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训练小说、散文选择题考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属于面的描写。
切片 ①② ③表 述都 正确
C项 正确
D.小说以康枣和李子相继从树上 跌落,痛得大哭结尾①(内容),/ 寄寓了作者对这些无人照顾的留 守孩子的同情,表达了对乡村以 及孩子前途命运的担忧②(主题)。
切片①与原文第段内 容一致; 切片②与原文第段以 及全文主题一致。
切片 ①② 表述 正确
D项 正确
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内容),也暗示他已从赵一
说 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内容)。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
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内容),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艺
术手法),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艺术效果)。
“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内容)。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 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
的(艺术手法)。
[高考怎么考]
1.均是对“内容+艺术特色”的考查。“内容”即“写了什么”, “艺术特色”即“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艺术效果)”。
2.常采用“显性表述+隐性表达”的命题方式。“写了什么”属于显 性表述,大多需“检索”才能把握;“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 属于隐性表达,需要思维深加工才能感知。显性表述大多是文章内容的 概括和转述,有利于解题时定位信息区间;而隐性表达则大多是关于艺 术特色与主旨的理解分析和鉴赏。
○24 康枣也往树上爬,但康枣穿着大人衣服,很笨拙,他倒是爬
了上去,但树枝被他弄得摇来摇去,跌下来不少柚子。
○25 忽地,康枣也失足跌了下来。
○26 跌痛了,康枣趴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
○27 那个李子看康枣跌下树去,便往树下爬,可能手忙脚乱,他
也一屁股跌在地上,痛得哇哇大叫。
○28 我看着他们,忽然想到,这些孩子,其实也是遗落在乡村的
⑧老人说:“这家人打工去了,几年都没回来,每年枣子都 烂了落了。”
⑨我说:“你们也可以摘了吃呀。” ⑩老人说:“村里人走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枣子,哪吃得 完。” ⑪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村里真的到处都是枣子树。 那些枣子都熟了红了,一些熟透了,掉得满地都是。 ⑫而且,不但是枣子熟了没人摘,柿子熟了,也没人去摘。 因为过了几天我们又去了黄源,在村口就发现好几棵柿子树,那 些柿子熟透了,掉了一地,也没人摘。这时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 走来了,我便问老人说:“我们可以摘树上的柿子吃吗?” ⑬老人说:“可以。”
②我们笑笑说:“来看老房子。” ③然后我们在那些房子间穿行,孩子仍跟在我们后面,还说: “都是些烂房子,又没有人住,有什么可看的。”
④孩子说对了,房子确实很烂,也没人住。莫说这些烂房子, 就是刚盖好的新房,因为主人出去打工了,那些房子也是门上一把 锁,关了。我们当中有个人,第一次来,见了那么多孩子,就问: “这个村怎么这么多小孩,大人倒见不到一个。”
果子。
(选自《小说月刊》2015 年 11 期)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小说以“我们”去黄源看老房子为契机,着重描述乡村的
房屋和果树,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冷清、衰败、荒芜的乡
村图景,读后令人倍觉心酸。
B.小说的对话简洁传神,通过“我”与老人、孩子的对话,
人、孩子的对话,推动了情 切片②是分析对话描写在情节
节的发展②(艺术效果),/揭 结构方面的作用,与全文情节
示了社会时代背景,巧妙将 发展的情况一致;
乡村故事与当前时代联系起 切片③与原文第③④⑧⑩⑲段
来③(内容)。
的对话内容一致。
切片 ①② ③表 述都 正确
B项 正确
第一步:初步检索 (细读选项标与切)
法),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内容),并引发下文
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艺术效果)。
散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 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
文 会获得深刻的认识(内容)。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
“瞭望”(内容),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艺术手法)他们的
离开家乡以后,几十年,我到过不少地方,也就见过不少城。 印象深的当然是住得时间长的。以时间先后为序,先是通县,后 是北京。通县,最使我怀念的是新城西门,那是晚饭后或星期日, 多数往门外以北的闸桥,少数往城西的八里桥,都要出入这个门。 闸桥是通惠河上的一个闸,其时河上已不行船,岑寂,或说荒凉, 立其上,看对岸墓田,水中芦苇,我常常若有所思,思什么呢? 自己也不清楚。但这是生活,值得深印在心里的。只记得彼时想 到的是《秦风·蒹葭》,并默诵“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散文常见 5 个设误点
设误类型
类型解读
内容设误
在选项中曲解文本的某一部分内容,或理 解不当,或武断绝对,或无中生有。
形象设误
对文本中人物或事物形象误读,或评价不 当,或对形象的作用分析不当。
结构线索设误 对文本的结构思路、线索梳理不当。
艺术技巧 和语言设误
选项对表现内容、主旨所运用的手法技巧 的判断或解说错误;对文本语言、人物语 言的特点、含意、作用的理解、判定或解 说错误。
⑤一个孩子接嘴说:“我奶奶在家,她到地里去了。” ⑥我说:“大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⑦我说着时,看到一个老人了,站在一棵树下。是一棵枣子树, 秋天时节,枣子熟了红了。一个孩子见了枣子树,忽地蹿过去。这 个孩子,我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就叫康枣,身上的衣服脏得像刮刀布。 看见这个叫康枣的孩子往枣子树下去,我以为他要摘枣子吃,但错 了,康枣摘了枣子不是吃,而是当石头,往其他孩子身上扔。其他 孩子也蹿到枣子树下摘枣子,摘了去扔那个叫康枣的孩子。然后便 互相扔来扔去,跑走了。我们在孩子跑走后走近了老人,我说:“这 些孩子怎么把枣子当石头扔呀,多浪费。”
我的出生地是农村,在京津之间,但并没有机会到较近的天 津和较远的北京看看。直到过十岁,才有机会,第一次看到本乡 本土的香河县的小城。记得其时我还在上小学,县里开小学生成 绩的观摩会,我也许不像现在的甘居下游吧,由老师选中了。十 个八个人,由老师带队,早饭后出发,步行向西北,过青龙湾, 约五十里跋山涉水,很累,但到太阳偏西时候,终于远远地望见 南面城墙的垛口。其时我初见世面,觉得城墙很高,较于小村庄 可谓八面威风。于是忘了劳累,加快往前走。不久走到南门前, 更细端详,门拱形,高大,深远成为洞,都是过去没见过的。入 了门,往前瞭望,直直的一条长街,两旁皆为商店,如我们这小 村庄来的,真不能不自惭形秽了。走到接近北门,住在北门内路 东一个客店里。夜里,想到有生第一次住在城里,很兴奋,也很 得意。早晨,天微明,躺不住了,爬起来,几个人一同登城。不 久就绕回来,余兴未尽,都同意,又绕一圈。回去后,向未选中 的同学述说所见,着重说的就是那个方正而完整的砖城。
出一幅冷清、衰败、荒芜的 切片③中的“衰败、荒芜”与
乡村图景③(内容),/读后令 全文内容不一致,言过其实; 人倍觉心酸④(艺术效果)。 切片④与全文内容一致。
切片 ②③ 表述 不正

A项表 述不正 确,答 案选A
B.小说的对话简洁传神①(艺 切片①与通篇简洁传神的对话 术手法),/通过“我”与老 描写手法一致;
环境设误 在选项中对环境特点、作用进行错误解释与分析。
艺术技巧和 语言设误
主旨(情感) 设误
选项对塑造人物、设置情节、环境描写等方面所运用 的手法技巧的判断或其艺术效果的解说错误;对小说 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含意、作用的理解、判 定或解说错误。
选项对小说的主旨(情感)和创作意图曲解或拔高,甚 至无中生有。
3.选项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依次设置。前几个选项往往是从文本 局部入手,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排列次序;后面的选项往往从文本 的整体(主题、整体思路等)角度着手设置,前后选项间又形成了梯次。
4.选择形式为“4 选 1”,题干多定位为“不正确的一项”,即“三 对一错”。这就意味着有 3 项是正确的;并且错误的 1 项也往往仅是部 分错误,仍有正确成分。可以利用选择题的这一特点,辅助理解文章。
应用体验
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5 分) 城
张中行 城,就来源说不温雅,是为防守;于内,是舍不得自己的所 有;对外,则是把不少人看成小人或敌人。人,有理想的一面, 但更多的是事实一面,既来之,则安之。对城也是这样,既然有 了城,日久天长,就觉得还是以有它为好。于我,当然也欢迎城 的繁华和方便,并曾设想,在城门外或内,找到个《老残游记》 中那样的高升店,也许竟可以喝白干,佐以花生仁,然后饱餐黍 米饭,兼听“画角声断谯门”了。
二、研典题——知题目怎么解
一选项特点 1.小说常见 5 个设误点
设误类型
类型解读
情节设误
人物形 象设误
在选项中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 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生造某个小情节(细节)。
在选项中对人物特点(或作用)的解说错误,要么故意 夸大其词,要么无中生有,要么主次颠倒,要么张冠 李戴。
及孩子前途命运的担忧。
[解题演示]
第一步:初步检索 (细读选项标与切)
第二步:加工比对(回归原文巧比对)
A.小说以“我们”去黄源看 选项切片①与原文第①⑫段所 老房子为契机①(艺术手法), 写去黄源看房子一致; /着重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 切片②与全文通过写房屋、果 ②(内容),/在读者面前展现 树来重点写人不一致;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艺术手法),小说由此切入主
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内容),在跨越时空的
精神对话中(艺术手法)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内容)。
(2017·全国卷Ⅱ《窗子以外》)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内容),笔触细致(艺术手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社会时代背景,巧妙将乡村故事
与当前时代联系起来。
C.小说将笔墨集中于一个叫康枣的孩子身上,通过刻画康枣 肮脏而滑稽的穿着和言行折射了留守孩子的群体形象,这种
点面结合的写法别具匠心。
D.小说以康枣和李子相继从树上跌落,痛得大哭结尾,寄寓
了作者对这些无人照顾的留守孩子的同情,表达了对乡村以
⑭那孩子也说话了,他说:“想摘多少摘多少。” ⑮我看着孩子,问道:“你叫什么呀?” ⑯孩子说:“我叫李子。” ⑰孩子说着时,我们摘了柿子,给他吃,但这个叫李子的孩 子不要,他说:“不要,我家有。” ⑱我们只好自己吃,熟透了,好甜。我于是问老人说:“这 么好吃的柿子怎么不摘了卖?” ⑲老人说:“划不来,摘一天柿子也卖不了几个钱,而打一 天工,可以赚好几百。” ⑳我说:“那不浪费了?”
主旨(情感)设误
选项对文本的主旨(情感)和创作意图曲解 或拔高,甚至无中生有。
二解题技法 准解选择题“2 步骤”:初步检索——加工比对
[典例示范] (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3 分)
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刘国芳
①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这个村有许多老房子。这天, 我们又去了,才进村,就有一伙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这些孩子大 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见了我们,大一些的孩子会说:“又来 看老房子呀?”
第二步:加工比对(回归原文巧比对)
切片①与原文第⑦段
C.小说将笔墨集中于一个叫康枣 的孩子身上,通过刻画康枣肮脏 而滑稽的穿着和言行①(艺术手 法)/折射了留守孩子的群体形象② (内容),/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别具 匠心③(艺术效果)。
对康枣的重点描写手 法一致; 切片②与全文写孩子 群像的内容一致; 切片③与全文手法一 致,康枣和李子属于 点的描写,孩子群体
○21 老人说:“浪费也没办法。”
○22 在黄源,许多橘子熟了,也没人摘,那些橘子最后黑了,
同样落在地上,让人可惜。
○23 过了些时候,我们又去了。这天,看到的是很多柚子树下落
了一地的柚子。康枣和李子还有其他孩子同样跟在我们身后,在柚子 树下,他们把柚子当球踢来踢去。踢了一会儿,他们就打闹起来,那 李子打了康枣一下,然后爬到柚子树上去。在树上,李子跟康枣说: “有本事上来呀。”
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小说、散文选择题考法
一、析选项——看高考怎么考
Biblioteka Baidu
(2018·全国卷Ⅰ《赵一曼女士》)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
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
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艺术手法)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
敬之意(内容),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