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合集下载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三分之二的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呈耐药,对一代、 二代和某些三代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可超过 40%。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 和阿米卡星非常敏感,与成人相似,但对环丙沙 星的耐药率很低,这与儿童中极少应用氟喹诺酮 类抗菌药有关。
▪ 至于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沙雷菌等对上述 抗菌药的敏感率一般比成人高。近十余年的数据显示,腹 泻患儿大便培养一志贺菌属最多见,以往鼠伤寒杆菌比例 增多的状态已改变。志贺菌属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仍 很敏感,对氨苄西林、一代头孢、庆大霉素、磺胺等耐药 明显,对部分三代头孢、氨曲南等的耐药率也见增长 (12.5~50%)。肠杆菌科细菌所以耐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重要原因,其中以克雷伯菌属、 大肠杆菌属产酶率最为突出,产酶率大40%以上,这与药 敏结果相符,即对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呈高度 敏感,对头孢高度耐药。
▪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 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 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 这对儿科临床提出了明确的用药要求,为 此,临床医师面临发热的患儿,首先应区 别是感染性的还是非感染的发热。若属感 染性发热,还必须排除单纯性病毒感染。
▪ 因此,必须:
▪ ①认真询问病史,包括发热的程度,热程 与热型,全身一般状况,传染病流行病学 史等;
▪ 肠球菌属多来自尿路,以粪肠球菌为多, 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敏感,对氨苄西 林、呋喃妥因也较敏感。屎肠球菌较耐药。 肠球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见增长。
▪ 肺炎球菌中值得重视的是耐青霉素的肺炎 球菌(PRSP)和不敏感菌株(PISP)。 虽然PRSP目前仅≥10%,但PISP的比例高, 不少城市以超过50~60%。PISP对青霉素、 头孢菌敏感,但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 类耐药率已增高。PISP、PRSP对三代、 四代头孢、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利福

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

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

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儿科抗菌药物是治疗儿童感染疾病的重要药物,但由于抗菌药物不当使用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规范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实施抗菌药物管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儿童患者的利益和用药安全,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临床应用管理机构医院应当设立儿科临床应用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该机构负责制定儿童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政策、流程和标准,并对全院儿科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准则1.医院应当制定适用于本院儿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准则,明确儿科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疗程等相关内容,并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2.临床医生应当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准则进行用药,不得随意使用抗菌药物,不得违规使用强力抗菌药物。

三、用药决策与审核1.对于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医生应当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综合判断患儿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应该选择哪种抗菌药物。

2.医生在决策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当通过多种手段明确感染的病原菌和药物的敏感性,包括但不限于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3.医生在决策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当与临床应用管理机构的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和审核,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符合相关政策和准则。

四、用药监测与评价1.医院应当建立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监测系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

2.医院应当对过去一段时间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

五、教育与培训1.医院应当加强对儿科临床医生、药师和其他相关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合理应用能力。

2.医院应当定期组织与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促进经验交流和专业知识的更新。

六、奖惩制度1.医院应当建立相应的抗菌药物管理的奖惩制度,并明确违反管理规定的处罚措施。

2.对于违反抗菌药物管理规定的医务人员,医院应当依据相应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警告、记过、记大过等。

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抗菌药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但其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

儿科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因此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合理的使用抗菌药需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敏感性进行选择。

儿科患者的感染类型多样,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等。

在确定感染类型后,应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另外,应注意监测抗菌药物的疗效,若病情持续恶化或无明显改善,则应考虑更换抗菌药物。

其次,在儿科中,应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原则,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于儿童来说,其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抗菌药剂量需进行调整。

同时,应遵循完整的疗程,即便患者症状缓解,也应继续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以杜绝抗菌药物滥用,避免感染的复发。

此外,应优先考虑使用窄谱抗生素,以减少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广谱抗生素对包括正常菌群在内的机体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容易引起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对于儿童,尽可能选择窄谱抗生素以减少这一风险。

另外,近年来,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已引起广泛关注。

例如,在手术前预防感染、高危患者预防感染等情况下,应慎重使用抗菌药物。

这些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并且应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

此外,要加强儿科医生和家长的教育,提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儿科医生应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了解抗菌药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用药指南。

同时,儿科医生也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告知他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原则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引导家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应遵循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敏感性选择药物,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原则,优先选择窄谱抗生素,谨慎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并加强医生和家长的教育。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保证儿科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领域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领域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领域的合理使用引言:新生儿是人类生命最脆弱的时期之一,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因此,抗菌药物在新生儿领域的合理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并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和改善的措施。

一、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应用1.感染性疾病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指怀孕和出生后的28天内发生的感染疾病。

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不完善,对感染的抵抗能力较弱,很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预防感染:尤其是早产儿,在特殊的环境中容易感染,因此,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3.外科手术预防: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新生儿,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以预防手术后的细菌感染,并降低手术风险。

二、应注意的问题1.抗菌药物选择: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感染的细菌类型、临床表现和药物的抗菌光谱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此外,要注意选择对新生儿来说副作用较小、毒性较低的药物。

2.抗菌药物剂量:新生儿的药物代谢率较低,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较长,因此,在用药时应根据新生儿的年龄、体重和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剂量,并监测血药浓度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3.总抗菌药物使用量的控制: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实施合理的抗菌药物管理,控制总抗菌药物使用量,减少药物的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对于抗菌耐药作出有效的应对。

三、改善措施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政策:加强新生儿监护室的无菌操作和日常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从根源上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2.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教育:对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和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正确使用的意识。

3.实施监测与评估: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防止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

结论:抗菌药物在新生儿领域的合理使用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疾病非常重要。

抗菌药物在儿科感染中的合理使用与监测

抗菌药物在儿科感染中的合理使用与监测

抗菌药物在儿科感染中的合理使用与监测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症的重要药物之一,对于儿科感染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的药物耐受性和抗生素耐药性逐渐加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加强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抗菌药物的定义、分类、合理使用原则、抗菌药物在儿科感染中的应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监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抗菌药物的定义及分类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病毒、真菌和原虫等微生物生长的药物。

按照抗菌谱分为广谱抗菌药物和窄谱抗菌药物。

广谱抗菌药物对多种感染病原体具有抗菌活性,如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等;窄谱抗菌药物只对某些特定类型的细菌有效,如大环内酯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等。

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 根据病原体选择抗菌药物:根据感染病原体的药物敏感性进行药物选择,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2.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途径:注重口服给药、静脉给药等使用途径的选择,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3. 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体重、年龄等因素,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疗程,避免用药不足或用药过量。

4. 注意监测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避免因不良反应而影响治疗效果。

5. 避免不当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自行购买抗菌药物、随意更改药物剂量和疗程等不当使用行为。

三、抗菌药物在儿科感染中的应用儿科感染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特殊性,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在儿科感染治疗中,医生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头孢菌素、青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对于细菌感染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儿科医生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根据病原体药敏结果选用敏感药物,避免使用过多的广谱抗生素。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MRSA和MRCNS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 部敏感,对利福平、磷霉素耐药率低。大 多数MRSA对SMZ-TMP敏感,但MRCNS 大多数对SMZ-TMP耐药。大多数甲氧西林 敏感的葡萄球菌对耐酶青霉素、头孢、氨 基糖苷类、新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磷 霉素、利福平、SMZ-TMP敏感。
肠球菌属多来自尿路,以粪肠球菌为多,
至于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沙雷菌等对上述 抗菌药的敏感率一般比成人高。近十余年的数据显示,腹 泻患儿大便培养一志贺菌属最多见,以往鼠伤寒杆菌比例 增多的状态已改变。志贺菌属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仍 很敏感,对氨苄西林、一代头孢、庆大霉素、磺胺等耐药 明显,对部分三代头孢、氨曲南等的耐药率也见增长 (12.5~50%)。肠杆菌科细菌所以耐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重要原因,其中以克雷伯菌属、 大肠杆菌属产酶率最为突出,产酶率大40%以上,这与药 敏结果相符,即对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呈高度 敏感,对头孢高度耐药。
(2)对患儿安全 特别对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者更应考虑药 物的安全性。例如治疗多重耐药的革兰阴 性杆菌败血症,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但患儿特别是肾功能不全者或有中枢神经 系统疾患史者,则应选用该组药物中引起 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 品种如美罗培南,而不宜选用亚胺培南。
(3)在感染部位药物浓度高且维持一定时间
成人中极为常见的铜绿假单胞菌在儿童中 致病明显为少,在阑尾炎脓液标本中常可 分离到。对头孢他啶、四代头孢、碳青霉 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等极敏 感。不动杆菌、产碱杆菌、嗜麦芽窄食单 胞菌等其他非发酵菌在儿科尚未成为重要 致病菌。
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约40%,分离到的葡 萄球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多,这 与成人中以金葡菌为多不同,而耐甲氧西 林菌株也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 为高(约70%),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的比例(约15%)明显低于成 人(60~80%)。

儿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行动计划

儿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行动计划

推动健康管理
倡导儿童健康管理方式, 包括预防接种、良好卫生 习惯等,降低感染风险, 减少对抗菌药物的依赖。
行动计划的实施范围和时间表
实施范围:该行动计划将覆盖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学校 、社区和家庭等儿童相关的场所。
时间表
第二阶段(3-5年):推进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促进医疗机构建立合理的用药制度,减少不必要的处方和 使用。
第三阶段(6-8年):开展儿童健康促进活动,全面推广健康 管理方式,降低感染风险和对抗菌药物的需求。
第一阶段(1-2年):建立儿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和教育体 系,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家长和社会公众的认知水平。
第四阶段(9-10年):评估行动计划的效果,总结经验教 训,为未来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加强跨部门合作与协调,确保计划的顺利推进。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
01
设立跨部门协调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协调会议,共同研究解决
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加强信息共享
0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医疗机构、教育部门、监管部门等之
间的信息互通,提高决策效率和实施效果。
推动社会参与
03
加强与社会团体、媒体等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公众对儿童合理
推动多学科协作,包括儿科、微生物学、药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为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综合和个性化的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
01
行动计划的实施与监督
制定实施细则和责任分工
要点一
明确行动计划的目标和范围
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明确计划的目标、实施范围和 时间表。
要点二
责任分工
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包括医疗机构、教育部 门、监管部门等,确保各方协同合作,共同推进计划 的实施。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儿童药动学特点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 病例分析
儿童期,尤其是婴幼儿期,是感染性疾病高 发年龄段,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而抗菌药物使 用,不仅要考虑药效学特点,还要考虑药动学特 点。
由于儿童期不同阶段小儿体重、对药物代谢 及生理特征影响,疾病种类差异,儿童期抗菌药 物使用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
分析:患儿细菌感染明确,有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入 院时已采血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培养结果没出 前,先予经验用药。药物的选择要能覆盖化脓性扁桃 体炎常见病原菌。 化脓性扁桃体炎常见病原菌为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糖 球菌、肺炎双球菌等,使用青霉素类或一、二代头孢 对上述致病菌有很好的效果。 医生予头孢唑肟抗感染,药物选择不适宜。头孢唑肟 为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效果不及一、二 代头孢。 用药误区:病情越重,选择头孢代数越高,选择的药 物越贵。
常见问题:患儿在用药后,治疗效果不佳时,常见换 药无依据情况。
儿科(小儿内科)的预防性用药
抗菌药物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 染,可能有效;用于预防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抗菌药物用于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 预防用药。则常常不能达到目的。 患儿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可能有 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应用抗 菌药物则尽量不用或少用;对免疫缺陷者.以严密观察其病 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 给予经验治疗。 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 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及应 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儿。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药学专业组
化脓性脑膜炎 病原菌与患儿年龄密切相关。新生儿时期以B族β溶血性 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K1菌株常见。婴幼儿多由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所致。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以 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更为多见。 经验用药选用氨苄西林、青霉素、头孢曲松。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儿科药物应用特点一、概述:1. 小儿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比成人快。

2. 小儿时期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其中细胞内液(%)比成人小,但组织间液(%)比成人大,故小儿用药相对剂量比成人大。

3. 小儿肝肾功能发育未完善、酶系统尚未成熟,用药不良反应的概率比成人高。

4. 动态发育之中和个体差异,故小儿用药剂量应该按体表面积或体重计算。

二、药代动力学特点: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进入体内后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的动态规律,其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影响。

1. 吸收小儿口服药物的吸收与成人区别较大,口服应该是儿科用药主要途径。

小儿胃酸度较低、胃排空较快,总体吸收比成人快。

新生儿则情况特殊: 其胃容积小、胃酸低、胃肠蠕动慢,因此一些对酸不稳定药物,如氨苄西林吸收会增加,而弱酸性药物则吸收减少,如利福平等。

小儿皮下脂肪相对少、易发生感染,故皮下注射给药法很少使用。

肌肉注射的疼痛以及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加之局部肌肉注射易造成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臀肌挛缩等并发症,因此肌注给药尤其长时期使用应予限制。

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故不存在吸收过程。

2. 分布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80%、1岁婴儿70%、成人则60%;同时,小儿组织间液高于成人,达体重40%以上,成人仅20%。

因此,水溶性药物在小儿体液内分布相对广泛,而药物剂量就相对较大。

3.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成人,这是因为小儿血浆蛋白偏低,而血PH偏酸,这均可影响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

磺胺类药物可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血浆白蛋白,故这类药物不宜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使用。

4. 代谢年龄越小,肝内各种酶活性越低,使药物代谢较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如氯霉素在新生儿引起灰婴综合征就是由于肝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性低下致血中游离氯霉素过高所致。

5. 排泄小儿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再分泌和浓缩功能均比成人差,致使相当部分从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这必然会影响用药间隔时间。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的滥用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这不仅导致了多药耐药问题的恶化,也给儿童健康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因此,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合理使用的原则及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儿科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其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细菌。

因此,在面对细菌感染时,抗菌药物的应用可以帮助控制疾病的进展,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儿童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然而,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在儿科临床中十分常见,主要表现为非必要使用、不规范用药和过度用药等。

这种滥用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加重了抗微生物耐药性的增长。

事实上,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70%的儿童使用过抗菌药物,其中大部分使用是不必要的。

因此,合理使用儿科抗菌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合理使用儿科抗菌药物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类型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不同类型的感染需要针对不同细菌的抗生素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其次,准确掌握抗生素的剂量和用药方式。

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因此需要根据年龄、体重等因素来计算剂量,避免过量或过少用药的情况。

此外,儿童服药方式可能不同于成人,比如可以使用颗粒剂形式。

最后,严格控制治疗周期和用药时机。

抗菌药物的过长或过短治疗周期都会对细菌产生压力,导致抗药性的出现。

为了促进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一些策略和措施也被提出。

首先,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抗生素的认识和使用技巧。

其次,加强监管和管理,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和规范,对医生的开药行为进行审查和评估。

此外,建立抗生素使用的监测系统,及时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最后,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高家长和患者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综上所述,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2023-2024年度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参考答案

2023-2024年度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参考答案

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2023年-2024年度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参考答案单选题(由一个题干和两个以上的备选答案组成,其中只有一个为正确答案。

选出正确答案。

)1.定期调整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品种结构,并于每次调整后15个工作日内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调整周期原则上为()年,最短不得少于()年。

(B)A.1,0.5B.2,1C.3,2D.4,32.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例次。

(C)A.3B.4C.5D.63.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于()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C)A.10B.12C.24D.484.多重耐药英文缩写为()(A)A.MDRB.XDRC.PDRD.ODR5.Ⅰ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D)A.亚胺培南B.美罗培南C.帕尼培南D.厄他培南多选题(由一个题干和两个以上的备选答案组成,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选出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抗菌药物的管理范围,指治疗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

(ABD)A.结核病药物B.寄生虫病药物C.支原体、衣原体D.有抗菌作用的中药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

(ABC)A.非限制使用级B.限制使用级C.特殊使用级D.临时使用级3.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下列相应措施()(ABCD)A.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B.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C.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D.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在线答题

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在线答题

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在线答题摘要:一、儿童抗菌药物的现状和问题二、儿童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三、儿童抗菌药物的种类与选用四、儿童抗菌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儿童抗菌药物的现状和问题在我国,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抗菌药物的滥用可能导致耐药性产生,影响儿童身体健康。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儿童细菌耐药现象日益严重,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儿科医疗领域的重要课题。

二、儿童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1.严格遵循医嘱: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执行,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抗菌药物。

2.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针对不同病原体和感染部位,选择对应的抗菌药物种类和剂量。

3.尽量避免联合使用:单一抗菌药物能解决问题的,避免使用多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

4.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当搭配使用。

三、儿童抗菌药物的种类与选用儿童抗菌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适用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2.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克洛、头孢曲松等,适用于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感染。

3.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适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等。

4.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适用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等。

5.磺胺类:如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等,适用于尿路感染、支原体感染等。

四、儿童抗菌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1.避免长期、过量使用:长期、过量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儿童体内菌群失调,影响生长发育。

2.注意药物过敏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并进行过敏试验。

3.遵循疗程:按照医生建议,完成整个治疗疗程,避免擅自停药。

4.观察儿童用药反应:密切关注儿童用药过程中的身体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就诊。

五、总结与展望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

儿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基本原则

儿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基本原则
规范收集相应标本作病原培养、鉴定及药敏测定是明确致病原最基本的途径。根据标本阳性结果可选择针对性强、抗菌作用优的抗菌药,以获满意疗效。必要时作涂片、染色检查,常能即时获得有价值的病原诊断结果,应予提倡。病原培养结果在数天后才能获得,因此应及时与细菌实验室保持联系,例如血培养每日常规观察培养管二次,一旦见培养液上清液混浊,可在无菌操作下取少量作涂片染色,见革兰阳性或阴性菌,或球菌或杆菌,对针对病原调整用药方案非常有帮助。
临床上联合用药可获良效的方案通常有:①金葡菌严重感染的联合用药常选用头孢唑林或氯唑西林加万古霉素或利福平,利福平加万古霉素。MRSA严重感染的用药方案中应含万古霉素。②肠球菌严重感染可选氨苄西林、青霉素或万古霉素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③草绿色链球菌性心内膜炎选用青霉素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④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选用哌拉西林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加氨基糖苷类,或选用β内酰胺类与酶抑制剂联合。⑤结核病选用异烟肼、链霉素与利福平联合,或异烟肼、利福平与吡嗪酰胺联合。⑥深部真菌严重感染可选用两性霉素B加氟胞嘧啶。
3.1独特的抗菌特点
可从药物的抗菌谱确定各品种独特的抗菌特点。例如,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对各种革兰阳性菌,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葡菌(MRSE)和肠球菌具强大的抗菌活性,作用优于其他所有品种。国内至今未出现耐万古霉素或耐去甲万古霉素的MRSA和MRSE,故临床上治疗严重的葡萄球菌或肠球菌感染,包括MRSA、MRSE所致的各种感染,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理所当然列为首选药。又如,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对绿脓杆菌的作用最强,其次为头孢哌酮;氨基糖苷类中以妥布霉素对绿脓杆菌的作用突出,其次为庆大霉素。因此,通常将头孢他啶或/和妥布霉素作为绿脓杆菌严重感染的首选方案;而对耐头孢他啶、耐庆大霉素的绿脓杆菌感染,又得分别选用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和异帕米星、阿米卡星等耐氨基糖苷钝化霉的品种。

儿科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儿科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儿科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前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孩子患病时,不仅要尽快治疗,更要保证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尤其是对于婴幼儿,因为婴幼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抵抗力较弱,过度或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影响其免疫力发育,甚至会引发抗药性导致增加治疗难度和风险。

因此,正确使用和管理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抗菌药物的分类按照作用机理分类:•抗生素:针对细菌•抗真菌药物:针对真菌•抗病毒药物:针对病毒按疾病分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腹泻•外伤感染•蜂窝织炎等儿科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抗菌药物必须有使用指征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在确认病原学诊断的基础上,必须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明确病原体和其药物敏感性,根据儿童年龄、生长发育阶段、禁忌症、用药剂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尽量采用危害小、疗效高、副作用小的抗菌药物首选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狭谱抗菌药物,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如三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多粘菌素类等。

不滥用抗菌药物儿童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滥用抗菌药物不仅会导致治疗不当、疗效不佳、治疗时间延长等问题,还可能产生抗菌药物耐药性、药敏失调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需要在正确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避免滥用联合用药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是指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在病原微生物敏感情况下,同时使用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防止药物抗性的现象。

但联合用药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如剂型不同、剂量问题以及相互间的世代问题等,同时联合用药也存在着药物之间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和意外反应等。

个体化治疗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身高、体重、肝肾功能以及病原学诊断结果进行用药,尤其婴儿体重的计算需准确无误,对于婴幼儿用药需更为谨慎。

避免无疾而用在确定有病情的情况下,避免对儿童进行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避免无疾而用相关的涉及肠胃道炎症、鼻炎等疾病或症状,但由此带来的药物副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值得我们医学工作者高度关注。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一、引言新生儿科是医院中一个特殊的科室,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疾病。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因此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科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新生儿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不完善,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成为了临床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问题,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二、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1.明确指征: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无指征的预防性使用。

在诊断新生儿感染时,应充分评估病情,根据病原体种类、病情严重程度、患儿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使用抗菌药物。

2.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病原体种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新生儿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3.合理剂量:新生儿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不完善,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儿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避免使用过量或过少的药物剂量,以确保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4.合理疗程: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根据病原体种类、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疗程。

避免疗程过短导致病情复发或疗程过长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5.密切观察:在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

如出现药物过敏、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注意事项1.避免滥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避免滥用,避免无指征的预防性使用。

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增加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

2.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其他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例如,青霉素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合用可增加肾毒性,应避免同时使用。

3.注意药物过敏: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注意药物过敏的发生。

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应询问患儿过敏史并进行过敏试验,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陆权2013年11月要点提示➢儿童----一个特殊的群体➢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紧迫性与现实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内涵儿童----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童是必须正视的一个群体☐由于儿童不适合众多药物上市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试验,使相当部分药物说明书中缺乏儿童的使用信息,儿科存在大量的超说明书使用☐美国儿科广泛使用的药物中70% 因缺乏证据未获得FDA 批准用于儿童;欧洲截至2007 年仍有50% 用于儿童的药物未进行过儿童临床研究☐全球36%~92%的住院患儿使用过未经批准用于儿童的药物,新生儿和ICU患儿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发生率分别高达80%~97%和70%~92%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吸收☐出生时胃PH6-8,生后数小时内降为2,1周内PH上升,至3yPH达成人水平☐新生儿胃容积小、胃肠蠕动慢、胃排空时间较成人长☐新生儿主动转运能力低,致某些药物血浓度低☐胃肠功能不稳定,口服吸收差,常胃肠道外给药➢皮下脂肪少,皮下注射易发生感染,故很少使用➢臀部肌肉不发达,加之局部肌肉注射易造成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臀肌挛缩等并发症,因此肌注给药尤其长时期使用应予限制➢静脉滴注给药成为新生儿抗菌药物使用主要途径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分布☐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80%、1岁婴儿70%、成人则60%;同时,小儿组织间液高于成人,达体重40%以上,成人仅20%。

因此,水溶性药物在小儿体液内分布相对广泛,血峰浓度低(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等)☐药物分布至细胞外液后,其排泄相对缓慢,致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血脑屏障不完善,通透性相对高,有利又有弊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成人血浆蛋白偏低,而血PH偏酸,这均可影响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游离脂肪酸高构成另一与白蛋白结合的竞争因素,故新生儿血浆游离药物多,药物的游离部分易进入组织☐磺胺药与血浆蛋白的亲和力强于胆红素,致使较多游离胆红素进人血液循环,并可沉积在脑组织引起核黄疸,故这类药物不宜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使用☐头孢曲松在新生儿黄疸时慎用/不宜使用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代谢☐酶系统不足或缺乏新生儿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 酶含量仅为成人的近30%,各种单胺氧化酶的活性约为成人的50%,其他药酶如乙醇脱氢酶(ADH)、血浆酯酶、N-乙酰转移酶和葡糖醛酰转移酶等在新生儿期间酶的活性均偏低下☐年龄越小,肝内各种酶活性越低,使药物代谢较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儿科药物应用特点一、概述:1. 小儿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比成人快。

2. 小儿时期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其中细胞内液(%)比成人小,但组织间液(%)比成人大,故小儿用药相对剂量比成人大。

3. 小儿肝肾功能发育未完善、酶系统尚未成熟,用药不良反应的概率比成人高。

4. 动态发育之中和个体差异,故小儿用药剂量应该按体表面积或体重计算。

二、药代动力学特点: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进入体内后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的动态规律,其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影响。

1. 吸收小儿口服药物的吸收与成人区别较大,口服应该是儿科用药主要途径。

小儿胃酸度较低、胃排空较快,总体吸收比成人快。

新生儿则情况特殊: 其胃容积小、胃酸低、胃肠蠕动慢,因此一些对酸不稳定药物,如氨苄西林吸收会增加,而弱酸性药物则吸收减少,如利福平等。

小儿皮下脂肪相对少、易发生感染,故皮下注射给药法很少使用。

肌肉注射的疼痛以及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加之局部肌肉注射易造成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臀肌挛缩等并发症,因此肌注给药尤其长时期使用应予限制。

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故不存在吸收过程。

2. 分布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80%、1岁婴儿70%、成人则60%;同时,小儿组织间液高于成人,达体重40%以上,成人仅20%。

因此,水溶性药物在小儿体液内分布相对广泛,而药物剂量就相对较大。

3.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成人,这是因为小儿血浆蛋白偏低,而血PH偏酸,这均可影响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

磺胺类药物可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血浆白蛋白,故这类药物不宜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使用。

4. 代谢年龄越小,肝内各种酶活性越低,使药物代谢较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如氯霉素在新生儿引起灰婴综合征就是由于肝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性低下致血中游离氯霉素过高所致。

5. 排泄小儿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再分泌和浓缩功能均比成人差,致使相当部分从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这必然会影响用药间隔时间。

如青霉素G半衰期在生后0-6d者长达3.2h,≥14d则减为1.4h; 氯霉素在新生儿半衰期长达250h,而成人仅1.5h。

三、药效学特点小儿用药必须注意药物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应尽可能发挥“协同”或“相加”作用,避免拮抗作用。

要注意协同和相加作用并不总是对机体有利的,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利尿剂合用,可使听神经损害加重、甚至发生永久性耳聋。

又如磺胺类与氨甲喋啶、水杨酸类合用,会加重骨髓抑制作用。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有抗微生物作用的化学制剂,是儿科使用的最主要的药物。

合理使用的最基本原则是有效、安全和低潜在耐药性等。

一、抗菌药物使用指征明确正确诊断、尽可能确立病原学是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基础。

治疗开始往往经验选用抗菌药物,所谓经验,除了个人经验外,更重要是它人积累经验、文献资料中总结经验和当地细菌耐药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地、习惯性地使用抗菌药物,应综合患儿年龄、疾病严重度、X线胸片和各项检查等特征。

评估病原学的过程实际也是循证医学的一种体现。

二、抗菌药物合理选择分析病原微生物与抗菌药物间相互关系,选出几种可能有效抗生素。

选择依据是感染部位、严重度、病程、患儿年龄、原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全身脏器(肝、肾)功能状况等。

医生要区分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两者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差异很大;对可能的病原菌,要了解其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要了解当地细菌耐药的流行病学资料。

一般应先选出几种可能有效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机体—致病菌三者关系,择优选取最适宜的、有效而安全的抗菌药物。

对一般感染,应保留1~2种有效抗菌药物或有效方案,以作备选。

所谓“一线”与“二线”抗菌药物仅仅是相对而言的,必须注意个体特点,对危重患儿和耐药菌感染就不能按常规逐步升级。

三、抗菌药物剂量和用法足量抗菌药物才能保证药效、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机会。

儿科特别要注意年龄的个体差异和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的特点,要注意抗菌药物血清浓度和感染组织部位浓度。

目前国内儿科普遍存在抗菌药物每日用药次数和间隔时间上的问题,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为了达到最高细菌清除率,为了使其血清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之后持续的时间至少达到用药间隔时间的40%以上,就必须每6~8小时使用1次。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头孢曲松半衰期达6~9小时、成为可以每日1次用药外,其余的半衰期均仅1~2小时,必须每6~8小时用药1次。

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也是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方面,联合用药可以增强药效,还可治疗混合感染和延缓细菌耐药,故常用于严重感染、耐药菌感染、院内感染、混合感染和结核病等。

四、抗菌药物疗程取决于病原菌、部位、严重度、有无合并症、机体反应性和依从性等。

任何感染性疾病都有恰当的抗菌药物疗程,例如小儿肺炎一般用至热退、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和呼吸道症状改善后5~7天。

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机体对感染的抵御功能和免疫能力,必须完整地评估组织器官修复能力,而不是单一依靠抗菌药物并且无原则地延长其疗程。

五、抗菌药物应用警示小儿用药必须考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利福霉素类、多肽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和磷霉素等。

氯霉素类由于对造血系统的毒副作用,尤其口服剂型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虽其发生率仅1/24500~1/40800,但曾用过氯霉素者发生率是未用者的13倍,个别小儿白血病也可能与氯霉素有关,该药在新生儿尤早产儿可以引起灰婴综合征,因此目前这类药物在儿科使用已很有限。

四环素类选择性沉积在牙和骨骼中,与钙结合引起牙釉质和骨质发育不全,牙齿变黄并影响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故不可用于8岁以下患儿。

多肽类抗生素包括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其抗菌谱窄、选择性强,目前在儿科全身使用的仅万古霉素,主要针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以及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应该在有明确指征下方可选用这类药物。

利福霉素类的利福平、利福定、利福喷丁均有一定的肝功能损害,儿科限用于结核病、麻风病和MRSA感染时联合用药。

磷霉素是一类低毒广谱抗生素,单独使用抗菌作用不强,儿科常将此药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

磺胺类是人类使用抗菌药物的里程碑,由于其可能引起肝肾损害、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故在婴幼儿原则不用。

氟喹诺酮,如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等是成人常用的抗菌药物,然而在儿科受到很大限制,因其在动物实验中对幼年动物负重关节的软骨发育有破坏性改变,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妥布霉素,以及新一代的奈替米星、西索米星等。

这类药物有明确的耳、肾毒性,在内耳外淋巴液中浓度超过在其它组织中浓度的670倍,而且一旦进入内耳,半衰期比其在血清中延长15倍。

耳毒性在一般剂量发生率2.8%,大剂量时达44%。

且有效血清浓度和中毒浓度甚接近,例如庆大霉素有效血清浓度5~12mg/L,>12mg/L就可能致聋,丁胺卡那血清有效浓度15~25mg/L,>30mg/L就可能致聋。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及其《细则》中明确:小儿应尽量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仅在应用指征明确且又无其它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由此,氨基糖苷类不宜作为儿科轻~中度感染和门急诊的一线用药。

实际上,儿科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局限在两大类: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和单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包括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等。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儿科使用最多的抗生素,除过敏反应外,这类抗生素毒副反应相对少,而且是快速杀菌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尤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广,不仅对敏感细菌,而且对非典型微生物(支原体、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结核杆菌、弓型虫等也有效。

阿奇霉素静脉制剂在我国小儿感染尤其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有过度使用现象,根据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所示:<6个月小儿,阿奇霉素疗效和安全性尚无确立,应慎用。

静脉使用阿奇霉素可能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甚至死亡,应该严格控制。

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

例如大环内酯类、部分第3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氯霉素、两性霉素B、异烟肼、甲硝唑、伊曲康唑口服液等;(2)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但剂量需适当调整。

例如青霉素类、大部分头孢菌素如第1-2代头孢菌素和头孢他啶、头孢唑肟、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氟康唑、吡嗪酰胺等;(3)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例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卡那霉素、链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胞嘧啶、伊曲康唑静脉注射剂等,四环素、土霉素等届时也不宜选用;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物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达到个体化给药;也可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为准)减量给药,疗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

总之,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以有效控制感染,同时尽可能对机体内外环境友好,也就是有良好的生态学,抗菌药物对机体毒副反应要尽可能小、对机体免疫防御功能最好有保护和增强作用。

有效和安全是抗菌药物使用的最基本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有效控制感染与细菌耐药、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更是每一位儿科医师和药师的责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