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土壤水、气、热的调节土壤氧化还原性质土壤孔性
土壤学习题集
![土壤学习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6562e5116294dd88d1d26bae.png)
A. 小于 10:1 B. 小于 25-30:1 C. 大于 25-30:1
35. 新鲜多汁的有机物质比干枯秸秆的分解速率
。
A. 快
B. 慢 C. 相同
36. 土壤腐殖酸的主要组分是
。
A. 胡敏酸和胡敏素 B. 富啡酸和胡敏素 C. 富啡酸和胡敏酸
37. 腐殖质整体呈
色。
A. 黑 B. 白 C. 绿
二、问答题 1、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因素有哪些? 2、土壤与土地有什么区别? 3、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土壤的肥力? 4、土壤具有哪些特征? 5、什么是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6、试述下列矿物含有的主要营养元素: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 闪石、辉石、橄榄石。 7、1:1 型矿物和 2:1 型矿物的硅酸盐层有什么区别? 8、简述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的性质。
24. 粘土矿物由
组成。
A. 层状硅酸盐矿物 B. 氧化物和水化氧化物 C. 层状硅酸盐矿物、氧化物和水化氧化物
25. 土壤粘土矿物以
电荷为主。
A. 正 B. 负 C. 零
26.
在高温、潮湿、风化程度很深的红色土壤中存在的主要氧化铁矿物是
。
A. 针铁矿 B. 赤铁矿 C. 褐铁矿
27. 大量的针铁矿存在,会使土壤呈
14. 地壳中元素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为
。
A. 氧、硅、铁、铝 B. 氧、碳、铁、铝 C. 氧、碳、氢、铁
15. 层状硅酸盐矿物晶格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 硅氧八面体和铝氧四面体 B. 硅氧六面体和铝氧四面体 C. 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16. 层状硅酸盐矿物根据晶层结构不同分为
。
A. 1:1 型和 2:1 型 B. 1:1 型和 2:1:1 型 C. 1:1 型、2:1 型和 2:1:1 型
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及水气热调节
![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及水气热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7c5cdc00cfc789eb172dc882.png)
式中:E0:标准氧化还原电位,即体系中氧化剂与 还原剂浓度相等时的电位。
n:反应中电子转移数
39/42
氧化还原 状况
氧化
弱度还原
中度还原 强度还原
表2-20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分级
Eh范围
>400mV
400~ 200mV 200~100mV
<-100mV
化学反应
对作物生长的 影响
O2占优势,各物质以 旱作有利,水稻
2.5.2.2 土壤导热率(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土壤导热率是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它 是指在面积为1m2、相距1m的两截面上温度相差1K度 时,每秒中所通过该单元土体的热量焦耳数。其单位 为:J·(m•K•s)-1。
土壤导热率的大小主要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空气 有关。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与土壤孔隙度呈负相关。
土壤
水分
4.187
4.187 0.0054-0.0059
矿质
土粒
1.930
0.712 0.0167-0.0209
土壤 有机质
2.512
1.930 0.0084-0.0126
导温率 (cm2 ·s-1) 0.1615-0.1923 0.0013-0.0014 0.0087-0.0108 0.0033-0.0050
2.6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与氧化还原性 2.6.1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2.6.2 土壤氧化还原性质
30/42
2.6.1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2.6.1.1 土壤水分的调节 (1)土壤水分平衡 土壤水分的收入以降雨和灌溉水为主,此外还有 地下水的补给和其它来源的水(如水气凝结、外来径流 等)。 土壤水的支出主要有土表蒸发、植物蒸腾、向下 渗漏及地表径流损失等。
《土壤学》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土壤学》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https://img.taocdn.com/s3/m/21dfc441fad6195f312ba682.png)
二、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
• 土壤物理机械性质是土壤在不同含水量 情况下所表现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的 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以及 其它受外力作用(如农机具的切割、穿 透和压板等作用)而发生形变的性质。
(一)土壤粘结性和土壤粘着性
一、土壤孔隙的数量
(一)土壤比重 、 土粒密度 土粒密度:单位体积的固体干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
的重量(g/cm3) 。 土壤比重:土粒密度与水(4℃)的密度之比,无量纲。
• 土壤比重和颗粒密度大小相等,区别在于有无量纲 • 土壤比重是土壤相对稳定的性质
• 比重大小决定于矿物组成和有机质含量 • ①土壤矿物组成和含量有关,
三、影响土壤孔性的因素
(1)土壤质地 黏土、砂土、壤土-总孔隙度,通气孔隙、毛管孔隙 和无效孔隙、大小比例比较
粘质土孔隙度45—60%之间,以毛管孔和无效孔为主 ; 砂质土孔隙度33—45%,非毛管孔(通气孔)较多; 壤质土孔隙度45—52%,有适量通气孔又有较多毛管孔,
(2)土粒排列 疏松时高,紧密时低。
非活性孔隙度(%)=V非活性孔隙/V土×100 毛管孔隙度(%)=V毛管孔隙/V土×100 通气孔隙度(%)=V通气孔隙/V土×100 总孔度=非活性孔度+毛管孔度+通气孔度 •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容重 •旱作土壤耕层总孔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不 低于10%;大小孔隙之比在1 :2~4较为合适
2)毛管孔隙 孔径在0.0002-0.02mm(也有0.002-0.02的 说法),土壤水吸力在15-0.15bar范围的孔隙,具有毛管 作用。保持植物利用的有效水分 。
3)无效孔隙 :土壤中孔径<0.0002mm(或0.002mm),土壤 水吸力>15bar的细微孔隙。其水分不能被吸收。
东北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考研真题库1
![东北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考研真题库1](https://img.taocdn.com/s3/m/f94cf30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f.png)
东北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考研真题库1土壤试题库一、填空:1、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水、肥、气、热。
2、成土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
3、土壤腐殖质包括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三类。
4、沉积岩最主要的构造是层理构造,其次为层面构造。
5、花岗岩具有结晶粒状结构;玄武岩具有气孔状或杏仁状构造;页岩具有页理构造;片麻岩具有片麻状构造。
6、岩石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7、冲积母质弟地点是成层性、成带性、矿质养分丰富,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黄淮海冲积平原及各地区河流沿岸地区。
8、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速度主要决定于有机质组成、环境条件两个方面。
9、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包括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五级。
10、土壤有机质转化是在微生物作用下的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和腐殖质化过程两个过程。
11、在土壤有机质测定中,重铬酸钾的作用是氧化作用,用硫酸亚铁滴定剩余的重铬酸钾时颜色的变化是橙黄色→绿色→棕红色。
12、土壤农化样品采集时的选点方法是对角线法、棋盘式法、蛇型法。
13、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大小的因素有①电荷数量②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③土壤酸碱度。
14、“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依据的原理是:离子饱和度效应。
15、根据土壤水性质,土壤水可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四种类型。
16、(NH4)2SO4属生理性酸性肥料石灰性土壤中长期施用会引起土壤板结。
17、土壤有效水的范围是凋萎系数到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含水量。
18、碳酸氢铵施用时必须深施覆土。
硝酸铵由于易淋失原因不能施于稻田。
19、过磷酸钙的主要成份有磷酸二氢钙、硫酸钙。
20、施肥的方式一般分为基肥、追肥、种肥三种21、土壤垂直地带性是由于海拔高度变化引起的。
22、土壤分布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两种。
23、在扩散法测定土壤水解氢时氢氧化钠应放入扩散皿的外室而硼酸则放入内室。
24、中性和石灰性土壤速效磷测定用碳酸氢钠作为浸提剂。
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https://img.taocdn.com/s3/m/1a41ff0b453610661ed9f48c.png)
本节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土壤孔隙的概念、类型 及调控。 难点:土壤比重和容重的区别。
第二节
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和土壤质地是土壤的两项基本物理性质, 两者密切相关,并有互补性。土壤结构是指土粒(单粒 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包含两重意义:结构体和 结构性。通常所说的土壤结构多指其结构性。
一、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其特性
(2)毛管孔隙 当量孔径为0.02-0.002mm,土 壤水吸力为150-1500KPa。植物的细根、原生动物和真 菌等很难进入毛管孔隙中,但植物根毛和一些细菌可 在其中活动,有利于养分的吸收与转化,毛管孔隙保 存的水分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为有效孔隙。 ( 3 )通气孔隙 当量孔径大于 0.02mm ,相应的 土壤水吸力小于 150KPa 。通气孔隙的水分主要受重力 支配而排出,因而成为空气流动的通道,不具有毛管 作用,所以叫通气孔或非毛管孔。
土壤结构体或结构单元,它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 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和土团。他们具有不同程度 的稳定性,以抵抗机械破坏(力稳性)或泡水时不致分 散(水稳性)。 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 团粒结构的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 合性质。
土壤结构体的分类
1.块状结构 2.核状结构 3. 柱状结构 4.片状结构 5. 团粒结构
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水肥气热比较相互协调故团粒结构被称为土壤肥力调节三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一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目前主要有多级团聚说和粘团说两种观点但无论哪种观点团粒结构的形成都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土壤孔性、结构性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通过 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土壤中孔隙、结构的概念、类型 及对土壤肥力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重点介绍团粒结构的 肥力特征及创造机理;物理机械性的概念及与耕性的关 系,从而了解土壤物理性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地理---重点知识整理
![土壤地理---重点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a70cb5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3.png)
土壤地理---重点知识整理1.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系统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4.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
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8.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9.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1)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土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0.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些?它们的性质如何?(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
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
土壤学课件第四章土壤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
![土壤学课件第四章土壤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e6cb4d53da38376bae1fae4e.png)
依靠毛细管的吸引力而被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 水分,称毛管水。
毛管水的上升高度: h = 0.15 / r(cm)
一般只有砂土到细砂和粗粉质土才符合这个规律,而从中、 重壤土开始至粘土,反而是质地愈粘重,毛管水上升高度愈 低。这是因为极细孔隙中的水分为相当强的吸附力所影响, 粘滞度高,很难移动。
h 壤土
21
(三)重 力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后,若继续供水,则水分将在 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或者湿润下面土层,或是流入地下水, 成为地下水的给源,这部分不被土壤所保持而在重力支配下向 下流动的水称重力水。
当土层内的孔隙全部被水充满时的含水量称饱和蓄水量或全蓄水量。
重力水也是植物有效水,但在饱和含水量时,一般旱作将 因氧气不足而不能生活,但对水稻来说,重力水是必需的。
(1)土壤有机氮的C/N比 (2)土壤含水量 (3)施肥
6
2、无机态氮的转化
NH3
挥发
硝化作用
NO3-
NH4+=NH3 +H+
无机胶体 表面的铵
粘土矿物固定
生物氮
层状硅酸盐矿 物层间NH4+
有机固相 结合态铵
(1)氨的挥发
(2)硝化作用
(3)反硝化作用 粘粒矿物晶格固定
(4)氮的固定
无机氮的生物固定
31
32
三、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和土壤水分测定
(一)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⑴ 质量百分含量θm
水分重
= 烘干土重 ×100%
⑵ 容积百分含量θv
=
水的容积 土壤容积
×100 %=
θm ×容重
⑶ 土壤贮水量 Dw = θm × h h—土层厚度(mm)
土壤知识点
![土壤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fa5be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4.png)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层,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表层。
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
是由土壤本身属性及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 (包括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社会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它是土壤的经济效应。
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性的土壤,称为土壤发育。
是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original bed rock)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动物残体及其转化产物,约占固体重量的 5%以下。
来自岩石的风化,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约占固体重量的 95%以上。
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一切有机物质的总称,是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浓度所直接显示的酸度。
它是土壤酸度的活度指标,通常用 pH 值表示。
一般用水浸出液加指示剂来测定。
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着的 H+和 Al3+所引起的酸度。
它是土壤酸度的容量指标。
一般情况下它不显示出来,只有当被吸附的H+和 Al3+被交换到溶液中后才显示,所以称为潜性酸度,通常用 100g 烘干土中H+的毫摩尔数来表示。
土壤学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5f22b227d3240c8547ef07.png)
二、填空题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 1.325g.cm3,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 ,空隙比为 1:1 ,三相比为固:液:气=50:26.5:23.5 。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总孔隙大而且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硅氧烷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总碱度,固相指标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蒙脱,非胀缩型如伊利石。
土壤肥料学通论土壤学部分各章重点-复习
![土壤肥料学通论土壤学部分各章重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65b6434eff9aef8941e069b.png)
第一章绪论1、土壤概念2、土壤肥力四因素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2、成土岩石的种类(三种)3、风化作用及三种类型4、五种成土因素5、土壤机械分析、土壤质地概念及土粒分级(分为哪几级)6、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改良措施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矿化作用(2)腐殖质化过程(3)土壤呼吸(微生物学解释及通气机制解释)(4)腐殖物质(5)腐殖质化系数8、腐殖质的种类及其人为分离方法9、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0、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1、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12、通气的两个机制13、土壤热特性、热导率、导温率等概念14、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概念15、水分进入土体时所受的三种力16、土水界面的三种吸附力17、土壤水分的类型特点18、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四种)19、土壤水分能态:(1)四种水势(2)土壤水吸力概念(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概念及意义20、水、气、热等的调节第三章土壤的基本发性质1、土壤孔性:(1)孔隙度(2)相对密度(3)土壤容重(4)孔隙类型2、土壤结构性:五种结构,其中团粒结构为重点,包括其形成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3、土壤耕性、土壤物理机械性概念(1)粘结和粘着性(2)可塑性(3)胀缩性4、土壤胶体概念、种类:(1)2:1型粘土矿物和1:1型粘土矿物、同晶代换5、土壤胶体的结构:微粒核、双电层6、土壤胶体电荷:永久电荷、可变电荷、可变电荷零电点(pH0)7、土壤的吸收性能8、阳离子交换量及其影响因素9、盐基饱和度、交换性阳离子种类、盐基饱和(不饱和)土壤10、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11、阳离子非交换吸附中的晶格固定12、土壤活性酸、潜性酸及其表示方法,潜性酸的分类13、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第四章1、高产肥沃土壤特征及其培肥措施2、土壤污染源及其防治。
第3章土壤基本性质
![第3章土壤基本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d4479053f01dc281e53af0a4.png)
2、土壤碱化度
通常把钠离子的饱和度( 通常把钠离子的饱和度(交换性钠离子数量占阳离子交换量 的百分数)叫做土壤碱化度或交换性钠百分率。 的百分数)叫做土壤碱化度或交换性钠百分率。
碱化度= 碱化度
交换性钠 阳离子交换量
×100 %
当碱化度低于15%时,土壤 不会超过 时 土壤 不会超过8.5,称碱化土。 土壤pH不会超过 称碱化土 称碱化土。 当碱化度低于 而钠饱和度大于10%时,土壤 会超过 时 土壤 会超过8.5,甚至 土壤pH会超过 甚至 甚至>10.0,称为碱土。 称为碱土。 而钠饱和度大于 称为碱土
当pH值大于5.5时,上述铝离子开始相互作用而产生 沉淀,从而失去其缓冲能力。
31
(二)影响土壤缓冲性的因素 1、土壤无机胶体类型 、 2、土壤质地 、 3、土壤有机质含量 、 (三)土壤具有缓冲作用的意义
32
四、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一)土壤反应对植物及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二)土壤反应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
一、土壤氧化还原体系
铁、锰、、硫、、氮、、氢、、氧及有机碳体系。 、、硫、、氮、、氢、、氧及有机碳体系。 氧及有机碳体系
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 )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氧] 氧 RT ln Eh = E0 + [还] 还 nF
氧化还原电位做为一个强度指标, 氧化还原电位做为一个强度指标,只能反应某种氧化还原物质 的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比例,并不能指出该种物质的绝对数量。 的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比例,并不能指出该种物质的绝对数量。
19
3、土壤可塑性
是指土壤在适量的水分范围内可被外力塑造成任何形 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所获形状的性能。 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所获形状的性能。
《土壤学》第四章 土壤水分、空气与热量状况
![《土壤学》第四章 土壤水分、空气与热量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dcd90be3ad02de80d5d84042.png)
(五)土壤水贮量(方/亩或吨/亩)
=2/3 ×水层厚度
(六)墒情:干墒、黄墒、灰墒、黑墒 干、 润、 潮、 湿
三、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 (一)烘干法:常用
1、经典烘干法 :恒温箱105-110 ºC烘干称重计算
2、快速烘干法 :红外线烘干法、微波炉烘干法、酒精燃 烧法、电炉法等。
(三)土壤空气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 通气不良产生还原性气体H2S、CH4、
H2、NO等会严重危害作物生长,CO2 过多致使土壤酸度增高,致使霉菌发育, 植株生病
氧扩散率(ODR与不同植物状况之间关系)
植物
茎叶菜 莴苣 菜豆 甜菜 草莓 棉花 柑橘
土壤类型
壤土 粉砂壤土
壤土 壤土 砂壤土 粘壤土 砂壤土
一是受辐射、气温、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的影响; 二是受土壤含水率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
土面蒸发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 1、大气蒸发控制阶段 2、土壤导水快慢控制阶段
在土壤不是很湿能进入田间时,应及时锄地松土, 减少水分蒸发。 3、水汽扩散阶段
一般情况下,只要土表有1~2mm干土层就能显著降 低蒸发强度。
田间土壤水分收支示意图
总水势(Ψt) Ψt=Ψm+Ψp+Ψs+Ψg
(二)土壤水吸力
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 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
与土水势的意义一致,但只是 基质吸力和溶质吸力的和。
(三)土水势的测定
• 主要有张力计法(测定基质势最 常用)
• 压力膜法 • 冰点下降法 • 水气压法等
张力计法
压力膜法
冰点下降法
中耕
3. 合理灌溉排水,及时增减土壤水分。
变漫灌、畦灌、沟灌等地面灌溉方式为波涌灌、膜 下灌等改良的灌溉方式,有条件的可采用较为先进 的滴灌、喷灌和渗灌
土壤学知识点
![土壤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9e94c2927d3240c8447efec.png)
土壤学知识点绪论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层疏松的表层。
(前苏联威廉斯生态经济学角度)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土壤肥力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4、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汽相、液相。
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5、风化:风化作用是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在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引起,使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逐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大小改变(增大接触面) 。
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化学分解作用,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
包括溶解、水化(矿物和水化合)、水解和氧化等作用。
6、风化产物母质类型:母质:地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母质类型:定积母质--未经搬运的风化残留物,或称为残积物。
运积母质--根据不同搬运作用的外力方式,可分为各种自然沉积物。
⎪⎪⎪⎪⎪⎪⎩⎪⎪⎪⎪⎪⎪⎨⎧⎪⎩⎪⎨⎧重积母质风积母质海水沉积母质静水沉积母质淤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流水运积母质运积母质积⎪⎩⎪⎨⎧冰磧物红土黄土及黄土性物质第四纪沉积物7、土壤形成因素:⎩⎨⎧人类生产活动间母质、生物、地形、时自然成土因素:气候、8、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直到母质层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
根据调查目的,有时土壤剖面深度可能会有差异。
(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颜色、结构、质地、坚实度、孔隙、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动物孔穴等。
9、土壤发生层次:0层,枯落物层(L、F、H亚层)-A层,腐殖质层(A1、A2)-AB过渡层层-B层,淀积(B1、B2、B3)-BC过渡层-G层,潜育层-C层,母质层(CC\CS)-D层,母岩层耕作土壤:表土层(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土壤肥料学专业知识
![土壤肥料学专业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32a7a0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1.png)
对气圈:影响大气圈旳化学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 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氧化 亚氮等,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影响。
对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旳重新分配,影响 元素旳表面地球化学行为、水分平衡、分异、转 化及水圈旳化学构成。
对岩石圈:具有一定旳保护作用,降低其遭受多种 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互为互换与地质循环。
东南季风:不但影响东南沿海,而且可升入内陆。
西南季风:受青藏高原阻碍,对内陆影响大减,但
也可延伸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降水量分布:南部沿海地带约1500-2023㎜,长江 流域1000㎜,淮河-秦岭一线约750㎜,黄河上 游、甘肃南部、华北平原约500-900㎜西北内陆 250㎜下列。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面多于背风 坡面。
热量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 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
干燥度
东南沿海湿润区:
半湿润区:从伏牛山、太行山、燕山、至大兴安岭 一线两侧。
第二节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类型和性质 吸湿水: 膜状水: 毛管水: 重力水: 新鲜土、风干土、烘干土、凋萎系数、田间持水 量、土壤氧化还原性
土壤含水量旳表达措施 质量含水量: 容积含水量: 相对含水量: 水层厚度: 土壤水分能态 土水势: 基质势: 压力势: 重力势:
土壤水吸力: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分情况与作物生长:P39表2-16
第四节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构成:P40表2-17 土壤通气性 扩散: 互换: 土壤通气情况与作物生长 种子萌发: 根系生长: 水肥吸收:
第五节 土壤热量 土壤热量起源与平衡 太阳辐射能: 生物热: 地热: 土壤热量平衡:
Q=E-Q1-Q2-Q3 土壤热特征 热容量: 导热率: 导温率:及土壤导热系数或热扩散率。
东北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考研真试题库1
![东北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考研真试题库1](https://img.taocdn.com/s3/m/946dc91f482fb4daa58d4b76.png)
土壤试题库一、填空:1、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水、肥、气、热。
2、成土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
3、土壤腐殖质包括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三类。
4、沉积岩最主要的构造是层理构造,其次为层面构造。
5、花岗岩具有结晶粒状结构;玄武岩具有气孔状或杏仁状构造;页岩具有页理构造;片麻岩具有片麻状构造。
6、岩石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7、冲积母质弟地点是成层性、成带性、矿质养分丰富,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黄淮海冲积平原及各地区河流沿岸地区。
8、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速度主要决定于有机质组成、环境条件两个方面。
9、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包括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五级。
10、土壤有机质转化是在微生物作用下的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和腐殖质化过程两个过程。
11、在土壤有机质测定中,重铬酸钾的作用是氧化作用,用硫酸亚铁滴定剩余的重铬酸钾时颜色的变化是橙黄色→绿色→棕红色。
12、土壤农化样品采集时的选点方法是对角线法、棋盘式法、蛇型法。
13、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大小的因素有①电荷数量②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③土壤酸碱度。
14、“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依据的原理是:离子饱和度效应。
15、根据土壤水性质,土壤水可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四种类型。
16、(NH4)2SO4属生理性酸性肥料石灰性土壤中长期施用会引起土壤板结。
17、土壤有效水的范围是凋萎系数到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含水量。
18、碳酸氢铵施用时必须深施覆土。
硝酸铵由于易淋失原因不能施于稻田。
19、过磷酸钙的主要成份有磷酸二氢钙、硫酸钙。
20、施肥的方式一般分为基肥、追肥、种肥三种21、土壤垂直地带性是由于海拔高度变化引起的。
22、土壤分布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两种。
23、在扩散法测定土壤水解氢时氢氧化钠应放入扩散皿的外室而硼酸则放入内室。
24、中性和石灰性土壤速效磷测定用碳酸氢钠作为浸提剂。
25、潮土剖面中的新生体主要有铁锰锈纹、锈斑。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53a5ff31b765ce050814cd.png)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
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652b437ce2f0066f433223a.png)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之吉白夕凡创作(土壤学部份)第一章绪论1.土壤:陆地概况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 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发生的原因, 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 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2.矿物:自然发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份、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 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动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动, 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分为岩浆岩、堆积岩、蜕变岩.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依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年夜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5.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 及其所暗示的粘砂性质.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年夜、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 比粘粒弱.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 砂掺泥, 以改良质地, 改善耕性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 改良土性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e. 根据分歧质地采纳分歧的耕作管理办法.砂土:深收获, 屡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 精耕, 适量施肥8.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蚯蚓、线虫等)和植物等的总称.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适宜于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土壤环境)、真菌(年夜多好气,喜酸性土壤)藻类(数量少于细菌、真菌等当与真菌共同生长,可风化岩石)、原生植物.9.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植物、植物残体, 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其形态有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主要元素组成:C、O、H、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卵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㈠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 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最终产物为CO2、H2O等, 而N、P、S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 同时放出热量, 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 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 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植物物质形成学说:最初形成的腐殖物质是胡敏素.在胡敏素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才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才形成富里酸.11.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12.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13.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增进土壤结构形成,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 能增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 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14.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种植绿肥, 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调节土壤水热状况.15.土壤水分的类型(土壤水分受力:吸附力、毛管引力、重力)㈠土壤吸湿水:固相土粒靠其概况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年夜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 附着于土粒概况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㈡土壤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年夜后, 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 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凋萎系数: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 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㈢土壤毛管水: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越最年夜分子持水量后, 水分不再受土粒引力的左右成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水.靠毛管力坚持在土壤空隙中的水分.①毛管支持水:地下水层藉毛管力支持上升进入并坚持在土壤中的水分.毛管支持水达到最年夜量时土壤含水量称土壤毛管持水量.②毛管悬着水:地下水埋藏较深时, 靠毛管力坚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年夜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㈣土壤重力水: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越田间持水量之后, 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 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年夜孔隙向下渗漏成为过剩的水.16. 水分含量的暗示方法①土壤质量含水量:是指土壤中坚持的水分质量占土壤质量(一般为土壤干重)的分数, 单元g/kg.②土壤容积含水量:指土壤水分容积与土壤容积之比.③土壤相对含水量:某一时刻土壤含水量占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称为相对含水量.④水层厚度:指一定深度土层中的水分总量相当于若干水层厚度.17. 土壤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18. 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因受土壤基质的吸附和毛管作用, 概况形成一个凹形弯月面, 形成土壤水的负压力.19.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又称土壤持水曲线, 它是指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与含水量的关系曲线.它能表征土壤水分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是研究土壤水分的坚持和运动, 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征的曲线.20.土壤空气的组成:组成与年夜气相似, 但有分歧.暗示在:CO2含量高;O2含量低;相对湿度高;含还原性气体;组成和数量处于变动中.21.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年夜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22.土壤呼吸:土壤空气与年夜气间通过气体扩散作用不竭地进行着气体交换, 使土壤空气获得更新的过程.①土壤空气扩散:指某种气体成份由于其分压梯度与年夜气分歧而发生的移动.②土壤空气整体交换:也称土壤气体的整体流动, 是指由于土壤空气与年夜气之间存在总的压力梯度而引起的气体交换, 是土体内外部份气体的整体相互流动.24.土壤热容量:指单元容积或单元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25.土壤导热率: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 它是指单元厚度(1cm)土层, 温度相差1 ℃时, 每秒钟经单元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26.土壤导温率:指在标准状况下, 当土层在垂直方向上每cm距离内, 1J的温度梯度下, 每秒钟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 使单元体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动.27.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是指土壤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电极上所建立的平衡电位.28.水、气、热等的调节㈠土壤水分调节:① 控制地表径流, 增加土壤水分入渗;②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③ 合理灌溉;④ 提高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⑤ 过剩水的排除.㈡土壤空气调节: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 增年夜土壤孔隙度;加强土壤水分管理, 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 降低地下水位, 及时排除渍涝, 控制通气状况.㈢土壤温度调节:包括土壤热量平衡调节和热特性调节, 办法主要有:①合理耕作与施用有机肥;②以水调温;③覆盖与遮荫.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调节:核心是水、气关系, 通常通过排灌和施用有机肥等来实现.第三章土壤的基本发性质1.土壤孔性: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孔隙类型.2.土壤孔隙度:单元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土壤相对密度(土壤比重):单元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空隙)的干重与4 ℃时同体积水重之比.土壤容重:是指单元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土壤孔隙比:是指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3.土壤孔径(当量孔径): 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它与孔隙的形状及其均匀性无关.4.土壤孔隙类型:非活性孔、毛管孔隙、通气孔隙.5.土壤结构性:块状结构、片状结构、柱状结构、核状结构、团粒结构.6.团粒结构:通常指土壤中近于圆球状的小团聚体, 直径0.2510mm.团粒结构经水浸泡较长时间不松散者称为水稳性团粒结构, 它对换节土壤中水肥矛盾作用较年夜.7.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能稳定土壤温度, 调节土热状况;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8.团粒结构的形成(两个阶段):㈠土粒的粘聚:①胶体的凝聚作用;②水膜的粘结作用;③胶结作用.㈡成型动力:在土壤粘聚的基础上, 通过一定的作用力才华形成稳定的自力结构体.①生物作用;②干湿交替作用;③冻融交替作用;④土壤耕作的作用等.9.土壤耕性:是指土壤在耕作时所暗示的特性.10.土壤物理机械性:是多项土壤动力学性质的统称. 它包括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以及受其它外力作用后而发生形变的性质.①土壤粘结性: 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质.这种性质使土壤具有抵当外力破碎的能力, 也是耕作发生阻力的原因.②土壤粘着性: 是土壤在一定含水量的情况下, 土粒粘着外物概况的性能.③可塑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 可被外力任意改酿成各种形状, 当在外力解除和土壤干燥后, 仍能坚持其变形的性能称为可塑性.④胀缩性:土壤吸水后体积膨胀, 干燥后体积收缩的特性.11.土壤胶体:土壤中最细微的颗粒, 胶体颗粒的直径一般在1 nm~100 nm之间(长宽高至少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 实际上土壤中小于1000nm的粘粒都具有胶体性质.分为: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12.同晶替代:原来晶格中的中心原子可被其年夜小相近且电性符号相同而原子价较低的原子所代换.13.1∶1型晶格:由一层硅氧片和一层铝氧片组成一晶层, 属1∶1型晶格, 如高岭石、埃洛石等.14.2∶1型晶格:由二层硅氧片夹一层铝氧片结合而成一晶层,属2∶1型晶格, 如蒙脱石、蛭石和伊利石等.15.土壤胶体:分为胶核和双电层, 其中双电层包括决定电位离子层(内层)和赔偿离子层(非活性层、扩散层).①永久电荷:它是由于粘粒矿物晶层内的同晶替代所发生的电荷.该电荷一旦发生即为该矿物永久所有, 所以成为永久电荷.②可变电荷:电荷的的数量和性质随介质pH而改变的电荷.③土壤的pH0值:土壤的可变正、负电荷数量相等时的pH值, 或称为可变电荷零点、等电点, 是表征其可变电荷特点的一个重要指标.17.胶体有两种状态:①溶胶状态:胶粒携同种电荷, 彼此互相排斥, 所以可以稳定地分散在介质中.②凝聚状态:胶粒与胶粒之间互相凝聚在一起形成絮状或无定形沉淀.18.土壤吸收性能:土壤能吸收和保管土壤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 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19.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是指在一定pH值条件下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可以作为土壤保肥力的指标.影响CEC的因素: a、胶体数量;b、胶体类型;c、土壤pH值.20.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依据盐基饱和度将土壤分为盐基饱和土壤(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 80%以上为盐基离子)和盐基不饱和土壤(盐基饱和度在80%以下, H+、Al3+等离子含量较多).21.交换性阳离子种类:腐殖质、蛭石、脱石、水云母、高岭石、含水氧化铁、铝.22.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无机胶体的种类;陪伴(补)离子效应;阳离子的非交换性吸收. 23.专性吸附(矿物固定、晶穴固定):NH4+、K+离子被固定在硅氧四面体联成的六边型晶穴中, 不能被交换出来的现象.24.土壤活性酸:是指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直接显示的酸度.经常使用pH值暗示.25, 潜性酸: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Al3+所引起的酸度.它们只有在转移到土壤溶液中, 形成溶液中的H+时, 才会显示酸性, 故称为潜性酸.通经常使用1000g烘干土中氢离子的厘摩尔数来暗示.土壤中潜性酸的年夜小经常使用土壤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暗示.潜性酸的分类:交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26.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土壤胶粒上的交换性阳离子;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酸性土壤中铝离子的缓冲作用.第五章农田土壤生态与呵护1、高产肥沃土壤特征:良好的土体结构;适量协调的土壤养分;良好的物理性质.其培肥办法:①增施有机肥料, 培育土壤肥力;②发展旱作农业, 建设灌溉农业;③合理轮作倒茬, 用地养地结合;④合理耕作改土, 加速土壤熟化;⑤防止土壤侵蚀, 呵护土壤资源.2、土壤污染源:污水灌溉、施肥、施用农药、工业废气、工业废渣.其防治办法:加强对土壤污染源的调查和监测;完全消除污染源;增施有机肥料及其他肥料;革除表土或换土;生物办法;采纳人工防治办法.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肥料学部份)第六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来源根基理①需要性:缺少该元素植物无法完成其生命周期;②不成替代性:缺少该元素, 植物呈现特有的缺素症;③直接性:直接介入新陈代谢, 对植物起直接营养作用.年夜量元素:C、H、O、N、P、K中量元素:Ca、Mg、S微量元素:Fe、B、Mn、Cu、Zn、Mo、Cl、Ni3.肥料三要素:氮、磷、钾.4.同等重要和不成替代律:分歧的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理和营养功能各不相同, 但对植物生长发育都是同等重要的;植物的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都有特殊的功能, 不能被其它元素所取代.5.有益元素:对某些种类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 或植物在特定环境下生长所必需的元素.气态:O2, CO2, H2O离子态:几乎所有的矿质营养元素都是以离子态吸收的分子态:尿素, 氨基酸, 糖类, 植酸, 生长素, 维生素和抗生素等7.土壤中养分达到根表有两种机理:其一是根对土壤养分的主动截获;其二是在植物生长与代谢活动(如蒸腾、吸收等)的影响下, 土壤养分向根表的迁移.有两种方式:即质流和扩散.8.根对无机养分吸收的方式:主动吸收和主动吸收.主动吸收(代谢吸收):溶质分子或离子无选择性地顺着浓度差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进入细胞的过程.主动吸收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有选择性地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而进入细胞膜内的过程.9.根外营养的特点:快、强、省.10.影响根外营养的因素:溶液的组成、溶液浓度及pH、叶片类型及结构、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喷施部位及次数.内因: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育特点.外因(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和通气条件(Eh)、酸碱度、离子浓度、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离子拮抗作用:介质中某一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的吸收.离子协助作用:介质中某一离子的存在能增进另一离子的吸收.12.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13.养分归还学说:为恢复地力和提高作物单产, 通过施肥把作物从土壤中摄取并随收获物而移走的那些养分归还给土壤的学说.14.最小养分律:植物产量受土壤中某一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性因子制约的规律.15.酬谢递加律:在其它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单元肥料的作物增产量却呈递加的趋势.16.植物营养临界期:此期作物对某种养分需求其实未几, 但需要的水平却很迫切.如果缺乏这种养分, 作物生长发育明显受影响.即使以后补施这种养分也难以恢复或弥补损失.17.肥料最年夜效率期:在植物的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最年夜效能的时期.这一时期作物不单需要的养分数量多, 而且养分吸收能力非常强.如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 增产效率最高.此时肥料的作用明显.也称肥料的最年夜效率期.18.生理酸性肥料:化学肥料施入土壤后, 肥料中离子态养分经植物吸收利用后, 其残留部份招致截至酸度提高的肥料.19.基肥:收获前结合土壤耕作施入的肥料, 培肥和改良土壤, 给植物提供整个生长发育时期所需要的养分.20.种肥:收获时施在种子附近或与种子混播的肥料.21.追肥:在植物生长发育期间施入的肥料, 能够及时弥补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养分.22.理解营养元素在植物营养中位置是同等重要、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不同却很年夜.第七章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1.矿化作用(氨化作用):在微生物作用下, 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氨的过程.2.吸附固定:由于土壤粘土矿物概况所带负电荷而引起的对NH4+的吸附作用.3.晶格固定:NH4+进入2: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的晶层间而被固定的作用.4.氨的挥发损失: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 土壤中的NH4+转化为NH3而挥发的过程.5.硝化作用:好氧条件下, 土壤中的NH4+ ,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6.反硝化作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7.生物固持: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被微生物同化为其躯体的组成成份而被暂时固定的现象.8.缺氮植株状况:卵白质、叶绿素形成受阻, 细胞分裂减少;生长过程缓慢;叶片黄化;根冠比力年夜;分枝分蘖少;谷类作物穗数及穗粒数减少, 千粒重下降, 产量降低;缺素首先呈现在老叶上.9.氮素过剩状况:招致氮素奢侈吸收, 非卵白质氮合成增加.植物枝叶茂盛, 群体过年夜, 通风透光欠好, 碳水化合物消耗太多, 使茎杆细弱, 机械强度小, 容易倒伏;体内可溶性氮化合物过多, 容易遭受病虫害;贪青晚熟, 结实率下降, 产量降低;瓜果的含糖量降低, 风味差, 不耐贮藏, 品质低;叶菜类植物中硝酸盐高, 危害健康.10.铵态氮肥包括:液氨、氨水、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铵.共同特性(均含有NH4+):易溶于水, 易被作物吸收;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和固定;可发生硝化作用;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高浓度对作物, 尤其是幼苗易发生迫害;对钙、镁、钾等的吸收有拮抗作用.①碳酸氢铵合理施用:不离土不离水, 先肥土后肥苗;贮存时要防潮, 高温, 密闭;使用时应深施(10cm 左右)覆土;做基肥和追肥均可, 但不成做种肥;避开高温季节和高温时间施用.②硫酸铵:使土壤酸化, pH下降、土壤板结.合理施用:可以做追肥和种肥, 也可做基肥, 适于多种作物;酸性土上做基肥时, 要配施石灰和有机肥;中性或微碱性土, 要配施有机肥;在石灰性土壤上施用一定要深施覆土(防止挥发);稻田最好不用(老朽田).③氯化铵:使土壤酸化、 pH下降、脱钙板结.合理施用:性土上做基肥时, 要配施石灰和有机肥;中性或微碱性土, 要配施有机肥;在石灰性土壤上施用一定要深施覆土;追肥;适于稻田和一般作物;不宜做种肥;不宜忌氯作物(茶, 烟草, 马铃薯, 甘薯, 亚麻等);盐碱地不宜施用;NH4Cl不宜在呵护地施用.11.硝-铵态和硝态氮肥包括: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钾.共同特性(均含有NO3):易溶于水, 易被作物吸收 (主动吸收);不被土壤胶体吸附, 易随水流失;易发生反硝化作用;增进钙镁钾等的吸收;吸湿性年夜, 具助燃性(易燃易爆);硝态氮含氮量均较低 .12.酰胺态氮肥尿素基赋性质:有机物, 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 肥料为颗粒状, 易溶于水, 呈中性.因含有缩二脲, 一般不宜作种肥;可作基肥、追肥, 深施覆土宜作根外追肥.合理施用:尿素分子体积小, 易透过细胞膜;尿素溶液呈中性, 电离度小, 不容易引起质壁分离;尿素具有一定的吸湿性, 能使叶面坚持湿润状态, 以利叶片吸收;尿素进入细胞后很快介入同化作用, 肥效快.13.缓释肥料:由化学或物理法制成能延缓养分释放速率, 可供植物继续吸收利用的氮肥, 包括有机长效氮肥和包膜氮肥两年夜类.14.控释肥料:通过包被资料控制速效氮肥的溶解度和氮素释放速率, 从而使其依照植物的需要供应氮素的一类肥料.15.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①合理确定施氮量(平衡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②控制氮肥损失的途径;③深施, 不要使氮素在土表年夜量累积;④合理确定施肥时期;⑤田间水肥综合管理;⑥氮肥增效剂的使用;⑦长效氮肥的施用.第八章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化学磷、钾肥1.磷的固定:土壤中可溶性磷化合物转酿成不溶性或缓效性的过程.固定机制:化学固定作用、吸附作用、生物固定作用.2.植物缺磷症状:各种代谢过程受抑制, 植株生长缓慢, 延迟成熟;叶色暗绿或灰绿;缺磷严重时, 玉米、番茄、油菜等的茎叶呈现紫红色黑点或条纹.①酸制法——水溶性磷肥(H2PO4)②热制法——高温;弱溶性磷肥( HPO42或 Ca3(PO4)2);③机械法——难溶性磷肥.4.合理施用磷肥:①合理确定施用时间;②以基肥施用较好, 不宜做追肥;③施肥方式以条施或穴施等集中施用方法.5.植物缺钾症状:下部老叶失绿并坏死, 根系不发达, 易倒伏.6.钾肥的种类:①化学钾肥: KCl、K2SO4 ;②农家肥料:草木灰;③工业副产物:窑灰钾肥.7.合理施用钾肥:宜深施, 相对集中施;条施、穴施;与氮、磷肥配施.8.缓效性钾(非交换态钾):主要指被2:1型层状粘土矿物所固定的钾离子以及黑云母和部份水云母的钾, 它是反应土壤钾潜力的主要指标.9.速效钾:指土壤胶体负电荷位点上吸附的钾离子及位于云母类矿物风化边缘楔形带内可以被氢离子和铵离子交换但不能被钙、镁水化半径年夜的离子所交换的特殊吸附的钾.10.枸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 养分标明量主要属弱酸溶性磷的磷肥.11.草木灰:植物燃烧后, 剩余的灰烬, 其中90%的钾为K2CO3, 其次是硫酸钾和少量氯化钾, 若高温燃烧(700度), 则以K2SiO3为主.第九章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及其肥料1.钙:钙既是细胞膜的组分, 又是果胶质的组分.缺钙不单会增加细胞膜透性, 也会使细胞壁交联解体.采前和采后钙处置可以增加果实的保鲜和贮运;施钙可增加牧草含钙量, 提高其对牲畜的营养价值;提高植物食品的含钙量可以增进人体健康.2.镁:是叶绿素及多种酶的组成元素.施用镁肥提高植物产物含镁量, 能够提高叶绿素、胡萝卜素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同时防治人畜缺镁症(如植物痉挛症).3.硫:硫是合成含硫氨基酸如胱氨酸、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必不成少的.几乎所有卵白质都有含硫氨基酸.缺硫会降低卵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和食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1 土壤水的调节
① 控制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
②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③ 合理灌溉
④ 提高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
⑤ 多余水的排除
§2 土壤空气调节
改善土壤结构,增大土壤孔隙度;
通过调节水分,控制通气状况。
§3 土壤温度调节
1)合理耕作与施用有机肥
2)以水调温
3)覆盖与遮荫
Chap. 10 土壤氧化还原性质
§1 土壤氧化还原体系
§2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可用下式表示:
E0为标准氧化还原电位(化学手册中可查到)
n为反应中电子转移数
用0.059时,单位为v,用59时为mv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分级(表2-21)
旱地土壤的Eh值多在400~700mV之间,大于700mV,表明土壤通气过强; Eh 值低于200mV,则土壤通气不良。
水田土壤的Eh值变化较大,正常值低于200~300mV,长期积水的水稻土可降至100mV甚至下降到负值。
一般水稻适宜在轻度还原条件(180-300mV)下生长。
水田土壤的Eh值低于180mV或100mV,将使土壤中Fe2+、Mn2+的浓度升高,导
致水稻Fe、Mn中毒。
Eh降至负值时,会产生有机酸和H2S。
Eh <-100mV时,硫化物与亚铁生成硫化铁沉淀,使水稻产生黑根。
土壤养分的转化也与Eh值有密切的关系。
N的转化(硝化、反硝化)
Fe的有效性
P的有效性等
Chap. 11 土壤孔性
§1 土壤孔性的概念
土壤中土粒或团聚体之间以及团聚体内部的空隙叫做土壤孔隙。
土壤孔性包括孔隙度(孔隙的数量)和孔隙类型(孔隙的大小及其比例),前者决定着土壤气、液两相的总量,后者决定着气、液两相的比例。
§2 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是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它表示土壤中各种大小孔隙度的总和。
一般是通过土壤容重和土壤密度来计算。
土壤孔隙度= [1- (容重)/相对密度] ×100%
土壤孔隙度=[孔隙容积/土壤容积] ×100%
=[(土壤容积-土粒容积)/土壤容积] ×100%
=[1-(土粒容积/土壤容积)] ×100%
= [1-(土粒重量/土粒密度)/(土壤重量/容重)] ×100%
= (1-容重/土粒密度)×100%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无粒间孔隙)的固体土粒的干重。
单位为:g/cm3
土粒相对密度:与4 ℃时水的密度的比值。
土粒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矿物的密度和有机质的密度。
有机质的密度为 1.25-1.40 g/cm3;矿物密度大多在2.6-2.7之间;一般取土粒(土壤)密度为2.65 g/cm3
土壤中主要矿物的相对密度
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
单位为g/cm3或t/m3。
一般旱地土壤容重大体在1.00~1.80 g/cm3之间。
土壤容重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反映土壤松紧度
计算土壤的重量
计算土壤中各组分(如土壤水分、有机质、养分和盐分等)的含量
土壤孔隙比
§3 土壤孔隙类型
当量孔径: 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它与孔隙的形状及其均匀性无关。
土壤水吸力与当量孔径的关系式为:
d = 3/T d为孔隙的当量孔径(mm)、T为土壤水吸力(100Pa)
当量孔径与土壤水吸力成反比,土壤水吸力愈大,则当量孔径愈小。
①非活性孔:又称无效孔、束缚水孔。
这是土壤中最细微的孔隙,当量孔径一般<0.02mm, 土壤水吸力>1.5×105Pa。
②毛管孔隙:当量孔径约为0.2-0.02mm, 土壤水吸力1.5×104Pa-1.5×105Pa,具有毛管作用。
③通气孔隙:当量孔径>0.2mm,相应的土壤水吸力<1.5×104Pa,毛管作用明显减弱。
§4 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作物生长的关系
(1)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
(2)土壤孔隙状况与作物生长
旱作土壤耕层的土壤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度不低于10%,大小孔隙之比在1:2-4,较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