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福建省连江县第三中学黄财武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

(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尤其“不敢默视”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

王安石罢相后,几个监察御史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生1(脱口而出):为什么会叫“乌台诗案”?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

今天我们要学的前《赤壁赋》正记录了苏轼从失意矛盾中超脱的心路历程。

师:现在同学们一起来看课文标题“赤壁赋”,同学们对“赋”了解多少?生2:刚学的《诗经》“六义”有赋、比、兴。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是铺陈排比。

师:说得非常好。

“赋”原先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

到汉朝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赤壁赋”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汉有大赋,铺陈扬厉;六朝骈赋,铺陈对仗;唐朝律赋,铺陈对仗,平仄用韵。

至此“赋”被层层束缚,已无法写了。

于是宋朝文人对“赋”进行改革,产生了文赋,突破声律对仗,自由挥洒,杂入大量散句,故称文赋。

但文赋仍保留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

客多是虚拟的,用于流露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主则用于表现作者的主导思想,他们共同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困惑。

[第一环节,师简介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导入新课]师:标题“赤壁赋”其实可以理解为“赋赤壁”,用“赋”的形式写赤壁。

《赤壁赋》课堂实录及反思

《赤壁赋》课堂实录及反思

04
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授《赤壁赋》时,我采用了讲解、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等多种方法。经过 反思,我认为讲解部分过于主导,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环节可以更加深入。
技术运用
在课堂中,我使用了PPT来辅助教学,但发现有些内容过于繁杂,导致学生注意 力分散。未来应更加精炼内容,并考虑其他教学工具。
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 主题、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
跨学科融合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 、艺术等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
识视野,培养其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实践 等活动,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教学
《赤壁赋》课堂实录 及反思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课堂导入 • 课堂实施 • 课堂总结 • 课后反思 • 教学建议与展望
01
课堂导入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在《赤壁赋》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首先介绍了苏轼的 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即苏轼 被贬官至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
情感铺垫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的壮观场景,以及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影像,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 境,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互动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02
课堂实施
课文讲解
01 讲解背景
介绍《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包括苏轼的生平、 文学成就以及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与实际结合

关于赤壁赋的教学实录

关于赤壁赋的教学实录

关于赤壁赋的教学实录关于赤壁赋的教学实录导语:所谓教学实录,就是指对一节课的师生活动进行实时记录所记录下来的东西。

以下是小编整理关于赤壁赋的教学实录,以供参考。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一周老师布置大家就教师节、国庆节或中秋节任选一个题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选写一篇文章。

许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秋节,同学们源于生活,写得很真实但不少是“流水账”。

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一位大师级的写作高手,看看他的写作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赤壁赋》。

二、介绍作者师: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注释①。

师:关于作者,除了书中所讲的这些,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生1:老师讲过的,苏东坡这个人很好玩,王安石变法他不同意,司马光守旧他也反对,所以仕途很不得意。

生2:唐宋八大家之一,一门三杰。

生3:初中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小学学过他的《题西林壁》,另外初中课文《核舟记》中讲到他似乎与一个和尚佛印关系甚密。

师:我在网上读到一位老师的文章,深有同感。

他说,我们在学习任何课文时,都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作者的信息,除了课本上那一丁点可怜的介绍之外,还要想方设法去搜集各个方面的信息,图片、音频、视频、文字资料、文坛掌故、人物传记、时代背景等等,这就是亚圣人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

这样能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能了解作者的人生历程,能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学起来就显得轻松愉快。

老师再给大家补充几条作者信息:(1)苏东坡考中进士,考官有大文豪欧阳修,但苏东坡在应试文中杜撰典故,欧未曾见过,事后仍不耻下问,苏子亦据实相告。

宋人写文章非常讲求“有出处”,不可乱来,苏子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

(2)余秋雨在散文中讲到苏东坡是古今未遇之奇才,源于他有一颗童心,因乌台诗案下狱,披刑而彻夜呻吟不止。

(3)苏东坡不仅是一个文学奇才,更是一位通才。

他的诗写得好,所以入选小学课本;他的文写得棒,荣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赋也是少而精,借用潘长江的话说,“浓缩的全是精华”,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笑傲文坛;他的词更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方可吟唱,乃宋词豪放派之脊骨;他的书法自成一家,为宋代四大家之一。

《赤壁赋》课堂实录范例

《赤壁赋》课堂实录范例

《赤壁赋》课堂实录范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相关文化常识:“赋“的文体、作者简介。

(2)积累文言词语、句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

(3)疏通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句子的句意。

能力目标:(1)理清文脉,体会理趣和情趣。

(2)学习作者的抒情、议论、说理方式。

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哲理,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

(2)学习作者的抒情、议论、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哲理,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掌握“赋”的文体特点。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一个人,林语堂对他的评价是“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你们猜他是谁?很难猜吗?那我们再看看当代作家方方对他的评价“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生:苏东坡!师:对,他就是苏东坡,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99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苏东坡的《赤壁赋》。

上课之前,先问问大家,你们对苏东坡的了解有多少呢?我请同学来回答一下。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他和他的父亲以及弟弟合称三苏。

生:他是豪放派。

师:看来同学们对苏东坡的了解还是挺多的。

苏轼跟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那请问同学们又记不记得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大?生:韩、柳、王、……师:好,请同学们记住了,唐宋八大家是韩柳欧三苏王曾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预习要求: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制成课件。

师: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生: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生: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大家笑)“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师: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大多数学生:没有!部分学生:有,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师:对!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

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

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

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伴随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放录音,学生听]师: 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生: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生: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全班笑)师:很好!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我们同学在预习中也读出了这一点,请看下列问题,我们共同探讨:(展示问题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生: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

16.1《赤壁赋》教学实录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1《赤壁赋》教学实录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苏轼,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2、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3、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2、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人在遭受重大挫折或者陷入人生困顿而不得出路之时,如何自救?朱自清选择了"夜游荷塘",寻找自己的世界;郁达夫选择了"重游故都",在他所爱的秋天中舔舐伤口;史铁生则选择了"与地坛为伴",在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中重获新生。

那苏轼呢?一贬再贬的他,如何自救?今天我们将学习《赤壁赋》,在这篇赋中探寻他的"自救之路"。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完成文章大意的初步了解。

二、如何"自救"?师:苏轼依靠什么进行"自救"?生:赤壁的美景。

生:与客人的对话。

师:什么景?和客人对什么话?用原文回答。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处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这是"水"和"月"的美景。

"斗牛"星宿名。

生:和客人的对话主要集中在3.4段,第三段是在说历史上的人物曹操,并由此引发的人生感慨,第四段则是在探究"水月"关系。

师:你们都提到了"水月",那我们不妨尝试着从"水月"的角度来剖析苏轼的自救之路。

一共有几处"水月"?"水月"出现时,作者的情感状态如何?生:三处。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篇1】一、导入新课师: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

后来在这里,他还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前赤壁赋》。

(点评:学生学习过的古代山水记游散文很多,但学生没有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所以先通过这一段简短的导语简单的归纳了学生以前学过的著名的山水游记,让学生在大脑中能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知识。

)实录:学生认真的听,仔细的思考。

尤其是背诵时,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好像是被赤壁的景象所感染。

二、作者背景师:学习一篇文章必须要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及背景的了解更有助于深刻的领会文章。

本文的作者是苏轼,苏轼的文章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苏轼的相关知识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吧!(点评: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胡玉茹: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宋代大文豪。

丁凯航:和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叶先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在文学上称为唐宋八大家。

张勇:和辛弃疾合称苏辛。

罗阳: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

(点评:对于作者的情况,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老师不必再去做详细的讲解。

讲回顾知识交给学生自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使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作者,有那位同学能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为我们讲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余存存: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赤壁赋》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5篇范例)

《赤壁赋》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5篇范例)

《赤壁赋》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5篇范例)第一篇:《赤壁赋》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赤壁赋》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老师: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怎样的思想态度。

(课件:课题《赤壁赋》)首先,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一是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一是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下面,我们听录音,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校正自己的读音。

一是整体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并依据情感变化划分全文的段落(课件)。

特别提示,快速把握全文的情感变化,可以从寻找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词语入手。

(课件:录音播放)老师:哪些同学找到了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学生1: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学生2: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学生3: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学生4:最好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高兴。

老师:同学们找的都很正确,把这几个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就是全文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同时,文章的段落划分也就比较清晰明了了(课件)。

全文的感情变化就是“乐——悲——乐”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一遍,思考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或者说乐在何处?(课件,学生读完)学生1:有时间和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学生2:有美丽的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学生3:还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非常美妙的感觉。

《赤壁赋》语文优秀教学实录

《赤壁赋》语文优秀教学实录

《赤壁赋》语文优秀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生集体背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普遍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东坡中秋对月,虽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

有情有理趣,耐人寻味。

当时,苏轼在山东密州担任太守,即党政军一把手,中国的大诗人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当然也包括对对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赤壁的月亮,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赤壁,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苏轼学生:不是那个苏轼。

师:这时的苏轼的人生跌了个大跟头,看注解,你得到了哪些关于苏轼的人生的信息?生:1057年考中进士,很聪慧,少年得志,官当得很大,礼部尚书。

师:那是必须的。

还有呢?生:运气不好,被诬入狱,屡遭贬谪。

命运坎坷。

生:还远贬海南岛,倒霉透了。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

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师生共同朗读。

师:我们来梳理《赋》中有关月亮和江水的文字,轻轻的朗读,慢慢的体会。

(学生自己查找)生:第一节中诵明月之诗,月出于东山之上,水光接天。

师:后面还有哪些?生: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师:哪里有江月?生:空明就是指水月辉映的江面,流光是流动的月光。

师:好有意境啊。

你这样一说,老师有些神往了。

还有吗?生:第三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还有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就是指水月生:第四节直接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赤壁赋》教学实录及反思

《赤壁赋》教学实录及反思
师 : 也 就 是 说 , 要 像 享 受 清 风 、 明 月那样 , 始 终 保 持 积 极 向 上 生 2:我 觉 得 它 写 出 了 清 风 绝 如 缕 ” 一节 )
的 画 面 ? 有 什 么特 点 ?
拂 面 、 水 面 平 静 、 星 月 交辉 的 景
的 , 是 实写 。
【 教 学 实录 】
师: “ 赤壁 ” 是 三 国古战 场 。 一
提起 “ 赤壁” , 我 们 就 会 联 想起 唐
代诗 人 杜牧 “ 东 风 不 与 周 郎便 , 铜
雀春 深锁 二 乔 ” 的深 情咏 叹 , 就会 联 想 起 宋 代 词 人 苏轼 “ 乱石穿空, 惊 涛拍岸 , 卷 起 千堆 雪” 的 豪 壮 写 照。 有趣 的是 , 因“ 鸟 台诗 案 ” 而被
师: 下面 , 请 大 家首 先 找 出 第 “ 悲” ?

生 l : “ 清 风 徐 来 , 水 波 不 的 箫 声 。
兴。 ” “ 月 出 于 东 山之 上 , 徘 徊 于 斗
师: 好。 请 诵 读 第二 段 描 写 箫
生 l 5 : 它 表 明 万 事 万 物 有 其
牛之 间。”
中写 “ 风” “ 月” 的文 句。
师: 她找 对 了。那 么, 请 大 家 间 之 明 月 … … ”
思 考一 下 , 这 里 的“ 遗响” 指 的 是 师: 本段 是在 议 论 、 述 理 。作
( 教 师范背全 文 ) ( 学 生鼓 掌 )
段 中描 写 “ 风” “ 月” 的文 句 。
写。“ 明月 ” 代表《 诗 经 》中 的 《 月
生 1 1 : 文 中的 “ 客 ” 追 忆 曹 孟 “乐 …‘ 悲” “ 喜”三种感情。“ 风”

语文课《赤壁赋》教学实录

语文课《赤壁赋》教学实录

语文课《赤壁赋》教学实录语文课《赤壁赋》教学实录师:上一节课,我们大致疏通了《赤壁赋》的文意,解决了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掌握了这些,只是为进一步学习《赤壁赋》打下了基础,因为这篇文章是苏轼的代表作,是一篇千古“文赋”,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究的东西很多。

有人从中分析苏轼的人格品质,有人由此追溯苏轼当年所经历的政治斗争,有人伴文就如和苏轼一起探讨广阔的宇宙和无垠的时空以及渺小的人类。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感受一下苏轼在这篇文赋里所融注的情感。

说到情感,我们大家都知道,一般情况下,表达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生:间接抒情。

师:间接抒情又分为议论抒情和……生:描写抒情、叙述抒情。

师: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等的叙述、描写和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所设置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为抒情服务的。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体会苏轼是怎样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融注在人、事、景物中的。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地自读课文,将你认为能体现苏轼的情感的文段找出来,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读文章,师巡视指导。

师:我刚才看了大家所写的感想,有很多同学写得很精彩,真的是苏轼的知己。

下面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大家的想法。

谁先来说?生:请大家看这一段:“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一段是描写客人听到苏轼的歌声时所和的音乐,这个音乐非常的悲凉,像是一个人在埋怨,在思慕,在哭泣,在诉说,作者还夸张地说音乐使幽壑里的蛟龙都无法安生,使孤舟上的寡妇更感身世的悲凉,哭了起来。

我觉得苏轼是想通过这段对箫声的描写来反映他自己的处境非常的悲凉。

师:你的分析非常好,不但很好地把握了这段话的情感,还注意到了“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个特殊句式。

但是有一个问题我要问你,吹洞箫的是“客”,你为什么说箫声反映了苏轼的心情呢?生:因为我看过有关的资料,说这里的“客”其实就是当时政治失意而又悲观的苏轼自己,是作者潜意识里的自己。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其写赤壁赋的时代背景,“乌台诗案”。

2.理清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和思想内容,叙事,抒情,说理三者关系。

3.读懂苏轼的人生价值观,人生逆境时旷达乐观的胸襟情怀。

4.有节奏地朗读全文、背诵和默写赤壁赋。

【教学重点】苏轼的人生思想观,赋文的语言魅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我们学过韩愈散文的代表作《师说》,韩愈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请问同学们,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的文章,谁的文章成就最高呢?答案是苏轼。

或者问,你们读过他们的古文吗?你们最喜欢“唐宋八大家”里的哪一位?南宋学者李耆卿的《文章精义》,说过“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以前,我们学过苏轼的一些诗文,《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雨后其一》《望湖楼醉书其一》《水调歌头》《江城子二首》《卜算子》《定风波》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赤壁赋》课堂实录七篇

《赤壁赋》课堂实录七篇

《赤壁赋》课堂实录七篇《赤壁赋》课堂实录1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师:每当我们站在长江边,看着浩瀚的江水时,我们会吟咏出苏轼的名句——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每当年我们看着夜阑人静,一轮圆月当空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苏轼的——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每当我们游览庐山时,也会想起苏子哲理性的名句——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确实是说不尽的苏东坡啊!昨晚我和大家重温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作品。

说起苏轼,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

今天我们让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再次走近一代文人苏轼,更进一步地走近东坡的作品,了解东坡的内心世界。

二.知人论世话苏轼师:在讲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重温初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诗、词、文中的名句。

(教师多媒体投影诗句。

)师:第一句,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生:“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师、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接着是《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生:“门前流水尚能西”师、生:“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最后是我们十分了解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师:同学们都背得很好,从以上几句诗句中,你能谈谈你所认识的苏轼,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如果你要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他,你会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豪迈。

师:在才学方面呢?生:多才多艺。

师:在性格方面呢?生:乐观。

师:在人生、政治上遇到重大挫折时,他又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面对的呢?生:豁达。

师:很好!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地谈了一下印象中的苏轼,确实我们从苏轼的作品中可以感知他的积极乐观、豪放、豁达,除此老师觉得我们还可以用“坚韧”来形容他。

(教师多媒体投影:乐观、豁达、坚韧)三.千古绝唱说赤壁师:下面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一篇千古美文,更全面地认识、理解黄州时期的苏轼。

(教师多媒体投影:“千古绝唱说赤壁”)师: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呢?请结合“赤壁三文”,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

赤壁赋教学实录1

赤壁赋教学实录1

《赤壁赋》教学实录一、温故知新,启思导入师: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情怀”,围绕前面几篇文章,老师写了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PPT出示文字内容,配乐“沉思曲”,分享方式:师生对读)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生:——朱自清先生走进清华园的荷塘,在荷塘月色中,他找到了宁静,安放了心灵。

师:“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生:——郁达夫先生走进故都,在秋色秋声中,找到了喜悦,安放了心灵。

师:“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荒草边、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灵魂。

”生:——史铁生先生走进地坛,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升华了生命,安放了心灵。

师:937年前,一位先贤出狱后,被贬后,来到了黄州,他如何去安放自己那颗饱受磨难的灵魂。

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赤壁赋》的语言深处,去探究自然与情怀,去学会安放心灵。

(3分钟)二、小组学习,初思“自然”师:“自然与情怀”。

首先,我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自然”?然后与你身边的同学分享交流看法。

好,开始。

生:按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2分钟)师:好,现在让我们来分享对“自然”的理解。

生:分享。

师适时启发点评,注意让其他同学来与发言同学进行质疑评价(3分钟)师:小结。

(PPT展示关于文学“自然”的知识)师:它既可以是江南、北国这样抽象的地理概念,也可以是老树、秋蝉等寻常而具体的景物;它既包括泰山风雪、赤壁江月等纯粹的自然风光,也包括地坛的高墙、清华园的荷塘这种都市景观。

它们都是作者与外部世界展开对话的对象,也是其传情达意的符号。

三、研读“自然”,探究情怀师:文学上的“自然”是作者眼中的“自然”。

是与外部世界展开对话的对象,也是其传情达意的符号。

首先,请同学们找出第一段中直接描写“自然”的语句。

师:好,谁来说一说。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同时PPT 展示)。

16.1《赤壁赋》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1《赤壁赋》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根据学法指导,读出气势和情感;2、准确翻译第二、三段,整理第二、三段文言知识点。

3、初步解读作者情感变化的内涵。

学习重点:准确翻译第二、三段,整理第二、三段文言知识点。

学习难点:初步解读作者情感变化的内涵。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赤壁赋》。

我们上节课读懂了这篇文章的文字,今天的任务是读懂文意。

读懂文意就是读出隐藏在文本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上学期学习宋词的时候大家已经了解到,这篇散文写于苏轼在黄州期间,而这一时期是苏轼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用余秋雨的话说,那是苏轼的“成熟期”。

所谓成熟期,是指他有了一种从容的、豁达的面对生活的态度。

今天我们就来读懂这样一种态度。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课文,大家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听朗读时同学们完成两个任务:1.领略文句的优美;2.理出情感的脉络。

文章共有五个段落,每一段作者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大家分析,从第一段到第五段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指定学生朗读。

)师:读得非常好。

相信通过这样优美的朗读,同学们应该初步感受到这篇文章语言的优美了。

下面我们重点来完成第二个任务:这篇文章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它的情感脉络是什么?大家可以边找边说,而且可以从文章当中找出相关的词语来表述。

比如:在第一段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可以用第二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学生小声议论。

)生:“乐”。

师:对!于是饮酒乐甚。

(极书“乐”)然后呢?生:“愀然”。

师:“愀”是什么意思?生:忧愁悲伤。

师:忧愁悲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悲”。

(板书“悲”)由“乐”而“悲”,作者的情感在这里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在后文还有哪些变化?(学生小声议论,并纷纷发表意见。

)生:“悟”“喜”。

师:对。

作者的情感先“乐”,后“悲”,接着“悟”,最后一段是“喜”。

(极书“悟”“喜”)乐一悲一悟一喜,就是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

下面我们逐一来研究。

请大家再次阅读第一段,思考:作者缘何而乐?可以互相交流。

赤壁赋的教学课堂实录

赤壁赋的教学课堂实录

赤壁赋的教学课堂实录赤壁赋的教学课堂实录师:老师给同学们讲个笑话,某电视台有位长得很漂亮的女主持人,有一次她主持知识竞赛,她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后问参赛者:“请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参赛者不假思索地回答:“苏东坡。

”这位漂亮的女主持人顿时愣了,迟疑了一会儿,她一本正经地说:“你只把姓答对了,名答错了,答案应该是苏轼。

”(生笑)同学们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生1:苏东坡就是苏轼。

师:是吗?如果你在试卷上这样写,吴老师也同样会判你错。

(生愕然)老师让你们课前预习课文并了解苏轼生平经历,都做了吗?生:预习了。

师:结合你们所了解的苏轼生平经历,说说吴老师为什么这样判?生2:东坡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取得号,这之前他叫苏轼,我想《水调歌头》可能是他被贬黄州之前的作品吧?师:恭喜你,答对了!(生笑)《水调歌头》是苏轼出知密州时的作品,那时苏东坡还没诞生呢。

谁知道苏轼因为何事被贬到黄州来的?生3:“乌台诗案”。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生3:苏轼的政敌故意整他,就从他的诗集里找了几句“反动”言论,在宋神宗面前打小报告,苏轼就被抓起来了。

宋神宗爱惜苏轼有才,也就没有治他的罪,就把他贬到黄州来了。

师:苦难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故天降将大人与斯人也,”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师:余秋雨先生说,到了黄州后的苏轼是一个觉悟了的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苏东坡突围》结尾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

【教学背景】
新语文课程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之际写的名篇佳作,语言精练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又凝聚着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思考。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豪放洒脱的的性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意识,从而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时,能够保持教为积极的心态。

【走入《赤壁赋》】
一、知人论世,有备而学
为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章内容,课前我首先布置同学通过自己翻阅手头参考书、上网等手段了解与《赤壁赋》相关的苏轼写作本文时的经历和背景,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写在投影片上,教师选择其中与本课教学目标关系紧密的在课堂上投影。

例如: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被贬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罪人”,
宋神宗规定他“不得擅去安置处”“不得签署公事”,应“思故而自新”,可以说他当时
几乎丧失了人生自由,但他没有消沉颓废,而是以乐观豁达的精神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并给后人留下了《赤壁赋》等名篇佳作。

二、整体感知,披文入情
《赤壁赋》是高中必修一的课文,同学们已经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给他们一节课的时间,借助注释,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教学辅导书》等,自主、合作解决阅读障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学生只有整体感知文本,熟悉文本内容,才能披文入情,理解文本的深邃内涵,为下一步的探究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教学实录《赤壁赋》教学实录“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PPT显示)师:这是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阐述了自然山水具有消解士大夫“不得施于世”的悲剧意识的文化功能。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不得施于世”,“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自不待言。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等人生重大课题无可推脱地摆在了苏轼面前。

在这种情形下,他在黄州除了躬耕渔樵、广泛交友外,最主要的活动恐怕就如欧阳修所说的“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了。

苏轼自己也说,“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无往而不乐”。

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再次来到黄州赤壁,试图以此“道羁臣之叹”,“写人情之难言”,考虑宇宙人生,体味生命意义,调适内心冲突,实现人生突围。

今天,让我们跟随苏轼,神游赤壁山水,走进他那崇高的内心世界,去感知独具苏轼特色的超越途径。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然后概括各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概括段意,略。

)师: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生: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

文章的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师:很好。

本文沿用了传统“赋”的主客对话形式,“主”与“客”都是指作者一个人。

那么,作为“客”的苏轼,内心有着怎样的苦闷与悲伤呢?生:功业无成、人生虚妄之悲。

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

这样一个功业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

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生:生命短暂之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上课,同学们好!很高兴和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我们不陌生,初中就学过他的不少作品。

有一篇文章,不知同学们还有没有印象,我来考考大家(教师背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学生跟着背,声音越来越大。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很好!这篇文章叫《记承天寺夜游》,在哪里写的?生(齐):黄州。

师:这篇文章写于元丰六年。

那一年的秋天和冬天,苏轼游览了黄冈赤壁,分别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这是苏轼作品中最精华的文章。

哪个同学能告诉我,苏轼为什么去了黄州?生(齐):被贬。

师:为什么被贬?生(纷纷):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师:大家能不能说说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生1:不知道。

生2:有官员从他的诗中找出句子说讽刺变法,于是皇帝把他贬官。

师:乌台,就是御史台。

有人诬陷他,说他诗中有反对朝廷新政的文字,于是把他投入大牢。

东坡在狱中生活了130天,这对他的身心、对他的人格造成了巨大的折磨和摧残。

后来方方面面的人出面营救,最终他被放出来,可是被贬黄州,并开始了不断被流放的坎坷的人生际遇。

苏轼去世前两个月左右,在常州,有这么一首诗,题自己的自画像(投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儋(dān)州在哪里呢?海南岛。

惠州在哪里呢?广东。

苏轼不断被贬,先被贬到黄州,后被贬到更远的惠州,最后被贬到更遥远的海南岛儋州。

苏轼满身伤痕,历经坎坷,他要给自己一个快乐地活下去的理由,他不断地思考,到黄州之后,他的思想开始成熟了,仿佛一道天光,划过这荒瘠的大地。

中国文学史上这篇最著名的文章出现了。

昨天和同学们见面的时候,有同学问我《赤壁赋》中的“赋”是什么?“赋”是一种文体,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它比诗歌要自由一些,随意一点,比散文要求更严谨一些。

我们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再反复体会赋的特点。

课前老师给大家提了一个要求,要大家把这篇文章尽可能读熟,最好能背下来。

第一节我们试试看。

能背就背,背不下来就偷偷看看书。

(生背第一节,不记得之处教师及时提醒。

)师:很好。

看来我们班同学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来就出手不凡,给我一个惊喜。

第二行有一个字的读音,“少焉”的“少”,应稍微注意一下。

既不念shāo,也不念shào。

它意思是“一会儿”,所以念shǎo。

这节文字中还有几个字的意思需要我们来研究一下。

“既望”,“既”怎么解释?生:过了。

师:大家是按课文的注释来说的,没错。

但这个字解释为“已经”更好,是个副词。

已经过了望日,就是阴历的十六。

这个字在我们的课文里面也反复出现。

最后一节里面有两个“既”,找到没有?(生答“肴核既尽”。

)对,“肴核既尽”,“既”,已经。

菜肴和果品已经吃完了。

还有一个,(生答“东方之既自”)对,“东方之既白”,意思是天已经亮了。

再往下看。

“举酒属客”,“属”是什么意思?生:劝人喝酒。

师:“属”原来的意思不是劝人喝酒,是“致意”“表达”。

请大家注意注释,注释说“这里指”,它是指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边是这个意思,大家读注释的时候要特别留心,特别注意。

这个词在我们课文里也出现了两次,在第三节还有,有没有同学找到?生:举匏樽以相属。

师:什么意思?生:举起酒葫芦,互相劝酒,大家一起喝酒。

师:再往下看,“纵一苇之所如”,“如”什么意思?生:到,往。

师:“所如”呢?生:到的地方。

师:“纵一苇之所如”呢?生:任凭船儿到哪儿是哪儿。

师:课文里“乎”用得挺多的,“飘飘乎”“浩浩乎”,这个“乎”是什么意思?(生沉默。

)句中语气词,没什么意思,到这里停顿一下,显得舒缓整齐有韵律。

还有第三节的“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这个“乎”表示什么意思?生:表示“吗”。

师:还有一个“乎”,大家注意一下,在文章最后一节,“相与枕藉乎舟中”,这个“乎”是什么意思?生:“于”“在”的意思。

师:真不错。

翻译出来是什么意思?生:在船上大家相互枕着垫着。

师:请注意,“藉”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基本意思就是拿草垫地,所以它就引申出“垫着”这个意思。

也就是你枕着我,我枕着你,你靠着我,我靠着你,很随意、随性地躺在船上。

第一节的重点词语我们基本弄清楚了。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思考:第一节写的是东坡夜游赤壁,是围绕着两个字来写的,你觉得是哪两个字?哪两个字是这节反反复复都写到的?同学们可以互相小声地商量,我们既要独立思考,又要互相合作。

哪个同学先说?生1:“赤壁”吧?师:当然,事情发生在赤壁。

但这是背景,不能说是中心。

谁来试试?生2:泛舟。

师:还没讲到点子上。

可能我刚才表述得不够准确。

夜游赤壁是围绕哪两个物象来写的?生3:我认为他写的物象,一个是水,一个是月。

师:月亮,大家同意不同意?生(齐):同意。

师:你跟大家说说,哪几句是写“月”?生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是写月。

师:此外呢?生3:既望。

师:为什么?生3:农历十六,月亮大大的圆圆的,让我们想到月。

师:还有呢?他诵的诗是?生(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师:还有没有?(生沉默。

)师:什么叫“白露横江”?生4:月亮照在江面上,白茫茫一片。

师:什么叫“水光接天”?生4:江水和月色相融,一片朦朦胧胧的。

师:刚刚同学讲,写的是月。

讲得很好!另一个物象是水?是江?我们往下读。

读书,一定要心细,反反复复体会。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飘飘乎”(做出动作),是写什么啊?生(纷纷):写风。

师:对啊,写风。

正是因为有风,所以才能够“纵一苇之所如”;也正因为有风,他才能够“凌万顷之茫然”,越过万顷浩瀚的江面;也正因有风,他才能够“浩浩乎冯虚御风”“飘飘乎遗世而独立”。

我们说第一节是围绕两个字来写的,一个是风,一个是月。

第一节写的就是赤壁风月图。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他就是在这样的美景中陶醉了。

现在全班齐背第一节。

(生齐背第一节。

)师:我们说这篇文章是一篇赋,赋有很多讲究,讲究对偶,讲究辞藻;此外,适当的时候,还要讲究一点押韵。

为什么我们背起来感觉那么顺畅、和谐呢?就是这个原因。

大家看,哪些地方是押韵的?生(齐):“间”“天”“仙”。

师:所以特别和谐,这种和谐和东坡夜游赤壁的感情是吻合一致的。

这是第一节。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节,能不能背了?试试看啊,逼自己一下。

(生试背第二节。

)师:不错啊,不少同学第二节已经背下来了。

有几个关键字,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于是饮酒乐甚”中的“于是”什么意思?生1:就是于是。

师:陶老师起了个头,于是大家跟着背书……是这个“于是”的意思吗?生1:对啊。

师:有没有同学觉得有不同?生2:在这个时候。

师:大家比较一下,同意第一位同学,还是第二位同学?生(纷纷):第二位。

师:于是,意思是“在这时”。

是:此;于:在。

翻译时可以把“于”去掉,简洁一点,这时饮酒唱歌。

可是客人吹了一段箫,箫一吹出来不对了,是悲凉之声。

昨天有同学给我递了一个字条,说,为什么这个客吹的箫声音如此悲凉?这也是东坡的疑问。

我们一起来看第三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正襟危坐,是什么意思?生:正一正衣襟端坐。

师:什么是端坐呢?古人的坐跟我们今天的坐不一样。

我们今天的“坐”是很长的历史生活变化之后演化的结果。

古人坐是这样的(黑板绘图),跟现在日本人韩国人坐着差不多,臀部压在脚后跟上。

苏子是“危坐”,身子挺直了。

为什么要挺直?内心受到了巨大的触动。

“何为其然也?”请同学给我们翻译一下。

生1:他的意思是:这首歌曲调为什么那么悲伤?师:为什么这么悲伤呢?“何为”译为“为何”,这是什么句式?生1:宾语前置句。

师:其,代声音。

悲凉,根据上下文添加进去的。

我们发现了一个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这篇课文连这句在内有三个宾语前置句。

有没有同学能发现另外两个?在哪里?我们请同学说说。

生2:第三段:“而今安在哉?”师:你给大家翻译一下。

生2:但是现在又在哪里呢?师:“安在”就是“在安”,译为“在哪里”。

还有没?生3:第四段:“而又何羡乎!”师:什么意思呢?生3:又为什么要羡慕呢!师:怎么翻译更准确?你再试试。

生3:羡慕什么呢!师:很好!“何羡”译为“羡何”。

“何为”“安在”“何羡”,都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要把前面宾语和后面动词调换一下位置,译为“为什么”“在哪里”“羡慕什么”。

师:下文客人回答分几层呢?怎么能看出是这几层呢?谁来回答一下?生1:我认为分三层。

第一层讲曹孟德,第二层讲他们现在在江上,第三层讲自己的愿望。

师:自己的愿望在哪里?生1:挟飞仙以遨游。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层次切分?生(纷纷摇头):没有了。

师:都认为是三层吗?我们切分层次不是简单地看看那几句的意思。

陶老师给大家一个提示,这个句子,“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况”是什么意思?何况,再说,更何况,递进一层。

我们就抓这个字,就可以看出客的回答分几层。

生(纷纷):两层。

师:“况”之前一层,“况”之后递进一层,第二层。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层客的回答。

先把几个关键字研究一下。

师:“顺流而东也”的“东”和“东望武昌”的“东”,意思是一样的吗?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东望”的“东”是什么意思?生:向东。

师:“顺流而东”的“东”呢?生:向东进军。

师:很好。

前一个“东”是名词作状语,怎么知道是名词作状语呢?“东”是修饰“望”的。

后一个“东”是用“而”连接的,顺着江流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

这里还有两个反问句,“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这个比较简单,还有一个句子:“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全班一起合作把它翻译一下。

生1:这地方不是曹操困住周瑜的地方?师:我们请这位男同学来说说。

男同学可能对这段历史更感兴趣,更熟悉。

生2:这难道不是曹操被周瑜包围困住的地方吗?师:同意不同意?请注意,他把这句翻译成了被动句,“于”表被动。

不过你这个翻译还不够准确。

赤壁之战,大家都熟悉,仅仅是周瑜把曹操包围了吗?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生答“打败了曹操”。

)对,打败了曹军。

我们添两个字:“这地方难道不是曹操被周瑜包围击败的地方吗?”我们把第一层读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几句,“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大家只是把它读了下来,没有什么感情色彩,陶老师在这里读一下,你们来体会一下。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师:什么样的感觉?先开始非常激昂,百万雄师,一代豪杰。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代之雄,最后烟消云散,这叫什么?对,欲抑先扬,一下子从沸点跌到冰点,有一种巨大的人生幻灭感,即便像曹操这样的大英雄,怎么样了?不在了,烟消云散了!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生再读。

)师:我们现在看第二层。

(生齐读。

)这里对偶句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