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的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b457bb86bd97f192279e9f5.png)
2019年第2期 总第244期-182-SHANXI ARCHIVES 孔子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丁坚江(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摘 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而在儒家文化中,又极为重视德育教育,对于当代教育而言,德育教育也是教育界所提倡的教育要点。
高校思政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联较为密切,因而当前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对孔子德育思想的重视,通过加深对孔子德育思想的研究,可以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路径。
本文在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分析时,基于孔子德育思想视角,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优化路径。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高校思政;教育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9)02-0182-002在我国现代化事业建设过程中,高校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基地,应更加关注思政教育。
而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教研人员也要关注孔子德育思想与教育手法的借鉴。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质在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培养。
而通过对孔子德育思想的应用,则能够实现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优化。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加强孔子德育思想下的教育工作实践,把握教育要点,形成现代化的道德思想体系,帮助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有效践行。
一、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现状我国的教育工作一直处于不断革新的状态,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学方法虽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整体的教学成果还是需要提升。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教研人员常采用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较为落后,而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还是存在教学方法较为落后的问题。
而当前的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政课传输的理论也缺乏践行,大部分学生都存在无法有效践行正确理念的情况。
对该情况进行分析可知,是由于高校思政教育缺乏实践教育导致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儒道德育思想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分析.doc
![儒道德育思想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分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f73c696c770bf78a652954aa.png)
儒道德育思想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分析在中国儒家伦理学中表现为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的各个领域都要坚持德育为先。
谈儒道德育思想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思想。
其中,儒道两家的德育思想可以称之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精髓,二者互为补充,为中国现代德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灵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开放性程度的逐渐加深,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带来强烈冲击,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倾斜。
因此,通过对儒道哲学体系中道德思想内容的挖掘和整理,并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当中,可以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儒家德育思想的内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一直把道德修养教育和修身教育放在核心位置,在不断实践探索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道德修养学说。
中国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在德育在先、修身为本、君子人格、孔颜乐处、有教无类和师道尊严几个方面。
德育在先。
德育在先的教育原则,在中国儒家伦理学中表现为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的各个领域都要坚持德育为先。
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思想观念才能治理国家,安抚百姓。
国家的治理需要从德育教育和政令刑法两个角度来实施,但是,道德教化与刑法相比有着自身的优越性,也是切实达到治理国家目的的一个最有效的路径,正如孟子《尽心上》所言:为政以德、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修身为本。
正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儒家道德理论体系中的修身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论学识和先验道德学说的基础上的,《礼记大学》有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以,一切都要从修身开始,通过道德教化和自我道德修养的提升,以淳化社会风气,只有从修身教育出发,才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
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是指具有较高道德水准、完美人格的人,也就是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君子的关键是要有仁爱之心。
浅析儒家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
![浅析儒家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df2e057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47.png)
文化论坛浅析儒家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乐康1相关理论研究1.1研究背景国内这些年来逐年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存在不足,包括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管理运行等。
全球教育界长期都在探索采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收获良好的实际效果。
为了有效解决这道困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难题,让今天的大学生们真正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获益,我们可以引入中国传承已久的儒家道德教育,吸取其中的思想精华,结合实际地对之加以灵活运用,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局,提升最终的教育效果。
1.2儒家德育思想的含义所谓德育,即教育工作者遵照一定的社会、阶层和受教人的需求,按照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地对受教人进行道德意义上的影响,在受教人的主动参加和沟通中,凭借内在改变和外在改变,使受教人的道德意识有所提升,建立道德信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儒家德育,顾名思义,即儒学大家们推行的思想道德教育。
同样可知,“儒家德育思想”则代指了所有与儒家德育有关的系统理论、主张与方法、原则等,其思想体系充满了自身特有的个性。
1.3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3.1仁、义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仁”,这同时还是儒家道德伦理中的首要原则。
儒家德育核心就是“仁”,因此有人把孔丘的思想尊称是“仁学”。
在孔子看来,君子必须拥有仁这一思想,同时君子在教育他人时也必须以此为内容。
在孔子看来,“仁”即“爱人”的意思,在实行“仁”时,其提倡自我约束。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将“义”与生命放在一起,当必须要进行取舍的时候,宁可舍生也不能放弃“义”。
儒家学派希望人们按照道德标准来构建价值目标,在处理义与利的问题时必须要遵守“义为先”的原则。
把“仁”、“义”当作教育重点,这就是儒家德育文化的中心意思。
1.3.2礼“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能够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礼”是一种道德约束,可以帮助我们克制自己,修炼心性,此外“礼”还能够帮忙处理人际关系、使社会井然有序,使国家局势稳定。
浅析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浅析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70785338102de2bd97058824.png)
浅析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发表时间:2018-07-23T17:41:08.9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上作者:侯学花[导读] 儒家德育思想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中包含着的德育原则、内容及方法,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深入探究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鲁东大学,山东烟台 264025)摘要:儒家德育思想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中包含着的德育原则、内容及方法,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深入探究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儒家德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代价值儒家是在我国春秋末期由孔子创立的一大学派,它主张“德治”、“仁政”“内圣外王”、“仁义”、“忠恕”等思想。
在西汉时期,汉武帝为维护其专制统治,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使得儒家学说开始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德育思想是儒家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大体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义”是核心内容。
同时儒家德育思想在我国传统德育思想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将儒家德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研究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儒家德育思想有助于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1、树立“德育为先”的原则孔子非常重视德育,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他认为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在他身边。
同时,缺乏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则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走弯路,对社会造成危害。
可见道德对人的重要性。
道德品质不仅是使人们成为有用之人的关键,而且也是使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关键所在。
因此,各高校必须树立德育为先的原则,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积极采取灵活的教授方式,将其贯穿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环节中,当然也不能忽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传统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传统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619fa63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1.png)
传统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如仁爱、修身养性等,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进而探讨了传统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意义,包括培养大学生的仁爱之心、弘扬修身养性之道,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影响。
总结传统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强调在教育中融入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重要性。
传承传统儒家思想,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传统儒家德育思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重要性、人格塑造、培养、仁爱之心、修身养性、传统儒家、教育融入、理念、意义。
1. 引言1.1 了解传统儒家德育思想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
了解传统儒家德育思想,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体系的特点和价值观。
在传统儒家德育思想中,强调的是人的修身养性,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和修炼自身品德来培养一个人完善的人格。
传统儒家德育思想还注重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
通过了解传统儒家德育思想,可以引领我们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我们的品行与修养。
在当代社会,传统儒家德育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导当代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品格。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年轻一代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
张载《正蒙》中“德”之意蕴及其教育意义
![张载《正蒙》中“德”之意蕴及其教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71d0e00ff00bed5b9f31de5.png)
张载《正蒙》中“德”之意蕴及其教育意义作者:朱慧芸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6年第07期【摘要】在《正蒙》中,张载通过对“德”与“道”、“德”与“福”、“德”与“礼”之关系的分别探讨,系统阐发出了形上之“德”与形下之“德”的内在关联性,为“德”在伦理生活世界中的落实厘清了认识上的混沌之处。
“德”蕴于身而达于生活实践,呈现出以“德”为标准的三个不同的人生境界:学者、君子、圣人。
张载的这种“德”论思想,对我们从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既具有本体论层面又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思想启迪意义。
【关键词】德道福礼高校思政教育文章通过对张载《正蒙》篇中“德”观念的细致梳理,发现“德”在张载哲学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到贯通形上和形下两个理论层面的作用。
在形上层面,张子以“德”“道”互训方式确立了“德”之形上的理论品格。
在形下层面,则依循推天道以知人事的传统儒家思想理路,借助于“德”与“福”、“德”与“礼”两对范畴的论证,指明了“德”在伦理生活世界中的落实途径及其不同的人格境界。
张子的这种“德”论思想,实质上是张子自身安于世间、人格挺立的精神写照,对于我们如何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仍然具有理论和方法的双重启发意义。
“德”与“道”张载这样理解“德”与“道”,他说:“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
”[1](P32)何谓天下之理?张载说:“天道四时行,百物生,无非至教。
”[1](P13)这天下之理就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所说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大化流行之自然。
“循”即顺应,顺应天下之理即“道”;“得”应是已在己身之物,“天下之理”在己身即被自己认知并纳入的特质称为“德”。
由循与得天下之理来解释“道”与“德”,这里形成了一个“道—天下之理—德”的逻辑架构。
这一架构包含两层含义:第一,“道”与“德”是“理一”与“分殊”的关系。
顺应此理,能参赞天之化生之功与滋养之能,即“道”;体认道之妙用并将其纳入己身,即“德”。
张载的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张载的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545c49451e79b8968022645.png)
‘
北宋关学宗师张载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 , 也是著名 的教
张载认 为“ 道学问 ” 与“ 尊德性 ” 、 “ 自明诚 ” 与“ 自诚 明”
育家 , 他 的学说对宋 明理学思想体系 的建立 和宋代 教育理论
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 响。作为 教育家的张载 , 其 一生多用于
之间是相互促进 、 共 同发展 的, 道德 品质的修养 离不 开科 学 文化素质的提升 , 而科学文化素质 的提升又有赖 于高 尚的道
的继承与完 善 , 同时也符合 了教育观念深化发展 的要求。 反 观我 国现行 的教育 体制 , 学校通常单 纯注重知识 的传
授, 往往 以学生结课成绩 的高低 作为评判 学生 优劣 的依据 ,
在《 张子语 录》 中, 张 载作 了 详尽 的 论述 , “ 尊 德性 ” 即 “ 自 诚明” —— “ 先尽 性 以至 于穷理 也 , 谓先 自 其 性 理会来 , 以至穷理” 【 2 ] 瑚, 他认为追求 知识 的过 程是 一个 “ 由内向外 ” 的过程 , 学者应该从道 德修养着手 , 净化 自己的心灵 , 平静 自 己的情绪 , 通过 自己内心 的领 悟 来穷 尽 对 知识 的追 求。同 时, 张载还强 调“ 道学问” , 即“ 自 明诚 ” ——“ 自明诚者 , 先穷
础上 , 促进 个 人 内心 的修 养 , 提 高 道 德水 平 , 达到“ 由外 向 内” 的 自我完善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0 8—2 8
育人渠道, 构建“ 立体网络型” 德育空间, 通过开展学生“ 道
德 活动月” 系 列活动 、 听取社会 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等进
2 0 1 3年 1 月 第3 2卷第 1 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传统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传统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80fdf6e6c85ec3a87c2c5a7.png)
传统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我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博大精深,底蕴厚重,传承至今仍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保留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探讨传统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传统儒家德育的原则、方法以及”知行合一”、”修己”等理念中获得改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如何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众多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和积累,早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且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下,这种德育思想依然对我国的道德教育和思想观念养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结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传统儒家思想能够传承至今而不衰败,说明这种德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值得人们去学习和坚持的,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规律的。
因此,笔者通过探索和分析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来获得提高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启示。
一、传统儒家德育的原则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是以”仁”、”礼”为核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人伦和礼义的关系,秉持”仁”的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仁”的思想最早是由孔子所提出来的,且普遍存在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之中。
在这里”仁”的含义比较多,其中常用的一点就是指要”爱人”,即关心爱护他人。
这种”爱人”的思想在孔子以及其继承者身上都有十分明确的表现,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等这些都表示出一种为他们着想,关爱他们的思想。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儒家的”仁爱”思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将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以及理解他人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试论张载“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
![试论张载“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d6d91014431b90d6c85c78d.png)
基金项 目: 2 0 1 2 年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 五规划 重点项 目( Q J E 1 2 5 0 1 ) ; 2 0 1 2 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 学研究人文社科重点项 目( H j s k 2 0 1 2 — 0 4 )
一
至善性 , 是人所有善 的道德 品质 的本 源 。张载 明确 提 出气 质之美恶虽是 与生俱 来所受 的定 分 , 但只要通 过
加 强道德 教育与 修养 , “ 学” 之 不懈 , “ 变 化气 质” 而立 于 “ 天 地之性 ” ,去其气 质之恶 与偏 ,任何人都 能成 “ 圣” 成“ 贤” 。 二、 “ 礼 以持性” 张载认 为 , “ 气质之 性 ” 向“ 天 地之性 ” 发 展 的“ 变 化气质 ” 过程就 是 “ 成性” 的过程 , 而完 成这 一过程 的 主要途 径是“ 礼 以持性 ” 或“ 知礼成性 ” 。在 他看来 , 道 德 教育与修养 的内容 就是立于 “ 礼 以持性” 、 “ 养 心” 、
制, 便会 累其 心而丧其本 “ 性” 。张载认 为 , “ 天地之性 ” 是 人和 宇宙 间所 有有 形之 物在成 形 以前 就 已先天 赋 予 了的太虚之本然之性 , 是一 种“ 久大 ” 永恒 的纯粹 的
( 1 0 5 7 ) 中进士 , 曾任州 云岩县令 、 崇 文院校 书等职 , 一 生大部分 时间都 在讲学授徒 , 著 书立说 。张载长期苦 学苦思 , 获得 朱熹 由衷 的敬 佩 : “ 横 渠之学 , 苦 心力索 之功深 。 ” 其著作主要有《 正蒙 》 、 《 横渠易说 》 、 《 经学理 窟》 、 《 语录》 等, 《 张载集 》 是张 载著 作较全 面 的汇集 。 张载 “ 知礼成性 ” 的道德教育 与修 养思想 十分丰富 , 涉 及到道 德教育 与修养 的理论 基础 、 作用、 目标 、 内容 、 过程及方法原则等方面 问题 , 其 主要有 :
张载思想心得体会1000字
![张载思想心得体会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1d5d60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c.png)
张载思想心得体会1000字这几日,怀着对先祖无比敬仰的心情读完了《张载传》。
此书是陕西著名作家、关学学者权海帆先生所著,全书以史学性与文学欣赏并举的角度描述了张载不平凡的一生,读后深受震撼与教育。
一千年前,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张载走上历史舞台,留下许多哲学思想与文化瑰宝。
千年后的今天,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仍传颂不衰,经世致用。
深刻领会和践行张载思想及其创立的关学,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张载,字子厚,北宋时期人,世居大梁即开封。
张载的名字取意于《周易》中的“君子以厚德载物”,因晚年在家乡设馆讲学,又被称为“横渠先生”。
其父张迪,仕于宋仁宗朝,官为蜀涪陵知州,卒于任上。
此期,十五岁的张载扶父亲灵柩回故乡大梁,因路途遥远,再加上前方战乱和家庭贫饥,无法前行,经与母亲商议便将父亲埋葬在了归途中的秦岭太白山脚下,叫横渠的地方,这地方就是陕西凤翔府郿县横渠镇,从此,全家在此落居,开始了亦耕亦读的艰难生活。
张载作为关学的创始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哲学体系是在“俯而读,仰而思”的独立思考之下完成的。
其“天道性命相贯通”的观念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宋明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张载的主要著作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理学家,其名字在近代的几十年里曾被人遗忘。
由于张载的学说起源于关中,所以被称为“关学”,关学是宋朝理学的四大学派之一。
其中“尊礼贵德”的伦理思想,“天人合一”的宏阔哲思,“民胞物与”的人文情怀,至今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
西方学者更是称张载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张载思想和关学精神的可以说是躬行礼教。
被冯友兰先生高度概括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主旨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是张载为自己确立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是大道至简之名言,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管子》的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管子》的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37130be336c1eb91a375dfa.png)
《管子》的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者:何莹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1期何莹(衡水学院,河北衡水053000)摘要:《管子》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思想,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吸收。
《管子》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内容丰富的德育思想,其中的“以人为本”“与时变,与时化”“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等思想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管子》;德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03-0137-01《管子》的德育思想有着深刻的见解和鲜明的特点,在中国先秦诸子学派和思想家中独树一帜。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便促成了《管子》德育思想的形成。
《管子》是德育思想中不可多得的资料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先进的指导意义。
一、《管子》之“以人为本”德育思想《管子》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它曾写道:“夫霸王之所以始也,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霸言第二十三》),这里的“本”指的是“以人为本”,以百姓为本,只有统治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按其践行,国家自然稳固。
其次,“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牧民》)。
它注意到了:人之所以是最宝贵的,能够成就大事,原因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人,不可以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五辅》)。
此外,“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之也”(《牧民》)的顺民政策,要让政令顺从民心,充分认识到了民心的顺逆直接会导致人心的向背。
当然,《管子》中“以人为本”的含义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不同。
《管子》中的“以人为本”更注重的是通过道德教育来治国霸天下。
今天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地位和尊严,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挖掘人的独立性价值,尊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论张载的人性论及其德育思想
![论张载的人性论及其德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b62094e33687e21af45a932.png)
、
人性 论
在 人性 问题方 面 , 张载 创造 性 地提 出了人性 二 元论 , 即把完整的人性一分为二 : 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在此 之前 的几乎所有人性论都是一元论 , 即他们都把人性看 做一个整体 : 人性二元论是张载教育思想 的理论基础。 张 载从 气 本 论 的 自然观 出发 , 为 世 界上 一 切 有 形 认 的物体和无形 的虚空, 均由“ 构成 , 气” 都是“ ” 气 的不 同表 现形态 。从“ 一元论 的唯物主义思想出发 , 图从 自 气” 力 然物质性去探讨人性的实质 。气” “ 是万物所共有的 , 性则 是天地万物与人所同源的东西 , 并非只有人类 自己才具 有的 , 各种不 同的性是 同源于气的。但是 , 人与物 、 人与 人所禀赋的“ 有清浊不同 , 气” 有通蔽开塞之别 , 又有厚薄 之分 , 因此形成迥 然各 异的万物和美恶智愚悬殊 的人 。 秉气浊为物 , 秉气清为人 ; 秉气最清为圣贤 , 秉气浊些为 常人 , 秉气最浊则为恶人愚人 : 蔽而塞者为物 , 通而开者 为人 ; 蔽有 厚薄 , 薄者为智 , 厚者 为愚 , 无蔽无塞者 为圣 人 。气又分为看不见 的“ 太虚” 之气和看得见 的“ ” 气 两种 状态 , 以人生下来之后就有太虚的本然之性和气之性 : 所 本然之性 即天地之性 , 气之性又叫气质之性。这样 , 张载 就创立了“ 天地之性 ” 气质之性” 与“ 的人性二元论 :天地 “ 之性 ” 是至高无上的、 至善的 ; 气质之性” “ 是人形成后才 有的, 是与人的身体特点 、 生理条件结合在一起 的, 由 是 “ 饮食男女 ” “ 、 口腹鼻舌” 等物质生活要求所引起 的也 叫 “ 攻取之性” 习俗之气” 它包含着某种恶的因素 : 或“ , 气质 之 性 常 常 蒙蔽 和 干 扰 天地 之 性 的正 常表 现 和顺 利 发 展 , 因此 , 就必须变化气质之性 , 使之 回复到本然为善 的天地 之性 : 教育的作用 , 就是 “ 变化气质” 矫其偏浊 , ; 通其塞 , 复明至善 的天地之性 , 归于正清。
张载“民胞物与”思想对师德两难困境消解的启示
![张载“民胞物与”思想对师德两难困境消解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8d59921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ab.png)
张载“民胞物与”思想对师德两难困境消解的启示作者:葛薇来源:《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2021年第01期摘要张载“民胞物与”思想集中体现了其伦理境界,阐释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
师德作为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等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他律与自律、公德与私德的有机结合。
两者都是对关系的阐扬,有其共通之处,张载“民胞物与”思想中的“爱必兼爱”融合公德与私德的爱,“责任感”消弭公德与私德的界限,“超越自我,达至大心”化解公德与私德的隔阂,“有信”破除公德与私德的藩篱。
关键词民胞物与;师德;公德;私德中图分类号 G4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2-0029-03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伦理境界。
“‘民胞物与’说的是,不仅天下之人皆如我的兄弟,而且天下之物亦皆我的同类,我对他人他物均应像兄弟一样对待。
”[1]由此可见,“民胞物与”中的“民胞”是指人与人的关系,“物与”指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一种用以协调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以及教师与社会等关系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总称,它既是社会向教师职业所提出的相对客观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教师以及教师群体应当主动去吸收、内化和践履的道德规范;它既体现出了一定的道德他律性,同时也体现出了显著的道德自律性。
”[2]所以,师德一方面是要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以及教师与社会等的关系,另一方面是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从而使“异己”的外在道德他律走向“本己”的内在道德自律。
“民胞物与”与师德都是对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阐发。
本文希望从“民胞物与”出发来阐释教师职业道德的公德和教师道德的私德,通过梳理两者的关系,帮助教师可以更好地处理公德和私德的关系。
一、“民胞物与”的“爱必兼爱”:融会公德与私德的爱“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
基于张载“横渠四句”探讨德育对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
![基于张载“横渠四句”探讨德育对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83963e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c.png)
基于张载“横渠四句”探讨德育对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
孔伊莎;马强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22()3
【摘要】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重视道德教育。
张载的教育思想大部分与现代教育思想相符。
比如:出自张载《横渠语录》的“横渠四句”就与现代化教育思想一致,体现了“尊德性”和“道学问”等思想内容,同时强调将道德教育和知识教学相统一的德智结合的教育观点、“立志笃信”的教学观、“行养结合”的实践观。
张载的教育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本文以教育改革为背景,深度探究了张载教学思想中的德育教育策略,试图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德育教育提供合理的建议。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孔伊莎;马强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
【相关文献】
1.张载哲学精神的近代回响——以马一浮对“横渠四句教”的阐发为例
2.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主体性教育途径实证研究——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
3.宋·张载横渠四
句4.张载的道德理想及其建构路径——以"横渠四句"为中心5.张载的道德理想及其建构路径——以“横渠四句”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载思想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张载思想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85c3a49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de.png)
张载思想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南秀玲;张金桥
【期刊名称】《当代体育科技》
【年(卷),期】2016(006)024
【摘要】张载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在继承和发展儒家前人的思想文化后创立了响彻世界的"关学",其思想中的气本论、勇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对现在中国体育发展、体育道德培养、体育教学实施以及体育文化传播、继承、发扬等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张载的思想为根本,探究其思想对体育文化的影响和启示是该文的主旨.
【总页数】3页(P126-128)
【作者】南秀玲;张金桥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119;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11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05
【相关文献】
1.张载的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J], 张萍;李娜
2.张载“民胞物与”思想对师德两难困境消解的启示 [J], 葛薇
3.张载伦理思想及其对新时代思政课的启示 [J], 谢狂飞
4.张载“民胞物与”思想对师德两难困境消解的启示 [J], 葛薇
5.找回教育中失落的自然之维--来自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启示 [J], 崔靖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浅析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19b281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a.png)
浅析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柏赛冰
【期刊名称】《大学:思政教研》
【年(卷),期】2022()7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困境,集中表现为目标、内容与社会现实契合度不够,重智育轻德育,德育主客体定位不当,理论脱离实际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可借鉴儒家德育思想精髓,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即注重德育目标、内容与现实相契合;注重德育,置德育于教育首位,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注重人本教育,正确定位主客体;注重道德外在性的践履,做到实践育人。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柏赛冰
【作者单位】北部湾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德育思想的借鉴
2.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儒家文化中的“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4.论先秦儒家思想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借鉴意义
5.西汉时期儒家教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张载的教育思想
![论张载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4b41a7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77.png)
论张载的教育思想
白洁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4(000)002
【摘要】<正> 张载是北宋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又是颇有影响的进步教育家。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著书和在横渠讲学中度过的。
他的门生很多,并多是陕西关中人,形成与当时的濂学、洛学和闽学并称的“关学”学派。
他的著作浩瀚,主要有《正蒙》、《东铭》、《西铭》、《易说》、《经学理窟》及《张子语录》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他的主要的教育思想。
【总页数】6页(P83-88)
【作者】白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8.3
【相关文献】
1.略论张载的教育思想——兼论对大学生自我提升的启示 [J], 魏云锋
2.试论张载的儿童教育思想 [J], 田建荣
3.朱熹与张载的蒙学教育思想比较 [J], 孙建华
4.张载与朱熹蒙学教育思想比较 [J], 洪阳
5.张载的教育思想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启示 [J], 刘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doi: 10. 3969 / j. issn. 1001 - 7836. 2013. 01. 038
Jan. 2013 Vol. 32 No. 1
张载认为“道学问”与“尊德性”、“自明诚”与“自诚明” 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德品质的修养离不开科学 文化素质的提升,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又有赖于高尚的道 德品质,他反对把两者脱节,发展智力要与培养高尚的道德 情操结合起来。他 在 其 著 作《正 蒙 》中 进 行 了 生 动 的 描 述, “士必麟而后智能焉,不慈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近”[2]46 ,这 就是说,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诚实谨慎的道德品 质,只有如此才能通过后天学习使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得到长 足发展; 如果缺乏道德修养、道德品质低下,即使聪慧过人, 也无益处,反而像人们所避而远之的豺狼禽兽。张载“尊德 性”与“道学问”德智统一的教育观,是对孔孟仁智统一观点 的继承与完善,同时也符合了教育观念深化发展的要求。
收稿日期: 2012 - 08 - 28 作者简介: 张萍( 1989 - ) ,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娜( 1988 - ) ,女,山东文登人,硕士研 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101 —
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 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构建开放型的德育环境,让学 生在社会这个大学堂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实体会, 懂得是非曲直、扬善抑恶。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836( 2013) 01 - 0101 - 03
北宋关学宗师张载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教 育家,他的学说对宋明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和宋代教育理论 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为教育家的张载,其一生多用于 专心讲学和孜孜著述,通过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了 一系列的教育理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其教育 教学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于现今之教育也有借鉴意义。本 文主要从《张载集》治学的典章词句出发,寻求德育理念、内 容,力图对当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一、“尊德性、道学问”,强调德智统一
中国历代学者继承并发展了孔孟仁( 德) 智( 知) 统一原 则,并逐渐演变为“尊德性、道学问”强调德智统一的德育原 则。张载对此也颇有贡献,在他看来,“一个人的不断完善体 现在其‘自明诚’与‘自诚明’相结合的修养过程。”[1]
在《张子 语 录 》中,张 载 作 了 详 尽 的 论 述,“尊 德 性 ”即 “自诚明”———“先 尽 性 以 至 于 穷 理 也,谓 先 自 其 性 理 会 来, 以至穷理”[2]330 ,他认为追求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内向外” 的过程,学者应该从道德修养着手,净化自己的心灵,平静自 己的情绪,通 过 自 己 内 心 的 领 悟 来 穷 尽 对 知 识 的 追 求。 同 时,张载还强调“道学问”,即“自明诚”———“自明诚者,先穷 理以至于尽性也,谓先从学问理,以推达于天性也。”[2]330 告 诫学者应从学习客观知识、道理入手,在获取知识、学问的基 础上,促进个人内心的修养,提高 道 德 水 平,达 到“由 外 向 内”的自我完善。
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学校通常单纯注重知识的传 授,往往以学生结课成绩的高低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依据, 而忽视道德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正确价值取向、正确社会 行为、坚定道德意志的深刻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 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高校在“授 业解惑”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传道”,关心学生的道德教育养 成。为此,学校应该加大力度拓展现有的德育时空,通过整 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育人环境,在现有基础上拓展 育人渠道,构建“立 体 网 络 型 ”德 育 空 间,通 过 开 展 学 生“道 德活动月”系列活动、听取社会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等进
张载基于“礼”是人性之本源的认识,认为“学礼、崇礼、 从礼、守礼是 实 现‘克 己 ’的 重 要 途 径 ”[5],也 是 实 现 道 德 教 育的核心内 容 和 基 本 途 径,因 此 他 特 别 推 崇“礼 ”的 教 育。 此外,张载还注重采用激发意志的手段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 教育,主 张 通 过“自 讼”———“改 过”———“反 思”———“思 齐”———“自勉”———“自强”来实现自我教育。
张载的德育思想尔滨工程大学 思想政治教研部,哈尔滨 150001)
摘 要: 张载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非常重视对人的道德教育。在他的德育思想中具有现代思
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理内核,如“尊德性”和“道学问”相结合的德智统一观; “克己从礼”的自我教育观; “立志笃
二、“克己从礼”,约束道德行为
“曾经担任过礼官的张载,在社会上以一个礼学家著称, ‘其变 化 气 质 ’之 论,很 大 程 度 上 也 是 为 了 给 礼 赋 予 意 义。”[4]在德育教 育 中,张 载 汲 取 了 孔 子“克 己 复 礼 ”思 想 的 精华,主张“克己 ”,并 非 常 看 重 学 者 的 自 我 教 育,他 认 为 开 展自省教育是学者穷尽真理、成德成圣的重要条件,正所谓: “人须一事事消了病则常胜,故要克己。克己,下学也,下学 上达 交 相 培 养,盖 不 行 则 成 何 德 行 哉! ”[2]287 学 者 要 想“成 圣”,就必须践行“克己从礼”的自我教育,实现“不为外物所 役”、“不以嗜欲累其心”[2]22 的“无物我之私”的高度自觉的 精神境界。
信”的德育意志观和“行养结合”的德育实践观等,这些德育思想,都曾对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形成发挥过积极的推
动作用。结合现今的教育改革实践,可以从张载的德育思想中寻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趣,为我国现阶段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的研究,能够提供一种有益的史论支持。
关键词: 张载; 德育思想;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