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1 目的规定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以保证测量系统在产品测试和测量的工作中准确、稳定、可靠。
2 范围适用于所有在控制计划中规定的、用于产品检测的测量系统。
3 定义3.1测量: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定特性的关系。
赋值过程即为测量过程,而赋予的值定义测量值。
3.2测量系统:用来对被设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3重复性:一个操作者使用同一测量器具对相同的被测物的同一特征进行若干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变动。
3.4再现性:不同操作者使用同一测量器具测定同一被测物的同一特性所得测量结果的平均值的变动。
3.5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如通/止规—go / no go device)。
4 职责4.1技术部负责测量系统的确定及改进。
4.2质保部4.2.1 对控制计划中所规定的测量系统,确定测量系统分析方案,并组织实施。
该方案包括测量系统分析采用的评价方法、操作者以及被测样品的数量。
4.2.2 对测量系统的分析结果根据评判标准加以评定,编制“测量系统分析结果报告”,并对测量系统存在的问题组织纠正和改进。
4.3测量系统分析的操作人员4.3.1 按照规定程序正确操作,完成测量系统分析要求的测量工作,参与测量系统分析结果报告的编制。
5 程序5.1测量系统分析工作程序5.1.1 对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每种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测量系统,确定测量系统分析方案(计划)。
测量系统分析研究的优先级应当着重于关键或特殊产品或过程特性。
5.1.1.1确定评价所使用的方法测量系统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为计量型和计数型测量系统,若顾客对评价方法无特殊要求,对计量型测量系统采用均值和极差法(重复性和再现性GR&R)、偏倚分析;计数型测量系统采用假设试验分析法(Kappa)。
5.1.1.2若顾客对评价方法有特殊要求,则采用顾客所要求的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文件
1、目的/Purpose:保证公司有效展开测量系统分析(MSA)工作,保证测量设备、仪器测量的可靠性,提高数据的测量质量,并为改进提供机会。
2、使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新购的和受控在用的运行于稳定条件下的测量设备和仪器。
3、定义/Terms:3.1重复性:由同一评价人(操作员)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个产品的同一性能时,获得的测量结果的变差3.2再现性:由不同评价人(操作员)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个产品的同一性能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3 GRR:即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综合值。
3.4偏倚:是测量结果对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基准值是指用更高精度测量的结果或公认的结果。
3.5线性:是在量具的工作量程内,偏倚的差值。
3.6稳定性:又叫漂移,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者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4、职责/Responsibility:4.1 品质部是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根据《特殊特性清单》、《控制计划》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及测量系统分析的实施,有限分析关键和重要产品特性涉及到的测量系统。
4.2 测量系统使用部门负责进行相应的测试与数据收集,并对收集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4.3 测量系统使用部门、技术部、品质部负责不合格测量系统的改善。
5、工作程序/Work Procedure:5.2 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5.2.1产品设计开发阶段,APQP小组应提供产品《特殊特性清单》,品质部根据《特殊特性清单》中的产品CC/SC特性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5.2.2 量产阶段,品质部根据《控制计划》和日常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对产品CC/SC特性所涉及的测量系统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5.2.3重大质量事故时,品质部根据实际需求对涉及到的关键检测设备实施MSA分析。
5.2.4测量系统分析的周期一般为一年。
5.3 分析方法根据实际需求,从下面的分析方法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进行;经客户允许和内部需要也可以采用其他分析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页次第 3 页共 6 页5.1.2 测量系统分析时机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进行测量系统分析:5.1.2.1新生产之产品PV有不同时;5.1.2.2新仪器,EV有不同时;5.1.2.3 新操作人员,AV有不同时;5.1.2.4易损耗之仪器必须注意其分析频率。
5.1.3 计量型量具的分辨力应用10:1原则检查侧量仪器是否具有足够的分辨力。
所谓10:1原则是指仪器的可视分辨力至少应为被侧特性公差和过程变差两者之间较小者的十分之一。
5.2 可用于GRR分析的方法5.2.1 极差法:简单快捷,能提供整体大概慨况。
5.2.2 均值极差法:将测量系统变差分“重复性”和“再现性”,而不是它们的交互作用.(控制图略)。
5.2.3 方差法(ANOVE):详细将变差细分到4个部分“零件”“人员”“设备”“零件与人员的交互作用”。
计算要求高复杂.“均值极差法”和“方差法”常用Excel表格和MiniTab分析。
5.3 计量型GR&R的制作过程5.3.1 随机挑选10个覆盖全制程服从正态分布的样品(计数型选样尽可能在允收和拒收边缘,且数量相当)。
5.3.2 确定需要的量测设备并保证此设备校验合格且精度满足公差,及操作者3人或2人(培训合格能够胜任测量过程) 。
5.3.3 主导者将样品编号,并不能告知执行者样品的顺序。
5.3.4 由资深员工确定测量方式及方法或判定标准。
5.3.5 3个或2个操作者轮流测量3/2次.(第1位执行一遍换第2位.....如此循环3/2次) 。
5.3.6 将测量好的数据对应产品编号登记在计量型GR&R运算表中(可以利用客户指定表格或Minitab),以便分析计量型的值(如:图1图2)。
3个人检测员量测三次10PCS需量测的检具图1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页次第 4 页共 6 页5.4 计量型GR&R判定标准(具体范围可以依据客户要求)(如:图3)GRR≤10% 量测系统稳定10%<GRR≤20% 量测系统可接受20%<GRR≤30% 量测系统可接受,可不接受。
测量系统分析(MSA)-实例
03 实例测量系统分析
偏倚分析
确定测量系统的准确性
通过比较测量系统所得结果与已知标准值或参考值之间的差异, 评估测量系统的偏倚程度。
计算偏倚值
将测量系统的结果与标准值或参考值进行对比,计算出偏倚值。
判断偏倚是否可接受
根据所允许的偏倚范围,判断测量系统的偏倚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 内。
线性分析
1 2
测量系统分析(MSA)-实例
目录
• 测量系统分析概述 • 实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 实例测量系统分析 • 实例测量系统评价 • 实例总结与改进建议
01 测量系统分析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测量系统分析(MSA)是对测量系 统的误差来源、大小及分布进行评 估的过程。
目的
识别测量系统的变异性来源,确 保测量系统能够满足产品质量和 过程控制的要求。
测量系统分析的重要性
提高产品质量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
01
通过对测量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可以了解测量误差的大小和分
布,从而更准确地预测产品质量。
优化生产过程控制
02
准确的测量数据是生产过程控制的基础,对测量系统进行有效
的分析有助于提高过程控制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降低成本
03
通过减少测量误差,可以减少重复测量、检验和返工等不必要
的操作,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测量系统分析的步骤
确定分析范围和对象
明确需要分析的测量设备、工 具或方法,以及相关的操作人
员和环境条件。
数据收集
收集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 测量数据,包括重复测量、再 现性数据等。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识别测量系统的变异性来源 。
结果评估与改进
最新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5.1测量系统分析方法的选定:
5.1.1计量型量具(用于测量计量型数据的量具或仪器)
5.1.1.1选用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方法:
5.1.1.2新购量具在校正合格后\维修重用之量具必须在维修后立即执行测量系统分析作业,且在使用后一年内追踪执行一次量测系统分析作业﹔
5.1.2计数型量具(用于测量计数型数据的量具/检具/孔径针)
3.5 GR&RGage R&R測量系統重復性和再現性合成的評估。
3.5
3.6分级数(Ndc)。1.41(PV/GRR)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数据分级大小。
3.7线性(Linearity)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量程内,偏倚值的差值.
3.8计量型数据:定量的数据,可用测量值来分析。例如:用毫米表示工作过程中的机床的精度, 用千克表示射出的压力
5.1.2.1选用交叉法:
5.1.2.2新购量具制作验收合格后\维修重用之量具必须在维修后立即执行测量系统分析作业,且在使用后一年内追踪执行一次量测系统分析作业﹔
制作
审查
核准
标 题: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文 件源自编 号制 作 单 位制 作 日 期
版本
A.0
页 次
2/2
5.2作业人员之召集:品管部工程师依量测系统分析作业计划日期定期召集各量具使用之作业者,计量型量具按5。3项作业\计数量具按5。5项作业﹔
<80%
>5%
>10%
6支持文件:
6.1《品质记录控制程序》 CA-QP-10
7记录表单:
7.1量具再现性及再生性数据表 CA-QP-24-01
7.2量具再现性及再生性报告 CA-QP-24-01
7.3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CA-QP-24-02
测量系统分析(MSA)管理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MSA)管理程序该计划包括测量系统的分析方法、分析人员、产品抽样编号、测量设备校准过程以及措施效果验证等内容,以确保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5.2 确定分析方法: 确定适合本公司的分析方法,例如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稳定性分析、线性分析和小样法分析等。
5.3 确定测量者: 确定具有测量能力的人员进行测量分析,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5.4 测量设备校准过程: 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以确保其测量准确性和可靠性。
5.5 措施效果验证: 对采取的措施进行效果验证,以确保其有效性并纠正任何不足之处。
6、控制流程:本程序的控制流程如下图所示,包括MSA计划、测量系统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等环节,以确保测量系统处于受控状态,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每年12月,需要编制下一年度的MSA计划,对控制计划中涉及的测量系统进行至少一次分析,且分析间隔不大于12个月。
此外,在以下情况下也需要制定MSA计划:初装的测量设备在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测量装置维修或搬迁;操作人员变动;每天使用频率高于7小时;产品出现大批不合格;过程能力Cpk<1.33;GRR在10-30%之间;以及顾客的要求。
在实施计划时,需要确定分析方法。
对于计量型量具,应该使用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GRR)研究分析方法;对于需要监控过程参数的量具,应使用稳定性分析方法;对于计数型量具,应使用小样法。
在需要时,也可以对测量系统进行偏倚、线性分析。
确定测量者时,应从日常操作人员中选择,并规定测量人数m及测量次数t。
对于计量型量具,GRR时m=2-3,t=2-3;稳定性时m=1,t=5(定期);线性时m=1,t≥10.对于计数型量具,m=2,t=2.确定样件时,应从同一批产品的不同班次中选取。
对于计量型量具,GRR时n=10;稳定性时n=1;线性时n≥5(样件的被测量值需包含量具的测量范围);对于计数型量具,n=20(必须包含不合格品)。
IATF16949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IATF16949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一、目的确定影响测量系统变差的主导因素,爲改进测量系统提供依据。
二、范围有关测量系统分析均适用之。
三、权责3.1资料收集:量具使用人。
3.2分析:品保部四、定义4.1重复性:一个评价者使用一件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的某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下的变异。
4.2再现性:不同评价者使用相同的量具,测量一个零件的一个特性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异。
4.3GRR: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联合估计值。
五、作业内容:5.1设备GRR分析时机及分析报告归档单位。
5.1.1新制品开发时:5.1.1.1分析物件:依「管制计划表」或检查法所规定之量规仪器,实施GRR 分析。
5.1.1.2分析时期:量産前实施。
5.1.2新産品制程能力不足时:由工程部将分析报告与制程能力纠正计划书合并归档。
5.1.3当客户要求时或每年由品保课选择客户管制特性量测用量具,安排于校正后执行。
5.1.4计划排定记录「GRR分析计划表」中。
5.2测量系统研究的准备5.2.1研究要使用的方法:例如:通过利用工程决策,直观观察或量具。
5.2.2评价人的选择应从日常操作该量具的人中挑选,而且要求仔细认真。
5.2.3量具的分辨力应爲至少直接读取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
例如特性的变差爲0.001,量具应能读取0.0001的变化。
5.2.4样品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整个工作范围。
必须对每批産品编号以便于识别。
5.2.5样品数量及重复读数次数应预先确定。
5.2.6按照规定的测量步骤测量特征尺寸。
5.2.7爲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导结果的可能性,应采取以下步骤:5.7.2.1测量应按照随机顺序,确保整个産品的编号清楚,以避免可能的偏差,但是进行研究的人应知道正在检查哪批産品,并相应记下资料。
5.7.2.2在测量读数中,读数应取至最小刻度的一半。
5.7.2.3每一位评价人应采用相同方法来获得读数。
5.3计量值5.3.1量测设备GRR分析参考「量测系统分析参考手册」做成,「量具重复性及再现性数据表」及「量具重复性及再现性报告表」进行研究分析及判定,研究方式计算方法及判定标准参考量具GRR分析说明。
测量系统分析的流程
测量系统分析的流程
测量系统分析(MSA)是用来评估测量系统的准确度、精确度以及稳定性的一套方法。
其基本流程如下:
1. 计划阶段:确定待测特征,选择测量设备和操作员,设计试验方案。
2. 数据收集:同一特性由多个操作员在不同条件下多次测量,获取原始数据。
3. 数据整理:计算测量值的平均值、变差等统计指标,包括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
4. 分析评价:使用ANOVA、GR&R(gauge 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等方法分析测量系统的精度、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5. 结论与改进:基于分析结果判断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要求,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引言:测量是科学研究、质量控制和工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测量系统可以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为了提高测量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控制程序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对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设计原则、功能和关键要素。
一、设计原则1.可靠性:测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保证控制程序的可靠性。
这包括错误检查、容错能力和异常处理等功能,以确保系统可以正常运行并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2.灵活性:不同的测量需求可能需要不同的控制程序。
因此,设计的控制程序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针对不同的测量任务进行调整和优化。
3.实时性:许多测量任务需要实时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因此,控制程序需要具备良好的实时性,以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易用性:控制程序的用户界面需要简单、直观,方便用户进行操作和设置。
同时,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和错误提示,以便用户能够轻松地使用控制程序。
二、功能1.数据采集:测量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原始数据。
控制程序需要能够设置并实时采集传感器数据,确保准确和高效。
2.数据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到可靠的测量结果。
控制程序需要提供多种数据处理算法和分析方法,以适应不同的测量需求。
3.校准和校验: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控制程序需要提供校准和校验功能。
这包括对传感器进行校准,校验测量结果和管理校准数据等。
4.数据记录和存储:控制程序需要能够记录和存储测量数据,以备后续分析和比较。
同时,需要提供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
5.用户管理和权限控制: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控制程序需要提供用户管理和权限控制功能。
这包括用户注册、登录、密码保护、权限设置和操作日志等。
6.报告生成和导出:控制程序需要能够生成测量报告,展示测量结果和分析结论。
同时,还需要支持报告的导出,供用户打印、分享或存档。
三、关键要素1.开放性:测量系统通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与其他设备和软件进行集成。
ISO9001 测量系统分析(MSA)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MSA)程序DATE : 19-Sep-20141 OBJECTIVE目的The objective of this procedure is to assist in determining the precision, major problems, amount of variation, and acceptability of measurement systems.制定此程序,以帮助确定测量系统的准确度,重大问题,变差量及可接收性。
2 SCOPE范围This procedure is applicable to measurement systems used in Aztech Communication Device (DG) Ltd.此程序适用于Aztech Communication Device (DG) Ltd使用的测量系统。
3 DEFINITION定义3.1Measurement测量Measurement is defined as “the assignment of numbers [or values] to material things to represent therelations among them with respect to particular properties.” The process of assigning the numbers isdefined as the measurement process, and the value assigned is defined as the measurement value.测量的定义是 “对某具体事物赋予数字(或数值),以表示它们对于特定特性之间的关系”。
赋予数字的过程被定义为测量过程,所分配的数值被定义为测量值。
3.2Gage量具Gage is any device used to obtain measurements, frequently used to refer specifically to the devicesused on the shop floor, includes go/no-go devices.量具是指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的装置,通常指用于工厂现场的装置,包括go/no-go装置。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中英文版本)
4.1 MSA:指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的英文简称。
MSA: is the abbreviation for 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
4.1量具:指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一般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
measurement equipment and get difference for average of measuring value
4.7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Stability :the overall difference of measuring value we get when measurement system measure the
4.2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
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Measurement Systems :it means the operation ,procedure ,measure ,equipment ,software and
Operators used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measure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cess we get measuring result
same standard or oneness of parts in durainearity :the difference of correctness value within expectant working range of measur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1 目的
应用“均值——极差法”和“比较限值法”来进行测量系统分析,以评定测量系统的质量。
2 适用范围
适于新产品和三大公司配套产品加工过程所使用计量器具的评估。
3 引用标准
3.1 QS-9000《质量体系要求》第三版
3.2QG/LB-2001《质量手册》第二版
3.3 术语解释
3.3.1 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3.3.2 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3.3 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3.3.4 重复性:是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3.3.5 再现性:是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3.6 稳定性:是指测量系统在某连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
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3.3.7 线性:是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4 职责
4.1 品保部是测量系统分析、评定的归口管理部门。
4.2 品保部技术人员的职责
4.2.1 负责对选择样品(量具)、数量及评价人重复读数的次数预先确定。
4.2.2 负责检查测量设备的分辨力是否满足预期使用要求。
4.2.3 负责做好记录,并进行计算。
4.2.4 负责对测量结果进行正确分析。
4.3 评价人的职责
4.3.1 如果量具在使用前需要校准,由评价人负责事先提出。
4.3.2 评价人负责正确使用量具,并按规定的测量步骤测量特征尺寸。
4.3.3 负责正确读数。
5 管理程序
5.1 测量系统分析前的准备
a按MSA参考手册和控制计划的要求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提交技术部一份;
b确定采用哪一级的计量标准,是否可以追溯到国家标准;
c选择“盲测”,即在操作者不知道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评
定的情况下测量;
d确定评价试验间隔。
5.2 测量系统分析方式的选择
5.2.1 计量型量具的分析选择“量具重复性、再现性分析”方式进行。
具体可选择2个评价人和5个零件做3次。
5.2.2 计数型量具分析选择“比较限值法”方式进行,具体可选择2个评价人和20个零件做2次,每个零件取4个结果。
5.3 测量系统分析的判定
5.3.1 当重复性比再现性大时,应查找以下可能的原因:
a仪器需维护;
b重新设计提高刚度;
c夹紧或试验点需改进;
d存在过大的零件内变差。
5.3.2 当再现性比重复性大时,应查找以下可能的原因:
a评价人读数有误,使用量具不当;
b量具刻度不清;
c需要辅助工具帮助评价人提高量具使用的一致性。
5.3.3 如果测量系统为非线性时,应查找如下可能的原因:
a仪器没有正确的校准;
b最小或最大值误差;
c仪器磨损;
d仪器固有的设计特性问题。
5.4 计量型量具分析可接受性判定
5.4.1 低于10%的误差——测量系统可接受;
5.4.2 10%-30%的误差——根据应用的重要性、量具成本、维修费用等可能是可接受的
5.4.3 大于30%的误差——测量系统需改进。
5.5 计数量具分析可接受性判定
5.5.1 所有测量结果须一致,否则重新评价该量具;
5.5.2 有2个测量结果不一致时,不可接受。
6 形成的文件和记录
6.1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6.2 量具R&R数据表
6.3 量具R&R报告
6.4 通用量具比较限值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