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的检验

合集下载

试验十七实时荧光PCR检测沙门氏菌salmonella

试验十七实时荧光PCR检测沙门氏菌salmonella

实验十七、实时荧光PCR检测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一、实验目的:学习采用实时荧光PCR仪检测食品、化妆品等中的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的特异检测。

二、实验原理:试剂盒采用PCR 方法结合荧光探针的体外扩增和检测技术,适用于食品、卫生防疫、化妆品等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的特异检测。

三、仪器与试剂:1、试剂盒组成2、仪器Roche lightcycler, ABI系列,MJ opticon2,Bio-Rad和博日line-gene荧光PCR检测仪四、实验步骤:样品的收集及处理以及增菌培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称取25g样品按国标法进行增菌培养。

增菌样品可暂存4℃冰箱,24小时内检验。

使用方法(使用前请仔细阅读本操作流程)1、增菌液处理(样本处理区)增菌液的处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取待测样本增菌液1ml加到1.5ml无菌离心管中,8,000rpm离心5min,尽量吸弃上清;加入50ul DNA提取液(使用前室温解冻并充分混匀,快速吸取),混匀后沸水浴5min,13,000rpm离心5min,取上清保存于-20℃备用以待检测。

2、扩增试剂准备(PCR 前准备区)从试剂盒中取出PCR 反应液,室温融化并振荡混匀,取出Taq酶及UNG酶,每一次使用时2000rpm离心10sec,以收集粘在管壁上的酶贮液。

设所需要的PCR反应管管数为n(n = 1管阴性对照+ 1管阳性对照+样本数),每个测试反应体系配制如下表:计算好各试剂的使用量,加入一适当体积离心管中,颠倒混匀,2000rpm离心10sec,向设定的n个PCR 反应管中分别加入23ul,转移至样本处理区。

3、加样(样本处理区)若样本裂解产物保存在-20℃,使用前置室温解冻,以13,000rpm 离心5min。

阴、阳性对照使用前置室温解冻,混匀。

向所设定的n个PCR反应管中分别加入步骤1中处理过的样本各2ul,阴性对照、阳性对照解冻后取2ul加入相应的反应管中,盖紧管盖,将PCR反应管转移至检测区,置于PCR仪上,记录样本摆放顺序。

食品中沙门氏菌检验

食品中沙门氏菌检验

在酸性条件下菌落中心产生H2S(SS培养基)
医学ppt
9
• 生化反应
–乳糖(-),葡萄糖(+)/+,多数H2S+,动 力+,尿素(-)
• 抗原结构
–O抗原——特异性低、稳定、分群(组)
–H抗原——特异性高,不稳定,分型
–Vi抗原(毒力抗原)——不稳定,可阻止 “O”凝集
• 抵抗力 不强
医学ppt
对人类有致病性 ▪ 肠热症——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 ▪ 食物中毒——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
肠炎沙门菌 ▪ 败血症——猪霍乱沙门菌最常见
医学ppt
2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符合肠杆菌特点,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菌,无荚 膜,无芽胞,多数有鞭毛(周生毛菌),有动力 (也有无动力的变种)。
增菌(血、骨髓)→EMB、SS→生化反应→血清 鉴定
医学ppt
15
血清学诊断——肥达反应(Widal)
• 原理 用已知伤寒沙门氏菌O抗原及H 抗原,以及
引起副伤寒的沙门氏菌H抗原与待检血清作凝 集试验,测定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 价。(TO、TH、PA、PB)
• 方法:试管凝集法(定量) TO≥1:80,TH≥1:160,PA、PB均≥1:80才 有意义
食品中肠道致病杆菌的检验
第一节 沙门氏菌检验
医学ppt
1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肠杆菌科中最复杂的 菌属,1880年Eberth首先发现伤寒沙门氏菌,1885 年Salmon与Smith又分离出猪霍乱沙门氏菌,以后 取名Salmon氏之名为本菌属属名。已发现近2000 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近200个血清型。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杆状细菌,是引起沙门氏菌属感染的病原菌。

这种细菌可以引发食物中毒和伤寒症,其中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因此,对沙门氏菌的快速、准确的检测非常重要。

目前,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分离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以下是关于沙门氏菌检验方法的相关参考内容。

1. 传统培养分离法传统的沙门氏菌检验方法是利用富含寡糖的培养基,如XLD、SS等,以及一些选择性供氧培养基,如亚硫酸和肉汤琼脂培养基等,将样品进行培养。

通过培养,沙门氏菌会形成典型的红色或蓝绿色菌落。

然后,从菌落中挑取纯培养物,并进行生理生化反应和田纳氏试验以确定是否为沙门氏菌。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通过检测沙门氏菌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来诊断沙门氏菌感染。

常用的方法有:- 血清凝集试验:利用特异性沙门氏菌抗原和患者血清,在特定条件下观察血清与抗原的凝集反应,可确定是否感染沙门氏菌。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利用特异性沙门氏菌抗原或抗体和酶标记的二抗,通过检测光学密度来判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通过检测沙门氏菌的基因或DNA来快速、准确地诊断沙门氏菌感染。

常用的方法有:-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沙门氏菌的DNA片段,然后进行凝胶电泳分析。

PCR可以提供快速、高效的沙门氏菌检测结果。

- 实时荧光PCR:使用带有荧光探针的PCR引物,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强度来定量沙门氏菌的存在量。

-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上固定了沙门氏菌特异性的探针,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或DNA序列,提高检测效率。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利用质谱仪等仪器进行快速鉴定,甚至利用抗生素敏感试验、细菌溶解酶试验等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鉴别。

总结起来,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分离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以提供准确、快速的沙门氏菌检测结果,对于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沙门氏菌生化鉴定条

沙门氏菌生化鉴定条

沙门氏菌生化鉴定条
沙门氏菌(Salmonella)生化鉴定条是一种用于快速鉴定沙门
氏菌的试剂盒。

它通常包含多个培养基和化学物质,可以通过观察沙门氏菌的生化反应来确定其存在。

沙门氏菌生化鉴定条的使用方法一般如下:
1. 首先,将待检样品中的沙门氏菌分离出培养基上。

2. 取一根已消毒的针头,取出少量菌液并涂在鉴定条上的相应孔中。

3. 按照鉴定条的使用说明,放置于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培养。

4. 根据鉴定条上的指示,观察菌液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反应,如颜色变化、气泡产生等。

通过观察菌液在各孔上的反应,可以快速鉴定沙门氏菌。

常见的沙门氏菌生化鉴定条有API 20E和API 20NE等。

需要注意的是,沙门氏菌生化鉴定条虽然能够提供快速的结果,但是并不是最终的确认方法。

如果需要确保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或培养。

同时,操作人员在使用沙门氏菌生化鉴定条时需要遵守严格的操作规范,以防止交叉感染和误判。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沙门氏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引起许多动物和人类的肠道感染。

为了检验沙门氏菌的存在,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常见的方法:1.培养方法:沙门氏菌是一种需氧的微生物,在富含营养成分的寒凝琼脂或低酸性洗涤剂和生物素的培养基上培养。

常用的培养基如VRB (XLD)琼脂、SS琼脂、MS琼脂等。

培养基可以选择均匀地涂布在平板上,也可以用于液体培养。

2.表型特征:沙门氏菌的菌落通常呈现红色或无色,个别品系可能为粉红色。

如在VRB琼脂上,沙门氏菌会变为红色或橙色。

沙门氏菌也可以产生硫化氢,导致MS琼脂呈现黑色。

3.生化特性:沙门氏菌通常可以进行一些常规的生化测试,如产生气泡的气液反应,碳源利用测试和酸碱指示剂变色等。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进一步确认沙门氏菌的存在。

4.血清学方法:采用沉淀试验或血清凝集试验检测血清中的抗生素,以确定是否感染了沙门氏菌。

这些试验通常利用鸡血清,鸡蛋白和羊血清制备的具有特异性的血清反应。

5. 分子生物学方法:沙门氏菌的检验还可以利用PCR技术进行,通过检测沙门氏菌特异性基因如invA基因的存在来确定沙门氏菌的存在。

6.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通过对沙门氏菌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可以了解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抗性情况,为临床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提供参考。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还有其他一些检验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PCR等也常被用于沙门氏菌的检验。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沙门氏菌的存在,还可以区分不同菌株和进行进一步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之,通过上述的方法,可以对沙门氏菌进行有效的检验,从而帮助人们及时判断感染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沙门氏菌的检验流程及每一步检验过程的作用

沙门氏菌的检验流程及每一步检验过程的作用

沙门氏菌的检验流程及每一步检验过程的作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沙门氏菌的检验流程及每一步检验过程的作用1. 概述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常见的致病菌,可以引起人畜的肠道感染。

沙门菌的检验技术

沙门菌的检验技术

亚硫酸铋(BS )琼脂
糖发酵管
HE 琼脂
邻硝基酚 β-D 半乳糖苷 (ONPG)培养基
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 (XLD )琼脂
半固体琼脂
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 三糖铁(TSI)琼脂
丙二酸钠培养基 沙门氏菌O 和H 诊断血清。
生化鉴定试剂盒
操作步 骤 1、前增菌——第一步使食物样品在含有营养的非选择性培养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沙门氏菌的增菌液
l 四硫磺酸钠煌绿增菌液(TTB):含有胆盐, 抑制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部分大肠埃希氏菌的 生长,而伤寒与副伤寒沙门氏菌仍能生长。
l 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SC):可对伤寒及 其他沙门氏菌作选择性增菌,亚硒酸与蛋白 胨中的含硫氨基酸结合,形成亚硒酸和硫的 复合物,影响细菌硫代谢,从而抑制大肠埃 希氏菌、肠球菌和变形杆菌的增殖。
——修改了标准的中英文名称; ——修改了标准的范围; ——修改了培养基和试剂; ——修改了设备和材料; ——修改了附录A。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4789.4-84、GB 4789.4-1994、 GB/T 4789.4-2003、GB/T 4789.4-2008
(一)前增菌 •前增菌:使食品加工过程中受伤的沙门菌细胞 恢复活力 •未经加工过的食品,检验前不需要前增菌
前增菌:25克(加工食品)+225毫升缓冲蛋白胨 水 37度培养4小时(干蛋品18—24小时)。
沙门氏菌前增菌培养基
缓冲蛋白胨水(BPW) 肉汤: 是基础增菌培养基,不含任何抑制成
分,有利于受损伤的沙门氏菌复苏。使受 损伤的沙门氏菌细胞恢复到稳定的生理状 态。2003版本标准仅用于加工食品或冷冻 食品的前增菌。

沙门氏菌基本知识及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基本知识及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基本知识及检测方法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肠杆菌科的一个大属,有2000多个血清型,我国发现的约有100个。

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猪、牛、羊、家禽、鸟类、鼠类等多种动物的肠道和内脏中.1880年Eberth首先发现伤寒杆菌,1885年Salmon分离到猪霍乱杆菌,由于Salmon发现本属细菌的时间较早,在研究中的贡献较大,遂定名为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

本属细菌绝大多数成员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能引起人和动物的败血症与胃肠炎,甚至流产,并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是人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最主要病原菌之一。

根据沙门氏菌的致病范围,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群。

第一类群:专门对人致病。

如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甲型、乙型、丙型)。

第二类群: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沙门氏菌群,如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纽波特沙门氏菌等。

第三类群:专门对动物致病,很少感染人,如马流产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

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其次是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

一、沙门氏菌属的生物学特征:1。

形态染色特性:G-无芽孢杆菌。

大小通常为 0。

7~1.5μm ×2.0~5。

0μm,菌端钝圆,散在,偶有短丝状,无荚膜,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均有周身鞭毛,能运动,绝大多数菌株有菌毛。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42℃,最适生长温度为37℃,适宜pH为6。

8~7。

8,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旺盛,胆盐可促进其生长.2。

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42℃,最适生长温度为37℃;适宜pH为6.8~7。

8;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旺盛;胆盐可促进其生长。

§普通琼脂:圆形、光滑、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或不太整齐的中等大小(2 ~ 4mm)菌落。

沙门氏菌的实验报告

沙门氏菌的实验报告

沙门氏菌的实验报告沙门氏菌的实验报告引言: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尤其是在动物体内。

它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沙门氏菌的特性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一:沙门氏菌的分离与培养我们从市场购买了一份新鲜鸡蛋,并在实验室中进行了分离与培养的操作。

首先,我们将鸡蛋表面进行消毒处理,然后用无菌的工具将鸡蛋壳上的细菌刮取到培养基上。

接着,我们将培养基置于恒温箱中,控制温度和湿度,以促进沙门氏菌的生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成功地分离出了纯净的沙门氏菌菌落。

实验二:沙门氏菌的形态观察为了观察沙门氏菌的形态特征,我们使用了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了观察。

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沙门氏菌呈杆状或球状,大小约为0.5至1.5微米。

沙门氏菌具有鞭毛,使其能够在液体中快速移动。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沙门氏菌菌落呈灰白色或淡黄色,有时会形成粘液。

实验三:沙门氏菌的生长条件为了确定沙门氏菌的适宜生长条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将沙门氏菌接种于不同温度的培养基上,发现其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37摄氏度。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沙门氏菌在不同pH值下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其最适宜生长的pH值为6.5至7.5。

这些实验结果为控制沙门氏菌的生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验四:沙门氏菌的致病机制为了研究沙门氏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来探索其致病机制。

首先,我们将沙门氏菌接种于小鼠体内,并观察其对小鼠的影响。

结果显示,被感染的小鼠出现了食欲不振、腹泻和发热等症状。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沙门氏菌通过侵入人体细胞并释放毒素来引起病症。

这些实验结果为预防和治疗沙门氏菌感染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实验五:沙门氏菌的控制方法为了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播和感染,我们进行了一些实验来研究其控制方法。

首先,我们发现煮沸可以有效地杀死沙门氏菌,因此在食物加工过程中要确保充分的加热。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一些抗生素对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某些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其生长。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沙门氏菌是一种主要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其检验方法主要包括培养分离、生化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下面是关于沙门氏菌检验方法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培养分离沙门氏菌可以通过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分离来检测。

常用的选择性培养基包括XLD培养基、SS培养基和BS培养基等。

将待检样品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并采用适当的温度和培养时间进行培养。

沙门氏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红色或无色的菌落,可以通过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判断。

2. 生化检测生化检测是通过检测沙门氏菌代谢产物或酶活性来进行的。

常用的生化检测方法包括气体产生试验、亚甲蓝试验和尿嘧啶酸试验等。

气体产生试验通过观察沙门氏菌在培养基中是否产生氢气或硫化氢气体来判断其存在。

亚甲蓝试验则是通过观察沙门氏菌对亚甲蓝的还原作用来进行检测。

尿嘧啶酸试验则是通过检测沙门氏菌产生的尿嘧啶酸来进行。

3.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通过检测人体血清中对沙门氏菌特异性抗体的存在来进行的。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凝集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在这些方法中,沙门氏菌抗原与患者血清中的抗体结合,形成可见的凝集物或荧光产物,从而判断是否感染沙门氏菌。

4.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通过检测沙门氏菌特异性基因序列来进行的。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杂交和基因测序等。

PCR方法可以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沙门氏菌基因的特定片段,从而进行检测。

核酸杂交可以通过与沙门氏菌特异性探针结合,形成杂交信号来进行检测。

基因测序则可以直接检测沙门氏菌菌株中的特定基因序列,确定其身份。

总结: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培养分离、生化检测、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检测沙门氏菌的存在,可以提供准确鉴定和检测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结合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欧盟沙门氏菌检验标准

欧盟沙门氏菌检验标准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可以导致食物中毒。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关的食品和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检验标准。

欧盟是全球食品安全监管最为严格的地区之一,其对于沙门氏菌的检验标准非常严格。

以下是欧盟对于食品和饲料中沙门氏菌的一般检验标准:
1. 检测方法:欧盟推荐使用ISO 6579:2002、ISO 6579:2007或ISO 6579:2017等国际标准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

2. 样品数量:每个食品或饲料样品的检测数量至少为25克。

3. 检测频率:对于某些高风险食品,如生肉、家禽、蛋类和蛋制品,欧盟推荐在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过程中进行定期检测。

4. 阳性判定:如果在一个样品中检测到沙门氏菌,那么这个样品必须被视为阳性。

5. 报告:如果在一个食品或饲料样品中检测到沙门氏菌,那么必须立即报告给相关的监管机构。

6. 处理:如果在一个食品或饲料样品中检测到沙门氏菌,那么这个样品必须被销毁,并且相关的生产或加工设备必须进行清洁和消毒。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欧盟沙门氏菌检验标准可能会根据食品的种类、来源、加工方法等因素有所不同。

微生物部分沙门菌属Salmonella

微生物部分沙门菌属Salmonella

沙门氏菌检验
鲜肉、鲜蛋、鲜乳或其他未经加工的食品
直接增菌法 25g+灭菌生理盐水25mL 检样匀液25mL +MM (或TTB)100mL
42 ℃ 18h~24h
10mL+MM (或TTB)100mL
42 ℃ 18h~24h
10mL+SC100mL
36 ℃ ± 1 ℃ 18h~24h
检样匀液25mL +SC100mL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斜面红色, 底面黄色
沙门氏菌检验
培养基全黄色
制好的培 养基
斜面、 底部黄 色,并 产生H2S
对照管
斜面红色,底部黄 色,产生H2S
底面黄色,并产生CO2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沙门氏菌检验
(1)斜面碱性(红色-)底部酸性(黄色+)产气或不 产气(产气时会造成琼脂裂开):表示仅葡萄糖发酵。 因微生物优先分解葡萄糖产酸,使培养基变黄,但因 葡萄糖含量低,于斜面产生之微量酸立即氧化而呈碱 性反应,同时培养基中的蛋白质也随之利用而产碱, 培养基底部则因氧张力较小,且微生物生长较慢,故 仍维持酸性反应。 (2)斜面酸性(黄色+)底部酸性(黄色+)产气或不 产气:表示除了葡萄糖发酵外,乳糖与(或)蔗糖也 发酵。由于乳糖与蔗糖浓度高,经继续发酵,可维持 培养基斜面与底部保持酸性反应。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沙门氏菌检验
三、沙门氏菌检验
微生物学检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789.4-2003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沙门氏菌菌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菌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菌检测方法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以引起人类各种疾病,如食物中毒、胃肠炎等。

因此,对食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

1. 培养法培养法是最常用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之一。

该方法需要将样品(如食品、水)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并观察是否有沙门氏菌的生长。

具体步骤如下:(1)将样品接种于含有选择性成分的培养基上;(2)将接种的培养基培养在适当的温度下,通常为37摄氏度;(3)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典型的沙门氏菌的形成,一般表现为黑色斑点;(4)进行进一步的确认试验,如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

2. PCR法PCR法是一种快速、准确且高度灵敏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

PCR法通过扩增样品中沙门氏菌的特定基因片段来检测其存在。

具体步骤如下:(1)提取样品中的DNA;(2)使用特定引物扩增沙门氏菌的基因片段;(3)通过电泳将扩增产物分离,并观察是否有目标片段的出现。

3. ELISA法ELISA法是一种常用的快速筛查大量样品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特异性抗体与沙门氏菌抗原结合,并通过酶催化反应来检测沙门氏菌的存在。

具体步骤如下:(1)将样品涂覆在固相酶标板上;(2)添加特异性抗体与沙门氏菌抗原结合;(3)洗涤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的成分;(4)添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并形成酶标复合物;(5)通过酶催化反应产生显色物质,观察是否有颜色的出现。

4. 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检测样品中沙门氏菌的特定代谢产物来判断其存在与否。

具体步骤如下:(1)提取样品中的代谢产物;(2)使用质谱仪进行检测,并与数据库中的标准进行比对;(3)根据比对结果判断样品中是否有沙门氏菌的存在。

除了上述常用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检测技术,如纳米技术、免疫传感器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速的特点,可以用于食品、环境等多种领域的沙门氏菌检测。

沙门氏菌检验方法(pdf 52页)

沙门氏菌检验方法(pdf 52页)

沙门氏 菌属
氏菌属
大肠菌群Coliform
变形杆
克雷伯
菌属
柠檬酸杆菌属
氏菌属
摩根菌 属
粪大肠菌群 Fecal Coliform
志贺氏 菌属
沙雷氏 菌属
克罗诺
肠杆菌属
……
大肠埃希氏菌属(大肠杆菌)E.Coli
出血性
侵袭性
致病性 非致泻
O157:H7
(非典
集聚性 产毒性
型)
目录
v 概述 v 致病性 v 细菌学特性 v 生化特性 v 血清学特性 v GB 4789.4-2010检验方法
产生乙酰甲基甲醇(V-P),对苯丙氨酸不脱氨 § 在氰化钾培养基上不生长
目录
v 概述 v 致病性 v 细菌学特性 v 生化特性 v 血清学特性 v GB 4789.4-2010检验方法
沙门氏菌血清学特性
v 抗原成份极为复杂,且有变种,因此这给血清分型带来很多困难,分 为菌体(O)、鞭毛(H)、荚膜(K、Vi)、纤毛抗原。其中菌体和鞭 毛抗原在沙门氏菌血清型的鉴别上很重要。 § 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中,每一种沙门氏菌的光滑型菌株至少有一 种特异的菌体抗原,由于菌体抗原耐热性相对稳定,抗原不易丧失 或变异,因此菌体抗原已公认为沙门氏菌血清学分型的基础。O抗 原耐热,100℃~121℃加热2.5h,而不失去抗原性;用乙醇和1N盐 酸处理细菌,其抗原性不受影响。O凝集反应呈颗粒状。 § H抗原:系由不耐热的蛋白质组成,经加热和用乙醇及碱处理易变 性,失去凝集性,但不改变抗原性。加热100℃以上,H抗原会失去 活性。H凝集反应出现迅速,2h内即达最终效价。H凝集为絮状,松 散,轻摇易散开。 § K抗原:为Vi抗原和M抗原。Vi和M抗原,均为O抗原表面的荚膜抗 原,具有这种抗原的细菌,不被相应的O血清凝集。但100℃加热处 理后,虽然抗原不被灭活,而已从菌体表面脱落,游离于液体中, 从而暴露出O抗原,可以与0血清凝集。个别种有Vi抗原,如伤寒沙 门氏菌等 § 纤毛抗原:纤毛是一种比鞭毛更细小的纤维样结构物,含有蛋白性 的抗原物质。其纤毛能凝集豚鼠的红血球,该特性因加甘露糖而消 失,即谓1型纤毛。所有沙门氏菌的纤毛抗原性一样。

沙门氏菌的检验步骤

沙门氏菌的检验步骤

沙门氏菌的检验步骤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细菌,它可以引起沙门氏菌属感染。

所谓的沙门氏菌属包括两个物种:Salmonella enterica和Salmonella bongori。

这两个物种又包含了超过2,500种不同的血清型。

为了检测食物或其他样本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通常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样本收集:收集来自可疑食物或其他可能被污染的样品,如肉、蛋、奶制品、水果、蔬菜或动物粪便。

确保采集样品的方法是无菌的,以避免污染。

2.前处理:对样本进行适当的前处理,以提高沙门氏菌的检测效果。

这可能包括样品的预处理、样品的培养基中添加抑菌剂等。

3. 培养:将样品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如XLD(Xylose Lysine Deo某ycholate Agar)或SS(Salmonella Shigella Agar)等。

这些培养基可以选择性地识别并培养Salmonella属的细菌。

4.孵育: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通常是在37℃左右,孵育时间一般为24至48小时。

5.形态特征观察:观察培养基上菌落的形态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等。

沙门氏菌通常形成呈灰白色、圆形、凹陷的菌落。

6.血清型鉴定:对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鉴定以确定其血清型。

这通常涉及到使用抗体和相应的血清反应,以确定菌株的亚型。

7.生化测试:对阳性菌落进行生化测试,如甲烷糖发酵试验和硫化氢产生试验,以进一步确认其鉴定。

8.PCR检测:PCR是目前常用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之一、它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样品中的沙门氏菌DNA。

9.分子的子类型分析: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测序、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或肽核酸类似程序分析(AFLP),确定沙门氏菌的亚型。

总之,沙门氏菌的检验步骤包括:样本收集、前处理、培养、孵育、形态特征观察、血清型鉴定、生化测试、PCR检测和分子的子类型分析。

这些步骤的目的是确认样品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并确定其类型和亚型,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实验四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的检验

实验四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的检验

实验四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的检验实验四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的检验1 目的1.1 理解沙门氏菌属生化反应及其原理1.2 掌握沙门氏菌属血清因子使用方法1.3 掌握沙门氏菌属的系统检验方法2 原理沙门菌属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其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种类繁多,少数只对人致病。

其他对动物致病,偶尔可传染给人。

主要引起人类伤寒,副伤寒以及食物中毒或败血症。

在世界各地的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常占首位或第二位。

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有五个基本步骤:1 前增菌;2 选择性增菌;3 选择性平板分离沙门氏菌;4 生化试验,鉴定到属;5 血清学分型鉴定。

目前检验食品中的沙门氏菌是按统计学取样方案为基础,25g食品为标准分析单位。

本实验以蛋品为检测样品,以已知的沙门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为对照。

3 材料3.1 菌种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大肠埃希氏菌(E.col.)3.2 检样冻肉、蛋品、乳品等。

3.3 培养基缓冲蛋白胨水(BP)、氯化镁孔雀绿(MM)增菌液、四硫酸钠煌绿(TTB)增菌液、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SS琼脂、EMB 琼脂、亚硫酸铋琼脂(B S)、三糖铁琼脂(TSI)、蛋白胨水、尿素培养基、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鸟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丙二酸钠培养基、氰化钾(KCN)培养基、ONPG培养基、缓冲葡萄糖蛋白胨水、DHL琼脂、HE琼脂。

3.4 试剂吲哚试剂、V-P试剂、甲基红试剂、氧化酶试剂,沙门菌A—F多价诊断血清,革兰氏染色液等。

3.5 器具天平(称取检样用)、均质器或乳钵、显微镜、广口瓶、三角烧瓶、吸管、平皿、金属匙或玻璃棒、接种棒、试管架。

4 流程5 步骤5.1 前增菌和增菌沙门氏菌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常常受到损伤而处于濒死状态,因此经过加工的食品检验沙门氏菌时应进行前增菌,即用不加任何抑菌剂的培养基缓冲蛋白胨水(BP),进行增菌,使濒死状态的沙门氏菌恢复活力。

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方法

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方法

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方法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它们可引起人类和动物发生沙门氏菌病,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死亡。

对沙门氏菌的血清学鉴定方法至关重要。

血清学鉴定方法是通过对沙门氏菌的抗原与抗体反应,从而进行菌株鉴定,可用于分类和识别不同类型的沙门氏菌。

血清学鉴定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验室诊断、食品安全监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方法的步骤、原理和应用。

一、血清学鉴定方法的步骤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方法的步骤一般包括菌种的培养、抗原制备、血清学试验和结果解读。

具体步骤如下:1. 菌种的培养:首先从患者或食品样品中分离到疑似沙门氏菌的菌落,然后进行单菌纯化培养,以获取纯种菌株。

2. 抗原制备:将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菌株进行培养、培养基发酵,制备成可供血清学试验使用的抗原。

3. 血清学试验:将不同血清反应的抗原与抗体混合,观察凝集、沉淀、变色等反应,并根据反应结果进行鉴定定性和定量。

4. 结果解读:根据血清学试验的结果,结合相关数据库或文献资料,对沙门氏菌进行分类和鉴定。

二、血清学鉴定方法的原理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方法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常用的血清学试验包括凝集试验、沉淀试验、中和试验、血凝素试验等。

这些试验通过观察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与粒子聚集、沉淀等反应来进一步鉴定沙门氏菌的类型和亚型。

三、血清学鉴定方法的应用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方法在临床诊断、食品安全监测以及疫情调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诊断中,可通过血清学鉴定方法迅速鉴定患者感染的沙门氏菌类型,指导临床治疗。

在食品安全监测中,可用于检测食品样品中的沙门氏菌,保障食品安全。

在疫情调查中,可通过血清学鉴定方法对疫情源头进行溯源,帮助制定预防控制措施。

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方法也为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手段,对于疾病诊断、病原学研究和食品安全监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Salmonella检测方法及应用手册说明书

Salmonella检测方法及应用手册说明书

1.Stone, G, Oberst R, Hays M, McVey S, and Chengappa MM. 1995. Combined PCR-Oligonucleotide Ligation 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Serovars. J Clin Microbiol. 33(11):2888-2893.2.Malorny B, Hoorfar J, Bunge C, and Helmuth R. 2003. Multicenter Validation of the Analytical Accuracy of Salmonella PCR: towards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ppl Environ Microbiol. 69(1):290-296.3.Gentry-Weeks C, Hutcheson HJ, Kim LM, Bolte D, Traub-Dargatz, Morley P, Powers B, and Jessen M. 2002. Identification of Two Phylogenetically Related Organisms from Feces by PCR for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spp. J Clin Microbiol. 40(4):1487-1492.4.Brands DA, Inman AE, Gerba CP, Mare CJ, Billington SJ, Saif LA, Levine JF, and Joens LA. Prevalence of Salmonella spp. In Oys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ppl Environ Microbiol. 71(2):893-897.5.Chan K, Baker S, Kim CC, Detweiler CS, Gougan G, and Falkow S. Genomic Comaprison of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s and Salmonella bongori by Use of an S. enterica Servoar Typhimurium DNA Microarray. J Clin Microbiol. 185(2):553-563.6.Healy M, Huong J, Bittner T, Lising M, Frye S, Raza S, Schrock R, Manry J, Renwick A, Nieto R, Woods C, Versalovic J, and Lupski J R. 2005. Microbial DNA Typing by Automated rep-PCR. J Clin Microbiol .43(1):199-207.7.Weigel RM, Qiao B, Teferedegne B, Suh DK, Barber DA, Isaacson RE, White BA. 2004 Comparison of 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repetitive sequenc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 genotyping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inferring transmission of Salmonella. Vet Microbiol. 100(3-4):205-178.Beaubier NT, Hart AP, Bartolo C, Willman CL, Viswanatha DS.2000Comparison of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 and B cell clonality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iagn Mol Pathol. 9(3):121-31.Salmonellae form a large group of bacteria, and more than 2,400 different serovars (serotypes) are known. The salmonellae are divided into seven subspecies. Group I, representing about half of the serovars, is of interest to veterinarians, as this group is found in mammals and birds. The remaining six groups are carried by reptiles or are found in the environment. A few of the over one thousand serovars in Group I are well known, and generally cause disease in livestock and pets. It is calculated that only 30 Salmonella serovars account for 90% of all Salmonellae isolates in any one country. Current methods for identification are most often limited to culture and serotyping, which are costly and laborious. A number of reports have been published for th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spp. using PCR for detection of the invasion gene invA . One study suggests the use of olignucleotide ligation following PCR (PCR-OLA) for improved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1. While rapid, taking approximately 5-6 hours, the PCR-OLA method is tedious requiring a number of wash steps for ligation followed by hybridization. An international study using PCR of the invA gene followed by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has been shown to be highly sensitive and specific in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Salmonellae 2. Other gene-based PCR assays have been shown to yield good detection of Salmonellae with rapid results compared to culture as well 3,4. However, the specificity of these assays is based on highly conserved genes, such that detection of a specific serovar is not attainable. Multilocus enzyme electrophoresis and DNA microarray are both effective methods for serotype analysis, but are lengthy and quite labor intensive.Strain-typing methods such as 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are effective for strain level discrimination. Repetitive sequence-based PCR (rep-PCR), has been shown to be a promising method for the serotyping of Salmonellae. Traditionally used for strain typing, this method employs the use of repetitive element primers that target and amplify the randomly located repetitive DNA sequences in the intergenic regions of the microbial genome. The resulting product is a complex banding pattern of amplicons of various sizes and intensities that represent a unique fingerprint for a specific strain. This assay has been developed to yield serotype level identification using standard PCR methods and detection on a semi-automated platform. The use of an interactive, web-based software package and Salmonella Library allow for an alternative to serotyping.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concordance of the DiversiLab System with traditional serotyping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Salmonellae.Serotyping of Salmonella Isolates Using the DiversiLab System and Associated Salmonella DatabaseK. Reece, S. Frye, W. Dutch, M. Lising, T. Bittner, S. Raza, J. Manry, R. Nieto, D. Walton, M. HealyBacterial Barcodes, Inc., Houston, TX, USA.BACKGROUNDREFERENCESMETHODSUMMARYRESULTSFor Research Use Only. Not For Use In Diagnostic Procedures.The rep-PCR technology and rep-PCR primers are covered by U.S. patents (5,691,136 and 5,523,217) and by international patents for Canada and Europe.Fifty-seven Salmonella isolate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o a library containing 143 well-characterized Salmonella isolates. The isolates were cultured on Luria-Bertani media and incubated at 37ºC for 24 hours. DNA from each culture was extracted using the UltraClean TM Microbial DNA Isolation Kit (Mo Bio Laboratories, Inc., CA). The DiversiLab Salmonella Kit was used for rep-PCR amplification of intergenic repetitive elements in the genomic DNA (Fig. 1). Briefly, 50 ng of genomic DNA, the rep-PCR master mix and rep-PCR primer mix provided in the Kit, 2.5 units Ampli Taq and 1.5 uL 10X PCR Buffer (Applied Biosystems, Foster City, CA) were added for a total of 25 uL per reaction. The thermal cycling parameters were; initial denaturation of 94ºC for 2 min; followed by 35 cycles of denaturation at 92ºC for 30 sec, annealing at 50ºC for 30 sec, extension at 70ºC for 90 sec; and a final extension at 70ºC for 3 min.•Studies using manual rep-PCR 7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using the DiversiLab Salmonella Kit indicate that the system is useful for subtyping, and possibly serotyping of Salmonella.•The time required to obtain results was greatly reduced (2.5 working days to process all samples) with the automated system when compared to gel-based fingerprinting and traditional serotyping methods.•The DiversiLab System uses automated fragment analysis and computer generated reporting, which have been shown to be equivalent or superior to gel-based analysis 8.•Data analysis was automated, requiring limited user intervention, which minimized the risk of technical errors. Results indicate the DiversiLab System is an accurate, reproducible method for identification of Salmonella serovars.•For groups of organisms with nomenclature that is unstable, such as Salmonella, the DiversiLab System provides a database platform which may be easily updated with changes in nomenclature.•As illustrated in Figure 3rep-PCR further discriminates potential strains within serovars. These and other data 4,6show that rep-PCR is a compelling tool for tracking the source of contamination in food-borne outbreaks.•As demonstrated by these data (Fig. 4), the DiversiLab System is a powerful tool for Salmonella serotype discrimination and may be useful as a molecular tool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food contaminants.•Continued studies with larger sample sizes and various geographical locations, allowing for more diverse isolates, will challenge and continue to validate the use of rep-PCR as a routine tool for Salmonella serotyping.and the percent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isolates. Figure 4to the two closest matching library samples, S. Newport report are less than 90% similar to the queried sample and would representative Top Five Match for Choleraesuis , showing 98.6% similarity to a library has 91.3% similarity for two isolates of different serotypes, geographical locations we expected to see differences in the fingerprint patterns further discriminating the serovars illustrated by Figure 6. A number of serotypes demonstrated variation in banding patterns serotype. Among those serotypes exhibiting diversity by rep-PCR are rep-PCR fingerprint pattern for Newport and Rubislaw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with approximately 70% similarity between the strains (collection of 200 samples. The strains indicated here show as low as 67% similarity within the serotype. Differences in the banding patterns are better highlighted by the overlay of the sample graphs (given serotype. The addition of a larger sampling of isolates representing each serotype from various locations will be further support of this assay as a more rapid serotyping method.Figure 3. Representation of DiversiLab Salmonella library.<5 Hours2 Hours 1 Hour 10 Min45 Min Figure 1.The DiversiLab System workflowFigure 4. Top Five Match for Salmonella Newport .Figure 6. Dendrogram and similarity matrix illustrating strain differentiation of a.Salmonella Newport and b.Salmonella Rubislaw .The DNA amplicon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DiversiLab System which includes fragment separation using microfluidics lab-on-a-chip technology and the 2100 Bioanalyzer (Fig. 2,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CA).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the web-based software version 3.0 using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o determine distance matrices and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atic Mean (UPGMA) to create dendrograms. Reports were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including the dendrogram, similarity matrix, electropherograms, gel-like images, scatterplot and selectable demographic fields to aid with interpretation of the data. Serotyping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Top 5 Match report and the Salmonella library representing more than 100 serotypes.6a.6b.Figure 5. Top Five Match for Salmonella Choleraesuis .Figure 2. DiversiLab SystemRep-PCR fingerprints were generated for each serotype tested using the DiversiLab Salmonella kit. For up to 13 isolates, the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less than 4 hours. Each subsequent set of 13 isolates required one additional hour for analysis time. Analysis using the DiversiLab System software and accompanying library identified all serotypes tested showing 90% concordance with serotyping. The Salmonella database was populated with a previously serotyped set of 143 Salmonella serovars obtained from more then three geographical regions.The first 57 samples from the Salmonella Library are shown in Figure 3.Generally, the rep-PCR fingerprints are different for each serotype.Less than 10% of the fingerprints from different serotypes grouped together.There are a number of possibilities to explain the similar patterns including, sample mix-up in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or incorrect serotyping during initial testing.Further investigation is required to resolve these discrepancies. The dendrogram shows the diversity of the samples contained in the library with less than 95% similarity between serotypes.The DiversiLab Software Top Five Match was used to identify serotypes from a reference library. Identification was generally defined as greater than 95% similarity by Pearson correlation (Figures 4 and 5). The Top Five Match report is a summary of the five library samples with the highest similarity to the queried sample. Included in each summary is a virtual gel image of the two samples, an overlay of the sample graph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的检验1 目的1.1 理解沙门氏菌属生化反应及其原理1.2 掌握沙门氏菌属血清因子使用方法1.3 掌握沙门氏菌属的系统检验方法2 原理沙门菌属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其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种类繁多,少数只对人致病。

其他对动物致病,偶尔可传染给人。

主要引起人类伤寒,副伤寒以及食物中毒或败血症。

在世界各地的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常占首位或第二位。

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有五个基本步骤:1 前增菌;2 选择性增菌;3 选择性平板分离沙门氏菌;4 生化试验,鉴定到属;5 血清学分型鉴定。

目前检验食品中的沙门氏菌是按统计学取样方案为基础,25g食品为标准分析单位。

本实验以蛋品为检测样品,以已知的沙门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为对照。

3 材料3.1 菌种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大肠埃希氏菌(E.col.)3.2 检样冻肉、蛋品、乳品等。

3.3 培养基缓冲蛋白胨水(BP)、氯化镁孔雀绿(MM)增菌液、四硫酸钠煌绿(TTB)增菌液、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SS琼脂、EMB琼脂、亚硫酸铋琼脂(B S)、三糖铁琼脂(TSI)、蛋白胨水、尿素培养基、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鸟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丙二酸钠培养基、氰化钾(KCN)培养基、ONPG培养基、缓冲葡萄糖蛋白胨水、DHL琼脂、HE琼脂。

3.4 试剂吲哚试剂、V-P试剂、甲基红试剂、氧化酶试剂,沙门菌A—F多价诊断血清,革兰氏染色液等。

3.5 器具天平(称取检样用)、均质器或乳钵、显微镜、广口瓶、三角烧瓶、吸管、平皿、金属匙或玻璃棒、接种棒、试管架。

4 流程5 步骤5.1 前增菌和增菌沙门氏菌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常常受到损伤而处于濒死状态,因此经过加工的食品检验沙门氏菌时应进行前增菌,即用不加任何抑菌剂的培养基缓冲蛋白胨水(BP),进行增菌,使濒死状态的沙门氏菌恢复活力。

一般增菌时间为4h,增菌时间不宜过长,由于BP培养基中没有抑菌剂,时间太长了,杂菌也会相应增多。

干蛋品特殊,蛋品中的主要病原菌为沙门氏菌,其在加工过程中受到的损伤又较严重,因此应适当延长前增菌时间,一般为18~24h。

无菌操作称冻蛋取25g样品,加入盛有225mL灭菌缓冲蛋白胨水的500mL广口瓶内(瓶内预放玻璃珠若干粒),塞紧瓶口,充分摇匀。

在36±1℃培养4h(干蛋品需培养13~24h),移10ml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或四硫酸钠煌绿增菌液,在42℃培养18~24h。

同时另取10ml,加入100ml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内,在36±1℃培养18~24h。

鲜肉、鲜蛋、鲜乳或其他未经加工的食品不必经过前增菌。

各取25g(25ml)加入灭菌生理盐水25mL,按前法做成检样匀液,取半量,接种于100mLMM(或TTB)增菌液内,于42 oC培养24h;另半量接种于100mLSC增菌液内,于36±1 oC培养18~24h。

5.2 分离取增菌液和混合液各1环,分别划线接种于一个BS平板和一个DHL琼脂平板(或HE琼脂平板、WS或SS琼脂平板)。

于36±1 oC培养18~24h(DHL、H E、WS、SS)或40~48h(BS),观察各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

先观察混合菌种平板,再检查样品平板上有无可疑菌落,挑取菌种平板和样品平板上的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与镜检。

5.3 三糖铁高层琼脂初步鉴别将上述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可疑菌落,挑取数个接种一支三糖铁高层琼脂斜面,于36±1 oC培养18~24h,并根据表4-1初步判断是否可疑沙门氏菌。

表4-1肠杆菌科各属在三糖铁琼脂内的反应结果斜面底层产气硫化氢可能的菌属和种-+ ±+沙门氏菌属、弗劳地氏柠檬酸杆菌、变形杆菌属、缓慢爱德华氏菌++ ±+沙门氏菌Ⅱ、弗劳地氏柠檬酸杆菌、普通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属、大肠艾希氏菌、蜂窝哈夫尼亚菌、摩根氏菌、普罗菲登斯菌属-+--伤寒沙门氏菌、鸡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属、大肠艾希氏菌、蜂窝哈夫尼亚菌、摩根氏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 ±-大肠艾希氏菌、肠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沙雷氏菌属、弗劳地氏柠檬酸杆菌注:+阳;-阴性;+/-多数阳性,少数阴性。

5.4 生化试验在接种三糖铁琼脂的同时,接种蛋白胨水(供做靛基质试验)、尿素琼脂(pH7. 2)、氰化钾(KCN)培养基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及对照培养基各1管,于36±1 oC培养18~24h,必要时可延长至48h,按表4-2判定结果。

按反应序号分类,沙门氏菌属的结果应属于A1、A2和B1,其它5种反应结果均可以排除。

表4-2 肠杆菌科各属生化反应初步鉴别表反应序号 H2S 吲哚 PH7.2尿素 KCN 赖氨酸脱羧酶判定菌属A1 +---+沙门氏菌属A2 ++--+沙门氏菌属(少见)爱德华氏菌A3 +-++-柠檬酸杆菌奇异变形杆菌A4 ++++-普通变形杆菌B1 --------+-沙门氏菌属、埃希氏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B2 --++----+-埃希氏菌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B3 ---- ±++++-克雷伯氏菌族各属阴沟肠杆菌、柠檬酸杆菌属B4 -+ ±+-摩根氏摩根氏菌、普罗菲登斯菌属注:①三糖铁琼脂底层均产酸;不产酸者可排除;斜面产酸与产气与否均不限。

②KCN和赖氨酸可选用其中一项,但不能判定结果时,仍需补做另一项。

③+表示阳性;-表示阴性;±表示多数阳性,少数阴性。

5.4.1 反应序号A1典型反应判定为沙门氏菌属。

如尿素、KCN和赖氨酸3项中有1项异常,按表4-3可判定为沙门氏菌。

如有2项异常,则按A3判定为弗劳地氏柠檬酸杆菌。

表4-3 沙门氏菌属生化鉴别表PH7.2尿素氰化钾(KCN)赖氨酸判定结果---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要求血清学鉴定结果)-++沙门氏菌Ⅳ或Ⅴ(要求符合本群生化特性)+-+沙门氏菌个别变体(要求血清学鉴定结果)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

5.4.2 反应序号A2可先作血清学鉴定,如A~F多价O血清不凝聚时,补做甘露醇和山梨醇试验,按表4-4判定结果。

表4-4甘露醇山梨醇判定结果++沙门氏菌靛基质阳性变种(要求血清学鉴定结果)--爱德华氏菌5.4.3 反应序号B1三糖高层斜面产酸的菌株可予以排除,不产酸的应该先作血清学鉴定。

如A~F 多价O血清不凝聚时,补做鸟氨酸、ONPG,水杨苷、棉子糖和半动力试验。

按表4-5 判断结果。

必要时按表4-6进行沙门氏菌生化群的鉴别表4-5 沙门氏菌属各生化群的鉴别赖氨酸鸟氨酸 ONPG 水杨苷棉子糖动力判定结果++---+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属-++---宋内氏志贺氏菌属d d d d d d 埃希氏菌属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

表4-6 沙门氏菌属各生化群的鉴别项目ⅠⅡⅢⅣⅤⅥ卫矛醇++--+-山梨醇+++++-水杨苷---+--ONPG --+-+-丙二酸盐-++---KCN ---++-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

5.5 血清学分型鉴定5.5.1 抗原的准备一般采用1.5%琼脂斜面培养物作为玻片凝集试验用的抗原。

O血清不凝集时,将菌株接种在琼脂量较高的(如 2.5%~3%)培养基上检查,O抗原在干燥环境中发育较好;如果是由于Vi抗原的存在而阻止了O凝集反应时,可挑取菌苔于1mL生理盐水中做成浓菌液,于酒精灯火焰上煮沸后再检查。

H抗原发育不良时,将菌株接种在0.7%~0.8%半固体琼脂平板的中央,待菌落蔓延生长时,在其边缘部分取菌检查;或将菌株通过装有0.3~0.4%半固体琼脂的小玻管1~2次,自远端取菌培养后再检查。

5.5.2 O抗原的鉴定用A~F多价O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同时用生理盐水做对照。

在生理盐水中自凝者为粗糙形菌株,不能分型。

被A~F多价O血清凝集者,一次用O4、O3.10、O7、O8、O9、O2和O11因子血清做凝集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判定O群。

被O3.10血清凝集的菌株,再用O10、O15、O34、O19单因子血清做凝集试验,判定E1、E2、E3、E4各亚群,每一个O抗原成分的最后确定均应根据O单因子血清的检查结果,没有O 单因子血清的要用两个O复合因子血清进行核对。

不被A~F多价O血清凝集者,先用57种或163种沙门氏菌因子血清中的9种多价O血清检查,如有其中一种血清凝集,则用这种血清所包括的O群血清逐一检查,以确定O群。

每种多价O血清所包括的O因子如下:O多价1 A,B,C,D,E,F群(并包括6,14群)O多价2 13,16,17,18,21群O多价3 28,30,35,38,39群O多价4 40,41,42,43群O多价5 44,45,47,48群O多价6 50,51,52,53群O多价7 55,56,57,58群O多价8 59,60,61,62群O多价9 63,65,66,67群5.5.3 H抗原的鉴定属于A~F各O群的常见菌型,依次用表7所述H因子血清检查第1相和第2相的H抗原。

表4-7 A~F群常见菌型H抗原表O群第1相第2相A a 无B g,f,s 无B i,b,d 2C1 k,v,r,c 5,Z15C2 b,d,r 2,5D(不产气的) d 无D(产气的) g,m,p,q 无E1 h,v 6,w,xE4 g,s,t 无E4 i不常见的菌型,先用163种沙门氏菌因子血清中的8种多价H血清检查,如有其中一种或两种血清凝集,则再用这一种或两种血清所包括的各种H因子血清逐一检查,以确定第1相和第2相的H抗原。

8种多价H血清所包括的H因子如下:H多价1 a,b,c,d,iH多价2 eh,enx,enz15,fg,gms,gpu,gq,mt,gz51H多价3 k,r,y,z,z10,lv,lw,lz13,lz28,lz40H多价4 1,2;1,5;1,6;1,7;z6H多价5 z4z23,z4z24,z4z32,z29,z35,z36,z38H多价6 z39,z41,z42,z44H多价7 z52,z53,z54,z55H多价8 z56,z57,z60,z61,z62每一个H抗原成分的最后确定均应根据H单因子血清的检查结果,没有H单因子血清的要用两个H复合因子血清进行核对。

检出第1相H抗原而未检出第2相H抗原的或检出第2相H抗原而未检出第1相H抗原的,可在琼脂斜面上移种1~2代后再检查。

如仍只检出一个相的H抗原,要用位相变异的方法检查其另一个相。

单相菌不必作位相变异检查。

5.5.4 Vi抗原的鉴定用Vi因子血清检查。

已知具有Vi抗原的菌型有:伤寒沙门氏菌,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都柏林伤寒沙门氏菌。

6 结果综合以上生化试验和血清学分型鉴定的结果,按照表或有关沙门氏菌属抗原表判定菌型,并报告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