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和贮藏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PPT课件
35
药材道地的变迁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的 改变,过度开采所致的资源枯竭,临床选择等。 如:甘草属于用量较大的中药,20世纪50 年代的蕴藏量是200万吨以上,但到目前已 不足35万吨,其资源分布面积明显缩小。由 于甘草还是很重要的固沙植物,甘草资源的减 少直接导致了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如麝 香,全国现有野麝资源约200多万头,与20 世纪50年代中期相比下降了1/3以上。
而异等也”
17
3.《范子-计然》(不晚于东汉)
提出黄连以出蜀郡黄坚者善,当归以出陇西 无枯者善。
18
4.《唐本草》(公元7世纪)
“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chuan
喘)性,春秋节 变,感气特动。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
19
5.韩鄂《四时纂要》(公元8世纪)
有关药用植物栽培、采集共31条,如种地黄、 牛膝、白术、枸杞子、薏苡等,并有相应的加 工方法。
14
南药,除四川、贵州、浙江、云南、广东、
广西长江以南地区如湘、鄂、苏、闽、 台等,概念尚不明确,药物有半夏、射干、 吴茱萸等。
15
四大药市
河北安国 江西樟树(清江县樟树镇) 河南百泉(河南辉县) 河南禹县
16
(一)历史源流
1.《神农本草经》
“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 2.《内经》 “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
9
2.
10
导言-道地药材的概念
Authentic Medicinal Materials: 汤显祖《牡丹亭》(1598年):“好道地药材”。 或称地道药材,“道地药材”作为专有名词见于《本 草品汇精要》(1505年),是指地区特色、质量优良、 疗效显著的药材。 中草药约5000多种,进入商品渠道约1000种,常用 药材500余种,道地药材占其200种(占五分之二)。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课件
5、漂:以多量水多次漂洗药材的方法,用以减 轻毒性或除去盐分或腥臭异味。 6、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获取极细腻 粉末的方法。适用于矿物类、甲壳类药材。 三、火制:通过以火加热的方法炮制药物。 1、炒:目的是增效、改性、减毒或矫味、矫臭 等。分为清炒、拌炒(加固体辅料)两类。
⑴清炒:按火候又分为: ①炒黄——文火短时间炒,使药材颜色变黄或 加深;目的:增效、缓性、减毒。 ②炒焦——中火加热,使药材表面焦黄或焦褐, 内部加深,并有焦香气;目的:消食健脾或减 轻刺激性。 ③炒炭——武火加热,使药材表面焦黑,内部焦 黄或焦褐;目的: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加热拌炒的方法。 目的:改变药物性能、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常用液体辅料的作用: ⑴酒:一般用黄酒。缓和寒性,引药上行;活血;矫臭 去腥。 ⑵醋:引药入肝;疏肝止痛;减毒缓性;矫臭味。 ⑶盐(水):引药下行;补肾;缓和辛燥性。 ⑷姜(汁):减寒性;止呕;缓性(刺激性)。 ⑸蜜:润肺止咳;补脾益气;缓性;矫味。 ⑹其他:油(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甘草(汁)、米 泔水、黑豆汁、胆汁、鳖血、童便、萝卜汁、石灰水 等。
天麻
动物药材:生长活动季节、便于采集时。 矿物药材:全年皆可
海马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概念: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 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 过程。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 要。。 4.纯净药材,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用量准确。
5.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和制剂。
6. 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7. 以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8. 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天然的动、植、矿物。
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藏是否合宜,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神农本草经》中即说:“阴乾曝乾、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用药法象》也谓:“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
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味则性味不全。
”可见,研究药物的产地、采集规律和贮藏方法,对于保证和提高药材的质量和保护药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产地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
我国疆域辽阔,地处亚洲东部,大部分地处北温带,并有大兴安岭北部的寒温带、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及华南低纬度的热带,加之地貌复杂,江河湖泽、山陵丘壑、平原沃野及辽阔的海域,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水土、日照、气候、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尽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因而为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也就使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品种、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
自古以来医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就是这个缘故。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强调了气候水土自然对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密切的关系。
历代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
从《神农本草经》、《别录》起,众多的本草文献都记载了名贵药材的品种产地资料,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砂仁等等。
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
然而,各种道地药材的生产毕竟是有限的,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实际上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不可过于拘泥道地药材的地域限制。
中西医基础笔记
1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总 论1、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2、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3、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30多年)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年,载药1558多种,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年刊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6.《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7.《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8.《本草求真》,作者黄宫绣,成书于清代,公元1769年,载药521种,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
中药学总论-第2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一、什么是道地药材(地道药材)
道:古代的行政区划。地:地域、地区 质优效高的特产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如广陈皮、新会皮(橘皮)、四大怀药(怀 菊花、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川连(黄 连)、川椒(花椒)、川断(续断)、阳春砂(砂仁) 等。
二、确定道地药材的因素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生物污染、人为污染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二、中药贮藏养护的方法
干燥处理贮藏、密封贮藏、吸潮养护、化学药剂养护、气调 养护-现代手段,成本高。
经验贮藏方法:泽泻、丹皮放在一起泽泻不易虫蛀,丹皮不 易变质;花椒和有腥味的动物类药物如地龙放在一起,防地龙虫 蛀;白芷、党参放入米糠、谷糠层层间隔存放,可放久。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一、中药适时采集的重要性 • 药材采收期确定的三个依据:
1、有效成分含量
如蓼科植物大黄根,有效成分蒽酮。
2、有毒成分含量
如杜鹃花科植物“照山白”有效成分总黄 酮、有毒成分“梫木毒素”。
3、药材产量
பைடு நூலகம்、采收时节
1.植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
从理论上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进行 ,通常以入药部位的成熟程度为依据。
关,但关键因素是临床疗效。
三、道地药材的变迁
山西上党人参绝灭,现以东北人参为贵 。
川芎《本经》即有收载,宋代才成为道 地药 材。
三七原道地药材产地为广西(广三七、田 七),现为云南(滇三七)。
道地药材的概念:
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质优良、炮 制讲究、疗效突出的药材。
道地药材不足:
药材的引种栽培 药用动物的驯养 产地对药材的影响: 如大黄的致泄成分“蒽醌”
第二章 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
本章学习要求了解中药的产地、采集、贮存与其质量的关系,中药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重要药物的道地产区,各类药材的采收原则。
第二章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都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历代医药人员对此高度重视。
如《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药之)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认为药物的品种(真伪)产地(土地所出)、采集、贮存(陈新)与其加工炮制(阴干、暴干及生熟)一样重要。
唐代著名医药家孙思邈于《千金翼方》中增列专篇,其“药出州土”与“采药时节”分别介绍了510多种药物的产地情况和220多种药物的采收时节。
这些经验和知识,也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不仅临床医生应当了解,中药人员更应熟知。
现代研究认为,以上环节与药物有效成分的含量密切相关,至今仍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重要课题。
第一节中药材的品种临床治疗和进行实验研究使用中药,其药材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品种来源必须正确。
否则,原有药物的疗效无法保证,还可能对患者造成损害;或使研究结果毫无意义,造成人力、经费和时间的极大浪费。
中药一般来自民间,在文字记载其功效和主治之前,大多有一个口耳相传的过程。
同一品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由众多的人观察应用,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命名,因而出现多种不同的名称。
如麦门冬因其根的形状而得名,又据《吴普本草》记载,根据其常绿的生长特征,又有忍冬、忍凌、不死药三名,再因其叶如韭叶,而秦名乌韭、楚名马韭、越名羊韭、齐名爱韭与香韭;此外,还有禹余粮、仆垒、随脂等诸多名称。
这就是中药的。
仅据《中药大辞典》引用,虎杖等药的别名多达三、四十种。
另一方面,不同的品种,又可能被称为相同的名称,如在《中药大辞典》中,被称为“过山龙”的品种有23种,其中的“土黄连”亦有20个品种。
在《本草纲目·序例》中,也专列了大量“一名二物”、“一名三物”、“一名四物”和“一名五物”的药物。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第一节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
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
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中药产地、采集、加工ppt课件
不要翻动,待晴天再晒。如又遇天气变化,可收回继续
熏硫磺后存放。
2.烘干法:建造一个简易的烘炉,将熏蒸过硫磺的
生金银花置于烘炉内烘烤。初烘时温度一般为30~35℃,
2小时后可升到40℃左右。待鲜花水分大部分排出后,再
把室温升高到55℃左右,使之迅速干燥。一般烘烤12~
20小时即全部干燥,超过时间则花色变黑,质量降低。
(2)产地:远志中的远志皂苷
– 山西运城:11.9%;吉林:10.1%;陕西:5.4%
(3)采收:薄荷
– 如以晴天所采含挥发油为1;则雨后2~3天为晴天的1/4;若雨 天采,含量甚微。以晴后一周上午11时至下午2时采挥发油含 量最高。
(4)贮藏:穿心莲
–
2月
22月
– 穿心莲内酯
12.5mg/g
6.4mg/g
– 穿心莲新酯
17.0mg/g
8.8mg/g
– 脱氧穿心莲内酯
7.8mg/g
9.9mg/g
17
示例:金银花的采集加工与贮藏
18
一、采集
金银花(含家种和野生)每年开花的时间因品种
和气候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在平原和丘陵地区每 年3月下旬至4月开花;在低山、中山和高山地区 则推迟至5~6月开花。山东“济花”、河南“蜜 银花”则在5月中、下旬第一次开花后,从6月中、 下旬至7月上、中旬还会陆续第二、三、四次开 花。
金银花花期短促而集中,故采收必须适时。
采收过早,花朵发育不全,有效成分含量低,质
量差,产量也低;如待花朵全部开放后才采收,
则花粉、香气散失,干燥率低,质量也差。一般
宜在花蕾由绿变白色、顶部膨大、含苞待放、花
冠呈金黄色时采收为最佳。以每天上午9对所采
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及贮存方法,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和药效十分重要。
(一)产地同一种药物由于产地不同,其质量存在着显著差异。
这是由于各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分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和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道地药材”是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如吉林的人参,辽宁的细辛,云南的三七,内蒙古的甘草、黄芪,四川的川芎、川乌、川贝母,重庆的黄连、陈皮等。
由于中药的质量依赖于产地的自然条件,因此选择使用“道地药材”是保证药效的重要前提。
(二)采集中药的采收时节与方法对保证药物质量关系密切。
一般而言,药材的采收应该在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候进行。
植物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根据用药部位不同,可归纳为:全草大多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花及花粉一般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果实及种子大都在成熟时采摘;根及根茎一般在初春或秋末采收;树皮及根皮通常在春夏之间采剥。
动物药应在生长、活动季节捕捉采集。
如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贝壳类多在夏秋季捕捉;桑螵蛸、露蜂房多在秋季卵蛸、蜂巢形成后采集;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大多在夏末秋初捕捉。
矿物类药,全年皆可采挖,只需注意方法,择优采用。
(三)干燥干燥是保存药材的基本条件,其方法有晒干、阴干、烘干和用石灰干燥等。
晒干法主适用于肉质类药材;阴干法主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叶类及草类药材;烘干法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求的药材。
有些药物不适合上述方法干燥,特别是易变质的药材,则适宜于石灰干燥法。
近年来,远红外干燥和微波干燥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药的干臊中,具有干燥速度快、脱水率高、加热均匀且能杀灭微生物等优点。
(四)贮存药材贮藏保管的好坏,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如果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甚至失效。
中药序言
b 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c 干燥药材,便于贮藏
d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e 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f 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g 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h 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 ,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11.毒性:古代认为毒药是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12.产生中Biblioteka 的原因:a 剂量过大b 误服伪品c 炮制不当d 制剂服法不当e 配伍不当
13.
7.辛:能散,能行。既具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此外《内径》“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
8.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9.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及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10.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1.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按药物的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
2.《本草经集注》共7卷,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该书还首创了“ 诸病通用药”
3.南朝刘宋时代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的第一部炮制专著。
4.《新修本草》载药844种。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一.植物类药材的采集
• 植物类药,常依药用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 采集时间,如: • 以全草入药者宜在植物充分生长时期时采, (如益母草、香薷、蒲公英、车前草等) • 叶类入药者宜花期时采,(如大青叶、艾 叶)有些药材需在特定季节采集(如桑叶 须在深秋经霜后采集)
以花入药者宜在花开放时采(如菊花、 旋复花),有些花则要求在含苞欲放 时采摘花蕾(如金银花、辛夷) • 果实或种子入药者通常宜在果实成熟 或即将成熟时采,(如瓜蒌、栀子、 山楂);少数药材应当采收未成熟的 幼果(如青皮、枳实)
根或根茎入药者宜在早春晚秋(农历二、 八月)时采收。(如苍术、大黄、葛根) “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树皮或根皮入药者宜在春夏旺长时采集。 (如黄柏、厚朴、杜仲)
二.动物药材的采集
• 动物、昆虫类药材因品种不同,生活 习性的差异,采集方法各异,具体时 间以保证药效及容易捕获为原则。如 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时则 角化;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此时皮 厚质佳;虫类药材全蝎、土鳖虫,谓道地药材?试述你对道地药材的理 解。 • 2、植物药的不同入药部位,采收时间有什 么不同?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了解中药产地与药效关系,道地药材含 义 • 2、了解采收季节与药效关系 • 3、了解植物药不同入药部位的采集时间
• 中药多以天然的植物药为主,其次是 矿物药、动物药和少量的加工品。中 药的产地与采集与药材质量关系密切, 所以,中药的产地、采集是否适宜, 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 一.道地药材 • 道地药材:某地药材在产量、质量和疗 效上都具有很大优势。这种优势可称为 道地药材。(也称地道药材)产量大、 质量优、疗效好。 • 如:四川的黄连、川芎;东北的人参、 细辛;河南的地黄、山药;山东的阿胶 等,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 • 这种品种优势与当地生物分布、水土、 气候、日 照等生态环境有关。
3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3、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源于动物、植物、矿物及少数人工制品。
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藏是否合宜,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神农本草经》有说:“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用药法象》也谓:“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
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
”可见,药物产地、采集和贮存方法的研究,是保证药材质量和保护药源的重要课题。
一、中药的产地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
我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差异很大。
古代医药学家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认识到即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其质量优劣不一样,由此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
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
道地药材的确定除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产量等因素有关外,临床疗效是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
中国传统的道地药材按资源分布区域不同主要分为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药、北药、江南药、西药、藏药等类。
1、川药:指四川、重庆等地所出产的道地药材。
四川、重庆是我国著名药材产区,所产药材近千种,居全国第一位。
川产珍稀名贵药材有麝香,冬虫夏草,川黄连,川贝母,石斛,熊胆,天麻等。
大宗川产道地药材有黄连(川黄连—重庆石柱),川泽泻,川白芍(“银心白芍”),川白芷,川牛膝(四川天全),川郁金,川黄柏,川芎(四川灌县),附子(四川江油),川木香,川大黄,川枳壳,川杜仲,川厚朴,巴豆,使君子,明党参等。
四川道地药材呈明显的区域性或地带性分布。
如:高原地带的冬虫夏草,川贝母,麝香;岷江流域的姜,郁金;江油的附子;绵阳的麦冬;灌县的川芎;石柱的黄连;遂宁的白芷;中江的白芍;合川的使君子,补骨脂;汉源的花椒,川牛膝等,均为国内外著名中药材。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七)全草类: 多在植物生长是旺盛而将开花前,或花
蕾将放而未盛开前割取。(薄荷、藿香)
第三节
加 工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产地加工的意义
意义:
1.可防止霉烂腐败,便于贮藏和运输。
2.剔除杂物及质劣部分,保证药材质量, 提高临床疗效。
3.按药材和用药的需要,进行分级和其它 技术处理,有利于炮制和药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药采集季节的原则:在药用部分中有 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候采集。一般是在 药用部分生长最旺盛的时候。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产地】 道地药材形成的原因 (为什么 中药材的生产多有一定的地域性) ① 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状况。 ② 古代医药家的实践。道地药材的确定,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 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怎样正确对待道地药材 ① 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证明,重视中药 产地与质量的关系,强调道地药材开发和应 用,对于保证中药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 ② 单靠强调道地药材产区扩大生产,已 经无法满足药材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 药材的引种栽培以及药用动物的驯养,成为 解决道地药材不足的重要途径。
(五)果实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多在自然成熟或将成熟时采收。亦有少 数在未成熟时采收(枳壳、枳实),有 些须在成熟经霜后采摘为佳(山茱萸变 红、川楝变黄)。
过早,肉薄产量低,过迟,肉松泡,影 响质量,果实成熟期不一致,要随熟随 采。(木瓜)
(六)种子类:
药用种子多在将成熟时采摘。因为这时 种子发育旺盛,子粒饱满,有效成份高。 过余成熟,以免种子散落。
1、品种退化严重。原因:一是田间管理过 程中,药农为追求高产,长期大剂量施用无机 肥以及植物生长素,促使其生长速度加快,扰 乱了其自有的生物学特性,从而使品种退化: 二是人为的改变其生态环境。三是不重视对优 良品种的选育。这是造成道地药材品种退化的 根本原因。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贮藏
采集时间
无法显示图像。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件。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则 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2. 2.含苞欲放时 3.花朵盛开时
花类药材
菊花
在花正开放时采收
果实和种子类药材
1.果实成熟后 果实成熟后
无法显示图像。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件。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则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采集时间
矿物类药材大多可随时 采收。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中药材采收后,除规定用鲜品外,须先经过产地加 工,以利于运输和贮藏。 目前中药的贮藏养护方法有:1.干燥处理贮藏,包 括晾晒处理,烘干处理,微波干燥处理,远红外干 燥处理等。2.密封贮藏,包括容器密封贮藏,罩帐 密封贮藏,库房密封贮藏。3.吸潮养护,包括吸潮 剂吸潮养护,机械吸潮养护。4.化学药剂养护。5. 气调养护。 对剧毒药,应使用专柜上锁,指定专人保管,以防 发生严重后果。
通常在花蕾将放 或正在盛开的时 候采收
枇杷叶
叶类药材
特定品种: 特定品种:
桑叶
霜桑叶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霜桑叶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深秋
(三)花类药材
1.花正开放时
无法显示图像。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件。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则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采集时间
枝叶茂盛的花前期
无法显示图像。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件。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则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人、专柜保管。
2 温度控制法
3 密 封 法
是利用严密的包装或其他方 法,使中药与外环境隔绝, 阻止了霉菌生长所需的氧气, 而达到防止霉变的目的
三、走油
“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
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 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的变化。
四、变色
各种药材都有固定的色泽,色泽是药材品质 的标志之一。如药材储存不当,可使色泽改变。
音乐
返回
花类药材
菊花
在花正开放时采收
音乐 返回
果实和种子类药材
1.果实成熟后
采集时间
2.果实将成熟时
3.少数未成熟幼果
音乐
返回
果实和种子类药材
瓜蒌
在果实成熟后采收
音乐 返回
果实和种子类药材
青皮
未成熟幼嫩果实
音乐 返回
(五)根和根茎类药材
采集时间
一般在 •早春,新芽未萌。
•或深秋时节植物地 上部分枯萎时采收。
音乐
返回
(六)树皮和根皮类药材
采集时间
通常在春、夏时 植物生长旺盛, 植物体内浆液充 沛时采集
树皮和根皮类药材
肉桂 肉桂
在十月采收,此时油多容易剥离
动物类药材
刀螂
应在三月中旬采收,
过时,则虫卵已孵化。
动物类药材
阿胶
应在冬至后剥取,此时皮厚质佳。
动物类药材
斑蝥
应在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
三、矿物类药材
在中药采收中要注意保护野生药源,计划采药,合理采挖。
全草入药
蒲公英
以带根材
通常在花蕾将放 或正在盛开的时 候采收
采集时间
枇杷叶
音乐 返回
叶类药材
特定品种:
桑叶
霜桑叶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音乐 返回
(三)花类药材
1.花正开放时
采集时间
2.含苞欲放时 3.花朵盛开时
二、生霉
(一)生霉的原因 在适当的温度(25C左右)、湿度(空气中相 对湿度在85%以上或药材含水率超过15%)、适宜的 环境、足够的营养条件下,散落在药材表面上的霉
菌孢子即萌发为菌丝,溶蚀药材的内部组织,促使
腐败变质。
(二)常见霉菌的种类
常见的有根霉属、毛霉属、青霉属、曲霉属 等多种霉菌。有的黄曲霉菌的代谢产物为黄曲霉毒 素,对肝脏有强烈毒性。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和贮藏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1.何谓道地药材?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
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 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2.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确定道地药材,除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产量等
1.要严格控制饮片水分在9%~13%之间,选用适当的 密封容器贮藏。
2.饮片库房应保持通风、阴凉和干燥,室温应控制在
30C以下,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为宜。
3.要根据中药饮片的性质,进行分类保管。
特殊中药的贮藏与保管
特殊中药包括贵细类中药以及毒麻类中药。 特殊中药必须单独贮藏在安全可靠的库房内,
(二)常见的有害昆虫和种类 有害昆虫可以分为以下3大类。 1、甲虫类: 如米象、谷象、药谷盗等。
2、蛾类: 如印度谷蛾、地中海粉螟等。
3、螨类: 常见的有粉螨、干酪螨等。
口服中药中活螨和螨卵的检查已经列为专项质
量检测项目。
(三)虫蛀的防治方法 冷藏和高温处理,常用的高温法有 曝晒法、烘烤法、热蒸法及远红外 高温法等。 2 化学杀 虫处理法 常用的液体熏蒸杀虫剂有氯化 苦、固体熏蒸剂有磷化铝。
因素有关外,临床疗效是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
四川——黄连(川黄连) 广东——陈皮(广陈皮)
著名道地药材
东北——人参(吉林参) 云南——茯苓(云茯苓) 河南——山药(怀山药)
山东——阿胶(东阿胶)
音乐 返回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一、植物类药物 二、动物类药材 三、矿物类药材
音乐
返回
※中药最佳采收期的确定
(三)生霉的防治方法 1 水分控制法
中药材所含水分及空气相对湿度是 霉菌生长繁殖的重要条件之一。
温度是霉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之一。 将库温调节至15C以下,相对湿度 不高于70%,具有较好的防霉作用
高温灭菌法:通过日晒 和烘干法,可以使药材 水分散失,水蒸(煮) 等高温灭菌方法而使霉 菌生长受到抑制。
(5) 果实和种子 应在已成熟和将成熟时采收;少数用未成熟的果 实,如枳实等。种子多应在完全成熟后采收。 (6) 菌、藻、孢粉类 各自情况不一。如麦角在寄主(黑麦等)收割 前采收,生物碱含量较高;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马勃 应在子实体刚成熟时采收,过迟则孢子飞散。 (7) 动物类 昆虫类生药,必须掌握其孵化发育活动季节。以卵鞘 入药的,如桑螵蛸,则在三月收集,过时虫卵孵化成虫影响药 效。以成虫入药的,均应在活动期捕捉;有翅昆虫,在清晨露 水未干时便于捕捉;两栖动物如蛤士蟆,则于秋末当其进入 “冬眠期”时捕捉;鹿茸须在清明前后适时采收,过时则角化。
采集时间
矿物类药材大多可随时 采收。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及其防治措施
中药的贮藏保管方法
一、虫蛀
(一)害虫的来源
害虫的来源有多种渠道:
①中药材在采收中受到污染; ②在加工炮制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将害虫或虫卵杀灭; ③在贮藏过程中,害虫由外界侵入并繁殖; ④贮藏的地方和容器本身不清洁,内有害虫生存。 害虫的一般的生长条件:温度16~35C,相对湿度 60%以上,中药的含水量11%以上 。
一、植物类药物
充分生长期
植物
采集时间
枝叶茂盛的花前期
刚开花时
采集方法
1.从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
2.连根拔起全株
音乐 返回
中药一般采收原则
(1)根和根茎类 一般宜在植物生长停止,花叶萎谢的休眠期,或 在春季发芽前采集。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柴胡、明党参在春天采较 好,延胡索立夏后地上部分枯萎,不易寻找,故多在谷雨和立夏之间 采挖。 (2) 叶类和全草 应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或在花蕾时或在花盛开而 果实种子尚未成熟时采收。但桑叶需经霜后采收,枇杷叶须落地后收 集。 (3)树皮和根皮 树皮多在春夏之交采收,易于剥离。根皮多在秋季 采收。因为树皮、根皮的采收,容易损害植物的生长,应注意采收方 法。有些干皮的采收可结合林木采伐来进行。 (4) 花类 一般在花开放时采收。有些则于花蕾期采收,如槐米、金 银花、丁香等。但除虫菊宜在花蕾半开放时采收;红花则在花冠由黄 变橙红时采收。
(1)有效成分有显著高峰期,而药用部分产量变化不显著时,则含量 高峰期即为适宜采收期 (2)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药用部分产量不一致时,有效成分的总含 量最高时,即为适宜采收期。即有效成分的的总量=单产量×有 效成分%含量 (3)在确定适宜采收期的时候,要注意有毒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尽 量做到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而有毒成分含量最低的时候采收
1 温度 处理法
(三)虫蛀的防治方法 3 气调 养护法
气调意为“空气组成的调整管理”。 近年来采用充氮降氧法贮藏中药取 得了显著成效。 最常用的是对抗法。它是利用某些 物质的特殊成分或特殊气味所具有 的驱避作用,达到防虫、防霉的目 的,如泽泻与牡丹皮同贮,泽泻不 生虫,牡丹皮不变色
4 传统 养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