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合集下载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是科学调查和理性思维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它具有客观、系统、可操作和可衡量性,强调学习者对外界客观现象和思想理论的科学调查和推断。

它以自然科学实验法为基础,以经验的方式获取和阐明客观的法则,其核心理念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了解、改善解决问题。

人文主义教育观,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实用主义知识,主要强调知识和技能应用,侧重于通过合理解释,通过论述和推理,把教材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接结起来。

他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造性思维和"明白"。

人文主义教育还着眼于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发展,强调教师为学生构建信任和宽容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洞悉全局,建立合理的生活观念和品行规范。

两种不同的教育观,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我国的教育发展至今,它们在不同教育领域表现出色,但同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使得两种教育观发生内在的融合。

当今,我们不仅要兼顾两者的特点、优点,而且要更加注重各自的问题所在,尽可能的提高两种教育观,使之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应答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努力。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科学主义(scientism)《韦伯斯特国际新英语词典》中对“科学主义”解释为:“一种主张科学的方法应该推广应用到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内的所有领域的观点,是一种坚信只有这些方法才能有效地用来获取知识的信念。

”1在哲学上,科学主义是指由于科学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以至视科学为万能。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主义是一种将科学当作信仰的立场,它将科学的有限原则推广为普遍有效,认为它能解决一切领域的一切问题;同时,科学主义作为信仰,它又被预设为普遍真理,是不容出错的永恒的理论”。

2在古代和中世纪,人文和科学本来就是并蒂莲,在文艺复兴时期昌盛的人文主义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知识,从而成为近代科学的助产士;而科学的问世和蓬勃发展也为人文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物质资源。

18世纪以来,经典科学的羽翼日益丰满,科学主义随之相伴而生。

科学主义固然有助于提高科学的威望,促进科学的建制化,但是它的过分张扬和强势“中轴”地位,客观上对人文主义构成某种挤压。

加之人文主义既未摆脱先天的贵族式的夜郎自大,又盲目沉溺于对科学的无知,从而导致两种文化分道扬镳,造成人类文化发展的失衡。

作为近代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指出“为要钻入自然的内部和深处,必须使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一条更为确实和更有保障的道路从事物引申而得;必须替智力的动作引进一个更好和更准确的方法”3。

培根不仅引入归纳和实验方法,而且引入而对自然、剖析自然的世界观,打开人类分解自然的窗口。

尽管在西方文化传统尤其是基督教传统中,人类不同于自然、高于自然早已成为固见,但正是培根指出了从现实上提高人类力量的方法,自然在人而前彻底成为“对象”,失去了与人的情感依赖关系。

认为自然可以与人类彻底剥离,完全成为工具和对象,这是近代实验科学得以发展的哲学根据。

随着近代科学的确立和近代科学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基于近代科学而发展起来的技术应用和工业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种以对于科学及其方法的确信,对科学的文化及其传统的热情为基础的意识形态逐渐形成,这就是被称之为科学主义的思潮。

人文视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及其反思

人文视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及其反思

人文视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及其反思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领头羊的时代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捷,擺脱了众多发展桎梏,巩固了人类处于生物界金字塔顶端的地位。

自然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强大生产力与丰富物质成果却不是社会进步的绝对表现,科学技术的统治性反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社会道路的发展方向也因其而单一化。

因此必须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并将人文精神渗入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中。

标签:科学技术;社会价值;人文精神1 基于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科学技术自工业革命以来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但随着科学技术呈T字型趋势迅猛发展,其似乎已经违背了最初倡导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的学者的初衷。

科学技术并不是存在于人与社会之外,而是与人和社会相结合,构成了人的真实本质。

在技术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技术上的可能性,忽视技术发展的真正意义,技术朝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人类可能成为技术的奴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几乎成为每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遵循的最基础的原则,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础生活没有缺口。

如果我们现今仍处在战乱与纷争并存的年代,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又有什么方法去发扬民族精神、传承优良文化呢?科学技术是社会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科学技术作用下的经济发展,国家便不能脱贫致富,更谈不上建立和谐社会。

科学技术不仅从精神层面影响着国家,对于个人精神信念的影响更为通透。

科学技术在应用到社会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类别的正反效应,这些效应被人类不断消化吸收便形成了独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人类能站在多方位的角度去思考,不同行业的学者与大众在对待一件事物时便可能站在完全对立的两面。

科学技术的这种异化作用,使一个国家的思想面与文化得到了三维意义上的立体充实。

人文主义作为各时代思想家智慧结晶的载体,为科学技术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与教育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与教育

土壤沙漠化
这是2003年4月24日,一名印度妇女头顶水罐和她的 两个孩子行走在古吉拉特邦一片干裂的湖床上。
未被污染的大自然
未被污染的大自然
未被污染的大自然
未被污染的大自然
其次,资源枯竭导致能源危机 。 最后,人口爆炸带来了粮食短缺。
母子俩等待援助。母亲那皱巴巴的乳房已经萎缩了,没有能 力去哺育自己的孩子。她的肚子已经开始出现严重的水肿, 坚持不了几天,那冷峻的目光看得我们无法躲避。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植根于人在自然中 生存发展的需要,把人的发展与科学技 术的发展联系起来了。文艺复兴运动所 造成的人文主义的复兴为近代的科学技 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1、对自然的解释发生了变化 2、在人性观上强调人的独特性 3、人要征服自然
三、现代科学技术所造成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的影响

增强了人类的认识能力,造成巨大的 物质财富,增强了人的自由度,增加生 活的舒适、方便,提供了大量的闲暇时 间,大大提高了社会质量等等。这方面 我们大家有目共睹,我们吃的、用的、 穿的,坐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 用的电灯、电话、传呼机、手机等等都 是。
饥饿是如此严重,半蹲着的母亲却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在没有任何医疗设 施的帐篷里生下了孩子--所有的接生程序都是原始的。就在一旁,一具尸 体已开始腐烂。在一个到处是死亡的国家里,种族延续显得尤其重要。生 命与死亡在饥荒中交替。
让60亿人落泪的照片
5、教育方面
(1)科学主义特征明显,工具理性占主 导地位 (2)人文精神的衰落 其一,教育内容方面 其二,教育目标方面 其三,教育人格方面对学生的尊重不够, 人文底蕴差 (3)培养学生批判、反思精神不够
四、几点启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以人为本教育观是建立在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的基础之上的。人首先是生物性的存在,这是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人更是社会性的存在,所有人都无法摆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关系,这是人的社会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他必定属于某一个家庭、地区和国家,他总是要受到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物质的或者精神方面的影响,并在对环境的适应和超越中逐渐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社会个体。另一方面是两者在处理科学认知与学生发展关系上的不同。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以人为本教育观与人本主义教育观具有一定的联系,并且有共同点。一方面,二者都以人为目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反对把人看成“手段”和“工具”,认为教育培养的是完整的人,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完成”、“自我生成”、“自我实现”。以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本教育观强调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其根本动因就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二者都非常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本主义把主体性看成一种发自生命本源的自我超越能力,甚至把人提到哲学的中心位置,强调主体不是作为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他人共在。因此,它十分推崇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认为只有在这种教育中,师生间才能坦诚相对,各自都发挥主体作用,才能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与实现自我。以人为本教育观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要求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可见,无论是“人本主义”教育观还是“以人为本”教育观,都强调人的作用,都凸显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虽然两种教育观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强调“以人性为本位”,都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以及对现实的反思批判精神。但是,由于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即一个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基础上的教育观,一个是建立在历史的、现实的、实践的人性基础上的教育观,因此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是两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思想体系,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的情感和理性的两个方面。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类的精神与情感的追求,而科学主义则注重理性和实证主义,强调通过科学方法对世界进行观察和分析。

然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实际上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对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存在差异。

科学主义强调用客观的、可验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并通过实证主义的方式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主义追求理性和客观的真理,力图消除主观的偏见和情感的干扰。

而人文主义则注重人的主体性和情感的体验,关注人类精神和道德的价值。

人文主义重视对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培养,注重人的个体特征和多样性。

然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可以为人文主义提供可以依赖的证据和数据,从而使人文主义不再仅仅停留在主观的感觉和想象中。

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可以提供人文学科更加准确和权威的依据,使得人文学科更加科学化。

同时,人文学科也可以为科学主义提供人性化的观察和反馈,使科学主义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福祉。

其次,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科学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便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科学主义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科技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伦理道德问题等。

这时,人文主义的精神和价值就能够为科学主义提供一个道德的约束和引导。

人文主义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和个体的发展,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类的情感和情感的需要。

人文主义关注人的主体性和个体特征,追求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和道德标准。

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客观的、理性的真理,而人文主义则注重的是主观的、情感的体验。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二者能够相互补充,使人类社会得到更全面和综合的发展。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孙海波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有鉴于此,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

我们认为,通过对当代教育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深刻的剖析,澄清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由来及其教育主张“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是19世纪末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大发展、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提倡而出现的。

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的成功不仅带来了人们对科学的普遍信任和尊重,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上对教育的重新认识。

这样,科学教育就自然地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得到了大力提倡和迅速发展。

随之,在不断向社会输送大量科技人才的同时,科学教育中渐渐出现了一种重理轻文的“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的出现除了有其社会原因外,出现于19世纪的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也为“科学主义”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证主义的奠基人孔德就认为,人类精神从神学经过哲学终于发展到了实证的阶段,即科学的阶段,只有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才能使政治、社会科学和哲学得到改造而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实证主义还有一个著名的“可证实性原则”:当且仅当一个陈述或是逻辑分析或是经验可以证实时,才是有意义的。

这样,经验自然科学的命题是可证实的,因而是有意义的;而其他不可证实的、无所谓真假的陈述应当作为“形而上学”或伪科学而被清除。

[1](P326)“科学主义”的基本内涵是: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模式和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科学主义”还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观察和一些量化的测量手段而得到的。

文学课教学的科学主义倾向及应对策略——对文学课教学的人文性反思

文学课教学的科学主义倾向及应对策略——对文学课教学的人文性反思
索 精 神等 。
纵观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 、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国文 、外 学教 学 大纲 》 中关 于教 学 目标 的 界 定 , 然语 言 虽 表述不尽相 同, 但基本精神大体一致 : 侧重知识 与能力 目标 , 轻视甚至忽视人文性教育 目 。具 标
文 学 课 教 学 的 科 学 主 义 倾 向 表现 在 教 材 编
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 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 法的 唯一 范型 , 视科 学 为一切人 生问题 的解决 之
途径 。 限夸 大 了科 学 的工 具 理 性价 值 , 科 学 无 把 作 为 信 仰 的基 本 立场 , 其 提 升 到 世界 观 、 值 将 价 观 的高 度 ,从 而 演 变成 对 科 学 非理 性 的现 代 迷 信 。 科学 主义 不仅 拒斥对 科学 的反 思 , “ 而且 变本
维普资讯
第2 0卷
第1 期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u a fS a gu e c es C l g o r lo h n lo T a h r ol e n e
Vo12 NO. .O 1
20 0 6年 3月
Mi .2 0 l l 06 "
体说 来 , 教学 目标 的确 立 上 , 调文 学 史 基 础 在 强
知识 和文学 发展 的基本 规 律 , 重视 主 要的 思潮 流
科 学 主义 是 科学 活 动 派生 出来 的与 科 学精 神相 对立 的一 种文化 形态 。它 把 思辨 与实 证 、 精 神 与物 质 、 类 与 自然 对立 起 来 , 科 学 为 文 化 人 视
学观念 , 立科 学的人 文 主义教 学观 ; 次 , 确 其 从人 文精神 的 角度 对 教 学 方 法进 行 深刻 的反 思 ;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统一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统一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统一科学与人文主义是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概念,一个关注客观事实,另一个强调个体情感和主观价值。

然而,正是这种对立与统一,促进了人类思维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科学的力量在于其严谨的方法论和无限的探索精神。

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从微观到宏观,不断解密自然界的奥秘。

科学家们以智慧和耐心,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

科学是客观的,追求真理的过程,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的、可实证的,并且建立了一套严谨的知识体系。

然而,科学也有其局限性。

它无法回答一些哲学、道德和伦理问题。

这时,就需要人文主义的力量来弥补。

人文主义关注人类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类文化的传承。

人文主义强调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弘扬人类的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学科如哲学、历史、文学等,帮助整合科学知识并赋予它们更多的意义。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就像是两个水波纹在互相碰撞,形成了一种叠加效应。

科学的进步为人文主义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而人文主义则赋予科学以深度和意义。

例如,科学发现了人类的基因序列,而人文主义则引发了对基因技术的道德讨论。

科学告诉我们如何去做,而人文主义则引导我们明智地选择为什么去做。

在当今社会,科学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人工智能、环境保护和全球化等。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融合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之一。

首先,科学与人文主义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科学技术在快速进步,但如果只是追求技术发展而忽略人文素养,将导致技术被滥用和人类价值被忽视。

只有将科学与人文主义相结合,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人文关怀的人才,才能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其次,科学与人文主义的融合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公正至关重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机会和福利,但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和不平等问题依然存在。

人文主义的关怀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是推动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是有别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对概念。

它们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绝对对立。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古代的科学教育都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也完成了向现代人文(学科)教育的转型。

但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却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科学主义视科学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唯一典范,视科学为一切人生问题的解决之径。

“科学主义教育”贯彻了这种哲学主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无限夸大了科学的工具理性价值,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基本立场,将其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新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令新人文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主义的扩张已侵蚀到人文价值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结构、内容方面独尊自然科学教育,排斥人文学科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

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近代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新人文主义者自然不能容忍科学主义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漠视,于是试图纠偏,重新强调人性中情感、直觉的一面。

然而,他们矫枉过正,自诩包容了“人”的全部,视科学为道德堕落的渊薮。

至此,近代人文主义由最初科学主义的启蒙者变为科学主义的掘墓人。

为了将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区别于古典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我们不妨统称之为“人本主义”,并将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及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而从科学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14-17世纪上半期)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如何看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

如何看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

如何看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作者:李一翔来源:《商情》2013年第21期【摘要】科学主义应用于自然界,人文主义应用于文化界或社会。

当科学主义的原则开始向社会渗透以后,人文主义的倡导者立即加以拒斥。

起初拒斥形而上学,后来批判工具理性和现代性。

反过来,当以同样的理性去审视人文主义时,也会发现人文主义有一个贬低理性、抬高非理性的做法。

本文认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并非彼此对立,两者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前提下是可以真正实现统一。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之分是西方哲学在近代分裂的结果。

科学主义是什么?它应用于自然界,是用科学主义所主张的方法认识自然。

人文主义是什么?它应用于文化界,是人在社会当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讨论一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科学主义?(2)什么是人文主义?(3)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如何实现统一?一、科学主义:理性的精确化科学主义是近代的产物,肇始于文艺复兴。

“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主要是指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产生的近代自然科学,即实验科学。

那么科学主义是什么?科学主义就是把科学教义化、普遍化的一种极端性思潮。

”科学主义是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

盛行于现代西方。

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

我们都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当时不但“发现世界”,而且“发现了人”。

但是“人”与“世界”这两个方面却在以后的路上越走越远。

这就形成“人的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分离,而且由于科学主义是自然科学的方法在哲学上的反映,谈科学,必然少不了理性。

因为科学主义崇尚科学,认为科学完美地体现了理性。

于是,在理性的指导下,就必然要求认识的精准化。

认识的精确化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科学方法必定要求精确和精准,一切模糊的东西、似是而非的东西,科学都将予以摒弃。

[知识]如何看待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知识]如何看待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摘要:作为人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科学与人文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而永恒的话题。

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但与此同时,人类也为社会的高速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人类征服了自然,却成了自己所创造机器的奴隶。

随着西方现代化过程的逐渐完成,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角色日益引起不少思想家的担忧和反思。

为此,形成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科学和人文既有现阶段对立的一面,也有别人本源和终极意义上的一致性的一面。

理清科学和人文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历史演变,尽可能的减少这种分裂对立的负面影响,倡导两种文化之间更加广泛的对话,更加宽容的理解,更加融洽的合作,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正文:在近现代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文化的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之间的对立。

就两者对立的实质来说,科学主义强调科学、客观性、真理性,主张“价值中立”。

由此,它以自然科学为惟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以此来改造其他文化。

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科学哲学,它要建立起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的哲学。

与此相反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应生活得更有意义,也即通常所说的对人的“终极关怀”、“精神追求”等。

它认为,科学仅仅给人带来的是工具理性,使人仅停留在功利境界,从而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没有任何帮助。

所以,人文主义总是强调要以人文主义思潮来“规范”科学主义。

最能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是文学、哲学。

人文主义思潮还认为,文学、哲学等不可能具有科学性。

但是,两者总是要求以自己的观点来努力改造对方的做法最终都失败了。

比如说,科学主义总是强调哲学要科学化,但是,科学哲学的发展尤其从逻辑主义向历史主义发展的这段历史表明: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其他文化没有绝对的界限,这样,以科学作为惟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且以之来改造哲学是有问题的。

对斯诺《两种文化》的反思

对斯诺《两种文化》的反思

对斯诺《两种文化》的反思作者:杨诗羽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9期摘要:斯诺所指的两种对待科学的典型态度也就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两种典型理解,这两种态度构成两种文化之间的鸿沟。

我们要看到它们有各自的局限性,也有各自存在的意义,如何才能克服偏见使两种文化的矛盾不再尖锐,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关键词:两种文化;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一、两种文化的两种态度1. 科学主义的态度科学主义者认为科学知识必定是真的,科学不仅是唯一合理的知识形态,且只有科学才能探索和阐述客观的真理,其他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充满了主观幻想,甚至虚假。

他们认为人文学科就是这样看待世界的知识——带有明显主观色彩、不具有真理性,因此没有意义。

在科学主义者看来,自然科学方法适用于所有自然科学,对人文科学也适用。

科学主义者不仅相信人类对科学理论与方法在各领域的使用是必然,而且断定它必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毕竟自从有了科学,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得多。

2. 人文主义的态度人文主义学者认为科学不能提供一个真的世界,人们不能期望通过科学的眼光看到真的自然。

尽管科学从许多个别经验现象概括出了一些普遍性的概念和理论,但人文主义者认为真实的世界应该是具体的、感性的,从普遍性的概念与理论中绝不能复刻出个别的现实对象来。

同时,人文主义者还认为,人文学科研究人的情感、心理体验、各种行为活动,这些现象与人的自由有关,与人的整体性相关。

对于这些现象的研究不能采用科学的方法,而要采用人文的方法——无意于作一般性概括,而只求如实描述和理解,这是与科学方法完全不同。

尽管科学技术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但也带来了灾难,所以人文主义者们鄙视科学家的乐观主义,把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归咎于科学。

二、科学与人文的局限1. 科学的局限科学本身是没有局限的,之所以要说它的局限,是因为它不能达到人们对它的过高期望,结果就使它变得局限。

在科学主义者看来,通过科学实践对于达到追求客观真理、对世界进行系统解释这两个目标是不成问题的,即使目前没有达到,将来也会达到。

反思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可打印修改)

反思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可打印修改)

反思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概念、两者在发展中的关系、两者各自的局限性、两者融合的必要性以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斗争融合一、科学主义在哲学上,科学主义是指由于科学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以至视科学为万能。

科学主义,是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

盛行于现代西方,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是在当今世界有决定性的思考方式。

科学主义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强调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用它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世界的一切,包括生命、情感、思想、精神等,迟早都可以化约为科学认识的范围与对象;第二,科学的方法万能,应该用于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领域,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才是认识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

科学主义“是那种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内,并相信仅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即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的观点”。

 二、人文主义“人本主义”(Humanism)一词,源自拉丁文的Humanitas,最早意思是指“人性”、“人情”、“万物之灵”,现在的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人文主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箴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作为对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它在文艺复兴时期扬弃了狭隘的哲学体系、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把价值由以神为本转变成以人为本,鼓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致成为一种普世文化; 到了19世纪,西方学者开始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整个思潮。

从文化价值角度谈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整合

从文化价值角度谈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整合

从文化价值角度谈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整合科学与人文作为两种精神、两种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某种意义上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在影响并制约现代社会文化走向。

文章反思科学与人文的文化内涵以及科学与文化的分裂、整合,在保持两种文化张力的同时对其整合,为实现科学与人文在文化价值视角上的统一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路。

标签:科学;人文;分裂;整合1 “科学”与“人文”的文化内涵康德指出:“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1]康德所谓的“两种东西”也就是自然律和道德律,即科学与人文。

可以说,康德的“两种东西”成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哲学表达。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肉体存在物,这是人的生物学意义,人在以肉体存在的同时还拥有一个精神世界或心灵世界,因此,人的存在是二重性的,即肉体与精神的分野。

人的二重性本身是人的存在之所以可能的绝对前提,也是构成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人类学本体论根据。

对应于人的肉体和精神两个层面,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实质则表现为理性与价值。

对于理性,在哲学领域内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何中华曾总结了理性的四个特征:即理性是客观的、理性是逻辑的、理性是可确证的、理性是精确的。

[2]爱因斯坦说:“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3]理性从总体上说是具有相对性和有限性的特性。

如果说理性是科学文化的核心,那么人文文化则是以价值为内核,价值的文化形态主要是道德和宗教。

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与冲突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人类早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全内在地融在文化母体之中,随着文化分工的逐步深化和文化母体的直接同一性的消解,科学与人文逐步走向分裂。

十四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成为科学与宗教冲突的开始。

文艺复兴在形式上是中世纪学术复兴的延续和发展,但其实质却是一场思想文化的运动,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与人文冲突和分裂愈加凸显出来。

西方哲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西方哲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西方哲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西方哲学思想凭借其深邃的探讨和独特的观点,对人类思维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正是由于其冷静客观的分析方式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西方哲学思想也经常受到批判和反思。

本文将就西方哲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进行讨论和探究。

1. 西方哲学思想的批判1.1 人文主义的批判人文主义作为一种以人的自由意志和尊严为核心的价值观,受到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广泛欢迎。

然而,批判者指出,人文主义存在着人的主观性过于突出,将人置于过高的地位,从而忽视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们认为,过度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滋长,对整体社会和环境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2 科学唯物主义的批判科学唯物主义作为现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注重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来解释世界。

然而,批判者认为科学唯物主义的一切论述都建立在物质层面上,忽视了人的精神和心灵层面的存在。

他们认为,人类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无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完全解释和衡量,因此科学唯物主义在对人的理解上存在局限性。

2. 西方哲学思想的反思2.1 文化相对主义的反思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文化之间不存在客观的优劣和价值判断,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立场和观点。

然而,反思者指出,文化相对主义过于强调个体的文化认同和相对性,容易忽略普遍人类价值和基本伦理的存在。

他们认为,在尊重各种文化差异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共同的人类价值和普世的道德准则。

2.2 自由主义的反思自由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派别,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然而,反思者认为,自由主义强调的个人权利过于突出,往往与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产生矛盾。

他们指出,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提倡公平正义,关注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福祉。

3. 对西方哲学思想的综合反思西方哲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并不是为了否定其价值和意义,而是通过深入思考和反思来弥补其不足。

我们需要在批判的基础上,综合各种观点并不断完善哲学思想。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最早给“科学”一词下定义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科学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历来存在着冲突和纷争,但又不断趋向融合;两者都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并在不断的相互批判中吸收、补充以达到更加完善。

标签:科学主义;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新人文主义一、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发展轨迹近代科学的发展引发了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在教育领域表现为科学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观。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文艺复兴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命催生了科学主义思潮,培根的功利主义思想使科学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法国的启蒙运动中,伏尔泰、狄德罗等倡导教育的科学化。

这些都为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取得巨大成就,人们越来越热衷于科学,科学主义思潮迅速发展。

但是当时的教育发展落后,不符合社会需要,因此欧美各国开展了一场科学教育运动。

虽然科学教育推动了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但是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科学主义教育观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以一种外在于教育的价值作为教育评价的标准。

这样的教育目的背离了教育本来的意义,造成了受教育者的工具化,丧失了批判的精神、人之为人的精神信仰。

虽然人们一度想要扭转这样的局面,提出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口号,但最终都淹没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中。

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发展轨迹提到人文主义,这里不得不提几个著名的人物,以这些人物的思想中,依稀可以窥见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影子。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倡要培养德智体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其中,亚里士多德是集大成者,他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的教育,并将德育放在首位,三方面和谐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在教育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颠覆了传统观念;教育目的上,要求以人为中心,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实现个性的全面解放;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要求改变原来单纯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的模式;教学内容上,重视古典作品和人文科学精神的培养,因为人文教育家认为,科学虽然能告诉人们事实,却不能告诉人们关于这些事实的价值观念。

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思考

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思考

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思考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分别强调自然科学
和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科学主义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真正的知识和真理,因为科学以实证为
基础,可以进行验证和再现。

科学主义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认为唯
一的途径是通过科学方法来获取知识。

因此,科学主义倾向于忽略哲学、
艺术和文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

人文主义则认为,人类文化和价值观对于理解人类本质和意义至关重要。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和道德,认为这些是人类
尊严的来源。

人文主义倾向于重视哲学、文学、艺术以及历史等人文学科。

在认识论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存在一个基本分歧,即关于知识的
本质和来源的认识。

科学主义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实证证明和验证,我
们才能获得知识。

这种知识是客观、精确和可预测的。

而人文主义则认为,知识的源泉不仅限于科学。

人类文化、传统、历史、艺术等其他领域都可
以为人们提供启示和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并不对立,而是互补的。

科学的
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无数的技术和改变生活质量的创新,而人文学科的研究
则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认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
和多样性。

因此,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结合起来,让两种思潮互相促进,可以更大程度地推进人类的进步。

浅谈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论文

浅谈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论文

浅谈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论文科学主义(scientism)被学术界认为是臆造出来的概念,实际上历史上在科学界不曾有过“科学主义”这种东西。

现代社会经常提“科学主义”的人一般被认为是不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文主义者”。

以下是今天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全文如下:我们对当代西方哲学有这样一种流行的看法:似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是两种彼此不相容的哲学思潮,而且西方哲学家“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属于人本主义,即属于科学主义。

这种看法既不确切,也不符合实际。

本文将讨论这几个问题:(1)什么是科学主义?(2)什么是人本主义?(3)反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4)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主线是什么?一、什么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是一个贬义词,是指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的一种思潮或运动。

反对把自然科学看做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哲学家把他们所反对的看法称为“科学主义”(scientism),加以贬斥。

但也有些不赞成科学“至高无上”的人不用这个贬义词,而恰当地把这种看法叫做认识论的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 )和本体论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

罗蒂的著作《哲学和自然之镜》(1979年)出版以后,基础主义成为众矢之的。

人们纷纷把当代西方哲学的走入死胡同,归咎于笛卡尔首创的基础主义。

笛卡尔的论点大致是这样:(一)科学是唯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

伦理的、美学的和神学的思想都将被科学的进步所排除。

接受传统规范的唯一理由不过是,在我们在一切实践领域还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的限度内,按照传统规则和基于经验的作法来生活是慎重的。

这一点最重要,以下各点可由此直接或间接地推演出来。

(二)科学知识的确定性(certainty )在于它以主体中的明白清晰的观念为基础;这是知识的阿基米德点。

(三)自然科学之所以是客观实在的正确表象,是由于科学方法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概念、两者在发展中的关系、两者各自的局限性、两者融合的必要性以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斗争融合一、科学主义在哲学上,科学主义是指由于科学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以至视科学为万能。

科学主义,是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

盛行于现代西方,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是在当今世界有决定性的思考方式。

科学主义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强调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用它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世界的一切,包括生命、情感、思想、精神等,迟早都可以化约为科学认识的范围与对象;第二,科学的方法万能,应该用于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领域,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才是认识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

科学主义“是那种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内,并相信仅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即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的观点”。

二、人文主义“人本主义”(Humanism)一词,源自拉丁文的Humanitas,最早意思是指“人性”、“人情”、“万物之灵”,现在的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人文主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箴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作为对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它在文艺复兴时期扬弃了狭隘的哲学体系、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把价值由以神为本转变成以人为本,鼓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致成为一种普世文化; 到了19世纪,西方学者开始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整个思潮。

其基本内容为:(1)肯定人的价值,称颂人的特性和理想,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2)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注重人的现世生活的意义,强调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生活,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针;(3)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品德、努力和才能,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栓桔和封建等级观念;(4)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提倡用知识造福人类,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基础是抽象的人性论。

他们用抽象的普遍人性来反对和代替中世纪的神性,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土国。

现在,人文主义泛指关于人的本质、意义、使命、地位、价值、特性等的理论和学说,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人文主义的思想菁华和终极意义在于以人为本,以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追求人类的最大福祉。

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自身价值和存在利益;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人应当追求现世幸福;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人文主义的演变过程中,它始终强调对人本身的研究,始终关注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认为人高于一切。

它倡导以人为本,主张尊重人(尤其是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它曾经和科学主义一起,无情地审判了那种以神(上帝)为本位的宗教神学以及反人性的封建宗法制度,极大地激励了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代人文主义坚决主张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应该是也只能是人,科学必须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

三、近代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关系:分裂与合流在古代和中世纪,人文和科学本来就是并蒂莲,在文艺复兴时期昌盛的人文主义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知识,从而成为近代科学的助产士;而科学的问世和蓬勃发展也为人文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物质资源。

18世纪以来,经典科学的羽翼日益丰满,科学主义随之相伴而生。

科学主义固然有助于提高科学的威望,促进科学的建制化,但是它的过分张扬和强势“中轴”地位,客观上对人文主义构成某种挤压。

加之人文主义既未摆脱先天的贵族式的夜郎自大,又盲目沉溺于对科学的无知,从而导致两种文化分道扬镳,造成人类文化发展的失衡。

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灾难,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危机,是科学丧失了它的活生生的人的意义,是科学对人的存在或人的生活的遗忘,实际上也就是科学对自己所由此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的遗忘而造成的。

用胡塞尔的话来说,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气。

这种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

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冲突、抗衡,成为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动力,既丰富和激发了人类文化,也造成了科学与文化前所未有的割裂和对立。

科学主义以科学、学问、技术理性为中心,人文主义以人化、人本、人道为中心。

它们是人类文明之树上的两颗灿烂的果实,是一对孪生姐妹。

通过回顾20世纪哲学思潮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以发现这对孪生姐妹并没有“和睦相处”。

可以说,20世纪哲学思潮的历史,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冲突、碰撞、矫正、制衡,此起彼伏的二重奏。

人文主义偏重人、主体、人生、主观、个体存在、自由意志、价值、直觉、体验、情感等,与之正好相对,科学主义则侧重物、客体、自然、客观、普遍规律、因果决定、知识、逻辑、实证、理性等。

二者关注焦点的差异既显示出各自的长处和优势,也是其不足和缺憾之所在。

诚如J.S.赫胥黎爵士所言:“科学的心理的害处是理智主义和缺乏对于它种经验的价值的鉴识和推重,过度着重行动而轻视存在和感觉。

人文主义心理容易陷入的害处是轻视那种慢而无误的归纳和实验方法,对于自然的事实和法则默然无知,不一步一步地工作而相信从幻想的捷径可以达到成功。

”近代科学与人文事实上存在着双重的关系:一方面随着专业化和学科分化愈演愈烈,人文学科的阵地激剧萎缩,在教育体制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隔绝;另一方面,唯人主义把人置于某种中心的位置,按照人的要求来安排世界,以唯人主义为标志的近代人文传统和以技术理性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传统事实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基础。

正是现代性所要求的专业分工和力量意志,导致了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分裂,以及人文学科的严重危机。

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学科不断分化和扩张,使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见狭窄,作为传统知识主体的人文学科日渐缩小成一个小的学问分支;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倾向和功利化,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兴起,也使人文学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近代以来,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即社会科学日渐兴起,它们进一步挤占了传统人文学科的地盘。

人文学科甚至到了只有栖身在社会科学这个牌子才有生存机会的地步。

社会“科学”的概念取代了“人文”的概念,“功利”的概念取代了“理想”的概念;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的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和隔绝;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体现在科学对人文传统的轻视,特别是当这种人文传统不合技术理性的逻辑时。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根源于知识体系的分科化、专业化,而知识的专科化又源于技术理性,来自那种诉求“效率”和“力量”的科学的本质。

技术理与唯人主义都是相信“力量”(power)的乐观主义。

在唯人主义看来,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因为人有理性这种无限的能力。

为了解决人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技术理性广泛地行使它的威力。

唯人主义得到弘扬的地方,也就是技术理性大展宏图的地方,因为它们相互确认。

这种相互确认并不简单是人作为目的,技术作为手段,相反,手段和目的在这里混成一体,因为技术理性正是人之所以能把自己确立为价值中心的唯一根据和保证。

许多技术批判主义者批评技术的发展违背了人性的目标,是对唯人主义的背离。

其实,“技术违背了人性”,却不见得是对唯人主义的背离,因为正是唯人主义本身推动了技术的这种违背人性的倾向。

唯人主义陷入一个自我拆台的怪圈之中。

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以下四点为科学和人文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1)科学具有人性,科学的人性是科学和人文融合的前提。

科学的人性是指科学家赋予科学的美好精神,换言之,科学家通过对自然界的探索来了解自然,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创造美好生活,满足人类对于美好幸福的追求。

这种“人性”一直伴随着科学,成为科学的一部分。

而且,科学的人性不显露于外表,而是暗含于科学的内部。

虽然科学变得更加抽象,但它的起源和发展的本质却是人性的,每一个科学的结果都是人性的果实,都是对它的价值的一次证实。

(2)科学精神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基础。

大多数人文主义者和不少科学家都只是从科学的物质成就来理解科学而忽视科学的精神和它的内在美。

但是科学已经产生的和正在产生的无穷无尽的财富并不是主要的东西;科学的主要目的是真理的发现。

(3)科学的正确应用需要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供有力保证。

科学的滥用的恶果,使我们更加关注到科学的人性、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人文关怀,更加迫切呼唤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4)科学和人文融合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方面,大多数传统的人文主义者对于科学的态度和观点已经发生改变,他们认识到科学地位的不可动摇性和科学成长强大的必然趋势,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已经大大超越了单纯技术性的内容。

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准备去与科学家会合,去理解他们的精神和理想。

另一方面,一些科学家认识到了科学主义的局限性。

科学与人文这两大思想维度,各有特点,各有长短,缺一不可。

他们好比是人类认识、把握世界的“两只眼”,只有同时具备这“两只眼”,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为此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现实的状况急需扭转,科学需要人文,人文也需要科学。

如果再不将科学与人文结合,分裂的程度就会加深,科学就会蜕化成新的经验主义而失去其生命力和美。

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的科学主义是盲目的,没有科学精融入的人文主义是虚浮的。

因此,急需改变两种文化分裂的态势,急需消除两种主义的人为对立。

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使二者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相得益彰。

总之,两种文化汇流和整合的有效途径是,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scientific-humanism)和人文的科学主义(humanist-scientism),即走向新人文主义(Neo-humanism)和新科学主义(Neo-scientism)。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其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

它的创新之处在于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或世界图像,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科学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为人文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自身也能够提供新的价值和意义,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的实证、理性、臻美精神以及基于其上的启蒙自由、怀疑批判、继承创新、平权公正、自主公有、兼融宽容、谦逊进取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是我们思考和处理社会和人事问题的背景和帮手,科学人的求实作风和严谨风格值得人文人学习和效仿;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也要尽可能学习和借鉴科学方法,以拓宽视野,更新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