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中国哲学第十讲先秦名家

合集下载

牟宗三先生名字义蕴辨正

牟宗三先生名字义蕴辨正

摘要:本文不同意蔡仁厚把“三”释为三才、三光、三教等,认为“三”有明确性,且传达着尚中和的儒家意识;反对将“离中”解成“中宜离以显其用”,认为“离中”即附丽中道。

进而提出“三”为《离》卦之数,“离中”则源于《离》六二爻,牟宗三的名字寄予着对德业双修的期望——The correction of the meanings of MOU Zong san's name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at correcting the meanings of MOU Zong san, a venerated Chinese philosopher of the modern new Confucianism. The author does not agree with that the San was interpreted as San Cai, three powers, San Guang, three lights, and San Jiao, three religions by CAI Ren hou. The San should possess definite meanings and conveys the Confucian consciousness of upholding moderateness and harmony. He also disagrees with that Li Zhong was interpreted as "The Mid should be left from to let its function exhibited", but holds that Li Zhong connotes adhering to the Dao of Mid (appropriateness). The paper further raises that San represents the number of the trigram of Li, and Li Zhongis derived from the second (mid) line of the trigram Li. And therefore that name of MOU Zong san was pinned on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brilliant achievements andgood morality.Key words:MOU Zong-san; name; CAI Ren hou, trigram Li牟宗三(1909—1995),山东栖霞人,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是当代新儒一派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1995年版《英文剑桥哲学字典》索引“中国哲学”总条目,转引自2001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之“出版前言”。

牟宗三“本体宇宙论”探析

牟宗三“本体宇宙论”探析

牟宗三“本体宇宙论”探析“本体宇宙论”绝不是本体论和宇宙论两个概念的嵌合,而是牟宗三与康德哲学的比照中对儒家形上学所做的一种创造性诠释。

“本体宇宙论”属于“无执的存有论”,其中之“本体”有着“既存有既活动”的特点,它是宇宙的终极依据,落到实处是“自由自律之无限心”,宇宙万物在“物自身”的层面上不过是这道德的本心创造的产物。

“本体宇宙论”凸显了人作为一道德的主体在宇宙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一个“彻底的唯心论”,对于“道德的形而上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标签:牟宗三;本体宇宙论;两层存有论;现象与物自身一、从牟宗三两层存有论的观点看“本体宇宙论”所属的存有论之层次存有论是从“存在物”的存在这里引出的,牟宗三首先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对存在物的研究方式:一是从“是”字入手,即研究存在物的普遍本质;一是从“生”字入手,研究存在物之所以生。

从“是”字入手研究“存在物”是古希腊哲学的传统,这种研究方式其实质是从现象中的存在物的构造入手,研究存在物的特征、属性,然后将存在物的特征用归纳的方法抽象出来就形成了柏拉图所说的理念、共相,亚里士多德说的形式、本质,以及科学中定义。

这是一存在物之所以存在的可能性之条件,由此以界定存在物之类,亦是此物之理。

所谓“构成之理”是源于人的知性,是逻辑的、形式的。

所以在“执的存有论”这一层次上,本体与存在物的关系只可能内在的、逻辑上的,不可能是外在的、时间上的。

接着,牟宗三从这“构成之理”中引申出两个命题:“一是有此物必有此物之本质,但有此物之本质不必有此物存在。

二是存在与本质分离”[1]。

由此可以得出“必须存在与本质结合为一,始可有具体的个体物之存在。

使此两者结合为一而产生一具体存在物者即西方哲学中所谓’实现之理’。

但此实现之理却不包含在‘本质’一概念中,它是一个超越的理念……‘实现之理’之必然要引出即是西方柏拉图传统中宇宙论所以成立之关键”。

故实现之理是一个宇宙论的原理,它代表一个超越而绝对的真实体,使一物如是存在者。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牟宗三政治哲学思想初探

牟宗三政治哲学思想初探

牟宗三政治哲学思想初探牟宗三(1880-1969)是中国20世纪思想界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风格鲜明、具有独特的政治哲学特色,对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历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旨在初步探讨牟宗三政治哲学思想,从中找出5个例子加以论述,旨在通过这些具体例子,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和认识牟宗三政治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一、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概括牟宗三主要的政治哲学思想关注点是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的关系。

在他的政治哲学中,他强调了人性的本质和人的本体论地位,认为人类社会自我发展的根源来自人性的本质需求。

牟宗三对政治哲学的关注点包括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的关系。

在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中,他受到了康德的影响,因此在其思想中,“主体”是当时中国思想界少有的关注点,他认为人的本体是“统一的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个人与群体及国家的关系。

此外,牟宗三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不拘一格”,也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不固执地坚持某一种观点,而需要在阅读和理解他人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一思想也经常被提及和被实践,并在今天依然有其实践和借鉴的价值。

二、案例1:牟宗三的国家主义在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中,国家主义的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为了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统一,每一个人必须服从国家的绝对权威,进行有序的社会活动。

他认为,国家的和谐与统一是一个重要的价值,需要人们为之奋斗。

在这一点上,他与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如孔子、韩非子等人的思想进行了对话,超越了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想。

为了达到国家的和谐统一,牟宗三提出了一种“健康的国家主义”,这意味着个人因为追求国家的利益而整体地追求了自己的利益。

他认为,一个健康的国家主义应当促进个人的发展,并使之成为现代国家的合格公民。

可以说,牟宗三的国家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而且在某些方面仍然有着广泛的借鉴价值。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读书笔记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读书笔记

一、引言牟宗三是20世纪著名的我国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我国哲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在其著作《我国哲学史纲》中,牟宗三详细阐述了我国哲学的特质,这些特质对于我们理解我国哲学的本质和特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根据牟宗三对我国哲学特质的论述,进行深入的阐释和分析。

二、我国哲学的重要特质1. 周易哲学的独特性牟宗三指出,我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周易哲学的独特性。

周易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思想内容包括了哲学、宇宙观、时间观等多个方面。

周易哲学所强调的变通思维和“易”与“不易”的关系,对我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思维方式的综合性我国哲学在思维方式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牟宗三认为,我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那种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而是更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

我国哲学的思维方式追求的是一种辩证的、综合的理解方式,在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整体性的思考。

3. 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我国哲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有着独特的理解。

我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深刻体现了我国哲学的特质。

4. 道德修养与哲学思辨的关联牟宗三指出,我国哲学与道德修养有着紧密的关联。

我国哲学重视人的修养与品德,并将哲学思辨与道德修养相结合。

在我国哲学中,哲学思辨和道德修养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5. 凝结历史与文化的智慧我国哲学凝结了我国千百年的历史和文化智慧。

牟宗三认为,我国哲学在思想内容上融合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流派的智慧,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三、我国哲学特质的价值和意义1. 深化对我国哲学的理解牟宗三详细阐述的我国哲学的特质,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我国哲学的理解。

理解我国哲学的独特特质,可以更好地揭示我国哲学的本质和深层次的价值。

2.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我国哲学特质的论述有助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通过深入了解我国哲学的特质,可以增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构建更加和谐的文化交流关系。

以道德摄存在——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之证立

以道德摄存在——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之证立

论 上 的必 然 性 与合 法 性 均 为 争 论 的 焦 点 所 在 。本 文 试 图立 足 于 牟 宗 三 哲 学 系 统 自身 ,通 过 对 其 相
关 重 要 概 念 的厘 清 , 以 揭 示 牟 氏 道 德 的 形 而 上 学 的 真 实 意 涵 , 上 述 问题 一 个 较 为 合 理 的 解 释 。 给
在 的 方 式 建 构 起 来 的 , 时 , 亦 可 被 视 为 在 存 在 与 价 值 二 分 的 现 代 思 想 背 景 下 , 统 儒 家 智 慧 同 其 传 对 如 何 确 立 道 德 与 价 值 的 普 遍 根 据 与 个 体 安 身 立 命 之 本 等 问题 的 积 极 回 应 。 文 试 图 通 过 具 体 本 分 析 牟 宗 三 道 德 的 形 而 上 学 中 道 德 与 存 在 的 必 然 性 关 联 以及 道 德 本 体 、 智 的 直 觉 等 相 关 概 念 ,

道德 与存在
依 康 德 , 圆善 中 , 性 与 幸 福 乃 是 必 然 地 在 德 相结 合 的 ,而 圆满 的善 又 是 道 德 意 志 的必 然 对
道 德 必 然 涉 及 存 在 是 牟 氏形 上 学 思 想 的基

--—

7 ・— 9 ・ — —
江苏社会科学
2D 年 期 D9 第 ?
揭 示 此 一 形 上 学 体 系之 证 立 的 内在 根 据 , 阐 明 其 理 论 意 义及 所 面 临 的 理 论 困难 。 并 关 键 词 道 德 存 在 智 的 直 觉 圆 善
廖 晓炜 , 汉 大学哲 学 学院博 士研 究生 武
4 07 30 2
道 德 的形 而 上 学 的 确 立 是 牟 宗 三 重 建 传 统 儒 学 之 具 体 理 论 型 态 的 展 现 , 同 时 也 是 传 统 中 国 哲 学 创 造 性 转 化 的 一 次 理 论 尝 试 。本 质 而 言 , 氏 的 牟

牟宗三先生论荀子“礼义之统”

牟宗三先生论荀子“礼义之统”

2010年第25卷第2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文学艺术牟先生认为“荀子之文化生命,文化理想,则转而为通体是礼义。

”对于荀子的通体礼义,民国以来鲜有对其感兴趣者,更不要说理解荀子学术大略、礼义精神了。

由此可见,荀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思想史意义、哲学影响在牟先生那里才得以披尽黄沙,见其真金。

牟先生道:“天地鸿蒙,自然混沌之中,有人类焉,以其不暗之天君,制作礼宪,治其身兼以治天。

……在人之制作笃行中,一切属于天者皆理而明,是之谓参天地。

人之制作笃行是鸿蒙中之精英,将以礼宪之光而普照混沌也。

人之制作礼宪也,愈广愈深,其光照也亦愈广愈深,亦反示人之生命愈强愈健。

君师者生命之凸出,超群而逸众。

凸出而俯视,则被治之天即屈伏而在下,实以人之理想价值治其天。

人之理想不容已其发,故其价值判断亦不已其施。

每一价值判断是一义,是一宪。

义义而贯之,宪宪而连之,是谓礼义之统。

”从中可以看到,牟先生对“礼义之统”作了极其重要的概括,全面揭示了礼义之统的天生人成的原则、人参天地的特点以及君师的重要性和礼义传统的深厚广远特点。

牟先生进一步指出,荀子之道,最根本地说,即是礼义之统,它是由“百王累积之礼宪综而成一统”,具有笃实践行之特点:第一,牟先生强调了礼义之统需要忠实践行,礼义法度是君子所依之道,若非笃行则必落虚空,不能成其为君子,因而“提出笃行原则,荀子正面主张始备”;第二,礼义之道不仅是君子之道,是治国之道,也是“一切天生者皆落于此统中而得其道”,无疑是说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不能脱离了作为通序之礼义,只有在礼义中才能彰显出本真意义,因此荀子的礼义之道实则为成全万事之道;第三,牟先生认为荀子之礼义之统、礼义之道对国家治理而言,即为礼宪之道,是人文化成、统摄天人之行为之道,它可以成就一切,除此以外别无他道可言。

由此,即可看出牟先生对荀子之礼义之统的内涵有着深入的认识,对其意义的揭示也是前所未有的。

进而,牟先生从客观精神、理性主义、知性主体等方面对荀子礼学精神予以深刻阐述。

关于牟宗三介绍

关于牟宗三介绍

关于牟宗三介绍牟宗三是被人称之为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是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简介牟宗三(1909年6月12日-1995年4月12日),字离中,生于山东省栖霞县牟家疃,祖籍湖北省公安县。

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9年升入哲学系,并于1933年毕业。

1949年往台湾。

1960年往香港,先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任哲学教授及导师,退休后,定居台北。

1995年4月12日下午三时因器官衰竭逝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

曾获香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及台湾行政院文化奖。

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

他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的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

牟宗三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

其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

主要著作有《逻辑曲范》、《理性的理想主义》、《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3部译作。

牟氏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

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学术思想牟宗三为新儒家代表人物,认为现代新儒学的任务为“道统之肯定,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

”他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

牟宗三先生,学思精敏而透辟,慧识弘卓而深彻。

他悠悠一生,只做一件事:“反省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以重开中国哲学的途径。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牟宗三是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之一,道德形上学是其主要标志性思想之一。

道德形上学是牟宗三在借鉴西方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传统,探索道德的内在本质和形上属性的一种哲学思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核心内容。

一、道德一元论牟宗三认为道德是一种绝对的价值,它的存在独立于人类的意愿和利益。

道德不是人类的产物,而是在物质与精神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它是价值局限性。

因此,道德在其本质上是一元的,不受时间、空间、个体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超然性和不变性。

对于牟宗三来说,道德是宇宙的普遍而永恒的存在,是所有存在的本质所含有的。

二、道德本体论牟宗三认为,道德并不是一种一般的精神现象,而是存在于本体之中的一种形上属性。

本体是一切存在的基础,是特殊动物的存在形式。

牟宗三将本体分为“有”和“无”两个层次,即后天的本体和先天的本体。

有本体具有动、静、物、化等形式,而无本体则是最终形上原理,是所有存在的根本。

因此,在无本体的趋势中,道德作为超越性存在,具有最高的存在形式。

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是“本体中的本体”,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构成部分。

三、道德的统一性对于牟宗三来说,道德的本体属性同时也决定了其统一性。

道德是由一系列特殊的结构体在本体中聚合形成的,这些结构体涉及心灵、意向、自由、责任等属性。

因此,道德本质上是统一的,并且在其内部具有一致性。

不同的人在理解道德时可能会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改变道德本质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牟宗三主张,道德应该具有普遍适用的规范性和可塑性,能够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导和限制。

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具有超越性、普遍性和统一性,是所有人重视和奉行的普遍价值。

四、道德的价值对于牟宗三来说,道德价值是基于本体论的。

由于道德本体是一种超越性存在,因此道德价值也具有超越性。

道德作为普遍价值的绝对标准,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纯粹性。

道德能够指导人们的言行举止,让人们在获得内在满足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

浅析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的牟宗三(1909-2009)是中国当代思想家,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德形上学”。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许多哲学界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将从牟宗三的生平背景、道德形上学的理论主张以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牟宗三的生平背景牟宗三,原名赋兴,字宗三,号方外,浙江省嘉兴市人。

他生于北洋政府时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

在他的一生中,他曾担任过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美国伍斯特学院的客座教授等职务。

牟宗三早年留学日本,后又赴美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就读期间,曾师从哲学家唐捐、白先勇,深受新庄学的影响。

回国后,他一直致力于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为中国哲学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理论主张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主要包括三个核心理论:价值哲学、道德形上学和生命哲学。

1. 价值哲学价值哲学是牟宗三主张的哲学思想之一。

他认为,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价值是根植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是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生活的规范。

牟宗三认为,价值是一切事物与人的关系的基础,是一种客观的规范和评价标准。

他主张通过逻辑和经验的结合来解释价值,并强调了价值作为概念的结构和功能。

2. 道德形上学牟宗三提出的道德形上学是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形式,是人类行为和活动的规范。

牟宗三指出,道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统摄和引导的功能。

他认为,道德是“我们与他人共同生存和共同发展的必然产物”,道德形上学关注的是人类行为和社会生活的规范性问题。

3. 生命哲学牟宗三的生命哲学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生命是一种原始的存在状态,是一种存在的本原。

牟宗三关注生命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认为生命是一种能动的实体。

他提出了生命哲学的相关概念,探讨了生命与自然、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以上三个核心理论构成了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学通论-第七讲-先秦诸子:墨家名家荀子法家(武汉大学)

国学通论-第七讲-先秦诸子:墨家名家荀子法家(武汉大学)

墨子的生平
• 据《墨子· 公输》记载,公输般为楚国制造了攻城云梯,准 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一消息后,从齐国出发,裂裳裹 足,星夜兼程,十天赶到楚国郢都,与公输般辩论,并向 楚王宣传“兼爱”、“非攻”思想。他在楚演示了自己的 守城方法,公输般比不过他。最后楚王不得不放弃了攻宋 的打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止楚攻宋”的故事。此外, 他还阻止了鲁阳文君攻郑、攻宋。
而侠者以武犯禁的现实政治?满见史记韩非?传?他?顾商鞅推?法制终而以身殉法的历史教训与当时一位长者堂豁公的劝告坚持倡导?法术设?数的?民萌?众庶之道韩非子问田着有阐明自己法制?想的著作约十余万言
先秦诸子:墨家、名家、荀子、法家
墨家: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 子 像
明 刻 本 《 墨 子 》
墨子的生平
• 《史记》无墨子传,只在《孟荀列传》中略谓“盖墨翟 (dí )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 在其后。” • 《汉书· 艺文志》班固注曰:“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 后。” • 清人孙诒让推定墨子的生卒年约为公元前468年至前376年。 墨子的籍贯为宋,但长期生活于鲁。
墨子的生平
• 墨子早年学习儒术,因不满周礼的繁文缛节,自创学派。 墨子师徒组成了宗教性与政治性的社团,集体奔走于齐、 鲁、宋、楚、卫、魏诸国。连孟子也不得不承认“墨子兼 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 尽心上》)。
名家:惠施“合同异”与公孙龙“离坚白”
公 孙 龙
名家
• 《汉书· 艺文志》:“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 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 也。及謷(áo,不省人言也)者为之,则苟钩鈲 (gū,铁鈲,颜师古注“鈲”,破也)析乱而已。”

孟子讲演录[牟宗三]

孟子讲演录[牟宗三]

孟子讲演录说明:一九八四年一月至四月间,牟宗三先生于香港新亚研究所讲授《孟子》。

今由卢雪昆教授据录音整理,杨祖汉教授校订。

全文共十讲。

第一讲鹅湖月刊(2004年5月总347期7-14页)孟子有一个创辟性的心灵,真正见到人的特点,见到human being。

human being不能只当作动物看。

人固然有动物性,但不能只是个动物。

“生之谓性”,以气为性,就是只把人当动物看。

不管你怎样会讲究吃,讲究穿,你还是个动物。

就是说“吃也是一种文化。

”要保持住它作为一种文化的价值,也一定要在吃之外有一个东西,光是吃的花样多,那并不表示有价值。

在这个地方就要开辟另一个层面,这个层面是孟子开的。

这叫做创辟的心灵。

所以,康德也说道德一定要就rational being讲。

你只要是-个rational being,你就要有意志,要有意志的地方,你才有自由。

意志自由只能qualify rational being,不能qualify 这枝粉笔,这枝粉笔无所谓意志,也无所谓自由。

康德说:“自然中每一东西皆依照法则以动转。

惟有理性的存有独有一种‘依照对于法则之想法,即依照原则,以行动’之机能,即是说,它有一个意志。

”(《道德底形上学之基本原则》)这句话很重要。

所以,康德这个哲学家了不起。

自然中每一种东西只能依照法则而动转,而这个法则就是自然因果法则,就是机械法则(mechanical law)。

譬如说,这枝粉笔没有原则呀,只有人才有原则。

原则是principle,法则是law,二者不一样。

原则从will发,由纯粹意志发的原则就是自律原则。

由自律原则落实了,放下来成为法则,就是moral law(道德法则)。

先讲原则,原则是提起来,法则是落实下来。

物没有原则,它只能按照机械法则而动。

你不能说这枝粉笔有原则。

如果有原则,它可以想一想:我可以这样做,也可以不这样做。

物没有这个“想”,因为它没有意志。

物没有意志,所以,它所遵守的都是自然机械法则,都是他律的法则。

牟宗三的哲学思想

牟宗三的哲学思想

三、牟宗三对中西哲学差异的认识
1、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特别重视人的“主体性” 与“内在道德性”的确立;中国没有西方以知识论与逻辑 学为中心的哲学。(《中国哲学的特质》) 中国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与西方文化源头之一希腊 文化首先把握自然不同,中国文化首先把握了生命。中国 人由如何安顿和调护生命开出了“内圣外王”之学。他又 把这一内圣外王之学称之为仁学,认为中国文化系统是仁 的文化系统,或是“仁智合一而以仁为笼罩者的系统。” 在《心体与性体》一书中,牟先生将宋明儒学的哲学 称之为“道德的形上学”。中国哲学关心生命是从德性方 面讲的。从德性方面关心生命不是知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 他认为中国哲学儒道佛三大系统都是“实践的智慧学”。 不过,道家与佛家的实践是解脱的实践,而儒家的实践是 道德的实践。
3、中国文化在已往的发展中充分实现了内圣,但在外王方面却有严 惩的不足,即没有产生近代的民主与科学。 (1)原因:在中国的文化生命中只有“综和的尽理之精神”,而缺 少“分解的尽理之精神”;只有“理性之运用表现”,而缺少“理性 之架构表现”;只有“理性之内容表现”,而缺少“理性之外延表 现”。 (2) “综和的尽理之精神”下的“理性之运用表现”都是“摄所 归能”,“摄物归心”,它外投则全心在物,内收则全物在心,消融 了主客、能所、心物等等对列关系,因而顺理性之运用表现而趋,可 以成就圣贤人格,德化的治道,智的直觉形态,但决不会产生客观化 的政道(近代意义的民主)和智的知性形态(科学)。而后者是“分 解的尽理之精神”下“理性之架构表现”的成就。 (3)理性之运用表现,此理性为实践理性,禅宗之“作用见性”, 宋明儒之“即用见体”,《易经》所谓“于变易中见不易”,它是生 活,是智慧,亦是德性。理性架构表现中之理性不是实践理性,而是 理论理性。而科学与民主恰恰是架构表现的成就。

浅谈牟宗三关于“气”的思想

浅谈牟宗三关于“气”的思想

无论 “ 元气说 ” “ 气说 ” 、精 还是 “ 气性说 ”皆偏 重此
义。近代 以来 , 借用西方哲学概念对气进行 的解
读 可谓五 花八 门。例如 , 有用 亚里 士多德 的 “ 质料 ”
说气, 有用 “ 物质 ” 说气 , 有用 “ 原子 ” 说气 , 不一 而
足 。所有这 些观点 , 都落 实于气 的实 有义 。
汉唐 人说 气 , 一体 义 内含于 上述 二义 之 中 ; 明 其 宋
中 国古代 的气论 思想 十分 复杂 。从总体 上看 , 大体 可 以分 为 “ 元气说 ” “ 、 精气说 ” “ 、气性 说 ” , 等
几 乎 涵 盖 了所 有 可 能 的方 面 。 这些 “ 气”的特 征
亦 不胜 枚举 , 大体 说来 , 至少 可 以包 含 如下 三义 的
如果 我们 想 要在 中国哲学 史 中找 出绵 延时 间 最 长 、 用 范 围最 广 的概 念 ,气 ”无 疑 是 其 中 之 使 “

面为气 的创 生义 , “ 气”为万物所 从生 的基点 , 即 元 为造 化 的 源 头 ; 一 方 面 为 气 周 流 万 物 , 时 偕 另 与 同。 二者 在 文 献 中经 常连 在 一 起 表 达 , 如春 秋 纬 《 命 苞 》 “ 为 气 之 始 , 水 之 有 泉 , 流 之原 , 元 :元 如 泉 无形 以起 , 有形 以分 。 《 羊传 》 公元年 疏引 ) ”(公 隐 。
特征 : 1实 有 义 。实 有 义 可 以说 为气 的第 一 特 征 , .
儒说气 , 多重视用气 的一体义修正程朱理学的理
气 二分格 局 。 宋代 诸 儒 中 , 载首 以 “ ”申儒 学立 场 以辟 张 气 佛 老 , 以说 正 是 继 承 了 中 国 本 土 学 术 之 精 华 。 可 程朱 理学 吸 收 “ ”的概念 , 气 以理气 二分 格局 奠定 宋 明理 学 的 基 调 。从 历史 上看 , 统 气 学思 想 在 传 张载那 里达 到 了高峰 ; 朱之 后 , 其是 程朱理 学 程 尤 和陆王 心学 对 峙 的局 面形成 之 后 , 重 于 “ ” 偏 气 一

实践理性、内容真理与实践存有论——牟宗三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中为中国哲学的正名

实践理性、内容真理与实践存有论——牟宗三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中为中国哲学的正名

作者: 王磊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96-9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牟宗三;中国哲学合法性;《中国哲学十九讲》;实践理性;内容真理;实践存有论
摘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自该学科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一书中为中国哲学的正名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工作:首先通过独具特色的“通孔”说,论证了不同文化系统的哲学必然有其特殊性,进而在康德哲学的话语体系中,将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安排在重视德性涵养、实践理性优先的问题域中;另外,又借鉴罗素哲学话语的启发,给中国哲学探讨的内容赋予内容真理的形态;同时,通过对儒释道各家的仔细分梳,强调三家主体层面的修养实践最终都会上达到终极存在本身,从而保证了中国哲学的终极色彩。

牟宗三的正名工作毫无疑问对中国哲学学科的自我认同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第十讲 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牟唐徐的新儒学思想

第十讲 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牟唐徐的新儒学思想

生命存在的“三向九境”论
• 转识成德,由渐入显。心本体论的思辨的形上 学型态。
• 三向九境哲学的前提:我感故我在。
• 心灵为主体,境界为客体,心灵之感通为境。 以心境感通关系为主线,系统剖析了客观境、 主观境、超主观超客观境的层位及其内在关联, 建立了心不离境,境不离心,以心为本,心境 互涵的哲学系统,将传统哲学关于心境关系的 探讨推向了新的高度。
• “道德底形上学” (Metaphysics of Morals) 。
“道德”是主词。表示对道德作形上学研究, 从而形成道德哲学。是具体性质的哲学,而不 是纯哲学。
• “道德的形上学” (Moral Metaphysics)。
“道德的形上学”是以“形上学”为主词,由 “道德的进路”入形上学,是纯哲学。
• 在无执的存有境界,执是不存在的,而在执的 存有论中,执是绝对需要的。
• 执与无执是就主体言,同是一心,执著就是识 心,不执著就是无限心。
• 智的直觉何以可能。承认人可有智的直觉,使 得中国哲学得以可能。
“两层存有论”结构图
本体界—无执的存有论—良知—本心—道德本体 良知的自我坎陷
智的直觉 现象界—有执的存有论—知性—识心—道德行为

是是意心
格良之之
物知动体
三向九境论
客观三境:个体、类、功能 万物殊散境,依类成化境,功能序运境。
主观三境:感觉、观照、实践 感觉互摄境,观照凌虚境和道德实践境。
超主客三境:耶、佛、儒 归向一神境,我法二空境,天德流行境。
徐复观其人其学
• 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后 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1943年,徐复观40岁, 这一年对徐复观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他不仅因受到蒋介石的器重而在仕途 上得以顺达,此时已是陆军少将军衔,而且在 学问上因结识熊十力而得到了名师的指点。

才性名理与玄学名理——以牟宗三相关论述为例

才性名理与玄学名理——以牟宗三相关论述为例

中图分类号 : B 2 3 5
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 的重要问题 , 学者对此论述
较多 。相 比于汤用 彤 、 冯友 兰 , 牟宗 三对 言意 的论述 具有所谓港 台新 儒家 的思想 特色 : 一 方面 , 他 对名理
友 兰等循此探索魏晋之际学术转换 的渊源 , 尤其是 与 名家 的关 系。牟 宗 三对 《 人物 志》 有其 独特 的 阐释 ,

祖 国大陆之外的学者 对言 意之辨这 一 问题 的一些 看


目、 新内容 ” , “ 有非 先秦六家所 能赅括者 。然 修史著

名理与名家
录者 , 无处 置列 , 亦 只好列入 名家。是则其 被列 入名
关于魏晋言意之 辨 , 无论 是汤用 彤还 是冯 友兰 , 都十分重视这一问题的缘起 , 关 注这一 问题 与玄学发 生的关系。汤用彤 先生关 注言意之辨 与识鉴 、 经学 的 关系 , 其 中与 识鉴 的关 系就涉 及玄 学 与汉 末 “ 名家 ”
似 与 先 秦 名 家之 形 名 学 完 全 无 关。 然
观点不尽一致 , 尤 其是冯友 兰 , 冯友 兰更重 视发掘 其 背后 “ 本质性 ” 的联系 。 汉魏 间人无论 是儒家 还是法 家 , 在 牟宗 三看来 , 在讨论政治 问题时都重视名实问题 , 但 重视名实 的不 必是 名家 , 儒家 、 法家从政治上考虑 , 也都注重名实 问
关 系 以及 先 秦 名 家与 魏 晋 名 理 的 区分 是 十 分 重要 的 。

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词: 才性 名理 ; 玄 学名理 ; 物( 实) ; 言( 名) ; 意( 理)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1 6 7 0 ( 2 0 1 6 ) 0 6— 0 1 0 4— 0 8

称理而谈:牟宗三哲学方法论探要

称理而谈:牟宗三哲学方法论探要
最 精彩 的体 现 。 “ 理而 谈” “ 以贯之 ” 称 和 一 是牟 宗三 哲学方 法 论 中贯 彻始 终 的两个 基本 原则 , 它们 贯穿 于其全 部 哲 学之中, 从逻 辑哲 学 、 识论 到形 上学 , 知 乃至 历史哲 学 、 政治哲 学 、 文化哲 学 、 生哲 学 、 人 宗教 哲学 、 学 史 哲
收稿 日期 :0 1 3 1 2 1—o — 6
作者简介 : 王兴 国( 92 ) 男, 南曲靖人 , 16 一 , 云 哲学博 士 , 深圳 大学哲 学系、 国学研 究所教授 ( 深圳 5 8 6 ) 10 0 。
《 中山大 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2 1 0 1年第 6期
科学中, 批判地汲取与借鉴了他所需要的大量材料 , 以改造后又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结合起来 , 加 构成了十分庞大 、 多面相 、 内容丰富的方法论立体 网络。牟宗三在哲学上极大的原创性 , 在这里得到了
法论 , 某种程度上还是对现 当代 中国哲学的突破和超越 。它在广泛融摄 、 汲取 、 比较与实践西方哲学方 法论 的过程中 , 也达到了对西方哲学方法论的 自 觉反省与超越 。牟宗三哲学方法论是 自觉地反省与超 越古今 中外哲学方法论 的结果 , 将中国现 当代哲学方法论推进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 在中国哲学史上树 立起了具有前瞻性的方法论典范 , 既联系并通向古今 中外的哲学 , 又影响着现在与未来哲学 的发展 , 尤 其是中国哲学在现在和未来的发展 。 为简便起见 , 本文并不基于“ 智的直觉” 的立场与思路来探讨牟宗三 的哲学方法论 , 而是力图将它 置于语言形式 的层面上来进行论述。这样处理, 一方面可以使牟 宗三哲学方法论在语言形式 的层面上 显现 出清晰的眉 目, 比较容易使人了解与把握 ; 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探索“ 智的直觉” 留出了地盘 , 不必在 中国哲学 的工夫体验进路中去直接触及“ 智的直觉” 问题 。 作为一代哲学宗师, 哲学方法论在牟宗三的哲学思想中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牟宗三在经历了对 西方 的逻辑 、 数学与哲学的长期吸纳与消化后 , 完全熟 习并掌握 了逻辑思辨的技巧与创造系统的本领 ,

论牟宗三的理气观——兼释文化与科学之问题

论牟宗三的理气观——兼释文化与科学之问题

第22卷第1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2No.12021年1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Jan.2021论牟宗三的理气观兼释文化与科学之问题高贵朋(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19)㊀[收稿日期]㊀2020-09-10㊀[作者简介]㊀高贵朋(1993 ),男,山东济南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㊂[摘㊀要]㊀理气关系是儒学的重要论题,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牟宗三就理气关系做出独到的分析㊂牟宗三的理气观可以概括为理本气末㊁理气两层㊁理气共存三个方面㊂理本气末体现了道德世界的超越性,理气两层保证了自然世界的独立性,理气共存实现了道德世界与自然世界的贯通性㊂牟宗三的理气观的现实指向是现代世界中文化与科学的关系问题㊂[关键词]㊀牟宗三;理气观;科学;文化[中图分类号]B26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10105906一㊁引言理与气是中国哲学的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㊂理最开始是指事物的形式或规律①;气是指构成万物又极其细微的物质材料②㊂在宋代以前,理和气是各自独立的概念,没有被当做一对密切相关的范畴来考察㊂宋代以后,理与气才成为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并且理气关系问题成了儒学的重要论题㊂北宋时期的二程将理提高到了本体的地位,并且认为理 兼赅自然之理与道德应当之理 [1]107㊂二程认为理是比气更为根本的概念,理是气之所以然,理和气的关系就是形上与形下的关系㊂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观点并加以发展,认为理既是物之所以然,也是人事之所当然㊂朱熹说: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㊂ (‘朱子文集㊃答黄道夫书“)他认为理是最重要的概念,是生物之本,气是次一等的概念,为生物之具㊂此外,朱熹还提出了理先气后㊁理主气从㊁理生气等观点㊂明代王廷相则认为气为理之本,理不能离开气独存㊂他说: 天内外皆气,地中亦气,物虚实皆气㊂ (‘慎言“)又说: 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㊂ (‘太极辩“)这即是认为气是高于理的概念,理的存在必须依赖气㊂总之,自二程体贴出天理以来,理气关系就成了儒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㊂牟宗三在其早期最重要的著作‘认识心之批判“③中就对理气关系做过精彩的阐发,但目前学界对该书的关注较少,对于牟宗三的理气观亦没有论及㊂本文试图对牟宗三的理气观进行系统研究,并揭示其意义㊂二㊁牟宗三理气观的内涵1.理本气末关于理和气的基本含义,牟宗三认为理是本体性的概念,气是物质性的概念㊂他说: 然本体并非组合物,它又无潜能无材质,依是本体必只是一个理,或纯理,即纯型纯陷之理㊂ [2]583这就是说理是用来表达本体的概念㊂作为本体的理不是材质的,而是 灵明的 ,牟宗三亦称之为 神智 ㊂ 本体论的知是神智之主宰性㊂此则内在于一切而润泽之而主宰之㊂[2]586作为本体的理可以主宰㊁润泽万物,因此,理亦有规律的涵义㊂ 本体自6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知,故亦自意;本体知他,故亦意他㊂自意,故本体自身为至善;意他,故其他一切亦至善㊂ [2]587本体自身为至善,因此,理也具有道德的涵义㊂概言之,牟宗三认为理作为本体,既是主宰万物的规律,也是道德的根源㊂关于气,牟宗三说: 因知识世界中现实之所以为现实正因为有体,因而必有潜能必有物质之成分㊂吾人即由此可以直接分析出此 物质的气 ㊂一言气,则物质成分不只是抽象的纯物质,所谓绝对的料,因而此具体之物质其自身必含有物质的力,否则,现实世界不能有 变化 一事之呈现㊂此物质的力即由变化一具体事实而直接抽绎出,此并无形上之意味,亦不可实为形上之假设㊂乃纯为物理事实也㊂物质而具之以力,吾人即名曰 物质的气 ㊂ [2]611牟宗三认为气不仅是从现象世界抽象而出,是构成物体的材料,而且含有力,具有变化性㊂也就是说气既具有物质性,又有变化性㊂牟宗三看来,理是比气更为根本的概念,理是主宰气的本体,气是生成物的材料㊂理可以运转气,但气不能运转理㊂他说: 盖物质之气,若离开创造之当然之理,即只为潜能之惰性,若终于离开创造之当然之理,则必干枯而断灭㊂ 是以不能以物气为首出而言其实现理也㊂只能以当然之理为首出,而言其实现气之如是如是变㊂ [2]620 物气本身虽有力,而因其为物力,故有物质之惰性㊂脱离本体,则物气即归于惰性而不复能成变化,其所成之局为死局,逐渐干枯而归于毁灭㊂故物气之变必不可脱离本体,必赖本体神气之鼓舞㊂ [2]612这即是说气不能离开理而独存,若离开理的主宰㊁统摄,气只能归于毁灭㊂气虽有力,但无神气④的鼓舞,物气之变终不可能㊂从理本气末的角度出发,牟宗三坚决反对明代以来的儒学气本论㊂因为气作为物质性的概念,不能成为本体㊂若气成为本体,那么现实世界只能是一种充满惰性的世界㊂只有精神性㊁超越性的理,才能成为主宰㊁统摄宇宙万物的本体㊂理本气末的观点,是牟宗三对程朱的理本论传统的继承㊂⑤2.理气两层理本气末,则理气为两个层级的概念,二者有清晰的界限:理是形而上的,气是形而下的;理属于超越层,气属于现实层㊂兹不取理先气后为标题,尽管牟宗三也用过这个说法,表明理为形上的先㊂⑥但理先气后容易使人联想为时间的或逻辑的先后㊂其实,牟宗三想表达的是理㊁气为两个层级的概念㊂牟宗三认为理又可以分为当然之理与自然之理㊂ 然当然之理之指导而一成为物气之纠结,则自此纠结所呈之形式言,即不复为当然之理,而为自然之理,即自然存在之相㊂ [2]620当然之理,即本体意义上的理,它可以运转物气,使之成为一具体之物㊂但自此物所呈现之相而言,则为自然之理,而不是作为本体的当然之理㊂因此我们可以说自然之理与气合一,而不可以浑然地说(作为本体的)理与气合一,(作为本体的)理仍然是超越于气之上,而不固化于气之中的㊂牟宗三极力反对理气合一的说法,他说: 吾人亦不言:理气合而成存在之物㊂存在之物由物气之纠结而成㊂有如是之纠结,必呈为如是之相,而如是之相并非即创造之当然之理㊂是以现实存在之物并非理与气合,乃是相与气合㊂ [2]621 人将当然之理凝缩之于物气之变中而为构成一存在之物质成分,遂以为理与气合而成物㊂实则创造之当然之理乃为不能凝缩而为存在之相者㊂当然之理乃为不能固定化于任何特殊存在者㊂由存在之物可以分析出存在之相即种种共相或确定之概念,亦可以分析出物质之气,但不能分析出创造之当然之理㊂此当然之理为一,实现任何物,而不固定于任何物以为其构成之成分㊂朱子之理实当如此确定之,而只因气言有理有气,遂使近人以为物由理气合,故由存在物所具之种种相以言理,而此种种共相之为理不能一,亦无所谓善,更无创造义,故遂否决朱子所言之理之一切含义,而形上学亦不复可能矣㊂ [2]621理气合一说认为具体之物由理与气和合而成,本体之理就存在与具体之物中㊂牟宗三则认为,本体之理不在物中,它只是主宰㊁运转气,使气凝聚成一具体之物,此物所显之相不是本体之理,而是自然之理,亦即共相㊂本体之理是一,它实现任何物,而不固化于任何物,如 月印万川 ㊂若将本体之理固化于物,则不但形上学不可能,经验世界之独立性亦不可能㊂牟宗三在这里说近人对朱子的误解,是指冯友兰将理解释为形式,将气解释为质料,而有理气合一成物的说法㊂冯友兰说: 气即生物的材料㊂具体的物质生,气为材料,理为形式㊂材料第1期高贵朋㊀论牟宗三的理气观61㊀一名,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谓Matter之意㊂所谓质者,即较可见的材料㊂ [3]908 气之 聚散攻取 ,虽百途不同,然皆遵循一定的规律㊂故物之生有一定的次序;一物质生,有一定的结构㊂此所谓 天序 天秩 也㊂此即所谓 理 ㊂气之聚散攻取,皆顺是理而不妄㊂如此说法,则于气外,尚需有理㊂以希腊哲学中术语说之,则物为质(Mat-ter)而理为式(Form)㊂质入于式,乃为一具体的物㊂ [3]855-856 依逻辑言,理虽另有一世界;就事实言,则理即在具体的事中㊂ [3]904冯友兰虽然坚持理与气的形上形下之分,但他认为一物之形成,必有气与理的结合,理虽然属于形上世界,但就事实言,理也在具体的事物之中㊂也就是说具体之物可包含理㊁气两个方面㊂这就削弱了理的道德价值意义㊂牟宗三在坚持理与气形上形下之分的同时,又有当然之理与自然之理的区分㊂与气合一的是自然之理,而非形上的当然之理㊂当然之理主宰物㊁运转物,但不固化于物,成为一物之形式,从而保证了理作为道德本体的超越性㊂理气两层可以说是牟宗三对程朱理气论的澄清㊂3.理气共存牟宗三认为本体之理与物质性的气无时间先后之分,二者永恒而共存㊂本体之永恒性不难理解,关于气的永恒性,牟宗三说: 在所已知之现实世界方面,吾人须提炼出一概念而肯定之㊂此概念,吾人将名之曰 物质的气 ㊂此概念必须承认之,而不能追问其所自来㊂ [2]611物质之气必须承认,但不能向后追问,若一直追问下去则必陷入生生化化的宇宙论㊂此外,物质之气只能看作永恒存在,而不能视为由本体化生㊂因为 本体为解析上最后之理由,非可直接由之生出万物也㊂是以物质之气必须承认㊂物气为异质之驳杂,因而可以纠结为万物 ㊂[2]612 本体创生万物,推动万物,非云本体自身中可以演变出万物也㊂ [2]611-612本体虽是生物之因,但本体不能直接生出气,亦不能直接生出物㊂本体只是运转气,使气凝聚成具体之物㊂ 物气之永恒善续,生生不已,由于神气之永恒如如不动之动不流之流㊂神气无限保证物气之无限㊂此之为本体创生万物㊂ [2]613物气之所以生生不已,是因为有神气(本体)的主宰,神气之无限永恒保证了物气的无限永恒㊂⑦理与气既为永恒,则不可以时间先后分,牟宗三说: 吾人亦不言:未有天地以前,毕竟亦有是理㊂朱子此义,虽足以加重理之尊严与先在性,然而实不可如此说㊂盖本体之创造不容已,实不容已由此曲折也㊂故本体无限,世界无限㊂理必之道气,引生气,扭转气㊂唯如此而后极成 有理必有气 ㊂ [2]621若认为在时间上理先气后,就必然会陷入气从何处来的问题,而产生理生气的说法㊂牟宗三认为本体是无限的,由气构成的实然世界亦是无限的,所以他反对西方的上帝创世说㊂牟宗三说: 西方中世纪诸正宗神学家,主上帝造世界㊂造者从 非有 到 有 之义㊂上帝从无到有创造世界㊂然此种之 从 并不表示其从一物质因而单加以形式之创造,乃只表示一种承续:即承非有而为有㊂ [2]613承非有而为有涉及的是 世界是否永恒存在 的问题㊂如言创世,必不能说世界永恒存在,而必有一起点㊂牟宗三不认同上帝创世说,而是认为理气共存㊂牟宗三说: 盖本体既永恒而无限,而其神善之传播又不容已,则现实之物气之变即不能说自何时起,至何时止㊂时间上无自止,空间上自亦无限制㊂现实世界随本体之无限而无限,永恒而永恒㊂ [2]613理气共存,本体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对相成,本体之永恒确保现实世界之永恒㊂这说明牟宗三构建思想体系所采取的是儒家的本体 宇宙论进路,而非道家的宇宙 本体论进路㊂理气共存可以说是牟宗三的个人创见㊂三㊁牟宗三理气观的意义1.道德世界的超越性理本气末保证了道德世界的超越性㊂理是现实世界的道德价值之源,牟宗三强调理的本体地位,是对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高扬㊂从传统儒学的角度看,理与气,体现在现实人生中就是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㊂天地之性源于理,是人的道德善性;气质之性源于气,是人的生理之性㊂坚持理本气末就是坚持天地之性对气质之性的主宰与统摄㊂这是以道德理性转化气质,使气质向善的方向发展,使人成为一道德生命㊂若没有天地之性的主宰与统摄,顺气质之性发展,只能陷入物欲之中,以自然生命为归结,不能安立人生㊂牟宗三说: 脱离本体,则物气即归于惰性而不复能成变化,其所成之局为死局,逐渐干枯而归于毁灭㊂ [2]612物气脱离本体,则成为死局,只能干枯㊁毁灭㊂人脱离道德理6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性,任气质恣意放纵,同样只能干枯㊁毁灭,无处安顿㊂因此,一定要由气质之性返归到天地之性㊂这也就是张横渠所说的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㊂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㊂ (‘正蒙㊃诚明“)反于天地之性,才能安顿现实人生㊂天地之性体现于人就是人的道德良知㊂道德良知是人与物的本质区别,牟宗三认为,本体论地说,人与物都有理之禀赋㊂但道德实践地言之,只有人能表现理㊂也就是说只有人才有道德自觉,能主动地进行道德实践;物没有道德自觉,不能表现理,不能从事道德活动㊂正是道德将人与物区别开来,彰显道德良知,人之为人的真正意义才能得到体现㊂若顺遂生理之性,泯灭良知,就是堕落到物的层面㊂牟宗三说: 如果没有一种真实的道德生命与超越感,那堕落是很容易有的㊂ [2]66以超越的道德润泽生命,是儒家的传统㊂理本气末,是继承儒学传统,彰显道德的超越性㊂2.自然世界的独立性牟宗三为了解决中国文化中科学知识匮乏的问题,提出了良知坎陷说㊂牟宗三说: 德性,在其直接的道德意义中,在其作用表现中,虽不含有架构表现中的科学与民主,但道德理性,依其本性而言之,却不能不要求代表知识的科学与表现正义公道的民主政治㊂而内在于科学与民主而言,成就这两者的 理性之架构表现 其本性却又与德性之道德意义与作用表现相违反,即观解理性与实践理性相违反㊂即在此违反上遂显出一个 逆 的意义㊂它要求一个与其本性相违反的东西㊂这显然是一种矛盾㊂它所要求的东西必须由其自己之否定而为逆其自性之反对物(即成为观解理性)始成立㊂ [4]56道德理性要求科学知识,但成就科学知识的 理性之架构表现 又与道德理性的本性相违背㊂为解决这种矛盾,必须体现出一个 逆 的意义,道德理性只有在 逆 中才能开出科学知识㊂牟宗三认为道德理性的 逆 ,就是其自我否定,即 道德理性之自我坎陷 ㊂道德理性经此坎陷,才能下开科学知识㊂科学知识旨在求真,道德理性旨在指导人的行为,使人求善㊂牟宗三说: 诚心求之是一种行为,故亦当为道德理性所要求,所决定㊂ 既要求此行为,而若落下来真地去作此行为,则从 主体活动之能 方面说,却必须转为 理性观解 (理论理性),即由动态的成德之道德理性之自我坎陷(自我否定):经此坎陷,从动态转为静态,从无对转为有对,从践履上的直贯转为理解上的横列㊂ [4]57-58道德理性自我坎陷,进入理论理性的形态,凸显出认知主体㊂理论理性与道德无关,由理论理性而形成的科学知识与道德亦不相关,从而使科学认知活动具有独立意义㊂道德遂成为中立之道德,科学认知是独立的认知,不受道德价值的裹挟㊂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保证了认识活动的独立性,与之相应,理气两层说则保证了自然世界的独立性㊂牟宗三认为认识活动所认识的是自然之理,而非当然之理(本体之理)㊂当然之理运转气生成具体之物,物形之后所显之相不是当然之理,而是自然之理㊂不可将本体之理与自然之理混为一谈,含混地称理气合一㊂若将自然之理视作本体之理,不但理的形上义有所减杀,自然世界亦无独立性可言㊂因为本体之理有道德价值的涵义,认为理气合一成物,道德价值就现实地存在于物中㊂人的认识活动就成了一种成就德性的活动,从而无法以成就知识的态度去探索㊁研究自然之物㊂因此与物气合一者只是自然之理,而不是本体之理,本体之理是既主宰万物,又超越于万物之上的㊂理气两层,就是说自然世界具有独立之意义,探索自然世界的科学认知活动也有独立性㊂如此物各付物,使知识活动不受道德活动的干扰,才能真正成就知识㊂而不能在自然物中寻求道德价值,亦不能受价值的胁迫去探索自然物㊂否则,在道德良知的裹挟下,既成就不了知识,也成就不了道德㊂良知坎陷说与理气两层说相互映照,共同保证了科学知识的独立意义㊂3.道德世界与自然世界的贯通性牟宗三主张理气共存,反对理气有时间上的先后,这说明他构建的是一种本体 宇宙论体系,而非宇宙本体论㊂ 本体 宇宙论是指在本体观照㊁统摄下所形成的宇宙论,其所表现的首先是一种本体论视角;而所谓宇宙 本体论则是在宇宙论进路或宇宙论规模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本体论,其所表现的也首先是一种宇宙论视角㊂如果结合中国的传统来看你,那么,所谓本体 宇宙论所对应的其实正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而宇宙 本体论所对应的则应当是道家 有生于无 式的自然本体论㊁汉唐时代的气化宇宙论以及今天所谓的第1期高贵朋㊀论牟宗三的理气观63㊀存在 认识论㊂ [5]73牟宗三所形成的本体 宇宙论的进路,是对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继承㊂孔子的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㊃八佾“),孟子的 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㊃尽心上“),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正蒙㊃大心“)等等,都是这种本体 宇宙论的表达㊂本体 宇宙论的进路,指向的是道德世界与自然世界的贯通㊂这一进路强调本体的超越性㊁绝对性,坚持以本体驾驭㊁统摄宇宙论,也就是以道德价值贞定自然秩序㊂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中说: 宋明儒将‘论“‘孟“‘中庸“‘易传“通而一之,其主要目的是在豁醒先秦儒家之 成德之教 ,是要说明吾人之自觉的道德实践所以可能之超越的根据㊂此超越的根据直接地是吾人之性体,同时即通过 于穆不已 之实体而为一,由之以开道德行为之纯一不已,以洞彻宇宙生化不息㊂性体无外,宇宙秩序即是道德秩序,道德秩序即是宇宙秩序㊂ [6]34-35儒家是一种 成德之教 ,因而儒家的本体是一种道德本体,儒家的宇宙论也就成了一种在道德本体观照下的世界秩序㊂人在体认道德本体的活动中实现物我一体,超越的认识活动中物我对立的状态,使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㊂主客的统一也就是道德世界与自然世界的贯通㊂四㊁启示:文化与科学牟宗三作为具有强烈现实关怀的儒者,对于理气关系的看法,不只是一套泛泛而谈的理论,而是有现实的指向㊂牟宗三的理气观指向的就是中国文化中缺乏科学知识的问题㊂近代以来,科学精神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㊂20世纪初,中国就发生过一场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但时至今日,如何发展出真正的科学精神,仍然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㊂通过分析牟宗三的理气观,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首先,不能从传统文化里面去找科学精神㊂传统文化中的格物穷理,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而不是知识探索活动㊂虽然朱熹所讲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 之穷理工夫与知识活动似乎有类似之处,但格物穷理的出发点不是成就知识,而是成就道德㊂若将其视作知识活动,就容易使认知理性受到道德良知的裹挟,导致科学认知活动不能自由进行㊂其次,科学知识并非西方独有㊂牟宗三从多元的视角出发,认为科学知识是全人类㊁各民族的共同智慧,西方人可以发展出来,中国人也可以发展得很好㊂近代以来,中国有发展科学知识之要求,亦有发展科学知识之能力㊂关键是要吸收西方重理论架构的特质,使中国文化由 理性之运用表现 ,开出 理性之架构表现 ㊂⑧再次,中国文化不可废弃㊂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科学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全无价值㊂中国文化重视生命的学问,对于人生安顿有重要意义㊂古人体认理,其实就是以道德价值安顿世界人生㊂我们不能说人类只需要科学知识,而不需要生命之学㊂科学知识固然重要,生命之学亦不容忽视㊂中国需要科学,但不能以科学取代生命之学㊂最后,中国文化与科学知识有融合的可能㊂生命之学与科学知识同为人类所需要者㊂西方生命之学在宗教,中国生命之学在儒学㊂只发展科学知识,或只发展生命之学,都是不可取的㊂牟宗三采取的方法,是在既保证道德良知的超越性,又保证认识活动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将文化与科学结合起来㊂这就为中华文化与科学知识的和谐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能的道路㊂注释:①‘庄子㊃天地“云: 物成生理谓之形㊂ ‘荀子㊃正名“云: 形体色理以目异㊂ ‘易传㊃系辞“云: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观于地理㊂ ‘韩非子㊃解老“云: 理者,成物之文也㊂ 又云: 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㊂ 又云: 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㊂ 这是理的形式义㊂‘庄子㊃养生主“云: 依乎天理㊂ ‘荀子㊃解蔽“云: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㊂ ‘易传㊃系辞“云: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㊂ 这是理的规律义㊂②‘庄子㊃知北游“云: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㊂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㊂ ‘庄子㊃至乐“云: 而本无形㊂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㊂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㊂ 这即是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㊂③牟宗三说: 我自己认为,能够代表我四五十岁前的用心处的,且比较有一大略的㊁粗糙的成熟的作品,是‘认识心之批判“㊂ 参见牟宗三:‘我的学思经过“,‘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4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第210页㊂④牟宗三所说的 神气 不是指物质性的气,而是一个本体性的概念,他亦称之为 心气 或 灵气 ㊂牟宗三说: 神气则只是本体的体性之全幅的灵明之鼓舞与浑然之韵节㊂ 参见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5年,第597页㊂⑤虽然牟宗三认为伊川㊁朱子的理是 只存有不活动者 ,但在理。

牟宗三与“生命的学问”

牟宗三与“生命的学问”

MOU Zong-san and the“Learning of Life”
作者: 李明辉
作者机构: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台湾
出版物刊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56-5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期
主题词: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学问的生命;哲学作为生活方式
摘要:牟宗三将中国哲学定位为“生命的学问”,以对比于西方哲学。

他认为: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西方哲学以“知识”为中心;中国哲学特重主体性,西方哲学重客体性;而中国哲学之中,儒家特别注重“内在道德性”。

傅伟勋也同意“中国文化是以生命的学问为主”之说法,但另外提出“学问的生命”之说,以期弥补中国文化之不足。

然而吊诡的是,牟宗三的一生所为,主要是哲学思辨的工作,属于傅伟勋所说的“学问的生命”。

对于这种生命的吊诡,牟宗三有所自觉,而强调:哲学思辨虽是耗损生命之事,但却是社会与时代所需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来讲述名家都从孔子的「正名」说起,但又都区别不开名家兴起的现实机缘与名家的本质,每每将二者纠缠在一起(注二)。
如此,名家既是渊源于孔子的正名,那么孔子算不算是名家呢? 从来没有人以孔子为名家。
孔子既不是名家,但讲名家又总始自正名,那么孔子与名家该如何区别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将名家的本质与名家的现实上兴起的机缘区别开来。
庄子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篇) 也是「合同异」,这就是玄理地谈。
惠施名理地谈「合同异」有个最后的目标,即「泛爱万物而天地一体」。
各个等级所用的服饰、器皿都有一定的规定,不能僭越,就是要名器相符。
到春秋战国时,大体这些名器都乖乱而无法维持了。
孔子就是针对此而提出「正名」。
名家的学问不是针对周文疲弊而有的反应,也未提出什么对治的办法,因此它是个派生物。
但它派生的机缘仍是由于名实乖乱,名器乖乱。
所以孔子的「正名」就是名家兴起的现实机缘,而不是它的本质。
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这是两句合一条的。
若「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是三条,那么「小同异」、「大同异」那一条就当是两条而不是一条。
在「南方无穷而有穷」之前并未有以一句为一条的,为什么单单这几句就当该是一句一条呢?若是一句一条,则「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不也可以看成两条吗? 那么全部就不只十条而是好几十条了。
如此一来「燕之北,越之南」不是背道而驰的了吗? 但又说「天下之中央」是「燕之北,越之南」,这很明显地是假定了「宇宙是圆的」。
若依直线或欧氏几何,两个背道而驰的方向如何能相合而得出天下的中央呢? 可见惠施于此有个洞见,即「宇宙是圆的」。
唯有如此,向南直走或向北直走都会顺着宇宙之圆而相会于一处,那便是天下之中央。
由此,我们也可以确定天下篇中关于惠施之「合同异」的记载,实际上只有八条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十条,并且都是可理解的。
比如「物方生方死」这句话。
什么是「生」、「死」?「生」没有自性,因此「生」不能自成其为「生」,「死」亦不能自成其为「死」。
好像高低,也不是一定的(「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即是此意。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仔细想想就可以知道。
尽管惠施有此错觉,但我们也不能因此便抹杀掉他在此所表示的「宇宙是圆的」这个洞见。
这洞见是可理解的,因此说「连环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也表示了这个洞见。
由此可知,这段话表面上虽似矛盾而不可理解,但事实上是可理解的,这是一个名理的问题。
所以「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这三句话不能看成是三条,这也和「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一样,也是两、三句合起来为一条。
顺此,天下篇所记的惠施之言都是可理解的,它的意思都可以清楚地讲出来。
「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
」合为一条的意思就是: 前二句表面的矛盾,事实上是可理解的。
我们这就必须要进到名家的内部去考察它的文献。
这步工作并不很容易,因为名家的文献不若儒、道等家那样清楚,而且也并不完备,故整饬性、系统性亦不若儒、道等家,但大体那些可以让人联想到苟察缴绕、琦辞怪说的语句仍可以使之成为可理解的。
名家的文字不很通也不很容易了解,历来也没有人能完全弄得明白,因此必须下点文字的工夫,一句句的疏解出来。
庄子天下篇详细地记载了惠施的「历物之意」,即「合同异」之说,那些话大体都可以讲得清楚。
如:「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注七)这些话不但有思理而且可理解,并不是苛察缴绕、琦辞怪说。
「连环可解也」并不是独立的一条,而是对前二句的提示。
「连环」是副词,天下篇言「其书虽?玮,连犿无伤也。
」语中的「连犿」,用字虽不同,但意思相同。
「连犿无伤也」意为「宛转无妨碍」,「连环可解也」意为「圆转可理解」,也是个提示语,并不是独立的一条。
把「连环可解也」当作独立的一条,就应是「解连环」。
因此这个「苛」不一定是坏。
察事要精当然就必须要苛,苛是严格的意思。
要求严格并不一定是坏,一般的专门学问都有这个特性,缴绕也是如此。
康德的著作就是苛察缴绕,逻辑分析则更是苛察,此如有对if-then(如果……则) 就可以分析出好几万字来,康德还不到这种程度。
一般而言,凡是专门的学问,不管是逻辑或哲学,都免不了苛察缴绕,由此看来,苛察缴绕也不一定是坏。
居君之位而无君之德,就是名、实不相应,也就是君不成其为君。
臣、父、子也是如此。
有「君」之「名」而无「君」之「实」,就是「名实乖乱」,顺此而有所谓的「名器乖乱」。
在贵族社会里,自周天子以下,任何一个等级在社会组织中都有一定的身份,即「名」,跟著名而来,就有一套装饰,即庄严、文饰、就是「器」。
在此情形下,有时候用一句很简单的话就可以直接表示出来的意思,他们却绕很多圈子来说,这就是「缴绕」。
合起来就是「苛察缴绕」。
一般人不会这么噜苏,所以「苛察缴绕」不能为一般人所接受,就一般人的感觉来讲,这是个坏的评估。
凡学问进入专门性时,都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
「苛察缴绕」的「苛」字就是对着一般人的感觉、常识见地而说的。
) 「物方生方死」就是化除生死的对立差别。
惠施把一些相异的观念皆予以化除,其目的就在于由此而达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天下篇) 的目标。
言「物方生方死」是将生与死的对立化除,此表示生与死的对偶性(duality) 不能成立。
庄子说「彼是方生之说也」(齐物论篇) 。
庄子的齐物论要平齐是非就非冲破对偶性不可,是非、善恶、生死等都是对偶,而惠施的「方生之说」正表示生死的对偶性不能成立,所以庄子就利用惠施的「方生之说」来讲他的齐物论。
因而「南方无穷而有穷」若真是「连环可解也」,则宇宙必是圆的。
惠施的这句话就有这个洞见。
但惠施这句话中包含了一个错觉。
「南方无穷而有穷」是从空间而言,而「今日适越而昔来」则是个时间的问题。
惠施把时间的问题空间化而将时空混一。
可是时间只有一度(one dimension) ,不能和空间混同,如何可以随空间之圆而逆倒回来,而说「今日适越而昔来」亦「连环可解也」呢? 因此说惠施在此有一错觉。
但是司马谈说时完全是坏的意思,因为司马谈并不是名家,他是照着一般人的感觉来说的。
但再进一步客观地看,若苛察缴绕得有所当,就不必是劣义。
比如康德以及逻辑分析家固然是苛察缴绕,但他们这些分析本身都很合逻辑,而且很有结构,一步步都很严谨细密。
那么客观地讲,这种有所当的苛察缴绕就不算坏。
但是假若分析得无所当,或者出奇得惊世骇俗,那么就是客观地讲,它也完全是坏的意思,就是「能服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注四)。
这是两种不同的型态,但一般人往往将二者混同,都被视为作坚白同异之辩(注六)。
事实上,「离坚白」与「合同异」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型态,前者属公孙龙的思理,后者属是只有两个人。
名家出现的现实机缘是孔子的「正名」。
在此之前,有晋国的邓析,是个法律学家;在此之后,名家的中坚人物就是惠施与公孙龙。
因此「连环可解也」不能看成是独立的一条,而应是对上二句的提示。
「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就是把宇宙看成圆的。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也是这个意思。
燕是现在的河北,在中国的北方,「燕之北」就是由北方再往北。
越是现在的浙江,即中国的南方,「越之南」就是由南方再往南。
司马谈评名家「苛察缴绕」也有这层意思。
荀子评名家为「琦辞怪说」(注五),这也是个不好的评估。
同样地,若名家真是无当,那么这个琦辞怪说就是不好的意思;但若它之为琦辞怪说只是对着一般人而言,而客观地仍有所当,那么它之为琦辞怪说就不一定是坏。
但荀子说「治怪说,玩琦辞」,就是对名家的坏的客观评价。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历来都对这段文献分成十条(注八),但依我看,应只分八条。
所以有十条,是因为将「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这三句话看成是独立的三条(注九)。
天下篇这段文字都是二、三句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没有以一句为一条的。
例如「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名家的人物都很精察,一些平常人注意不到的事,他们都注意到了,因此加个「苛」字而成「苛察」。
「苛察」而不必能如实,则缴绕繁琐徒乱人意。
名家人物大体是战国四大公子所养的士,即所谓的清客,公孙龙就是平原君所养的士。
他们平时没事就可以闲谈,有时言不及义,但有时也可能想到一些平常人想不到的问题。
周文发展到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由于贵族生命的堕落和社会渐趋复杂而维持不住,即贵族们不能再维持周公所制作的那一套礼乐制度、名物度数。
贵族的生命一堕落,就不免名实乖乱、名器乖乱。
「名实乖乱」就是论语所说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注一)。
居君之位就有君之名,亦当有君之实即君之德。
一般的学术史论名家都由孔子的「正名」说起,而对名家的批评又以「苟察缴绕」与「琦辞怪说」这两句话为准,因而掩蔽了名家的本质,名家的学问也因此传不下来。
我们现在就要来重新检查。
首先我们把名家的现实机缘──孔子的「正名」──与名家的本质分开,二者是不同的。
其次要客观地检查名家的本质是否真的是劣义的「苟察缴绕」、「琦辞怪说」,即先秦名家究竟有没有客观的价值。
「南方无穷而有穷」,若按照直线来思考,无穷永远不可能成为有穷,如此这句话就是个矛盾;但若按照圆形来思考,则无论向南或向北一直前进,终会回到原处,如此就没有矛盾,因此是「连环可解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