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文论复习题纲)教学文案
马克思复习提纲[五篇模版]
![马克思复习提纲[五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98b483c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4.png)
马克思复习提纲[五篇模版]第一篇:马克思复习提纲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唯物辩证法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难点: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学时安排:6学时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参考书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第一卷(节选)2、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节选)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4、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具体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恩格斯第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马列复习方案.doc

马列复习方案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1.基本问题:世界上的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和两大类运动(认识世界和改造是世界)都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2.内容;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精神和物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
..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事物的普遍联系及特征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特征,联系和发展既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2.特征:a.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不是主观意识的。
b.联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2.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3.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定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统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穿的形式和趋势。
2.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寄寓统一性之中。
没有统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3.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及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寄寓个性之中。
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2.矛盾的共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自考-马列文论自考复习要点

马列文论自考复习提纲一、定义概念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表达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成为人的创造物和现实性,这个过程对人来说就叫对象化。
从主体方面看,人实现了自我,2、自然人化:表示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即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马克思称这种与人的劳动联系和被改造过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
人化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自然的人化是其过程,是第二自然。
作家艺术作品中的自然和社会生活都是人化的自然。
从对象方面看,对象被人化,打上了人的烙印,表达了人的意义。
3、本来形象:也叫非批判的形象。
马克思指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就是按照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本来面貌真实的描绘了有自己独立个性的人物形象。
4、批判的变态:指丧失了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就是从某种抽象的观念出发,对人物形象做脱离实际的理想化或弯曲,失去自己独立个性的人物形象,是本来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的消灭。
5、席勒式:指席勒创造中局部存在的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倾向。
它针对的是席勒局部创作中从主观自我观念和理想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情形观察,以抽象概念的演绎代替对实际生活的真实描写。
6、莎士比亚化: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那么和方法,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形象的表述,指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去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深刻的反映出时代的风貌。
7、历史观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主义观点,也就是要求在文学批评中,把作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进展考察,进展与作品的历史容相适应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评价。
把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尺度和标志。
8、美学观点:就是要求评论文学作品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遵循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把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尺度和标准,那么这样就要对作品做具体的艺术分析。
西方文论(含马列文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论(含马列文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习的一门重要选修课。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西方古典文论(古希腊罗马到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论)、西方现代文论(二十世纪的文论)、马列文论(经典作家的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三个部分。
其中以现代文论为教学的难点二、课程基本要求旨在通过对西方古典文论、现代文论以及马列文论的学习,了解西方文艺理论的重要观点与发展脉络,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具备初步的理论素养,提高学生的欣赏、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分析具体的文艺现象,具有初步从事文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在精读重要文论原著或其节录的基础上,掌握每位理论家或各流派主要的理论观点,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去辨别良莠、区分高下,正确认识它们的合理性与理论缺陷,全面分析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影响;同时要能够梳理出各自的发展轮廓。
三、学时分配四、大纲内容古典文论第一章古希腊罗马的文论1、柏拉图和他的文艺对话:艺术“摹仿”理式说,文艺功用论,灵感与天才,“美是难的”。
2、亚里士多德及其《诗学》:“摹仿”说,诗与历史比较,艺术的分类,关于悲剧的理论,“卡塔西斯”。
3、贺拉斯的《诗艺》:“合式”的原则,“寓教于乐”的理论,“类型”说。
4、朗加纳斯的《论崇高》:对崇高这一审美范畴的重视与推崇。
第二章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论布瓦洛《诗的艺术》:对古典主义本质与法则的概括,“三整一律”的创作原则。
第三章18世纪启蒙运动的文艺理论1、狄德罗的戏剧理论2、莱辛《拉奥孔》“诗画有别”的见解及其积极意义。
第四章德国古典美学1、席勒的文艺观:《审美教育书简》、《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2、黑格尔及其《美学》美的定义,理想性格说,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及其特征,各门艺术体系、诗歌理论与悲剧观。
第五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理论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追求理想、崇尚天才的艺术,美丑对照原则,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复习提纲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上狭义上)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列宁等对它的继承和发展,还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3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4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马克思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其表现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doc

绪论知识点: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什么?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阜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対继承者对他的发展。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直接理论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打革命性的统一。
理论贡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和特征是?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冃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而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而的价值准贝IJ,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知识点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及其代表人物、观点。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义:对皙学基木问题的I叫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I川避而必须I川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木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考试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即教材第一、二、三章考试题型:单选题 15%;多选题20 % 判断题 10% 简答题20%材料分析20% 论述题15%主要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第一章哲学及其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意识的形成及其本质;运动与静止;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实践的含义、类型、特点;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交往实践;联系与发展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规律及其特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其应用;第二章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不同回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真理的含义、特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统一、价值评价。
第三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社会发展对动力因素: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等;群众史观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第四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五章垄断形成的原因、垄断的实质及其危害;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主要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与实质;第六章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提纲)

2、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1)什么是矛盾 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 畴。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 ①什么是同一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 一种趋势和联系。 ②什么是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即相互反对、相 互竞争、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属性。
二、辩证法
联系和发展 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联系和发展
联系 (1)联系的定义 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定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联系和发展
发展 (1)发展的定义 在事物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物质世界运 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2)发展的特征 普遍性、过程性 (3)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6、运动与静止
相对静止的定义 ①相对于特定参照物体没有发生位移 ②某物没有发生质变 相对静止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7.实践
实践的定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征 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 验
2.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即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 何为第二性。 其二,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与 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
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全部唯物主义者和部分唯心主义者坚持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简明教案

马克思主义文论简明教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观点及其在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水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2. 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
3.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批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2.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
3.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4.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应用。
5.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著作简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阐述其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应用。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学作品,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进行解读和批评。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学作品,交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应用体会。
五、课程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比40%。
3. 期末考试:考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分析能力,占比30%。
六、课程导论本章节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整体认识,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讲解课程的背景、意义和预期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
3. 课程的学习目标、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1. 讲授:介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七、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本章节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起源、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教学基本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教学要点: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产生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提高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本章重点:〃物质世界的客观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规律,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本章重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要求: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本章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该章,要求运用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和变化的影响,掌握商品经济、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复习提纲(2)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和理解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重点: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
难点: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
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6课时思考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互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4、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参考书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自然辩证法》(节选)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4、毛泽东:《实践论》,《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6、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具体内容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马列文论》课程教学大纲

《马列文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3002课程名称:马列文论总学时数:32一、说明部分1.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学科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2. 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理论,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来评价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并为今后从事理论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3.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马列文论原著的重点篇章,了解马列文论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重要原理及基本内容;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内在逻辑与历史脉络。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立场,运用其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文艺问题的能力。
4.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马恩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艺术研究方法论,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定位,艺术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经典形态”艺术研究方法论,艺术是人掌握世界的方式,艺术风格,文学批评的标准及方法,艺术理想。
5.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6.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董学文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周忠厚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正文部分第一章导论一、教学要求:了解马列文论的发展现状;掌握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知识要点:马列文论的当代性,马列文论的研究状况。
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要点:马、恩文艺思想的成熟期和总结期。
三、本章学时数:4学时第二章艺术研究方法论一、教学要求:了解马列文论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趋势,掌握“经典形态”艺术研究方法论。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经典形态”艺术研究方法论知识要点:唯物史观、文学研究的要求、辩证的方法、批评方法。
第二节“经典形态”与现代趋向知识要点:文艺研究方法论的多样化趋势。
三、本章学时数:4学时第三章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定位一、教学要求:了解艺术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掌握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的社会作用与价值。
马列文论复习资料

马列文论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1、马列文论的概念与基本范畴马列文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为指导,对文学现象、文学规律和文学发展进行研究和阐释的理论体系。
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观点,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无产阶级文学为最高原则,对文学进行科学、客观、全面、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2、马列文论的发展历程马列文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创立和发展、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20世纪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创新和发展。
3、马列文论的基本观点马列文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文学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学必须坚持人民性原则,反对脱离群众的唯心主义倾向;文学作品必须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反对只追求形式的纯艺术倾向;批判地吸收和改造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遗产,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
二、重点知识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特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必须坚持人民性原则,反对脱离群众的唯心主义倾向;文学作品必须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反对只追求形式的纯艺术倾向。
其特点在于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把文艺看作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强调人民群众是文艺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
2、列宁的文艺思想列宁的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文艺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立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认为作家应该深入生活实践,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和需要;提倡革命文艺的多样性,鼓励作家创作具有人民性和战斗性的作品。
马列文论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1、马列文论的概念与基本范畴马列文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为指导,对文学现象、文学规律和文学发展进行研究和阐释的理论体系。
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观点,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无产阶级文学为最高原则,对文学进行科学、客观、全面、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概念、关系。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基本观点。
怎样区分二者。
3、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关系。
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
4、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5、联系和发展的概念、特点、关系。
6、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
质变和量变的概念。
度的概念、适度原则。
7、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概念、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8、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变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9、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0、规律及其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1、意识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第二章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特点。
2、不同哲学派别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3、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检验标准。
5、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价值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价值评价的作用是什么?6、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章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英雄史观的理论主张。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概念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6、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7、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列文论复习题纲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一、奠基之作:《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二、艺术的定位:意识形态。
三、艺术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点一、《手稿》美学思想 1. ?劳动创造了美?。
2. 美感的生理基础和审美的本质问题 3. 美感的本质。
4.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
二、艺术定位:意识形态。
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将艺术定位于社会结构的意识形态之中。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种区别开来:一种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神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 2. 明确提出社会三大结构:《<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1 )明确提出社会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文艺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2 )把艺术视为一种不同于理论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三、艺术规律 1. ?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规律?。
2. ?世界文学?。
3. ?资本主义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诗歌相敌对?。
4悲剧和喜剧理论。
5. 文学艺术的社会职能。
6. 艺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点 1. 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文论原则。
2. 强烈的阶级性与实践性。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俄苏的发展演变一、列宁文论思想 1. 党的出版物的原则.2. 两种文化论.3. 反映论美学.二、普列汉诺夫文论思想 1 .劳动说。
2 .艺术形象的特质。
3 .艺术与社会生活、政治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三、斯大林文论思想 1 .作家、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 民族文化与无产阶级文化的结合 3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四、高尔基文论思想 1 .劳动在文艺创造起源上的意义 2 .艺术形象思维 3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4 .文学艺术创作具体问题的阐释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一、毛泽东 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 3.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周恩来 1. 《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2. 《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 3.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4. 《对在京的话剧、歌剧、儿童剧作家的讲话》三、邓小平 1.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2.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3. 《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文论在西方的发展演变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征: 1 、都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2 、都以马克思的某种论述、观点、立场、方法作为出发点。
3 、都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全面发展人和解放人的学说。
一、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一)卢卡奇一、总体性理论 1. 异化 2. 总体性 3. 阶级意识二、现实主义理论 1. 现实主义是伟大的,是任何真正的伟大的作品的基础。
2. 现实主义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与现实的总体性密切相关。
3.伟大现实主义出自作家的真诚和正直。
4. 伟大现实主义的主要范畴是典型。
5. 伟大现实主义的另一个标志是人民性。
6. 坚持现实主义,反对表现主义和现代主义。
三、审美特性(1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的艺术反映论。
(2 )审美反映( 艺术反映) 的发生学原理。
(3 )审美( 艺术) 反映的本质特征:拟人化(4 )艺术( 审美) 的社会作用—陶冶。
(5 )艺术社会作用的发挥过程——感受体验的后续过程。
(6 )艺术( 审美) 社会作用的特征。
(二)葛兰西 1. ?文化霸权?思想。
2. ?民族一人民的文学?思想。
3. 文学产生于社会生活。
4. 艺术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5.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6. 美学批评与道德、情感的批评的统一。
7. 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三)布莱希特 1. 史诗剧 2. 陌生化 3. 戏剧的审美娱乐效果 4.开放的现实主义 5. 现代手法、技巧的探索二、盛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一)本雅明 1 .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的形式。
2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3. 寓言美学(二)阿多诺 1 .文化工业论。
2 .否定性艺术理论。
3 .艺术社会学。
(三)马尔库塞 1 .解放?单面人?和建立?新感性?艺术论。
2 .审美和艺术的特征。
(1 )艺术的否定性。
(2 )艺术的自律性。
(3 )艺术的感性性。
3 .艺术的社会政治功能的发挥。
(四)萨特 1 .作品是作家的?介入?。
2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一种吁求。
3 .艺术品是一种非现实。
(五)阿尔杜塞 1. 艺术与意识形态。
2. 艺术的审美效果的?症候式阅读?。
3 .审美效果的揭示。
4 .美学和艺术批评是一种科学,而不是意识形态。
(六)马歇雷 1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
2 .文学作品的言语来自某种沉默。
3 .文本与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
4 .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
(七)戈德曼 1 .作品就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 2 .文学与社会同构关系、平行发展关系3 .文学是人们的自我超越。
4 .对文学艺术进行历史和社会的分析。
5 .文学作品与集体意识的关系是复杂而辩证的。
(八)威廉斯 1. 文化唯物主义。
2 .文化唯物主义注重文化和文学创造性本质。
3 .化唯物主义要对文化进行总体性分析。
4. 文化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的?历史符号学?。
5 .文化唯物主义在进行艺术研究时,也必须考虑文化霸权的历史消长过程在艺术上的体现,它与艺术的关系。
6. 文化唯物主义对现实主义进行文化学分析。
三、晚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一)杰姆逊 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着文化和文学艺术。
2 .政治无意识理论。
3 .审美行为就是意识形态的。
4 .?内在形式?理论。
5 .解释学的?辩证批评?。
6 .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二)伊格尔顿 1.审美意识形态论。
2 .艺术生产论。
3 .文化批评。
(三)哈贝马斯 1 .?光晕艺术?和?后光晕艺术?。
2 .要求美学和艺术论证?交往行为的合理性?。
3 .坚守美学现代性,抵制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冲击。
第一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第一章概说一、马克思生平二、恩格斯生平三、马恩合作第一章艺术性质论第一节艺术生产论一、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二、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异同 1 .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统一性 2 .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区别三、艺术生产力和艺术生产关系四、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第二节艺术意识形态论一、艺术在社会结构中的位臵马克思:?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二、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否定性的,也即带有价值评价的色彩描述性的,也即不带价值评价的色彩三、艺术和经济基础的关系 1 .经济基础对艺术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
2. 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第三节艺术掌握论一、艺术掌握的提出二、艺术掌握的特征 1. 形象性。
2. 情感性。
3. 个体性。
4. 审美性。
三、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四、艺术的倾向性和形象性第四节艺术发展论一、艺术发展与社会分工二、艺术发展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三、艺术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四、民族的文学和世界的文学第三章文艺创作、鉴赏、批评论第一节现实主义论;第二节悲剧创作论;第三节文艺作品论;第四节文艺鉴赏论;第五节文艺批评论第二编马克思主义在俄苏的发展演变第一章概述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俄国的传播一、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俄国历史环境与特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俄苏阶段传播的特殊性;二、三、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不同话语系统;四、俄国学者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全面深入;五、基本术语;六、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的基本特点;七、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播中的贡献。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列宁主义阶段的新发展一、列宁的文艺思想 1 .能动的反映论 2 .党的出版物原则 3. ?两种民族文化?的学说4 .文艺批评实践的光辉范例二、斯大林的文艺思想 1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问题; 2 .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问题; 3 .关于文艺批评问题;三、高尔基的文艺思想 1 .关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2 .关于形象性和真实性; 3 .关于典型人物和典型化; 4 .关于形象思维; 5 .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四、沃罗夫斯基的文艺思想 1 .关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2 .关于文艺批评问题。
五、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思想 1.捍卫列宁主义,倡导列宁文艺思想的研究; 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倡导者。
第二章列宁的文论思想第一节能动的艺术反映论一、文学艺术源于社会生活;二、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并且参与社会的改造与发展;三、现实主义文学观。
1 .真实性 2 .典型性第二节文艺批评一、?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1 .?美学的观点?;2 .?历史的观点?。
二、列宁文艺批评的方法: 1 .运用能动的艺术反映论; 2 .坚持认识的辩证法,从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去把握作家思想。
第三节文学的党性原则与美学问题一、文学的党性原则提出的历史条件;二、文学的党性原则第四节文化与文艺一、?两种民族文化?学说: 1. 每个民族里都有两种文化。
2. 两种民族文化的地位不同。
3. 两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文化遗产与无产阶级文化建设: 1 .无产阶级文化是全部人类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 2 .只有了解、改造文化遗产,才能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第三章普列汉诺夫的文论思想第一节艺术起源论一、游戏说;二、劳动说第二节艺术本质论一、审美意识的产生;二、艺术的本质;三、美感的两条件说;四、美感的特征三、美感的两条件说达尔文:?如果我们记得某些鸟类的雄鸟在雌鸟面前刻意地展示自己的羽毛,炫耀鲜艳的色彩,而其它没有美丽羽毛的鸟类就不这样卖弄风情,那末,当然,我们就不会怀疑雌鸟是是欣赏雄鸟的美丽了……关于鸟类的啼声,也可以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