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节构成的词,叫做单音词。在书面上,单音词用一个字来记录。

2古汉语的单音词的特点:多义性,模糊性,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发展

音节构成的词,叫复音词。

在书面上,复音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来记录。

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如蝙蝠”、“唏嘘”、“朦胧”、“囫囵(双声联绵词,叠韵词)

复音词,又称合成词。

复合式合成词(词根加词根)

附加式合成词(词根加词缀)

6复合式合成词

偏正式天子小人诸侯先生

联合式干戈国家社稷朋友

动宾式将军执事司命知府

主谓式月食霜降体验面熟

补充式击破持久平定助长

7附加式合成词

①前附式阿爷第一有苗阿母

②后附式欣然燕子石头率尔

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形上古今通用(不论其词义变化),被称为古今通用词。

历史词“膢”、“倡优”

现代汉语新生词“电视”、“网络”

2古今词义的异同情况

a古今词义基本未变。这类词大多为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一样,从古到今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如:人、水、山、马、天等。

b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这类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和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完全不同。比如“该”,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意义是“应当”,而在古代汉语中,该词的常用意义却是“完备”、“具备”。

c古今词义有同有异。这是古今词义对比中最常见到的情况。如“劝”,古今皆有“劝说”之义,但古代侧重于积极提倡,即“勉励”,今义侧重于消极阻止,即“规劝”,既有不同,有相互联系。

3、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a词义的扩大b词义的缩小c词义的转移d词义的色彩变化(贬义词,褒义词,中性词)(1)古今褒贬意义的变化(2)古今词义轻重程度的变化

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指一个词由文字形体所表现出来的,并有上古文献资料印证的初始意义

2、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a 分析字形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止戈为武)

b 考核文献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3、为什么分析字形可以探求词的本义?

文字形体据义绘形词的引申义

因形求义

4字形分析的主要材料是什么?为什么?

古文字

6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举例?

(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b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由门闩引申为关卡。c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

(2)相关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7怎样掌握词的引申义?举例?

a词义引申的方式单向、多向、综合(要-腰-中间-拦截-要挟-需要).b词义引申的规律(1)由具体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2)由个别到一般.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3)由实词到虚词.“和”的本意是应和。后来引申为连带,又由连带引申为“与”“同”等

8词的假借义,是指由假借而产生的含义

9、假借的特点:a词的本意和假借意没有意义上的关联b同音假借c既是通假,又是假借

10、分析假借意与通假

A有本字,通假:皮与肉相果则寿:包裹东归曰果属:赤裸二女果,若固有之:围绕伺候

B本无其字的假借。其我之谓矣:大概其可再乎:难道,岂

10为什么要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a、以简驭繁地去掌握词义。

b、释词有据,能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同义词及其辨析

1同义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互为同义词。

2总结可以从哪些方面辨析同义词?

(一)从词义差异上辨析

1、概念义上的差异

(1)外延不同吏—官击—攴

(2)内涵不同

①所指事物的形状、部位、性质、用途不同。

斧—斨颈—项商—贾府—库

②动作行为的方式与状态不同。

哭—泣—号—啼坐—跪—跽

③事物的性质、状态的侧重不同。

恭—敬朱—殷

2、色彩义上的差异

(1)褒贬义不同杀—弑—诛征—讨-攻—伐—侵—袭

(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疾—病饥—饿

(二)从语法功能上辨析

之—其不—弗耻—辱之—往

第五节同源词

1、同源词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叫同源词。

2、确定同源词的三个条件

a、语音相同或相近

b、语义相通

c、有比较充分的文献材料

语法第一节词类活用

1什么是词类活用?如何下定义。

2辨析词类活用和词兼类,并举例。

活用,指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使用频率低)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是词本身固有的,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使用频率高)

3总结词类活用有哪些类型?分别列举1-2个例子并解说。

(一)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

(二)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

4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

名词活用为动词(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

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那么,其中必定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2)名词后面有代词“之”、“我”等作宾语(3)名词前面有“能”、“可”、“欲”、“敢”等能愿动词(4)名词前面有副词(5)名词前面有介宾词组作状语6)名词后面有介宾词组作补语(7)名词用“而”连接(8)名词的前面有“所”字(9)名词的后面有“者”(10)名词充当复句中的独词分句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形容词后有名词性词语、代词作宾语,不构成修饰性的偏正关系,这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2)形容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足”、“可”等(3)形容词前面有“所”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形容词前面有代词、数词、名词性词语作定语,而形容词作为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2)形容词充当宾语时(3)形容词充当主语时

动词活用为名词(1)动词在“其”、“之”后作中心语时(2)动词充当宾语时(3)动词充当主语时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限制作用)

1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3)表示完成动作行为的工具或方式(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5)表示身份、情理或依据(6)方位、地点名词作状语

如何识别名词在句子中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第三节特殊动宾关系

1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特殊动宾关系?分别举两个例子并解说

使动: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意动: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 为动:夫人将启之

2如何识别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a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

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客观

意动用法:认为宾语怎么样主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