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
“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
“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
张广智
【期刊名称】《协商论坛》
【年(卷),期】2022()3
【摘要】樊粹庭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廪生。
他自幼酷爱文学艺术,在父亲监督下读书,遍览中外古典名著。
1919年,年仅14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5年后转入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预科二年级。
樊粹庭灵敏聪慧,酷爱戏曲。
在开封求学期间,他不顾父亲训斥和老师劝阻,经常出入票房、戏院,拜京剧名角贺桂福、云路卿为师学戏。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张广智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
【相关文献】
1.试论“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的悲剧意识
2.樊粹庭在豫剧现代化进程中的卓越贡献
3.试论“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的艺术成就
4.试论“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的悲剧意识
5.“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樊粹庭的简介
樊粹庭的简介樊粹庭是著名豫剧作家、改革家和教育家,被称为“现代豫剧之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樊粹庭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樊粹庭的简介樊粹庭(1905~1966),原名樊郁。
河南遂平人。
192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
学生时代经常出入戏院和票房,与艺人交往,并粉墨登场。
1934年创办豫声剧院,自任团长、编剧和导演,改革豫剧的表演、音乐、服装及化妆。
1935年开始编写剧本,在20余年中创作、改编剧本58 部,他的多数剧作思想内容比较健康、进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他的剧作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手法新颖。
代表作有《叶含嫣》、《涤耻血》、《红珠女》等。
他还是一位勤奋的戏曲导演,一生排戏60多部,以细致、深刻见长。
樊粹庭的艺术特点樊粹庭的剧目创作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他这近60部作品中以女性为主的占了绝大多数,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他深知豫剧已发展到了“吃包子吃馅儿,听戏听旦儿”这样一个旦行占据舞台中心的地步,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作为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痛感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压迫之深,同时他对妇女在中国社会地位的低下深怀同情之心。
正因如此,在他的剧目中,塑造了一系列他理想中的妇女形象,《涤耻血》中的刘芳、《义烈风》中的童玉珊、《女贞花》中的邱丽玉、《克敌荣归》中的华慧娟、《杨满堂》中的杨满堂等许多女性形象。
在这些剧目中,他从不单纯去表现妇女地位的低下,也从不塑造逆来顺受的妇女形象,而是着力表现女性人物的同情心和大智大勇。
她们或杀敌雪耻,以身殉国(《涤耻血》中的刘芳),或侠肝义胆,仗义平冤(《义烈风》中的童玉珊),或送夫从军,义不受辱(《克敌荣归》中的华慧娟),或心灵美好,舍己救人(《女贞花》中的邱丽玉),或襟怀坦荡,不输须眉(《杨满堂》中的杨满堂)。
可以说他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是继承发展了中国戏曲中的民主精华,同时又极具当代新女性特点的人物形象。
而他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样的人物形象,是与他作品中的人民性分不开的,而他这种人民性,就是他总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歌颂、去赞美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勇敢,去赞美、去赞颂中国妇女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樊粹庭戏剧创作方法简论
樊粹庭戏剧创作方法简论作者:张大新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14年第01期摘要:樊粹庭是豫剧现代化进程的奠基者和开路先锋,是名副其实的“现代豫剧之父”。
他一生创作改编剧本70余部,在创作和舞台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剧本创作方法。
樊粹庭的剧本创作以舞台演出为基本出发点,注重剧本舞台性与文学性的紧密结合,在题材处理上善于使用夸张的方法,注重题材传奇性与平民性的结合,基本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依循;在形象塑造上长于通过细腻复杂的心理描写,塑造出一个个与时代、环境、人物地位相吻合的动态人物形象;他的剧本语言通俗晓畅,有明确的舞台指向性,朴实生动,意蕴丰赡;在情节安排上,他的剧本主线清晰、情节紧凑、冷热相济,整体节奏张弛有度,显现出非凡的功力。
关键词:樊粹庭;剧本创作;舞台性;传奇性;平民性;冷热相济樊粹庭(1905~1966),原名樊郁,河南遂平人,192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教育系。
1934年冲破重重阻力,创办“豫声戏剧学社”和“豫声剧院”,从剧场、舞台、器乐、唱腔、表演、服饰到剧院管理等实施全方位的革新。
并于1935到1936两年间,自编自导了7部大戏,结束了河南梆子向无剧本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梆戏粗俗浅陋的面貌,使其步入主流文化的殿堂,完成了从庙会高台向都市剧场的跨越。
1937年“七七事变”后,“豫声剧院”更名为“狮吼剧团”,辗转各地,编演爱国剧目,为抗日救亡募集资金。
1942年,在流寓西安的豫籍难童中招收学员,创办“狮吼儿童剧团”,编写新剧,训练演员,推动了豫剧在西北乃至全国各地的传播。
樊粹庭自觉以“重大担负者”自任,坚守“戒绝旧剧恶习,充实自己德能,规正社会人心”的艺术宗旨,毫不懈怠地下“埋头工夫”,创作改编了70余部剧本,执导上演了数百部传统与现代豫剧,是豫剧产生三百年来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最优秀的剧作家和导演,堪称豫剧现代化进程的奠基者和开路先锋、名副其实的“现代豫剧之父”。
在他的引导和带动下,豫剧薪火相传、与时俱进,发展成受众最多、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
论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
作者: 谢柏梁[1]
作者机构: [1]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
出版物刊名: 戏曲艺术
页码: 10-1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东京杂剧;河南梆子;现代豫剧;樊粹庭
摘要:从北宋的东京杂剧、明清的河南梆子到民国以来的现代豫剧,樊粹庭以百部豫剧的改编作品与原创作品,以二十部被称之为"樊戏"的剧目代表作,结束了河南梆子一向缺少独立和完整台本的历史,代之以改编戏和新编戏为主体的豫剧剧目荟萃.作为剧作家、导演、剧团与剧场主管和豫剧教育家,他与陈素真珠联璧合的合作,形成了樊戏和陈派艺术的开宗立派,促进了崔兰田之崔派艺术的发育和养成,也对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的风格各异的表演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具体的关照.他所创办的狮吼剧团,融儿童剧团和豫剧教育为一炉,为豫剧事业的长足发展开辟了新的生面.凡此种种,皆使得樊粹庭成为大家公认的现代豫剧之父.。
试论“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的艺术成就
导演等工程,把豫剧提升为受众最多 、 传播 最广、影响最 大的地方剧种之一 。 樊粹庭 以毕生 的心血和智 慧投 身于豫 剧的编导和传播 ,自 觉担负起改革豫剧 的重 任 ,是 河南梆 子步人 现代 化进 程的光 荣前 驱 ,故人们把樊粹庭先 生誉为 “ 现代豫剧之 父 ”是恰如其分的。正是 民国时期 以樊粹庭 为 代表 的一批 知识分 子对豫 剧 改革 的深度 介入 ,才使河南梆子舞 台面貌一新 。历史将 樊粹庭与关汉卿 、 魏 良辅 、李渔等联系在一 起, 理所 当然地定格为中华豫剧从古典走 向 现代进程 中一架坚实的桥梁、一座巍峨的丰
、
知识分子投身豫剧
豫剧是 一个来 自民间 的草根戏剧 , 从来 都是 以群众喜 闻乐见为标准 , 它有着来 自 泥 土的芳香 。樊粹庭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 , 作为一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 作 为一个在政府单位的公职人 员 , 把毕生精力 从事戏 曲编剧和导演 , 这开了近现代中国戏 曲发展史上的知识分子投 身豫剧 的先河 , 从 此使豫剧有了规范 , 有 了人文精神 ,十分难
文史艺术 2 0 1 4年 7月 ( 中)
试论 “ 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的艺术成就
许 宏
( 信 阳市戏剧 家协会 ,河南 信 阳 4 6 4 0 0 0)
被誉 为 “ 现代豫 剧之父 ”的樊粹庭先生 对我 国现代豫剧具有开拓性的成就。从上世 纪三 四十年代起 , 樊粹庭先生就把 自己的命 运 紧紧地与现代豫剧结合 在一起 , 在艰难 困 苦 的条件下 , 从事着现代 豫剧教育和豫剧改 革 ,这对发展豫剧事业 ,豫剧改革 , 具 有划
时代的意义。
一
唐王驾前时 , 曾唱四旬词即 “ 小郭瑷太无理 , 他不该把咱爷们欺 。打了为奴还不算 , 不该 骂奴是 狗 的” 。又有 《 陈州放粮 》一剧 , 宋王 出场时念 引子 “ ‘ 孤王生就个 朝廷命 ,
试论樊粹庭的戏曲思想与精神
作者: 赵培强
作者机构: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34-3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1期
主题词: 樊粹庭 豫剧 思想
摘要:樊粹庭是豫剧历史上杰出的剧作家、导演、改革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和他领导的"强力集团"对豫剧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使豫剧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他因此被称为"近现代豫剧之父"。
其成功之路折射出的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戏曲理想与追求、戏曲思想与精神,他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及丰厚的精神财富。
樊粹庭戏剧创作方法简论
剧 本 的文 学 特 性 . 使 剧本 不 至于 成 为类 似 于传 统
剧 目“ E l 传 心授 ” 的演 出本 , 弄 得 与 他 振 兴豫 剧 的
目的相 去甚 远 。“ 舞 台演 出” 是樊 粹庭 剧本 创作 的
寓 西 安 的豫 籍 难 童 中招 收 学 员 。 创办 “ 狮 吼儿 童
作 为 剧本 。 剧 场性 和 文学 性 并 存 的双 重 性 使 我们 在 讨 论 其创 作 方 法 时 必须 兼 顾 二 者 。所 以 ,
剧 团” , 编 写新 剧 , 训练 演员 , 推 动 了豫 剧 在 西 北 乃 至全 国各 地 的传 播 。
樊粹 庭 自觉 以 “ 重大担负者 ” 自任 , 坚守 “ 戒
在 剧本 创 作 时 , 樊 粹庭 不 但 需 要 顾 及剧 本 的舞 台
性, 确 保 它 是 确 确 实 实 的场 上 之 曲 , 还 需 要 顾 及
绝 旧剧 恶 习 , 充实 自己德 能 , 规 正社 会 人 心 ” 的艺 术宗 旨, 毫 不懈 怠 地下 “ 埋 头工夫” , 创 作 改 编 了 7 0余 部 剧 本 ,执 导 上 演 了 数 百 部传 统 与 现代 豫
4 7
红 得言丈学研 究
为 主要 出发 点 。而发 掘作 为场 上之 曲的“ 樊戏” 在 剧 本创 作 过 程 中 的文 学 思想 ,并 不是 无 稽 之 谈 。 我 们 在 阅读 他 的 大部 分 剧本 时 , 可 以不 去 想 象剧 作 在 舞 台上 的演 出形 态 ,只为 欣 赏 剧作 本 身 , 尤 其 是 在 我 们 很 少 能够 看 到 樊 粹 庭 剧 作 在 舞 台 上
豫剧改革之父樊粹庭对豫剧发展呕心沥血的贡献对当代中原后裔的启示
豫剧改革之父樊粹庭对豫剧发展呕心沥血的贡献对当代中原后裔的启示中原复兴目前到了一个关键阶段,需要中原儿女团结起来艰苦努力。
中原清代以来衰落了,在复兴中原的道路上,有很多炳彪史册可歌可泣的榜样人物。
其中一位是现代豫剧改革之父樊粹庭,他为豫剧呕心沥血的贡献,使原本不起眼的豫剧发展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地方剧种做出了无与伦比的付出,他的感人事迹至今读来仍让人震撼!一、雷响豫剧第一声在旧社会,戏曲是广大人民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当时豫剧剧本,都是艺人口传下来的,很少经过文人加工,而且旧戏班的演出一直是在农村跑高台,组织涣散,作风不正。
河南梆子说白了是土语,粗伪不堪。
樊粹庭的出现改变了河南豫剧。
1906年2月27日,樊粹庭出生于河南省遂平县关王庙乡潘庄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
父亲樊允襄曾为中学的国语教师。
遂平县是个具有丰厚戏曲土壤的小城。
少年的樊粹庭自然而然饱受这种民间艺术的滋养。
他常常跑到几里路外的关王庙看戏,回到家里就给同龄人讲解戏文,甚至自编自导。
为此他多次受到祖父的呵斥。
1919年樊粹庭考入开封河南省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开始了中学生活。
课余,樊粹庭依然对戏曲情有独钟,他和开封一些京剧票友组织的“同乐会”交上了朋友,而且学会了《空城计》、《献西川》等几出戏,在同学之中颇受青睐。
虽然这时的中学已经变成了中州大学,但并没有引起樊粹庭的多大兴趣,他的心全扑在戏上,他想退学到北京学习京戏。
父亲知道樊粹庭的想法后,以死相逼,才把樊粹庭又逼回了大学。
可是他痴情于戏曲的心并没有泯灭,反而更加炽热。
他甚至出钱请社会上戏班的人教自己戏。
1928年樊粹庭大学毕业了,大家纷纷寻找工作。
樊粹庭应聘到河南省教育厅人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
而当时的戏曲电影、体育正规教育厅管。
从这时起,樊粹庭在河南各地负责巡回放电影,在放电影时,系统地考察了河南的戏剧。
当时的河南豫剧,没有固定的舞台,都是流动的草台班子,艺人的生活贫困,袒胸露腹,且有吸毒等不良习气,演习的道具也非常简单。
浅论樊粹庭的忠勇侠义女性形象观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 NAL OF J I XI UNI VE RS I T Y
V0 I . 1 3 NO . 3 Ma r . 2 O 1 3
文章编号 : 1 6 7 2— 6 7 5 8 ( 2 0 1 3 ) 0 3—0 1 2 8— 3
对“ 樊戏” 具有重要 意义 , 同时对现代豫剧的发展 也有极为重要 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 : 樊粹 庭 ; 女性形 象; 忠 勇侠 义 ; 剧作观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3 6 . 6 1 文献标识码 : A
樊粹庭被誉为“ 现代 豫剧改 革之父 ” , 在现代豫剧 史 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 开现代 豫剧 风气之先 , 创 建现代 化 剧院、 革除剧团 旧习 、 培养豫 剧人 才 、 创 作改 编大量豫 剧 经典剧 目, 为现代豫 剧发展 作 出了卓越 的贡献 。樊粹 庭 生共 创 作 改 编 剧 目 6 8个 , 其中创作剧 目4 4个 , 改 编 剧 目2 4个 。 在 众 多 的剧 目 中他 创 造 出 了无 数 个 性 鲜 明 的 舞台形 象 , 其 中女性 形象尤 为突 出。从封建 时代走来 的 他更为观照现实生活 中的女性 , 在 他 笔 下 活 跃 着 贞 淑 烈 女、 忠 勇侠义 、 被侮辱被损 害、 颠覆传统的各类女性 , 对现 实世界的不满和无奈成 为他创 作的 内在动力 , 于 是他把 剧本当作反抗的战场 , 把现 实中惨遭 压迫 的女性 转变成 舞 台上的经典 , 赋予 她们不 同 的人 生 。忠 勇侠 义 型的女 子是樊粹庭 的最爱 , 这类女性也深受底 层百姓 的喜爱 , 她 们 身上独具 的特 质反应 了樊粹庭积极进步 的剧作观 。 自古 以来 女 性 就 从 未 真 正 获 得 过 独 立 的地 位 , 哈贝 马斯在《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 一 书中 , 把 人类活动 的领域 划分为“ 公共领域” 和“ 私人领域 ” 。“ 公众领 域是男人 的 活动领域 , 而私人领域才是女人活动 的场所 。也 就是说 , 男人以工作和政治这些公 众世 界为 主 , 而 女人与 生俱来 的位置是在家里 , 是 以家庭 这个私人 世界 为其 主要活动 领域。 ” …这一划分是就性 别而言 的 , 这 种 划 分 方 式 极 大
戏剧导演思想研究
戏剧导演思想研究摘要:樊粹庭先生是著名的豫剧改革家,也是豫剧剧作家、戏剧导演,其在戏剧导演领域是一位锐意开拓的先行者。
樊粹庭戏剧导演理念形成的原因:一是中国戏曲及传统文化底蕴为其戏剧导演理念的形成提供了能量和源泉;二是时代意识的影响和启示,奠定了其豫剧发展变革中"民众戏剧"观念的基础;三是人生境遇、内心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樊粹庭;导演理念;形成机制樊粹庭不仅是豫剧发展史上第一位剧作家,也是最先具有明确的导演意识并在导演艺术上锐意开拓的先行者。
“戏剧导演艺术是指以文学剧本为依据、以演员表演为主体、运用和组织各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进行综合的二度创造的艺术创作活动”。
①“戏剧导演”产生于19 世纪50 年代,直至20 世纪现实主义导演技法的发展成熟,戏剧导演才逐步成长为一门真正独立的艺术。
樊粹庭先生的戏剧创作始于20 世纪30 年代,其戏剧导演理念和创作手法在戏剧改革的浪潮中不断进步并逐步成熟。
从其所带领剧团的演出史料中不难发现,樊粹庭先生的导演理念和导演尝试与其全方位的豫剧改革是同步进行的。
樊粹庭先生担负着近代豫剧变革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任,被称为“现代豫剧之父”。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语句正是整个20 世纪动荡不安中国的写照。
在20 世纪初,清王朝即将走向末路,八国联军大肆掠夺并压迫苦难的中华民族,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知识分子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并急迫地寻求着唤醒民心的方式。
一部分有志人士重新对中国传统文化投以极大热情,渴望通过戏曲激起人民反抗意识。
于是,戏剧成为一些知识分子手里的思想武器,他们一面开始改良戏曲,另一面则引入新兴话剧这一舶来的戏剧新样式。
在继承中国戏曲优良传统基础上,樊粹庭从时代变革中吸取经验教训,开始了对豫剧的改革。
下面就樊粹庭戏剧思想进行阐述。
一、中国戏曲及传统文化的深层的影响樊粹庭从小便对传统戏曲有着深厚的情感,几近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对戏曲的情感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他走上戏剧创作、导演、改革之路的原始动力。
樊粹庭对豫剧的戏曲文化史意义
在豫 剧 的发 展 史 上 曾有 三 次 大 的改 革 和 兴 盛 :
豫 剧 之 父 ” 他 推 进 了豫 剧 都 市化 进 程 , 作 和 改 编 了一批 豫 剧 经 典 剧 目, 幅提 升 了豫 剧 品 住 。 确 立编 导 中心 。 创 大 他
制, 组织 管理 新 型 团 队 , 成豫 剧 思 想 内容 和 艺术特 征 的现 代 化 , 为豫剧 的 传 承发展 培 养 了大批 骨 干人 才 。 促 并
目的就 是要 让 豫 剧从 高 台走 入 剧 场 , 农村 走 向城 从 市 . 体提 升豫 剧 的品位 和 质量 。 9 5 整 1 3 年他 的处女 作 《 云志》 凌 在开 封上 演 , 一举轰 动 , 而《 烈风 》 《 继 义 、 涤 耻 血 》 《 壤恨 》 《 、霄 、 女贞 花 》 等剧 目也 都 取得 了 巨大
连 创作 了《 克敌 荣归 》 《 、 巾帼侠》 《 、伉俪 箭 》 1部 剧 等 6 作 , 编 了《 阳桥 》《 祭桩 》 《 改 洛 、大 、卖苗 郎》 部传 统 等6
剧 目 。9 2 , 在西 安 兴 办 “ 吼 儿 童剧 团 ” 既应 14 年 他 狮 ,
安 、 口 、 京 、 海 、 州 、 南 、 平 等 地 观 摩 学 汉 南 上 杭 济 北
生 的影 响至今无人 能及 。 文分三方 面简要论 述他对 本
全面 改革 出现 的鼎盛 ; 再一 次就 是新 中国成 立后 , 以 常香 玉 和河 南 豫 剧 院 三 团为 代 表 , 豫 剧 声 腔 和音 对 乐 的革新 和探 索 而 在全 国掀 起 的豫 剧 热 潮 。1 中 , [其
浅谈“樊戏”
浅谈“樊戏”作者:赵贠来源:《好日子(下旬)》2017年第11期摘要:崔兰田说:“樊粹庭先生是个进步剧作家、锐意改革的革新家,为我们的戏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樊粹庭先生是豫剧剧目的革新家,开拓者,出自他之手的作品被称为“樊戏” 本文阐述了,樊粹庭先生的坎坷为樊戏的创作奉献的一生,樊戏的创作特点,以及在豫剧剧目的卓越成就。
关键词:樊粹庭先生;剧作家;豫剧改革;开拓者;革新家谈起豫剧这一中华戏剧艺术瑰宝,便不能不提樊粹庭这个名字。
常香玉说:“樊先生在豫剧事业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经验在当前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当中,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陈素真说:“樊先生功绩昭著,他是豫剧改革史上的一位大功臣。
”杨兰春说:“他是豫剧导演的开拓者,是豫剧第一改革家。
”正是民国时期以樊粹庭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对豫剧改革的深度介入,才使河南梆子舞台面貌一新。
历史将樊粹庭与关汉卿、魏良辅、李渔等联系在一起,理所当然地定格为中华豫剧从古典走向现代进程中一架坚实的桥梁、一座巍峨的丰碑。
一、樊粹庭先生的生平樊粹庭,原名叫樊郁,河南遂平人。
著名的豫剧作家被称为“现代豫剧之父”。
1919年,樊粹庭离开了家,来到开封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就读的时候,不顾父亲训斥和老师劝阻,与几位喜爱文艺的同学组建起京剧队,自任队长。
课余时间组织同学们排练,节假日就搭台演出。
他曾扮演《赵氏孤儿》的程婴,以及《女起解》中的崇公道。
学习期间,还在冯玉祥成立的河南农村训练处艺术股兼职教授过一年多戏剧课。
192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
学生时代的他经常出入戏院,与艺人交往,并粉墨登台演出。
樊粹庭对古老厚重的艺术始终保持着虔诚、敬畏的心态,积极捕捉河南梆子和其他戏剧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将京剧、昆剧甚至话剧、电影等表演艺术融为一体,聚合升华,一步一步把豫剧锻造成为京剧之外的第一大地方剧种。
戏剧界前辈熟知的豫剧声腔提炼、剧场改造,板胡的引进,二胡的添加,舞蹈与表演的教习,以及后来对秦腔表演特长的借鉴、吸纳,舞台技术的借鉴等,无不凝聚着樊粹庭的智慧。
樊粹庭豫剧改革的戏剧史意义
樊粹庭豫剧改革的戏剧史意义作者:康保成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14年第01期摘要:从我国戏剧史的发展看,樊粹庭的豫剧改革活动是1949年前的地方戏曲戏剧化大潮中的一个典型个案。
他结束了旧河南梆子向无剧本的历史,培养了众多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梆子由此迈入了现代豫剧的行列。
可以说,自樊粹庭起,豫剧开启了戏剧化、艺术化并相对雅致的新时代。
关键词:樊粹庭;豫剧;戏剧改革张大新教授编校的《樊粹庭文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翻阅一过,收获良多。
本文拟从两个角度讨论樊粹庭戏剧活动及《樊粹庭文集》出版的意义。
一从我国戏剧史的纵向发展看,樊粹庭的豫剧改革活动是1949年前后地方戏曲戏剧化大潮中的一个典型个案,河南梆子由此迈入现代豫剧的行列;而《樊粹庭文集》则为研究樊先生的戏剧活动、为研究这一时期地方戏曲改革改良的过程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原始资料。
众所周知,自清末始,一股全面否定传统戏曲的思潮汹涌而来。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时任广东潮州知府的吴荫培赴日本考察,回国后请两江总督端方代奏光绪,提出应当改革的“当务之急,约有五端”,其中之一为戏剧改良:“似宜仿日本例,一律说白,其剧本概由警察官核定。
”{1}虽然光绪的批示不完全赞同吴荫培的建议,但到“五四”前后,几位人们熟知的文化巨匠对戏曲的冷嘲热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使得戏曲界不得不再次思考传统戏剧向何处去的问题。
其实,以齐如山(1875~1962)、梅兰芳(1894~1961)为代表的京剧界早在辛亥革命之初就意识到了旧剧的局限。
民国元年(1912),齐如山在看过梅兰芳主演的《汾河湾》后给梅写了一封长信,希望他改革旧剧表演中不合情理的地方,梅欣然接受,由此拉开了京剧改革的大幕。
在抗战前,梅兰芳率领京剧团访美、访苏、访日,这时的京剧与往日相比已经面貌一新。
而“麒派”代表人物周信芳(1895~1975)在上海的艺术实践,表明他在京剧改革的路上走得更远。
这一时期的京剧改革,在探索“传统戏曲戏剧化”的路上做足了功夫。
论樊粹庭豫剧创作实践的创新性特征
论樊粹庭豫剧创作实践的创新性特征郭路遥摘 要:樊粹庭先生在豫剧发展史上做出了诸多贡献,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
他所创作、改编了一批如《三上轿》《叶含嫣》等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剧目,被统称为“樊戏”。
其中,樊粹庭在豫剧创作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不仅在创作理念上,而且在创作实践上,在舞台表演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樊粹庭先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樊粹庭;豫剧;改革;唱腔;舞台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郭路遥(1995-),女,上海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豫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史上,曾有三次大的改革,使豫剧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其中,樊粹庭对豫剧所作的改革影响最大。
他发扬民族精神,立足中原大地,把豫剧铸造为受众最多、传播最广的地方剧种,并且在民族解放的进程中实现了豫剧的现代化转型。
他的改革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价值,成功地把豫剧推向了一个时代高峰,被学术界誉为“现代豫剧之父”。
今天,我们回顾总结樊粹庭豫剧改革的经验,对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学习和传承樊粹庭改革创新精神,推动豫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樊粹庭豫剧改革创新的历史阶段樊粹庭(1905-1965),著名豫剧作家、改革家和教育家,原名樊郁,河南遂平人。
1919年,他考上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樊粹庭在上学期间,正是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
在民主爱国运动的影响下,樊粹庭和当时许多受过教育、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一样,积极投身到这场运动中去。
樊粹庭在中州大学读书期间,主动接受晚清戏剧改良思潮的熏陶,认识到戏剧作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娱乐形式,其所具有的启迪民众、规风正俗的教化作用,是其他任何知识形态和文艺样式都无法取代的。
于是,樊粹庭果断地弃官从艺,把全部精力投身于豫剧改革上。
大体说来,樊粹庭对于豫剧的改革创新,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29年-1934年,是樊粹庭豫剧改革创新思想的形成时期1929年,樊粹庭从中州大学(现今河南大学)毕业获得文科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河南省教育厅任工作,担任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
智慧树知到《中国戏曲剧种鉴赏》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戏曲剧种鉴赏》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中国戏曲剧种鉴赏》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戏曲界通常称,中国戏曲有三百多个剧种。
A:对B:错正确答案:对第一章1、昆曲发源地是哪里?A:北京B:昆山C:昆明正确答案:昆山2、明末沈宠绥所作的戏曲声乐著作其书名是什么?A:《度曲须知》B:《度曲刍言》C:《习曲要解》正确答案:《度曲须知》3、昆曲的伴奏乐器以什么为主?A:琵琶B:唢呐C:笛正确答案:笛4、曾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这一出是什么戏?A:《牡丹亭》B:《十五贯》C:《浣纱记》正确答案:《十五贯》5、中国昆曲被选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在哪一年?A:2001年B:2000年C:2002年正确答案:2001年6、京剧的伴奏乐器是以什么为主?A:琵琶B:胡琴C:笛D:唢呐正确答案:胡琴7、汤显祖的作品“后二梦”指的是哪两部戏曲?A:《牡丹亭》B:《邯郸记》C:《紫钗记》D:《南柯记》正确答案:《邯郸记》,《南柯记》8、昆曲《斩娥》是出于元杂剧《大刀会》的么?A:对B:错正确答案:错9、昆曲《琴挑》是出于明传奇《浣纱记》的么?A:对B:错正确答案:错10、昆曲《冥判》是出于明传奇《牡丹亭》的么?A:对B:错正确答案:对11、昆曲《夜奔》是出于明传奇《宝剑记》的么?A:对B:错正确答案:对第二章1、秦腔的发源地是哪里?A:山西C:陕西D:河南正确答案:陕西2、清乾隆中叶严长明所著戏曲研究论著其书名叫什么?A:《秦云撷英小谱》B:《清稗类钞》C:《啸亭杂录》D:花部农谭正确答案:《秦云撷英小谱》3、因“错认”一场,被曹禺先生认为“可以和莎士比亚剧作媲美”的作品是A:《游西湖》B:《五典坡》C:《三滴血》正确答案:《三滴血》4、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哪一年?A:2006B:2005C:2004正确答案:20065、《火焰驹》的作者是李芳桂吗?A:对B:错正确答案:对6、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是?B:西安三意社C:西安易俗社正确答案:民众剧团7、西京三部曲《西京故事》、《大树西迁》、《迟开的玫瑰》的作者是?A:陈彦C:党小黄正确答案:陈彦8、“西秦腔二犯”这一曲调出自?A:《秦云撷英小谱》B:《钵中莲》C:《秦腔论》正确答案:《钵中莲》9、清代著名秦腔演员魏长生以那部剧作轰动京师?A:《打金枝》B:《清风亭》C:《滚楼》D:《三娘教子》正确答案:《滚楼》10、《三滴血》的作者是?A:马健翎C:范紫东正确答案:范紫东11、《卖水》出自那部作品?A:《五典坡》B:《蝴蝶杯》C:《三滴血》D:《火焰驹》正确答案:《火焰驹》第三章1、川剧创造的绝活A:吐火B:顶灯C:变脸正确答案:C2、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大奖的川剧演员是:A:陈智林B:沈鉄梅C:陈巧茹D:田蔓莎正确答案:B3、“帮、打、唱”是川剧哪一种声腔的特色?B:高腔C:胡琴D:弹戏正确答案:B4、“保护、继承、创新、发展”是198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振兴川剧的八字方针。
樊粹庭豫剧《李慧娘》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文化启示
樊粹庭豫剧《李慧娘》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文化启示冯曙琼【摘要】明人周朝俊传奇《红梅记》对后世戏曲影响深远\",李慧娘\"为剧目的戏曲改编本众多,呈现了不同形象与文化内涵的李慧娘,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昆剧本和京剧本等.但无论是原作《红梅记》,还是后世改编本,在结构上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皆有所欠缺.而樊粹庭豫剧改编本《李慧娘》不仅突破原作艺术格局,又与其他改编本的李慧娘形象迥然有别,作者通过精心的关目安排与情节设置,塑造了至情至义的李慧娘;并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的过程中,赋予李慧娘鬼魂以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从而塑造了具有全新人格气质的李慧娘.这不仅显现了作者一贯的对女性的人文关怀,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启示意义.【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0)005【总页数】6页(P635-640)【关键词】樊粹庭;李慧娘;至情至义;女性意识;文化启示【作者】冯曙琼【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5自问世以来,明人周朝俊传奇《红梅记》对中国传统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近代以来,李慧娘复仇的女性形象受到众多剧作家的青睐,以“李慧娘”为剧目的戏曲改编本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昆剧本和京剧本。
这些改编本多取传奇本《红梅记》中李慧娘与裴舜卿这一条线索,以李慧娘获得爱情和复仇精神为主线。
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的樊粹庭依据《红梅记》改编创作豫剧《李慧娘》[2],在保留传奇本《红梅记》中裴舜卿与李慧娘、卢昭容两条线索相存的基础上,摒除了传奇本结构繁杂的缺陷,在精心的关目安排和情节设置中,不仅赋予李慧娘鬼魂现代女性意识,又注入了忍辱负重、行侠仗义和成人之美的道德理性精神;剧作在凸显女主人公倔强不屈的复仇形象的同时,又揭示了她在爱而不得的境况下至情至义、至真至善的人格精神,从而具有了大义凛然、舍己为人的现代意义。
浅论樊粹庭的忠勇侠义女性形象观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Created by FanCuiting in
His Drama
作者: 杨志敏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出版物刊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页码: 128-13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樊粹庭;女性形象;忠勇侠义;剧作观
摘要:"现代豫剧改革之父"樊粹庭,一生创造无数个性鲜明的舞台形象,其中对忠勇侠义女性形象的刻画更是独具特色,探究这类女性形象身上所折射出的樊粹庭积极进取、锐意改革、追求进步的剧作观,不仅对"樊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现代豫剧的发展也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
樊粹庭先生是大家公认的伟大剧作家、卓越的豫剧改革家和戏剧教育家。
我很敬佩这位河南老乡,也很喜欢他的戏。
我小时候在家乡杞县看的第一个戏就是他的《麻疯女》,至今六十年了,仍历历在目。
从我对“樊戏”的不断学习,对西安市豫剧团七十年历史的不断熟悉和对豫剧发展史的不断了解中,我深深感到,樊粹庭先生不愧为“现代豫剧之父”,是豫剧的莎士比亚!
1940年8月,樊粹庭带领狮吼剧团来西安落户扎根。
几十年来,不仅给在陕西的几百万河南老乡带来了鼓舞,带来了力量,也给三秦父老带来了快乐。
樊粹庭、“樊戏”、狮吼剧团,不但是豫剧文化中的一座巍峨的山峰,也是三秦戏曲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年是樊粹庭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们纪念他,正是为了永不忘却他对豫剧事业的伟大贡献。
是他为豫剧挺身而起,肩起改革重任,把豫剧推向了一个时代的高峰;是他为豫剧在陕西开辟了第二个故乡,为豫剧的传播和三秦文化的融合谱写了新篇章。
他的英名,他的戏,将永远镌刻在豫剧的丰碑上;他的戏剧
精神,他的艺品和人品,也将永远活在中原和三秦舞台上。
樊粹庭先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
作为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剧本37个,改编剧本20个,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大悲剧:《涤耻血》、《三拂袖》、《霄壤恨》、《义烈风》;四大喜剧《洛阳桥》、《凌云志》、《女贞花》、《柳绿云》;四大历史剧《王佐断臂》、《水工郑国》、《宋景诗与武训》、《再生铁》;四大神话剧《红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雷峰塔》。
作为导演艺术家,他是豫剧的第一位专业导演,既是学者型又是专家型,敢于借鉴,勇于创新,追求大俗大雅,文武双美。
“樊戏”的风格,“樊戏”的美,也可以说是“樊派”豫剧特色,从他所导演的数百部戏中就十分鲜明而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作为戏剧教育家、剧团管理家,也是硕果累累,成就卓著。
从1934年的开封豫声剧院,到1941年的西安狮吼儿童剧团,再到解放初期的狮吼剧团新生部,先后办训练班八次,培养出优秀人才数百人。
尤其是不惜重金聘请高水平的名家执教,这在当时的一般剧团是很难做到的。
从樊先生的戏剧思想和一系列的戏剧实践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一个总目标,就是一切为了豫剧改革,他的最有戏曲文化史意义的贡献就在于对豫剧的改革。
正
是由于改革,使豫剧由艺人豫剧向文人艺人结合型方面转换,为豫剧开创出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由于改革,使豫剧结束了只有表演没有剧本的时代;由于改革,使传统豫剧向现代豫剧转换,为豫剧开创了第二传统;由于改革,使豫剧在三十年代的中国地方戏中狮吼而起,独树一帜。
正因为如此,我敬称樊粹庭先生为“现代豫剧之父”。
没有樊先生的豫剧改革,不知豫剧要落后其他地方戏多少年。
总之,樊粹庭、“樊戏”、狮吼剧团,给豫剧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给河南和陕西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戏曲文化资源,也可以说是一部宝贵的“樊戏学”,很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豫剧是河南人最喜欢的剧种,也是河南人的心灵之歌。
台上唱了几百年,台下乐了几百年,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兴趣未减。
我的家乡杞县就是一个戏窝子,三里五村就有戏班子,老老少少都会哼几句。
豫剧名旦陈素真就是当年杞县人的“戏神”,一提她的小名狗妞,没有人不知道。
可是不知怎么,传到三十年代的豫剧,却是那么破旧,那么粗糙,可能是人穷了戏也穷了,和全国其他地方戏相比,豫剧的确落后了。
时代的呼唤,民众的期盼,催促着新豫剧的诞生。
正在此时,樊粹庭顺时而起,他的豫声剧院、豫声戏剧学社在开封出现,如同一声春雷,奏响了豫剧的晴空,
为豫剧揭开了一个新时代。
它不同于开封、郑州等地的剧场、舞台,而是一个全新的、具有现代教育性质的演出团体。
当时其他的剧场、舞台及戏曲班社,在极其恶劣的政治条件、生活条件下开展戏剧活动,为豫剧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出了一个个辉煌,也涌现出了不少豫剧名家。
而樊粹庭的豫声剧院、豫声戏剧学社,不是为了谋生,这一点不同于旧戏班。
樊粹庭弃官入戏,就是为了豫剧改革的宏伟大业,为了社会民众的人文觉醒。
说它是全新的,这不仅表现在剧场、舞台、服装、乐器伴奏、管理制度、培训教练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剧本创作、舞台呈现方面,讲究排场,文武兼备,旦角戏多,热闹好看。
可以说,樊粹庭的豫剧改革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戏剧中也是独树一帜的,是内外改革,齐头并进。
既从剧本创作上和时代结合,和生活贴近,开出一条新路,又在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并广泛吸收借鉴兄弟剧种的长处和一些新兴艺术的手法,为豫剧舞台艺术换了新颜。
从豫声剧院、豫声戏剧学社到狮吼旅行剧团,到狮吼儿童剧团、狮吼剧团,一直到西安市豫剧团,在河南,在西安的舞台上努力奋斗了整整七十年,这七十年也可以说是不断改革进取的七十年。
这样的班社,这样的剧团,在豫剧的班社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说到传统豫剧向现代豫剧的转换,如同中国戏剧向现代样式的转换一样,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演进的历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
戏剧是时代的艺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戏剧形态、不同的审美风尚。
与时俱进,也是戏剧的发展规律。
走向现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我所理解的“现代戏剧”,不仅仅是指一个历史阶段,及其外在表现形态和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在戏剧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及其思想意蕴等方面所含有的时代性、现代性。
不管是传统戏、新编历史剧或现代戏,在它的精神内核中必须闪耀着时代性和现代性之光,是现代人所体味到或者能引起现代人思想、情感共鸣的人生况味、生命意识和审美愉悦。
就地方戏来讲,既要具有开放性和审美共性,也要具有地方性和审美个性。
“樊戏”就具备了这种现代戏剧的品格,它的出现标志着豫剧转型的开始,也可以说樊粹庭在传统豫剧和现代豫剧之间架起了一座转型的桥梁。
当然,在三四十年代,还有其他豫剧作家和艺术家为传统豫剧的转型做了不少努力。
但作为一个剧种,一个历史时期、一个时代的最高水平的代表人物,要数樊粹庭先生。
他的戏既是传统的,民族化的,又是现代的,戏曲化的。
这是他不断改革、不断探索的结果。
三十年代的剧作,多为吸收传说、借鉴小说、参照历史编演
而成,基本上走的是传统戏曲编演的路子;四十年代就脱胎换骨,独出机杼;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就自然天成,光彩照人了。
从樊粹庭剧作的呈现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对传统豫剧文体的精心改造,即开放性的叙事方式,注重故事性、传奇性,注重情节的丰富性和内在的戏剧性;在抒情方式上,独白式、内心式、代作者立言式,交相使用。
手法多样灵活,戏也就显得生动活泼。
“樊戏”的这种戏剧样式,我称之为豫剧的新传奇体样式,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是“樊戏”的一个核心载体,戏的思想性、艺术性、戏剧性,人物塑造,情理义的揭示,技艺的展现等等,都是在故事性、传奇性中产生的。
即使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要故事化、传奇化。
“樊戏”之所以有戏,吸引人,这也是个重要因素。
鲜明强烈的中原文化精神,也是改革、转型后的“樊戏”的一大特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出一方戏,一方戏的精神就是一方人的精神。
我们河南人的生存意识相当强烈。
要生存,要过上和平安定的好日子,就要吃苦耐劳,就要对人宽容忍让,就要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敢爱敢恨,仗义疏财;身系国家,心系民生;乐观自信,奋斗不息。
我想,这些就
应该是我们所说的中原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在传统豫剧中,从不少人物身上体现出了这种精神,但是不充分,不强烈。
而在“樊戏”中就不一样了,像《涤耻血》中的刘芳,《义烈风》中的童玉珊,《巾帼侠》中的罗剑琴,《霄壤恨》中的邵巧云,《红珠女》中的红珠女,《王佐断臂》中的王佐,《劈山救母》中的三圣母、刘彦昌、沉香,《杨满堂》中的杨满堂,《水工郑国》中的郑国等等,一个个都表现出了中原人的血性和气概,使整个戏的精神和情调显得情深意浓,慷慨豪迈,昂扬向上。
由于樊先生的勇于改革,也给豫剧带来了不同于传统豫剧的优良传统的第二传统,即戏剧要身系国家民族命运,心系广大人民群众,反映时代生活,关怀大众人生;要有自己的编剧、导演,要有自己的特长和个性;要为演员写戏,要为名演员写戏;要培养唱得响、演得红的优秀人才;要敢于立足城市,在城市求生存、求提高,并闯出自己的一条路来。
这是“樊戏”中所体现出来的豫剧的第二传统精神。
豫剧的第一传统是宝贵的,而第二传统更宝贵,它既是第一传统的承续,又是第一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促使现代豫剧诞生和成长的基因。
这些,在现在看来好像已不新鲜,可在三十年代却是了不起的,更何况我们现在
在某些方面还没做到家。
总之,樊粹庭先生的豫剧改革是成功的,成就是辉煌的,也是经得起历史和戏剧实践检验的。
豫剧能有今天,应该感谢这位“现代豫剧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