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细菌、真菌的分类
菌分类 细菌 霉菌 真菌
菌是生物界中一个广泛的类群,包括细菌(Bacteria)、霉菌(Mycota)和真菌(Fungi)。
它们在形态、生理和遗传特征上存在一些重要的区别。
1. 细菌(Bacteria):
- 细菌是微生物中最简单的一类有机体,构建了生命的三个域之一,即细菌域。
- 细菌单细胞结构,其细胞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常常呈现出球形、杆状或螺旋形状。
- 细菌具有单细胞有机体的特点,其遗传物质为环状DNA,位于胞质中。
2. 霉菌(Mycota):
- 霉菌是一类真核生物,通常以多细胞的菌丝体形式存在。
它们在真核生物的分类中属于一个界(真菌界)。
- 霉菌的菌丝体是由细长的丝状细胞构成,可以在土壤、空气、水中生长繁殖。
- 霉菌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生态角色,有些霉菌可作为食物、发酵剂,也有一些霉菌具有药用或毒素产生能力。
3. 真菌(Fungi):
- 真菌是一类多样化的真核生物,属于真菌界,包括了很多不同的物种,如蘑菇、酵母菌等。
- 真菌的细胞结构类似霉菌,也是由菌丝体或单细胞组成。
- 真菌在自然界中具有多种生态功能,既可以是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也可以是共生者,与其他生物共生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关于这三个类群的简单分类介绍。
在每个类群中,都存在着广泛的多样性和复杂的分类体系。
科学家们在对这些生物进行研究和分类时,都需要考虑到它们的不同特征和遗传信息。
八年级(上)生物:真菌
环境恶劣,孢子生殖
1、显微镜下看到某霉菌的直立菌丝的顶端呈扫帚状结
构,这种霉菌是( A )
A、青霉 B、 酵母菌 C 、曲霉 D、 毛霉
2、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真菌是( C )
A、黄曲霉 B、香菇 C、酵母菌 D、平菇
3、下列哪项不是真菌的主要特征( D )
A、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B、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的个体
C、体内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D、都是单细胞个体
平菇 花菇
金针菇 香菇
木耳 草菇
银耳 猴头菇
竹荪 灵芝
杏鲍菇 毒蘑菇
青霉 曲霉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三节 真菌
பைடு நூலகம் 一、真菌的分类
大型真菌 如:蘑菇、木耳 多细胞
小型真菌 如:霉菌(青霉、曲霉) 真 菌
单细胞 如:酵母菌
一、真菌的结构
1、多细胞大型真菌——蘑菇
菌褶
菌盖 子 实 体
菌柄
菌丝
2、多细胞小型真菌——青霉
青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
2、多细胞小型真菌——青霉
孢子 (生殖细胞) 直立菌丝
营养菌丝 (吸收有机物)
2、多细胞小型真菌——曲霉
孢子
直立菌丝
营养菌丝
观察与思考
青霉与曲霉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共同点?
青霉
曲霉
观察与思考
相同点
1.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的? 多细胞 2.菌体都是由____菌__丝____组成。 3.直立菌丝顶端都生有许多__孢__子____。
不同点
孢子的排列
青霉: 呈__扫__帚___状,青绿色; 曲霉:呈_球__或放射__状,红、黄、黑、褐、绿。
简述我国病原微生物分类情况
简述我国病原微生物分类情况我国病原微生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多个大类,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原生动物等。
下面将对每种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1.细菌: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可以存在于自然界的空气、水、土壤、植物和动物体内等各种环境中。
它们可以被分为五个主要类别: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厚壁菌、拟杆菌和放线菌。
在我国,一些常见的病原细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鼠疫杆菌等,它们可以引起人们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如肺炎、腹泻等。
2.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寄生于细胞内进行繁殖。
根据病毒的核酸类型,病毒可以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大类。
在我国,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它们可以引起人们各种呼吸道、消化道、性传播等疾病。
3.真菌:真菌是一类真核微生物,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和水中。
根据真菌的生活形态,真菌可以分为酵母菌和菌丝菌两大类。
在我国,常见的病原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皮肤癣菌等,它们可以引起人们的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和皮肤癣等。
4.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依靠其他生物寄生而生活的生物。
它们可以寄生在人体的不同器官中,如肠道、肝脏、血液等。
在我国,一些常见的病原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血吸虫等,它们可以引起人们的寄生虫病,如蛔虫病、钩虫病和血吸虫病等。
5.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体和土壤中。
根据原生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细胞结构,原生动物可以分为滑动型和胞内型两大类。
在我国,一些常见的病原原生动物包括阿米巴原虫、银屑病虫等,它们可以引起人们的原虫病。
总体而言,我国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包含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原生动物等。
这些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侵入人体,并引起各种不同的感染和疾病。
因此,在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过程中,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真菌和细菌分类依据
真菌和细菌分类依据
真菌和细菌的分类依据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生理特性、遗传物质以及生态习性等方面的差异。
1. 形态特征:真菌通常具有分枝状或丝状的结构,如菌丝、孢子等,而细菌则通常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球形或杆状的结构。
2. 生理特性:真菌一般需要氧气来生长繁殖,而细菌则可以在缺氧环境下生存;真菌对营养要求较高,需要有机物质作为碳源和能源,而细菌可以利用无机物质进行代谢。
3. 遗传物质:真菌和细菌的基因组结构和组成也有所不同,例如真菌的染色体比细菌大且复杂,而且含有更多的重复序列。
4. 生态习性:真菌通常生长在土壤、植物表面、动物体内等环境中,而细菌则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环境中,包括水体、土壤、空气、人体等。
基于以上特征,科学家们将真菌和细菌分为不同的门类、纲、目、科、属、种等级别,以便于研究和应用。
病原学特点
病原学特点病原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及其引起的疾病的科学,是医学和生物学的重要学科。
病原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特征、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感染机制等。
下面将介绍病原学的一些特点及相关参考内容。
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多个类别。
各类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特点以及相关的参考内容如下:- 细菌: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形态各异。
常见的细菌病原有结核杆菌、沙门氏菌等。
主要参考内容包括《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手册》、《细菌学》等。
- 病毒:病毒是非细胞的微生物,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常见的病毒病原有流感病毒、艾滋病毒等。
主要参考内容包括《病毒学》、《病毒学原理》等。
- 真菌: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
常见的真菌病原有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等。
主要参考内容包括《真菌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等。
-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依赖于宿主生物进行生活和繁殖的微生物。
常见的寄生虫病原有疟原虫、血吸虫等。
主要参考内容包括《寄生虫学》、《感染相关的寄生虫》等。
2.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具有一系列生物学特性,如生长速度、营养需求、致病能力等。
相关参考内容如下:- 《医学微生物学》一书中有关于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的介绍。
- 国内外的微生物学杂志中,常有关于病原微生物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
3.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传播,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食物水源传播等。
相关参考内容如下:- 《传染病学》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 卫生部发布的关于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指南中,详细描述了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4.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通过不同的途径感染宿主,引起相应的疾病。
相关参考内容如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程》一书中有关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机制的介绍。
- 医学研究期刊中,常有关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机制的研究成果发表。
综上所述,病原学的特点是研究病原微生物及其引起的疾病的科学,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感染机制等方面。
微生物的分类方法
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多种类型。
为了便于研究和分类微生物,科学家们使用了多种分类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微生物分类方法。
一、分类方法的发展概述微生物分类方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拉特内尔系统。
他通过观察和描述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将微生物分为三个大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
之后,人们发现微生物还包括病毒等特殊类型,为了更准确地分类微生物,不断有新的分类方法被提出。
基于形态特征的分类方法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细菌可以根据形状(球形、杆状、螺旋形)、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分类。
真菌可以根据菌丝形态、子实体的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分类。
原生动物可以根据鞭毛、纤毛、假足、鳞片等结构特征进行分类。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直观、简单,但有时不够准确,因为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可能存在相似的形态特征。
生物化学分类方法利用微生物在生化反应上的差异进行分类。
细菌可以根据其对不同营养源的利用能力、产气能力、氧需求、酶活性等生化特征进行分类。
真菌可以根据其对碳源和氮源的利用能力、酶的产生能力等生化特征进行分类。
利用生化方法可以确定微生物的代谢途径、生态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的功能和特性。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基于遗传特征的分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分类。
该方法利用微生物的基因组DNA序列进行分类。
通过序列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可以确定不同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常用的是16SrRNA基因,这个基因片段在细菌和原生动物中普遍存在。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准确地确定一些微生物属于哪个科、属和种。
利用微生物的免疫学特性进行分类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通过检测微生物产生的抗原和体液抗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将微生物分成不同的免疫血清型,进而进行分类。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诊断。
例如,人们常用血清学方法来鉴别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种类。
总结起来,微生物的分类方法有形态特征、生物化学特征、遗传特征和免疫学特征等。
兽医微生物学重点知识
1、细菌的分类(三菌四体一病毒): 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病毒细菌的大小用μm表示,病毒的大小用nm表示细菌的形态比较简单,有球状、螺旋状、杆状三种基形态球菌的排列情况: 链球菌、双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细菌细胞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2、细胞壁:位于细菌细胞的外围,是一层坚韧而具有一定弹性的膜状结构。
用革兰染色法染色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
①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15-18nm,其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此外还有磷壁酸,多糖,蛋白质等。
磷壁酸是革兰阳性菌特有的成分,是特异的表面抗原。
②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10-15nm,但结构较复杂。
除含有1~2层的肽聚糖结构外,还有外膜和周质间隙。
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是维持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菌耐受低渗环境。
还具有阻挡有害物质进入菌体、维持菌体内外离子平衡、参与菌体的正常分裂等作用。
并与细胞的致病性,抗原性、对噬菌体与药物的敏感性及革兰染色特性的密切相关。
3、原生质体: 革兰阳性菌经溶菌酶和青霉素处理后,可完全除去细胞壁。
形成仅由细胞膜包住细胞质的菌体原生质球: 革兰阴性菌经溶菌酶等作用,仅能去除细胞壁内层的肽聚糖,形成仍有外膜层包裹的菌体细菌L型: 指细菌自发或经诱导剂诱导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4、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胞、S层①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的外周产生一层包围整个菌体、边界清楚的黏液样物质,称为荚膜夹膜具有保护细菌的功能,可抵抗动物体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抗体的作用,也常是营养物质的储藏和废物的排出之处②鞭毛: 多数弧菌、螺菌,许多杆菌,个别球菌的菌体表面长出的一至数十根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是细菌是运动器官,其显微结构由基体、鞭毛钩和鞭毛丝三个部分构成③菌毛: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菌体上生长的一种比鞭毛短的毛发状细丝,称为菌毛④芽胞:某些革兰阳性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休眠体,称为芽胞。
八年级上册生物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生物菌知识点生物是我们必修的科目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许多有趣的知识点。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菌类。
1. 菌类的分类菌类是生物界的一个重要分类群体,他们包括了细菌、真菌和放线菌。
其中,我们最为熟知的是细菌和真菌。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们体形微小,只有几微米的大小,但是数量极多,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它们可以通过分裂繁殖,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基因变异获得不同的特性。
真菌则是一种多细胞生物,它们通常是由许多细胞形成的菌丝体,菌丝体之间可以相互交织和融合。
真菌可以通过子实体或者芽孢等方式进行繁殖。
2. 菌类的生命特性菌类的生命特性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细菌产生的乳酸、酸奶、啤酒等。
但是,菌类还有许多其他的特性,比如:(1) 细菌可以在很广泛的环境下生存,包括高温、低温、高压、低压等等,它们的适应性非常强;(2) 真菌则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别,包括耳霉、酵母菌、霉菌等等,每种真菌都有自己的特性和用途;(3) 菌类在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它们可以分解废物、制造肥料、帮助植物养分吸收等等,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持是非常有益的。
3. 菌类的危害菌类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也有一些危害。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
细菌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比如肺炎、指关节炎、细菌性痢疾等等。
这些疾病都非常危险,需要及时治疗。
真菌感染则比较常见于皮肤和头发,比如痤疮、灰指甲等等。
这些疾病通常不会引起生命危险,但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
4. 菌类的应用菌类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比如:(1) 细菌可以制造酸奶、乳酸菌等食品,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2) 真菌则可以制造黄酒、啤酒等饮品,也可以制造面包、酸奶等食品;(3) 另外,菌类还可以用于制造药品、制造肥料、制造生物燃料等等,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5. 结语总的来说,菌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群体,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特性和应用,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们,保证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简述微生物分类
简述微生物分类
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和病毒等。
根据其形态、生活方式、代谢特点和遗传特征等不同方面,微生物可以被分类为以下几类:
1. 细菌(Bacteria):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可以是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细菌具有细胞壁,其中一部分细菌有荚膜。
细菌可以根据它们的形态、染色性质、代谢特征和生活环境等进行分类。
2. 真菌(Fungi):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生物,包括了酵母菌和菌丝菌等。
真菌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构成,具有细胞核和细胞质。
真菌可以通过孢子传播,具有吸收性营养。
3. 藻类(Algae):藻类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微生物,具有类似植物的特征,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藻类可以根据其细胞结构和营养方式进行分类。
4. 病毒(Virus):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具有遗传物质(DNA或RNA)包裹在蛋白质的壳中。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感染宿主并引起疾病。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微生物的分类,如原生动物、古菌等。
这些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生活方式和遗传特征等不同特点而被归为不同的类别。
微生物分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微生物的特征和功能,进而对其进行研究和利用。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某种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这些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分类。
1. 病毒:病毒是核酸与蛋白质组成的微小颗粒,不能自行繁殖和生长,必须寄生于细胞内使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进一步感染其他细胞。
病毒的种类很多,包括DNA病毒、RNA病毒、复制时转录病毒和反转录病毒等。
2.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原核生物,一般在寄居体表或者内部生长繁殖。
细菌种类众多,形态多样,不同的细菌形态和繁殖习惯决定了它们所引起疾病的不同状态。
3.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包括丝状真菌、酵母菌等。
真菌靠生长分裂繁殖,能够感染皮肤、黏膜、内脏等不同部位,引起真菌感染性疾病。
4.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的生物,包括原生动物、扁虫、索虫、吸虫等。
寄生虫靠侵入宿主体内进行代谢或生殖活动,引起感染性疾病。
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史和寄生方式,可以将寄生虫分为原生动物、单细胞原虫、多细胞寄生虫等。
总之,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分类方式,研究这些特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细菌、真菌
06
细菌与真菌的比较
形态比较
细菌形态多样,有球形、杆形、螺旋形等,大小通常在 0.5-10微米之间。
真菌的形态则更加多样,包括单细胞、多细胞和丝状体等 ,大小通常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之间。
功能比较
细菌多数为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同时也有一些细菌是生 产者或寄生者。
真菌则多数为分解者,也有一些是生产者或寄生者,如酵母菌等。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 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研 广泛分布,参与多种生 究细菌和真菌提供了更 态过程,如分解有机物、 深入的观察手段,如共 形成土壤和与其他生物 聚焦显微镜、超分辨显 共生等。它们也对人类 微镜和活体显微镜等技 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 术的应用,有助于揭示 响,如食品发酵、生物 生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 防治和药物生产等领域。 动态变化。
大型真菌在食品和医药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们可以食用,如香菇、木耳等;同时也可以药用, 如灵芝等具有滋补强身、治疗疾病的功效。此外,大型真菌还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领域。
05
真菌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壁
01
细胞壁是真菌细胞的最外层结构 ,由多糖、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具有保护细胞和维持细胞形态的 作用。
02
细胞壁的厚度和成分因真菌种类 而异,某些真菌的细胞壁还含有 色素或晶体。
细胞膜
细胞膜是真菌细胞的边界,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控制物质 进出细胞。
细胞膜上含有多种酶和受体,参与细胞代谢和信号转导等过 程。
线粒体与核区
线粒体是真菌细胞内的能量工厂,负 责氧化磷酸化,为细胞提供能量。
核区是真菌细胞的遗传物质储存和复 制的场所,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活 动。
营养循环
细菌和真菌参与营养循环,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如氮气和 磷等,为植物和其他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
微生物分类
微生物分类
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多种类型。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健康。
对微生物进行分类是对它们进行科学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利用微生物资源。
1. 细菌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一般包括在原核生物中。
根据细菌的形态、代谢方式和环境特点,可将细菌分类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指细菌细胞在革兰氏染色中染色后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指细菌细胞在革兰氏染色中染色后呈粉红色。
此外,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程度,也可以将其分为厌氧菌和需氧菌等不同类型。
2. 真菌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微生物,其细胞壁富含壁脂多糖,具有真核细胞核。
真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两大类。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常见的有酿酒酵母和贝克曼酵母等;霉菌是多细胞真菌,以生长在有机物上的菌丝体为特征。
3. 原生生物
原生生物是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中间类型,其细胞结构简单,无细胞壁,同时也缺乏真核细胞核。
原生生物包括原生动物和原生植物两个界,常见的有隐孢子虫和原生质虫等。
4. 病毒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由核心蛋白质衣壳和核酸组成。
病毒依靠寄生于宿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繁殖,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
病毒根据其核酸类型和外壳结构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综上所述,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四大类,每类微生物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通过对微生物的分类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生物特性、生长环境和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助于合理利用微生物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正确分类和命名微生物对于研究其特性、功能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一、微生物的分类1. 界(kingdom):微生物可以分为五个界,即细菌界(Bacteria)、病毒界(Viruses)、真菌界(Fungi)、古细菌界(Archaea)和原生动物界(Protista)。
2. 门(phylum):每个界包含若干个门,用于进一步细分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3. 纲(class):门下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纲,纲是进一步划分微生物种类的方式之一。
4. 目(order):在纲下,进一步的分类单位是目,用于确定微生物之间的更具体的关系。
5. 科(family):目下面是科,科是微生物分类中的一个重要单位,进一步细化了微生物的分类。
6. 属(genus):科下面是属,是对微生物进行更为具体的分类。
7. 种(species):最具体的分类单位是种,常以拉丁学名表示,包含科学名称和命名者的缩写。
二、微生物的命名规则1. 拉丁化命名:微生物的种命名通常使用拉丁学名,以便在不同语言之间保持一致。
2. 属名+种加词:微生物的种名通常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种加词通常是为了描述或特指某种微生物,或者以某个人的名字命名。
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其中“Escherichia”是属名,而“coli”是种加词。
3. 学名缩写:在科学文献中,为了方便引用,可以使用微生物的学名缩写,通常是属名的首字母缩写加上种加词的首字母缩写。
例如,大肠杆菌的学名缩写为E. coli。
4. 命名者的缩写:在微生物的拉丁学名中,通常会包含命名者的缩写,以表明该微生物是由哪位科学家首次发现并命名的。
5. 国际命名规则:微生物的命名受到国际命名规则的约束,以确保命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案例分析以细菌为例,某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菌,并决定对其进行分类和命名。
真菌分类
亦称“丝状菌”。属真菌。体呈丝状,丛生,可产生多种形式的孢子。多腐生。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根霉、毛霉、曲霉和青霉等。霉菌可用以生产工业原料(柠檬酸、甲烯琥珀酸等),进行食品加工(酿造酱油等),制造抗菌素(如青霉素、灰黄霉素)和生产农药(如“920”、白僵菌)等。但也能引起工业原料和产品以及农林产品发霉变质。另有一小部分霉菌可引起人与动植物的病害,如头癣、脚癣及番薯腐烂病等。
白地霉(Geotrichumcandidum)
属真菌。菌落平面扩散,组织轻软,乳白色。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时,断裂成圆柱状的裂生抱子。菌体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8℃。常见于牛奶和各种乳制品(如酸牛奶和乳酪)中;在泡菜和酱上,也常有白地霉。可用来制造核苦酸、酵母片等。
抗生菌
亦称“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颉)抗菌”。能抑制别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别种微生物的一些微生物。其中有的能产生抗菌素,主要是放线菌及若干真菌和细菌等。如链霉菌产生链霉素,青霉菌产生青霉素,多粘芽抱杆菌产生多粘菌素等。
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
或亦称“白色假丝酵母”。一种呈椭圆形、行出芽繁殖的假丝酵母。通常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肠道、上呼吸道等处,能引起鹅口疮等口腔疾病或其他疾病。
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
半知菌类,黄曲霉群的一种常见腐生真菌。多见于发霉的粮食、粮食制品或其他霉腐的有机物上。菌落生长较快,结构疏松,表面黄绿色,背面无色或略呈褐色。菌体由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营养菌丝具有分隔;气生菌丝的一部分形成长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产生烧瓶形或近球形的顶囊,囊的表面产生许多小梗(一般为双层),小梗上着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顶囊、小梗和分生孢于合成孢子穗。可用于生产淀粉酶、蛋白酶和磷酸二酯酶等,也是酿造工业中的常见菌种。近年来,发现其中某些菌株会产生引起人、畜肝脏致癌的黄曲霉毒素。早在六世纪时,《齐民要术》中就有用“黄衣”、“黄蒸”两种麦曲来制酱的记载,这两种黄色的麦曲,主要由黄曲霉一类微生物产生的大量孢子和蛋白酶、淀粉酶所组成。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其致癌力是奶油黄的900倍,比二甲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能力大75倍,比3,4苯并芘大4000倍.它主要诱使动物发生肝癌,也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癌症.
初中生物细菌真菌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生物细菌真菌知识点归纳总结细菌和真菌是生物界中非常重要的两类微生物。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对于初中生物学的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细菌和真菌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初中生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的生物概念。
一、细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 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属于原核生物。
其细胞没有真核膜,无细胞器,遗传物质以单环状DNA存在于细胞质中。
2. 细菌的形态多样,可以是球状、杆状、螺旋状等。
3. 细菌具有独立的代谢能力,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者获得他人的有机物来获取能量。
4. 细菌在分布上广泛存在,可以生活在土壤、水体、空气中,也可以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
二、细菌的分类:1. 根据形态分类:细菌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2. 根据代谢方式分类:细菌可以分为厌氧菌和需氧菌。
3. 根据对染色剂的反应分类:细菌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三、细菌的功能和作用:1.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氮细菌可以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
这对于生态系统的氮循环至关重要。
2. 细菌的某些种类可以分解有机物,起到分解和循环的作用。
3. 细菌有助于人体健康,例如肠道中的某些细菌有助于食物消化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4. 然而,某些细菌也会引起疾病,如结核杆菌引发结核病。
四、真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 真菌是一类生物,属于真核生物。
与细菌不同,真菌的细胞具有真核膜,含有细胞器,遗传物质以线状DNA存在。
2. 真菌的体型多样,有单细胞的酵母菌和多细胞的菌丝体两种形式。
3. 真菌靠吸收有机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
五、真菌的分类:1. 根据营养方式分类:真菌可以分为营养器和寄生器。
2. 根据生殖方式分类:真菌可以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六、真菌的功能和作用:1. 真菌是自然界中重要的分解者,可以分解植物的残体和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2. 真菌在食品行业中有重要的应用,如面包发酵中使用的酵母菌。
3. 真菌也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感染疾病,如白色念珠菌引发的念珠菌病。
细菌和真菌知识点总结
细菌和真菌知识点总结一、细菌的基本概念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其大小介于0.2至2微米之间。
细菌的形态各异,有的呈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
细菌可以通过二分裂进行繁殖,繁殖速度快,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二、真菌的基本概念真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通常是由丝状菌丝体构成。
真菌包括了很多种,如霉菌、酵母菌等。
真菌的细胞壁含有壳多糖,可以通过孢子进行繁殖。
真菌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见,它们可以生长在土壤、植物、动物体表等环境中。
三、细菌和真菌的分类1. 细菌的分类细菌根据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不同形态。
另外,细菌根据不同的生长环境,可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等不同类型。
2. 真菌的分类真菌包括了很多种类,主要分为霉菌和酵母菌两大类。
霉菌具有多核菌丝体,通常生长在土壤中;酵母菌则是单细胞真菌,通常发酵产酒面包。
四、细菌和真菌的生物学功能1. 细菌的生物学功能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物学功能非常丰富,首先它们是分解细胞残骸及有机物的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土壤层生成提供养分。
另外,一些细菌还可以合成一些维生素和抗生素,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2. 真菌的生物学功能真菌在自然界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具有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对土壤的有机质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真菌还可以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帮助植物吸收土壤养分。
五、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的影响1. 细菌对人类的影响细菌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是其致病性。
有些细菌可以引发人类的传染病,如痢疾、结核病、霍乱等,因此对细菌的预防和控制显得十分重要。
而另一方面,细菌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医药行业等领域,如乳酸菌、酵母等。
2. 真菌对人类的影响真菌对人类的影响也是双重的。
有些真菌可以引发人类的真菌病,如念珠菌病、白癣等,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
同时,真菌也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饮料等领域,如青霉素、啤酒酵母等。
六、细菌和真菌的应用1. 细菌的应用细菌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细菌真菌概述
第二章
细菌
4)菌毛:多数G-菌和少数 菌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比鞭毛更细、 )菌毛:多数 菌和少数 菌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比鞭毛更细、 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比鞭毛更细 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下才可以观察到。成分为蛋白质。 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下才可以观察到。成分为蛋白质
第二章
细菌
三、观察细菌形态结构的方法
细菌、真菌的概述
-------常见细菌、真菌的介绍
第一章 微生物的定义
一群
概述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地球上的物种估计有200多万种,其中微生物就占到10万 种,而且其数目不断增加(已知微生物紧10%,已经利用 的只占已知的1%)
第一章 概述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微生物的结构和组成
真菌:霉菌、酵母菌 真核细胞型: (完整的细胞核和细胞器) 藻类: 原虫: 细菌 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 克次体、螺旋体 放线菌 非细胞型: (无细胞结构) 病毒
作用 鉴别细菌对氧气 的需要程度 判断细菌是否有 鞭毛(运动性) 鉴别细菌的 重要依据
固体培养基
第二章
细菌
菌种
来源
金黄色葡萄球 无处不在,空 气、水、灰尘 菌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溶血性链球菌 大肠埃希菌
及人和动物的 排泄物
第二章
细菌
六、微生物限度检测中常检测的五种致病菌 沙门氏属菌( 沙门氏属菌(Salmonella ) 1、来源 、
1)单球菌:分裂后的细胞分散而单独存在的球菌. 单球菌:分裂后的细胞分散而单独存在的球菌 单球菌
2)双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且分裂后不分离而是连在一起、成对生存。 )双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且分裂后不分离而是连在一起、成对生存。
细菌分类表
细菌分类表本表以LPSN网站原核生物分类的权威杂志IJSEM的分类系统,同时参考NCBI Taxonomy,但目前其它中文维基分类表可能依照其它标准,请注意其区别。
中文名称采用惯例(包括网上搜索途径)以及拉丁名直接意译,部分参考《细菌名称》第二版,拉丁文意译参考原核生物名称(英文)网站。
翻译问题欢迎在原文中添加或者在讨论页中提出。
本表列到属级。
后面带*者为尚未被IJSEM杂志确认的分类。
参见:细菌。
目录[隐藏]1 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1 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1.2 全噬菌纲(Holophagae)2 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高G+C革兰氏阳性菌)2.1 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3 产水菌门(Aquificae)3.1 产水菌纲(Aquificae)4 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1 拟杆菌纲(Bacteroidetes)4.2 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4.3 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a)4.4 纲未定5 衣原体门(Chlamydiae)5.1 衣原体纲(Chlamydiae)6 绿菌门(Chlorobi)6.1 绿菌纲(Chlorobia)7 绿弯菌门(Chloroflexi)7.1 厌氧绳菌纲(Anaerolineae)7.2 暖绳菌纲(Caldilineae)7.3 绿弯菌纲(Chloroflexi)8 产金菌门(Chrysiogenetes)8.1 产金菌纲(Chrysiogenetes)9 蓝藻门(Cyanobacteria)9.1 蓝藻纲(Cyanobacteria)10 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10.1 脱铁杆菌纲(Deferribacteres)11 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11.1 异常球菌纲(Deinococci)12 网团菌门(Dictyoglomi)12.1 网团菌纲(Dictyoglomi)13 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13.1 纤维杆菌纲(Fibrobacteres)14 厚壁菌门(Firmicutes)(低G+C革兰氏阳性菌)14.1 芽孢杆菌纲(Bacilli)14.2 梭菌纲(Clostridia)14.3 热石杆菌纲(Thermolithobacteria)15 梭杆菌门(Fusobacteria)15.1 梭杆菌纲(Fusobacteria)16 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16.1 芽单胞菌纲(Gemmatimonadetes)17 黏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17.1 黏胶球形菌纲(Lentisphaerae)18 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18.1 硝化螺旋菌纲(Nitrospira)19 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19.1 浮霉菌纲(Planctomycetacia)20 海绵杆菌门(Poribacteria)*21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1.1 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21.2 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21.3 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21.4 ε-变形菌纲(Epsilonproteobacteria)21.5 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22 螺旋体门(Spirochaetes)22.1 螺旋体纲(Spirochaetes)23 柔膜菌门(Tenericutes)23.1 柔膜菌纲(Mollicutes)24 热脱硫杆菌门(Thermodesulfobacteria)24.1 热脱硫杆菌纲(Thermodesulfobacteria)25 热微菌门(Thermomicrobia)25.1 热微菌纲(Thermomicrobia)26 热袍菌门(Thermotogae)26.1 热袍菌纲(Thermotogae)27 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27.1 丰祐菌纲(Opitutae)27.2 疣微菌纲(Verrucomicrobiae)28 门未定28.1 纤线杆菌纲(Ktedonobacteria)[编辑] 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编辑] 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1. 酸杆菌目(Acidobacteriales)1. 酸杆菌科(Acidobacteriaceae)1. 酸杆菌属(Acidobacterium)2. (Edaphobacter)3. (Terriglobus)[编辑] 全噬菌纲(Holophagae)1. 石鳖杆菌目(Acanthopleuribacterales)1. 石鳖杆菌科(Acanthopleuribacteraceae)1. 石鳖杆菌属(Acanthopleuribacter)2. 全噬菌目(Holophagales)1. 全噬菌科(Holophagaceae)1. 地发菌属(Geothrix)2. 全噬菌属(Holophaga)[编辑] 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高G+C革兰氏阳性菌)[编辑] 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1. 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1. 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1. 酸微菌亚目(Acidimicrobineae)1. 酸微菌科(Acidimicrobiaceae)1. 酸微菌属(Acidimicrobium)2. (Iamiaceae)1. (Iamia)2. 放线菌亚纲(Actinobacteridae)1. 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1. 放线菌亚目(Actinomycineae)1. 放线菌科(Actinomycetaceae)1. 放线棒菌属(Actinobaculum)2. 放线菌属(Actinomyces)3. 隐秘杆菌属(Arcanobacterium)4. (Falcivibrio)5. 动弯杆菌属(Mobiluncus)6. (Varibaculum)2. (Actinopolysporineae)1. (Actinopolysporaceae)1. (Actinopolyspora)3. (Catenulisporineae)1. (Actinospicaceae)1. (Actinospica)2. (Catenulisporaceae)1. (Catenulispora)4. 棒杆菌亚目(Corynebacterineae)1. 棒杆菌科(Corynebacteriaceae)1. (Bacterionema)2. (Caseobacter)3. 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4. (Turicella)2. 迪茨氏菌科(Dietziaceae)1. 迪茨氏菌属(Dietzia)3. 分枝杆菌科(Mycobacteriaceae)1. 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含结核杆菌)4. 诺卡氏菌科(Nocardiaceae)1. 戈登氏菌属(Gordonia)2. (Micropolyspora)3. (Millisia)4. 诺卡氏菌属(Nocardia)5. 红球菌属(Rhodococcus)6. 斯科曼氏菌属(Skermania)7. (Williamsia)8. (Smaragdicoccus)5. (Segniliparaceae)1. (Segniliparus)6. 束村氏菌科(Tsukamurellaceae)1. 束村氏菌属(Tsukamurella)5. 弗兰克氏菌亚目(Frankineae)1. 酸热菌科(Acidothermaceae)1. 酸热菌属(Acidothermus)2. 弗兰克氏菌科(Frankiaceae)1. 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3. 地嗜皮菌科(Geodermatophilaceae)1. 芽球菌属(Blastococcus)2. 地嗜皮菌属(Geodermatophilus)3. (Modestobacter)4. (Kineosporiaceae)1. (Cryptosporangium)2. (Kineococcus)3. (Kineosporia)5. (Nakamurellaceae)1. (Humicoccus)2. (Nakamurella)3. (Quadrisphaera)6. 孢鱼菌科(Sporichthyaceae)1. 孢鱼菌属(Sporichthya)6. 糖霉菌亚目(Glycomycineae)1. 糖霉菌科(Glycomycetaceae)1. 糖霉菌属(Glycomyces)2. (Stackerbrandtia)7. 微球菌亚目(Micrococcineae)1. 获山氏菌科(Beutenbergiaceae)1. 获山氏菌属(Beutenbergia)2. 乔治菌属(Georgenia)3. 萨勒河菌属(Salana)2. 博戈里亚湖菌科(Bogoriellaceae)1. 博戈里亚湖菌属(Bogoriella)3. 短杆菌科(Brevibacteriaceae)1. 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4. 纤维素单胞菌科(Cellulomonadaceae)1. 纤维素单胞菌属(Cellulomonas)2. 厄氏菌属(Oerskovia)3. (Tropheryma)5. (Dermabacteraceae)1. (Brachybacterium)2. (Dermabacter)6. (Dermacoccaceae)1. (Demetria)2. (Dermacoccus)3. (Kytococcus)7. (Dermatophilaceae)1. (Dermatophilus)2. (Kineosphaera)8. (Intrasporangiaceae)1. (Arsenicicoccus)2. (Humihabitans)3. (Intrasporangium)4. (Janibacter)5. (Knoellia)6. (Kribbia)7. (Lapillicoccus)8. (Ornithinicoccus)9. (Ornithinimicrobium)10. (Oryzihumus)11. (Serinicoccus)12. (Terrabacter)13. (Terracoccus)14. (Tetrasphaera)9. (Jonesiaceae)1. (Jonesia)10. (Microbacteriaceae)1. (Agreia)2. (Agrococcus)3. (Agromyces)4. (Aureobacterium)5. (Clavibacter)6. (Cryobacterium)7. (Curtobacterium)8. (Frigoribacterium)9. (Frondicola)10. (Gulosibacter)11. (Labedella)12. (Leifsonia)13. (Leucobacter)14. (Microbacterium)15. (Microcella)16. (Mycetocola)17. (Okibacterium)18. (Plantibacter)19. (Pseudoclavibacter)20. (Rathayibacter)21. (Rhodoglobus)22. (Salinibacterium)23. (Subtercola)24. (Yonghaparkia)25. (Zimmermannella)11. 微球菌科(Micrococcaceae)1. (Acaricomes)2. 节杆菌属(Arthrobacter)3. (Citricoccus)4. (Kocuria)5. 微球菌属(Micrococcus)6. (Nesterenkonia)7. (Renibacterium)8. 罗氏菌属(Rothia)9. 口腔球菌属(Stomatococcus)10. 刘志恒菌属(Zhihengliuella)12. (Promicromonosporaceae)1. (Cellulosimicrobium)2. (Isoptericola)3. (Myceligenerans)4. (Promicromonospora)5. (Xylanibacterium)6. (Xylanimonas)13. (Rarobacteraceae)1. (Rarobacter)14. (Sanguibacteraceae)1. 血杆菌属(Sanguibacter)15. (Yaniaceae)1. (Yania)16. 科未定1. (Actinotalea)2. (Demequina)3. (Phycicoccus)4. (Ruania)8. 微单孢菌亚目(Micromonosporineae)1. 微单孢菌科(Micromonosporaceae)1. (Actinocatenispora)2. (Actinoplanes)3. (Amorphosporangium)4. (Ampullariella)5. (Asanoa)6. (Catellatospora)7. (Catenuloplanes)8. (Couchiolanes)9. (Dactylosporangium)10. (Krasilnikovia)11. (Longispora)12. (Luedemannella)13. 微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14. (Pilimelia)15. (Planopolyspora)16. (Polymorphospora)17. (Salinispora)18. (Spirilliplanes)19. (Verrucosispora)20. (Virgisporangium)9. 丙酸杆菌亚目(Propionibacterineae)1. (Nocardioidaceae)1. (Actinopolymorpha)2. (Aeromicrobium)3. (Friedmanniella)4. (Hongia)5. (Kribbella)6. (Marmoricola)7. (Micropruina)8. (Nocardioides)9. (Pimelobacter)10. (Propionicicella)11. (Propionicimonas)2. 丙酸杆菌科(Propionibacteriaceae)1. 河口微菌属(Aestuariimicrobium)2. (Arachnia)3. (Brooklawnia)4. (Granulicoccus)5. 江氏菌属(Jiangella)6. (Luteococcus)7. (Microlunatus)8. 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9. (Propioniferax)10. (Propionimicrobium)11. (Tessaracocccus)10. (Pseudonocardineae)1. (Actinosynnemataceae)1. (Actinokineospora)2. (Actinosynnema)3. (Lechevalieria)4. (Lentzea)5. (Saccharothrix)6. (Umezawaea)2. (Pseudonocardiaceae)1. (Actinoalloteichus)2. (Actinobispora)3. (Amycolata)4. (Amycolatopsis)5. (Crossiella)6. (Faenia)7. (Goodfellowia)8. (Kibdelosporangium)9. (Kutzneria)10. (Prauserella)11. (Pseudoamycolata)12. (Pseudonocardia)13. (Saccharomonospora)14. (Saccharopolyspora)15. (Streptoalloteichus)16. (Thermobispora)17. (Thermocrispum)11. 链霉菌亚目(Streptomycineae)1. 链霉菌科(Sterptomycetaceae)1. (Actinopycnidium)2. (Actinosporangium)3. (Chainia)4. (Elytrosporangium)5. 北里菌属(Kitasatoa)6. 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7. (Microellobosporia)8. (Streptacidiphilus)9.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10. (Streptoverticillium)12. (Streptosporangineae)1. (Nocardiopsaceae)1. (Nocardiopsis)2. (Streptomonospora)3. (Thermobifida)2. (Streptosporangiaceae)1. (Acrocarpospora)2. (Herbidospora)3. (Microbispora)4. (Microtetraspora)5. (Nonomuraea)6. (Planobispora)7. (Planomonospora)8. (Planotetraspora)9. (Sphaerisporangium)10. (Streptosporangium)11. (Thermopolyspora)3. (Thermomonosporaceae)1. 珊瑚状放线菌属(Actinocorallia)2. (Actinomadura)3. (Excellospora)4. (Spirillospora)5. (Thermomonospora)2. 双歧杆菌目(Bifidobacteriales)1. 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1. (Aeriscardovia)2. (Alloscardovia)3. 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4. (Gardnerella)5. (Metascardovia)6. (Parascardovia)7. (Scardovia)2. 科未定3. (Coriobacteridae)1. (Coriobacteriales)1. (Coriobacterineae)1. (Coriobacteriaceae)1. 奇异菌属(Atopobium)2. (Collinsella)3. (Coriobacterium)4. (Cryptobacterium)5. (Denitrobacterium)6. (Eggerthella)7. (Olsenella)8. (Slackia)4. 红色杆菌亚纲(Rubrobacteridae)1. 红色杆菌目(Rubrobacterales)1. 红色杆菌亚目(Rubrobacterineae)1. (Conexibacteraceae)1. (Conexibacter)2. (Patulibacteraceae)1. (Patulibacter)3. 红色杆菌科(Rubrobacteraceae)1. 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4. (Solirubrobacteraceae)1. (Solirubrobacter)5. (Thermoleophilaceae)1. (Thermoleophilum)5. 球形杆菌亚纲(Sphaerobacteridae)1. 球形杆菌目(Sphaerobacterales)1. 球形杆菌亚目(Sphaerobacterineae)1. 球形杆菌科(Sphaerobacteraceae)1. 球形杆菌属(Sphaerobacter) [编辑] 产水菌门(Aquificae)[编辑] 产水菌纲(Aquificae)1. 产水菌目(Aquificales)1. 产水菌科(Aquificaceae)1. 产水菌属(Aquifex)2. (Calderobacterium)3. (Hydrogenivirga)4. (Hydrogenobacter)5. (Hydrogenobaculum)6. (Thermocrinis)2. 除硫杆菌科(Desulfurobacteriaceae)1. (Balnearium)2. 除硫杆菌属(Desulfurobacterium)3. 热弧菌属(Thermovibrio)3. (Hydrogenothermaceae)1. (Hydrogenothermus)2. (Persephonella)3. (Sulfurihydrogenibium)[编辑] 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编辑] 拟杆菌纲(Bacteroidetes)1. 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1. 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1. (Acetomicrobium)2. (Anaerophaga)3. (Anaerorhabdus)4. 拟杆菌属(Bacteroides)5. (Pontibacter)2. 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1. (Barnesiella)2. (Capsularis)3. (Dysgonomonas)4. (Hallella)5. (Odoribacter)6. (Oribaculum)7. (Paludibacter)8. (Parabacteroides)9. 紫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 (多译作“卟啉单胞菌”,但porphyro-应来源于希腊语“紫色”)10. (Proteiniphilum)11. (Tannerella)12. (Xylanibacter)3. 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1. 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 (或译作“普氏菌”)4. 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1. (Alistipes)2. (Alkaliflexus)3. (Marinilabilia)4. (Petrimonas)5. 理研菌属(Rikenella) (注:Riken是日语“理化学研究所”简称)5. 科未定1. (Acetofilamentum)2. (Acetothermus)[编辑] 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1. 黄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1. 蟑螂杆状体科(Blattabacteriaceae)1. 蟑螂杆状体属(Blattabacterium)2. (Cryomorphaceae)1. (Algoriphagus)2. (Brumimicrobium)3. (Crocinitomix)4. (Cryomorpha)5. (Fluviicola)6. 李时珍菌属(Lishizhenia)7. (Owenweeksia)3. 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1. (Actibacter)2. (Aequorivita)3. (Algibacter)4. (Aquimarina)5. (Arenibacter)6. 伯杰菌属(Bergeyella)7. (Bizionia)8. 碳酸噬胞菌属(Capnocytophaga) (注:多译作“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9. 噬纤维素菌属(Cellulophaga)10. 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11. (Cloacibacterium)12. (Coenonia)13. (Costertonia)14. (Croceibacter)15. 独岛菌属(Dokdonia)16. 东海菌属(Donghaeana)17. (Elizabethkingia)18. (Empedobacter)19. (Epilithonimonas)20. (Flaviramulus)21. 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22. (Formosa)23. 泥滩杆菌属(Gaetbulibacter)24. 泥滩微菌属(Gaetbulimicrobium)25. (Galbibacter)26. (Gelidibacter)27. (Gillisia)28. (Gilvibacter)29. 革兰菌属(Gramella)30. (Kaistella)31. (Kordia)32. (Krokinobacter)33. (Lacinutrix)34. 列文虎克菌属(Leeuwenhoekiella)35. (Lutibacter)36. (Maribacter)37. (Mariniflexile)38. (Marixanthomonas)39. (Mesonia)40. (Muricauda)41. (Myroides)42. (Nonlabens)43. (Olleya)44. (Ornithobacterium)45. (Persicivirga)46. (Pibocella)47. 极地杆菌属(Polaribacter)48. 冷弯菌属(Psychroflexus)49. (Psychroserpens)50. (Riemerella)51. (Robiginitalea)52. (Salegentibacter)53. (Sandarakinotalea)54. (Sediminibacter)55. (Sediminicola)56. 世宗菌属(Sejongia)57. (Stanierella)58. (Stenothermobacter)59. (Subsaxibacter)60. (Subsaximicrobium)61. (Tamlana)62. (Tenacibaculum)63. (Ulvibacter)64. (Vitellibacter)65. (Wautersiella)66. (Weeksella)67. (Winogradskyella)68. 丽水菌属(Yeosuana)69. (Zeaxanthinibacter)70. 周氏菌属(Zhouia)71. (Zobellia)72. 王祖农菌属(Zunongwangia) [编辑] 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a)1. 鞘脂杆菌目(Sphingobacteriales)1. 泉发菌科(Crenotrichaceae)1. (Balneola)2. (Chitinophaga)3. 泉发菌属(Crenothrix)4. (Rhodothermus)5. (Salinibacter)7. (Toxothrix)2. (Flammeovirgaceae)1. (Flammeovirga)2. (Flexithrix)3. (Perexilibacter)4. (Persicobacter)5. (Rapidithrix)6. (Sediminitomix)7. (Thermonema)3. 屈挠杆菌科(Flexibacteraceae)1. (Adhaeribacter)2. (Aquiflexum)3. (Arcicella)4. (Belliella)5. (Chimaereicella)6. (Cyclobacterium)7. 噬胞菌属(Cytophaga) (注:目前多称此属为“噬纤维菌属”,此处依拉丁文)8. (Dyadobacter)9. (Echinicola)10. (Effluviibacter)11. (Emticicia)12. (Fabibacter)13. (Flectobacillus)14. 屈挠杆菌属(Flexibacter)15. (Hongiella)16. (Hymenobacter)17. (Larkinella)18. (Leadbetterella)19. (Marinicola)20. (Meniscus)21. (Microscilla)22. (Niastella)23. (Persicitalea)24. (Reichenbachiella)25. (Rhodonellum)27. (Runella)28. (Spirosoma)29. 生孢噬胞菌属(Sporocytophaga)4. 腐螺旋菌科(Saprospiraceae)1. (Aureispira)2. (Haliscomenobacter)3. (Lewinella)4. 腐螺旋菌属(Saprospira)5. 鞘脂杆菌科(Sphingobacteriaceae)1. (Mucilaginibacter)2. (Olivibacter)3. (Parapedobacter)4. (Pedobacter)5. (Pseudosphingobacterium)6. 鞘脂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6. 科未定1. (Niabella)[编辑] 纲未定1. (Flavisolibacter)2. (Fulvivirga)3. (Prolixibacter)4. (Segetibacter)[编辑] 衣原体门(Chlamydiae)[编辑] 衣原体纲(Chlamydiae)1. 衣原体目(Chlamydiales)1. 衣原体科(Chlamydiaceae)1. 衣原体属(Chlamydia)2. 嗜衣体属(Chlamydophila)2. 副衣原体属(Parachlamydiaceae)1. 新衣原体属(Neochlamydia)2. 副衣原体属(Parachlamydia)3. 芯卡体科(Simkaniaceae)1. 芯卡体属(Simkania) (注:人名缩写简称,此处用音译)2. 棍衣原体属(Rhabdochlamydia)*4. 华诊体科(Waddliaceae)1. 华诊体属(Waddlia) (注:WADDL为“华盛顿动物病诊断实验室”缩写)[编辑] 绿菌门(Chlorobi)[编辑] 绿菌纲(Chlorobia)1. 绿菌目(Chlorobiales)1. 绿菌科(Chlorobiaceae)1. 臂绿菌属(Ancalochloris)2. 绿棒菌属(Chlorobaculum)3. 绿菌属(Chlorobium)4. 绿爬菌属(Chloroherpeton)5. 暗网菌属(Pelodictyon)6. 突柄绿菌属(Prosthecochloris)[编辑] 绿弯菌门(Chloroflexi)[编辑] 厌氧绳菌纲(Anaerolineae)1. 厌氧绳菌目(Anaerolineales)1. 厌氧绳菌科(Anaerolineaceae)1. 厌氧绳菌属(Anaerolinea)2. (Bellilinea)3. 纤绳菌属(Leptolinea)4. (Levilinea)5. 长绳菌属(Longilinea)[编辑] 暖绳菌纲(Caldilineae)1. 暖绳菌目(Caldilineales)1. 暖绳菌科(Caldilineaceae)1. 暖绳菌属(Caldilinea)[编辑] 绿弯菌纲(Chloroflexi)1. 绿弯菌目(Chloroflexales)1. 绿弯菌科(Chloroflexaceae)1. 绿弯菌属(Chloroflexus)2. 绿线菌属(Chloronema)3. 太阳发菌属(Heliothrix)4. 玫瑰弯菌属(Roseiflexus)2. 颤绿菌科(Oscillochloridaceae)1. 颤绿菌属(Oscillochloris)2. 爬管菌目(Herpetosiphonales)1. 爬管菌科(Herpetosiphonaceae)1. 爬管菌属(Herpetosiphon)[编辑] 产金菌门(Chrysiogenetes)[编辑] 产金菌纲(Chrysiogenetes)1. 产金菌目(Chrysiogenales)1. 产金菌科(Chrysiogenaceae)1. 产金菌属(Chrysiogenes)[编辑] 蓝藻门(Cyanobacteria)[编辑] 蓝藻纲(Cyanobacteria)注:目前有三套蓝藻分类系统,分别为NCBI、Bergey's手册及Cavalier-Smith(2002年,仅分至目)。
细菌和真菌分类
细菌和真菌分类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细菌和真菌这两个奇妙的小家伙们。
细菌啊,那可真是无处不在!你想想,咱们每天接触的各种东西上,说不定都有它们的身影呢。
它们有的小小的,就像一群小不点儿在那里忙忙碌碌。
有些细菌是好的呀,就像咱们肠道里的那些,能帮着咱们消化食物呢,多棒呀!可别小瞧了这些小家伙,没有它们还真不行呢。
但也有些坏细菌,会让咱们生病,这时候就得想办法把它们赶跑啦!再说说真菌,蘑菇就是真菌的一种呀!那长得奇奇怪怪又可爱的样子。
真菌还有很多种类呢,有些能用来酿酒,做出美味的酒来,这可真是神奇啊!不过呢,也有些真菌会让东西发霉,哎呀,那可就不好啦。
你说细菌和真菌像不像一个大班级里的学生呀?有好学生,也有调皮捣蛋的。
咱们就得学会分辨它们,和那些好的做好朋友,对付那些坏的。
就拿做泡菜来说吧,那里面就有好多有益的细菌在工作呢,它们让泡菜变得酸酸脆脆的,好吃极了。
这就像是一场细菌的大派对,大家一起努力,做出美味的成果。
还有啊,咱们平时吃的面包,发酵的时候也是真菌在帮忙呢,它们让面包变得蓬松柔软,咬一口,哇,满满的幸福感。
可是呢,如果不小心让那些坏的细菌或者真菌得逞了,那可就麻烦啦。
比如食物放久了长霉了,那就是真菌在捣乱呀,这可不能吃了哦,不然会肚子疼的。
咱们的生活里到处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影子,它们有时候是我们的好帮手,有时候又会给我们带来小麻烦。
我们要多了解它们,才能更好地和它们相处呀。
所以啊,大家可别觉得细菌和真菌离我们很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呢。
我们要注意卫生,勤洗手,把那些坏家伙们挡在外面。
同时呢,也要学会利用那些好的细菌和真菌,让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和美味。
这就是细菌和真菌的世界,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大家都要好好认识它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