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微生物物种多样性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原核微生物: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是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

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结构体系,如间体和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也不进行有丝分裂。

蓝绿细菌:是一类利用光能的原核生物.以水作为电子供体.在日光下产生板气。

蓝细菌: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分布很广、含有叶绿素(但不形成叶绿体),无鞭毛,能够在光合作用时释放氧气的大型原核微生物。

古细菌:又称古菌,一些极端环境生物,包括产甲烷菌,嗜盐菌和嗜酸热菌等,具有独特的生物化学组成。

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

它们在生物化学和大分子结构方面与真核生物和真细菌都有明显的差异。

在分类地位上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并列,并且在进化谱系上更接近真核生物。

在细胞构造上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原核生物。

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包括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成为培养基。

细菌菌落: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繁殖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菌块。

菌落:由一个细菌繁殖起来的,由无数细菌组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菌集团。

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微生物酶:是指起着催化作生物体系中特定反应的、由微生物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酶:由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或体外起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类酶和核酸类酶。

酶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中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辅酶:全酶中的非蛋白成分可以是不含氮的小分子有机物,或者是由不含氮的小分子有机物和金属离子组成。

微生物学名词

微生物学名词

微生物学名词第一篇:微生物学名词1、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

2、比表面积: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3、原核微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为核区的裸露的DNA的原始单细胞微生物。

4、糖被:具有一定的外形,相对稳定的附于细胞壁外面的一层松散透明的粘液物质称为荚膜/糖被。

5、菌胶团:多个细菌的荚膜连在一起的,其中包含着许多细菌,称为菌胶团。

6、菌落:单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

7、菌苔:在固体培养基上,许多菌落连成一片,称为菌苔。

8、克隆: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的菌落。

9、基内菌丝:生长于培养基中吸收营养物质的菌丝。

10、气生菌丝:当基内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向空间长出的菌丝。

11、真核微生物: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微生物。

12、菌丝体:菌丝有分枝,分枝的菌丝相互交错而成的群体,称为菌丝体。

13、有隔菌丝:有横隔膜将菌丝分隔成许多个细胞,每个细胞含有一个至多个细胞核的菌丝。

14、无隔菌丝:无隔菌丝中没有横隔膜,整个菌丝就是一个细胞,菌丝内有许多核,为多核菌丝。

15、由担孢子萌发而来。

由初级菌丝进一步萌发而来。

由二级菌丝发育而来。

18、同宗配合:是由同一菌株的两根菌丝,甚至同一菌丝的分支相互接触,形成的接合孢子。

19、异宗配合:是有不同菌株的菌丝相互接触形成的接合孢子20、病毒粒子:成熟的具有侵染了的病毒颗粒。

21、核心:病毒核酸位于毒核的中心形成核心。

22、噬菌斑:指在细菌培养基上接种噬菌体后出现的透明斑。

23、裂解量:平均每一个宿主细胞裂解后所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目,叫裂解量。

24、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DNA 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25、烈性噬菌体:在寄主细胞内增值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菌体裂解的噬菌体26、溶源菌:携带有噬菌体DNA的寄主细胞。

28 生命起源及原核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28 生命起源及原核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生物大分子


混合,团聚

多分子体系
膜包裹
原始细胞
甲烷、氨、硫化氢、 氰化氢、水蒸汽 有机酸、氨基酸、核 苷酸、单糖、脂类
蛋白质,核酸,
蛋白质核酸的团聚体
原核细胞
二、生命在地球进化的过程中诞生
1、地球的形成
➢ 宇宙的诞生:约200亿年前一次突发性大爆炸。随后出现了由氢和氦 组成的大、小星云。
➢ 太阳系和地球形成约在45亿年前。38亿年前,地球内部温度很高,物
3
28.1 生命的起源
一、生命的起源是自然的历史事件
➢ 神创论——上帝创造万物,最后造成人。 ➢ 宇生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宇宙空间别的星球。 ➢ 自然发生论——生物是从非生物环境中自然发生出来的。
如:腐草化萤、腐肉生蛆、淤泥生鼠
4
➢ 19世纪60年代法国微生物家巴斯德的精确“鹅颈瓶”实 验,证明现有生命不可能自然发生。
质分解产生大量气体,通过火山活动喷射出地表,主要为氢的化合物,
H2O,CH4,NH3,H2S等。
➢ 原始的海洋里积累了许多溶解到雨水中的大气和地壳表层的一些物质,
包括最原始的有机物甲烷。
8
2、化学进化第一阶段:有机小分子的非生物合成
➢ 能量:紫外线、闪电、辐射能以及热能等。 ➢ 物质:可溶性有机分子,甲烷,含氢的气体。 ➢ 时间:约35亿年前。
蓝细菌(鱼腥藻)
球菌
杆菌
蓝细菌(螺旋藻)
二、生命三域分类学说
➢ 生命三域分类学说:真细 菌域、古核生物域和真核 生物域
➢ 古核生物与真核生物间的 关系比与真细菌间的关系 更密切。
➢ 古核生物是最原始的类群, 进化变化最少。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多样性
1 名词解释:
细菌:细菌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坏细菌会破坏人体的免疫力。

放线菌: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

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

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

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

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内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

疫苗:
抗原:
类病毒:
亚单位疫苗:
jian'd'huo'yi'miao。

原核生物及其多样性1

原核生物及其多样性1

原核生物及其多样性【摘要】:原核生物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1】,其多样性在维持生物圈生态平衡和为人类提供广泛的、大量的未开发资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原核生物生活在各种生境中,包括在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条件下,其仍能进行多种形式的物质循环,并以我们初步了解的方式同其他生命形式相互作用。

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在形式和分化上表现并不突出,而主要表现在物种和基因水平上。

因此,研究原核微生物及其重要性具有主要的意义。

【关键字】:原核生物多样性【正文】:1.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最早是由Chatton提出的,原核生物是指一类无真正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或类似于细胞的简单组合结构的微生物【2】。

20世纪70年代,Woese和Fox根据不同生物类群细胞中的ssuRNA的序列同源性提出了生物的三域学说,即地球上所有的细胞生物由细菌域、古菌域和真核生物组成,细菌和古菌都是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原核细胞中无膜围的核和其他细胞器。

原核生物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或线粒体的一类单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是仅次于真菌和病毒的第3大类病原生物,浸染植物可引起许多重要的病害,造成农作物的严重减产,例如国内外普遍发生的茄科植物的青枯病、水稻白叶枯病、白菜软腐病;有国外危害严重,国内尚未发生的检疫性病害梨火疫病和玉米枯萎病,还有在国内较普遍的泡桐丛枝病和枣疯病等【3】。

但是原核生物也有着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地方,比如,中国的泡菜制作,就需要利用乳酸菌来发酵。

现在,已经发现越来越多的原核生物的有利之处。

例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致突变、致畸和致癌这三者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多数的致癌物就是细菌诱变剂,而且通常的致畸剂量就可引起致突变,加之各种环境因子对原核生物的致突变作用与它对哺乳动物的潜在致癌作用有关【4】,原核生物rRNA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5】,对冰河消退时土壤微生物碳含苗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生物量与冰河峰面消退程度和植被盖度均呈正相关【6】。

原核生物及其多样性2

原核生物及其多样性2

原核生物及其多样性摘要:所谓原核生物,其定义最早由Chatton(1937)提出,是指一类无真正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或类似于细胞的简单组合结构的微生物【1】。

人们对原核生物的研究,最早课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迄今为止,与真核生物的种类相比,已发现的原核生物种类虽不甚多,但其分布却非常广泛,生理性能也极复杂,研究其多样性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原核生物多样性1.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主要包括:细菌、蓝藻、原绿藻、放线菌和立克次氏体及衣原体【2】。

Woese等人与1990年提出,地球上的细胞生物是沿着三个主要谱系进化的,这三个进化谱系在分类学上称为三个域,即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生物三域分类学说:细菌域、古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细菌和古菌都是原核生物【3】。

相对于真核生物而言,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有3个特点:基因载体是由不具核膜而分散在细胞质中的双链DNA所组成;缺乏由单元膜隔开的细胞器;核糖体为70s型,而不是真核生物的80s型。

人类对原核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研究开始于病原微生物,1877年培养了炭疽病菌,1882年培养了结核杆菌和引起肺炎的链球菌,1883年培养了霍乱弧菌,还有历史上数次流行并杀死了数以万计生命的鼠疫、伤寒的病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是仅次于真菌和病毒的第三大类病害【4】,会造成农作物的严重减产,如国内外普遍发酌茄科植物的青枯病,水稻白叶枯病等。

这些都是原核生物的负面作用。

后来人们发现原核微生物并不都是人类的敌人,它们的许多种群具有丰富的代谢功能可服务于人类。

比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致突变、致畸和致癌这三者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多数的致癌物就是细菌诱变剂,而且通常的致畸剂量就可引起致突变,加之各种环境因子对原核生物的致突变作用与它对哺乳动物的潜在致癌作用有关【5】利用这一特点,就可以用原核生物来研究可能致癌的原因。

此外,原核生物rRNA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6】。

原核微生物名词解释

原核微生物名词解释

原核微生物名词解释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organisms)是指没有明显细胞核和细胞质分离的细菌和古菌类微生物,他们是一类独立的、不可再分的单细胞生物,其中包括古菌、原藻、原球藻、古类等。

它们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已有3.5亿年的历史。

原核微生物的细胞通常由一个外壳结构组成,这个外壳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形成一个膜结构,里面有质粒、核酸和蛋白质。

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结构,因此也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的界线。

原核微生物是一类多样性很大的微生物,有古菌、原藻、原球藻、古类等。

这些微生物大多数都是放线菌,也有一小部分是双球菌、内孔菌和杆菌。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很大的不同,在自然界的分布也很广泛,并且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极端的环境中存活,如高温、低温、无氧、高盐度、较低的pH值等。

原核微生物在地球上的早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细胞结构的演化提供了基础。

原核微生物在世界上拥有广泛的分布,可以在淡水、海水、湖泊、泥炭、沼泽、腐熟的土壤、沙漠、寒冷的海岸、高山等不同的环境中被发现,它们的活动常常是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有的原核微生物可以直接合成营养物质,而有的则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质;有的可以分解有机物质,而有的又可以进行氮固定。

这些微生物不仅为生物圈的生物提供营养,也能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能够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原核微生物也为人类服务,它们在食品饮料、肥料、生物质能源、制药等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产生用于食品发酵的酵母菌,可以生产乳酸、乙醇、植物激素等,用于制药工业;还可以用于生物肥料的制备,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原核微生物还有可能被用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能够利用植物的有机物质制备生物质油,可以替代石油燃料,为人类提供更清洁的能源。

原核微生物的研究也是当今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包括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

14-微生物生命的多样性

14-微生物生命的多样性

生物分类的阶层和双名法
Linnaeus创立的 双名法:前一个 词为属名,第一 个字母大写,第 二个词是种加词 ,全部小写,属 名和种加词一般 都用斜体。
2 非细胞形态生命体

病毒(Virus)
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核心 基本结构 衣壳 辅助结构:包膜、突出物
刺突 包膜
衣壳 核衣壳
核心
病毒的3个特点:

膜 脂质双层

突 gp120,gp41
形态结构
形态结构
传播途径
1)性传播:STD之一
同性恋 异性恋 2)血液传播:医源性 吸毒者 3)母婴传播: 胎盘 产道 哺乳
典型AIDS
卡波氏肉 瘤
卡氏肺孢虫肺炎
白色念珠菌感染
艾滋病牙周病
艾滋病口腔病变
艾滋病传染性软疣
人乳头瘤病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艾滋病患者疱疹 艾滋病患者带状疱疹
微生物生命的多样性
主要内容

生物多样性源于进化 非细胞形态生命体 原核生物
1 生物多样性源于进化

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林奈(C.Linnaeus)分类法
种(species)是生物基本的分类单元。种是形态、结 构、功能、发育特征和生态分布基本相同的一群生物。 自然条件下,同种生物结合可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不同种生物之间不能相互结合,即使结合也不能产生 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即生殖隔离。同种生物具有共同 的进化祖先,亲缘关系相近的种构成另一个高一级的 分类单元属(genus)。
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体 (Rickettsia) 是一类专性活细胞内寄 生、革兰氏阴性, 有细 胞壁, 含两种核酸的原 核细胞性微生物。 由H.T. Ricketts 发现

原核生物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原核生物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原核生物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微生物群落是指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大量微生物的群体。

微生物群落研究是微生物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

在微生物群落中,原核生物数量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群体。

原核生物是指没有真核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的多样性分析是微生物群落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原核生物微生物群落的定义、多样性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的发展进行讨论。

一、原核生物微生物群落的定义微生物群落中,原核生物数量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群体。

原核生物包含细菌和古菌两种生物。

细菌是最常见的原核生物之一。

细菌具有一细胞质膜、一细胞壁和一个核糖体。

细菌可见于肉眼下。

与之相反,古菌较少见,它们存在于生长环境逆境的地方,如深海海底或高温泉。

古菌并不像细菌那样常见。

微生物群落分析中,针对原核生物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二、多样性分析方法1. 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16S rRNA基因是原核生物细胞中呈现高度保守性的一种基因。

可以通过对其进行PCR扩增,然后测序获得相应的序列信息。

通过序列分析,可以对样品中的原核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

2. 元基因组分析元基因组分析是指通过对微生物群落中不同成员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获得它们在群落中的功能和生态学角色。

通过元基因组分析,可以对原核生物微生物群落更好地理解其多样性和生态角色。

3. 生态学建模在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中,生态学建模是一种通过对环境因素进行建模来预测物种组成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评估环境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和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分析技术的发展1. 高通量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微生物群落分析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

这种技术使用Illumina测序和Pyrosequencing等方法来大规模测序微生物群落中的DNA。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测序的深度和准确性,使研究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2. qPCR技术qPCR技术是一种高效、精确且灵敏的测定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的技术。

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_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_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在分 患 者 继 续 采 取 放 疗;部 分患者采用化疗的方式进行后续治疗 [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 1 年、3 年、5 年的生存率 进行对比。 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 5 年的并发症进行比较 [3]。 1.4 统计学方式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22.0 进行统计学 分析,采用 t 检验和 χ2 检验,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目的 针对采用心包内处理血管肺切除术治疗Ⅲ B 期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选取我省二甲医 院胸外科于 2012 年 3 月到 2013 年 9 月收治的Ⅲ B 期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30 例,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 组,给予观察组患者心包内处理血管肺切除术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全肺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 生率以及患者术后 1、3、5 年的生存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人数为 15 例, 死亡人数为 0,对照组患者的手术人数为 14 例,死亡人数为 1 例,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两组 患者经过治疗后 1 年、3 年、5 年的生存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 93.33%、80.00%、60.00%,对照组患者的生存率为 80.00%、60.00%、33.33%,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 5 年的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为呼吸困难 2 例(13.33%)、血胸 1 例(6.67%)、胸口疼痛 2 例(13.33%)、支气管胸膜瘘 1 例(6.67%)、 共发生 6 例(40.00%),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为呼吸困难 3 例(20.00%)、血胸 3 例(20.00%)、胸口疼痛 2 例(13.33%)、 支气管胸膜瘘 3 例(20.00%)、共发生 11 例(73.33%),观察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 对Ⅲ B 期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心包内处理血管肺切除术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安全性与极高的生存率。 关键词:心包内处理血管肺切除术;常规全肺切除术;Ⅲ B 期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53.028 本文引用格式 :丁航宇 , 王朝敏 , 卢森 , 等 . 心包内处理血管肺切除术治疗Ⅲ B 期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研究 [J]. 世界最新医 学信息文摘 ,2019,19(53):54,56.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多样性

1、微生物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在地球的极端环境下都能找到微生物活动的踪迹,接近沸点的温泉、极寒地带、高压、高盐、极酸、极碱环境都有微生物生存,这是其他物种无法比拟的。

2、营养代谢类型的多样性:以碳源、氮源、利用光能、化学能等各种代谢途径制造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能量,这种代谢途径、营养物质需求的多样性在其他物种很少见到的。

3、微生物分类学上类群的多样性:包括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以及真核生物中的:真菌、藻类、原生动物以及非细胞生命体:病毒和亚病毒(阮病毒、类病毒等)。

4、微生物生活方式、繁殖方式的多样性:由于微生物所涉及的种类繁多决定了它们的生活方式、繁殖方式也具有动物植物所不能比拟的多样性。

5、遗传基因的多样性:遗传基因决定了生命的活动形式,微生物巨大的种类数量决定了其具有巨大的遗传资源。

不同的微生物其基因决定了其生命活动方式、代谢途径等,加上微生物具有所有物种中最快的变异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遗传物质的多样性。

基于以上这些,微生物的多样性也包括了其开发用途的多样性,在医药、环境、化工各个方面微生物都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多样的现实意义。

第十三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第十三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第十三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它们是由进化而形成的,不仅直接为人类提供了食品、药物、纺织品、燃料、材料等,而且还通过参与物质循环来维持地球上生命所必需的生存环境。

因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微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其独特之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几章已对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作了阐述。

本章将阐明其物种的多样性,简要的介绍原核微生物(真细菌、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真菌、粘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的多样性。

第一节真细菌的多样性一、真细菌系统发育总观对细菌的系统发育以往的概念是根据类群的表型特征(主要是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及少量的遗传特征)来判断它们的系统发育和进化途径。

而通过细菌16s rRNA的序列分析已经揭示出,不同细菌本身保守的16SrRNA寡核苷酸序列才是识别系统发育的标记。

据此,细菌的系统发育包括12个独特的类群(图13-1)。

图13-1 细菌的系统发育树类群1. 紫色光合细菌及其有关细菌:目前将类群1称为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um)。

是细菌中包括的属最多而且在生理特性上最具有多样性,由α、β、γ、δ、和ε5个亚门组成。

其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紫色细菌包括在α、β和γ3个亚门中,但一些有机化能营养的属,如:埃希氏菌属、假单胞菌属、醋单胞菌属和一些无机化能营养的属,如:硝化杆菌属、亚硝化单胞菌属、贝日阿托氏菌属等也包括在这3个亚门中。

δ和ε2个亚门只包括非光合作用的细菌。

尽管所有的肠道细菌、大多数的假单胞菌、自生和共生固氮细菌以及大多数化能无机营养细菌在形态、生理和生态分布的表型上与紫色细菌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在系统发育上却都与紫色细菌有关。

由紫色细菌谱系可以引申出各种各样在生理特性和生态分布上有差异的重要细菌。

16s rRNA 序列分析的结果指明,AAAUUGG序列用以鉴别α亚门的紫色细菌;CYUUACACAUG(Y表示任意一个嘧啶)是β亚门的序列特征;ACUAAAACUCAAAG序列存在于大多数δ亚门紫色细菌的16SrRNA中。

原核生物多样性

原核生物多样性

原核生物多样性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摘要】微生物是一群以分解代谢为主的重要生物类群,其生物学多样性十分丰富。

但由于它们的微观性,尤其原核微生物不但形态简单、而且不存在有性生殖,也缺乏化石资料[29]而造成难以对其进行种群数目和数量的统计,因而对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远没有宏观生物那样深入和受到重视。

本文根据原核微生物的特性,从其形态结构、进化分支、生理代谢类群、遗传及应用等方面简述了它们的多样性及重要意义,意在引起科学界和全社会对这类生物资源的认识和保护的重视。

【关键词】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应用原核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蓝细菌。

(一)、形态结构的多样性以细菌为代表说明原核生物形态结构的多样性:1、细胞壁原核生物经过革兰氏染色,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反映的是细胞壁结构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其中肽聚糖是细菌特有的成分,而磷壁酸则是革兰氏阳性菌所特有。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和脂多糖(LPS)组成。

其中脂多糖为革兰氏阴性菌特有。

2、细胞膜细菌细胞膜有如下功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和运输;壁多糖和荚膜等大分子物质合成场所;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产能基地;鞭毛着生点并提供运动所需能量。

3、细胞质中的内含物细菌细胞质中的内含物主要包括: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载色体,质膜内陷形成囊状载色体,属内膜系统,是光合细菌光合作用的场所;羧化体,在化能自养细菌中常发现由膜内陷包裹形成的羧化体,是将CO2还原成糖的场所;气泡,水生,无鞭毛的光合细菌细胞内所含众多充满气体的小泡囊,由蛋白质膜包围而成。

4、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30]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裹的一层胶状结构,统称荚膜。

化学组成多是胞外多糖类,少量蛋白质,常呈粘稠状;鞭毛:某些细菌在体表长出的波曲的长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菌毛:是细菌表面的一种纤细、中空、外直、数量多的蛋白质附属物,功能是使菌体细胞粘连在宿主各器官表面。

课件-原核微生物PPT课件

课件-原核微生物PPT课件
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原核微生物 的传播和扩散。
防治方法
包括加强监测、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加强环境卫 生管理、实施消毒灭菌等措施。
防治策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共同应对原核微生物的威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药物筛选
原核微生物可用于筛选具 有抗癌、抗炎等活性的药 物,为新药研发提供有力 支持。
农业领域
生物肥料
原核微生物可用于生产生物肥料, 提高土壤肥力和植物抗病能力。
生物农药
原核微生物可用于生产生物农药, 有效防治植物病虫害,减少化学农 药的使用。
生物固氮
原核微生物可通过固氮作用将空气 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肥, 提高土壤氮素含量。
用。
古菌
01
古菌是一类特殊的原核 微生物,与细菌和真核 生物在进化上都有较大 的差异。
02
古菌的细胞结构较为简 单,一般不含叶绿素和 光合色素,也不进行光 合作用。
03
04
古菌在极端环境下生存 能力较强,如高温、高 压、高盐度等极端环境。
古菌在地球上的分布范 围较广,尤其在温泉、 火山口等地区较为常见。
放线菌
放线菌是一类呈辐射状排列的、具有丝状生长方式的原 核微生物。
放线菌能产生多种抗生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对人类 和动植物的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放线菌主要生活在土壤中,对土壤中的动植物残骸进行 分解和转化。
放线菌在农业、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03 原核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 影响
土壤中的原核微生物
化学品生产
原核微生物可用于生产燃 料、塑料、溶剂等化学品, 具有环保、可持续等优点。

微生物的多样性与进化研究

微生物的多样性与进化研究

微生物的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微生物是指那些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它们不仅存在于我们身体内部还存在于环境中。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原生生物、病毒等等。

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进化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之一。

一、微生物的多样性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普遍和最多样化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就像地球上的眼睛,记录着生命和环境的变化历史。

微生物的多样性是指微生物种群的物种数、物种间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1.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其中原核生物是指没有细胞核的生物,包括细菌和古菌;真核生物是指有细胞核的生物,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和动植物中的微生物等。

2.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微生物的分布非常广泛,几乎存在于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

它们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在高温、低温、酸碱或盐度高的环境中都有微生物存在。

例如,有些细菌可以在沸水中生存,而一些古菌可以在硫酸中生存。

3.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比其他生物要高得多。

由于微生物短的生命周期和快速的繁殖速度,它们更容易出现遗传变异。

微生物的亲缘关系可以根据它们的基因组序列相似性进行分类。

通过对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早期演化历史。

二、微生物的进化研究微生物的进化研究包括微生物在演化历史中的位置、微生物的分子进化及其对环境的响应等方面。

微生物的进化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微生物在生命演化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对我们当前生态系统的影响。

1.微生物在演化历史中的位置微生物是地球上第一种有机生命形式。

大约在40亿年前,地球表面水的存在成为有机生命的催化剂,微生物开始生存并繁殖。

微生物在地球的演化历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可以利用不同的碳源、产生氧化还原反应和传递能量。

微生物在地球的演化历史中是生命演化的间接证据,通过微生物的遗传特征可以重建生命的演化。

2.微生物的分子进化微生物分子进化的研究主要包括分子多态性、分子系统学和生态学等方面。

海洋沉积物原核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海洋沉积物原核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海洋沉积物原核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贺建武;刘祝祥;刘荷;李洪军;钟小娟;陈义光【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年(卷),期】2013(000)009【摘要】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随着人类探索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海洋已不是神秘、变化莫测及人类难以驾驭的象征。

由美国斯隆基金会(Sloan Foundation)发起的首次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Census of Marine Life, CoML)表明,海洋环境中还有大量新的物种[1],该计划把世界海洋归纳为人类活动的边缘、隐藏的边界、中央水域、活跃的地质带、冰冷的海洋和微生物这六大领域,其中微生物作为调查难度最大的领域[2],同时也是充满大量新物种和稀有物种的领域。

海洋沉积物拥有非常复杂的类型,是海洋微生物重要的栖息场所。

海洋沉积物是指通过海流搬运、波浪和重力等动力搬运过程而沉积、覆盖、堆积在海底的泥、沙等无机物质和生物残骸等有机物的统称[3]。

丰富的海洋环境孕育着不同种类的海洋沉积物,这些沉积物既包括受海洋潮汐、波浪和海流等海洋过程形成的滨海海岸带沉积,也包括由海洋生物成分(钙质及硅质)及非生物成分(陆源、自生、海底火山、宇宙尘埃等)[4]。

事实上海洋沉积物的多样性在决定海洋环境物种数量和影响深海物种多样性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5]。

作者统计近10年(2000年-2010年)来,微生物科学家从海洋沉积物(marine sediments)中鉴定并在《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Appl Environ Microbiol》、《Syst Appl Microbiol》、《FEMS Microbiol Lett》、《J Microbiol》、《JMi-crobiol Biotechnol》等国际微生物权威杂志上有效发表约的160余种原核微生物。

物种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度量单位,这些海洋沉积物中微生物新物种的不断发现,是对海洋微生物资源多样性的有力扩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核微生物物种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气候、土壤和植被等自然条件极为复杂多样,这些决定了中国微生物物种群必然丰富多彩,但是由于中国微生物资源尚未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非医学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的细菌60属,266种,2003株,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各省土壤、水域和动、植物样品中分离获得的,有一定代表性,在工农业生产中使用能增产的菌株。

40多年来,中国有关研究单位曾对一些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
原核类群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现根据调查结果简述如下:
a.放线菌目前国际上已经描述和发表的放线菌近60个属、2000多种,中国已对40个属中的一部分种进行过分类研究,现保藏有36个属,450种,1332个菌株;其中8个属是中国研究工作者描述和建立的,它们是类链霉菌属(Streptomycoides)、小链孢菌属(Microstreptospora)、异壁放线菌属(Actinoallotaichus)、三歧泡菌属(Trichotomous)、双孢放线菌属(Actinobispora)、游动四孢菌属(Planotetraspora)、动孢链霉菌(Streptoplanospora)和白黄孢囊菌属(Cathayosporangium)。

它们具有科学和应用价值。

b.Frankia-共生固氮放线菌Frankia是一类能与许多木本植物共生的结瘤固氮的放线菌,与这类菌共生的寄主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1978年组织了多学科协作研究,开展了全国放线菌结瘤植物调查,查明中国有6个属44个种的树木与放线菌共生结瘤固氮,其中19种是国际上未报道的新记录种(表1)。

表1 中国新发现放线菌结瘤树种
四川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宜昌胡颓子E. henryi
滇桤木A. ferdinandi大果沙枣E. moorcroftii
东北赤杨A. mandshurica翅果油树E. mollis
西伯利亚赤杨A.sibirica多花胡颓子E.mulliflora var.ovata
马桑Cariaria sinica黄果沙枣E. oxycarpa
草马桑C. terminalis星毛胡颓子E. stellipila
长叶胡颓子Elaeagnus bockii小叶木半夏E. umbellata var. pavifolia
可木胡颓子E. commutata高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var. porcera
秋胡颓子E. crispa矮杨梅Myrica nana角花胡颓子E. gonyanthes
c.根瘤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结瘤是陆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供氮体系,它们在所有固氮体系中固氮作用最强,全世界估计有18000~9000种豆科植物,中国已记录了1500种。

绝大多数豆科植物能与根瘤菌共生结瘤固氮。

目前国际上已描述的根瘤菌有4属15种。

根据全国根瘤菌资源调查,已纯化根瘤菌近2000株,并建立了一个新属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包括两个新种。

另外,在紫云英结瘤的根瘤菌已定名为华癸根瘤菌(Rhizobium huakuii),从新疆干旱地区发现一个新种定名为天山根瘤菌
(Rhizobiumtianshanellse)。

从大豆中分离出超慢速生长的大豆根瘤菌定名为辽宁根瘤菌(Bradyrhizo-bium liaoningense)新种,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是在中国最近发现的一个新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