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2011修订版

合集下载

版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

版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

膀胱癌的诊断
1. 临床表现 2. 影像学检查 3. 尿细胞学及肿瘤标记物检查 4. 内镜检查 5. 膀胱癌的组织病理学
临床表现
间歇性全程无痛血尿是最常见的症状;血尿的程度与肿 瘤恶性程度并不一致;血尿分为肉眼和镜下两种,肉眼 血尿的膀胱癌发病率为17-18.9%,镜下血尿为4.8-6%
也有以尿频、尿急、尿痛,即膀胱刺激症和盆腔疼痛起 病,常与弥漫性原位癌或浸润性膀胱癌有关,而Ta、T1 期肿瘤常无此症状
在分期方面,MRI优于CT,准确性分别为78-90%和67-85%。应用增强 MRI可发现正常大小淋巴结有无转移征象。应用超顺磁性的氧化铁纳米 颗粒作为增强剂可鉴别淋巴结有无转移:良性增大的淋巴结可吞噬铁剂, 在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降低,而淋巴结转移则无此征象,敏感性58.3%, 特异性83%,准确率76.4%。假阴性的淋巴结多为直径小于5mm者,对 术前预判淋巴结清扫范围有一定参考价值
(grade)代表着恶性程度。建议用WHO2004分级法,低度恶性潜能尿 路上皮乳头状肿瘤的定义为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其细胞形态正常,无 恶性肿瘤的细胞学特征,不属于完全良性,仍有复发可能
WHO2004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分级系统
乳头状瘤 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乳头状瘤 乳头状尿路上皮癌,低级别 乳头状尿路上皮癌,高级别
T4a T4b
N3
N1
N2
T3b T3a
Tis
Ta T1 T2a T2b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和随访
1.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危险度分级 2. 手术治疗 3. 术后辅助治疗 4. 膀胱原位癌的治疗 5. 随访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危险度分级:
既往称为表浅性膀胱癌,占初发膀胱肿瘤的70%,其中Ta 占70%、T1占20%、Tis占10%。Ta和T1相比,T1期肿瘤 容易发生扩散,因为固有层内血管和淋巴管丰富

膀胱癌诊疗指南

膀胱癌诊疗指南

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一) 根治性膀咣切除术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的标准治疗,是提高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生存率、避免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有效治疗方 法。该手术需要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分级、肿瘤发生部位、有无累及邻近器官 等情况,结合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选择。文献报道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 可能性为30%~40%,淋巴结清扫范围应根据肿瘤范围、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和患者情 况决定,有条件的单位还可在术中应用淋巴结检测仪(即手持型伽马探测器)测定是否有 淋巴结转移,决定淋巴结清扫范围。
(3)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生存率:随着手术技术和随访方式的改进,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 生存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死亡率为1.8 9~2.5%,主 要死亡原因有心血管并发症、败血症、肺栓塞、肝功能衰竭和大出血。患者的总体5年 生存率为54.5%~68%,10年生存率为66%。
(二) 保留膀胱的手术
羟基喜树碱 10~20mg
TUR术后开始灌注时间
即刻 ---- 术后马上灌注或在 6 or 24hrs内
开始
延迟 ---- 术后 10 or 14 天开始
诱导膀胱灌注治疗频率 每周一次, 共 4 ~8 周
维持膀胱灌注治疗 每月一次, 共6~12个月
常用的灌注方案
术后立即单次灌注化疗已经成为单发低危病人的标准治疗和高危病人的初始治疗 越早越好,TUR后6小时内或不迟
三、膀胱癌恶性程度分级
1973 WHO分级 乳头状瘤 尿路上皮癌1级,分化良好 尿路上皮癌2级,中度分化 尿路上皮癌3级,分化不良
2004 WHO分级 乳头状瘤 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瘤 乳头状尿路上皮癌,低分级 乳头状尿路上皮癌,高分级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

前言
引用文献约 342条 其中国内41条,占12.0%
流行病与病因学
流行病学 发病率、死亡率、自然病程
2002年我国膀胱癌发病率 男3.8/10万,女1.4/10万 男性:居全身肿瘤第8位 女性:居全身肿瘤第12位
病因与致病危险因素
职业、环境、吸烟、致癌物(芳香胺类)、遗传、基 因……
非肌层浸润肿瘤的随访
推 荐 意 见 1.所有患者应以膀胱镜为主要随访手段,在术 后3个月接受第一次复查。 2.低危肿瘤患者如果第一次膀胱镜检阴性,则 9个月后进行第二次随访,此后改为每年一 次直至5年。 3.高危肿瘤患者前2年中每3个月随访一次,第 三年开始每6个月随访一次,第五年开始每 年随访一次直至终身。 4.中危肿瘤患者的随访方案介于两者之间,由 个体的预后因素决定。
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术后要定期行尿道镜
检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化疗
新辅助化疗 术后辅助化疗
转移性肿瘤的化疗
动脉导管化疗
化疗方案:MVAC,GC、…
放疗
根治性放疗
辅助性放疗
姑息性放疗


推 荐 意 见 1.化疗和放疗主要作为膀胱癌的辅助性治疗。 2.全身化疗是转移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 3.化疗应选择含铂类的联合化疗方案,MVAC 方案和GC方案为一线化疗方案。 4.化疗或放疗可作为根治性手术的选择性替代 方式,但疗效次于根治性手术。 5.联合放化疗有可能提高保留膀胱的可能性, 但应密切随访。
引用文献较多
组织病理学——分级
WHO 1973 乳头状瘤 尿路上皮癌 1级,分化良好 尿路上皮癌 2级,中度分化 尿路上皮癌3级,分化不良 * * 新的分类主要基于光镜下 的显微组织特征,相关形态特征 和组织结构. 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WHO/ISUP 1998,WHO 2004 乳头状瘤 乳头状低度恶性倾向的尿路上皮肿瘤 乳头状低度恶性倾向的尿路上皮肿瘤

膀胱癌诊疗指南

膀胱癌诊疗指南

膀胱癌诊疗指南
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诊疗指南是指医学专家根据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对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制定的指导方针。

以下是一般性的膀胱癌诊疗指南:
1. 临床诊断:根据病史、体征和常规检查结果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膀胱癌的可能性。

2. 影像学检查:包括膀胱超声检查、膀胱镜检查、腹部CT 或MRI等,用于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侵袭程度。

3. 病理学检查:通过膀胱镜检查取得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病变的类型和分级。

4. 分期评估:膀胱癌分为肌层非侵袭性膀胱癌(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和肌层侵袭性膀胱癌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根据病理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期评估。

5.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膀胱癌,可行经膀胱镜切除肿瘤(TURBT),对于肌层侵袭性膀胱癌,可能需要进行膀胱切除手术,并可能需要结合术后辅助化疗或放疗。

6. 辅助治疗:对于某些高风险的患者,可能会进行术前或术后的化疗或放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7. 随访和监测: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监测,包括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监测病情变化和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

需要强调的是,膀胱癌的诊疗指南是根据目前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制定的,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意见来确定。

因此,建议在确诊膀胱癌后及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ppt课件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ppt课件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
学习目标
了解
膀胱癌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膀胱癌组织学分级和分期; 非尿路上皮肿瘤的治疗方法。
掌握
膀胱癌的诊断要点,理解各诊断方法的优缺点;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方法和术后的辅助治疗; 膀胱癌根治术的范围、手术适应症; 常见的尿流改道的各种方法及优缺点; 保留膀胱治疗的适应症;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方法。
到质疑,CTU亦可替代IVU
CT/MRI:对浸润性肿瘤诊断及周围情况的判断意义较大
诊断
尿细胞学
是膀胱癌诊断和术后随诊的主要方法之一
特异性较高(85%~100%)、敏感性较低(13%~75%)
其他标记物
BTAstat、BTAtrak、NMP22、FDP、ImmunoCyt 和 FISH … 敏感性高、特异性较低
或多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5 cm
N3 淋巴结转移,最大径≥5cm
M(远处转移)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
组织病理学 —— 分级
WHO 1973
乳头状瘤 尿路上皮癌 1 级,分化良好 尿路上皮癌 2 级,中度分化 尿路上皮癌 3 级,分化不良
WHO/ISUP 1998,WHO 2004
二次电切
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在首次电切术后短期内进行二次 电切,有可能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和进展率,并且可以 获得更准确的肿瘤病理分期
推荐意见:
1. 膀胱肿瘤患者需询问病史,做体格检查、尿常规、B 超、尿脱落细胞学、IVU检查及胸片
2. 对所有考虑膀胱癌的患者应行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或诊断性TUR
T3a 显微镜下发现肿瘤侵犯膀胱周围组织 T3b 肉眼可见肿瘤侵犯膀胱周围组织 (膀胱外肿块)

T1G3期膀胱癌的治疗

T1G3期膀胱癌的治疗

T1G3期膀胱癌的治疗T1G3期膀胱肿瘤是所有表浅性膀胱肿瘤中侵袭性最高的一种肿瘤,有着很高的复发率和进展率。

由于这种较强的生物学行为的异质性,临床诊治较为棘手。

目前国际上常采用完整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诊断和治疗,术后4~6w 行二次膀胱肿瘤电切术以提高病理诊断率,减少肿瘤残余率。

多数患者在术后接受BCG膀胱灌注治疗作为保留膀胱的一线治疗。

对于存在高进展风险的T1G3期膀胱癌主张早期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

无论接受哪种治疗方案,长期有规律的随访极其重要。

目前在T1G3期膀胱癌的治疗上仍有许多的争论点,如何寻找一个有效而规范的治疗仍然是全体泌尿外科医师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

标签:膀胱肿瘤;T1G3;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卡介苗;全膀胱切除1 简介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第7位,女性第17位[1]。

膀胱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bladder,TCC)是最常见的病理组织类型,约占膀胱癌的90%以上。

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发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已超过336000例,其中有75%的患者为非肌层浸润性肿瘤(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这其中又有约20%~25%的膀胱肿瘤侵犯到黏膜下层(T1期)[2]。

T1G3期TCC虽为表浅性膀胱肿瘤,但其具有特异的生物学行为及恶性潜能,T1G3膀胱癌进展和病死的危险高达10倍于其他Ta~T1期肿瘤,低分化T1期膀胱癌3年的复发率高达80%,进展率高达40%~60%[3]。

在美国,膀胱癌已成为花费最高的恶性肿瘤,有研究表明NMIBC的治疗费用中有60%用于复发的治疗[4]。

目前所有泌尿外科医师对T1G3膀胱癌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能最大限度的保留膀胱同时控制肿瘤。

本文将对T1G3期膀胱癌的最新诊疗情况进行分析和介绍。

2 T1G3期膀胱癌的诊断与分期2.1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TUR-Bt是原发T1G3期膀胱肿瘤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手段。

膀胱癌治疗指南

膀胱癌治疗指南

膀胱癌治疗指南疾病简介:膀胱癌(Bladder cancer)是指膀胱内细胞的恶性过度生长。

最常见的过度生长位于膀胱腔内,也就是膀胱的粘膜上皮。

人体内,空腔脏器的表面通常由上皮细胞构成。

例如你的脸颊内侧,胃,肠子,胆囊,也包括膀胱均是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的。

每个脏器都有它自己的一类上皮细胞。

膀胱的粘膜上皮细胞称作尿路上皮细胞,由它生成的癌就称作尿路上皮癌,占到了所有膀胱癌的90%-95%,是最常见的一类膀胱癌。

其他不太常见的膀胱癌有鳞状细胞癌和腺癌。

疾病分类广泛地讲,膀胱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原发癌和转移癌。

原发性膀胱癌起源于膀胱本身,转移癌来源于其它器官,只是癌细胞扩散到了膀胱,一般通过血流、淋巴系统或者直接从邻近器官侵袭到膀胱,如前列腺、直肠、子宫颈。

原发性膀胱癌(Primary cancer of the bladder)要比转移性膀胱癌常见得多。

其中最常见的是尿路上皮癌,占90%以上。

膀胱癌可以有多种形态:1)乳头状的,外形看上去有的像花菜,有的像水草,有一个细蒂与膀胱壁相连;2) 扁平状的,外形看上去呈片状或条状,天鹅绒样,表面发红,没有蒂与膀胱壁相连;3)实体状的,外形看上去像疣样赘生物,块状,基地广,有一个宽蒂与膀胱壁相连。

大约70%的尿路上皮癌是乳头状的,它比广基和无蒂的肿瘤有更好的预后。

比较少见的膀胱癌有鳞状细胞癌、腺癌和脐尿管癌等。

鳞状细胞癌大约占膀胱癌的3%-7%;在埃及,它占所有膀胱癌的75%。

一种叫做血吸虫病的寄生虫感染在埃及很普遍,感染这种寄生虫后,会在膀胱内形成一种慢性刺激,数年之后,患者就容易发生鳞状细胞癌。

其它能够造成膀胱内慢性刺激的情况如长期留置导尿管,也能使病人易于发生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不像尿路上皮癌那样淋巴结转移比较多,但是容易直接扩散,穿透膀胱到达邻近器官。

鳞状细胞癌局部侵犯比较严重,而且对放化疗不敏感,因此比尿路上皮癌预后差。

膀胱腺癌非常少见,大约占所有膀胱癌的2%。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修订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修订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主编李宁忱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主编谢立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陈凌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胜国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范欣荣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院潘铁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王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魏东卫生部北京医院徐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许传亮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许克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秘书宋毅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目录一、前言二、膀胱癌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三、膀胱癌的组织病理学四、膀胱癌的诊断五、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七、尿流改道术八、膀胱癌的化疗与放疗九、膀胱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预后与随访十、膀胱非尿路上皮癌一、前言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

为了进一步规范膀胱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高我国膀胱癌的诊断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于2006年组织有关专家组成编写组,在学会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与组织下,以国内外循证医学资料为依据,参考《吴阶平泌尿外科学》、Campbell’s Urology以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相关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结合国内临床实际,编写完成了2007年版中国《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并在2009年进行了更新,为我国不同医疗条件下泌尿外科医师选择合理的膀胱癌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对提高我国膀胱癌的诊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两年来,随着膀胱癌诊断治疗相关研究的进展,使得《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又有了进一步更新的需要。

在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的统一领导安排下,《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编写组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仔细查阅最新相关文献,并经过反复讨论,完成此版更新后的《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以期对膀胱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工作提供更好的帮助。

2011版膀胱癌治疗指南

2011版膀胱癌治疗指南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
尿流改道 放疗与化疗 生活质量、预后与随访 膀胱非尿路上皮癌
一、前 言
2006年,Evidence-Based-Medicine


《吴阶平泌尿外科学》
Campbell’s Urology 国外的指南:EUA;AUA;NCCN
前 言

版本更新
2007年版
2009年版
膀胱灌注化疗 膀胱灌注免疫治疗(BCG、免疫调节剂)
术后膀胱灌注化疗
即刻(24h)
—— 单次(低危) 维持(6-12M)
早期(4-6W)——
化疗药物的选择

丝裂霉素 表柔比星 个体化
BCG灌注禁忌症
术后辅助治疗
3. 4.
膀胱原位癌的治疗 T1G3膀胱癌的治疗
BCG或者灌注化疗,TURBT, 二次TURBT,化疗 或者根治性切除。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
"Together it is possible"
意义

对膀胱癌的四个“有利于”
诊疗方式的选择与统一
治疗方式的结果判定
不同地区诊疗结果的比较
提高诊疗水平,维护患者的利益
内容
1.
前言
5.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
2.
3. 4.
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组织病理学 诊断
6.
7. 8. 9. 10.
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

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 is a papillary urothelial lesion with an orderly arrangement of cells within papillae with minimal architectural abnormalities and minimal nuclear atypia irrespective of the number of cell layers. The urothelium in 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 is much thicker than in papillomas and/or the nuclei are significantly enlarged and somewhat hyperchromatic. Mitotic figures are infrequent in 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 and usually confined to the basal layer.

《ESMO膀胱癌诊断、治疗和随访实践指南》解读

《ESMO膀胱癌诊断、治疗和随访实践指南》解读

《ESMO膀胱癌诊断、治疗和随访实践指南》解读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首次发布了《ESMO膀胱癌诊断、治疗和随访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于2008年、2010年、2011年分别进行了3次修订。

2014年8月,ESMO进行了第4次修订,并发表在其会刊《肿瘤学年鉴》(Ann Oncol)上。

2014 年版《指南》中,诊治原则针对的是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包括膀胱鳞癌和腺癌。

现就本版《指南》中的诊治原则及与2011年版相比更新的部分内容与大家逐一分享。

2014年版《指南》全文包括发病率和流行病学、病理诊断、肿瘤的分期和风险评估、局部或局限性膀胱癌的治疗、进展性和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个性化治疗、随访和远期并发症、注释、利益冲突声明、参考文献,共10部分内容。

发病率和流行病学2014 年版《指南》第1 部分“发病率”中增加了流行病学,简要介绍了膀胱癌的高发年龄和临床症状的特点。

将2008年欧洲膀胱癌发病率数据更新为2012 年的数据。

2012 年欧洲新发膀胱癌患者151297 例,年龄标准化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17.7例/10万人口,女性膀胱癌发病率为3.5 例/10 万人口。

2012年欧洲膀胱癌患者死亡52395例,年粗死亡率为7.1例/10万。

病理诊断2014年版《指南》第2部分中将2011年版的“诊断”修改为“病理诊断”。

两版病理分类都推荐采用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膀胱癌分类标准。

鉴于1973年WHO膀胱移行细胞癌分级标准的实用性,且应用广泛,2014年版中建议可以分别采用2004 年或1973年WHO膀胱尿路上皮癌分级标准。

肿瘤的分期和风险评估在《指南》第3部分“肿瘤的分期和风险评估”中,两版都强调要仔细完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全血及肾功能检查、膀胱超声检查、膀胱镜检查和诊断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为了解是否有肿瘤超出膀胱或侵及邻近器官必须做双合诊检查。

由于是否伴有原位癌会影响治疗方案及预后,两版都强调当尿细胞学阳性或既往诊断有原位癌时,应对膀胱镜检查时发现略带红色的的区域或有怀疑的区域进行活检或随机活检。

BTA推荐书(最具市场的体外诊断试剂,国内首家)

BTA推荐书(最具市场的体外诊断试剂,国内首家)

膀胱肿瘤相关抗原(BTA)定量测定试剂盒产品推荐书二零一四年十月三十目录一、BTA临床意义 (2)二、普恩光德BTA性能及评价 (2)三、临床应用 (3)四、市场前景 (4)五、参考文献 (4)一、BTA临床意义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正逐年升高,世界范围膀胱癌患者每年新发病例已超过30余万例,当前位列人体常见肿瘤的第七位,肿瘤死亡排位第八,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膀胱癌诊治后复发率达70%以上,30%的复发肿瘤恶性程度加重,故治疗后需终生严密的随访。

目前膀胱癌诊断和随访主要依靠尿细胞脱落学检查与尿道膀胱镜检相结合。

然而,尿细胞脱落学检查敏感性低(13%~75%),尤其对低分级肿瘤敏感性仅20%左右,影响到诊疗质量。

侵入性的尿道膀胱镜检操作不便,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还有感染、出血等风险。

由此,寻找可用于膀胱癌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无创指标非常重要,美国FDA已批准将肿瘤标志物BTA、NMP22(核基质蛋白22)及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用于膀胱癌的检测。

膀胱肿瘤相关抗原(Bladder Tumor-Associated Antigen,BTA)又称人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Human Complement Factor H Related Protein,HCFHrp),是最早获得美国FDA批准的膀胱癌肿瘤标志物。

BTAA由膀胱肿瘤细胞产生,在肿瘤增殖过程中可在尿液发现,是膀胱肿瘤细胞破坏基底膜而产生的一种基底膜复合物。

研究显示,膀胱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越高,尿BTAA值越高。

据一项501例膀胱癌的研究表明,BTA-Stat(胶体金法)检测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56.0%、85.7%;相应细胞学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9.2%、98.3%,且对于其中79例BTA阳性而膀胱镜阴性的患者,在后续随访中6例(7.6%)复发。

普恩光德BTAA定量测定试剂盒,是国内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针对我国人群开发的膀胱肿瘤检测标志物,经例膀胱癌患者及健康人群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其检测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达到72.0%、92.0%。

BCG膀胱灌注

BCG膀胱灌注

姜韬
随访3 年, 肿瘤复发率为15. 15%。
吴爱明
BCG 120 mg 加NS40 ml膀胱灌注保 BCG组复发26例, 未复发52 例; 1 年DFS 留2 h,weekly *6 。后改为monthly, 87.4%, 复发率12.6%; 5年DFS 66.7%, 复 共3 年。MMC 组在术后7~ 10 d 开 发率33.3%。MMC组复发12例, 未复发 始膀胱灌注MMC 20 mg, 方法同BCG。13例; 1年DFS 84%, 复发率16%; 5 年 随访12~60月。 DFS 51%, 复发率49%.
姜韬.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 年第27 卷第1期.45. 吴爱明,周兴,唐志忠等.实用医学杂志2001 年第17卷第6期:553-554
13
BCG治疗结果
14
BCG治疗结果
15
BCG治疗结果
C Richard W Lockyer et al.J R Soc Med 2001;94:119-123

8
作用机制-启动阶段

刺激肿瘤细胞表达MHC-Ⅱ BCG胞壁激活TLRs IL-12,GM-CSF)
激活CD4+T细胞。

产生肿瘤因子(INF-γ ,IL-2,IL-7, TH0 转化为TH1。

经BCG 活化的高表达CD1的DC细胞可以充分激活各T细胞 亚群(抗原提呈)。
9
作用机制-效应阶段
2002年我国男性膀胱发病率为3.8/10万,女性为l.4/10万。 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膀胱癌死亡率男性为3.79/10万,女性为 1.30/10万;而农村男性居民膀胱癌死亡率为2.42/10万,女性为 0.81/10万。
2

膀胱癌诊疗指南

膀胱癌诊疗指南

膀胱癌的发病率和影响因素
发病率
膀胱癌的发病率在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居首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 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影响因素
吸烟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染料、油漆、橡胶等) 也会增加患病风险。此外,慢性感染、遗传因素、膀胱结石等也可能是膀胱癌 的诱因。
膀胱癌的临床表现
膀胱癌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关注Fra bibliotek心理支持
生活质量改善
膀胱癌患者可能面临焦虑、恐惧等心理问 题,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与支持。
患者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避免 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等,以降低膀胱癌复 发的风险。
症状管理
社会心理支持
对于膀胱癌引起的疼痛、尿频、尿急等症 状,患者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 况制定相应的症状管理方案。
非手术治疗(如化疗、放疗等)
化疗
通过药物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化 疗可作为膀胱癌的辅助治疗手段,用于 减小肿瘤、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VS
放疗
利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组织,破坏癌细胞 DNA,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放疗可用于 膀胱癌的术前、术后辅助治疗,或作为无 法手术患者的姑息治疗。
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和考虑因素
治疗方式
合适的治疗方式能够提高膀胱 癌患者的预后,如手术、放疗
、化疗等。
随访计划和注意事项
随访时间
膀胱癌患者应定期接受随访,通 常治疗后前两年内每三个月一次
,之后可逐渐延长随访间隔。
随访内容
随访包括体格检查、尿液检查、影 像学检查等,以监测肿瘤复发或转 移情况。
注意事项
随访过程中,患者应保持与医生的 密切沟通,及时报告任何异常症状 或体征,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 的复发或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主编李宁忱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主编谢立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陈凌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胜国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范欣荣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院潘铁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王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魏东卫生部北京医院徐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许传亮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许克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秘书宋毅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目录一、前言二、膀胱癌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三、膀胱癌的组织病理学四、膀胱癌的诊断五、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七、尿流改道术八、膀胱癌的化疗与放疗九、膀胱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预后与随访十、膀胱非尿路上皮癌一、前言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

为了进一步规范膀胱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高我国膀胱癌的诊断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于2006年组织有关专家组成编写组,在学会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与组织下,以国内外循证医学资料为依据,参考《吴阶平泌尿外科学》、Campbell’s Urology以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相关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结合国内临床实际,编写完成了2007年版中国《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并在2009年进行了更新,为我国不同医疗条件下泌尿外科医师选择合理的膀胱癌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对提高我国膀胱癌的诊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两年来,随着膀胱癌诊断治疗相关研究的进展,使得《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又有了进一步更新的需要。

在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的统一领导安排下,《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编写组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仔细查阅最新相关文献,并经过反复讨论,完成此版更新后的《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以期对膀胱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工作提供更好的帮助。

本版《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中共引用371条文献,其中由我国学者在国内或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共35条。

二、膀胱癌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一)流行病学1.发病率和死亡率世界范围内,膀胱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九位,在男性排名第六位,女性排在第十位之后[1]。

在欧美,膀胱癌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四位,位列前列腺癌、肺癌和结肠癌之后,在女性恶性肿瘤亦排在十位以后[2-3]。

2002年世界膀胱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男性为10.1/10万,女性为2.5/10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男性为4/10万,女性为1.1/10万。

美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24.1/10万,女性为6.4/10万[1]。

美国癌症协会预测2010年美国膀胱癌新发病例数为70530例(男52760例,女17770例),死亡病例数为14680例(男10410例,女4270例)[4]。

在我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位居全身肿瘤的第八位,女性排在第十二位以后[5],发病率远低于西方国家,2002年我国膀胱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男性为3.8/10万,女性为1.4/10万[1]。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肿瘤发病率报告显示膀胱癌发病率有增高趋势[6-7]。

膀胱癌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

且城市居民膀胱癌死亡率明显高于农村。

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膀胱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男性为3.79/10万,女性为 1.30/10万;而农村男性居民膀胱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为2.42/10万,女性为0.81/10万[8]。

而对分期相同的膀胱癌,女性的预后比男性差[9]。

男性膀胱癌发病率高于女性不能完全解释为吸烟习惯和职业因素,性激素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10,11]。

膀胱癌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甚至于儿童。

但是主要发病年龄在中年以后,并且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2]。

2001-2005年,美国65岁以下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9.5/10万,女性为2.9/10万;而65岁以上老年男性发病率则为229.4/10万,女性为54.3/10万[13]。

种族对膀胱癌发病的影响迄今还没有确定。

美国黑人膀胱癌发病危险率为美国白人的一半,但是其总体生存率却更差,而美国白人发病率高于美国黑人仅局限于非肌层浸润性肿瘤,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发病危险率却相似[14]。

由于对低级别肿瘤认识不同,不同国家报道的膀胱癌发病率存在差异,使不同地域间的比较非常困难。

不同人群的膀胱癌组织类型不同,在美国及大多数国家中,以移行细胞癌为主,占膀胱癌的90%以上,而非洲国家则以血吸虫感染所致的鳞状细胞癌为主,如在埃及,鳞状细胞癌约占膀胱癌的75%[15、16]。

2.自然病程大部分膀胱癌患者确诊时处于分化良好或中等分化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其中约10%的患者最终发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或转移性膀胱癌[17]。

膀胱癌的大小、数目、分期与分级与其进展密切相关,尤其是分期与分级,低分期低分级肿瘤发生疾病进展的风险低于高分期高分级肿瘤。

总体上说,T1期膀胱癌发生肌肉浸润的风险要远高于Ta期。

在欧洲肿瘤协作组(EORTC)广泛采用的用于预测膀胱癌复发及进展的权重评分表中,Ta期膀胱癌发生进展的权重评分为0,而T1期进展的权重评分则为4[18]。

但膀胱癌的分级可能是更为重要的预测因子。

研究发现:G1级膀胱癌出现进展的风险(6%)仅为G3级膀胱癌(30%)的1/5[19]。

一组长达20年的随访资料发现,G3级膀胱癌出现疾病进展风险更高,TaG1膀胱癌为14%,而T1G3则高达45%,但是其复发的风险却相同,约为50%[20]。

原位癌的发病率占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5%-10%[21],Lamm[22]将原位癌分为3型。

Ⅰ型没有侵袭性,单一病灶,为疾病的早期阶段。

Ⅱ型为多病灶,可引起膀胱刺激症状。

Ⅲ型合并有一个或多个其他膀胱癌,会增加肿瘤复发、进展及死亡的风险[23]。

经腔内切除的Ⅱ型原位癌发生疾病进展的风险约54%,膀胱灌注化疗可降低其进展风险至30%-52%,而BCG膀胱灌注可以将风险降至30%以下[24]。

(二)致病的危险因素与病因学膀胱癌的发生是复杂、多因素、多步骤的病理变化过程,既有内在的遗传因素,又有外在的环境因素。

较为明确的两大致病危险因素是吸烟和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

吸烟是目前最为肯定的膀胱癌致病危险因素,约30%-50%的膀胱癌由吸烟引起,吸烟可使膀胱癌危险率增加2-4倍,其危险率与吸烟强度和时间成正比[25,26]。

另一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为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职业因素是最早获知的膀胱癌致病危险因素,约20%的膀胱癌是由职业因素引起的[27],包括从事纺织、染料制造、橡胶化学、药物制剂和杀虫剂生产、油漆、皮革及铝、铁和钢生产[26-31]。

柴油机废气累积也可增加膀胱癌的发生危险[32]。

其他可能的致病因素还包括慢性感染(细菌、血吸虫及HPV感染等)[33-35]、应用化疗药物环磷酰胺(潜伏期6-13年)[36]、滥用含有非那西汀的止痛药(10年以上)[37]、近期及远期的盆腔放疗史[38-39]、长期饮用砷含量高的水[40]和氯消毒水[41]、咖啡[42]、人造甜味剂[43]及染发[44]。

另外,膀胱癌还可能与遗传有关[45,46],有家族史者发生膀胱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47,48],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膀胱癌发生率也明显升高[49]。

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慢性尿路感染、残余尿及长期异物刺激(留置导尿管、结石[50])与之关系密切,其主要见于鳞状细胞癌和腺癌。

正常膀胱细胞恶变开始于细胞DNA的改变。

流行病学证据表明化学致癌物是膀胱癌的致病因素,尤其是芳香胺类化合物,如2-萘胺、4-氨基联苯,广泛存在于烟草和各种化学工业中。

烟草代谢产物经尿液排出体外,尿液中的致癌成分诱导膀胱上皮细胞恶变。

目前大多数膀胱癌病因学研究集中在基因改变。

癌基因是原癌基因的突变形式,原癌基因编码正常细胞生长所必须的生长因子和受体蛋白。

原癌基因突变后变为癌基因,可使细胞无节制的分裂,导致膀胱癌复发和进展。

与膀胱癌相关的癌基因包括HER-2、H-Ras、BcL-2、FGFR3、C-myc、c-erbB-2、MDM2、CDC91L1等[51-63]。

膀胱癌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分子机制是编码调节细胞生长、DNA修复或凋亡的蛋白抑癌基因失活,使DNA受损的细胞不发生凋亡,导致细胞生长失控。

研究发现:含有p53、Rb、p21等抑癌基因的17、13、9号染色体的缺失或杂合性丢失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64],而且,P53、Rb 的突变或失活也与膀胱癌侵袭力[65]及预后密切相关[65,66]。

近来,SYK、CAGE-1等基因的超甲基化被认为与膀胱癌的进展相关[67]。

此外,膀胱癌的发生还包括编码生长因子或其受体的正常基因的扩增或过表达,如EGFR过表达可增加膀胱癌的侵袭力[68]及转移[69,70]。

尿路上皮肿瘤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多中心性,上尿路尿路上皮肿瘤的病史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治疗后出现膀胱癌的风险累计达15%-50%,但目前尚无可靠的指标对膀胱癌的发病风险进行预测[71]。

参考文献:1.Parkin MD, Bray F, Ferlay J,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02. CA Cancer J Clin, 2005:55:74-108.2.Jemal A, Siegel R, Ward E,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2008. CA Cancer J Clin, 2008:58(2):71-96 56:106-130.3.Ferlay J, Autier P, Boniol M. Heanue M, Colombet M, Boyle P. Estimates of the cancer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Europe in 2006. Ann Oncol 2007, 18:581-592.4.Jemal A, Siegel R, Xu J, Ward E.Cancer statistics, 2010. CA Cancer J Clin. 2010;60:277-300.5.虞颂庭,臧美孚,夏溟. 尿路上皮肿瘤概论. 见: 吴阶平, 主编. 吴阶平泌尿外科学.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919-942.6.魏矿荣, 陈振雄, 梁智恒, 等. 中山市1970-1999年膀胱癌发病趋势分析. 中国肿瘤,2004: 14:235-237.7.张薇, 项永兵, 刘振伟, 等. 1973-1999年上海市区老年人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分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5: 24:701-704.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30-2859.Mungan NA, Aben KK, Schoenberg MP,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stage-adjusted bladdercancer survival. Urology, 2000: 55:876-880.10.Cantor KP, Lynch CF, Johnson D. Bladder cancer, parity, and age at first birth. Cancer CausesControl, 1992: 3:57-62.11.Reid LM, Leav I, Kwan PW,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human, sex steroid-responsive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maintained as a tumor line (R198) in athymic nude mice. Cancer Res, 1984: 44:4560-4573.12.Lynch CF, Cohen MB. Urinary system. Cancer, 1995, 75(suppl):316-28.13./csr/1975_2005/results_merged/sect_27_urinary_bladder.pdf14.Prout GR Jr, Wesley MN, McCarron PG, et al. Survival experience of black patients andwhite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rcinoma. Cancer, 2004: 100:621-630.15.El-Bolkainy MN, Mokhtar NM, Ghoneim MA, et al. The impact of schistosomiasis on thepathology of bladder carcinoma. Cancer, 1981: 48:2643-8.16.Heyns CF, van der Merwe A.Bladder cancer in Africa. Can J Urol. 2008 Feb;15(1):3899-908.17.Messing EM. Urothelial tumors of the urinary tract. In: Campbell's urology, 8th ed. Walsh PC,Retik AB, Vaughan ED Jr, Wein AJ, eds. Philadelphia (PA): W. B. Saunders; 2002.76:2732-2784.18.Sylvester RJ, van der Meijden AP, Oosterlinck W, Witjes A, Bouffioux C, Denis L, NewlingDW, Kurth K. Predicting re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in individual patients with stage TaT1 bladder cancer using EORTC risk tables: a combined analysis of 2596 patients from seven EORTC trials. Eur Urol 2006;49(3):466-477.19.Kurth HW, Denis L, Sylvester R, 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prognosis of treated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EORTC GU Group. Prog Clin Biol Res, 1992: 378:1-7.20.Herr HW. Natural history of superficial bladder tumors: 10 to 20-year follow-up of treatedpatients. World J Urol, 1997: 15:84-8.21.van der Meijden APM, Sylvester R, Oosterlinck W, Solsona E, Boehle A, Lobel B, Rintala E.EAU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rothelial carcinoma in situ. Eur Urol 2005;48(3):363-371.mm DL. Carcinoma in situ. Urol Clin North Am, 1992: 19:499-508.23.Kiemeney LA, Witjes JA, Heijbroek RP, et al. Dysplasia in normal-looking urotheliumincreases the risk of tumour progression in primary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Eur J Cancer, 1994: 11:1621-5.24.Kirkali Z, Chan T, Manoharan M, et al. Bladder cancer: epidemiology, staging and grading,and diagnosis. Urology, 2005: 66 (Suppl 6A):4-34.25.Brennan P, Bogillot O, Cordier S, Greiser E, Schill W, Vineis P, Lopez-Abente G, Tzonou A,Chang-Claude J, Bolm-Audorff U, Jockel KH, Donato F, Serra C, Wahrendorf J, Hours M, T’Mannetje A, Kogevinas M, Boffetta P. Cigarette smoking and bladder cancer in men: apooled analysis of 11 case control studies. Int J Cancer 2000 Apr;86(2):289-94.26.Vineis P, and Simonato L. Proportion of lung and bladder cancers in males resulting fromoccup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 Arch Environ Health, 1991: 46:6-15.27.Markowitz SB, and Levin K. Continued epidemic of bladder cancer in workers exposed toortho-toluidine in a chemical factory. J Occup Environ Med, 2004: 46:154-160.28.夏溟, 臧美孚, 李汉忠, 等. 中国职业性膀胱癌的生物学监测及其意义.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3: 24:684-685.29.Bosetti C, Pira E, V ecchia1 CL. Bladder cancer risk in painters: a review of the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1989-2004. Cancer Causes and Control, 2005: 16:997-1008.30.Marrett LD, Hartge P, Meigs JW. Bladder cancer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leather. Br JInd Med, 1986: 43:96-100.31.Gaertner RR, and Theriault GP. Risk of bladder cancer in foundry workers: a meta-analysis.Occup Environ Med, 2002: 59:655-663.32.Boffetta P, and Silverman DT. A meta-analysis of bladder cancer and diesel exhaust exposure.Epidemiology, 2001: 12:125-130.33.Kantor AF, Hartge P, Hoover RN, et al.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risk of bladder cancer. AmJ Epidemiol, 1984: 119:510-515.34.Bedwani R, Renganathan E, El Kwhsky F, et al. Schistosomiasis and the risk of bladdercancer in Alexandria, Egypt. Br J Cancer, 1998: 77:1186-1189.35.Griffiths TRI, and Mellon JK. Human papilloma virus and urological tumours: II. Role inbladder, prostate, renal and testicular cancer. Br J Urol Int, 2000: 85:211-7.36.Travis LB, Curtis RE, Glimelius B, et al. Bladder and kidney cancer followingcyclophosphamide therapy for non- Hodgkin’s lymphoma. J Natl Cancer Inst, 1995: 87:24-30.37.Piper JM, Tonascia J, Metanoski GM. Heavy phenacetin use and bladder cancer in womenaged 20 to 49 years. N Engl J Med, 1985: 313:292-5.38.Kaldor JM, Day NE, Kittelmann B, et al. Bladder tumours following chemotherapy andradiotherapy for ovarian cancer: a case-control study. Int J Cancer, 1995: 63:1-6.39.Nieder AM, Porter MP, Soloway MS. Radiation 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 increasessubsequent risk of bladder and rectal cancer: a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J Urol 2008 Nov;180(5):2005-9; discussion 2009-10.40.Liou SH, Lung JC, Chen YS, et al. Increased chromosome-type chromosome aberrationfrequencies as biomarkers of cancer risk in a Blackfoot endemic area. Cancer Res, 1999: 59:1481-4.41.林辉, 刘建平, 采建勇, 等. 饮水氯消毒暴露与膀胱癌联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8:397-399.42.Sala M, Cordier S, Chang-Claude J, et al. Coffee consumption and bladder cancer innonsmokers: a pooled analysis of case-control studies in European countries. Cancer Causes Control, 2000: 11:925-931.43.Sturgeon SR, Hartge P, Silverman DT,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bladder cancer risk factorsand tumor stage and grade at diagnosis. Epidemiology, 1994: 5:218-225.44.Henley SJ, and Thun MJ. Use of permanent hair dyes and bladder-cancer risk. Int J Cancer,2001: 94:903-906.45.Kiemeney LA, and Schoenberg M. Familial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J Urol, 1996:156:867-872.46.Czene K, Lichtenstein P, Hemminki K. Environmental and heritable causes of cancer among9.6 million individuals in the Swedish Family-Cancer Database. Int J Cancer, 2002:99:260-266.47.Kramer AA, Graham S, Burnett WS, et al. Familial aggregation of bladder cancer stratifiedby smoking status. Epidemiology, 1991: 2:145-14848.Aben KK, Witjes JA, Schoenberg MP, et al. Familial aggregation of urothelial cell carcinoma.Int J Cancer, 2002: 98:274-278.49.Epstein JI, Amin MB, Reuter VR, et al.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of Urological Pathology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of urothelial (transitional cell) neoplasms of the urinary bladder. Bladder Consensus Conference Committee. Am J Surg Pathol, 1998: 22:1435-1448.50.Chow WH, Lindblad P, Gridley G et al.Risk of urinary tract cancers following kidney orureter stones. J Natl Cancer Inst,1997,89:1453–145751.Lipponen P, Eskelinen M, Syrjanen S, et al. Use of immunohistochemically demonstratedc-erb B-2 oncoprotein expression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 Eur Urol, 1991: 20:238-242.52.Fontana D, Bellina M, Scoffone C, et al. Evaluation of c-ras oncogene product (p21) in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Eur Urol, 1996: 29:470-476.53.邵渊, 张元芳, 陆洪芬, 等. c-erb B2、H-ras和p53、Rb基因在膀胱癌中的表达.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97: 18:215-218.54.Pollack A, Wu CS, Czerniak B, et al. Abnormal bcl-2 and pRb expression are independentcorrelates of radiation response i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Clin Cancer Res, 1997: 3:1823-1829.55.柳建军, 曹军, 苏劲, 等. p53、c-erb B2和bcl-2基因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1: 16:368-370.56.何杰, 汪万英, 朱应葆, 等. p16和bcl-2基因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肿瘤学杂志,2001: 7:81-83.57.Van Rhijn BW, Lurkin I, Radvanyi F, et al. Th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 (FGFR3)mutation is a strong indicator of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with low recurrence rate. Cancer Res, 2001: 61:1265-1268.58.Lipponen PK. Expression of c-myc protein is related to cell proliferation and expression ofgrowth factor receptors in transitional cell bladder cancer. J Pathol, 1995: 175:203-210.59.Schmitz-Drager BJ, Schulz WA, Jurgens B, et al. C-myc in bladder cancer: clinical findingsand analysis of mechanism. Urol Res, 1997: 25(suppl 1): S45-S49.60.Gorgoulis VG, Barbatis C, Poulias I, et al. Molecular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evaluation of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d c-erb-B-2 gene product in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s of the urinary bladder: a study in Greek patients. Mod Pathol, 1995: 8:758-64.61.Moriyama M, Akiyama T, Yamamoto T, et al. Expression of c-erbB-2 gene product in urinarybladder cancer. J Urol, 1991: 145:423-7.62.李和程, 石涛, 王子明. p53和MDM2基因表达及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1: 16:526-528.63.Montie JE. CDC91L1 (PIG-U) is a newly discovered oncogene in human bladder cancer. JUrol, 2005: 174:869-870.64.Williams SG, and Stein JP. Molecular pathways in bladder cancer. Urol Res, 2004:32:373-385.65.Cordon-Cardo C, Wartinger D, Petrylak D, et al. Altered expression of the retinoblastomagene product prognostic indicator in bladder cancer. J Natl Cancer Inst, 1992: 84:1251-1256.66.Grossman HB, Liebert M, Antelo M, et al. p53 and Rb expression predict progression in T1bladder cancer. Clin Cancer Res, 1998: 4:829-834.67.Kunze E, Wendt M, Schlott T.Promoter hypermethylation of the 14-3-3 sigma, SYK andCAGE-1 genes is related to the various phenotypes of urinary bladder carcinomas and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on of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s.Int J Mol Med. 2006 Oct;18(4):547-5768.Mellon K, Wright C, Kelly P, et al. Long-term outcome related to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 status in bladder cancer. J Urol, 1995: 153:919-25.69.Theodorescu D, Laderoute KR, Guilding KM.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regulatedhuman bladder cancer motility is in part a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mediated process.Cell Growth Diff, 1998: 9:919-28.70.Ocharocnrat P, Modjitakedi H, Rhys-Evans P, et al. 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ligandsdifferentially up-regulat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in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arcinoma cells. Cancer Res, 2000: 60:1121-8.71.Azémar MD, Comperat E, Richard F, Cussenot O, Rouprêt M. Bladder recurrence aftersurgery for 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ell carcinoma: frequency, risk factors, and surveillance. Urol Oncol 2009 Sep 15. [Epub ahead of print] Urol Oncol. 2011 Mar-Apr;29(2):130-6. Epub 2009 Sep 17.三、膀胱癌的组织病理学目前,膀胱癌的分级广泛采用WHO的国际肿瘤组织学分类(WHO 1973, 1998, 2004)分级标准[1-3],而浸润深度则主要以国际抗癌联盟(Union Internationale Contre le Cancer/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 UICC) TNM分期法为标准[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