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
三、司马迁的治史方法
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2、实地考察采访 3、慎重取舍材料 对史料的取舍和考辨主要奉行两个原则 : (1)“考信于六艺”,认为儒经是核实史料可靠性的重要 依据。 (2)“择其言尤雅者”,用古文而不用今文。
四、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一)“通变”思想 1、空间上的“究天人之际”即研究天与人的关系,是司马 迁撰写《史记》的重要宗旨之一, 也是他对实属编纂的要 求,其重点是“重人事”。 2、时间上的“通古今之变”,其外在形式是时间上的古今 贯通,上下贯通 3、体例上的“五体合一” 4、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和思想上的综合创造 5、方法上的“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祥变略渐”、
1、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第一部中国通史——博及天地、囊括古今 地域通、时间通、内容通 2、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10 3、广泛记载各种历史人物 以前的史书记人多限于政治经济方面,司马迁除记政治、经 济、人物外,还记了哲学家、文学家、医学家、大商人等 4、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 南方、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皆有记载。对外国史如越南、 朝鲜等也有记载。 5、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文章生动,启发兴趣 首先是一部史学名著。书中所有人物事件,都是真人实事, 不夸张,不虚构。它是一部实录,一部信史,又是一部优秀的 历史文学作品。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形成——先秦、秦汉史 (共46张PPT)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形成——先秦、秦汉史 (共46张PPT)

基础知识★特征总结
时间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
井田制 分封制、宗 农业 西周 法制、世卿 纺织业地位非常重要、西 礼乐文化、《诗 (前1046 世禄制(家 手工业 经》中的大部分、 周晚期出现铁器 ~前771 国同构、 “学在官府” 商贸频繁,贝、铜贝等出 年) 商业 贵族政治) 现 垄作法、铁犁牛耕、都江 百家争鸣, 农业 堰、初税亩、土地私有制 思想 “学在民间 春秋 确立等 ” 战国 商鞅变法、 司南、 (前770 出现郡县制、 手工业 人工冶铁、淬火工艺 科技 《石氏星表》 ~前221 军功爵制 年) 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 商业 文艺 楚辞 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造成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新兴 三者 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新旧秩序交替的过程推动了思想的活跃,出 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各家学说为以后中央专制集权制 关系 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央集权制度。
把握高考趋势
立足史料实证考查专制主义的弊端和制约因素
(2017•全国甲卷)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 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 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C
考纲要求 能力要求
深化历史理解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的实质是“忠孝一体”。忠是政治关系上的等 级,孝是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忠与孝都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 伦理基础,都属于礼的范畴,同时二者又都属于道德范畴。在 古代社会,道德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它的视野包进了政治, 即政治伦理化,国家变成了伦理单位。忠虽然作为一种政治关 系,但它也是被包含在伦理关系中的,因此,“家国同构”关 系的实质是忠孝关系,它促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大和稳定, 将封建政权的“合理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这正是“家国同 构”观念的意义所在,也是中国封建政权的特色之一。在实践 中则表现为皇权主义,人们认为君主总是完美无缺的,忠君是 毫无条件的,而将怨恨诉诸地方官僚。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用科学兴起。

阶段一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1)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商周延续。

(2)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实行以血缘为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农业生产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奴隶集体劳动,人类进入“青铜时代”。

(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历法:夏朝时出现《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文字:最早的原始文字是“图画文字”,至商代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考法1 从现象角度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典例1] (2017·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2020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2020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18
通史知识重组
高频考向研判
突破压轴大题
@《创新设计》
命题点1:西周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1.(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
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题干信息中的“孝”“悌”“乐”“礼”都与宗法制的内涵有关,且有 寻找题眼
服务于宗法制的特点
“禅让制”强调继任者的“才”;“郡县制”与“伦理道德”无关; 错点诊断
“察举制”具有“孝”的内容,但其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
答案 A
22
通史知识重组
高频考向研判
突破压轴大题
@《创新设计》
命题点3:商汤灭夏与治国思想 3.(2018·全国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
关系的融合。
13
通史知识重组
高频考向研判
突破压轴大题
@《创新设计》
论点4 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1)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
治”的统治理念等。 (2)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
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 (3)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
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 亲等现象。
14
通史知识重组
高频考向研判
突破压轴大题
@《创新设计》
论点5 礼乐制度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1)积极:首先,形成尊崇礼仪的精神,如《礼记》曰“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源头多元交融,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八方雄起: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具有自身特点与风格,为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家国同构:夏、商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

争霸变革: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思想、儒家思想初步形成,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天下一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六王毕,四海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

国家治理: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制逐渐取代了贵族体制,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田园风情:秦汉时期走向一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发展,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农业、手工业促进了商业发展,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都体现了田园风情。

思想一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文化灿烂:《史记》《汉书》是两汉史学代表作。

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第1讲 先秦至两汉时期

第1讲  先秦至两汉时期

考向聚焦
考向一 周秦政治文明的不同
中央政治体制 未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中
政治 地方政治体制 选官制度 特点
形成了建 分封制与宗法 立在血缘 制相联系,以 宗法制度 血缘关系为基 下的世卿 础 世禄制度 奴隶 制的 贵族 政治
中央政治体 地方政治体 制 制
【图析考点】 西周政治制度 与秦朝政治制 度结构图
【规律认识】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 “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2)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3)三个中央职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4)四个地方机构:郡、县、乡、里。
2.手工业 (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 态并存。 【解读】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产品供皇室 贵族使用,不投放市场;由官府控制,集中进 行大作坊生产;素称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 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产品大多精美; 技术传承带有封闭性,不利于技术革新和推广。
考向二
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延续了两千 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1.政治 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 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 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 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 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 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第二章 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

第二章 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


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主张大一统, 天人合一,以神学作政治依据,重“天意”。 天人关系问题成为此时研究的重点,是当时最 大的课题。
文学上,“大赋”这种文学形式非常兴旺,吸 取《离骚》长篇大论的形式,恢弘博大,总览 一切,气势博大。


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一样的恢弘博大,对 周边国家都有记载。《史记》受到“大赋”的 影响较大,此外,哲学上也深受董仲舒的影响。

肯定“食货”为“生民之本”,“食足货 通,然后国家民富而教化成”。看到了经 济发展的重要性。 ③颂扬统一大业,提倡爱国精神。



五、班固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班固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司马迁。 《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先河。 班固的断代为史,也曾遭到后人的讥讽, 以南宋的郑樵骂班固尤甚,说班固是浮华 之士,“全无学术,专事剽窃”。偏激!


“列传”70篇,记载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 型的各种人物,为“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 功名于天下”的各种历史人物立传。有专传、合 传和类传的不同形式。
这五种体例,并不是各自独立,而是互相配合, 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郑樵说:“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 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此书分为纪、表、志、传、载记五体。 “载记”是《东观汉记》的创造,记载分 裂、割据政权的人物事迹。
4.《东观汉记》的价值: (1)此书是最早的东汉史,而且是东汉人 写东汉史,因而史料价值较高。 (2)该书是官方组织修撰正式史书的第一 次尝试,对后来官方修史有重要影响。 二、《汉纪》——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 1、《汉纪》编撰的缘起

第六节 两汉时期封建史学基础的奠定 汉朝是中国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奠 定了封建史学的基础。 (1)出现了纪传、编年两种断代史体裁, 在形式上奠定了封建史学的基础。 (2)司马迁《史记》被誉为“实录”的 典范,班固《汉书》的著成,表明史书的 记述范围有扩大的趋势,史书的包容性增 大,并与政治上大一统的观念相融合,对 后代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从内容上奠定 了封建史学的基础。

1.1.1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

1.1.1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

2.都主张以德、礼治国: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孟子要求统治
者“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
3.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论证政治统治的合理性,即以“德” “礼”治国,主张人应该先“仁义”后“礼”,达到这个境界才 有“德”。
二、秦汉时期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巩固。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③商业城市:“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五都:洛阳、临淄、邯 郸、宛、成都。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
(1)秦朝: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严禁私学。
(2)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造纸术、汉赋、隶
书。
【点拨提醒】秦创立的官僚制度的特点 1.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专制集
专题一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奠基
与西方文明的起源
第1讲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 (☆商鞅变法)
历 史 特 征
先秦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初始阶段,是中华民族形 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我 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 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由商周时期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以 来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 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 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从百家争鸣到儒学 独尊,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 学是科学发展的特点。
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奴隶制贵族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1讲 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1讲 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

• 6.(2016·全国乙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
C
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 ”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 B解.析:汉“五代经儒”大学多成背书于离儒了家思孔想产子生前的,儒不是学为阐思发想孔子思想而作,故A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 C解.析:土此图地反映公的有是集制体劳下动的的场集景,体而非劳个体作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 •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
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 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
栏 目 导 航
01 重温经典知考情 02 通史梳理固基础 03 深化突破压考向
01 重温经典知考情
• 1.(2017·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 制,如A 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 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 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 3.(2017·全国卷 Ⅱ)下图为春秋战国 之际局部A 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 子贡在曹鲁之间经 商成为巨富,这一 现象反映了( )
• A.区域位置影响
• 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 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 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 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 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 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 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 故D项错误。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课件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课件

考点整合 一一突破 [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 整合一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一、夏、商、西周时期 1.政治 (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 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
项目 目的 分封制 宗法制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保证贵族特权利益 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 内容 侯;诸侯拱卫王室 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 特点 王位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分封 子—诸侯—卿大夫—士 春秋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 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 瓦解 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坏、瓦解,但其影响延续至今 保证贵族特权,利于内部稳定与 作用 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 团结
3.先秦和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时期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家国一体”,最 内外服制度和分封 商周 高执政集团尚未实 制;地方具有较强 现权力高度集中 独立性 首次建立君主集权 创立郡县制,用封 秦朝 于上、行政体制分 建官僚政治取代贵 权于下的体制 族政治 由郡国并行到“推 首创在正式行政体 恩令”,专业的文 西汉 制之外另设机构, 官构成统治机构的 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主体
解析: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 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 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 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考向二 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 4.命题点:小农经济:西汉赋税制度 [2018· 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 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 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初一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

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内容,要准确解答本题先要知道《史记》《资治通鉴》这两部史书分别叙述哪一阶段的史实,二者交叉部分所处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史记》叙述了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资治通鉴》叙述了战国时期至五代末期的历史,二者综合一下,凡是战国至汉武帝时期这一段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在这两部书中均可以找到。

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二)2.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

阅读下列材料:【艺术篇】材料一(1)材料一中《史记》的体例有何特点?图二作品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其作者是谁?(2分)【思想篇】材料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2)以上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谈谈这种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2分)【科学篇】材料三(3)材料三中两位人物分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数学家。

请你任选一位,说明他有哪项成就在当时领先世界?【感悟篇】(4)综合以上探究,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1分)【答案】(1)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王羲之。

(2)体现了孔子“仁”(爱人)的主张;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华佗:制成全身麻醉剂“麻沸散”;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计算出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4)自觉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态度,既要去其糟粕,更要取其精华;对传统文化应该发展创新。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史记》和王羲之的相关内容。

2019版 第1讲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教育文档

2019版  第1讲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教育文档

编写说明:全书按知识线索和能力线索分两种课型编写。

课型一,自主学习课:通过览、记、练,环环相扣,掌握基础核心知识。

课型二,师生共研课:按话题切入,通过品、悟、练,逐步推进,提升应试能力。

两种课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对应学生用书第15页)[整体感知]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对应学生用书第16页)一、政治上——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1.夏、商、西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约公元前2070年—前770年)(1)王位世袭制: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2)分封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

(3)宗法制: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的继承问题,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崩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血缘为标准)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改革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3.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君主专制制度①秦朝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最新高考历史人民教育版广西专用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ppt优质课件

最新高考历史人民教育版广西专用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ppt优质课件

最新高考历史人民教育版广西专用专 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先秦、 秦汉pp t优质 课件
析史料
-6-
三、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 2.社会经济 (1)农业:土地私有制形成;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 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铁、 丝织业发展较快。 (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最新高考历史人民教育版广西专用专 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先秦、 秦汉pp t优质 课件
析史料
-9-
四、秦朝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中 央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权独尊 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 和监察事务;九卿为三公之下的具体行政部门长官
联 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 系 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
析史料
-5-
2.经济 (1)农业: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 主要的土地制度。 (2)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 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西周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 (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殷周时期出现了“金文”。 (2)周朝制定了礼乐制度,即周礼。 (3)“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
析史料
-7-
3.文化繁荣 (1)思想:“百家争鸣”。 ①内容
派别 代表 主要观点
孔子 以“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仁义”“王道”“性恶论”“君舟民水”“天行有常”“制天 命而用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西汉前期文化政策与史学的复兴
陆贾撰《新语》十二篇,这是总结政权兴亡历史经验的政论之文,绝大
多数篇目均引述历史上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解说治国的政治方针。
《楚汉春秋》,记述秦末到汉朝建立的历史,包括陈胜起义和各地起兵
推翻秦朝统治,以及楚汉之间的争战过程,乃秦朝灭亡史与汉朝的开国史, 后虽佚失,但主要记史内容应已被司马迁的《史记》所采用,其贡献不可 泯灭。陆贾不仅是西汉最早的儒学政治家之一,而且是西汉最早的有卓著 成就的史家。 三、司马迁与《史记》 四、班固与《汉书》 五、两汉朝廷的记史方式:东汉的起居注,不是后世起居注记史制度的 前身,因为它只记载后宫杂务,甚至古人认为“汉时起居,似在宫中为女 史之职” (《隋书·经籍志二》),从记述朝政大事的制度化记史体制来看, 两汉各帝的著纪才是后世起居注制度的前身,但因“著纪”是个泛称, “起居注”的名称却被采纳,这其中有一个“名”与“实”转化的过程 。

秦始皇好大喜功,并非不想扬名于世,但他不懂得利用史
学的载笔功能,而只是随处刻石勒铭,《史记·秦始皇本纪》 记载了他在多处山石上的刻辞,皆属歌功颂德之词,仅留下 某种史料,无关史学宗旨。 总之,秦朝政权对于史学而言,有一个短暂的破坏时期, 但整个秦代,史学意识则处于不绝如缕的状态,特别是《吕 氏春秋》仍然流传于世,对于史学意识得以在秦代延续,有 其重要作用。
《东观汉记》在古代中国史学发展中有巨大影响和重要意义:
第一,从此官方不再仅仅记录史事,而开始了纂修成品
史著的活动,并且逐步组织化、制度化,不听任私家独占 修纂传世史书的文化阵地。尤其是本朝之史,更表现出越 来越限制私家而由官方主导和垄断的趋势。 第二,正式形成官方与私家两种修史主体、官方史学与 私家史学两条史学发展轨道的局面。而中国古代史学的发 展,具备官方与私家这两条相互联系、互补互益又互相矛 盾的双轨,是中国史学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国古代史学得 以繁荣兴旺的重要原因。 第三,中国古代朝廷不仅记史,而且修史(指纂修传世 的成品史著),极大地扩大了官方史学的公开影响,对于 周边民族政权以及外国政权具有特别的文化魅力,促成其 学习和模仿。
两汉时期的史学,固然不能按照司马迁的道路前进,但也未
Hale Waihona Puke 成为官方垄断、思想僵化的状态,传统史学基础奠定的结果, 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观汉记》的纂修,使中国古代具备官方史学与私 家两条相互联系的发展轨道,这成为史学繁荣发达的重要原因。 官、私修史的互动,在东汉即已开始。 第二,历史观与史学思想大体上与儒学思想体系和皇朝的根 本利益保持一致。 第三,编年体和纪传体成为撰写历史的最重要体裁,在历史 编纂学上形成较为成熟的规范,特别是编年体和纪传体断代史, 都具备了成功的样板。 第四,先秦以来以史为鉴、以史辅政、以史教化、以史惩劝 等史学经世致用功能,成为撰史宗旨的主导理念。历史记载对 于人生终极关怀的价值观,已经融入社会意识。 第五,传统史学没有否定记史求真的理念,有时还有所强调, 这表现于对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普遍肯定。对私家撰 史的个性精神,只要不严重伤及统治者利益,仍然有所容忍。 司马迁撰史所高调标举的“成一家之言”的宗旨,隐性地存于 史家心底,但常与经世致用、为朝廷服务的宗旨不发生冲突。
(三)中国古代传统史学基础的奠定
从西汉至东汉整个史学的发展,是通过一个大的迂回,最 终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思想基础与编纂学基础,开启了 后代难以改变的基本发展方向。 司马迁《史记》“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和成就,试图将中 国史学拉出先秦以来的传统史学价值观。但此后评论者、续写 者都肯定《史记》编纂形式的同时,批驳司马迁的思想,做返 回先秦传统的努力。 扬雄续写汉史,也批评《太史公书》 “不与圣人同,是非 颇谬于经”。 班固承袭其父班彪的观点,认为《史记》“其是非颇谬于 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 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而他则要“唯圣人 之道然后尽心” (《汉书·叙传》)。
思考题:
1、《史记》产生的社会条件与文化背景是
什么? 2、说说司马迁与班固史学思想的异同。 3、《东观汉记》的纂修在中国史学史上的 意义是什么? 4、两汉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怎样的史学基 础?
第三章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基础的奠定
一、秦代史学意识的不绝如缕 吕不韦 《吕氏春秋》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其中有53枚分上下两栏逐年记事,今人命名 为“编年纪”。“编年纪”的记述极其简略,一年记事一般仅仅一条, 并无月份、日期,但既然是私家所记述,表明社会上私人记录史事的意 识是存在的。而从司马迁说秦记 “不载日月”之言看来,或许秦朝官 方的秦记也类似于“编年纪”的风格。 秦始皇焚书坑儒,“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说明秦朝官方仍有“秦记” 这种历史记载。 《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张苍“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方书” 是将君主的某些命令写在方木板上,以便颁布、传达。 如果“方书”妥善保存,自然成为历史档案资料,但仍不属于史学记述。
六、东汉官修《东观汉记》及其意义
(一) 《东观汉记》的纂修
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固被人告发“私改作国史”, 汉明帝阅其史稿而大为欣赏,起用为官 。
此即为《东观汉记》的开始纂修。
《东观汉记》纂修发起者是汉明帝,起因是已经感受到司马
迁撰写的《史记》对西汉有所贬损,而阅读了班固撰述的史稿, 得到启示,决心开创本朝断代纪传体国史的纂修。最早对《东 观汉记》做出较多纂修贡献者为班固。 《东观汉记》五种构成体式,即纪、表、志、列传、载记, 仿照《史记》、《汉书》而有所变通。《隋书· 经籍志》著录 《东观汉记》有143卷,此后佚失日渐严重。清代学者进行了 辑佚工作,乾隆朝《四库全书》馆从《永乐大典》中进一步搜 集补充,分为24卷。
《东观汉记》纂修的史学意义,主要不在于
该书的著述水平和史料价值,而在于这种纂修 活动的本身。中国上古史学起源于官方,但在 战国时期战争频仍、而私家学术大发展的特定 背景下,私家修史已经跃居官方之上,但史学 理念尚未脱开官方的路向。待司马迁《史记》 横空出世,华光万丈的成就使官方仅仅记录史 事的作为黯然无色,但以汉明帝为代表的统治 者不让官方在修史上无所作为,得到班固撰写 断代纪传史的启示之后,迅速进行了本朝(东 汉)纪传史的纂修。
(二)《东观汉记》纂修的史学意义 《东观汉记》的编纂,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大事,
是官方纂修本朝国史的首次尝试,而且取得显著的成 就,成书一百多卷,流传至于唐代,此后才多所佚失。 曾经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具有很大 的影响。 《东观汉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清四库评论其 辑佚残本说:“虽残珪断璧,零落不完,而古泽斑斓, 罔非瑰宝……其有资考证,良匪浅鲜,尤不可不亟为 表章矣。”但是,作为中国古代官方第一次纂修纪传 体国史活动,修史组织不健全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刘 知幾说:“惟后汉东观,大集群儒,著述无主,条章 靡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