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_图文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ppt课件
25
1、阴阳偏胜
(1)“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 大汗、烦躁、面赤、脉数
(2)“阴胜则寒”—(实)寒证:面白、 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淡、脉沉迟或 沉紧
ppt课件
26
2、阴阳偏衰 (1)“阳虚则寒”-阴相对偏亢-虚寒证: 面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 微 (2)“阴虚则热”-阳相对偏亢-虚热证: 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脉细数 (3)阴阳互损 原因:阴阳互根互用
ppt课件 20
(五)阴阳相互转化
-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物极必反” 量变——质变 形 式 1) 渐变-寒暑交替,昼夜转换 2) 突变-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烧持续不退, 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阳证转化为阴证
ppt课件 21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玻尔 -族徽:太极图 “contraviasuntcomplementa”(对立即互 补)
ppt课件 11


(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 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 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期和 条件。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互用: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 和助长对方。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1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 2 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气与血、脏与腑、寒热与温凉
ppt课件 4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 明亮的、兴奋的 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 晦暗的、抑制的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PPT课件

相反:阴阳的属性完全相反,故构成对立的关系。 例: 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 降、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等等,皆 为属性相反的矛盾双方 制约:阴阳双方相互抵制、相互压制、相互克制 或相互牵掣。 例: 水与火的相互制约, 寒与热的相互制约;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制约, 如同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电学中的正 电与负电一样。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阴和阳之间的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 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 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基 本形式。 具体表现为二类八种。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 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此消彼长, 此长彼消。
阴消阳长 阳长阴消 阳消阴长 阴长阳消
关联性 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 者同一统一体中相互关联的 两部分,才能分属阴阳。 前提 属于同一范畴、同一层次。
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 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 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阴阳的无限可分 阴阳互藏 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事物、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
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 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 抑制的都属于阴;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 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 兴奋的都属于阳。
正常的阴阳对立制约 如: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 异常的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 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 “制约太过”。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 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 “制约不及”。
统一(动态平衡)
正是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 现象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统一,取得相对 的协调平衡——阴平阳秘 动态平衡:平衡的取得是阴阳双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 中相互感应,即不断地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 条件。 阴阳交感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 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③阴阳消长含有“量变” 含义。
生理上
机体 物质与物质、功效与功效、物质 与功效之间 消长, 是维持着相对平衡状 态 消长。
病理上
机体中 阴阳消长, 不能维持相对平衡 消长, 即出现阴阳 偏盛、偏衰 病理 改变
调整月经
血营胞宫-调整月经,妊育婴儿
疏泄精液
疏泄与封藏(肾)结合-精液排泄通畅、适度
养肾之道
(一)说明五脏 生理功效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 生理特点 说明五脏 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 生理特点
肝属木: 木曰曲直, 枝叶条达, 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 恶抑郁, 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 火曰炎上, 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 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 土性敦厚, 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 化生气血
肺属金: 金性清肃, 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 以降为顺
名称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特点 即不一样于五脏, 又不一样于 六腑
人体
五脏 五腑 五体 五官 五华 五志 五液 五脉 五神
五脏系统
心系统 肝系统 脾系统 肺系统 肾系统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中医学阴阳学说》PPT课件ppt课件

《中医学阴阳学说》PPT课件ppt课件

即阴阳双方必须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 相比较而确定其属性。
返回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 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 满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 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亦消减的变化,
(三)阴阳消长: 1、涵义:
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 不断的增长和消减变化之中。
消:减少、消亡 长:增加、增长
• 2、表现: (1)阴阳互为消长:
是指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的过程中, 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 消减
阴消阳长:寒 热
阴长阳消:热 寒
(2)阴阳皆消皆长:
表、实、热——阳 八纲
里、虚、寒——阴 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 辨阴阳为首务。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2.确定治疗的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
阳 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 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12阴阳在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阴阳在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变化一方亦消减的变化15阴阳在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阴阳在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变化

阴阳学说.ppt课件

阴阳学说.ppt课件


“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 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阴阳互藏示意图: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17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18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说明人体的物质性 如:气 阳气:温养内脏、肌表 阴气:濡养内脏、滋润人体 2、划分人体组织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6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 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7
事物现象的阴阳属性分类

类别 阳 阴
空间 天 地
时间 昼 夜
季节 春夏 秋冬
性别 温度 亮度 重量 男 女 热 寒 光亮 晦暗 轻 重 上升 下降
事物运动状态 向外 向内 明显运动 相对静止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22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用于疾病的防治

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确定治疗的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 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 秘。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23
阴盛
实寒证 (阴盛则寒) 寒者热之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1、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 实热证 急性肺炎
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阴偏盛 阳偏盛
25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实寒证 痛经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阴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消长6.阴阳转化7.阴阳的自和平衡1.阴阳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2.2.3)--阴阳学说3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ppt

(2.2.3)--阴阳学说3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ppt

中医基础理论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河南中医药大学邵雷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是以阴阳的对立统一和相互作用阐释宇宙间万物生成、发展和变化的根本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交感、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等方面。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阴阳对立意思是阴阳“一分为二”,即对待、相反的关系。

阴阳学说认为,对立相反是阴阳的基本属性。

如汉朝董仲舒《春秋繁露》说:“阴与阳,相反之物也”。

阴与阳,相反之物也——《春秋繁露》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阴阳对立宇宙间众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对立相反的两个方面。

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寒与热、动与静、上与下、左与右等。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阴阳对立中医学用阴阳对立来阐释人的生命活动。

人身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阴阳对立具有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物质及功能属阳,具有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物质和功能属阴;生命物质中至精至微的气属阳,有形可察的精、血、津液属阴等。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阴阳对立阴阳对立的形式,通过阴阳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

阴能制约阳,阳也能制约阴。

如老子《道德经》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道德经》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阴阳对立生活中日往则月来,月落则日升;洪水势猛则能冲溃堤坝,堤坝牢固则能制约洪水;水大了能灭火,火大了也能把水烤干;春夏阳热之气上升抑制了阴寒之气,气候就温热;秋冬阴寒之气上升抑制了阳热之气,气候就寒冷。

正是阴阳的相互制约造就了自然界四时寒暑往复的变化。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阴阳对立人体生理活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即兴奋为阳,抑制属阴,二者相互制约。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基础内容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基础内容ppt课件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

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
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完整版ppt课件
13
阴阳消长的形式(2类8种)


⑴ 阴阳互为消长: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 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

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

的变化。
完整版ppt课件
18

总结:阴阳运动规律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阴阳互藏→交感的内在动力 →互根的维系基础

→转化的内在依据
阴阳互根→皆消皆长
阴阳对立→自和与平衡→互为消长→阴阳转化
完整版ppt课件
19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

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 指导疾病的治疗,包括确定治疗原则和归纳药物的
完整版ppt课件
5


3. 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称为“阴阳之征兆”。

4.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具有中空、

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
属于阳。
而将具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 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
完整版ppt课件
6
阴阳的特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的消长变化。前者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

后者称为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
“精气两虚”、“气血两虚”,则属阴阳互根 互用关系失常而出现的异常的阴阳皆消。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课件
12
阴阳在临床运用
“阳胜则阴病”指阳胜的病变必然损耗人体的阴液。而表现 为口渴、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这是基于阳能制约阴的原 理。 “阴胜则寒”指阴邪致病,或阴邪留滞体内导致机能障碍, 呈现为阴的实性偏盛。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而表现出一 派寒象,如恶寒、面白、局部冷痛、舌 淡 、脉迟或紧等。由于是病邪有余的寒 证,故属实寒证。 “阴胜则阳病”指阴胜的病变 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表 现为踡卧、脉迟无力,这是 基于阴能制约阳的原理。
阳偏盛 阴阳偏盛 阴偏盛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实热证 实寒证
阴阳失调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偏虚 阳偏虚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阴阳两虚
虚热证 虚寒证
阴阳转化 阴证转阳
阳证转阴
17
临床诊治—先别阴阳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原 因在于阴阳失调。在诊察疾病时,只要善 于运用阴阳归纳法,就有助于对病变情况 的总体阴阳属性作出判断。故《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 阴阳”。
的内部相关联的内容,都可以用阴阳的属性加以归类与分 析。此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之意。
2、相对性:事物的阴阳是相对
的,而不是绝对的。

6
阴阳的基本内容
1、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是阴阳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的属性是相互对立、相反的。如上与 下、天与地、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动与静、出与入 、升与降、昼与夜等等。实际上,只要有阴阳,它们的属 性就是对立的,因此阴阳的对立具有普遍性。 制约是指属性对立的阴阳双方出现相互约束、相互抑制、 互为胜负。
20
常见食物的阴阳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 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 光的向背,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 阴。
阳→温暖→明亮→运动→上升→男 ↗↘ 日 “阳,……山之南,水之北也。” ↘
阴→寒冷→晦暗→静止→下降→女
(二)阴阳的特性
1、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 行的。阴阳交感是下述各种阴阳关系的基础 。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
2.阴阳对立制约
(1)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 方在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 斥。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 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 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 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 阴阳转化的形式(2种)
渐变: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 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即属 于“渐变”的形式。
突变: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而 下冰雹;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出现 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 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 ”的形式。
阴阳运动规律与形式之间的关 系
阴阳对立→互为消长→阴阳转化 阴阳互根→皆消皆长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 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 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 。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 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
3.阴阳互根互用
就人体而言,气属阳,血属阴, 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互相 助长关系。

气可生血


在生理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存在 相互依存、互相助长关系,如果人体 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就会 出现阴阳互损(包括“阳损及阴”或 “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 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因 “亡阴 ”或“亡阳”、导致“阴阳离决,精 气乃绝”而死亡。
《周易· 系辞上》 即以“易 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 四象,四 象生八卦 ”,来说 明自然界 各种事物 的生成及 其阴阳属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特性
(三)阴阳之间相互关系
1.阴阳的交感 制约
2.阴阳的对立
3.阴阳的互根互用 4.阴阳的消长 平衡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学说的形成--霒陽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西周时期的 诗歌中已有“阴阳”一词的多处记载,如《 诗经·大雅》中就有“既景乃冈,相其阴阳 ,观其流泉”的记叙。《周易》中的易卦由 阴爻(--)和阳爻(─)组成。“--”表示阴 ;“─”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 形式标示了阴阳的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 用于医学理论之中。如《左传· 昭公元年》 记载的“六气病源说”。《黄帝内经》中有<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别论>等篇专论阴阳。
“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以及 “阳虚阴盛”、“阴虚阳亢”,皆属阴阳对 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超过正常限度的此 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精气两虚”、“气血两虚”,则属阴 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而出现的异常的阴阳皆
5.阴阳的相互转化
(1)含义: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总体阴 阳 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 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
阴阳互藏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 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
阴中寓阳,其阴性成分才能逐渐(或突然) 转化为阳性成分而表现为阴消阳长。当此阴性事 物或现象在其内部的阴阳消长与伴随的转化中, 其阴性成分仍然占较大比例时,此事物或现象的 阴阳属性仍属阴。但若在其内部的阴阳消长与转 化中,其阳性成分多于阴性成分而成为该事物或 现象的主导成分,该事物或现象则转属阳性,此 即所谓“阴转化为阳”;反之则“阳转化为阴” 。
相关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 现象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层次的。即 这些事物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如正 与邪、敌与我,天与女即无法用阴阳划 分。
3、阴阳的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阴阳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 阐释宇宙间各种客观事物的形成、发展 和相互关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 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阴阳互藏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阳中涵阴,因而阳依阴而存在, 阳以阴为源而生;阴中寓阳,因而阴依 阳而存在,阴以阳为根而化。
若阳中无阴,阴中无阳,就变成 “孤阴”、“独阳”,其相互依存关系 也就被破坏,而“孤阴不生”,“独阳 不长”,阴与阳之间也就失去了相互资 生与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交感 2、阴阳的对立制约 3、阴阳的互根互用 4、阴阳的消长平衡 5、阴阳的相互转化
1.阴阳交感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 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 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 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云雨、雾露、雷电 ,滋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和变 化。
4.阴阳消长平衡
(1) 含义: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 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 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 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 ,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 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 的关系。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 变化主要表现为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
因此阴阳的互藏是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转化 的内在根据,而阴阳的消长运动及与此相伴的阴 阳转化,是促使事物或现象总体阴阳属性转化的
(2) 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 互用关系,广泛地用来阐释自然界 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如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 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 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 ,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如此维持 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即《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
② 阴阳皆消皆长:在阴阳双方互根互 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 强而另一方亦增强;或某一方消弱而另一方 亦消弱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前者称为此 长彼亦长(即阳长阴亦长或阴长阳亦长), 后者称为此消彼亦消(阳消阴亦消或阴消阳 亦消)。
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 反映了事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 协调平衡,在自然界可表现气候的正常变化 ,在人体则表现为生命过程的协调有序。若 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在自然 界表现为异常的气候变化,在人体则表示疾 病的发生。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制 约、相互消长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 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之间的这 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
冬至 夏至
春分
秋分
(2)阴阳消长的形式(2类4种)
① 阴阳互为消长: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 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因某一方增长 而致另一方减弱;或某一方消弱而致另一方 增强的互为消长的变化。前者称为此长彼消 (即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后者称为此消 彼长(即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
4、阴阳的规定性
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 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 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 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故有“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之说。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称为 本体阴阳将人体中具有外向、弥散、推动、 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 于阳,而将具有内守、凝聚、宁静、凉润、 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
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 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 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阴阳属性即发生转化 ,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 “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事 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 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阴阳互藏, 是指相互对立的 阴阳双方中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 另一方,即阴中 有阳,阳中有阴 。
宇宙中的 任何事物都含有 阴与阳两种属性 不同的成分,属 阳的事物含有阴 性成分,属阴的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 源
天之阳气为何能降,地之阴气为何能 升?
古代哲学家是用“本乎天者亲下,本 乎地者亲上”(《周易·乾传》)来解释的 。也就是说,天气虽在上,但内涵地之阴气 ,即阳中有阴,有“亲下”之势,故天气在 其所涵地之阴气的作用下下降于地;地气虽 居下,但内寓天之阳气,即阴中涵阳,有“ 亲上”之势,故地气在其所涵天之阳气的鼓 动下上升于天。如此则天气下降,地气上升
(2)举例:自然界:春、夏、秋、冬四
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 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 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 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②医学: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 是 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 果。
如人体中的阳气能推动和促进 机体的生命活动,加快新陈代谢;而 人体中的阴气能调控和抑制机体的代 谢和各种生命活动,阴阳双方相互制 约而达到协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 健康有序。即《素问·生气通天论》 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交感的内在动力 阴阳互藏 → 互根的维系基础
转化的内在依据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划分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