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实验研究进展
激光聚变的主要进展与近远期应用前景
。
这 项 计划 是 很 成 功 的
、 、
据
,
.
E
.
ST
r o
、
m
介绍
,
使用的
射线 能量 为
3
火
~
1 0 兆 焦耳
。
,
氖 氖聚 变 的 实验结 果 与理 论 计算相符
,
达 到 了 近似 一 维 的 理 想压
缩和 燃 烧 ( 聚 变 反应 ) 因此 预计 约 0 2 0 1
’
利用
1 0兆 焦 耳
0 纳秒 小 于 0 5 微 米 波长 1
激
光
聚
变
的
主
要
进
展
与近 远 期 应用前景
陈学 印 杜祥碗
竺家亨
( 客 座 研 完 员) 本所
受 控热 核聚 变研 究 包括 两 大 分支
:
F ) 主 攻 方 向是 托卡 马克 , 另 一 一 是 磁 约束聚 变 M C (
、
,
分 支 是 惯性 约 束聚 变 ( I C 小 变
。 ,
F )
,
主 攻 方 向是 激光聚 变 和 轻
( 1 9 8 5 一 1 9 8 8年 )
近年来
美 国 两个 核 武 器 研 究 所
( LL NL及 L AN L)
联 合进 行 了 一 抓一
哈 立 特 / 百 人 队长计 划 即 利 用 地 下 核爆 炸试 验 提 供 的 强 烈 的 场
X
,பைடு நூலகம்
,
X
射 线辐 射模 拟激 光转 换 的 辐射
。
进行 了 一 系 列 间接 驱 动 的 小囊 试 验
定义
核聚变技术发展现状及关键挑战
核聚变技术发展现状及关键挑战核聚变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追求的能源梦想,其潜在的优势是巨大且吸引人的。
相较于核裂变技术,核聚变技术可以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同时不会产生高放射性废物。
然而,要实现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仍然面临着重重挑战。
本文将探讨核聚变技术的现状以及关键挑战。
核聚变技术的现状核聚变是太阳和恒星以及氢弹的能量来源,它通过将轻元素如氢聚合成重元素来释放能量。
由于其巨大的潜力,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进行核聚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以下是目前几个主要的核聚变实验项目和研究机构:1.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ITER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核聚变实验项目,由欧盟、美国、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等35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组建。
它的目标是建造一个实验堆,证明核聚变在商业化应用上的可行性。
2. 中科院等机构的磁约束聚变:中国科学院等国内机构也加入了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行列。
磁约束聚变是一种使用磁场将气体中的离子约束在一起进行热核聚变的技术。
中科院正在研究HT-7和EAST等磁约束聚变装置。
3. 惯性约束聚变实验:惯性约束聚变实验利用高能激光或粒子束来压缩和加热聚变燃料,使之达到发生聚变的条件。
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NIF)和英国的宽波束实验装置(HIEF)都在进行这种类型的实验。
核聚变技术面临的关键挑战虽然核聚变技术的潜力巨大,但要实现商业化应用仍有一系列的关键挑战:1. 高温高密度的物质:核聚变要求在高温和高密度的物质环境下进行,这对材料和装置设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材料需要耐受高温和剧烈辐射,并保持结构的稳定性。
装置需要高效而可靠地控制等离子体,以保持聚变反应的稳定。
2. 聚变反应中的等离子体不稳定性:聚变反应需要将氢等离子体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和压力,以使其达到聚变的条件。
然而,等离子体自身的不稳定性会导致能量损失和熄灭。
研究人员需要找到有效的方法来控制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以实现持续的聚变反应。
惯性约束聚变激光驱动装置用光学元器件的研究进展
惯性约束聚变激光驱动装置用光学元器件的研究进展邵建达;戴亚平;许乔【摘要】介绍了为提高惯性约束聚变(ICF)激光驱动装置的光束质量和输出功率,我国在神光系列激光装置的建设、运行和性能提升方面开展的工作.综述了我国近年来ICF激光装置用光学元器件的重要研究进展.文中涉及了高纯金属铪和磷酸二氢钾(KDP)等原材料的制备和四大主材(钕玻璃、高纯度KDP、熔石英和KDP/高掺氘KDP(KDP/DKDP晶体)的熔炼、加工和生长.描述了元器件的冷加工(针对钕玻璃、白玻璃、KDP晶体)技术和镀膜技术(针对介质膜和化学膜).最后,给出了针对大口径光学元件工序检及终检开展的多项关键检测技术.文中介绍的关键技术与工艺满足了绝大部分光学元器件的需求,显著提升了光学元器件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期刊名称】《光学精密工程》【年(卷),期】2016(024)012【总页数】7页(P2889-2895)【关键词】惯性约束核聚变(ICF)激光装置;光学元器件;材料制备;光学检测;综述【作者】邵建达;戴亚平;许乔【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201800;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四川绵阳621000;成都精密光学工程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632;TN305.2惯性约束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ICF)激光驱动装置是一项庞大、复杂且系统性极强的超大型光学工程,这个大型光学系统中包含片状玻璃放大器、反射镜、透镜、偏振元件、晶体、窗口以及衍射光学元件等各种性能的光学元器件。
以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能量最强的激光器——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为例,它包含了大约7 500块大尺寸光学元件(直径在600~1 000 mm)和30 000块小尺寸光学元件[1]。
对用于ICF驱动的高功率激光装置而言,获得更高输出能量和功率的激光束一直是研究人员追求的目标。
惯性约束聚变
)
从经济观点出发,Pn/Pg值必须大于0.75; 中子反应因子M在1.05~1.25之间,热电转换效率ε在
0.3~0.4之间,可知ηG值必须在10~16之间, η取决于 驱动器的类型,G取决于靶的设计和射到靶上的能 量; 当 η=0.05 时 , 要 求 G=200~320 , 高 增 益 靶 , 达 到 η=0.05的只有氟化氪激光、半导体泵浦的固体激光 和轻重粒子束; 当η=0.25时,要求G=40~60,达到η=0.25的只有轻粒 子束和重离子束驱动器。
聚变靶丸
高z壁
泡沫塑料
吸收 辐射体
柱面高z腔壁
3、惯性聚变能电站中两个重要的循环
(1)功率循环
驱动效率η:电能转变成激光或粒子束的能量 增益G:激光或粒子束打在靶上发生聚变产生
热核反应 M因子:靶外物质与中子反应放出能量 热电转换效率ε:热核能量转变为热能,送到发
电机发电 Pg:总的输出功率 Pa:电站用电量,占总输出功率比例为fa(~5%) Pd:给激光和粒子束驱动器提供功率产生激光
将激光或粒子束的能量照射在黑洞靶的内壁(对 激光)、泡沫塑料(对轻离子束)和吸收辐射体 (对重粒子束),并加热这些物质到高温,发射出X 射线,靶丸放置在中间位置上,激光或粒子束在转 换体上产生很强的X射线,照射在靶丸上再引起靶丸 表面加热、压缩、点火和燃烧。
柱面高z腔壁 激光束
聚变靶丸
入口孔
重离子束
这两个成功的实验进一步激发了国际ICF界研究快 点火物理和相关PW激光技术的热情,增强了信心。
令人鼓舞的金锥管加CD壳靶快点火原理示范实验结果
一、获得惯性聚变能的基本原理
激光技术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希望,1963年巴 索夫和道森首先提出了可以利用激光将等离子体 加热到引发热核聚变的温度。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聚苯乙烯(PS)靶材料研究进展
isl w e st n t mi u t o d n i a d a o c n mb r t a e r a e t ei s a i t fp e e t d f e n y r me h n c n t e c u s f y e .I n d c e s h n t b l y o r h a e u l d h d o c a is i h o r eo c i a r d a td ie i l so a i n rv mp o in,i c e s h fi in y,a d i i v i b e t ig o e i x e i e t o ,P a g ti m u h a — n r a e t ee fce c n a a l l o d a n s e p r n .S ts a n m S tr e c c s c u td a e e o s r p d y o n e n d v l p a i l .Th s p p rr v e o s i a v r e s P a g tma e ili CF. d i a e e iws d me t n o e s a S t r e t ra n I c d
维普资讯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6 ・ 2
材料 导报
20 0 6年 5月 第 2 O卷专辑 Ⅵ
激 光 惯 性 约束 聚 变 (C 聚苯 乙烯 ( S 靶 材料 研 究进 展 I F) P )
丁建旭 , 廖其龙 , 杨定明
(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 与工程学院 , 阳 6 1 1 ) 绵 2 0 0 摘要 在 I F靶 丸研究 中, S空心微球是 主要 的靶 型之 一 , C P 由于 P 靶 具有低 密度 、 原子序数 , S 低 可以降低辐射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玻璃靶丸研究及进展
努力, 制备了许多种实用的 IF C 靶丸。我 国在 IF靶丸制备技 C 术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成功地制备出了符合 IF实验要求 C
中圈分类号 : L 3 . 1 T Nhomakorabea 9 1
文献标 识码 : A
Pr g e si t d n Gls r e n I e ta n i e e tF so o r s n S u y o a sTa g ti n r i l Co fn m n u in Z HANG in u ,L Z o g u n , ANG Gu n a , NG in u Ja h a U h n y a W a c i DI Ja x
Ke r y wo ds
I CF,ma n t as ,fro g ei,l udd o ltmeh d g e i g ls e rm n t c a c i i r pe to q
在激光惯性约束 聚变 ( e i of e n ui 。 F 研 I ra C ni met s n I ) n tl n F o C
( De at n fM aeil ce c n gn e ig,S u h s iest fS in ea dTe h oo y, in a g 6 1 1 1 p rme to tr in ea d En ie rn aS o t we tUnv riyo ce c n c n lg M a y n 2 0 0; 2 D p rm e to h sc ,S a n i iest fTe h n ly e a t n fP y is h a x v riyo c e og ,Ha z o g 7 3 0 ) Un n h n 2 0 3
中国科学家谈NIF激光器未能实现点火事件:言败尚早
预测NIF能够到达点火条件,但缺少对物理可行性的掌握, 再加上失败的大科学工程管理,造成NIF无法点火现状。 您怎么评价?朱健强:首先,
NIF未能实现点火,原因是复杂的。实现聚变点火的理论 和实验并不是两个孤立的局部,不能把它们分开来,理 论和实验是相互促进、共同开展的关
系。这类理论模型并非一个确定的数值方程,需要在原 设计的根底上不断进展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再反过 来完善这个模型。从美国已经开展的物理
认为NIF或Omega无法实现聚变点火,也有其他一些人持 同样观点。您如何评价这样的争论?朱健强:在激光聚 变技术的开展过程中,多种观点
一直并存,这也是科学开展的一个动力。对于一个大型 科学装置方案来说,如果没有争论的声音并不一定是好 事。StephenBodner的观点
是有一定依据的,如他所说,激光的高相干性会导致出 现调制的现象,在压缩的过程中会出现不稳定,对燃料 实现高温高密度压缩带来困难,但我们也
实验来看,他们也试图通过改变黑腔直径、采用高足脉 冲等途径开展实验,这些并不是原来理论预先确定的。 在目前有限发次的实验上,实验结果与理
论预期出现了不符,为此美国已经提出了未来几年内继 续开展激光聚变研究的方案框架。尽管目前没有实现聚 变点火,但美国始终没有放弃这一目标,
估计后续还会有研究方案,推动聚变点火。NIF在设计之 初由于受经济预算约束,设计的通量负载过高,导致终 端光学元件损伤严重,影响了原定的
地位。编辑:虽然暂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不可否认NIF 在21年的开展过程中做出了很多创新的工作,请简要介 绍一下。朱健强:是的,NIF到
目前为止尚未实现点火,但NIF为激光领域带来的开展是 有目共睹的。作为一个大型激光装置,它的建成和运行 具有重大的意义。在NIF开展的过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中光学汤姆逊散射研究进展
·惯性约束聚变物理与技术·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中光学汤姆逊散射研究进展*李志超1, 赵 航1, 龚 韬1, 李 欣2, 杨 冬1, 蒋小华1, 郑 坚3, 刘永刚1, 刘耀远3, 陈朝鑫1, 李三伟1, 李 琦1, 潘凯强1, 郭 亮1, 理玉龙1, 徐 涛1,彭晓世1, 吴畅书2, 张桦森2, 郝 亮2, 蓝 可2, 陈耀桦2, 郑春阳2,古培俊2, 王 峰1, 蔡洪波2, 郑无敌2, 邹士阳2, 杨家敏1,江少恩1, 张保汉1, 朱少平2, 丁永坤2(1.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四川 绵阳 621900; 2.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北京 100088;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程与应用物理系,合肥 230026)摘 要: 当前,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在越来越接近点火的极端能量密度条件下,实验与模拟的偏离逐渐增大,一个关键原因是缺乏对黑腔等离子体状态及其影响黑腔能量学和内爆对称性的细致研究和判断。
光学汤姆逊散射主动式、诊断精确、参数完备的优点,使之成为激光惯性约束聚变黑腔等离子体状态参数精密诊断的标准方法。
中国面向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光学汤姆逊散射实验技术的发展与神光系列激光装置的建设和在其上开展的物理实验紧密相关。
近年来,四倍频汤姆逊散射实验技术在神光III 原型和100 kJ 激光装置上相继建立,部分实验结果不仅加深了对激光惯性约束聚变靶物理的认识,还反映了实验条件对汤姆逊散射诊断的影响,促进了实验技术的精密化发展。
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多支路汤姆逊散射、五倍频汤姆逊散射和超热相干汤姆逊散射等新技术,面向点火黑腔条件,大幅提升激光等离子体状态参数的诊断精度,开展新物理机制的探索和研究,在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和其他高能量密度物理科学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 光学汤姆逊散射; 等离子体状态参数; 激光等离子体不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O571.44; O534+.2; O437 文献标志码: A doi : 10.11884/HPLPB202032.200130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optical Thomson scattering inlaser-driven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Li Zhichao 1, Zhao Hang 1, Gong Tao 1, Li Xin 2, Yang Dong 1, Jiang Xiaohua 1, Zheng Jian 3, Liu Yonggang 1, Liu Yaoyuan 3, Chen Chaoxin 1, Li Sanwei 1, Li Qi 1, Pan Kaiqiang 1, Guo Liang 1, Li Yulong 1, Xu Tao 1, Peng Xiaoshi 1, Wu Changshu 2, Zhang Huasen 2, Hao Liang 2, Lan Ke 2, Chen Yaohua 2, Zheng Chunyang 2,Gu Peijun 2, Wang Feng 1, Cai Hongbo 2, Zheng Wudi 2, Zou Shiyang 2, Yang Jiamin 1,Jiang Shaoen 1, Zhang Baohan 1, Zhu Shaoping 2, Ding Yongkun 2(1. Research Center of Laser Fusion , CAEP , Mianyang 621900, China ;2.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 Beijing 100088, China ;3.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Physics ,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 : Currently, laboratory created energy density of laser-driven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ICF) is extremely close to that for ignition, while the divergence between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is increasing. One of the key issues is the lack of advanced knowledge of laser-hohlraum coupling process, which has shown the complexity of hohlraum environment. Optical Thomson scattering (OTS) becomes the standard technique for diagnosing the ICF hohlraum plasma parameters, due to its capability of providing unperturbed, local and precise measurement. Thedevelopment of OTS in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henguang series laser facilities, on which most of the ICF* 收稿日期:2020-05-17; 修订日期:2020-07-1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A0403300);科学挑战专题项目(TZ2016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975215,11905204,11875241,11705180)作者简介:李志超(1982—),男,博士,副研究员,从事黑腔物理及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研究;**************。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中高时空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第32卷第11期强激光与粒子束Vol.32,No.11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中高时空诊断技术研究进展王峰,张兴,理玉龙,陈伯伦,陈忠靖,徐涛,刘欣城,赵航,任宽,杨家敏,江少恩,张保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四川绵阳621900)摘要:对国内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领域高时空分辨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针对热斑诊断时间分辨优于10ps、空间分辨优于10ym、能区10〜30keV的需求,从光学、X射线、核诊断和计算成像几个角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最新的进展。
光学领域主要介绍基于泵浦探测技术的全光扫描和全光分幅技术。
全光扫描技术的时间分辨可以达到200fs,全光分幅的时间分辨可以达到5ps,空间分辨可以达到5ym o该系统的主要部件为光学器件,在ICF未来的强电磁、强电离环境下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X射线系统主要介绍最近几年发展的高分辨KB显微镜,其采用STTS构型,可将空间分辨提高到3gm,满足当前高分辨的需求。
漂移管技术的时间分辨可以达到10ps,作为一种正在发展的技术,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中子成像系统主要介绍了高空间分辨的记录系统以及对应的瞄准技术的进展,其空间分辨可以达到20〜25gm。
计算成像作为一个全新的分支,最近引起了ICF领域的广泛关注。
着重介绍了三维光场技术和在高时空分辨领域有很好应用前景的压缩感知超快成像(CUP)技术,对其可能在ICF领域中的应用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惯性约束聚变;高时空分辨;诊断;全光分幅技术;X射线诊断;电子成像技术中图分类号:TN249文献标志码:A doi:10.11884/HPLPB202032.200136Progress in high time-and space-resolving diagnostic technique forlaser-driven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Wang Feng,Zhang Xing,Li Yulong,Chen Bolun,Chen Zhongjing,Xu Tao,Liu Xincheng,Zhao Hang,Ren Kuan,Yang Jiamin,Jiang Shaoen,Zhang Baohan(Laser Fusion Research Center,CAEP,P.O.Box919-988,Mianyang621900,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of high time-and space-resolving diagnostic technique for laser-driven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in China.Focusing on the needs of hot spot diagnosis with temporalresolution better than10ps,spatial resolution better than10gm,and energy range of10-30keV,we introduce recentprogress in optical,X-ray,and nuclear diagnostics,as well as computational imaging.In optical section,we introducetwo diagnostics based on the pump detection technique:all-optical scanning,with temporal resolution up to200fs,andall-optical framing,with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olution up to5ps and5gm respectively.Since the main componentsare optical,these systems have great potentials to be applied in the strong electromagnetic,ionizing environment offuture ICF research.In X-ray section,we introduce a recently developed high-resolution kirkpatrick-Baez(KB)microscope,which adopts the STTS(S and T represent sagittal and tangential directions respectively)configurationand improves the spatial resolution to3gm,meeting the current requirements.Besides,we also discuss a developingtechnology一the drift tube technology,with temporal resolution up to10ps.In nuclear section,we mainly introducethe high-resolution recording system of the neutron imaging,with spatial resolution up to20-25gm,as well as theprogress in the corresponding aiming technique.In addition,we introduce computational imaging,which is a brandnew branch attracting growing attention in ICF field.We also emphasize the three dimensional light field imagingtechnique and compressed ultrafast photography(CUP)technique,and propose their possible applications in ICF field.Key words: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high time-and space-resolution;diagnostic;all-optical framing;X-ray diagnostic;electronic imaging technology*收稿日期:2020-05-19;修订日期:2020-07-1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A0403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805184,11805178,11805185);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基金项目(YZJJLX2019011);科学挑战专题项目(TZ2016001);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青年人才基金项目(RCFPD4-2020-1)作者简介:王峰(1975—),男,博士,研究员,从事激光聚变诊断研究;1f*******************。
我国惯性约束聚变领域中的波前控制技术
DOI: 10.12086/oee.2020.200344我国惯性约束聚变领域中的波前控制技术李恩德1,2,3,杨泽平1,2,3*,官春林1,2,张小军1,2,凡木文1,2,施宁平1,2,魏凌1,2,龙国云1,2,31中国科学院自适应光学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209;2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209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要:在惯性约束聚变(ICF)高功率激光装置中,自适应光学波前控制技术是确保装置安全顺畅通光以及光束质量达标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介绍了我国ICF激光装置中波前控制技术从概念的提出到大规模应用的研究和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在装置不同发展阶段针对装置的需求所研究和发展的关键系统技术,包括基于远场焦斑优化的爬山法波前控制技术、基于双波前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全装置波前控制技术,以及旋转腔激光装置结构中基于双变形镜的全系统波前控制技术,并介绍了相关技术在装置上的应用结果。
关键词:自适应光学;神光-III主机装置;惯性约束聚变;波前校正中图分类号:O439;TN24 文献标志码:A引用格式:李恩德,杨泽平,官春林,等. 我国惯性约束聚变领域中的波前控制技术[J]. 光电工程,2020,47(10): 200344 Wavefront control technology for ICF facility in ChinaLi Ende1,2,3, Yang Zeping1,2,3*, Guan Chunlin1,2, Zhang Xiaojun1,2, Fan Muwen1,2,Shi Ningping1,2, Wei Ling1,2, Long Guoyun1,2,31Key Laboratory of Adaptive Op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engdu, Sichuan 610209, China;2Institute of Optics and Electro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engdu, Sichuan 610209, China;3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Abstract: In the high-power laser system for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wavefront control i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for the laser system to ensure it operates safely and reaches the beam quality criteria. In this artic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vefront control technology from its first being putting forward for the ICF laser system to its application in the latest ICF laser system in China was introduc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CF facilities, the wavefront control methods are varying to satisfy the varied demands promoted by these facilities. Based on different facilities, the methods and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are illustrated, including the climbing wavefront method for far-field spot optimization, the full-facility wavefront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the data fusion acquired from two wavefront sensors, and the full-system wavefront control method with bi-deformed mirrors in the rotation chamber laser struc-ture.——————————————————收稿日期:2020-08-30;收到修改稿日期:2020-09-29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资助(XDA25020316)作者简介:李恩德(1976-),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自适应光学的研究。
核聚变技术研究进展及实现可持续能源方案
核聚变技术研究进展及实现可持续能源方案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寻找替代传统能源的可持续能源方案已成为当今科学界和工业界的重要课题。
在众多可持续能源技术中,核聚变技术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解决方案之一。
本文将介绍核聚变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实现可持续能源方案的潜力和挑战。
核聚变技术是一种利用重氢同位素氘和氚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核反应,将轻元素转化为重元素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
与核裂变技术相比,核聚变技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远远超过核裂变反应,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能源供应。
其次,核聚变反应的燃料是氘和氚,这些燃料可以从水中提取而得,资源相对充足,不会存在物理燃料的枯竭问题。
此外,核聚变反应不会产生长寿命的放射性废物,相对更加环保。
虽然核聚变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但迄今为止,实现可持续能源方案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核聚变过程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使得控制反应过程非常复杂。
研究人员需要克服高温等极端环境对材料和设备的影响,并开发出新的材料和技术来满足这些要求。
其次,核聚变反应产生的高能中子会对反应堆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寿命缩短。
因此,需要寻找合适的材料来承受高能中子的冲击并保持长期稳定运行。
此外,近距离可控燃烧和高温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尽管面临挑战,核聚变技术在研究中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核聚变研究合作项目之一。
至今,来自35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共同努力,合作建设一个巨型的聚变实验装置。
这个装置的目标是证明核聚变技术的实际可行性,为未来商业化核聚变电站提供技术和经验基础。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不同的实验中进行了核聚变的小规模试验,积累经验和了解更多关于核聚变的性质。
此外,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也在核聚变技术领域出现。
其中之一是磁约束核聚变(Magnetic ConfinementFusion)技术。
中国“神光”计划——惯性约束核聚变激光驱动装置(图)来自网络
“神光”计划——惯性约束核聚变激光驱动装置工程总投资:—工程期限:1980年——2030年“神光”高能激光系统的球形真空靶室和光学设备。
“激光”一词是“LASER”的意译。
LASER原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 on of radiation取字头组合而成的专门名词,在我国曾被翻译成“莱塞”、“光激射器” 、“光受激辐射放大器”等。
1964年,钱学森院士提议取名为“激光”,既反映了“受激辐射”的科学内涵,又表明它是一种很强烈的新光源,贴切、传神而又简洁,得到我国科学界的一致认同并沿用至今。
世界第一台激光器问世是在1960年6月,中国第一台激光器是在1961年9月。
从1961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制成功至今,我国形成了门类齐全、水平先进、应用广泛的激光科技领域,并在产业化上取得可喜进步,可以说,在起步阶段我国的激光技术发展迅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和当时国际水平接近,一项创新性技术能够如此迅速赶上世界先进行列,在我国近代科技发展史上并不多见。
这些成绩的取得,尤其是能够把物理设想、技术方案顺利地转化成实际激光器件,主要得力于我国多年来在技术光学、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方面积累的综合能力和坚实基础。
上海光机所我国早期激光技术的发展1957年,王大珩等在长春建立了我国第一所光学专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仪器机械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
在老一辈专家带领下,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迅速成长,邓锡铭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早在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肖洛、汤斯关于激光原理的著名论文发表不久,他便积极倡导开展这项新技术研究,在短时间内凝聚了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研究队伍,提出了大量提高光源亮度、单位色性、相干性的设想和实验方案。
1960年世界第一台激光器问世。
1961年夏,在王之江主持下,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研制成功。
此后短短几年内,激光技术迅速发展,产生了一批先进成果。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简介-908
张小民*研究员、魏晓峰*研究员、郑万国*研究员、景峰*研究员、戴亚平*研究员、袁晓东 研究员、周海 研究员、胡东霞 研究员、张雄军 研究员、党钊 研究员、郭良福 研究员、张颖 研究员、冯斌 研究员、张锐 副研究员、张军伟 副研究员、邓学伟 副研究员、许党朋 副研究员
高功率激光物理与激光技术研究;大型固体激光系统的总体设计与总体集成技术研究;高功率激光脉冲产生、传输、放大、频率转换等过程物理规律及关键工程技术研究,高功率激光光束全域控制技术研究等。
凝聚态物理
070205
微纳制造
张林*研究员、杜凯*研究员、李波*研究员、吴卫东*研究员、邢丕峰*研究员、雷海乐*研究员、王朝阳*研究员、王雪敏*研究员、张占文 研究员、张继成 副研究员、黄燕华 高级工程师、周秀文 副研究员、李国 副研究员、王 凯 副研究员、王宗伟 副研究员、吴文荣 副研究员、李婧 副研究员
先进激光技术与应用
张小民*研究员、景峰*研究员、戴亚平*研究员、朱启华*研究员、粟敬钦*研究员、王建军*研究员、林傲祥*研究员、王逍*研究员、李明中 研究员、周逊 研究员、左言磊 副研究员、郑建刚 副研究员、邓颖 副研究员、李平 副研究员
超短超强激光脉冲产生、放大、传输等基础物理和技术研究;光纤波导激光技术、LD泵浦的固体激光技术、超宽光谱激光蒋晓东 研究员、王雪敏 研究员
该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极端条件下的微纳米结构光电子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高负载激光光学材料制备技术;跨尺度微纳结构光学元件及材料应用;新型高分子光学材料设计与应用;微纳米结构功能材料在强场中的应用方法与技术;高功率激光作用下的材料结构与特性。
光学工程
080300
该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微纳精密加工技术,包括激光加工、离子束加工、光刻加工等;超精密压延技术;软流体制备技术;三维成型技术;微胶囊制备技术;微流体封装技术;微系统的装配技术(三维与多自由度空间装配技术、功能装配技术);微纳检测技术。
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历程回眸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应用基础及前沿物理研修班研修手册说明书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应用基础及前沿物理研修班研修手册主办单位: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协办单位: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2023年9月北京为促使我院和国内相关领域青年研究人员尽快熟悉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中的关键问题及其研究方法,提升ICF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国内ICF研究领域的交流合作和协同创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协办单位:中物院八所、九所、研究生院)拟于2023年9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举办“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应用基础及前沿物理”研修班,主要介绍惯性约束聚变重要物理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1. 研修时间及地点研修时间:2023年9月15-17日全天报道时间:9月14日下午14:00-17:009月15日早上 7:40-8:20研修及报到地点: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一层第一会议室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10号院东区9号楼2. 用餐地点(9月15-17日提供午餐及晚餐)午餐&晚餐地点: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负一层食堂3. 交通路线出租车:1)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预计行驶50分钟,费用约120元2)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预计行驶120分钟,费用约300元 3)北京火车站:预计行驶70分钟,费用约90元4)北京西站:预计行驶60分钟,费用约70元5)北京南站:预计行驶80分钟,费用约110元公交/地铁:1)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首都机场线换乘地铁13号线至清河站,乘坐495路公交车于东北旺西路北口下车,步行400米即可到达中心。
2)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线换乘地铁19号线至草桥站,换乘地铁10号线至知春路站,换乘地铁13号线至清河站,乘坐495路公交车于东北旺西路北口下车,步行400米即可到达中心。
3)北京火车站:地铁2号线至西直门站,换乘地铁13号线至清河站,乘坐495路公交车于东北旺西路北口下车,步行400米即可到达中心。
403秒我国人造太阳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403秒我国人造太阳创造新的世界纪录第122254次实验!4月12日21时,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一团耀眼的白光从山脉尽头升起……”在科幻小说《三体》中,太空飞船核聚变发动机发出的光芒如同太阳。
利用核聚变等技术,人类走出地球家园,成为真正的太空文明。
万物生长靠太阳。
太阳之所以能发光发热,是因为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核聚变能源的原材料在地球上极其丰富,且排放无污染,如果能造一个“太阳”来发电,人类有望实现能源自由。
但要造出能实用的“人造太阳”,需要上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超过千秒的连续运行时间和1兆安的等离子体电流,挑战极大。
为此,全球科学家们已努力70多年。
形如“巨炉”,一腔“热火”胸中涌。
EAST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类似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
4月12日晚,经过十几年聚力攻关,EAST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刷新2023年的101秒世界纪录,实验现场一片欢腾。
“Shot:122254、”EAST控制大厅屏幕上的数字显示,这是历经十二万多次实验取得的成功。
“这次突破的主要意义在于‘高约束模式’。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高约束模式下粒子的温度、密度都大幅度提升,“这为提升未来聚变电站的发电效率,降低成本奠定了坚实物理基础。
”据悉,EAST装置上有核心技术200多项、专利2000余项,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于一炉,共有上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
这次成功突破,离不开等离子体控制、加热、壁处理、先进诊断等技术提升和内真空室改善。
目前,下一代“人造太阳”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已完成工程设计,未来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堆。
惯性约束聚变靶用空心玻璃微球的干凝胶法制备技术
摘 要 :干 凝 胶 法 是 我 国 目前 制 备 惯 性 约 束 聚 变 ( I C F )靶 用 空 心 玻 璃 微球 ( HGM) 的 主 要 方 法 , 其 制 备 的 HGM 可 在 较 宽 的范 围 内满 足 I C F物 理 实 验 的 要 求 。从 干 凝 胶 粒 子 / 微 球 的溶 胶一 凝 胶 法 制 备 技 术 和 HG M 的 炉 内 成球 原 理 出 发 , 系 统 综 述 了 近 三 十 年 来 I C F靶 用 HGM 干 凝 胶 法 制 备 技 术 研 究 的 相 关 报 道 , 分 析 总 结 了 干 凝 胶 法 制 备 技 术 在 HGM 成 分 设 计 、元 素 掺 杂 、 直 径 及 球 形 度 、 壁 厚 及 均 匀 性 、耐 压 强 度 、渗 透 性 能 、 表 面 粗 糙 度 、性 能 一 致 性 等 方 面 的 技 术 现 状 及 难 点 ,对 干 凝 胶 法 制 备 HGM 技 术 的 瓶 颈 性 题 及 可 能 的 解 决 方 案
Ab s t r a c t : So l — ge l t e c hn ol o gy ha s be e n a p pl i e d wi t h c o ns i d e r a bl e s u c c e s s i n t he pr o du c t i o n o f h i gh qu a l i t v h ol l o w g l a s s m i c r os p he r e s (H GM s) f o r i n e r t i a l c o nf i ne me n t f u s i on (I CF) r e s e a r c h i n Chi n a Th e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靶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等 系统研 究 了液 滴法 炉 内成球过 程 中溶液 性质 、 液滴 炉结 构 、 轴 向温 度分 布 、 气 氛组 成 及气 流 速率 分 布 、 发 泡剂种 类及 含量 等 因素对微 球性 能 的影 响 , 建 立 了空心 玻璃微 球液 滴法制 备技 术与 工艺 。漆小 波等 分析 了 干凝 胶粒 子/ 微 球在 炉 内的吸热 、 封装 、 发泡 、 精炼 和冷却 过 程 中 的传热 、 传质、 运动 以及 形 态 变化 过 程 , 建立 了
等 还 开展 了掺杂 GD P微球 的研 究工 作 。研 究 了气压 、 射频 功率 、 掺 杂源 等对 掺 杂 G D P涂层 结 构 、 掺杂 浓 度、 热稳 定性 等 的影响 规律 , 初 步 掌握微 量掺 杂 GD P靶 丸 的浓 度控 制技术 与涂 层厚 度定位技 术 , 成功 制备 了直
精度 和壁 厚一 致性均 优 于 2 m, 大大 提高 了金锥 的尺 寸精 度 、 壁 厚一 致 性 等 。 目前 可 以在 直 径 8 0 0 m、 壁 厚 2 0 m 的 GD P靶丸 上车 削加工 直径 约 1 2 0 m 的微 孔 , 微 孔 的 圆度误 差 小 于 2 p t m, 尺 寸精 度 ±2 i T t 。谢 军
径 9 0 0 1 2 0 0 m、 壁厚 5 0  ̄8 0 t z m、 掺 杂 Ge 原 子分 数 0 . 1 3 ~0 . 5 1 %的 GD P微 球 。
1 . 2 精 密 加 工 技 术
精 密加 工技术 最早 用 于黑腔 和屏蔽 片等 芯轴 及微靶 支撑 杆 的加工 。随着 物理需 求 的发 展 与制靶 精密化 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 G 辑: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09年 第39卷 第11期: 1571 ~ 1583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我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实验研究进展江少恩*, 丁永坤, 缪文勇, 刘慎业, 郑志坚, 张保汉, 张继彦, 黄天晅, 李三伟, 陈家斌, 蒋小华, 易荣清, 杨国洪, 杨家敏, 胡昕, 曹柱荣, 黄翼翔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绵阳 621900 * E-mail: jiangshn@收稿日期: 2009-03-15; 接受日期: 2009-08-0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10775120)资助项目摘要 介绍国内自2000年以来的激光惯性聚变(inertial confmement fusion, ICF)实验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为神光Ⅱ激光装置上的实验, 也对刚建成不久的神光III 原型装置上的实验作简要介绍. 在神光Ⅱ激光装置上开展了多项的物理实验研究, 进行了系列综合和分解实验, 获得的主要实验技术指标为: 黑腔峰值辐射温度超过二百万度; 辐射驱动DT 聚变中子产额达108和辐射驱动压缩DD 燃料密度超过10倍液氘密度; 辐射不透明的样品温度接近100 eV. 在神光II 装置上得到这些结果表明国内在惯性约束聚变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随着神光III 原型装置建造的完成, 2007年在该装置上进行了首轮物理实验, 开展了黑腔物理和辐射内爆物理实验, 首轮实验的成功说明神光Ⅲ原型装置已具备实验能力.关键词激光聚变 神光II 激光装置 神光III 原型装置 激光惯性聚变(ICF)在地球上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反应, 将可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经济、安全的能源. 惯性约束聚变(ICF)是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很有希望的途径之一, 它是通过内爆对热核燃料进行压缩, 使其达到高温高密度, 在内爆运动过程中惯性约束下实验热核点火和燃烧, 从而获取聚变能的方法. 激光聚变是用激光作为驱动源的. ICF 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无论对国民经济、 军事应用, 还是对于基础研究探索都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ICF 早已成为当代重大而难度大的国际高科技研究课题, 为了演示点火和聚变燃烧, 世界各地都在进行兆焦耳激光器拍瓦激光器高重复率能量驱动器的运转和建造, 美国于2009年建成国家点火装置(NIF)[1], 法国正在加紧建造兆焦激光装置(LMJ)[2].ICF 的基本思想是: 利用激光或离子束作驱动源,脉冲式地提供高强度能量,均匀地作用于装填氘氚(DT)燃料的微型球状靶丸外壳表面, 形成高温高压等离子体, 利用反冲压力, 使靶外壳极快地向心运动, 压缩氘氚主燃料层到每立方厘米的几百克质量的极高密度, 并使局部氘氚区域形成高温高密度热斑, 达到点火条件(离子温度Ti>5 keV, 燃料的面密度ρR hs > 0.3 g/cm 2), 驱动脉冲宽度为纳秒级, 在高温高密度热核燃料来不及飞散之前, 进行充分热核燃烧, 放出大量聚变能. 采用激光产生的惯性约束聚变称为激光聚变. 利用激光产生驱动惯性约束聚变内爆需要的能流和压强可采用两种途径(见图1). 在直接驱动中, 多束激光束直接均匀辐照含有热核燃料的聚变靶丸, 激光能量被靶丸外层低密度的冕区中的电子吸收, 电子热传导将能量输运到靶壳的高密度区, 驱动烧江少恩等: 我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实验研究进展1572图1 ICF 利用直接驱动(a)或间接驱动(b)产生高烧蚀压驱动内爆蚀并产生内爆(图1(a)). 在间接驱动中, 激光能量被围绕靶丸的黑腔壁高Z 物质吸收并部分转换成X 光能量, 并被约束在黑腔内, 然后X 光被燃料的靶丸吸收, 产生烧蚀压力, 驱动内爆(见图1(b)).我国先后建造了神光Ⅰ, Ⅱ和Ⅲ原型激光装置. 在2000年建成的神光Ⅱ装置具有8束三倍频激光输出, 在物理实验中可以保证2 kJ/1 ns 激光注入黑腔[3]. 2005年在神光Ⅱ上又建成了第9束激光束, 用于背光照相. 第9路激光的输出能力为: 二倍频能量1500 J, 脉宽1~2 ns, 蝇眼透镜束匀化; 三倍频能量1200 J, 脉宽1~2 ns, 蝇眼透镜束匀化; 三倍频, 能量300~ 1200 J, 脉宽0.2~1.0 ns. 2006年基本完成了神光III 原型的建设, 8束三倍频激光输出能力为~10 kJ/1 ns. ICF 包括: 粒子束驱动、激光驱动、Z-pinch 等, 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以激光驱动的ICF, 因此, 文后的激光聚变和ICF 的内涵相同. 由于点火需要兆焦耳级的激光装置, 所以神光Ⅱ和神光Ⅲ原型等这样的装置主要用来进行物理分解实验研究. 因为激光聚变属于高能密度物理领域, 点火燃烧极其复杂和综合的物理过程, 因此分解实验十分必要.激光间接驱动ICF 可分为两大过程: (ⅰ) 激光-X 光转换过程, 即激光由入射孔注入黑腔产生辐射场的过程, 这是黑腔物理研究的内容; (ii) 内爆压缩和聚变点火燃烧过程, 即辐射场驱动内爆使得聚变燃料达到点火和传播燃烧所需的温度与密度条件的过程, 这是内爆物理研究的内容. 与黑腔物理相关的内容有: 黑腔辐射温度以及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等, 与内爆物理相关的内容包括: 内爆压缩的对称性、中子产额、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等; 此外, 对ICF 的研究需要了解材料的状态参数: 高压状态方程(EOS)和辐射不透明度(Opacity). 于是这些就构成了间接驱动ICF 的分解实验内容.本文将介绍近年来在神光Ⅱ和神光Ⅲ原型两个激光装置上实验研究的主要进展.1 神光Ⅱ装置上的物理实验2000年神光Ⅱ激光装置建造完成以后, 就作为国内“十五”期间最主要的激光聚变实验的研究装置. 依据引言中的介绍, 在神光Ⅱ装置上, 开展了许多分解实验研究: (ⅰ) 黑腔辐射温度, (ⅱ) 内爆物理, (ⅲ) 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 (ⅳ) 辐射不透明度, (ⅴ) 辐射驱动冲击波. 对于神光II 装置上的主要诊断系统的介绍见文献[4].1.1 黑腔辐射温度在间接驱动ICF 中, 首先将驱动源能量转换为软X 光能量,由后者再去驱动靶丸内爆(故又称为辐射驱动). 间接驱动方式通常需要由“黑腔靶”(hohlraum)加以实现. 黑腔靶是一个由高Z 元素(常用金)构成的中空腔体, 形状多为柱形或球形, 并有一些孔, 让驱动源束进入腔内, 聚变靶丸置于黑腔的中央. 如果驱动源是激光, 这些激光束将辐照黑腔的内壁,在那里激光能量被吸收, 并大部分转换为X 射线, 然后经过输运将辐射传至内爆区, 从而驱动中心的靶丸内爆. 间接驱动的优点在于: 可以降低激光束均匀性和流体力学不稳定性的要求.在黑腔物理实验中, 研究激光与腔内等离子体 相互作用、腔内的辐射温度. 在神光Ⅱ三倍频8束激 光装置上, 探索产生各种高温辐射源的方法和途径. 腔靶一般采用两端开激光注入孔的圆柱体, 腔的轴 向沿南北方向. 8束激光分成两组南北各4束, 南北4 束激光为夹角45°的四棱锥结构, 同时分别穿过两个Φ 380 µm 微米小孔, 将总2000 J 三倍频激光注入黑腔靶. 下文中除特别指明外, 激光注入条件与此相同.辐射温度是黑腔靶最重要的特征参量, 因此, 黑 腔物理实验应着重关注辐射温度. 在神光Ⅱ三倍频8 束准方波激光条件打靶下, 改变腔靶尺寸和激光能 量等实验参数, 获得了3种典型的黑腔靶辐射温度(T r )的时间变化曲线, 图2给出了这3种黑腔即小腔 (small)、内爆(implosion)和输运(transport)腔的辐射温 度波形曲线[5,6], 其中高温小腔(Φ 600×500 µm)的辐 射温度可达190 eV; 辐射驱动内爆的黑腔尺寸为Φ 800 µm(直径)×L 1350 µm(长度)、辐射输运黑腔尺寸为Φ 800 µm (直径)×L 1600 µm (长度). 内爆黑腔的辐射中国科学 G 辑: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09年 第39卷 第11期1573图2 几种典型黑腔的辐射温度波形曲线温度一般为170 eV , 输运腔的辐射温度通常为160 eV .1.2 内爆物理内爆物理是ICF 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为综合的 物理实验. 内爆物理研究内容包括内爆压缩与压缩 对称性、中子产额.1.2.1 内爆压缩与压缩对称性改变黑腔的长度, 能够得到不同大尺度二维不 均匀的辐射场, 利用已建立的内爆变形诊断技术(X 光分幅相机和二维单能成像系统), 研究非球对称内 爆变形, 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测量定性上符合, 为开 展更复杂轴对称压缩变形实验奠定了基础.在柱对称黑腔中, 由于有限数量的激光光斑源 和激光入射口, 使得黑腔内部辐射场存在不对称的 因素. 需要研究在何种条件下能够获得较均匀的压 缩以及靶球压缩变形与辐射不均匀性的关系, 在轴对称假设下, 黑腔辐射场与黑腔长度相关联(见图3). 在激光入射的早期, 由于光斑发射X 光靠近靶球赤 道面, 使得其辐照温度高于两极的温度, 随着光斑的 运动, 两极感受到的辐射增强, 其温度高于赤道面上的温度, Φ 800 µm ×L1350 µm 的黑腔就会在靶球表面产生这样特点的辐射场, 内爆靶球压缩接近球形; 对 于短腔L =1200 µm, 赤道面上的温度始终高于两极的 温度, 在这样的辐射场作用下, 靶球压缩成香肠状; 对于长腔L =1600 µm 则相反, 两极的温度始终高于 赤道面上的温度, 靶球压缩成饼状.采用纵横比a /b (赤道方向尺寸与两极方向尺寸 之比)来表示靶丸压缩的对称性, 当a /b 接近1时, 认 为对称性较好. 改变黑腔长度, 用X 射线分幅相机(XFC)测量获得压缩变形结果如图4所示. 对于短腔 (L =1200 µm), 变形因子a /b 约0.6; 对于长腔(L =1600 µm), 变形因子a /b 约1.4; 对于标准黑腔变形因子a /b 约 1. 结果表明: 当腔长为1350 µm 时, 压缩对称 性较好.通过对靶丸的压缩过程进行背光照相, 可以获 得具有一定精度的时间分辨靶球内爆背光图像, 以 便研究辐射驱动内爆的对称性问题和分析内爆推进 层运动过程, 并与数值模拟程序进行比对.基本靶结构和实验记录方式如图5所示, 图5中水平方向过背光靶和靶球中心连线即背光成像的主轴. 实验用靶由主靶和背光靶构成, 记录设备为X 射线分幅相机. 主靶的结构由柱腔和靶丸构成. 金柱腔: 直径φ 800 µm, 腔长L 有两种1350和1500 µm; 入射口: φ 380 µm; 双诊断口对穿: 330 µm×330 µm. 靶球: 直径φ 230 µm; 塑料球壳厚度为14和17 µm 两种; 充气: 纯D 2密度 1.8 mg/cm 3. 背光靶: 镀钯(Pd), 厚 度大于 3 µm. 8束激光从腔靶的两端注入孔分别注 入. 第9路激光能量1.5 kJ, 脉宽2 ns, 波长526.5 nm, 激光加列阵透镜后从斜45°法兰均匀辐照背光平面靶. 图6显示标准腔(Φ 800 µm×L 1350 µm)靶球(壳厚 14 µm)内爆压缩的背光图像. 图中所显示的数字为 记录的时刻. 由图6看出, 在标准腔的压缩对称性较 好. 图7显示长腔(Φ 800 µm×L 1500 µm)靶球(壳厚14赤道图3 辐射驱动内爆靶丸变形示意图(a) L = 1200 µm; (b) L = 1350 µm; (c) L = 1600 µm江少恩等: 我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实验研究进展1574图4 辐射驱动内爆靶丸变形随腔长度的变化(a) a /b ≈0.6, L =1200 µm; (b) a /b ≈1, L =1350 µm;(c) a /b ≈2.2, L =1600 µm图5 内爆背光靶与实验记录示意图(轴向)图6 标准腔的内爆压缩分幅背光图像µm)内爆压缩的背光图像, 由于辐射驱动两极强于赤道, 故内爆靶球被压缩成为薄饼状, 背光照相很好地记录下了这一演变过程. 不过, 由于成像系统分辨有限、靶芯自发射干扰和背光源局部不均匀等不利因素图7 长腔的内爆压缩分幅背光图像的存在, 靶球内爆的高阶不对称性和内爆后期的内界面位置尺寸都无法从这些图像中获取.将分幅相机门控脉冲引出与激光脉冲比较, 使X 光信号与激光信号在时间上关联起来. 在图8中, 时间零点为主激光脉冲前沿半高宽时刻, 对应的数据点为制靶测量值. 该图给出了靶球(对应于图6)在标腔辐射驱动下, 内爆推进层内界面的运动轨迹, 并与Multi-1d 的模拟结果(实线)进行了比较. 在内爆加速阶段, 二者较为一致. 在内爆后期, 由于自发光等因素影响, 实验测量不确定度很大, 而且计算模型也较为粗糙, 所以两者的偏离也是可以预期的. 粗略估计靶球的内爆速度约为1.2×107 cm/s.图8 对应图6的靶球推进层运动轨迹中国科学 G 辑: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09年 第39卷 第11期1575图6和7为时间分幅的二维图像, 其优点可以反映压缩对称性二维信息, 缺点是时间不连续. 所以采用另外的测量设备来补充, 就是利用X 射线条纹相机来记录内爆时间连续的一维空间图像. 实验布局与图5类似, 不同的是第9路激光斜22.5°入射背光靶, 背光靶平面与水平面成22.5°夹角, 背光材料为Ag, 测量设备换成X 射线条纹相机.靶参数: 金柱腔: φ 800 µm×L 1350 µm; 入射口:φ 380 µm; 双诊断口: 350 µm×350 µm 方孔, 两诊断孔均贴3 µm 厚的CH 膜; 靶球: φ 260 µm, 壳层总厚度20 µm (PS, PV A 的厚度分配由制靶的实际情况、 根据保气等需要而定), 充气充纯DD 气体, 质量密度ρDD =1.8 mg/cm 3.实验中, 神光II 装置8束激光同时注入标准柱腔靶产生的X 光驱动位于柱腔中心的靶丸内爆, 第9路激光辐照Ag 盘靶产生的L 线(3d →2p)作为背光源对内爆靶丸进行透视照相. 实验结果如图9所示, 图10是内爆靶丸壳层运动轨迹, 与图8用X 光分幅相机的结果相近. 对图10进行数据处理, 可以获得内爆靶丸的内爆速度约为1.0×107cm/s, 且靶丸壳层的运动是一个变加速度的加速过程, 不同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变化的, 很难用单一的速度描述靶丸的运动, 这里的内爆速度是一种平均速度.图9 X 光条纹相机获得内爆的连续图像1.2.2 中子产额对中子产额的测量分为两类: 直接驱动和间接驱动.直接驱动主要以爆推靶的高中子产额为主, 采图10 由条纹图像获得内爆靶丸运动轨迹用的靶丸结构为: 靶丸由两层构成, 外层为玻璃球壳, 厚度1 µm, 球内冲压力为2×106 Pa 的DT 气体, 靶丸的直径为1200 µm. 激光参数为: 8(束)×100 J/100 ps/1ω 0. 得到最高中子产额为3×109/发[7,8].对于间接驱动, 靶型由柱腔内放置内爆靶丸构成. 为了产生高中子产额, 需要尽可能均匀和高温的黑腔辐射场, 即需要获得接近一维压缩的辐射场,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内爆靶球的参数(如壳层的厚度). 为了获得柱对称方向较均匀的内爆靶球压缩, 一般认为黑腔直径和靶球直径比要大于3, 因此, 在兼顾辐射场均匀性和高辐射温度的条件下, 确定金柱黑腔的直径为Φ 800 µm, 靶球直径为200 µm. 由于黑腔的激光注入口和激光在腔壁上形成的光斑是影响黑腔内辐射场轴向均匀性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注入口固定的条件下, 改变黑腔的长度, 可以得到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的辐射场, 获得不同形状靶球压缩结果(见图3和4). 如前所述, 腔长为1350 µm 时, 内爆压缩接近球形. 同时中子产额测量也高于其他长度黑腔下内爆压缩的中子产额. 神光II 内爆物理实验中的“标准黑腔”尺寸为: Φ 800 µm×L 1350 µm, 也成为辐射驱动出中子实验的标准黑腔. 靶球由两层或三层构成, 球直径为Φ 200 µm, 内部充气为106 Pa 氘氚, 球壳为SiO 2层厚度2 µm 与不同厚度CH 层构成. 在假设其他靶球参数和辐射场条件基本一致的条件下, 只研究靶球壳厚对中子产额的影响, 所得到CH 的不同厚度下的中子产额Yn 变化见图11, 最高DT 中子产额超过108/发; 实验获得的DT 中子产额与CH 烧蚀层厚度变化关系主要趋势与数值模拟一致,江少恩等: 我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实验研究进展1576图11 DT中子产额随CH厚度的变化但数值模拟值偏高, 峰值位置也有差别. 可以看出, 中子产额随CH厚度的增加而下降.1.3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在内爆过程中, 壳层加速阶段时的烧蚀面以及减速阶段推进层和芯部燃料界面上, 密度梯度和压力梯度的方向是相反的, 因而瑞利泰勒不稳定性(Rayleigh-Taylor, R-T不稳定性)是不稳定的, 其他还有, 冲击波压缩产生的Richtmyer-Meshkov(RM)不稳定性, 剪切流产生的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 不稳定性初始扰动来源于靶丸表面的微小起伏和靶丸辐照的不均匀和不完全对称. 扰动的发展会造成球壳变形直至破裂, 短波长扰动的增长会引起相对较冷的推进层与热核燃料的混合, 影响燃料的高压缩、降低热斑温度, 从而导致内爆效率大大降低、甚至完全失败.对R-T不稳定性, 进行了侧向背光(side-on radi-ography)和面向背光(face-on radiography)照相测量. 在侧向背光研究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实验中, 可以对样品加速度和样品表面扰动形貌二维图像进行观测. 在面向背光实验中, 可以获得R-T不稳定性的增长率.在测向背光实验中[9], 实验排布方式见图12. 神光II的第9束激光与水平成45°角照射背光靶(图12); 腔靶轴线南北向, 南北各4束激光注入柱形腔靶, 柱腔中部开孔放置样品, 样品法线与诊断系统观测方向垂直. 图12中XSC和XFC分别表示为X射线条纹相机和X射线分幅相机.样品结构如图13所示, 样品材料: CH掺Br, 掺图12 侧向背光照相实验示意图(轴向图)图13 调制样品结构示意图Br原子比2%; 表面初始扰动为一维正弦调制. 调制波长λ为103.0 µm; 调制幅度(a0)为11 µm; 平台厚度d为25.0 µm. 调制波长λ为51.0 µm; 调制幅度(a0)为2 µm; 平台厚度d为31.0 µm. 背光靶为Cu.侧向背光照相实验中获得的样品二维形貌分幅图像如图14所示, 其中图14(a)中样品扰动波长为51 µm、初始扰动正弦振幅(a0)为2 µm、样品平台厚度为31 µm, 图14(b)中样品扰动波长为103 µm、初始正弦振幅(a0)为11 µm、样品平台厚度为25 µm. 成像针孔直径为8 µm, 成像放大倍率为19倍, 滤片有2 µm厚的铝膜和20 µm厚的铍膜. 图14中, 画幅时序均是从上到下、再从左往右, 相邻画幅像时间相差65ps, 每幅曝光时间约60 ps.图14中, 烧蚀面朝下, X光是从下往上辐照烧蚀样品的. 对于扰动波长51 µm、初始扰动正弦振幅(a0) 2 µm的情况, 图14(a)显示了基本看不出烧蚀面扰动到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出烧蚀面扰动二维形貌图像的过程, 其中相邻微带首尾画幅时间相差约310 ps.而对于扰动波长103 µm、初始扰动正弦振幅(a0) 11 µm、最薄处厚度25 µm样品的情况, 图14(b)显示了烧蚀面扰动馈通(feed-through)到后界面及其后的变化过程情况, 其中图14(b)所示左边微带与中间微带首尾画幅时间相差约500 ps、中间微带与右边微带首尾画幅时间相差约120 ps, 由于测量时触发晃动的影响, 没有观察到烧蚀面扰动馈通到样品后界面之中国科学 G 辑: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09年 第39卷 第11期1577图14 侧向背光照相的R-T 不稳定性增长过程多分幅图像(a) 扰动波长51 µm; (b) 扰动波长103 µm前的增长图像, 并且由于初始扰动较大(扰动振幅11 µm 、峰谷厚度差达22 µm)、而样品厚度又偏小(仅25 µm), 因此, 烧蚀面扰动因流体力学不稳定性而增长并馈通到后界面之后, 尖刺(spike)迅速将样品“刺穿”、形成后面两条微带上的射流状图样. 正是由于103 µm 样品较早被“刺穿”、破裂、形成分离的单个射流状“尖刺”, 才未显示出图14(a)可以看出的垂直于观测方向的二维效应(样品在图中显示出的、后期在水平方向的、偏离平整的弯曲变形).面向背光照相研究R-T 不稳定性实验用靶以及实验排布见看图15, 背光靶及样品法线沿东西方向放置, 神光II 第9束激光与水平成45°角照射背光靶; 腔靶轴线南北向, 南北各4束激光注入图15所示腔靶[10]. 样品: CH 掺Br (3%), λ=75 µm; a 0=0.35 µm; d =33 µm. 实验得到的图像见图16, 获得增长因子大小在10~20之间.图15 面向实验用靶及排布示意图(顶视图)1.4 辐射不透明度高温等离子体物理有两个最基本的物态参数,图16 面向背光照相R-T 不稳定性增长过程一个是辐射不透明度, 另一个是状态方程. 辐射不透明度决定物质的辐射性质, 主要研究辐射吸收与物质类型及其温度密度的关系; 状态方程决定物质的力学性质, 主要研究压力与物质类型及其温度密度的关系.针对神光II 激光能量为2.5 kJ 的条件, 提出了新的辐射不透明度实验靶设计[11~13], 实验表明该靶型可以产生干净的辐射场, 样品温度接近100 eV, 而美国Nova 实验用15 kJ 只获得58 eV.根据辐射输运实验的一些结果和理论分析, 设计了新的不透明度测量的靶型(见图17), 这种靶型的优点在于: (ⅰ) 辐射在泡沫中超声速传播和高效率输运, 加热产生高温样品; (ⅱ) 泡沫阻止散射激光和腔等离子体的影响, 避免样品直接受到激光或散射激光的辐照, 形成高温低密度冕区等离子体从而偏离LTE(局域热动平衡)状态; (ⅲ) 采用CH/Al/CH“夹心饼”结构, 一方面限制样品在真空界面膨胀形成较大的温度密度梯度, 另一方面限制样品从横向边界传入稀疏波引起横向不均匀性, 从而保证样品均匀江少恩等: 我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实验研究进展1578图17 不透明度的实验靶型和实验布局性[12]. 实验靶参数如下.腔靶参数: Au 材料, 尺寸为φ700 µm×2000 µm; 样品参数: Al 样品厚度(0.10±0.01) µm, 面积900 µm×170 µm; CH 覆盖层厚度0.5 µm, 面积1000 µm×380 µm; 泡沫阻挡层参数: φ780 µm×200 µm; 背光靶参数: 金丝(端面镀厚度为10 µm 的CsI), 截面尺寸60 µm×200 µm, 长度1200 µm, 表面覆盖50 µm 的CH 材料. 实验中的主要诊断设备为一台PET 晶体谱仪, 用于Al 吸收谱测量. 实验中的激光参数为: 8束主激光, 三倍频, 脉宽1.0 ns, 每路能量260.0 J; 第9束激光: 从东上45°入射; 三倍频, 脉宽130.0 ps, 能量130.0 J, 聚焦打靶. 图18为Al 的吸收谱的实验曲线, 图18中实线为实验结果, 虚线为辐射不透明度程序计算的曲线, 由图知道, Al 样品的电子温度可达95 eV.图18 Al 等离子体辐射吸收谱1.5 辐射驱动冲击波对冲击波的测量可以研究物质的状态方程(EOS). 利用激光能量产生高压冲击波主要有两种方式: 直接驱动和间接驱动. 直接驱动方式是激光经束匀滑后直接辐照到靶平面表面, 在靶中产生高强度的平面冲击波; 间接驱动(也称辐射驱动)方式是将激光首先辐照到一个高Z 介质构成的黑腔内, 腔壁吸收激光能量并产生X 光, 来驱动样品产生冲击波.当冲击波通过样品后界面时, 由于后界面温度升高发射可见光、紫外光, 利用不同厚度的样品介质测量冲击波发光的时空图像可得到冲击波速度, 测量冲击波一般采用光学条纹相机加成像系统组成.与直接驱动相比, 间接驱动的冲击波有两个优点: (ⅰ) 辐射烧蚀的深度更大, 产生的冲击波压力更高; (ⅱ) 间接驱动中, 腔壁对X 射线的约束和多次吸收与再发射, 在腔内逐渐形成比较均匀分布的辐射场, 从而能产生平面性更好的冲击波. 另外间接驱动产生的冲击波速度与辐射温度密切相关, 因此, 可以利用冲击波速度来测量辐射场的辐射温度. 但是, 由于激光产生的杂散光比冲击波发光信号高得多(一亿倍以上), 因此, 对辐射驱动的冲击波测量而言, 对杂散光的屏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是否成功.实验用靶示意图如图19所示. 腔壁材料为35 µm 厚的金, 腔为长1700 µm 、直径为800 µm 的柱腔, 比神光Ⅱ常用的内爆腔长300 µm, 不仅可以提高冲击波的平面性, 还能降低样品的预热效应. 腔两端的激光注入孔(LEH)直径为420 µm, 在柱腔中部开460 µm×400 µm 的长方形诊断孔作为驱动样品的辐射源,长方孔上放置台阶样品, 为确保CH 样品在冲击波卸载前不出现漏光, 还在CH 材料外侧镀了0.25 µm 厚的Al. 为避免杂散光照射到冲击波样品上而进入光学条纹相机的视场范围进而给测量带来干扰, 在柱腔的激光注入孔两端加有屏蔽片, 同时在样品周围加装了一个锥形屏蔽筒(图19). 在屏蔽锥后端安装光学条纹相机和成像系统测量冲击波发光信号, 波长范围为352~525 nm. 这样在样品周围增加了一个长长的屏蔽锥筒, 诊断上改进了成像系统、在光学条纹相机前放置了一片三倍频光和二倍频光全反镜, 从而提高了信噪比, 获得了清晰的辐射驱动冲击波图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