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十三五规划
《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97f836266edb6f1aff001ffb.png)
《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八)2016年2月26日呼伦贝尔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第八篇坚持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第十九章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
着力推进脱贫攻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节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按照“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扶贫工作决策部署,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扶贫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
到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退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退出。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
按照“户有增收项目”的要求,落实“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精准推进各类扶贫项目,逐村逐户确定致富产业和帮扶措施。
大力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金种子扶贫增收”、“生态移民扶贫工程”、“扶贫捐助”、“产业化扶贫”、“康复扶贫”等工程,到2020年实现6.17万人全部脱贫。
通过实施“五个一批”脱贫重点工程,提高扶贫针对性和有效性。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坚持开发式扶贫为主,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布局,推广先进实用农牧业生产技术,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旅游则旅游,宜发展多种产业则发展多种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旅游扶贫、电商扶贫,让贫困农牧户获得稳定的增收致富项目,确保1.36万户、31500人左右脱贫。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实施生态移民,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实施4100户、9500人移民搬迁,同步开展搬迁及相关综合配套基础设施等建设。
浅谈内蒙古大兴安岭如何加快经济转型
![浅谈内蒙古大兴安岭如何加快经济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f1fe60d181c758f5f61f6763.png)
浅谈内蒙古大兴安岭如何加快经济转型作者:袁红民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9年第08期摘要:本文针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区位、区域、职能及自然资源特色,对转型发展中如何加强项目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措施,紧紧围绕生态主业做大做强转型项目,实现富民兴林目标。
关键词:经济转型;项目建设;体制机制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2-0494-01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10.67万平方公里,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显示,森林覆盖率78.39%,森林面积837万公顷,森林蓄积为9.4亿立方米。
林区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要实现富民兴林奋斗目标,必须紧紧抓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强大市场机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等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一、聚焦发力点,突出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创新就是创新投入机制和组织模式,生态项目要总结、利用国有森林資源资产有偿使用、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等试点成果,积极探索森林碳汇等新机制;总结推广生态保护建设购买服务改革试点经验;产业项目要建立产权清晰的所有制结构,组建专业公司,探索形成政策+资金+林户的政策联结机制,项目+技能+林户的项目联结机制,企业+基地+林户的市场联结机制。
协调就是协调生态和产业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主,依托生态溢出效益,有序发展产业项目,不贪大、不求洋;协调好项目之间的关系,减少同类同质项目申报建设,按照林区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大中小、种养加项目相互配合互为支撑,形成林区产业发展的整体构架。
绿色就是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原则,严格落实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依托绿色、环保、天然的优势,先期以生态旅游为,衍生带动种养殖、林特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设。
开放就是打破封闭管理和区域思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建设好自身项目,积极探索参与对外国土绿化、生态修复等项目工程,加强与各大科研院所、知名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努力培育高精新项目。
国有重点林区发展林业碳汇经济的探索——以最大的国有林区大兴安岭为例
![国有重点林区发展林业碳汇经济的探索——以最大的国有林区大兴安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3e1f77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b.png)
国有重点林区发展林业碳汇经济的探索——以最大的国有林区大兴安岭为例孙金峰;梅子侠【摘要】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碳汇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也在多个场合对世界承诺要减少碳排放的决心。
在中共中央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我国就明确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开创绿色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自然资源逐渐枯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障区的国有重点林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在供给侧改革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具有发展林业碳汇的迫切需求和生态基础,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开发林业碳汇发展的新时代,推动林区经济转型和生态发展,把林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要通过对重点国有林区发展林业碳汇经济的可行性分析、国有林区发展林业碳汇的有利条件、国有林区发展林业碳汇存在的不利因素、重点国有林区发展林业碳汇的思考与建议等几个方面,对重点国有林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发展碳汇经济的实现模式,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有益的探索。
【期刊名称】《知与行》【年(卷),期】2017(000)007【总页数】4页(P139-142)【关键词】林业碳汇实现途径【作者】孙金峰;梅子侠【作者单位】[1]呼玛县人民政府,黑龙江呼玛165000 [2]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校,黑龙江加格达奇165000;;[1]呼玛县人民政府,黑龙江呼玛165000 [2]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校,黑龙江加格达奇16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2作为全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大兴安岭具有发展林业碳汇的天然优势、巨大潜能和迫切需求。
1.森林覆盖率高,碳汇储藏丰富。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
据统计,陆地上的森林平均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大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并释放约1.62吨的氧气。
重点国有林区的大兴安岭拥有非常丰富的森林和草地资源,是我们国家重点的生态功能示范区和重点的生态功能保障区,林区碳汇经济的发展基础条件十分雄厚,拥有十分广泛的发展碳汇经济的空间。
兴安盟“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推荐下载
![兴安盟“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推荐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a40b7e9aa76e58fafbb00372.png)
兴安盟“十三五”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参考指导报告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以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
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全球投资贸易规则、能源资源版图、地缘政治环境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十三五”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编制好“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
2014年04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宣布启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十三五”规划编制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坚持开放民主编制规划,使“十三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十二五”期间兴安盟地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素质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发展后劲大为增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整体和谐稳定。
“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就为“十三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兴安盟 “十三五”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参考指导报告》由中商产业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研究人员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参考国家统计局、政府部门机构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并对多位业内资深专家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市场研究的工具、理论和模型撰写而成。
本报告总结了兴安盟“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十二五”重点产业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预测了“十三五”期间兴安盟地区的投资环境;提出了兴安盟“十三五”整体规划建议、产业规划建议、区域规划建议、园区建设建议;最后,就兴安盟地区“十三五”期间投资机遇、投资风险、投资策略进行了审慎分析。
大兴安岭路最新规划方案
![大兴安岭路最新规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f0aea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3.png)
大兴安岭路最新规划方案引言大兴安岭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自然资源宝库,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大兴安岭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限制。
为了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我们制定了一项最新的规划方案,以改善大兴安岭地区的交通状况。
交通现状目前,大兴安岭地区的道路条件落后,交通运输困难。
由于地理环境恶劣,气候条件恶劣,之前规划的道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在冬季,由于大雪和结冰等自然灾害,许多地方常年无法通车,阻碍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导致了大兴安岭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滞后。
规划方案为了解决大兴安岭地区的交通问题,我们制定了以下规划方案:1. 新建高速公路网络根据大兴安岭地区的地理特点和交通需求,我们计划新建一条高速公路网络,连接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城市和重要经济圈。
这条高速公路网络将包括多条高速公路和快速路,覆盖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交通走廊,提高区域间的交通便利性。
2. 加强道路硬化改造除了新建高速公路网络,我们还将加大对现有道路的硬化改造力度。
通过改造和扩建现有道路,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和抗灾能力,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道路封闭情况。
此外,还将优化道路设计,确保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3. 完善公共交通系统除了加强道路建设,我们还将注重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新建的高速公路网络将与现有的铁路、公交和航空等交通方式相衔接,建立起多元化的交通网络。
同时,我们还将提升公共交通设施的质量与服务水平,提供快捷、便利的公共交通出行选择。
4. 加强冬季交通保障针对大兴安岭地区冬季交通困难的问题,我们将加强冬季交通保障工作。
增加除雪设施和保障物资,合理安排道路运行,确保道路畅通。
此外,还将加大冬季路况信息发布力度,提高公众对冬季道路状况的了解和应对能力。
5. 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在交通规划方案中,我们将高度关注大兴安岭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将采取环境友好型的建设方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大兴安岭地区1273发展战略内容
![大兴安岭地区1273发展战略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2e2ec6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bc.png)
大兴安岭地区1273发展战略内容
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地委“1273”发展战略,突出生态优势,维护生态安全。
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环境局坚持提前谋划、计划推进,稳步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全省率先启动地市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
一是超前规划,专家把脉。
邀请东北农业大学专家把脉问诊、重点支招,重点对创建地区规划、实施方案文本编制、指标建设等提出指导意见,有效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走深、走细、走实。
目前,《大兴安岭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已编制完成,待专家审核后实施。
二是超前落实,顶层推进。
组织创建专班召开协调会议,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对照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7项指标找差距,确定资料收集的情况,进一步明确具体指标,部署下一步档案整理的相关要求,倒排时限进度,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三是超前宣传,营造氛围。
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总体目标,紧紧把握节假日、重大活动契机,推动生态环境知识进企业、进社区。
广泛向干部群众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目的、意义和要求,让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家喻户晓,成为全民共识,进而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调研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1b06b0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7.png)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调研报告内蒙古地域辽阔,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
中西部富集铜、铅、锌、铁、稀土等矿产;中南部地区富集金矿;东部富集银、铅锌、铜、锡、稀有金属元素矿产;能源矿产资源遍布12个盟市,但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群。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
截至2015年底,全区已发现矿种144种(亚矿种164种),占全国发现矿种的83.72%。
全区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09种(含亚矿种)。
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为105种(不包括石油、天然气、铀、地热)。
上表矿产地共有1874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678处。
全区有43种矿产的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三位,其中天然气、铀、煤、铅、锌、银、稀土、铌、锗、普通萤石、晶质石墨等矿产是我区的优势矿产。
全区非油气类矿产登记矿业权共计8051个,其中探矿权3785个,采矿权4266个。
开采矿产120种,年产矿石总量8.13亿吨。
2015年,采矿业总产值为6330.4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7%,规模以上采矿业从业人员共计30.59万人。
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有色金属冶炼和煤化工基地。
目录第一章内蒙古目前资源分布状况 (3)第一节目前资源现状与概况 (3)第二节近年来矿山勘探成就 (4)第三节重点勘查开采区建设 (6)第二章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 (8)第一节基础地质调查与评价 (8)第二节稳步开展矿产资源勘查 (10)第三节勘查方向与规划分区 (12)第四节探矿权设置区划 (14)第三章勘查开发总体布局 (15)第一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区域布局 (15)第二节重要矿产勘查方向与基地建设 (17)第三节基础性地质调查 (20)第四章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21)第一节开发利用及总量调控 (21)第二节开采规划分区 (21)第三节持续开展矿产资源管控 (22)第四节优化矿产资源开发结构 (24)第五节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成效 (25)第六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情况 (28)第五章附件:相关矿山统计数据 (29)第一章内蒙古目前资源分布状况第一节目前资源现状与概况内蒙古自治区能源矿产品种齐全。
2015—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
![2015—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e87b4c0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0.png)
第44卷第1期2024年2月水土保持通报B u l l e t i n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44,N o .1F e b .,2024收稿日期:2023-06-08 修回日期:2023-07-11资助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引导性项目 黑龙江省绿色空间碳储量与景观格局适应性调控路径研究 (L H 2022E 001);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遗产学视角下的黑龙江省渔猎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L H 2020E 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寒地城市森林水平与垂直结构季相变异的冷岛机制研究 (42171246) 第一作者:高铭阳(1998 ),女(汉族),黑龙江省绥化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和蓝绿空间碳储量研究㊂E m a i l:1733646229@q q .c o m ㊂ 通信作者:张俊玲(1968 ),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化景观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研究㊂E m a i l :z h a jl @163.c o m ㊂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高铭阳,张俊玲,石淞,刘威(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目的]预测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用地变化并分析其对碳储量的影响,为实现大兴安岭 双碳 目标提供科学参考㊂[方法]基于2015,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数据,通过二元L o g i s t i c 回归检验的驱动因子引入P L U S 模型,预测2030年蓝绿空间用地格局,耦合I n V E S T 模型分析蓝绿空间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量化并验证蓝绿空间对碳储量波动的主要驱动地类㊂[结果]①2015 2030年蓝绿空间持续增长,林地均达蓝绿空间转入的60%以上,占绝对优势㊂②2015 2020年蓝绿空间占碳储量增长空间总面积的96.52%,2030年自然发展㊁蓝绿空间保护㊁城镇快速发展情景碳储量分别为1.4594ˑ109,1.4831ˑ109和1.4647ˑ109t,主要为大量非蓝绿空间向林地㊁草地的转入,其中蓝绿空间保护对碳储量增加作用最明显㊂③蓝绿空间中林地㊁草地㊁水域聚集程度与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林地㊁草地为碳储量变化第一㊁第二主导地类㊂[结论]未来应延续优良生态政策,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进行重点保护,提高林地㊁草地结构完整性,助力该地区实现 双碳 目标㊂关键词:蓝绿空间;I n V E S T 模型;P L U S 模型;碳储量;大兴安岭;黑龙江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8X (2024)01-0453-12中图分类号:F 301.2,X 171.1文献参数:高铭阳,张俊玲,石淞,等.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2024,44(1):453-464.D O I :10.13961/j.c n k i .s t b c t b .20231024.001;G a o M i n g y a n g ,Z h a n g J u n l i n g ,S h iS o n g ,e ta l .L a n du s ec h a n g e si nb l u e -g r e e ns p a c ea n dt h e i r i m pa c t so n c a rb o ns t o r a g e i nD a x i n g a n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c e f r o m2015t o 2020[J ].B u l l e t i n o f S o i l a nd W a t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4,44(1):453-464.L a n dU s eC h a n g e s i nB l u e -g r e e nS p a c e a n dT h e i r I m pa c t s o n C a rb o nS t o r a g e i nD a x i n g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r o v i n c e f r o m2015t o 2020G a oM i n g y a n g ,Z h a n g J u n l i n g ,S h i S o n g,L i u W e i (C o l l e g e o f 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 ,N o r t h e a s t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H a r b i n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15004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h e c h a n g e s i nb l u e -g r e e ns p a c e l a n du s ew e r e p r e d i c t e da n d t h e i r i m pa c t so nc a rb o n s t o r a g e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w e r ea n a l y z e d i no r d e r p r o v i d esc i e n t i f i cs t r a t e g i c f o r r e a l i z i n g t h ed u a l -c a r b o n g o a l g u i d a n ce r ef e r e n c e s .[M e t h o d s ]B a s e do n l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d a t a f o rD a x i ng a nM o u n t a i n s i n 2015a n d 2020,th ed ri v i n g f a c t o r so fab i n a r y l o g i s t i cr e g r e s s i o nt e s t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i n t ot h eP L U S m o d e l t o p r e d i c t t h eb l u e -g r e e n s p a c e l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p a t t e r n i n 2030.T h e I n V E S T m o d e l w a s c o u pl e dw i t h t h e r e s u l t s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i m p a c t o f c h a n g e s i nb l u e -g r e e n s p a c e o n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T h em a i nd r i v i n g l a n d t y pe s of b l u e -g r e e ns p a c ec a u s i n g ch a n g e si nc a r b o ns t o r a g e w e r e q u a n t i f i e da n dv e r i f i e d .[R e s u l t s ]①B l u e -g r e e ns p a c e c o n t i n u e d t o g r o wf r o m2015t o2030.F o r e s t l a n d i n c r e a s e do v e r t h i s t i m e p e r i o d ,a c c o u n t i n g fo rm o r e t h a n 60%o f t h e b l u e -g r e e n s p a c e t r a n s f e r ,i n d i c a t i n g t h a t f o r e s t l a n d h e l d a n a b s o l u t e a d v a n t a ge .②F r o m2015t o2020,b l u e-g r e e ns p a c ea c c o u n t e df o r96.52%o ft h et o t a la r e ao fc a r b o ns t o r a g e g r o w t hs p a c e.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f o r t h e n a t u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b l u e-g r e e n s p a c e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 r a p i d u r b a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c e n a r i o s i n2030 w e r e1.4594ˑ109t,1.4831ˑ109t,a n d1.4647ˑ109t,r e s p e c t i v e l y,m a i n l y d u e t o t h e t r a n s f e r o f a l a r g e a m o u n t o f n o n-b l u e-g r e e ns p a c e t o f o r e s t l a n da n d g r a s s l a n d.P r o t e c t i o no fb l u e-g r e e ns p a c e sh a dt h e m o s t o b v i o u s e f f e c t o n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③T h e d e g r e e o f a g g r e g a t i o no f f o r e s t l a n d,g r a s s l a n d,a n d w a t e r a r e a s i nt h eb l u e-g r e e ns p a c ew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a n d p o s i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 w i t hc a r b o ns t o r a g e.F o r e s t l a n d a n d g r a s s l a n dw e r e t h e f i r s t a n ds e c o n d m o s td o m i n a n t t y p e so f c a r b o ns t o r a g e c h a n g e s.[C o n c l u s i o n] E x c e l l e n t e c o l o g i c a l p o l i c i e s s h o u l db e p r o m o t e d i n t h e f u t u r e t o p r o t e c t t h e b l u e-g r e e n s p a c e a n d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i n t e g r i t y o f f o r e s t l a n da n d g r a s s l a n ds oa s t oa c h i e v e t h e d u a l-c a r b o n s t r a t e g i c g o a l i nt h e 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o n s.K e y w o r d s:b l u e-g r e e n s p a c e;I n V E S T m o d e l;P L U Sm o d e l;c a r b o ns t o r a g e;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o n s;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 a n d u s e a n d c o v e r c h a n g e s, L U C C)被认为是人类活动在政策的驱动及制约下呈现出的不同发展形式,作为改变陆地生态系统时空格局,引起区域碳储能力及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原因[1]㊂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成为中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㊂在全球碳中和大背景下,人们将研究范围逐渐聚焦在城市中承载大部分生态功能的蓝绿空间[2]㊂综合评价耕地㊁林地㊁草地和水域对碳储量时空分布的影响,是保障碳中和目标顺利达成的关键手段㊂以往对碳储量的研究多聚焦于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的影响,致力于突破原有实地调查和理化数据分析对成本和尺度的限制,利用逐步丰富的碳密度实测结果,采用模型预测分析㊂张平平等[3]和L i Z u z h e n g等[4]利用M a r k o v-I n V E S T模型,在预测保护区用地变化的基础上,验证生态保护政策对碳储量提升具有显著作用,表明模型量化L U C C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的精确性㊂随着国内用地模拟研究的推进,研究区逐渐由重要生态保护或脆弱区转移为城市群㊂张斌等[5]利用M a r k o v-F L U S模型耦合I n V E S T模拟 三线 约束下武汉城市群L U C C对碳储量的影响,探究其下降的主导因素㊂为提高斑块级研究的模拟精度,伍丹等[6]和张鹏等[7]应用在F L U S 上改进的P L U S模型,结合I n V E S T计算多情景碳储量分布,优化空间格局㊂如克亚㊃热合曼等[8]和林彤等[9]也利用P L U S-I n V E S T预测用地格局与碳储量变化,探究其时空关联性㊂目前关于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对碳储量影响的探索已趋于成熟,随碳汇等概念兴起,蓝绿空间日益受到更广泛关注[10],但少有研究涉及蓝绿空间单一地类与碳储量的关系,仅少数学者对蓝绿空间的分布㊁演变及评估等做出分析㊂蓝绿空间指的是由河湖水系构成的蓝色空间和绿地系统构成的绿色空间㊂许浩等[11]以苏锡常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针对蓝绿空间,探究其演变趋势及优化策略㊂W a n g H a o y i n g等[12]和Z h a oC h u n l e i等[13]开始结合生态学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蓝绿空间分布特征㊂殷利华等[14]为建立蓝绿空间的科学评估方法,探讨了武汉园博园的碳汇绩效㊂然而,大部分研究缺乏碳储量层面的区域蓝绿空间规划,对蓝绿空间高比例的 双碳 目标区关注度不足,忽略其单一地类转换引起的碳储量变化,在对蓝绿空间的模型估算中,仍存在P L U S驱动因子搭配未检验其适宜性,碳密度仍采用气温降水系数修正,忽视实测数据的权威性与准确性,导致难以支撑以 双碳 目标为决策重心的城市管控等问题㊂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蓝绿空间终年稳定在85%以上,其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碳储量约占全省森林碳储量的32.67%[15],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实践区域㊂伴随城镇化快速推进, 增绿 与 增收 矛盾愈发突出㊂基于此,本文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为研究区,通过适宜性检验的驱动因子引入P L U S 模型分析2015 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预测2030年自然增长㊁蓝绿空间保护㊁城镇快速发展情景下蓝绿空间用地格局,优先选用实测数据耦合I n V E S T模型分析蓝绿空间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量化与碳储量的数值和空间关联性,验证蓝绿空间影响碳储量波动的主要驱动地类,旨在统筹推进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以碳中和为规划重心的区域层面的有效性㊂1研究区概况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图1)面积6.48ˑ104k m2,下辖漠河1市和呼玛㊁塔河2县(不含加格达奇㊁松岭㊁新林㊁呼中4区,面积1.82ˑ104k m2),东经121ʎ12' 127ʎ00',北纬50ʎ11' 53ʎ33'㊂南靠大兴安岭山脉呈浅山丘陵地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蓝绿空间454水土保持通报第44卷面积所占比例从2015年的89.93%增加至2020年96.90%㊂独特的资源禀赋使其成为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㊂图1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地形图F i g.1T o p o g r a p h y m a p o f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i n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2材料与方法2.1数据来源与处理201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选自全球30m地表覆盖(G l o b e L a n d30)数据集(h t t p:ʊw w w.g l o b a l-l a n d c o v e r.c o m/),其空间分辨率为30mˑ30m,分为耕地㊁林地㊁草地㊁水域㊁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6类㊂统一投影坐标系为WG S_1984_U T M_Z o n e_50N,严格保证分辨率和行列数一致㊂根据文献[16-17],选取贡献度较高的13个模拟驱动因子㊂5个气候环境因子:年均降水㊁气温㊁土壤类型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 t t p:w w w.r e s d c.c n/D O I),数字高程及坡度数据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 t t p:ʊw w w.g s c l o u d.c n/s e a r c h)㊂8个社会经济因子:人口㊁G D P源于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h t t p s:ʊw w w.r e s d c.c n/)(个别缺失数据根据当年各区县统计数据计算补充);到县政府驻地㊁河流㊁铁路㊁一级㊁二级㊁三级道路的距离来源于O p e n S t r e e tM a p(h t t p s:ʊw w w.o p e n h i s t o r i c a l m a p.o r g)㊂I n V E S T模型碳密度选取以实测数据为基准㊁以同研究区或同气候带同类研究内容㊁相近年份数据优先为原则,结合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下载的数据,剔除异常值,获取各地类平均碳密度数据㊂2.2基于P L U S模型的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模拟P L U S(p a t c h-g e n e r a t i n g l a n d u s e s i m u l a t i o n m o d e l)模型在M a r k o v基础上发展出精度更高的L E A S(l a n d e x p a n s i o na n a l y s i s s t r a t e g y:土地扩展分析策略)和C A R S(c e l l u l a r a u t o m a t am o d e l b a s e do n m u l t i-c l a s s r a n d o m p a t c hs e e d s:多级随机斑块种子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模块㊂在L E A S中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提取原有用地扩张,将各地类发展概率作为约束条件,利用M a r k o v计算得到的未来用地需求输入C A R S中,模拟土地利用变化[18]㊂该模型在动态模拟林地和草地斑块变化中更具适用性,对于以蓝绿空间为主体的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其模拟优势显著㊂2.2.1土地利用模型参数设定邻域权重反映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难度系数,范围为0~1,值越大则稳定性越高,发生转变概率越小㊂本文类比相似研究区前人研究成果[6-9,17,19-20],参考2015 2020年各地类扩张面积比例,得到邻域权重参数(见表1)㊂表1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邻域权重参数T a b l e1N e i g h b o r l y w e i g h t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l a n du s e t y p e s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邻域权重0.42810.08170.03490.00120.43640.01772.2.2未来土地利用情景模拟设置2015年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进入天然林全面保护新阶段,大肆开采状态有效缓解,蓝绿空间全方位管控,此前的用地转换趋势对转型发展后的研究区参考意义不大㊂因此,本文基于2015,2020年蓝绿空间土地利用数据,模拟2030年自然增长㊁蓝绿空间保护㊁城镇快速发展3种情景㊂(1)自然增长情景(S1)㊂依现行自然经济社会情况,延续2015 2020年发展趋势,借助M a r k o v计算2030年用地需求,预测蓝绿空间土地利用情况㊂(2)蓝绿空间保护情景(S2)㊂依据‘大兴安岭地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 2030年)“及‘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参数[21],保持其蓝绿空间所占比例在70%以上㊂参照同样进行 天然林保护工程 的临近研究地(吉林㊁黑龙江和内蒙古等)将林地㊁草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概率降低50%,结合 基本农田保护 将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降低30%,建设用地㊁耕地㊁草地向林地转移增加30%㊂(3)城镇快速发展情景(S3)㊂参考‘大兴安岭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 2035年)“,鼓励建设用地扩张,耕地㊁林地㊁草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概率增加20%,建设用地向其他用地(除耕地)转移概率减少20%㊂2.2.3模型精度验证通过R O C曲线验证驱动因子的搭配是否具有较好解释力[22],利用k a p p a系数554第1期高铭阳等: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和O A系数检验P L U S模型精度㊂用二元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各地类与驱动因子关系(表2)㊂R O C取值越接近1精度越高㊂经检验6种地类R O C值均大于0.700,分别为0.832,0.873,0.854,0.757,0.812, 0.869㊂驱动因子对蓝绿空间具有较好解释力,搭配具有合理性㊂基于2015年模拟2020年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分布,与实际用地对比,计算k a p p a 系数和O A系数㊂当数值超过0.7000表示模拟结果与真实情况较接近㊂经计算k a p p a系数为0.7428, O A系数为0.7973,P L U S模型模拟精度较高㊂表2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L o g i s t i c回归结果T a b l e2L o g i s t i c r e g r e s s i o n r e s u l t s o f l a n du s e c h a n g e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15t o2020驱动因子耕地B E x p(B)林地B E x p(B)草地B E x p(B)水域B E x p(B)建设用地B E x p(B)未利用地B E x p(B)坡度-1.1426*0.5824*0.1493*1.1731*0.0672*1.0798*-0.0501*0.9324*-0.0583*0.8541*0.1124*1.1295*高程-0.0028*0.9843*0.0540*1.0565*0.0371*1.0337*-0.0729*0.8428*-0.0532*0.8604*-0.0503*0.9326*年均气温0.2146*1.3581*0.0134*1.0142*-0.2179*0.7995*-0.0502*0.9324*0.0087*1.0084*-0.03070.9513年均降水-0.0034*0.9815*0.0023*1.0028*0.0512*1.0547*0.0238*1.0218*0.0434*1.0478*-0.0683*0.8496*土壤类型0.0543*1.0567*-0.0786*0.8447*-0.08930.7965-0.0613*0.8499*0.0032*1.0039*-0.03070.9529人口-0.0012*0.9985*-0.0008*0.9979*-0.0019*0.9961*-0.00240.98870.4132*1.5375*-0.0541*0.8572* G D P-0.0018*0.9965*-0.0017*0.9965*0.00211.0024-0.00290.98400.0012*1.0023*0.01641.0173到县政府距离-0.0970*0.7378*-0.0861*0.7952*0.0547*1.0568*0.0536*1.0562*0.1742*1.2343*-0.0024*0.9885*到河流距离0.0540*1.0566*-0.1325*0.7617*0.0142*1.0161*0.74531.89460.0000*1.0000*0.0014*1.0023*到铁路距离-0.0073*0.9792*0.0021*1.0025*-0.0034*0.9814*-0.68420.3214-0.0007*0.9981*0.54121.6793到一级路距离-0.0013*0.9984*0.0022*1.0025*0.0047*1.0059*0.0058*1.0061*-0.0078*0.9840*0.0136*1.0147*到二级路距离0.00331.00400.0014*1.0016*0.0507*1.0541*0.0047*1.0058*0.00611.00630.0072*1.0068*到三级路距离0.01421.01630.0036*1.0047*0.0513*1.0544*0.0031*1.0038*0.0156*1.0149*0.06801.0813 R O C值0.8320.8730.8540.7570.8120.869注:*表示结果p值通过显著性检验;B值为回归系数;E x p(B)为发生比率即地类分布概率㊂2.3基于I n V E S T模型的碳储量评估2.3.1 碳储量计算本研究采用I n V E S T模型c a r b o n模块,估算研究时段内碳储量㊂总碳储量划为4个基本碳库,包括地上生物碳库㊁地下生物碳库㊁土壤有机质碳库和死亡有机质碳库㊂公式如下:C i=C i-a b o v e+C i-b e l o w+C i-d e a d+C i-s o i l(1)C i-t o t a l=ðni=1C iˑS i(2)式中:C i为地类i的总碳密度;C i-a b o v e为地类i的地上碳密度;C i-b e l o w为地类i的地下碳密度;C i-d e a d为地类i的死亡有机质碳密度;C i-s o i l为地类i的土壤碳密度;C i-t o t a l为区域内所有地类i的总碳储量之和;S i为地类i的区域面积㊂2.3.2碳密度确定碳密度数据优先选择省内或气候带相同㊁时段邻近的实测数据,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参照以蓝绿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测结果或文献,结合黑龙江大兴安岭土壤类型,整理结果见表3[15,23-27]㊂2.4验证蓝绿空间对碳储量的主要地类驱动力2.4.1空间关联性分析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区生成的5k mˑ5k m共2673个格网,选用土地利用强度与碳储量数据链接,计算双变量全局和局部M o r a n I指数,得到4种空间聚集类型[28]的L I S A集聚图,其中高 低代表高土地利用强度和低碳储量分布聚集区,低 低㊁低 高㊁高 高类型依次类推㊂依据人类活动对各地类开发程度量化不同地类,参考已有研究划分强度等级[29],并设定:未利用地开发(1);林地㊁草地㊁水域开发(2);耕地开发(3);建设用地开发(4)㊂2.4.2数值相关性及地类驱动力分析蓝绿空间主要地类比例与碳储量经正态性检验后,验证两者数值波动是否存在共性,计算两者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P e a r s o n s r)[30],r值为正,则呈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㊂p值<0.05,则显著㊂为量化主要地类对碳储量的驱动力,判断各地类影响程度高低,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其q值[31]表示各因素对碳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取值区间为[0,1]㊂q值越大影响越大,反之越小㊂表3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碳密度参数[15,23-25,32]T a b l e3C a r b o nd e n s i t y p a r a m e t e r s i nD a x i n g a n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t/h m2土地利用类型地上碳密度地下碳密度土壤碳密度死亡有机物碳密度耕地10.1226.83147.000.00林地11.6230.24173.902.25草地8.5651.2374.602.84水域8.722.1423.010.00建设用地8.754.3827.781.16未利用地10.020.0044.790.00654水土保持通报第44卷3结果与分析3.1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3.1.12015 2020年蓝绿空间用地变化由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变化(图2)可知,2015 2020年该区蓝绿空间面积比例持续增加,新增用地以林地和水域为主,明显集聚在西北侧漠河市和塔河县周边,区政府对 天保二期 的积极响应是西北近5a 蓝绿空间面积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㊂结合土地利用变化(表4),该区蓝绿空间比例由89.83%增至96.90%㊂南侧蓝绿空间大幅增加的林地多由林区转型发展期间的草地与非蓝绿空间转入,林地㊁耕地和水域面积达蓝绿空间总转入的137.33%,1.41%, 1.96%㊂虽然草地面积减少明显,占蓝绿空间总转入面积的40.70%,但整体趋向蓝绿空间发展更完好状态㊂东南侧呼玛县作为经济和人口的重要流动区,存在一定规模的非蓝绿空间, 北南西侧多,东侧少,林草变化为主 的蓝绿空间半包围式格局已具雏形㊂图2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分布及变化F i g.2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 c h a n g e o f l a n du s e i nb l u e-g r e e n s p a c e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15t o2020表4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面积及变化T a b l e4L a n du s e a r e a a n d c h a n g e o f b l u e a n d g r e e n s p a c e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15t o2020k m2项目蓝绿空间面积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蓝绿空间面积2015年685.5048021.639088.78631.926613.12 2020年748.8754213.697253.83720.241991.70 2015 2020年63.376192.06-1834.9588.32-4621.423.1.22030年多情景蓝绿空间用地变化预测预测2030年自然增长(S1)㊁蓝绿空间保护(S2)㊁城镇快速发展(S3)多情景用地变化:2020 2030年蓝绿空间面积持续增加(图3),主要以北侧漠河市和东南侧呼玛县的林草转入为主,但土地利用结构基本不变㊂S2情景中,在商业性禁伐基础上,政策设置更倾向蓝绿空间生态养护㊂2020 2030年,林地和草地转入较其他情景显著提升(表5),分别增加5528.11, 3051.44k m2㊂南侧在快速城镇化的S3情景中仍为生态保护主导区,东南侧呼玛县在进行重点经济建设的同时,提升城市公园㊁绿道等蓝绿空间所占比例,因此较S1的蓝绿空间转入增加1124.46k m2,但城镇发展对周边生态用地的侵占导致其转入小于S2情景㊂综上所述,S2最大程度上促进现有非蓝绿空间向生态型用地转化,强化了对现存蓝绿空间的管控,使S2情景对蓝绿空间转入作用最明显,其次为S3,最次为S1㊂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在 天然林保护工程 长效惠及下,持续加强天然次生林保护与修复力度,使南侧林区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提高㊂因此,3种情景下蓝绿空间均增速较快,分别转入6627.91,8943.92,7752.37k m2,林地和草地转入情况与2015 2020年基本相同,均占蓝绿空间转入的绝对优势㊂3.2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碳储量变化分析3.2.12015 2020年碳储量变化分析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碳储量变化(图4)可知,高碳储量区主要集中在南侧大兴安岭山脉附近,低碳储量区位于东南侧非蓝绿空间所占比例较高的呼玛县周边,整体与蓝绿空间分布相似,呈 北南西侧高,东侧低,林草变化为主 的时空格局㊂北侧的漠河市与塔河县汇集大量具有转林潜力的优质草地,以不到研究区1/2的土地,分布超2/3的碳储增长面积㊂754第1期高铭阳等: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注:图例中耕表示耕地;林表示林地;草表示草地;水表示水域;建表示建设用地;未表示未利用地(耕 林为耕地转为林地,以此类推)㊂图3203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多情景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分布及变化F i g.3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 c h a n g e o f l a n du s e i nb l u e-g r e e n s p a c e u n d e rm u l t i-s c e n a r i o s c e n a r i o s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i n2030表52020 203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T a b l e5B l u e-g r e e n s p a c e l a n du s e t r a n s f e rm a t r i x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20t o2013项目2030年面积/k m2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蓝绿空间转入蓝绿空间转入占蓝绿空间转入比例/%2 m k /积面年0 2 0 2耕地444.6118.3948.0812.4742.53221.47 3.34林地215.7252772.273818.75106.32834.054974.846627.9175.06 S1情景草地53.351093.063267.7532.0565.121243.5818.76水域4.89103.0956.53540.0323.51188.022.84非蓝绿空间30.31126.8762.7129.371026.48249.26 耕地412.3899.9733.6112.6246.05192.252.15林地246.0453112.244295.17111.39875.515528.118943.9261.81 S2情景草地62.24795.612856.536.2996.413051.4434.12水域4.92102.8741.73531.3022.60172.121.92非蓝绿空间8.8511.818.251.19101.5930.10 耕地426.92137.3846.4212.8940.99237.683.07林地224.7352370.344185.12148.28842.495400.627752.3769.66 S3情景草地57.011791.342905.6135.4864.921948.7525.14水域4.3081.7759.20491.4920.05165.322.13非蓝绿空间24.74107.6835.7730.60139.30198.79注:S1,S2,S3分别表示自然增长㊁蓝绿空间保护㊁城镇快速发展情景㊂分析碳储量变化(表6)发现,5a间研究区天然林保护卓有成效,林区生态带动蓝绿空间各地类主导碳储量增长㊂2015 2020年以蓝绿空间增长为主体提升了2.3669ˑ109t,达总增量的96.52%㊂与同时期土854水土保持通报第44卷地利用变化情况相似,蓝绿空间林草地类的碳储增量占绝对优势,分别达蓝绿空间碳储增量的81.88%和18.01%,其余地类不足5%㊂相比之下,除耕地因面积减少略有降低外,蓝绿空间碳储量整体呈增长势㊂图4 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碳储量空间分布及变化F i g .4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 c h a n g e o f c a r b o n s t o c k s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r o v i n c e f r o m2015t o 2020表6 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碳储量及变化T a b l e 6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a n d c h a n g e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r o v i n c e f r o m2015t o 2020项目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蓝绿空间总计2015年面积/106t12.531158.2413.862.014.781191.422020年面积/106t12.271350.5356.162.536.621428.112015 2020年变化面积/106t-0.26192.2942.30.521.84236.69占蓝绿空间碳储量变化比例/%-0.1181.8818.010.223.2.2 2030年多情景碳储量变化及预测2020 2030年蓝绿空间碳储量变化(表7)占总增长量的90%以上,3种情景分别增加3.062ˑ107,5.046ˑ107和3.598ˑ107t㊂与蓝绿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图5),均为 西北南高,东低 态势㊂在此期间林地和草地持续主导,其他地类碳储提供量微乎其微㊂因低碳储量区的东侧呼玛县对建设用地需求较高,城镇发展水平较高,生态空间呈破碎化,故相比之下城镇发展水平较低,林草地分布广的西南北侧,一直稳定为高碳储量区㊂表7 2020 203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多情景碳储量及变化T a b l e 7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a n d c h a n g e s u n d e rm u l t i p l e s c e n a r i o s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20t o 2030年份情景项目耕地林地草地水域蓝绿空间非蓝绿空间总计2020碳储量/106t12.271350.5356.162.531421.496.621428.11S 1碳储量/106t13.701366.6769.122.621452.117.251459.362030S 2碳储量/106t14.321371.0683.952.621479.9211.141483.09S 3碳储量/106t13.481333.08108.512.401457.177.241464.712020 2030S 1碳储量变化/106t1.4316.1412.960.0930.620.6331.25占蓝绿空间碳储量变化比例/%4.6752.7142.330.2%S 2碳储量变化/106t2.0520.5327.790.0950.464.5254.98占蓝绿空间碳储量变化比例/%4.0640.6955.070.18S 3碳储量变化/106t1.21-17.4552.35-0.1335.980.6236.60占蓝绿空间碳储量变化比例/%3.36-48.50145.50-0.36自然增长情景中(S 1),具备高碳储量的林地和草地增加1.614ˑ107和1.096ˑ107t ,占蓝绿空间碳储增量的95.04%㊂蓝绿空间保护情景(S 2)下提升了蓝绿空间完整性,使得林地和草地对蓝绿空间碳储增量的贡献高达95.73%,带动部分非蓝绿空间转为生态服务型用地,使大面积天然次生林生态功能得以恢复㊂在城镇快速发展情景(S 3)中林地与草地仍为变化主体,但城镇快速发展下,非蓝绿空间的无序扩张破坏了生态用地结构,象征顶层生态的林地部分退化为草地,其碳储量减少1.745ˑ107t㊂然而前期 天保工程 的中幼龄林所占比例较高,林地碳储量大幅提升具有滞后性,其增量爆发于2020 2030阶段,带动增设的公园和绿道等蓝绿空间提供大量碳储量,整体导致S 3情景较S 1情景变化更明显㊂3种情景下,954第1期 高铭阳等: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S2碳储增量最明显,S3次之,S1最小㊂从 双碳 角度规划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应在重点保护蓝绿空间基础上辅以城镇发展策略,合理增加城市生态用地比例,进一步加强蓝绿空间和碳储量的协同发展㊂综上所述,本文结合2015 2030年蓝绿空间和碳储量分布情况,初步假设研究区碳储量变化,均以蓝绿空间中的林地和草地变化为主,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㊂图5203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多情景碳储量空间分布及变化F i g.5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c h a n g e o f c a r b o n s t o c k s u n d e rm u l t i p l e s c e n a r i o s i nD a x i n g’a n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i n20303.3大兴安岭蓝绿空间对碳储量的主要驱动地类验证3.3.1蓝绿空间与碳储量的空间相关性分析为验证碳储量高值分布区的蓝绿空间聚集情况,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土地利用强度和碳储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见图6㊂5期数据均通过显著性检验(p< 0.05,z>1.96),表现为95%置信度的明显聚类特征,双变量M o r a n I指数均<0,分别为-0.2693,-0.2374, -0.2498,-0.2591,-0.2322,证明其存在空间负相关,且结果显著,即低 高聚集现象显著存在㊂低用地强度定义为蓝绿空间的聚集,以林地㊁草地和水域聚集为主(见图6)㊂图3表明未利用地极易向蓝绿空间转化,故不作考虑)㊂研究时段内均以低 高聚集最为显著,蓝绿空间多集中在南侧大兴安岭山脉附近,形成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 碳储高值保障带 ㊂研究区整体国土空间开发程度较低,现存植被生长发育状态良好,碳储量增长趋势有长期保障㊂高 高聚集呈散点分布,且多集中在低 高聚集的周围,表明该区域虽受人为活动影响导致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但若对蓝绿空间管控合理,其对周边碳储量增长仍起一定保护作用㊂高 低聚集现象出现在林地㊁草地和水域面积所占比例较小,开发程度和蓝绿空间破碎化程度较高的东侧㊂综上所述,该区整体结构特点为低 高聚集的半包围式,蓝绿空间聚集程度与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林地㊁草地和水域分布对高碳储量聚集作用明显㊂3.3.2蓝绿空间对碳储量变化的驱动分析鉴于蓝绿空间中林地㊁草地和水域分布对高碳储量聚集作用明显,分析3种地类面积占比与碳储量变化的数值相关性,并量化各地类驱动力,验证前文假设是否成立,即林地和草地为碳储量变化的主导地类㊂将各地类与碳储量变化对比(图7),初步判断 林草叠加比例 与碳储量波动可能存在一致性,利用P e a r s o n s r进一步确认两者数值波动是否存在共性㊂在下限为0.864,上限为0.942的95%置信区间中,进行正态性分析(表8),结果表示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97,呈正相关;p=0.013,符合p<0.05,呈显著相关㊂经验证,林地和草地占比与碳储量波动呈显著正相关㊂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各地类对碳储量变化的驱动力(图7),p<0.05通过显著性检验,各地类因子按决定力q值依次为:林地(0.8973)>草地064水土保持通报第44卷(0.8142)>水域(0.7598)>耕地(0.6737)>未利用地(0.5487)>建设用地(0.3294)㊂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影响碳储量分布的主导地类依次为林地和草地,其中林地贡献率最高(达0.8973),其次是草地(为0.814 2)㊂交互产生作用最大的为林地ɘ草地(0.9151),说明研究区 林草交互 的分布及面积增减,势必影响区域碳储量大幅变化㊂综上所述,充分验证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与碳储量分布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林地和草地分别为碳储量的第一和第二驱动地类,即前文假设成立㊂图62015 203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F i g.6B i v a r i a t e s p a t i a l a u t o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15t o2010图7蓝绿空间比例与碳储量变化趋势及各地类交互作用热力图F i g.7T r e n do f s p a t i a l p r o p o r t i o no f b l u e a n d g r e e n s p a c e a n d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a n dt h e r m a lm a p s o f 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 c l a s s e s表8林地㊁草地总面积比例及碳储量相关性T a b l e8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t o t a l a r e a o f f o r e s t l a n da n d g r a s s l a n da n d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项目|偏度/标准误差||峰度/标准误差|科尔莫哥洛夫斯米诺夫(V)a夏皮洛威尔克皮尔逊相关系数s i g值(双尾)蓝绿空间面积比例/%0.6120.4900.200*0.5230.897**0.013年总碳储量/106t1.3210.4080.200*0.384注:正态检验显著性*表示真显著性的下限;皮尔逊相关性**表示在0.01水平(双尾),相关性显著㊂164第1期高铭阳等: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6e23c51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5.png)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12.31•【字号】黑政办规〔2021〕48号•【施行日期】2021.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的通知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黑龙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12月31日黑龙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黑土地是珍贵的土壤资源,黑土耕地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
我省地处东北黑土区核心区域,黑土地面积大、质量优、产能高,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6.1%。
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巩固提升我省农田系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根据《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工作成效“十三五”时期,我省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措施,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着力提升黑土耕地质量,取得较好成效。
全省黑土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3.46等,比东北黑土区高0.13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2克/千克;秸秆翻埋还田或深松地块耕层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
(一)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编制《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黑龙江省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出台《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黑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成立省市县三级黑土耕地保护推进落实工作小组,加强对黑土地保护监督考核,实现黑土地保护的法治化、制度化、长效化。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https://img.taocdn.com/s3/m/6a1b81d1aef8941ea76e0540.png)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法规类别】计划综合规定【发文字号】黑政发[2016]13号【发布部门】黑龙江省政府【发布日期】2016.04.08【实施日期】2016.04.0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黑政发〔2016〕13号)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16年4月8日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
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纲要依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今后五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导向、重要依据。
第一篇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十二五”以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科学发展、主动作为,大力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着力构建“龙江丝路带”,扎实推进十大重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第一章“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发展实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初步核算2015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83.7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8.3%。
全省重点推进建设的1462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239亿元,其中投资20亿元以上的项目52个。
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一、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比重明显提升,第二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12.6∶48.4∶39调整为17.5∶31.8∶50.7。
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印发《兴安盟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兴署办发〔2017〕67号
![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印发《兴安盟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兴署办发〔2017〕67号](https://img.taocdn.com/s3/m/803aec7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3.png)
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印发《兴安盟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正文:----------------------------------------------------------------------------------------------------------------------------------------------------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印发《兴安盟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兴署办发〔2017〕67号各旗县市人民政府,盟直各委、办、局,各事业单位:经盟行署同意,现将盟环保局编制的《兴安盟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7年8月22日兴安盟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2017年8月目录前言第一章“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2)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2)(一)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圆满完成(2)(二)水污染防治成果显著(2)(三)固体废物得到有效处置(3)(四)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开展(3)(五)机动车污染物防治取得显著成效(5)(六)核与辐射得到有效安全监管(5)(七)环保专项资金得到有效使用(6)(八)开展基础性调查,为环境监管提供依据(7)(九)环境监察有效提升(9)(十)积极推进简政放权,环保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10)(十一)环境科研取得了一定进展(10)(十二)环保产业(11)(十三)人员建设得到加强(12)(十四)环境宣传取得成效(12)第二章“十三五”面临的形势(13)一、“十二五”时期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3)(一)减排形势依旧严峻(13)(二)核与辐射安全管理(15)(三)化学品、危险废物管理(15)(四)固体废物管理(15)(五)污染防治规划(15)(六)环境监测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16)(七)环境执法形势依旧严峻(18)(八)环境评估工作难度增加(18)(九)监督管理(18)(十)环保产业(19)二、“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机遇(19)(一)社会高度关注,为环保工作迎来机遇期(19)(二)创新驱动增强,增长动力进入转换期(19)(三)经济增速换挡,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较大空间(19)(四)能源消费增速趋缓,资源能源消费进入平台期(20)(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为环保工作提供法律保障(20)三、“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20)(一)污染减排难度较大(20)(二)农村环境问题较为突出(20)(三)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提高(21)(四)加强环境监管,对基层环保工作形成新的考验(21)第三章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2)一、指导思想(22)二、基本原则(22)三、规划目标(23)四、规划指标(23)(一)总量控制目标(23)(二)环境质量目标(24)(三)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目标(24)第四章重大任务(25)一、水环境保护(25)(一)加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饮水安全(25)(二)继续施行地表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确保水质稳定达标(25)(三)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逐步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25)(四)强化化学需氧量减排,稳步推进氨氮减排(26)二、大气环境保护(26)(一)加大工程减排力度,削减主要控制污染物排放量(26)(二)采取脱硝措施,削减氮氧化物排放量(27)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27)(一)危险废物污染防治(27)(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28)(三)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28)(四)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28)四、声环境保护(28)五、生态环境保护(29)(一)着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9)(二)继续深化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提高生态文明水平(30)(三)深入推进自然生态保护,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安全(30)六、核与辐射(31)七、加强环境科研的能力建设(31)(一)加强人员学习培训与机构建设(31)(二)采取灵活的方式面对新的评估形式(31)八、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力度(31)九、环境监测(32)(一)按要求完成例行监测任务(32)(二)加强专项监测工作(32)(三)按时完成各类报告书编写工作(32)(四)做好应急监测准备工作(32)(五)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33)十、规划财务(33)(一)加大环保投入(33)(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33)十一、科技监测(33)十二、环保宣传(34)(一)强化组织领导(34)(二)强化公众参与(34)(三)完善与创新“三个机制”(35)十三、环境监管能力建设(36)(一)环境监测能力建设(36)(二)监控中心能力建设(36)(三)核与辐射能力建设(37)(四)宣教中心能力建设(37)(五)信息平台建设(37)(六)环境科研能力建设(37)十四、积极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38)第五章规划的实施与管理(39)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环境保护监管新机制(39)(一)强化各级政府的环保责任(39)(二)完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39)(三)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39)二、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监察水平,加强重点地区环境监管(40)(一)完善排污申报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40)(二)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40)(三)加强重点地区环境监管(40)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市场机制下的环保投融资机制(40)(一)扩大环保资金投入渠道(41)(二)探索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可行性(41)四、提高环境意识,完善公众参与机制(41)(一)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增强环保工作的透明度(41)(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接受群众监督(41)前言“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改善环境质量面临重大挑战与重要机遇。
黑龙江省出台生态环保“十三五”规划
![黑龙江省出台生态环保“十三五”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df0a7dd88bd63186bcebbce8.png)
56regional economies 区域 华夏映像黑龙江省出台生态环保“十三五”规划 文/王圣坤 李 健近日,黑龙江省政府印发《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全省大气PM2.5浓度较2015年下降15%,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城市每月向社会公开饮水安全状况《规划》提出,不断改善松花江流域水质,推进阿什河、呼兰河、肇兰新河、乌裕尔河、讷谟尔河等河流和大庆市及周边闭流区的综合治理,维护呼玛河、甘河、牡丹江、嫩江干流等良好水质,力争松花江干流水质国控断面稳定维持Ⅲ类。
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加强监管,地方各级政府及供水单位适时公开辖区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市级及以上城市自2016年起每月向社会公开,县级城市自2018年起每月向社会公开。
全面开展市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制定整治方案;公布全省黑臭水体名单、责任人及达标期限;重点对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七台河市、鹤岗市、绥化市等城市建成区的22条黑臭水体开展整治工作,治理情况每半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到2017年底前,市级及以上城市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到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哈尔滨市建成区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到2020年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87%《规划》提出,到2020年,哈尔滨市、七台河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比例不低于20%,双鸭山市、大庆市、牡丹江市、鹤岗市下降比例约为20%,齐齐哈尔市、绥化市达标,鸡西市、伊春市、佳木斯市、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大气质量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争取进一步改善。
到2020年,全省大气PM2.5未达标的市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较2015年下降15%,市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5年累计下降1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的平均浓度均达标。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方案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b3cbcb1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d.png)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1.28•【字号】内政办发[2012]138号•【施行日期】2012.11.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2012〕138号)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2年11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
为深入实施《规划》,推动我区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按照《规划》确定的我区的实施范围,本方案涉及内蒙古森工集团重点国有林区及地方国有林区,涵盖牙克石市、鄂温克旗、鄂伦春旗、莫旗、额尔古纳市、根河市、扎兰屯市、阿荣旗、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阿尔山市、科右前旗等11个大兴安岭林区旗县(市、区),规划区国土总面积2204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2795万人。
实施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
一、我区大兴安岭林区基本情况及面临的问题(一)林区基本情况大兴安岭位于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之间,自东北向西南逶迤纵贯千余里。
规划区11个旗县(市、区)均位于我区大兴安岭地区,林地面积155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35%,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黑桦、山杨、蒙古栎等,活立木蓄积量1001亿立方米。
区域生态环境优良,水资源丰沛,野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富集区。
(2021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公务员省考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含答案)
![(2021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公务员省考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40ed0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f3.png)
(2021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公务员省考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0题)1.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
A.发展问题B.现实问题C.具体问题2.第37题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其实质是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
3.关于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民庭某法官在庭审中对当事人所做的法律是非正式解释B.某律师在接待当事人咨询对法律所做的解释是非正式解释C.法律推理与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推理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寻求真理与真相的推理D.法律推理是一种实践理性4. 2016年北京市燃煤总量预计削减到1000万吨以内,2017年,北京将围绕将PM5浓度控制在()左右的核心目标,打响一场以PM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A.300微克/立方米B.200微克/立方米C.100微克/立方米D.60微克/立方米5.国防科工局日前印发《“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核能开发科研规划》,到2020年,我国()运行和在建装机将达到8800万千瓦。
A.火电B.水电C.核电D.风电6.2016年10月30日,中国国民党现任主席()率领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对南京、北京两地的访问行程。
A.连战B.吴伯雄C.朱立伦D.洪秀柱7.当今世界最先进、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成功投产,实现了全自动化码头从概念设计到商业运营,开创了全自动化集装箱作业的新纪元。
A.青岛港B.厦门港C.大连港D.宁波港8.新形势下,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在实践中深化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实践,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学会正确运用(),成为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
A.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B.科学方法C.实践经验9.驻村帮扶单位扶贫的首要任务是()A.制定一套帮扶计划B.确定一两个产业扶贫项目C.摸清扶贫家底D.帮助协调和争取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公文写作】黑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2019年黑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
![【公文写作】黑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2019年黑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c3f2fdedfd0a79563c1e7282.png)
黑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2019年黑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黑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2019年-2019年黑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25日上午,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陆昊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听取六起破坏经济发展环境典型案件查处情况通报,讨论《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草案)》《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讨论稿)》。
按照省委《建议》要求,省政府将启动《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会议指出,《规划纲要》要准确把握全省“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工作任务、政策措施、重大项目,把重大任务、重要指标和重要措施结合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期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编制《规划纲要》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核心,充分消化《建议》要求和部署,具体化展开。
重要发展指标有依据量化的则量化,不能量化但能定性的要做趋势性判断。
二是要注意与国家相关指标及部委政策要求相衔接。
三是扎实做好重要基础性工作,提高专业化水准,科学制定各专项规划。
四是要在写实具体项目的基础上,突出突破路径和措施。
五是要注意均衡性,使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相协调。
总结发挥好历次规划制定中的经验和做法,鲜明体现中央和省委新的要求。
发展指标要能反映重大工作、有统计依据和统计基础、具有龙江特色。
会议强调,改善发展环境事关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事关全省人民切身利益,是推动全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必要条件。
从查处这六起案件看,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还存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仍有一些干部不吸取教训、不收手。
要进一步加强全省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把有针对性的、能够触动干部内心的教育和思想引导工作摆到突出位置,让政府系统广大干部正确使用权力,从内心里抑恶扬善。
领导班子要履职尽责,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加强日常教育和监督,带好队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期研究课题申请书
一、申请课题名称
2、基本情况
课籍 贯
民 族
政治面貌
工作单位
职务/职称
研究领域
手 机
办公电话
传 真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 系 人
手 机
其他主要成员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工作单位
研究专长
学历
专业职称
三、课题负责人和其他主要成员近期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时间
四、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时间安排等,可另附页)
五、课题组所在单位意见
签字(单位公章):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