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态资料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fe2503a482fb4daa58d4bd7.png)
微生物生态学一.生态学概念(ecology):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生物环境(biotic environment)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非生物环境(abiotic environment)包括非生命物质,如土壤、岩石、水、空气、温度、光和PH等。
生态学又称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 biology。
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研究微生物有机体(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单细胞藻类及原生动物)与其周围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又称环境微生物学。
二.土著微生物(Autochthonous microorganism):指在一个给定的生境中那些能生存、生长和进行活跃代谢的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能与来自其他群落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
土著微生物一般包括:G+球菌类、色杆菌、芽孢杆菌、节杆菌、分支杆菌、放线菌、青霉、曲霉等。
外来微生物(Allochthonous microorganism):指来自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所以这些微生物不能在这一生境中长期生活下去。
群落(Community):指一定区域里,各种群体(Population)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位。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复合体。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影响土壤中微生物分布的因素●土壤颗粒性质腐殖质》砂土●土壤水分游动微生物●氧气上层好氧微生物多(穴居动物活动可以给微生物好氧生长提供条件)●pH pH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微生物吸附,胞外酶的产生和分泌产生影响●温度蓝细菌能抗变化范围很大的温度;耐寒的藻类(雪藻)●营养状况有机物对自养细菌有抑制作用(刍溪藻喜欢在营养丰富的鸟粪中)(土壤颗粒中细菌的不均匀分布)●人类生产活动三.淡水微生物的共同特征:1 能在低营养物浓度下生长2 微生物是可以游动的3 表面积和体积比大(柄细菌),有效吸收营养。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学特征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c153d6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e.png)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学特征微生物群落是指以微生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各类细菌、真菌、古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气体、动植物体内以及人类肠道等各种环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
本文将从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学特征两个方面来介绍微生物群落。
一、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微生物群落是由各种不同的微生物组成而成的,其中以细菌为主要成分,其次是真菌和古菌等。
在微生物群落中,数量众多的微生物群体可被分为优势菌和亚优势菌两类。
优势菌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微生物种群,其种群密度较高,或其在该环境中的代谢活动量较大。
优势菌的出现和生长通常由环境和物理化学因素决定,如温度、PH值、营养物质、光照等条件。
在同一环境下,不同优势菌的种类和数量总是不同的,这与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竞争、共生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亚优势菌是指相对于优势菌而言数量较少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通常无法独立支撑自身生长,并通过与优势菌之间的共生关系获得生存条件。
有些亚优势菌甚至是食零落、寄生或共生的,并且在群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生产中参与葡萄酒的发酵和品质的调节等等。
二、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1. 群落组成的稳定性微生物群落存在较高的组成稳定性,这与群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共生关系和竞争关系有关。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比如温度、光照强度、营养物质等的改变可能导致各种因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进而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组成,这就会对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2. 群落的个体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群落的个体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微生物群落的一个重要特征。
个体多样性指在每个富含微生物的生态系统中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物种多样性指微生物群落中拥有大量的不同菌种、古菌和真菌等,此外还有二倍体、多倍体和辅助生殖单元等不同的生殖拟态。
群落内的个体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通过复杂的协同作用使得群落的功能和稳定性得以维持。
3. 共生关系微生物群落内部不同的生态关系对其功能和稳定性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生态关系是共生关系。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ea59511a32d7375a41780ae.png)
Microbial Ecology绪论1. 名词解释: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学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
生物+非生物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
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
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和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③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⑤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5.什么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是什么?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和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和联系。
《微生物的生态》PPT课件 (2)
![《微生物的生态》PPT课件 (2)](https://img.taocdn.com/s3/m/0de9a9ffed630b1c59eeb5d0.png)
•空气微生物的测定方法
固体法:1)平皿菌落法:将营养琼脂培 养基铺入到90mm的无菌培养皿中,凝固 后打开皿盖置于待测点(通常设5个待测 点),5-10min后盖好皿盖,于培养箱 中培养48h后计菌落数。
奥梅梁斯基公式(个/m2)
C=N/(A×t)×5×10000
用奥氏公式计算的浮游菌数比实际细菌数
完整版课件ppt
5
•氧气和水:团粒结构可以提供通气条件 同时可以保持水分
•温度:土层保温性较强
•保护层避免紫外的照射
完整版课件ppt
6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 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微生物总数为108- 109个/g土(肥土) 106- 107个/g土(贫瘠土)
微生物的种类分布规律为: 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27
完整版课件ppt
28
空气微生物的检测点数
20-30个测点数为宜
空气微生物的培养温度和时间
37℃ 48h (B) 25℃ 90h (真菌) 浮游菌最小采样量和最小沉降面积
确保测定结果的可靠性,要考虑最小采 样量
完整版课件ppt
29
完整版课件ppt
30
完整版课件ppt
31
完整版课件ppt
32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完整版课件ppt
1
目录
• 第一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 • 第二节 空气微生物生态 • 第三节 水体微生物生态
完整版课件ppt
2
•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和 它们地生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组成的 一个自然体。
完整版课件ppt
3
第一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
《微生物生态》PPT课件
![《微生物生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81194ff524ccbff0218487.png)
2021/6/20
32
9.3.3 寄生关系
所谓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 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取得营养 和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 杀死的现象。前者称为寄生物,后者称为寄主。 有些寄生物一旦离开寄主就不能生长繁殖,这 类寄生物称为专性寄生物,有些寄生物在脱离 寄主以后营腐生生活,这些寄生物称为兼性寄 生物。
65℃、最低生长温度高于40℃。 ⑤超嗜热菌 最适生长温度在80~110℃,最低生长温度在
55℃左右。
2021/6/20
21
(2)嗜冷微生物
在地球的南北极地区、冰窖、终年积雪的高 山、深海和冻土地区,以及保藏食品的低温环境 中生活着一些嗜冷微生物。它们能在较低的温度 下生长。
嗜冷微生物可以分为专性和兼性两类,专性 嗜冷菌适应在低于20℃以下的环境中生活,高于 20℃即死亡,可以在0℃或低于0℃条件下生长; 兼性嗜冷菌生长的温度范同较宽。最高温度达到 30 ℃时还能生活。
2021/6/20
15
(1)空气中微生物的来源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带有微生 物或微生物孢子的土壤尘埃、水面吹起的 扬沫(小水滴)、人和动物体表干燥脱落物、 呼吸道的排泄物等,这些细菌都可飘散到 空气中。
2021/6/20
16
(2)空气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空气中微生物主要为真菌和细菌。真菌中的 霉菌和酵母菌几乎到处都有。空气中微生物的数 量决定于空气中的尘埃总量。还受到温度和湿度 的影响。
2021/6/20
20
按耐热程度的不同可将嗜热微生物分为五个不同类群。 ①耐热菌 最高生长温度在45~55℃之间,低于30℃也能
生长。 ②兼性嗜热菌 最高生长温度在55~65℃之间,也能在低
微生物的生态概述经典课件(PPT49页)
![微生物的生态概述经典课件(PPT49页)](https://img.taocdn.com/s3/m/33b370fb5727a5e9846a61c6.png)
表9-2 农田土壤上层15cm处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
微 生 物 土壤中的数量(个/g) 生物量(g/m2)
细菌
9.8×107
160
放线菌
2.0×106
160
真菌
1.2×102
200
藻类
2.5×204
32
原生动物
3.0×104
8
二、微生物在水中的分布
水具有微生物生命活动适宜的温度、pH、氧气等,水体中也具备微 生物生长繁殖的其他条件,因此成为微生物栖息的又一天然场所。
2.高盐环境中的微生物 高盐环境--盐湖、盐池和盐腌制的食品等是常见的高盐环
境。通常把能在含盐量高于15%的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称为 极端嗜盐菌,常见的种类有盐细菌属和盐球菌属(表9-5)。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一、土壤圈及其微生物
(一)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由于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空
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以土壤中微生物的 种类和数量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
(1)土壤的矿物质成分,提供微生物需要的矿质养料; (2)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以及耕作土壤中有机肥料, 源源不断地供给微生物碳素养料和氮素养料; (3)土壤的持水性为微生物提供水分条件; (4)土壤的孔隙性和土壤水分多少,直接影响土壤的 通气条件。 (5)土壤的pH范围在3.5~10.5之间,多数在5.5~8.5之 间,这是大多数微生物活动最适宜的pH; (6)土壤的保温性,比地面空气温度变化小,也为微 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000
宿舍
2,000
畜舍
1,000,000-2,000,000
不利于一般生物生长的特殊环境称为极端环境。主要有极端 高温、低温、高盐、高压、高酸、高碱等。例如火山与温泉、极 地或高山冰川、盐湖、深海底层等。 1.高温环境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生态和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生态和微生物多样性](https://img.taocdn.com/s3/m/c2f50d1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2.png)
微生物生态和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学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与其他科学领域有着明显的不同。
它属于生命科学范畴中的一个关键领域,是研究微生物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微生物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中最常见、最重要和最多样化的系统。
微生物的生态特征、生态功能和微生物多样性是微生物生态系统的三个关键方面。
微生物生态系统是指由微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
微生物在土壤、水体、海洋、空气等自然环境中广泛分布,并对生态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微生物生态系统的规模巨大,生物多样性丰富。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许多生物体,不同生物种类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生物功能。
其中,细菌是微生物最广泛的群体,占据微生物总量的绝大多数。
除此之外,微生物在循环物质、控制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种类的微生物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竞争,还互相合作,通过群体效应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呈现出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微生物多样性是指微生物群体中物种的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
微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其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如今,微生物多样性正受到严重的破坏,其数量和种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减少。
环境的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工业活动等都对微生物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微生物多样性,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需要采纳生态农业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农业生产对土地和水源的污染。
其次,需要加强对人类活动中排放的有害物质的监管,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此外,也需要加强科学的研究和探索,加强对微生物医学、农业、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早日开发出更加环保、科学的微生物技术。
总之,微生物生态和微生物多样性是研究微生物学中的两个重要领域。
通过加强对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研究和掌握,我们将会更好地了解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bbab56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6.png)
Microbial Ecology绪论1.名词解释: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学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
生物+非生物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
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
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和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③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⑤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5.什么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是什么?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和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和联系。
微生物学中的生态学机理
![微生物学中的生态学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dce6ffd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1b.png)
微生物学中的生态学机理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微小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也对人类健康和生产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微生物的生态学机理是微生物学和生态学结合的重要领域,它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长、代谢、生态作用等方面的原理和规律,是探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
一、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地球各个角落的生物体,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生物体内,甚至还存在于极端环境中,如高温泉、海底火山等。
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它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微生物的分布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温度、PH 值、水分、光照强度等因素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分布都有影响。
二、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是微生物生态学机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是通过各种代谢途径进行的,它们能够利用不同的有机物质、无机物质、光能等作为能源和碳源进行代谢。
不同的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生长条件和代谢方式不同,进而影响了微生物的分布和数量。
三、微生物的生态作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参与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还对环境和生命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对土壤、水体、大气等资源进行循环、更新和改良,维护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同时,微生物还参与了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有机质分解、固氮等过程,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贡献。
四、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微生物不仅对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也对人类健康和生产具有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一些微生物能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如致病菌、病毒、真菌等。
另一些微生物则可以被利用于医药、食品加工和污水处理等领域中。
因此,加强对微生物生态学机理的研究,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和促进人类健康和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微生物生态学机理是微生物学和生态学结合的重要领域,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长、代谢、生态作用等方面的原理和规律,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促进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也为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了理论基础。
微生物生态
![微生物生态](https://img.taocdn.com/s3/m/bbafd50c0b4e767f5acfcef8.png)
五、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重点) (一)嗜热微生物: (二)嗜冷微生物,甚至产生细菌毒素。 (三)嗜酸微生物: (四)嗜碱微生物 甲烷嗜盐菌、嗜盐碱杆
(五)嗜盐微生物 (六)嗜压微生物 知道 微生物生活的条件
第二节 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重点)
一、互生关系
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他们生活在 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 或偏利于一方的一种生活方式。 1.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固氮菌和纤维分解菌 2.人体肠道的正常菌群 人体肠道有 60-400种微生物可以抑制外来的肠 道致病菌、提供维生素、酶。微量的氮素 3.混菌培养与生产实践。 二、共生关系 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依为命,合二为一的一 种相互关系。 1.微生物间的共生 ——菌、藻共生 地衣;
(二)芳香族化合物 微生物能利用芳香化合物在有氧条件下的 氧化分解比厌氧条件下为快,有氧氧化分解是 这些化合物分解的主要途径,其生化过程:
1.在加氧酶作用下生成双酚化合物 2.在单加氧酶或双加氧酶作用下芳香环开裂 3.上述所得相应的有机酸,转化成乙酸等进 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成CO2、H2O。 细菌,如假单胞菌、分枝杆菌、不动杆菌、 节杆菌及芽孢杆菌中的菌和真菌的一些种能分泌多种不同的 酶分解半纤维素。例如芽孢杆菌属中的某些种 能分解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和木聚糖等。
四 微生物分解果胶类物质 果胶类物质是以半乳糖醛酸为主的高分子 聚合物。 首先,好氧性细菌有芽孢杆菌、软腐欧式 杆菌等分解利用可溶性养分。 其次,厌氧性细菌有费式浸麻梭菌,真菌 有青霉、曲霉、毛霉、根霉等。
1.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的条件? 2.不同环境微生物分布的特点?极端环境微 生物生存的机制? 3.举例说明微生物相互关系的概念,特点?
4.3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https://img.taocdn.com/s3/m/205be96df5335a8102d22085.png)
动物排泄物及动物尸体所带的菌等
3.种类 4.作用 5.分布 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藻类>原生动物 在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降解土壤中有机物 主要分布在10-20cm深的土层中
6. 分布影响因子
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深度、土壤酸碱度、季节
我国各主要土壤的含菌量(万/克 干土)
土类 暗棕壤 棕壤 黄棕壤 红壤 砖红壤 磷质石灰土 黑土 黑钙土 棕钙土 草甸土 嵝土 白浆土 滨海盐土 地点 黑龙江呼玛 辽宁沈阳 江苏南京 浙江杭州 广东徐闻 西沙群岛 黑龙江哈尔滨 黑龙江安达 宁夏宁武140 黑龙江亚沟 陕西武功 吉林皎河 江苏连云港 细菌 2,327 1,284 1,406 1,103 507 2,229 2,111 1,074 11 7,863 951 1,598 466 放线菌 612 39 271 123 39 1,105 1,024 319 4 29 1,032 55 41 真菌 13 36 6 4 11 15 19 2 23 4 3 0.4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生态
Microbial Ecology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内容
1. 概念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间相互作 用以及适应机理的科学
2.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内容 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微生物与宏观、微观环境系 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应用。
第一节
一、微生物群落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种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 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采取土壤样品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土质肥,微生物含量高。
离地面5-20cm处的土壤通气良好、不受阳光直
射,含菌量最高。
采土季节以春秋两季最好。
《微生物的生态》PPT课件
![《微生物的生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b97e596529647d26285280.png)
a
3
微生物生态 研究处于环境中的微生物和与微生物
相联系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环境条件,以 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科学。
研究微生物生态的意义: 发掘丰富的菌种资源,推动进化、分
类的研究,开发应用微生物制剂,生态农 业、生物能源、生态平衡、智治理环境污 染
a
4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a
10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Fermentative microbial
flora)
是指对新鲜有机物很为敏感在有新鲜有机物 进入时可爆发性地旺盛发育,而在新鲜有机物 消失后又很快消退的微生物类群。如格兰氏阴 性无芽孢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链霉菌、 根霉、曲霉、木霉、镰刀霉等
有新鲜有机物时发酵性微生物区系占优势。 衰退后,土著性微生物区系重占优势
采样 测定
饮用水消毒常用方法:加入液态氯或 次氯酸盐
a
16
三. 空气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在空气中只能短时间停留,就要落地, 大部分死亡,包括一些人体病原菌, 但结核、白喉 ,炭疽等杆菌和肺炎双球菌、
葡萄球菌、流或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抗性 比较强。能传染疾病。
微生物在空气传播的距离是无限的,因而 其分布是世界性的。
万个/克土),纤毛虫,鞭毛虫、肉足虫等为主,
它们以其它微生物和有机物碎片为食,对其它几类
微生物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数量分布:
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a
7
影响因数
例如:
有机物含量(水平)、 湿度、pH、土壤类型、 深度、施肥、季节;
不同土壤中的微生物的 数量
施肥对土壤中微生物数 量的影响
不同深度的土壤中所含 的微生物的数量
微生物学生态
![微生物学生态](https://img.taocdn.com/s3/m/71a6fbd5941ea76e58fa0489.png)
好氧菌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原生动物对细菌等的吞 噬作用,噬菌体对宿主的裂解作用,藻类对无机元素 的吸收利用,以及浮游动物和一系列后生动物通过食 物链对有机体的摄取和浓缩作用等。
(三)水体自净及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
特征
多污带
α-中污带
水色
暗灰色,很浑浊 灰色,较浑浊
BOD
高
减少,有悬浮物
溶解氧含量 极低(或无)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生态学 是一门研究生物系统与其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 规律性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 就是研究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的生物和 非生物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微生物分布—— 开发菌种资源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制药、农药、肥料 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混菌发酵、污水处理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揭开地球环 境 变迁、生物进化之谜。同时有助于探矿、冶金、环保 等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DGGE的原理是:在碱基序列上存在差异的不同DNA双链解 链时需要不同的变性剂浓度,DNA双链一旦解链,其在聚丙 烯酰胺凝胶中的电泳速度将会急剧下降;因此,将PCR扩增 得到的等长的DNA片段加入到含有变性剂梯度的凝胶中进行 电泳,序列不同的DNA片段就会在各自相应的变性剂浓度下 变性,发生空间构型的变化,导致电泳速度的急剧下降,以 至停留在其相应的不同变性剂梯度位置,染色后可以在凝胶 上呈现为分开的条带。每个条带代表一个特定序列的DNA片 段。在不同泳道中停留在相同位置的条带,一般可视为具有 相同的DNA序列。
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土壤是人类最丰富 的“菌种资源库”。
土壤是微生物良好的生活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土壤的环境条件 (二)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一)土壤的环境条件
1 提供养分
(1)微生物、动植物残体 (2)岩石风化 矿物质 土壤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有机物
2 通气、保水
肥沃土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团聚体microaggregates 微环境
内部为毛细孔隙—— 具有良好的蓄水保水 能力
引起病害——主要是真菌病害。
2 微生物和植物根相互关系
(1)根际微生物(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2)菌根(mycorrhiza)
(3)共生固氮
(1)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互生)
§ 根际微生物:
邻接植物根1-2mm的土壤区域——根际(根圈)。 根际中生活的微生物——根际微生物。
担子菌中的牛肝菌、鹅膏菌。子囊菌和藻状菌
§外生菌根:菌根菌交织成菌套包在根系外。进入皮
层细胞的间隙。并形成外延菌丝。 森林树木。
§内生菌根:菌丝体存在于根的皮层细胞间和细胞内。
存在于草、林木和各种作物中。
如:泡囊——丛枝菌根 (VA菌根)
§ 菌根的作用 ◎ 扩大寄主植物的营养吸收面。 ◎ 产生生长刺激素。吲哚乙酸(松树、桦树)
皮肤: 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鼻腔: 葡萄球菌、类白喉分支杆菌、肺炎球菌、
流感嗜血菌
口腔: 球菌、乳杆菌属、拟杆菌属
胃:
肠:
酸性环境。少数耐酸菌。其它进入的菌都被杀死。 中性或碱性环境。适于微生物生长。拟杆菌、 双歧杆菌、优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 厌氧菌占99%,好氧菌占1%。
正常菌群的致病
◎ 防御病菌侵染
◎ 机械屏障作用 ◎ 产生萜烯和半萜烯类制霉物质。
§ 菌根的应用
◎ 在木材生产中用客土法和人工接种法使幼 苗形成外生菌根。在木材生产中有重要经 济价值。 ◎ 豆科植物进行根瘤菌和V-A菌根的双接种。
(1)生长压力 深海底部1.01×108Pa(1000大气压) 油井深部4.05×107Pa (400大气压) (2)应用 研究工作受到一定限制。
六 正常人体及动物体上的微生物
正常菌群:正常寄居在人体、动物体内或体表的 微生物菌群。是人和动物个体重要
的生理组分,对宿主必不可少。
特 点:生活在健康部位、数量大、种类稳定。 以一定比例混合存在,并不对宿主 造成危害引起疾病。
一
微生物群落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存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 统从低到高的组织层次,与动物、植物相比,微生物
具有更强的群体性。
生态系统表现出来的生态功能取决于群落的功能。
群落:
§ 一定区域内或一定生境中各种微生物种群相互松散
结合的一种结构单位——群落。 § 任何微生物群落由一定的微生物种群组成。 § 种群的个体有一定的形态和大小。个体在群落中处 于不同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 § 种的多样性、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优势种群是表 征群落结构的重要参数。
§ 根际是微生物生长的特殊微生态环境。
◎ 植物渗出物(碳水化合物、有机酸、氨基酸) ◎ 植物分泌物(维生素、核酸) ◎ 植物黏液 ◎ 溶胞产物(衰老的植物表皮细胞)。
根 际 效 应
根际内的微生物比根际外的多几倍~几十倍
根际效应——
生活在根圈中的微生物,在数量、种类和活性 上与根圈外的微生物相比,有一定的特异性。 该现象称之。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
微生物生态学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 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 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 单位。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系统间及与环境系统相 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系统间 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即 作 用
生物系统 环境系统
微生物群落的特点:
◆ 微环境(紧密围绕微生物细胞的环境) 一块土壤,一段根面 ◆ 稳定性 高度多样性的群落能在一定程度上应付环境条件的变化 两类微生物群落 ◆ 适应性 微生物以改变群体的结构来适应新环境。 优势种具有大量个体,种类少
种类多,每种个体数量少。
二 陆生生境的微生物——土壤中
微生物生活的最好环境
三 水生生境的微生物
分类:自然水质(江、河、湖、海等各 种淡水和咸水等) 人工水域(水库、井水、自来水等) 分布:任何水质中都生存着相应的微生物 水生微生物的区系可分为: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腐败型水生微生物
淡水水生微生物区系
▲ 清水型微生物区系特点 有机物少,无机物多。自养菌。包括硫细菌、 铁细菌、蓝细菌、绿硫细菌、水霉、绵霉 ▲ 腐败型微生物区系特点 有机物多。异养菌。腐败细菌,原生动物
3 极端嗜酸微生物
(1)生长pH值 生长pH为0.9~4.5。pH3~5.5较普遍。 (2)分布 泥炭土、酸性沼泽、酸热泉、火山湖、地热泉。
(3)耐酸机制
细胞壁、细胞膜排斥H+,对H+不渗透。
(4)应用
微生物冶金、生物脱硫(污水处理)
4 极端嗜碱微生物
(1)生长pH值 10.5~11.0。一般pH9以上。碳酸盐是环境碱性的主 要来源。 (2)分布 碳酸盐湖、碳酸盐荒漠、极端碱性湖。 盐嗜碱微生物和非盐嗜碱微生物 (3)应用 蛋白酶、果胶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用于洗涤剂
反应根际效应的指标:
根土比= (R/S ration)
根际中的微生物数量 无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
离根越近,根土比越大,根际效应越明显。农作物 比林木大,豆科作物较非豆科大。
§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有益影响
◎ 分泌生长调节剂促进植物生长。 ——维生素、氨基酸、生长刺激素。 ◎ 分泌抗菌素,避免土著性病原菌侵染。 ◎ 固氮增加N素营养。
(二)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种类
1 极端嗜热微生物(hyperthermophile) 2 极端嗜冷微生物(psychrophilic microorganisms) 3 极端嗜酸微生物(acidophilic microorganisms) 4 极端嗜碱微生物(alkalitrophic microorganisms)
2 微生物和植物根相互关系
1 植物表面的微生物
附生微生物——定居于活植物茎、叶、果实表面的
微生物(地上部分)。(互生)
◆
叶面的附生微生物以 细菌为主,其次是
酵母菌和少量丝状真菌,放线菌很少。
多种微生物的孢子、芽孢。
◆
天然的接种剂
乳酸杆菌--腌制泡菜、酸菜和青储饲料。 酵母菌--葡萄酒的自然发酵。
◆
人体正常菌群和人体是互生关系。但也是相对 的、可变的和有条件的。 ◆人体防御机能减弱:烧伤、黏膜受损、受凉、过度疲劳。 ◆ 正常菌群的易位:大肠菌群进入腹腔或泌尿生殖系统, 引起腹膜炎、肾炎、膀胱炎。 外伤和手术可导致易位。 ◆ 外因破坏了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对药物敏感的细
海水微生物区系
嗜盐菌,盐生盐杆菌。发光细菌
四 大气生境的微生物
缺少必需的营养物质、水分;存在紫外线。 空气不是微生物的栖息场所。
1 来源:尘埃漂浮进入。
多以孢子和其它休眠体形态存在。
2 分布:禽畜舍、公共场所、医院、厕所、宿舍、
城市街道,微生物含量高;海洋、高山、 森林、极地等微生物含量少;梅雨季节 霉菌含量高。
3 常见: 霉菌、酵母菌、芽孢杆菌、产色素球菌、
放线菌孢子。
五 极端环境的微生物
(一)研究极端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意义
(二)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种类
(一)研究极端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意义
1 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基因资源) 2 提供微生物生理、遗传、生命科学的新材料 3 为生物进化、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4)藻类与原生动物
常见藻类:蓝绿藻、鞭毛藻、硅藻。
喜水,分布在湿润土表面、浸水层中 常见原生动物:纤毛虫、鞭毛虫、肉足虫。 富含有机物的土、污泥中,尤其
污水。
2 数量
每克土壤的含菌量大体上有一个十倍系列的
递减规律: 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 (~106)>酵母菌(~105)>藻类(~ 104)>原生动物(~103) 以每亩耕作层土重30万斤计,细菌的活重为 180~450斤。
5 极端嗜盐微生物
(1)生长盐度 中度嗜盐菌盐浓度0.5~2.5mol/L; 极端嗜盐菌盐浓度2.5~5.2mol/L(32%)。
(2)分布
盐湖、盐场、盐矿、盐腌制食品。 (3)嗜盐机制 正在研究。紫膜具有排盐作用。 (4)应用 紫膜的质子泵和排盐作用研究。 生物能电池及海水淡化装置。
6 极端嗜压微生物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有害影响
◎ 引起作物病害 棉花的黄萎病-轮枝霉 棉花的枯萎病-镰刀霉
◎
竞争有限养分
(2)菌根(与植物共生)
§ 菌根: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陆地上97%的植物具有菌根。
外生菌根
根据菌根的形态和结构分
内生菌根
§菌根植物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乔木和灌木。以森林树木为主。
§真菌类型
(二)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1 种类
(1)细菌 数量最多。种类最多、功能多样。 形态:杆菌>球菌>螺旋状菌。 氧气需要:好氧菌>厌氧菌 营养类型:有机营养型>无机营养型。 优势菌: 节杆菌、好气芽孢杆菌、梭状芽孢 杆菌、固氮菌、硝化细菌、反硝 化细菌纤维粘菌。
(2)放线菌 特 点:菌丝不发达,多以孢子存在。
团聚体间为大孔隙— —透水通气。
3 渗透压
土壤溶液的渗透压为0.5~5.0个大气压。
一般细菌的渗透Biblioteka 多为3~6个大气压4 pH值
多 数 土 壤 多数细菌、藻类、原生动物 放 线 菌 真 菌 pH值5.5~8.5 pH值 6.5~7.5 pH值 7.5~8 pH值 5~6
5 保温性
昼夜温差、季节温差变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