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行为和态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行为和态度

基本内容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态度

●态度attitude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

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

态度的三个成分及其关系

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行为倾向成分: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

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行为和态度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什么?

幻灯片8

●态度实际上什么也决定不了!

●很难预测

●态度与行为分离的实验(巴特森)

●“道德伪善”

●当道德与贪婪同处在竞技场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

幻灯片9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几乎无法实现

●当我们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

测效应会变得更加明显。

●1、一般态度能够有效预测一般行为

●2、具体态度能够有效预测特殊行为

●3、态度测量与实际行为的间隔时间越短,态度与行为就越一致

小结

●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

●强有力

●行为自发

●结论

行为

态度

不完全决定

基本内容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态度紧跟随行为

●态度会影响行为

●行为也会影响态度

】行为决定态度

●登门槛现象

●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门面效应

●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的要求之后,对较小的要求接受性出现增加的现象。

行为决定态度

●邪恶的行为和态度

●卢旺达大规模集体屠杀

●“不以恶小而为之”

●种族间的行为和种族态度

●社会运动——升国旗、唱国歌

小结

●行为一定程度上决定态度

基本内容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自我展示理论

●出于某些重要的原因,我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以使我们看起来一致●自我协调理论

●为了减少自己的内心不适,我们说服自己某些行为是合理的

●自我知觉理论

●假定我们的行为可以揭示自我

自我展示理论

●印象管理

●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常常能:

●给自己带来社会和物质的报酬

●让自我感觉良好

●让我们的社会身份更有保障

●没人愿意让自己看起来自相矛盾。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表现出与自己行为一致

的态度

●自我辩解:认知不协调

●当两种想法或信念在心里上不一致时就会感到紧张

●主要用来解释行为和态度之间的矛盾关系

●我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一致性

●决策后不协调

●当做出重要决策后,我们经常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从而

减少不协调

●买房,挑股, 选择配偶

●在做出决策后主观上会夸大收益,忽略风险

自我协调理论

态度与行为——认知失调理论

利昂·费斯汀格

态度与行为——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假定,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

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

认知失调指个体所拥有的多种认知元素彼此冲突、相互对立(两种认知的冲突或由一种认知推衍出一种结果和其他的认知相冲突)。

例如:你虽然知道“诚实是最好的”,但当书店服务员多找给你零钱时,你并未指出;或者你教育孩子每餐饭后要刷牙,但自己却不这么做。

认知的一致与否并不决定于是否符合客观逻辑,而决定于个体的心理逻辑。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将试图去减少这种不协调及由此产生的不适。同时,没有人能够完全避免不协调状态。

该理论可以被形象地表述如下:

矛盾态度--行为理由充分--轻微认知失调--小程度的态度转变

矛盾态度--行为理由不充分--严重认知失调--大程度的态度转变

认知失调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认知在逻辑上的不一致。如果说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那么如果见到某只

乌鸦是白色的,则个体的认识就会产生不一致,失调就会随之产生。

二是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或者同一个体的两种行为不一致最容易导致失调,一个人在态度上可能反对战争,这样“我反对战争”和“我参加战争”就是两种矛盾的认知,个体也就必然产生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的平衡方法

●第一改变或否定其中的一个因素-行为或态度。

●第二降低一个或两个因素的重要性或强度。

●第三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自我知觉理论

●倾听自己的语言,则可以了解自己的态度;观察自己的行为,则可以提示自我信

念有多么坚定。

●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东西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

之前指导行为的工具。

●这表明人们擅长于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而不擅长于去做有理由应该做的事。

小结

●不同情境下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

●自我展示理论:

●比较适用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控制自己行为

●不协调理论:

●比较适用在当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不协调时,我们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将自己的行

动合理化

●自我知觉理论:

●比较适用在当我们的态度不坚定时,我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环境来推断我们

的态度

定期检查计划与现实的距离!

了解自我的最好方式,不是沉思,而是行为。

思考是简单的,行动是困难的,而让一个人的想法付诸行动则是最难的。

●行为意向模型(费希本和艾赞)解释了态度为何与行为的关系时强时弱:

● 1、提出了“行为意向”这一中介变量,而“行为意向”取决与有关行为

的态度和规范。

● 2、规范是社会或群体接受或允许的行为的准则。

● 3、个体有关具体行为的信念影响态度和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