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确定工会的权利与义务,发挥工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作用,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关于工会法的立法宗旨和立法依据的规定。

为了更好地理解工会法的立法宗旨和立法依据,应对工会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工会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

社会经济矛盾是同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发展阶段,其实质及表现形式也不相同。

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存在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经济矛盾的集中表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

从严格意义上讲,“无产阶级是由于产业革命而产生的”。

而在此之前的简单协作阶段和工场手工业阶段,也存在帮工、学徒和手工业工人等一些雇佣劳动者,他们都是雇佣工人的先辈,并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工人阶级,而只是工人阶级的前身。

现代工人阶级是在机器大工业阶段产生的。

这是因为,由于产业革命而兴起的机器大生产,创造了手工业小生产无法比拟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彻底排挤了个体手工业和手工工场等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使工人成了机器的单纯附属物。

因此,机器大生产完全割断了工人与小生产、小私有者的联系,从而造就了一个全新的,同机器大生产紧密相联系的,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产业工人阶级,即工人阶级。

同时,也形成了以占有社会生产资料,使用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即资产阶级。

因此,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相伴形成的。

产业革命使社会的阶级对立简单化了,这种对立主要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和资本根本对立,工资和利润直接对抗。

工会法总则解读

工会法总则解读

工会法总则解读
《工会法》是调整工会活动关系的基本法,为保障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确定工会的权利与义务,发挥工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作用而制定的法律。

《工会法》总则规定了工会的性质、地位、活动准则、组织原则、基本职责和权利等内容,是理解和适用整个法律的基础。

以下是对《工会法》总则的一些关键解读:
1. 工会的性质和地位: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2. 工会的活动准则:工会必须遵守和维护宪法,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依照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3. 工会的组织原则:工会组织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各级工会组织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

4. 工会的基本职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等方式,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和经济利益。

5. 工会的权利:工会有权利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的制定,监督用人单位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6. 工会与政府的关系:工会与政府通过协商、参与等方式,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维护职工权益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工会法》总则明确了工会的性质、地位、活动准则、组织原则、基本职责和权利等基本内容,为工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同时,也强调了政府与工会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共同促进职工权益的维护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十一条

第⼗⼀条基层⼯会、地⽅各级总⼯会、全国或者地⽅产业⼯会组织的建⽴,必须报上⼀级⼯会批准。

上级⼯会可以派员帮助和指导企业职⼯组建⼯会,任何单位和个⼈不得阻挠。

【释义】本条是对⼯会建⽴程序的规定。

⼀、本条第⼀款规定了基层⼯会、地⽅总⼯会、全国产业⼯会和地⽅各级产业⼯会建⽴需要报上⼀级⼯会批准的程序。

这样规定,体现了⼯会的领导体制,保证了我国⼯会组织的统⼀性和惟⼀性。

⼯会是从全国到基层的有组织的群众团体,这种独⽴的群众团体,⼀⽅⾯要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致,坚持正确的政治⽅向;另⼀⽅⾯它⼜应当按照⾃⼰的特点和⼴⼤会员职⼯的愿望、要求独⽴⾃主地开展⼯作,这就要有组织上的保证,加强⼯会的统⼀领导。

⼯会法规定⼯会成⽴需要上⼀级⼯会的批准,保证了我国⼯会组织的统⼀性和惟⼀性。

这是因为,在全国建⽴统⼀的⼯会,是根据中国的历史、现实和⼯⼈群众的意愿作出的规定,⽬的是使⼯⼈群众的⼒量团结、统⼀,是符合⼯⼈群众根本利益的,也是⼯⼈群众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我国⼯⼈阶级内部没有根本利害冲突,没有必要分别组织相互独⽴的甚⾄对⽴的群众组织或者社会团体,中国⼯⼈阶级的⼒量就在于它的团结和统⼀,我国⼯会组织的统⼀是建⽴在⼴泛民主基础上的统⼀。

因此,为了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使⼴⼤职⼯和全国⼈民⼀起集中精⼒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同分裂⼯⼈阶级队伍的⾏为作⽃争,防⽌出现政治上反对派性质的⼯会组织。

⼯会组织的建⽴要经上⼀级⼯会批准,对于防⽌出现⾮法的⼯会团体,有着重要作⽤。

按照法律规定,省、⾃治区、直辖市地⽅总⼯会的建⽴要报全国总⼯会批准;⾃治州、市、县总⼯会的建⽴要报省、⾃治区、直辖市总⼯会批准;⾃治州所辖市、县总⼯会的建⽴要报⾃治州总⼯会批准。

全国产业⼯会的建⽴要报全国总⼯会批准,地⽅产业⼯会的建⽴,应根据其特点报地⽅同级总⼯会或者上级产业⼯会批准。

⼆、本条第⼆款规定了⼯会组建过程中上级⼯会的作⽤。

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在这些经济组织中⼯会的组建有较多困难,⾮公有制企业“建会难”已成为全国⼯会⼯作中的突出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基本法律,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和保障工人、农民工、职员和管理人员的合法权益,以及组织和活动自由的法律。

本法的基本原则是“团结、民主、参与、协商”,即保证工人、农民工、职员和管理人员的团结,保护其合法权益,实现工会组织和行政机关之间的协商和合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本法规定了企业工会、地方工会和全国工会组织的职责和权利。

企业工会是由企业员工自愿组成的,依法保护和维护自身权益,促进生产和管理的发展。

地方工会和全国工会是分别由地方和全国工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代表工人、职员和管理人员的利益,维护其合法权益。

本法还规定了工会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工会会员有权申请加入工会,参与工会的活动和组织,提出合理要求和意见,监督工会组织的工作。

工会会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维护自身和集体的权益,积极参与和支持工会组织的工作。

本法对于工会组织的财产和经费管理也作出了规定。

工会组织应当依法保护、管理和使用其财产,保障工人、农民工、职员和管理人员的合法权益。

工会经费的收支应当合法、公开、透明,保证工会经费的合理分配和使用,防止滥用职权以及财务舞弊等行为的发生。

此外,本法还规定了工会组织的法律责任。

违反本法的规定,妨碍、干扰或阻碍工会组织履行职责的行为,将被视为违法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是保障工人、农民工、职员和管理人员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有助于加强工会组织的建设,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工会法解读

工会法解读

工会法解读工会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旨在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和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该法为工会的组织、活动和权益提供了明确的规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工会法明确规定了工会的组织形式和范围。

根据该法,工会可以以全国性、行业性、地区性或企业性为组织形式,对不同范围内的工人进行组织和代表。

这一规定保证了工会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各个行业和地区的实际需求。

其次,工会法强调了工会的权益保护和代表功能。

根据该法,工会有权代表工人维护合法权益,包括讨薪、协商劳动条件、参与劳动管理等权益。

工会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谈判、签订劳动合同、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等方式,有效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工会还可以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为工人争取更好的发展条件和待遇。

此外,工会法还强调了工会的自主权和自治权。

根据该法,工会应当依法自主管理,自行制定章程和规章制度,选择和更换工会负责人。

工会的自主权和自治权保证了工会活动的独立性和高效性,使工会能够更好地代表工人的利益。

最后,工会法还规定了工会的法律地位和受法律保护的范围。

根据该法,工会享有法人资格,有权依法开展活动,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侵犯工会合法权益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追究。

这一规定为工会提供了法律保障,增强了工会维权的力量和意义。

综上所述,工会法对工会的组织、活动和权益提供了明确的规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工会在劳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代表工人维护合法权益,参与劳动管理和决策,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成员应当认真遵守工会法的规定,发挥工会的作用,为改善劳动条件、维护工人权益做出积极贡献。

工会法读解

工会法读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读解如下:
1.《工会法》明确了工会的性质,即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2.工会有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义务,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3.国家保护工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4.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全心全意为职工
服务。

5.工会的任务包括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
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6.工会必须遵守和维护宪法,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
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国家保护工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对此类问题存在疑问,建议咨询法律相关专业人士,以便于更好的为您解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四条

第四条⼯会必须遵守和维护宪法,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邓⼩平理论,坚持改⾰开放,依照⼯会章程独⽴⾃主地开展⼯作。

⼯会会员全国代表⼤会制定或者修改《中国⼯会章程》,章程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国家保护⼯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释义】本条规定了⼯会的根本活动准则和国家保护⼯会的合法权益的原则。

我国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的法律效⼒。

中国境内的⼀切个⼈和组织都必须在宪法的范围内进⾏活动,也就是说,宪法是⼀切个⼈和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

⼯会作为⼀个社会团体,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活动。

本条条⽂中规定的⼯会“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指的是⼯会活动要遵循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其中规定的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开放,是⼯会必须遵守的最重要的根本活动准则。

也正是基于这⼀点,修正草案进⼀步具体规定,⼯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邓⼩平理论,坚持改⾰开放。

关于⼯会的根本活动准则,主要应当把握好以下⼏⽅⾯的问题: 第⼀,⼯会活动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

党的“⼀个中⼼,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内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不动摇。

劳动者或者职⼯群众的利益,⽆论是⼯资福利、劳动条件或精神⽣活上的满⾜,归根到底是受⽣产⼒发展制约的,是受经济发展制约的。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就是发展⽣产⼒,摆脱落后,使国家的⼒量增强起来,⼈民的⽣活逐步得到改善。

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发展⽣产⼒,才能使⼈民的物质⽂化⽣活真正得以改善。

因此,发展是硬道理,是中⼼任务,⽆论是深化改⾰还是保持稳定,都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进⽽不断提⾼⼈民的物质⽂化⽣活⽔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七条

第七条⼯会动员和组织职⼯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努⼒完成⽣产任务和⼯作任务。

教育职⼯不断提⾼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职⼯队伍。

【释义】本条规定了⼯会的建设和教育职能。

⼀、建设职能 ⼯⼈阶级是物质⽂明的创造者。

建设职能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会具有的⼀项重要职能。

党的⼗⼀届三中全会以来,指导⽅针由“以阶级⽃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我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产⼒,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使⼈民的⽣活⽇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是⽣产⼒中有决定性的⼒量,⼯⼈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产⼒发展的基本⼒量,发展⽣产⼒是⼯⼈阶级所承担的历史任务。

⼯会具有建设职能的意义在于:第⼀,这是完成⼯⼈阶级历史任务的要求。

⼯会做好吸引和团结职⼯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充分发挥⼯⼈阶级在改⾰和建设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军作⽤,正是直接地促进⽣产⼒的发展;第⼆,⼯会吸引职⼯参加改⾰和建设,以⾃⼰的活动领域和活动⽅式,去解放⽣产⼒,发展⽣产⼒;第三,发展⽣产⼒,是全国⼈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所在,⼜是职⼯具体利益、现实利益所在。

⼆、教育职能 ⼯⼈阶级不仅是社会物质⽂明的建设者,也是精神⽂明的建设者,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的主观世界。

⼯会履⾏教育职能,就是要把远⼤理想和现实⽬标结合起来,通过⽇常的⼯作和各种群众活动,教育和团结⼴⼤职⼯,不断地把他们吸引到实现⼯⼈阶级各个阶段⾯临的任务的实践中来,真正做到教育⼈、引导⼈、培育⼈,促进职⼯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化素质的不断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和智⼒⽀持。

⼯会的⽂化教育是⼀个长期性的任务,⽬前⼜有其阶段性的特点。

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总体说,⽣产⼒落后,科学教育⽋发达,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阶级作⽤的发挥,同时也影响着职⼯思想觉悟程度和⽂化程度。

工会法要点解读

工会法要点解读

工会法要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是明确工会法律地位和工作职责的基本法律,是工会组织依法开展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

以下是对工会法要点的解读:
1. 工会的基本性质: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新条文强调了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2. 工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工会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引领,这就从法律上确定了坚持党的领导是工会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政治保证。

3. 工会的职责:中国工会的主要社会职能包括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和民主权利;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建设和改革,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参与企业、事业和机关的民主管理;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明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4. 会员的权利与义务:基层单位如何组建工会,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六条

第六条维护职⼯合法权益是⼯会的基本职责。

⼯会在维护全国⼈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的合法权益。

⼯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劳动权益。

⼯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代表⼤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听取和反映职⼯的意见和要求,关⼼职⼯的⽣活,帮助职⼯解决困难,全⼼全意为职⼯服务。

【释义】本条规定了⼯会的维护职能。

⽬前多数国家实⾏的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种提⾼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有效的机制。

但是,不可否认,离开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也有其消极的⼀⾯:它导致社会的不公正、财富的两极分化及⼯⼈的⼤量失业。

劳资双⽅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体化的发展,全球资⽅⼒量进⼀步团结和集中,形成了许多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和国际贸易的垄断巨头,资本的⼒量越来越强⼤;亚洲⾦融危机后,有的国家为了增强国际竞争⼒,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牺牲劳动者的利益。

劳动者相对于资本家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在强化和维护职⼯权益这个问题上不能动摇,尤其在我国,维权是现阶段⼯会⼯作的核⼼内容,对于平衡劳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法第⼆条对此作了原则性规定:“中华全国总⼯会及其各⼯会组织代表职⼯的利益,依法维护职⼯的合法权益。

”本条具体规定了维权的四种⽅式。

⼀、关于平等协商 平等协商应遵循以下原则:第⼀,遵循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协商必须符合《劳动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第⼆,平等合作。

这⼀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1.双⽅出于⾃愿;2.协商在平等的基础上进⾏。

任何⼀⽅尤其是企业⼀⽅不得采取威胁、命令等不正当⼿段;3.坚持协商双⽅互相合作;第三,协商⼀致。

如果双⽅未就协商事项达成⼀致,协商终⽌;第四,兼顾国家、企业和职⼯利益;第五,维护正常的⽣产、⼯作秩序。

平等协商的内容包括:第⼀,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订⽴、变更、续订、解除,已订⽴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履⾏监督检查;第⼆,企业涉及职⼯利益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第三,企业职⼯的劳动报酬、⼯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卫⽣、⼥职⼯和未成年⼯的特殊保护、职业培训及职⼯⽂化体育⽣活;第四,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第五,职⼯民主管理;第六,双⽅认为需要协商的其他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解读一、工会组织的性质《工会法》总则第二条明确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这一规定从两个方面明确了工会组织的性质:一是阶级性。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代表和维护广大职工利益的。

二是群众性,工会是职工群众的组织,而不是政党或其它组织,只要是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权参加和组织工会。

此外,作为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职工参加工会和退出工会都是自愿的。

二、工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工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即指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位置。

它主要是通过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来的。

我国工会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党通过工会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工人群众中去。

同时,工人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通过工会反馈上来,作为党的决策依据。

工会的这种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和团体不可代替的。

第二,工会是政府的亲密合作者,是人民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享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及社会事务的权利。

工会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在政府行使国家行政权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工会民主参与和社会监督作用,以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第三,工会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是协调劳动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方。

它通过代表职工与企业进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主持职工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达到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劳动权益和民主权利的目的。

随着我国劳动关系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地位也会越来越突出,成为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工会法解读

工会法解读

工会法解读
工会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工会组织和活动的法律法规。

工会法的目的是保护工会组织和工会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工会法规定了工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
1.工会组织和活动的自由:工会有权自由地组织和参加工会,有权开展各
种活动,包括罢工、游行、示威等。

2.工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工会成员有权享受工会提供的各种服务和福
利,有权参加工会的各种活动,有权对工会的决策和行为提出意见和建
议,有义务遵守工会的规章制度。

3.工会的经费来源:工会的经费来源包括会员费、企业缴纳的工会经费、
政府的资助等。

4.工会的组织形式:工会可以采取企业工会、地方工会、全国工会等不同
的组织形式。

5.工会的管理机构:工会的管理机构包括工会代表大会、工会理事会、工
会常务委员会等。

工会法还规定了工会组织和活动的规范,包括:
1.工会组织和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2.工会组织和活动必须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3.工会组织和活动必须保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工会法的实施有助于保护工会组织和工会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如果您对工会法有更多的疑问,可以咨询相关的法律专业人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三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三十条

第三⼗条⼯会协助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办好职⼯集体福利事业,做好⼯资、劳动安全卫⽣和社会保险⼯作。

【释义】本条是对⼯会协助⽤⼈单位做好涉及职⼯切⾝利益⼯作的规定。

⼀、职⼯集体福利事业,是由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政⽅⾯兴办的。

包括:职⼯⾷堂、浴室、托⼉所、医务室以及⽣活供应等各项集体事业。

当然,上述这些事务⽬前正处在改⾰过程中,但⼯会关⼼这⽅⾯的事务依然是有现实意义的。

办好这些职⼯集体福利事业,有利于保证职⼯⾝体健康,进⼀步调动职⼯群众的⽣产积极性,更好地发展⽣产,也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必不可少的⼯作。

⼯会协助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政⽅⾯办好职⼯集体福利事业,是⼯会性质的必然要求。

关⼼职⼯⽣活,帮助职⼯群众解决⽣活问题,是⼯会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段。

⼯会关⼼群众⽣活,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使⼴⼤职⼯群众感到⼯会确实是⾃⼰的组织,⼯会才能更⼴泛地团结群众。

⼯会要做好职⼯的⽣活⼯作,⾸先要搞好职⼯的⽣活福利事业,协助⾏政兴办集体福利事业,改善各项集体福利设施。

⼯会要做好从事⽣活后勤职⼯⼯作的思想教育⼯作,提⾼他们对服务⼯作的认识,树⽴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职业道德观念;组织对⽣活福利⼯作的检查,促进服务⽔平的不断提⾼;协助⾏政改善职⼯⽣活条件。

⼆、⼯会还要重视⼯资⼯作,积极主动地协助⾏政把⼯资⼯作搞好。

⼯资,是劳动报酬的⼀种形式,是职⼯⽣活的主要来源,对改善职⼯⽣活,促进⽣产的发展关系极⼤。

⼯会组织要向职⼯群众做好思想⼯作,要使职⼯的收⼊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还要协助⾏政做好技术、业务考核和职⼯升级⼯作,协助企业搞好劳动定额的管理⼯作;监督国家的⼯资政策、法规和各项规定的贯彻执⾏情况,做好⼯资⽅⾯的民主管理⼯作。

三、劳动安全卫⽣,是指通过加强劳动保护管理和采取安全技术、⼯业卫⽣等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防⽌或消除在⽣产中的伤亡事故和各种职业危害,保障职⼯的安全和健康,以达到保护⽣产⼒,不断提⾼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证社会主义⽣产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新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重点内容全面解读(含全文)...

新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重点内容全面解读(含全文)...

新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重点内容全面解读第一部分:前言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制定本法。

本文对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进行全面解读,并对其中涉及的法律名词进行注释。

第二部分:总则第一条规定了本法的制定目的: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条规定了工会的基本任务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第三条规定了全国各级工会都必须遵循宪法、法律和章程的规定,以开展工作为职责,实行独立自主,受到法律保护。

第四条规定了工会应当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职工的广泛参与,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条规定了职工有权自愿参加工会,并享有工会提供的服务和保障。

用人单位不得因职工加入或不加入工会而歧视、打压或者限制其合法权益。

第六条规定了工会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职工的法律意识和工会意识。

第三部分:工会组织第七条规定了工会应当按照下列原则进行组织:职工自愿参加;地区、行业和不同层次的工会之间相互协作;独立自主地处理工会事务;实行民主管理,用人单位不得干涉和制约工会的活动。

第八条规定了工会应当设立工会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

工会委员会由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第九条规定了工会应当设立必要的工会组织,如基层工会、中心工会和总工会等,并根据需要设立专业委员会。

第四部分:工会会员第十条规定了工会会员是指因为劳动关系而加入工会的个人,是工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第十一条规定了工会会员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参加工会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意见;选举和被选举为工会的职务;在享受工会服务和保障的同时,缴纳工会会费。

第十二条规定了工会会员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遵守工会章程和决定;支持和协助工会开展工作;积极参加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并积极建言献策。

第五部分:工会经费第十三条规定了工会经费的筹集和使用必须遵守下列规定:由正式工会会员自愿缴纳;用于工会的日常活动和职工的福利事业;接受社会监督和审计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理解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理解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理解与适用1. 引言在当今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工会法作为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劳资关系协调稳定的重要法律,其理解与适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相关内容,并就其适用性进行全面评估。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主要内容2.1 工会组织与会员权益保护第一章第一条规定,全国工会之间实行统一领导,工会组织具有独立地位。

工会组织负责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会员的合法权益诉求。

2.2 工会工作职责及权利第二章详细规定了工会的工作职责和权利,包括开展职工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组织职工教育培训等。

工会还有权介入劳动争议和集体合同谈判。

2.3 保障劳动者权益第三章强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核心目标之一,即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工会在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和生活福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适用与实施3.1 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些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中,工会组织的设置可能并不健全,工会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利受到一定的限制。

3.2 如何更好地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在立法上进一步强化工会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利,加大对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工会组织的支持力度,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有效实施。

4. 个人观点与建议作为一名劳动者,我深切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性。

在实际适用中,我们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工会组织的实际运作情况,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以进一步完善工会法的适用。

5. 总结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理解与适用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部法律对于促进劳资关系稳定、维护劳动者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也需要深入了解现实中的执行情况,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建议,以更好地推动工会法的实施。

希望通过不断的完善,工会法能更好地发挥其保障劳动者权益的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八条

第⼋条中华全国总⼯会根据独⽴、平等、互相尊重、互不⼲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加强同各国⼯会组织的友好合作关系。

【释义】本条规定了中华全国总⼯会和各国⼯会组织的合作原则。

加强同各国⼯会组织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会间国际联合的重要途径。

不同所有制、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的⼯会虽然有着不同的⽬标和组织⽅式,但在代表和维护职⼯的合法权益这⼀点上是⼀致的。

随着全球资⽅⼒量进⼀步团结和集中,⼯⼈阶级国际⼯会运动也因此出现了由多元化的分散状态⾛向联合⾏动的趋势。

只有团结起来,⼯会才能成为强有⼒的社会⼒量。

劳动者的国际性组织有国际劳⼯组织(ILO),它是联合国下属负责劳⼯事务的专门机构。

但国际劳⼯组织主要职能是制定国际劳动标准,调整的主要是会员国内部的劳动关系,具有国内性,它并不调整会员国的外部劳动关系。

因此,国际⼯会间的交往与合作就愈显重要。

中华全国总⼯会和各国⼯会组织的合作原则有四项:第⼀,独⽴原则。

指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会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和⼴⼤⼯会会员及职⼯的愿望,选择⾃⾝的发展模式,确定⾃⼰的对外政策,采取⾃⼰的⽅式⽅法,从事⾃⼰的⼯会业务,任何别国⼯会或者国际⼯会组织不应进⾏⼲预;第⼆,平等原则。

指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会,不论⼤⼩强弱,都具有平等地位和权利,有平等参与协商解决国际⼯运事务,不能由少数⼯会或者某个国际⼯会组织垄断;第三,互相尊重原则。

指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会不得歧视任何别国⼯会,对别国⼯会的发展模式和内部政策给予充分的理解;第四,互不⼲涉内政原则。

指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会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和⼴⼤⼯⼈的愿望,选择⾃⼰的发展模式和确定⾃⼰的政策,别国⼯会和国际⼯会组织不得以任何借⼝⼲涉他国⼯会的内部事务。

我国⼯会国际⼯作的主要内容是:第⼀,努⼒推动国际⼯运新秩序的建⽴;第⼆,积极参与国际劳⼯领域的多边活动;第三,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会对我国有益的经验;第四,密切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会的联系;第五,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十三条

第⼗三条职⼯⼆百⼈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的⼯会,可以设专职⼯会主席。

⼯会专职⼯作⼈员的⼈数由⼯会与企业、事业单位协商确定。

【释义】本条是关于⼯会专职⼯作⼈员的规定。

1992年⼯会法没有规定⼯会专职⼲部的编制问题。

⼀些⼯会⼯作的同志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的深化,在国有、集体企业⼯会⼯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会专职⼲部的配备不够。

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的过程中,有的企业将⼯会机构撤销,更多的企业将⼯会与其他部门合并,⼯会专职⼲部有的取消,有的兼职,这样就不能保证有充⾜的时间和精⼒做好⼯会⼯作,⼯会⽅⾯认为这削弱了⼯会⼯作,⼯会法的修改应当对⼯会专职⼲部的配备作出规定。

⼀些企业认为,企业是以经济效益为中⼼的,配备专职⼯会⼲部势必增⼤成本,⾮公有制企业尤其难以做到。

⼯会⼲部兼职也未必不好,⾸先,企业少⼀个职⼯,可以少发⼀份⼯资,对企业⾏政⽅⾯有利;其次,⾮公有制企业的⼯会主席⼀般是⼈事或者⾏政主管,他们的意见企业⾏政容易接受,对职⼯有利;再次,兼职⼯会⼲部可以有本职⼯作,能够掌握相应的技能、知识,对⼯会⼲部本⼈也有利。

从⼯会⾓度看,⼯会主席从事⽣产劳动,便于与职⼯沟通,能更好地开展⼯会⼯作。

能否搞好⼯会⼯作不在于⼯会⼲部是否是专职,⽽在于⼯会⼲部的主动性、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些同志提出增加规定:“职⼯⼆百⼈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的⼯会组织应设专职主席。

⼯会基层组织专职⼲部的编制不低于职⼯总数的千分之三。

” 经反复研究,认为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和完善,精简脱产⼈员,特别是各种⾮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情况发⽣了很⼤的变化。

要求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律设置专职的⼯会⼲部很不现实,这应由企业的⾃主决定。

另⼀⽅⾯,企业、事业单位中⼜需要保持⼀定数量的⼯会⾻⼲分⼦,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精⼒从事⼯会⼯作。

为此,⼯会法对此的修改作了较为灵活的规定:“职⼯⼆百⼈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的⼯会,可以设专职⼯会主席。

⼯会专职⼯作⼈员的⼈数由⼯会与企业、事业单位协商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十四条

第⼗四条中华全国总⼯会、地⽅总⼯会、产业⼯会具有社会团体法⼈资格。

基层⼯会组织具备民法通则规定的法⼈条件的,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资格。

【释义】本条是对⼯会法⼈资格的规定。

法⼈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和民事⾏为能⼒,依法独⽴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的法⼈分为企业法⼈、机关法⼈、事业单位法⼈和社会团体法⼈。

民法通则规定,法⼈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依法成⽴;第⼆,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第三,有⾃⼰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第四,能够独⽴承担民事责任。

⼯会属于社会团体法⼈,由于各级⼯会的具体情况差别较⼤,⼯会法对⼯会的法⼈资格问题分两种情况作了规定。

⼀、中华全国总⼯会、地⽅总⼯会、产业⼯会,具有社会团体法⼈资格。

规定中华全国总⼯会、地⽅总⼯会、产业⼯会具有社会团体法⼈资格,是由于它们具备了社会团体法⼈的条件。

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社会团体法⼈成⽴的⽅式有两种,⼀种是依法不需要办理法⼈登记的,从成⽴之⽇起,具有法⼈资格。

另⼀种是依法需要办理法⼈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资格。

⼯会法规定中华全国总⼯会、地⽅总⼯会、产业⼯会具有社会团体法⼈资格,意思是这些法⼈的成⽴,不需办理法⼈登记⼿续。

这⾥称的产业⼯会,是指同⼀⾏业或者性质相近的⼏个⾏业,根据需要建⽴的全国的或者地⽅的产业⼯会。

我国现有的产业⼯会包括:教育、农林、⽔电、机械冶⾦、煤矿地质、⽯油化学、海员、国防、财贸、建设建材、纺织、轻⼯业、邮电、民航、⾦融⼯会、铁路总⼯会等和中直机关、国家机关两个⼯会联合会。

⼆、基层⼯会组织具备民法通则规定的法⼈条件的,依法取得法⼈资格。

⽬前,我国基层⼯会共有九⼗多万个,包括国有企业⼯会,集体企业⼯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资企业⼯会,机关⼯会等,这些基层⼯会情况千差万别,并不是全部具备民法通则规定的法⼈条件,以企业来说,⼤中型国有企业和⼩型企业就有很⼤差别,故规定基层⼯会组织要依法取得法⼈资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二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第二十四条

第⼆⼗四条⼯会发现企业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或者⽣产过程中发现明显重⼤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企业应当及时研究答复;发现危及职⼯⽣命安全的情况时,⼯会有权向企业建议组织职⼯撤离危险现场,企业必须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释义】本条是对⼯会在安全⽣产中提出建议权利的规定。

违章指挥是企业⾏政⽅⾯在⽣产过程中,不遵守国家关于安全⽣产和⼯业卫⽣⽅⾯的安全规程或规章制度,命令或指挥⼯⼈违章操作或冒险作业。

明显重⼤事故隐患是指在⽣产过程中或作业现场不仅存在着事故苗头,⽽且这种苗头已⾮常明显,如果不采取措施,就将发⽣致⼈重伤或死亡,或给国家财产造成重⼤损失的事故。

职业危害是指在⽣产过程中或作业场所存在着危害职⼯⾝体健康的尘毒危害和⼯业性毒物,如果不采取防治措施,将直接危害职⼯⽣命健康,导致职业病。

本条有两层思想: ⼀、⼯会发现企业⾏政⽅⾯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或者⽣产过程中发现明显重⼤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建议企业停⽌违章指挥,改变让⼯⼈冒险作业的指令,采取有⼒措施消除⽣产过程中存在的明显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以确保职⼯的⽣命健康。

企业⽅⾯应当及时研究⼯会的意见,不得推诿,并将处理结果通知⼯会。

⼆、⼯会在⽣产过程中发现危及职⼯⽣命安全的情况时,有权向现场指挥⼈员建议将职⼯撤离即将发⽣重⼤事故的危险现场。

企业或现场指挥⼈员应及时研究⼯会的建议,果断地作出处理决定,避免伤亡事故的发⽣。

这⾥需要说明的是,⼯会对解决企业⾏政⽅⾯违章指挥,对职⼯撤离即将发⽣重⼤事故的危险现场,规定的都是向企业⾏政⽅⾯提出“建议”,⽽不是去直接制⽌或组织撤离。

这是因为,按照企业法、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公司的⽣产经营管理权是⼚长、经理的职责,同时保障安全⽣产也是⼚长、经理的职责。

涉及⽣产的指挥和组织问题,应当由企业、公司⾏政决定。

⼯会为了维护职⼯的⽣命和健康,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权,企业⾏政⽅⾯应当及时研究、答复⼯会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释义主编:张春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副主编:李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行政法室主任)张世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行政法室副主任) 撰稿人:张世诚黄薇刘海涛郑全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工会组织第三章工会的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基层工会组织第五章工会的经费和财产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确定工会的权利与义务,发挥工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作用,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关于工会法的立法宗旨和立法依据的规定。

为了更好地理解工会法的立法宗旨和立法依据,应对工会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工会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

社会经济矛盾是同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发展阶段,其实质及表现形式也不相同。

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存在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经济矛盾的集中表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

从严格意义上讲,“无产阶级是由于产业革命而产生的”。

而在此之前的简单协作阶段和工场手工业阶段,也存在帮工、学徒和手工业工人等一些雇佣劳动者,他们都是雇佣工人的先辈,并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工人阶级,而只是工人阶级的前身。

现代工人阶级是在机器大工业阶段产生的。

这是因为,由于产业革命而兴起的机器大生产,创造了手工业小生产无法比拟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彻底排挤了个体手工业和手工工场等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使工人成了机器的单纯附属物。

因此,机器大生产完全割断了工人与小生产、小私有者的联系,从而造就了一个全新的,同机器大生产紧密相联系的,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产业工人阶级,即工人阶级。

同时,也形成了以占有社会生产资料,使用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即资产阶级。

因此,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相伴形成的。

产业革命使社会的阶级对立简单化了,这种对立主要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和资本根本对立,工资和利润直接对抗。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就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增加工时、减少福利、增加劳动强度等方法降低工资,提高利润。

这就决定了工人阶级必然要向资产阶级开展阶级间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斗争。

工人在没有组织时,工资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工人阶级维护自己利益的第一斗争就是进行要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和改善劳动条件的经济斗争。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规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由讨价还价决定的。

在这个斗争中谁坚持的长久和有效,谁就会多得。

产业工人的人数虽然远远超过大工业资本家,但是,在与资本家斗争的过程中还是处于弱势地位,单个的工人不可能同资本家抗衡,分散的工人当然也不行,早期工人运动中工人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以及自发的小规模的罢工常常以失败告终,原因即在于工人没有组织起来。

因此,工人运动的实践证明,只有工人群众联合并组织起来,结合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同他们的雇主对抗,并能够作为一种力量去同这些雇主进行谈判,才可能战胜资本家,最终维护自己的物质利益。

在经济斗争的这一客观前提下,形成了以职工为主体,以维护和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经济地位为主要目的而自主组织起来的团体或者其联合团体,即工会。

工会最早出现于18世纪90年代末的英国,并于1824年在英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因此,工会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经济斗争的产物,是以经济斗争为直接动因而产生的。

工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初,只是为维护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而形成的经济组织,各个工会彼此之间是孤立的,还没有形成整个产业和整个社会的联合,这也是工人阶级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最初的和最原始的组织。

但是,工会并不是只停留在维护经济利益这个性质上,而是由在经济斗争中维护个别的和一部分工人的经济利益,逐步发展到进行维护整个工人阶级的利益的政治斗争。

这样,以19世纪中期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工会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

19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会运动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了工人政党,工会运动开始进入与工人阶级政党运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历史时期。

中国工会的诞生要比资本主义国家晚100多年,它产生于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当时的社会经济矛盾主要表现在无产阶级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会,诞生在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开办的一些资本主义企业中。

中国工人阶级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地位极其低下,其劳动条件极差,劳动强度极大,经济收入极低,所以中国工人阶级所受的剥削更为惨烈。

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工人为争取自己最基本的经济利益而成立了工会组织。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工人运动也不断发展,工会也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为政治组织。

中国工会从产生之后,很早就和无产阶级政党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很快地发展壮大起来,并成为中国共产党联系工人阶级,组织革命运动乃至武装斗争的重要依靠力量;直到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工会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最广泛的群众组织,是国家政治体制中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

可以说,中国的工会从产生之日起就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一点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工会。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掌握了国家领导权之后,工会仍然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完全消灭工农之间差别,消灭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以及其他重大社会差别的高度。

但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经济矛盾的性质、表现形式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同资本主义社会有根本区别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矛盾主要是指人民内部各个阶级、阶层、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和矛盾。

形成我国工会必须长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全国人民总体利益与职工群众具体利益之间既统一又相互矛盾的情况;二是国家、企业(集体)、职工三者利益之间也存在着既统一又相互矛盾的情况;三是工人、农民、以及其他社会阶层,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四是在企业事业单位内部,职工作为生产者和被管理者与经营者和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五是随着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私营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的出现和发展,在我国重新产生了劳资关系和劳资矛盾。

显然,在上述经济矛盾的冲撞和协调中,职工群众作为具有自身具体利益的社会利益群体,必然要组织工会表达和维护自身的应有权益。

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更具体地讲,也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

因社会经济矛盾,具体地和直接地是在劳动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或者说,这种社会经济矛盾主要是表现为劳动关系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最直观的表现是工人和雇主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在劳动过程的实现中展开。

工会就是在劳动关系矛盾斗争和发展中,工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而自愿结合成的与雇主对抗的组织。

工会最基本的活动即是围绕着劳动问题,诸如提高劳动工资、减少劳动工时、改善劳动待遇等展开的。

在市场经济中,工会是作为劳动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脱离劳动关系,工会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没有工会便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劳动关系。

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经济矛盾也同样集中表现在劳动关系问题上,劳动关系矛盾的存在是工会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劳动关系原意是指劳动者同劳动力使用单位在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但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关系并非原来意义上的劳动关系,而表现为一种劳动行政关系,劳动者同国家发生关系,用国家行政机关来调整劳动关系;正是由于计划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异化,工会存在与否,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原本性质开始复归,劳动关系由计划经济下的国家与职工的关系逐步转变为用人单位与职工的关系,并向市场化、契约化方向发展,从而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利益之间也将会发生磨擦和冲突。

同时,随着对外开放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重新出现了劳资矛盾,这使得我国的劳动关系显得更加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国家制订有关法律来规范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行为;另一方面,工会以劳动者代表的身份同劳动力使用单位进行协商谈判,协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了解了工会的产生和发展之后,我们再来探讨工会法的立法宗旨,工会法的立法宗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保障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工会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共同构建了工会的地位,这种地位是由法律所规定的工会的权利和义务所确定的,是通过工会在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和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而实现的。

工会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地位,是指工会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具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的地位主要是通过工会对于劳动关系所产生的影响而体现出来的。

工会产生并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矛盾,作为社会经济构成一个基本要素直接参与这种经济关系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如果缺少工会这一要素,或这一要素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社会经济关系便不能正常运行,社会经济矛盾也不能有效的得到调节。

我国工会在经济关系中地位集中体现在是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代表。

在社会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工会作为集体劳权的代表,成为劳动关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方,是推进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工会是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中的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可以这样认为,没有工会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便不可能有一个规范的和稳定的劳动关系,这样也就没有市场经济的运作。

工会的地位表现在劳动关系的构成和运行中,没有工会的参与和介入,劳动关系将是不平衡的或是残缺的。

工会的地位还表现在劳动争议的处理上,作为一方代表的工会,在劳动争议的处理过程中,不仅是劳动者一方的代表,而且是协调矛盾的组织和力量。

随着我国劳动关系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工会在其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其地位也会越来越高,需要从法律上保障其地位,这也是保障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持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必然要求。

工会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主要是指工会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工会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特点主要体现在工会是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