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死疲劳》中的动物书写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基于齐文化的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解析

基于齐文化的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解析

基于齐文化的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解析【摘要】莫言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其小说中的动物意象备受关注。

本文将以齐文化为主要背景,探讨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的表现及其特点。

首先介绍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和齐文化对其影响,然后分析齐文化中动物象征的特点,并结合《蛙》、《红高粱》和《生死疲劳》等作品,解析其中动物意象的深层含义。

最后探讨动物意象在莫言小说中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通过对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齐文化对其创作的重要影响。

展望未来,动物意象在莫言小说中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发展。

【关键词】莫言小说、齐文化、动物意象、象征、特点、《蛙》、《红高粱》、《生死疲劳》、变化、发展、影响、展望、文学特点、解析1. 引言1.1 介绍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以农村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

莫言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情,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

莫言的小说往往充满了暴力、性、死亡等元素,直面现实的丑陋和残酷。

他也善于运用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手法,在小说中探讨人性、命运、道德等重要命题。

莫言的文学特点包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融、对人性与社会现实的探讨、对民间生活与乡土气息的描写等。

他的小说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给人以震撼和启迪。

莫言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性思考,深受读者喜爱和尊重。

通过对莫言小说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莫言作品的独特魅力。

1.2 探讨齐文化对莫言小说的影响莫言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受瞩目,其中对动物意象的运用更是其代表作之一。

而莫言的文学创作受到了深厚的齐文化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小说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齐文化对莫言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动物象征的运用上。

齐文化中,动物象征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动物形象的塑造和运用,可以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思想。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特征与艺术魅力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特征与艺术魅力

160《生死疲劳》是莫言于2005年创作的反映历史发展及时代变化的长篇小说,莫言小说创作站在历史主义的新视野对过去的现实主义叙事进行解构,继而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通过对高密乡土地改革背景下地主西门的六世轮回讲述历史转折时期的变化发展。

莫言的《生死疲劳》在叙事特征及艺术魅力上都具有独特性,使莫言的文学创作获得了较高的文学评价。

一、《生死疲劳》的主要内容及主旨1.主要内容《生死疲劳》主要叙述了1950—2000年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历史进程,小说主要围绕农村土地的重要话题开展,借助小说主人公的视角讲述农民与土地之间的重要关系,向人们展示中国农民的坚毅品质及乐观精神。

半个世纪中生死疲劳的故事在小说中通过各种动物的眼睛及感受呈现出来,并充分展现了近半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的喧哗及浮躁,以及社会发展中艰苦蜕变的历史[1]。

小说的叙述者在每一次离开中并未远走家乡,小说借助叙述者的视角观察及体会农村的变革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及意义。

2.创作主旨《生死疲劳》是莫言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非同凡响的叙述方式相比传统的小说形式及主旨内涵存在一定差异性,创作形式更加自由,小说中更是用较为新颖的方式展现中国土地的发展历史。

莫言认为,通过动物的眼睛观看人类社会,是较为新鲜奇特的创作形式,继而产生了《生死疲劳》这部优秀的作品。

《生死疲劳》借助黑色幽默的表现形式深刻地刻画了中国乡村在土地改革后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其中包含改革与发展、暴力与历史、现实与理想等多种主题。

在这部小说中以“变形记”的形式讲述了历史的变迁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莫言以其敏锐的艺术敏感性突破了历史主义对写作的限制,表明了人生正是因为有各种贪欲继而需要与命运进行抗争的观点。

3.作品主题在《生死疲劳》中围绕主人公地主的命运这一最为重要的主线进行讲述,展现农民没有土地只能漂浮的命运。

在《生死疲劳》中莫言对地主轮回中各种动物的变形记进行描写,其中具有一定的戏谑成分,但通过动物形象打破了历史故事中的线性固定,这些动物的生活将涉及到历史的各个阶段。

从《生死疲劳》看莫言小说中的人性书写

从《生死疲劳》看莫言小说中的人性书写

一、关照生命的“悲悯”情怀 正如王德威教授所说:“现代文学有太多乡土作
家把故乡当作文学创作的蓝本,但真正能超越模拟照 映的简单技法,而不断赋予读者想象余地者,毕竟并 不多见。”[1]但在他看来,莫言笔下以“山东高密东北 乡”为中心所谱写的传奇却足以值得称叹。
这里所说的莫言笔下谱是他始终对文学怀有一种赤子之心,始终以一 种悲悯情怀来展现他对于不同时代之下“人”这一主 题的关照与关切。
而在《生死疲劳》这部作品当中,莫言就将文本搭 建、设置在中国过去近 50年的广阔历史语境当中,以 其独特的民间书写立场,关注整个民族长期以来的生 存状态。在文本当中以大环境之下的小人物的生存 立场为切入点,对历史的变迁做出全新的解构,从而 展现大环境之下人性的真实面目。
在《生 死 疲 劳 》当 中,代 表 性 的 人 物 之 一 就 是 蓝 脸。在全民加入合作社的大背景之下,蓝脸还是固执 于要单干,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一亩六分地,一个人 带着一头牛,即使众叛亲离也不放弃,成为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一个屹立不倒的“钉子户”。这种时代背景 下人物的出现,看似不可能的可能,所暗含的坚韧生 命力量,也显得尤为可贵,从中我们能够看到莫言在 进行人性书写过程中的考量。
配妻子白氏在他死后被定罪受尽折磨,这是生之苦。 蓝脸一生坚守土地,对自己的土地有一种执迷的
热爱,不惜众叛亲离,最终也只是躺在土地上亲手掘 好的坟墓中埋葬自己,受尽执念之苦。洪泰岳一生都 被裹挟在政治运动的洪流之中迷失自己,而随着时代 的变迁,发现自己终生所追求的不过是镜花水月,最 终无法接受现实,与西门金龙同归于尽,这是偏执之 苦。蓝脸与洪泰岳,他们二人都是偏执而生的疲劳之 苦的受害者。而对于贪欲来说,西门金龙无疑是其中 的代表。他原 是 地 主 西 门 闹 的 儿 子,为 了 争 取 进 步, 不惜背叛自己的亲父和养父,并在权力斗争中丧失人 性,这是贪欲之苦。

论莫言《生死疲劳》中的乡土情结

论莫言《生死疲劳》中的乡土情结
杨淮钦认为,该书通过轮回的传说故事,奇特的剖析了农村在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命运,更是探讨了生死之间的关系,该书通过魔幻现实主义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撑。
王英杰认为,莫言写作势头的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他生在民间,长在民间,并且热爱着民间,民间便是他作品滋长新生的“温床”。他从莫言乡间创作的起因分析、到莫言小说的艺术性特点、再到小说的美学特征,用三个阶段来剖析莫言的乡土气息,进而深入的对莫言进行研究。
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乡土小说就发展成为文学一个重要流派,但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创作空间被加速压榨,社会环境变得动荡不安,乡土作家们开始怀念当初那个年代。本文通过对《生死疲劳》的分析以及展示社会底层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表现出的疑虑痛苦,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认识农村并了解乡土创作中的乡土情结。研究《生死疲劳》的乡土情节与城市化进程的联系,可以让我们很好的从文学方面考虑政策的正确与否。
⑤朱凯悦:《论《生死疲劳》的文化内涵》,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民族学院,2015年,第10页。
⑥田敏:《浅议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情结》,《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⑦杨淮钦:《黑树上的新枝》,重庆:西南大学,2014年,第16页。
⑧田秀平:《论莫言小说写作的乡土意识》,《剑南文学》,2013年第6期。
五、参考文献
①阮崇友:《论莫言<生死疲劳>的乡土情结》,《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年第12期。
②胡密密:《《生死疲劳》小说中乡土语言的杂合翻译—以“第三空间”理论为视角》,《昌吉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③梁珊:《关于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研究》,《语文建设》,2016年第17期。
④张皓涵:《生命在土地间流转—以《生死疲劳》为例论莫言小说之“乡土意识》,《名作欣赏》,2016年第12期。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隐性叙事策略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隐性叙事策略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隐性叙事策略作者:周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6期摘要:莫言是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作家,是目前为止我国在文学界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而他的代表作之一《生死疲劳》,讲述的是中国农村1950年到2年这五十年中的历史,全文围绕着土地和农民间的关系话题,通过生死轮回的全过程,展现出了自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乐观、坚强的生活面貌。

本文针对莫言的《生死疲劳》,论述其中的隐性叙事策略。

关键词:莫言;《生死疲劳》;隐性叙事[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莫言是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之一,莫言自研究创作开始,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他的小说风格变化多样,莫言一直在尝试着突破自身的局限,不被任何现有的小说形式和风格所约束是莫言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而在《生死疲劳》中就有着他独特的创作特质,即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和发展进程,因此可以说研究和解读莫言的小说对研究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莫言所经历的特殊生活经历和本身所具有的创作特色,让《生死疲劳》这一小说更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可阐释的特性。

一、通过视角描述的隐性叙事在古老的传说和童话寓言中就有选择动物视角来观察世界并进行故事叙事的方式,不过莫言的《生死疲劳》通过人的灵魂进入动物体内这种独特的六道轮回方式,将动物作为主要的叙事人物之一,通过这种隐性叙事的方式,将人间的时代变迁和人性的本质清晰得展现了出来,在小说中人的记忆常常会和动物的本能相冲突,因此常常会出现任何动物的视角相互转换的场景,这也是该小说中作者的一种尝试和创新。

《生死疲劳》中的动物角色每一个都是雄性并且都是族群中的佼佼者甚至是领导者,莫言赋予了动物主角非凡的能力,不仅富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随意进入人界,而且还能听懂人言、洞察人心。

而这些动物能够具备这些能力作者在前文就做好了铺垫,如西门驴获得的比西门闹还广阔的视野,西门猪因孟婆汤失效而获得的上树、懂人言等技能,以及西门狗所获得的夜里能看见人所无法看见的能力。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隐性叙事策略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隐性叙事策略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莫言《生死疲劳》的隐性叙事策略周蕾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摘 要:莫言是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作家,是目前为止我国在文学界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而他的代表作之一《生死疲劳》,讲述的是中国农村1950年到266年这五十年中的历史,全文围绕着土地和农民间的关系话题,通过生死轮回的全过程,展现出了自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乐观、坚强的生活面貌。

本文针对莫言的《生死疲劳》,论述其中的隐性叙事策略。

关键词:莫言;《生死疲劳》;隐性叙事[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66-01莫言是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之一,莫言自研究创作开始,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他的小说风格变化多样,莫言一直在尝试着突破自身的局限,不被任何现有的小说形式和风格所约束是莫言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而在《生死疲劳》中就有着他独特的创作特质,即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和发展进程,因此可以说研究和解读莫言的小说对研究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莫言所经历的特殊生活经历和本身所具有的创作特色,让《生死疲劳》这一小说更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可阐释的特性。

一、通过视角描述的隐性叙事在古老的传说和童话寓言中就有选择动物视角来观察世界并进行故事叙事的方式,不过莫言的《生死疲劳》通过人的灵魂进入动物体内这种独特的六道轮回方式,将动物作为主要的叙事人物之一,通过这种隐性叙事的方式,将人间的时代变迁和人性的本质清晰得展现了出来,在小说中人的记忆常常会和动物的本能相冲突,因此常常会出现任何动物的视角相互转换的场景,这也是该小说中作者的一种尝试和创新。

《生死疲劳》中的动物角色每一个都是雄性并且都是族群中的佼佼者甚至是领导者,莫言赋予了动物主角非凡的能力,不仅富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随意进入人界,而且还能听懂人言、洞察人心。

而这些动物能够具备这些能力作者在前文就做好了铺垫,如西门驴获得的比西门闹还广阔的视野,西门猪因孟婆汤失效而获得的上树、懂人言等技能,以及西门狗所获得的夜里能看见人所无法看见的能力。

生死疲劳动物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生死疲劳动物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生死疲劳动物形象分析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增加。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需要不断地奔走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对于自我调节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少。

在此情况下,人们的身心疲劳程度逐渐上升,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困境不断累积,给人们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

动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难以避免地受到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其生态环境的改变、资源的匮乏,以及与人类的互动,不可避免地对动物的生存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影响。

因此,研究和分析动物在大环境、小环境和个体生活中的姿态和状态,对理解动物行为和生理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死疲劳是一种极度疲劳状态,通常在长时间的连续工作或者生活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出现。

这种状况也不仅仅存在于人类,还同样适用于动物的生活环境。

然而,对于动物生死疲劳状态的分析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动物生死疲劳状态的形象分析,进一步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身心状况,为保护动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为人类提供对于相关生命价值的思考。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动物生死疲劳状态的形象分析,探究生死疲劳状态对动物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在改善动物生死疲劳状态方面的相关方法和策略。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动物生死疲劳状态的形象分析:通过对动物在生死疲劳状态下的表情、动作、行为等进行观察和描述,分析动物在生死疲劳时所表现出的特点和变化。

2. 生死疲劳状态对动物身心健康的影响:通过对动物身心健康指标的测量和对比,分析生死疲劳状态对动物身体和心理的影响程度。

3. 改善动物生死疲劳状态的方法和策略:以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干预措施为切入点,分析对于不同动物在生死疲劳状态下的改善效果和可行性,为保护动物的生命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拟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观察法:选择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动物,结合其生活环境和特征,通过观察和记录动物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和反应,形成定性和定量的数据。

《生死疲劳》阅读感想

《生死疲劳》阅读感想

《生死疲劳》阅读感想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生死疲劳”有着自己的猜测和理解。

我想,人生在世,世间的繁琐事务可能会让人感到疲惫不堪,那么死后是否会摆脱这种疲劳呢?很可惜,我无法亲身体验死亡,也就无法确定死后的状态。

书中的主人公西门闹经历了六世轮回,这让我充满了好奇。

他在六世轮回中体验了不同的人生,这其中的故事一定非常精彩。

带着这份期待,我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驴、牛、猪、狗和结局。

我在阅读过程中一直在想,为什么没有“猴”呢?当我看完再版序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原来,在佛教中,人生经历了六道轮回,而猴属于畜生道,所以在这本书中没有出现。

第一部分以“驴折腾”为标题,故事的开篇就充满了扑朔迷离的色彩,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西门闹为何被枪毙?他在阴曹地府又经历了什么?这些疑问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更多。

在书中,对阴曹地府的描写非常生动,阎罗王、牛头马面等形象与我之前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有所不同。

阎罗王不再是满面胡须、严肃庄重的形象,而是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外貌。

牛头马面也并非一个长着牛头,一个长着马面,他们的眼睛闪烁着蓝色的光芒,无法用人间的颜色来描述。

此外,还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端给西门闹一碗馊臭的汤,声称喝下去就会忘记所有痛苦。

西门闹当然不愿意喝,他还想搞清楚自己被枪毙的原因。

在回阳间的路上,西门闹遇到了许多人,但他无法与他们打招呼,因为身边有“牛头马面”的护送。

直到回到家中,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人生百态,每个人都会有落魄的时候,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

人生的酸甜苦辣都需要我们自己去经历,只有经历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西门闹在前几世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未来的信念。

他在每一世中都努力地生活,不断地探索和成长。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自私与无私、勇敢与懦弱。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艺术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艺术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艺术作者:罗春丽,张学知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6期作者简介:罗春丽(1990-),女,湖南郴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学科(语文)研究。

罗春丽,张学知(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摘要:《生死疲劳》一部书写建国后到世纪末近五十年的长篇巨著。

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喧嚣奔放的语言、怪诞彪悍的形象,同样更离不开其独特而高超的叙事艺术,即叙事视角的跳荡,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结构的交错,作家有意识的打磨叙事技巧及其对复杂的事件与弘大场面的叙述等,这些叙事艺术的成功运用不但丰富了小说内涵,而且在塑造人物形象,审视历史,寄寓政治隐含等方面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生死疲劳》;叙事视角;叙事脉络;结构框架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4)06-0170-03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是当代文坛上的“常青树”,诺贝尔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1]。

的确,在莫言的很多小说中,都反映出了他以独特的写实主义和奇异的幻想手法描写了中国城市与农村的真实现实。

他出版的第十部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就是运用佛教六道轮回的观念,杂糅魔幻写实的手法以及作者各种高超的叙事艺术,将中国乡土“高密东北乡”近半个世纪的蜕变与悲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整部小说思想的凝结与升华,由其精湛的叙事艺术得以体现。

1新颖且独具匠心的叙事视角视角“是一部小说,或一个小说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也是“一个叙事谋略的枢纽”[2]。

它直接构成了叙述的前提,决定着叙述可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任何作者在构思小说的过程中都会对叙事视角进行精心的创作,莫言对《生死疲劳》的叙事视角即进行了精心的创作。

1.1多重视角全方位展现情感与思想的多样性翻开《生死疲劳》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动物的名字,如驴、牛、猪、狗、猴,阅读时,读者会发现它们不仅具有所有普通动物所具有的特性,而且还能感知并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这其实是莫言在叙事视角上的一种精心的创作,即动物作为小说中的一个角色,以参与者的方式带有情感地为读者叙述故事的发展,这就是内视角叙事方式。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生死疲劳》是一部长篇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作者是莫言。

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西门闹因含冤而死,经历六道轮回,最终放下仇恨,看清世间生死皆疲劳,得以投胎为人的故事。

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以驴、牛、猪的视角叙述故事,这部分描写生动有趣,同时又不乏感人至深的情节。

西门闹每次的离世都伴随着温暖和感动,他被饥民吃掉,被自己亲儿子活活打死,为救孩子溺水身亡……这三世的西门闹,悲喜交加。

喜的是,他以动物的身份风光无限,得到了世人的称赞;悲的是,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时代的洪流中变得面目狰狞,昔日的亲朋好友也变得勾心斗角,毫无人性。

小说的后半部分主要以狗、蓝解放的视角叙事,西门闹又相继投胎为狗、猴和大头孩子蓝千岁。

在这三世中,西门闹逐渐放下了仇恨,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死去,亲朋好友的离去,他渐渐感受到了生死皆疲劳的痛苦。

很多人认为这本书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前半部分关于驴、牛、猪的篇幅冗长,而后半部分却急于结尾,对猴的描写也寥寥无几。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这种写法更符合故事的设定,也更容易打动读者,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感受。

西门闹经历六道轮回,本就是为了消除仇恨、淡化记忆。

在前几世作为动物时,他已经接受了这种生活。

当他投胎为狗时,没有像以前那样产生自杀的念头,而是欣然接受。

他明白了生活的艰辛,也明白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善恶守恒。

正如西门金龙所说:“一个人做件坏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只做坏事不做好事。

”西门闹通过动物的视角,看到了亲朋好友的悲欢离合、善恶报应和生活的苦涩,他意识到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蓝脸死守着自己的土地,受尽了欺辱,最终妻离子散,但却得到了善终;蓝解放当官发财,却也未能幸免;西门金龙年轻时作恶多端,后来变得有文化、有教养、家财万贯,但最终却不幸身亡。

西门欢和庞凤凰也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生活就是这样,质能守恒。

随着仇恨的逐渐减轻,西门闹对以人的视角的记忆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后文的记述也变得越发简短。

莫言作品中的动物书写

莫言作品中的动物书写

莫言作品中的动物书写作者:朱超来源:《大观》2020年第05期摘要:在莫言的作品中,关于动物的书写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特色。

他笔下的人,不仅拥有着人的理性和智慧,同时,兽性的欲望与非理性也时常探出头来,在道德与伦理的边缘伺机而动,在时代的催化作用下,人性与兽性不断进行着博弈,在“人的世界”背后,可以隐约窥见一个“动物世界”。

文章以《生死疲劳》为例,分析莫言作品中的动物书写,解读莫言对现代人性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莫言;《生死疲劳》;动物;人性在莫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春天蜜蜂采蜜场景,此后,莫言的作品中总是喜欢描写动物,不管是数量和种类繁多动物的直接出场还是采取动物化的艺术手法,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关于动物的描写。

在《生死疲劳》中,更是直接让动物成为故事的主角来演绎一个个时代的兴衰。

著名学者张清华先生曾经说过:“在当代,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像莫言这样多地写到动物,这是莫言‘推己及物’的结果,人类学的生物学视角使他对动物的理解是如此丰富,并成为隐喻人类自己身上的生物性的一个角度。

”一、动物化的叙述视角所谓叙述视角,就是指作家看世界的独特眼光和角度,视角的不同对于作家所要叙述的文体自然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莫言的创作中,十分重视叙述视角的创新,并且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在《生死疲勞》中,西门闹经过“六道轮回”,从驴、牛、猪、狗等的角度来感受人世间的困苦与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这个过程中,莫言将以往“人”作为叙述主体的边界延伸,深入到动物的世界当中,并将人类的理性灌注于动物的兽性里,从而使我们既能倾听人的声音又能洞悉动物的想法,借此以动物的冷眼旁观反映社会历史变化。

在此同时,莫言将动物从故事中的客体转变为讲述故事的主体,这是对人类一直以来掌握话语霸权局面的反转。

在莫言的笔下,人和动物之间不再有物种的高低贵贱的区别,而是取得了暂时的平等,动物成为了人类历史的见证者和重要的历史讲述者。

论《生死疲劳》中的乡村景观书写

论《生死疲劳》中的乡村景观书写

论《生死疲劳》中的乡村景观书写作者:张之帆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8期摘; 要:本文主要借助文学地理学理论分析《生死疲劳》中西门屯相关乡村景观书写,根据乡村景观的位置、距离、方向研究,解读虚构世界中乡村景观对作家的意识形态再现。

关键词:《生死疲劳》;乡村景观;核心位置作者简介:张之帆(1983.6-),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比较文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02一、《生死疲劳》的研究现状所有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

[1]所以对事物包括文学文本的研究必然包含了空间与时间。

《生死疲劳》是莫言众多作品中广受关注的一部,近年来,针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译本的翻译研究、文学叙事研究、空间隐喻以及女性形象等领域,特别是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研究者对葛浩文的英译本产生了极大的关注。

同时,由于文化批判的空间专向,针对《生死疲劳》的空间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空间布局和叙事空间研究。

这两者分别涵盖在文化批评与叙述学中,主要内容是对物质文化客体的象征意象研究,包括地理景观、技术物品、商品等意象的呈现反映特定时期的历史痕迹和文化标志,同时也是作家的观念投射和情感寄托。

但物质客体所具有的物理特征、地理位置、距离、变化发展方向所含有的内涵并没被涵盖其中。

虚构世界中的乡村景观的地理研究有待进行。

二、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经典文学研究自2011年11月在江西南昌召开了首届文学地理学研讨会,成立了“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文学地理学。

通过探讨地理因素达到研究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创作、作品风格的影响。

[2]文学地理学的一般研究是在实证的基础上绘制或再现一个时代或地方的文学地图。

虽然大量研究者认为国内的文学地理研究偏向实证路线,更关注具体文学事件与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考证,但对中国现当代中的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中表现出的地理因素的研究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动物视角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动物视角

故事开始,西门闹转世为驴,但他自认为人,对 人世的仇恨时时控制他,即使为驴也以人的目光 体察人间、以人的思考方式来介入一切。但转世 为猪,他满足于做猪大王,关于西门闹的记忆渐 渐淡化,到转世为狗,他已得意于主席狗的身份, 狗性控制着他所有的行为。
动物轮回的特点
从莫言自己所谈的方式来看西门闹所经历的生死轮回 便是“人性—兽性—人性”式的轮回。西门闹的轮回 便是在佛性拯救下经历了一个表面上从人形淡化兽形 增强再到人形回归这样一个过程。在每道轮回中他均 有相应的动物性“看看他脸上那些若隐若现的多种动 物的表情——驴的潇洒、牛的憨直与倔强、猪的贪婪 与暴烈、狗的忠诚与谄媚、猴的机警与调皮。”与此 同时西门闹轮回视角下的人经历了从人性淡化,兽性 增强,再到人性回归这样一个过程。
莫言《生死疲劳》中动物视角下的人性批判 (主要以“驴的视角”为例进行简要阐述)
1、什么是视角?
视,即视野;角,即角度。总而言之, 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 眼光和角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
小说通过地主西门闹被镇压后经历六道轮回 先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等各种兽性十 足的动物的多维叙事视角见证了中国农民五十 多年的当代历史进程也完成了历史变迁中兽性 视角下人兽化、兽人化的人性批判。
牛的视角

西门牛兽性视角下的西门屯是牛所惧怕的一片大红 色红墙红树红大字红旗红枪红卫兵。“文革”初期 “西门屯里人都蠢蠢欲动但不知道这命如何革法” 后来西门金龙到县里去取经后才知道原来“文革” 就是“像当年斗争恶霸地主一样斗争共产党的干部” 斗支书洪岳泰、斗队长黄瞳。

人性尽失、兽性大发的西门金龙鞭挞、烙烫、 火烧家牛导致西门牛受虐身亡。这就是兽性 视角下人情不存、人性缺失、人权丧失的悲 哀。

论《生死疲劳》中的动物书写开题报告

论《生死疲劳》中的动物书写开题报告
参考文献:
[1]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1)
[2]张灵:叙述的源泉: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肢体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王者凌.胡乱:写作,遂成怪诞——解读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J].《当代作家》评论,2006(06)
[4]赵歌东:“种的退化”与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J].《齐鲁学刊》,2005(05)
六、协作单位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论文的撰写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存在困惑之处也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七、导师审核意见:
签 名:
年 月 日
八、开题小组审核意见:
开题是否通过:
开题小组专家签名:
年 月 日
九、学院审核意见:
签 名:
年 月 日
第一阶段:()年—()年() 月,仔细阅读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论文,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选题以及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阶段:()年()月—()年()月,对与选题相关的文本、研究论文进一步精度、细读,收集并归类整理相关资料,完成初稿,提交导师,进而拟定初稿的修改方案。
第三阶段:()年()月—()年()月,完成对初稿的修改,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二稿的修改。
[5]高雅静、朗文孝:«莫言小说中的动物意象»[J].《语文建设》,2014(10)
[6]刘广远:«动物小说的离言与現实存在的隐喻»[J].《小说评论》,2010(2)
[7]张伯存:《莫言的民间狂欢世界》[J], «齐含学刊»,2006(04)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要求达到的深度:
主要研究内容:摘要 ABSTRACT
二、海外研究
莫言的作品在国外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多部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生死疲劳》最大的特色就是以物为人的生命形态。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生死疲劳》正是这一特点的代表作。赵歌东的《种的退化与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认为,“种的退化”是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又是莫言创作的生命基调。在《生死疲劳》中,动物与人性的转变,发展,有着“种的退化”的一部分,但它也同样包含着人性的回归。如张灵《叙述的源泉——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在《生死疲劳》中的叙述就有民间文化的体现。

2016、4、22王苗苗 论《生死疲劳》和《牛》中“牛意象分析”

2016、4、22王苗苗 论《生死疲劳》和《牛》中“牛意象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生死疲劳》和《牛》中“牛”意象专业汉语言文学作者姓名王苗苗学号**********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指导教师隋清娥2016 年 5月教务处编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小说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表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目录摘要Abstract前言 (1)一、《生死疲劳》和《牛》中“牛”意象的文本表现 (2)二、《生死疲劳》和《牛》中“牛”意象的思想蕴涵 (4)(一)特殊时期人性的揭露 (4)(二)底层人民在特殊时期挣扎的生存状态 (8)三、《生死疲劳》和《牛》中“牛”意象的艺术价值 (10)结语 (13)注释 (14)参考文献 (15)摘要在莫言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动物描写。

它们与人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并且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为我们呈现出神秘而真实的高密东北乡。

而在这些动物中,牛作为农村重要的生产资料,在他的小说中可以说是最常见到的。

本文将从文本表现、思想蕴涵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着重解析《生死疲劳》和《牛》中“牛”的意象。

关键词: 《生死疲劳》,《牛》,“牛”意象AbstractIn Mo Yan's novels, we can see a lot of animals. Them closely linked together, and was given the rich connotation, as we present a mysterious and real densified northeast township. In these animals, cattle as an important production material in the countryside, in his novels can be said to be the most common.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life and death" and "cow" in the "cattle" and "fatigu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ext, the ideological implication and artistic value.Keywords:"Life and death" , "cattle", "cow" image引言莫言,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是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生死疲劳》读书报告

《生死疲劳》读书报告

《生死疲劳》杂谈“究竟是莫言造就了‘莫言’,还是诺贝尔造就了莫言?”这是我在看完莫言的《生死疲劳》后产生的一个问题。

看完《生死疲劳》后,我承认这是一部很伟大的作品,但却不知自己是因为作者得了诺贝尔奖而产生这样的感觉,还是真正被这部作品打动了。

不得不说,在获得殊荣后才被其他人所知的人是可悲的,尤其是那些在此之后还将继续走这条道路的人。

大多数人说不清自己究竟是因为一个人得奖了才崇敬他还是真正被他的成果所征服。

又要引用政治老师常说的话:“人在荣誉面前是会变的。

”一个人在获得的荣誉面前,容易自满,也就是大家现在所批评很多名人的“忘了老本”。

在一个人出名的时候,大家往往会跟着起哄,纷纷赞叹这个人这里好那里好,不愧是获得某某荣誉的大人物。

但若是这个大人物开始走下坡路,之前那些人中有些看得开的就开始大加批评,甚至无限贬低。

有些好面子的不愿意抽自己一嘴巴子,倒也忙帮着说什么“宝刀未老”啊,“这只是暂时的失落而已”之类的话。

但如果一个人凭借着自己的成果出了名,深入了大众心中得到赞赏,这时的他若是获得一个巨大的荣誉,人们会感到自豪。

对,是自豪。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当自己敬佩的人得到赞扬时,尽管那个人根本不认识自己,却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好像受到表扬的就是自己。

锦上添花的是,那个人也刚好就此收手归隐江湖,这时的他就能带着桂冠流芳百世。

但是世事难料啊,能先出名后拿奖的人不多,而能够及时收手的人有更是少之又少。

回到莫言身上,他是不是也是一个“可悲的人”呢?可能我们年代差的有些远,我们这一代人很少有人在他得诺贝尔奖之前看过他的作品,甚至还有很多人连这个人都没有听说过。

虽然莫言曾经也获得过大大小小的荣誉,但就是同样的作品,得了诺贝尔奖之后的评价与之前,也是相差甚远,是不是多多少少也受到了影响呢?《生死疲劳》讲的是一个叫做西门闹的地主被枪毙后,转世投胎成各种动物的故事。

说到地主,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那些压榨手底下农民的,为恶一方,也就是斗地主里的那种为了自身利益和农民阶级过不去的人。

开题报告选题现状莫言

开题报告选题现状莫言

开题报告选题现状莫言近年来,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界的一位重要作家,其作品备受瞩目和推崇。

莫言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读者的心,在世界文坛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对莫言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了解其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莫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脍炙人口。

他的代表作《红高粱》以乡村历史为背景,通过多重叙事视角,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作品通过对于个人和集体命运的叙述,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恶、欲望与道德的冲突,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探索的思考。

此外,《蛙》、《丰乳肥臀》等作品也是莫言写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以诗意的语言展示出中国社会中的人性缺陷和社会现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莫言的作品不仅关注社会现象和人性,也倾注了对于历史的思考和追忆。

他的作品中常常充满了对于中国历史的追溯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通过对农村生活、家族故事的描写,他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轻重和时间的流转。

《生死疲劳》、《蛤蟆先生传》等作品中,莫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描绘能力,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展示了乡土文化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种独特的诠释。

莫言作为中国文坛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在作品中对于社会和人性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于历史的思考和追溯,都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

他的作品既反映出当代社会的问题和现象,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给予读者了解和思考的空间。

然而,莫言的作品也引发了争议和批评。

一些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过于糟糕和琐碎,描写农村生活的方式过于夸张和负面。

但无论如何,莫言的作品无疑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写作风格还是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都对中国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而言,莫言的作品通过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注,以及对历史的思考和追溯,为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

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的思考,揭示出了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 研究背景和对象(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意义、方法和创新性
第一章、《生死疲劳》中动物的意象文本来源
(一).动物与人的精神品格—莫言生命意识的觉醒
(二).人与动物的命运—莫言生命抒写的确立
第二章、《生死疲劳》中动物意象的思想主体
(一).动物与传统文化
(二).动物与《生死疲劳》
第三章、《生死疲劳》中的动物与人性
(一).“野”与“性”—动物与人性本体论
(二).“狂欢”与“奇死”—动物与人性价值论
第四章、《生死疲劳》中人性的回归
(一).生命意识的转变
(二).生命意识转变的原因
第五章、《生死疲劳》中动物意象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一).人文魅力与人类命题
(二).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研究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和完成时间:
大学名称:
论文开题报告性质:
所在学院:
学 号:
姓 名: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开题题目:
论《生死疲劳》中的动物书写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莫言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丰厚、优质的作品,像《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一系列“爆炸性”的作品都曾令文坛大为震惊。莫言说《生死疲劳》是最能代表他自身写作手法与审美的一部作品,这是属于他自己的文学王国。莫言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动物描写,通过动物来反映人性,探讨生命,今天以《生死疲劳》为例,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从不同的方面来论述《生死疲劳》中动物的书写,系统的认识《生死疲劳》中动物与人的具体关系。
[5]高雅静、朗文孝:«莫言小说中的动物意象»[J].《语文建设》,2014(10)
[6]刘广远:«动物小说的离言与現实存在的隐喻»[J].《小说评论》,2010(2)
[7]张伯存:《莫言的民间狂欢世界》[J], «齐含学刊»,2006(04)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要求达到的深度:
主要研究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阶段:()年—()年() 月,仔细阅读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论文,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选题以及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阶段:()年()月—()年()月,对与选题相关的文本、研究论文进一步精度、细读,收集并归类整理相关资料,完成初稿,提交导师,进而拟定初稿的修改方案。
第三阶段:()年()月—()年()月,完成对初稿的修改,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二稿的修改。
参考文献:
[1]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1)
[2]张灵:叙述的源泉: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肢体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王者凌.胡乱:写作,遂成怪诞——解读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J].《当代作家》评论,2006(06)
[4]赵歌东:“种的退化”与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J].《齐鲁学刊》,2005(05)
六、协作单位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论文的撰写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存在困惑之处也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七、导师审核意见:
签 名:
年 月 日
八、开题小组审核意见:
开题是否通过:
开题小组专家签名:
年 月 日
九、学院审核意见:
签 名:
年 月 日
第四阶段:()年()月—()年()月,在完成对二稿的修改的基础上,修改三稿,并定稿。
五、现有条件及必须采取的措施:
(1)现有条件: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阅读图书馆的纸质图书、电子图书,仔细分析与整理,为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采取的措施:充分了解与熟悉学界对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加强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主动积极的向导师汇报论文情况,根据老师的指导与意见发觉论文的问题并随之修正。
二、海外研究
莫言的作品在国外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多部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生死疲劳》最大的特色就是以物为人的生命形态。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生死疲劳》正是这一特点的代表作。赵歌东的《种的退化与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认为,“种的退化”是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又是莫言创作的生命基调。在《生死疲劳》中,动物与人性的转变,发展,有着“种的退化”的一部分,但它也同样包含着人性的回归。如张灵《叙述的源泉——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在《生死疲劳》中的叙述就有民间文化的体现。
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在《生死疲劳》中,人与动物是一体的,两者的情感甚至超越人与人的情感,借着荒诞叙述庄严,会更深入的了解到莫言文学独具一格的艺术审美。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再次掀起莫言研究热潮。
一、国内研究
莫言用独具一格的叙事姿态在《生死疲劳》中,将人转换为驴、牛、猪、狗、猴子,动物是人,写动物就是写人。国内对于莫言小说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与研究,包括民间立场,比较,批评,艺术特色等,不同故事时间的交错和间离”,增强了小说的“审美冲击力和叙事移情能力。”关于莫言作品民间思想的研究,已有不少学者做出了论述。看《生死疲劳》可以充分了解王者凌分析的莫言小说中的“怪诞”,张军论述了莫言小说中的“反讽”,同时《生死疲劳》又以神话思维读者的视野在历史与现实中自由变换。刘广远的《动物小说的离言与現实存在的隐喻》间接阐明了《生死疲劳》就像一场感觉的艺术盛宴,无处不在的感觉将小说的显性和隐形意蕴全部呈现在面前,但又异常的变幻莫测。《生死疲劳》也有着美学审视与人物形象的把控,将人与动物紧密结合,独到的美学观,在书中人化为动物经过不对断的转世,来达到对人性的了解与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