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 (2)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11)xx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D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B真理与谬误C真理与价值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选题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答案:A解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2 .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 识记.联想.假说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答案:D解析: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答案:B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5.辩证唯物之一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说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直接经验C.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要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可靠知识的答案:C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2)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2)

第六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2.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B)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B.改良的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C)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坚持党的领导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4.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C)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B)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6.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B.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7.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D)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8.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

”这就是说,(B)A.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B.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C.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9.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D)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C.实践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10.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B)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11.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得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得活动机制瞧,实践就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得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得过程B、道德行为与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得主体就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得人C、人D、人得意识3、实践得客体就是( D )A、绝对精神得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得意识得创造物D、实践与认识活动所指向得对象4、实践得中介就是( A )A、各种形式得工具、手段及其运用得程序与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与发展有联系得各种要素得总与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得总与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得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得价值关系就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得物质欲望与要求B、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得改造与变革得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得有用性与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得发展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D、科学进步就是实践得目得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得最好办法就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得关系瞧,这句话对我们得启示就是( C )A、认识总就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与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得)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得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得品格D、实践与认识就是合一得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区别就是( C )A、感性认识就是可靠得,理性认识就是不可靠得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就是对现象得认识,理性认识就是对本质得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与谬误得对立,只就是在非常有限得范围内才有意义”就是( B )A、形而上学得观点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C、诡辩论得观点D、相对主义得观点10、真理与谬误之间得相互关系就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就是绝对对立得B、没有相互转化得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习题第二章

马原习题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A.反映论B.唯理论C.经验论D.先验论3.两条跟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能动反映论和被动反映论的对立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5.在认识问题上坚持反映论的原则()A.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6.“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A.经验论B.唯物论C.不可知论D.反映论7.“生而知之”的哲学观点属于()A.可知论B.先验论C.不可知论D.唯物主义认识论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D.是否成人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9.“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属于()A.唯物主义反映论B.唯心主义先验论C.不可知论D.形而上学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单纯的精神活动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日常的活动D.利己主义的活动12.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A.社会实践B.科学理论C.唯物主义D.客观事物13.实践是人的来源,这个观点告诉我们()A.获得知识只能“事必躬亲”B.一切真知归根结底来自直接经验C.无需学习间接经验D.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直接经验14.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的归宿1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16.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从跟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1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18.陆游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9.实践认识的来源表明()A.只有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来自实践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20.一切真知都来源于()A.间接经验B.社会实践C.人的意识D.客观事物21.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A.只是对事物外部关系的反映B.是生动具体的C.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22.认识的主体和客观最基本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相互依存关系D.相互作用关系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理性认识是真实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自日常生活,理性认识来自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来源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5年修订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5年修订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5年修订版)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4、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

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2015版马原第二章习题讲解

2015版马原第二章习题讲解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 C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4.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反映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8.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地质队员探矿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1.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B)A感觉 B知觉C表象 D概念1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二、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 C )院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4.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6.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先验论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9.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10.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说明( D )院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1.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第二章练习题答案.txt

马原第二章练习题答案.txt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C ) A.发现真理 B.认识世界 C.改造世界 D.创立新理论 6、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D )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
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 于没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 无济于事”。这说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 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8、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D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9、概念、判断、推理是( 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10、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D ) A. 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 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 规律
17、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 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 程
18、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 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 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 掘成的。”这表明( C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 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 决定
1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 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 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 的现实பைடு நூலகம்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马原第二章题

马原第二章题

马原第二章题(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0题)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C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D.只是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A.反映的观点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8、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B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C.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D.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9、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指:A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创造C.自由意志为所欲为D.完全摆脱了必然10、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BA.抽象的不变的统一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绝对的永恒的统一D.相对的暂时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多项5题)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A D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B.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E.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A D E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是唯心主义的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E.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 B C D E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D.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A B C E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具有普遍性C.具有直接现实性D.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E.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B D E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C.意志决定一切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E.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三、辨析题:(10题)1、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二章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二章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参考答案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指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强调认识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是改造被改造之间的关系,在改造和被改造的过程中,客体逐步主体化,从而客体被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也就是主体获得新的认识。

由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所谓实践第一,理由就在这里。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参考答案真理是客观的,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也就是说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2015版马原第二章习题讲解

2015版马原第二章习题讲解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B 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 C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 •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4 •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B 人与人的关系C 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 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 改造世界 C 创立科学理论 D 改造客观规律6 .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反映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8 •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 C 农民播种小麦 D 地质队员探矿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1 •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B)A感觉B 知觉C表象 D 概念1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1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14.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 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 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15•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 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 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 实践比理论重要1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仃.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4 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7.“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2)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2)

第六章 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 )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2.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B )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党的领导C ) D. D. B. D. B.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改良的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 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列宁 D.4.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A. 马克思B. 恩格斯C. 5. 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6.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 A. 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 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7.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D ) A.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8. 列宁说, “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

”这就是 说,( B ) A. 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 B. 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C. 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 9.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D )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 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10.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A.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C. 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11. 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马原第二章习题

马原第二章习题

2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是自在自然自然界客观世界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活动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宋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强调的是读书不能获得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来自于实践即“躬行”。

A本身错误,CD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4恩格斯说:“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决对的。

”这表明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真正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永恒的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是对相对性的否定和超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有原则的界限真理包含绝对性,是不可被超越的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部,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承认绝对性并不否定相对性,BCD的说法均否定真理的相对性,因而是错误的。

5“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这句话是孔子在知行观方面的典型观点,强调“行”(实践)在检验“言”(认识)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6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抽象的不变的统一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过程,当然有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的问题,但不能仅仅归结为这些问题,符合题意的是D。

7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说明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人们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了认识去实践这种理论没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束之高阁,并不实行”。

马原知识题2015年度版第二章知识题

马原知识题2015年度版第二章知识题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2015版)一、单项选择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A、物质生产方式B、自然地理环境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3、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税化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5、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C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的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D )A. 劳动者的素质B. 科学技术C. 生产管理D. 生产工具7、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D )A. 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B. 产品的分配方式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8、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C)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9、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这个“总和”是指(B )A. 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总和C. 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 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10、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取决于( A)A.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B. 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C. 它本身的各个部分是否协调D. 它是否与经济基础存在着矛盾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13.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D):A.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B.产品分配的结果;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D. 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2.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B)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B.改良的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C)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坚持党的领导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4.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C)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B)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6.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B.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7.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D)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8.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

”这就是说,(B)A.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B.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C.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9.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D)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C.实践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10.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B)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11.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B)A.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B.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C.为俄国找到了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发展模式D.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12.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是(D)A.各国生产力发展状况B.各国社会发展阶段C.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D.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13.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A)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这表明(B)A.马克思主义政党即工人阶级本身B.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C.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是其先进性的根本前提D.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15.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D)A.集体领导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民主集中制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AD)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2.“由于历史进程的曲折而不得不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那个国家愈落后,它由旧的资本主义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关系就愈困难。

”这段话可以理解为(BCD)A.越是落后的国家越容易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顺利B.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C.社会主义革命客观条件成熟的程度对向社会主义过渡有重大的影响D.社会主义在比较落后国家的胜利必然带来一系列新课题3.下列哪些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ABD)A.南斯拉夫B.罗马尼亚C.奥地利D.匈牙利4.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CD)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CD)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B.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BCD)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B.按劳分配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7.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ABD)A.经济基础不同B.阶级本质不同C.国家结构形式不同D.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8.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历史联系的民主原则包括在(BCD)A.民主集中制B.服从多数意志C.主权在民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9.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ABD)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B.历史文化传统不同C.指导思想不同D.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10.列宁指出的具备革命形势的主要特征是(ABCD)A.被压迫阶级的贫苦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B.统治阶级遭受危机,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C.多数工人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且抱有为革命牺牲的决心D.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11.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ABCD)A.无产阶级是最彻底的阶级B.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C.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D.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1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ABCD)A.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B.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C.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13.1926-1927年初,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一年。

此时正值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莫斯科和整个苏联燎原般发展,国家经济全面开花,市场上商品丰富、品类繁多,商品、饭馆、咖啡馆随处可见。

邓小平在中山大学的第一天就收到了一大堆日用品,一日三餐也非常丰富。

在此期间,邓小平还认真阅读和摘抄了苏联领导人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许多论述。

这一段经历对邓小平后来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启示。

邓小平与列宁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有许多相通之处,主要有(ABD)A.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B.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放在首要地位C.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D.在多钟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14.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决定因素包括(ABC)A.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B.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C.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D.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有待于充分论证15.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从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得到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有(ABD)A.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B.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C.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D.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2.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3.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首先能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论述题参考答案1.答:略。

2.答:(1)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第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第二,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第三,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第五,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六,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2)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勾勒了未来社会的大概轮廓,但是他们并没有规定未来社会的各种具体制度和实施方案。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照搬照抄自己的理论,反对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

一方面,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准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规定,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

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和一般特征,但它是一种科学预测和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实践中不能僵化地教条式地对待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要求和具体国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3.答: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

从社会变革的物质条件和实现变革的主观力量的统一来看,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在于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冲突。

但这是从“归根结底”意义上说的,并不意味着它是唯一因素。

实际上,任何社会变革都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而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阶级力量对比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无论是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

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