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适应的不对称性及其机制探讨

合集下载

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作文800字

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作文800字

积极和消极情感情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影响我们的思想、行动和与其他人的互动,塑造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经验和看法。

在这份论文中,我们将探讨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性质、它们对我们福祉的影响,以及我们能够采取的有效管理这些情绪的战略。

积极的情感,如快乐,喜悦,感激,和爱,对于我们的精神和情感的安康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体验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复原力,改善心血管健康,提高整体生活满意度。

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历积极的情感会拓宽我们的认知能力,导致更大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积极的情感可以增强我们的社会通联和关系,因为经历高水平的积极情感的个人往往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更加参与、关心和支持。

另消极的情绪,如悲伤,愤怒,恐惧,焦虑,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长期接触负面情绪与一系列不良健康结果有关,包括抑郁症、慢性压力和心血管疾病。

负面情绪会损害我们清楚思考和做出有效决定的能力,因为这些情绪往往引发认知偏见和非理性思维模式。

在《行为决策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焦虑程度高的个人往往作出不利于风险的选择,即使潜在收益超过潜在成本。

尽管负面情绪有潜在的负面影响,但它们也对我们的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负面情绪会提醒我们注意潜在的威胁或危险,促使我们采取行动保护自己或其他人。

消极情绪可以激励我们寻求解决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障碍的办法,推动个人增长和发展。

遇到挫折后感到沮丧和失望的人可能会受到激励,更加努力地工作,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实现他们的目标。

鉴于情绪对我们福祉的重大影响,必须制定管理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有效战略。

增强积极情绪的一个关键策略是培养自觉性和感恩感。

冥想和深呼吸练习等思维做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情绪和思想,使我们能够以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对这些情绪和思想作出反应。

花时间思考和感谢我们生活的积极方面,可以增进我们的总体福祉和满足感。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的修订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的修订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的修订在情感研究中,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积极情感通常包括快乐、满足、自信等,而消极情感则包括悲伤、焦虑、愤怒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两种情感,本文将对现有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进行修订和完善。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情感状态。

积极情感可以激发人们的动力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幸福感。

而消极情感则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对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正确地理解和评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现有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中,有些项目可能已经过时或不够准确。

因此,我们需要对旧量表进行分析和修订。

具体而言,我们将删除那些不合适的项目,并重新设计量表结构,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受试者的情感状态。

修订后的量表将更具科学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情感研究提供更加准确的工具。

在修订旧量表的基础上,我们将添加新的项目,以更加全面地反映读者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状况。

这些新项目可能包括自我评价、鼓励和反思等,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读者的情感状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修订后的量表将更加科学、可靠,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读者的情感状态。

同时,添加新量表的项目将更好地反映读者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状况,为情感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工具。

在实际应用中,修订后的量表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教育、心理健康等领域提供有效的评估工具,帮助个人和社会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情感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遇到各种情感问题。

通过使用修订后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例如,当处于消极情感状态时,人们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并寻找合适的缓解方法,如与朋友交流、进行放松活动等。

同时,新量表中的自我评价、鼓励和反思等项目将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和幸福感。

大学生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与关系和谐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与关系和谐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与关系和谐的中介效应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个体化趋势的增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其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自我构念,作为个体心理发展的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能力和价值的认知和评价。

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和心理健康,还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等方面。

探讨大学生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自尊和关系和谐作为中介变量,在大学生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能力和身份的认同和肯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和谐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的和谐程度,包括亲子关系、友谊关系和恋爱关系等。

研究表明,高自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自我构念、自尊、关系和谐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和关系和谐在其中的中介效应。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揭示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主观幸福感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自我构念作为个体对自我认知和评价的核心部分,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着深远影响。

自尊,作为自我构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关系和谐,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因素,也在大学生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扮演着中介角色。

近年来,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研究表明,正念、自尊等心理因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关于大学生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尤其是自尊与关系和谐的中介效应,仍需进一步探讨。

积极与消极情绪关系的理论及研究

积极与消极情绪关系的理论及研究

积极与消极情绪关系的理论及研究进展积极、消极情绪可以看作心理反应的双向行动,反应的程度不同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其中积极情绪的表现是生活充满乐趣、勤奋努力,而消极情绪则是生活压力大、焦虑不安。

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对人的健康有益,可以促进健康、改善身体状况;而消极情绪则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伤害,并会导致心理问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积极与消极情绪也出现了不同的理论和模型。

斯蒂丽•罗克斯(Steele)和斯蒂文•古尔德(Steven Gold)提出的压力耐受理论(coping tolerance theory),揭示了积极情绪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积极情绪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压力,而消极情绪则使人们更容易易受到压力的影响。

威廉•斯科特(William Scott)的倒梯模型(inverted ladder model)揭示了积极与消极情绪直接影响情绪强度,当人们感受到消极情绪时,就会加强积极情绪,以抵消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

此外,现在人们也在研究积极情绪如何帮助我们去处理消极情绪,沃尔特•史密斯(Walter Smith)提出了乐观主义情绪风险因素模型(optimistic emotional risk factor),即在心理受伤期间,乐观情绪可以有助于应对消极情绪,从而缓解情感压力。

最后,德里克•贝克(Derek Becker)的动态模型(the dynamic model)也强调了积极与消极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积极情绪可以促进消极情绪的提升,同时消极情绪也会加强积极情绪。

总之,综上所述,当人们感受到消极情绪时,积极情绪则可以促进他们的健康和身体状况,并且可以有效的缓解消极情绪的压力。

当人们感受到积极情绪时,也可以抵消消极情绪。

同时,针对不同的心理因素,人们还可以使用不同的积极情绪的理论和模型来更好地处理消极情绪,这不仅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还可以为我们更加积极快乐的生活带来更多收获。

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内容简述情绪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情绪反应的动力性是指情绪在个体内部的驱动力和强度,它决定了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倾向和反应强度。

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复杂的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情绪反应的动力性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分析影响情绪反应动力性的各种因素。

我们首先介绍情绪反应动力性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然后重点分析情绪反应动力性的理论模型和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

二、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原理情绪体验和表达是个体在面对环境刺激时产生的内心波动,包含了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多种反应。

在情绪活动中,动力性是指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性等特征,它决定了个体情绪体验的强弱和适应性的高低。

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原理主要探讨情绪的激活、维持和消退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受到的内外因素影响。

情绪激活:情绪动力性原理认为,情绪激活取决于环境刺激与个体内心的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

当刺激与需求相匹配时,会产生高情绪动力性,使人产生强烈、迅速和持久的情绪体验,如喜、怒等。

当刺激与需求不匹配时,会产生低情绪动力性,使人产生较弱、缓慢和短暂的情绪体验,如悲、惧等。

情绪维持:情绪动力性原理指出,情绪维持主要依赖于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在面对情绪体验时采取的认知、行为和生理策略,用以调整情绪状态,使其符合情境要求。

有效的情绪调节可以增强情绪动力性,使情绪体验更加强烈和持久;而缺乏情绪调节则可能导致情绪动力性降低,使情绪体验减弱和短暂。

《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关注情绪体验过程中的动力性问题,从情绪激活、情绪维持和情绪消退三个层面深入分析情绪动力性原理。

情绪动力性作为情绪研究的重点之一,对于理解和应对情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动力性也受个体内部的认知、生理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情绪动力性的表现。

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及其与积极情绪、幸福感的关系

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及其与积极情绪、幸福感的关系

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及其与积极情绪、幸福感的关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和未来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心理韧性,作为个体面对逆境、压力或创伤时能够迅速恢复和适应的心理能力,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韧性的培养与发展对于其应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以及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种种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积极情绪与幸福感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它们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情绪指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时所体验到的愉悦、满足等正面情感,而幸福感则是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

大量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与幸福感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还能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探究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及其与积极情绪、幸福感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心理韧性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与积极情绪、幸福感的内在联系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1. 介绍心理韧性的概念及其在大学生中的重要性。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逆境或创伤时,能够迅速恢复和适应的心理能力。

这一概念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韧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多重挑战。

在这一时期,心理韧性的培养与发展不仅有助于他们应对当前的困境,更能为未来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心理韧性在大学生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心理韧性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

在大学阶段,学生需要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处理复杂的学科问题,心理韧性强的学生更能够在面对学业挑战时保持冷静,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韧性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有积极影响。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需要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建立联系,心理韧性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调节消极情绪论文1500字

如何调节消极情绪论文1500字

如何调节消极情绪论文1500字篇一:学生消极情绪论文学生消极情绪与对策【摘要】采用观察、访谈与文献综述的方法,对课程改革“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后的体育教学中,就情绪对体育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供诸位同仁参考,指正。

【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艺术2+1项目” 心理健康情绪社会适应能力前言:情绪通常是指有机体,即人在自然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课程改革和“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是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关于情绪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显重要。

正如前南斯拉夫教育教学专家鲍良克说的那样:“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集中,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淡、散漫、消极、压抑。

”体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等特殊要求与其它学科存在着本质差异。

所以,学生的情绪对体育教学有非同一般的影响。

1、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镇叶挺桥小学3—6年级在校生。

(“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对象)1.2 研究方法:采用观察、访谈、实践与文献综述法,试图就如篇二:心理论文,情绪调控情绪调控在我看来,情绪非常重要,他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影响,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受情绪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学会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在处理问题时能占据有利位置,从而更好地向成功迈进。

我觉得在学会情绪调控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学会了解自己。

因为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认识自己的情绪状况。

也只有那些认识并把握住自己的情绪的人才能指导自己的人生,从而主宰自己的人生。

人的情绪表现总是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遇到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或火冒三丈,或低落消沉,或愤愤不平,或心烦气躁,种种劣质情绪都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大脑反应差异研究综述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大脑反应差异研究综述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大脑反应差异研究综述摘要情绪的产生通常伴随着相应的生理变化。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进化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适应意义,形成了不同的生理反应。

该文综述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大脑中的反应差异,归纳了相关的研究结论和存在的争论,并指出寻找敏感情绪指标、脑功能定位、情绪调节等三个方向可能会在未来几年显著的推动情绪研究的进步。

关键词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大脑反应,差异。

1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划分在情绪类型的划分上,存在多种分类方式。

传统的情绪理论认为人类的情绪可以通过几个维度进行区分,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是“效价—唤醒度”的划分方法:依据效价(valence)将情绪分类为正、负两极,位于正极的称积极情绪,通常带来愉悦感受,位于负极的称消极情绪,通常产生不愉悦感受;同时依据唤醒度(arousal)区分情绪的强弱,唤醒度越大,所产生的情绪就越强烈。

情绪的这一分类方法在当前情绪研究中仍在广泛应用,应用事件相关电位(ERP)、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PET)等先进实验手段的研究中也在使用。

人们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使研究者没有对情绪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首先,在实验情景下,诱发积极或消极情绪比诱发具体某种情绪要简单得多。

其次,诱发某种具体情绪时会有很大的风险,因为被试很可能不能被恰当地诱发出研究者所希望的情绪。

再次,从研究者的目的来说,并不一定非得诱发某种具体的情绪,因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各有其特性,诱发出积极或消极情绪就达到了研究的目的。

因此,在当前研究工作中效价—唤醒度划分情绪的方法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情绪的产生总是会伴随着相应的躯体反应以及心境的改变。

那么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生理反应和情绪表达上存在哪些差别? 随着先进研究手段的应用,对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生理特性进行比较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Barrett等认为,一旦控制了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反应与表达上将会具有很强的两极性[1]。

大学生文化取向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文化取向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相关研究
郑 静 ,孙 妍
4 0 1 3 3 1 ) ( 重 庆师范 大学 重点 心理 实验 窒 ,重庆

要 :探 讨 当代 大学 生文化取 向的现状及 其 与积极情 感、消极 情感 的关系 。采用文 化取 向量表和积极 情
感消极 情感量表 对重庆 市 2 6 0 名 大学 生进 行测试 当代 大 学生的文 化取 向 以 水 平集体 主义 倾 向为 主 ,在 垂直个 人 主义 和水平个 人主义倾 向上男 生显著 高于女 生;水 平集体 主义倾 向与积极 情感 呈正相 关,与消极 情感 呈负相 关 ,并 对积极情 感呈正 向的预测 作用 ,对消极 情感呈 负 向的预测作用 。
关键 词 :文化取 向;积极情 感;消极 情感 中图分类号 :G4 4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1 0 0 9 . 9 1 1 5 ( 2 0 1 3 ) 0 3 . 0 1 3 3 . 0 3
D 0h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 9 1 1 5 . 2 0 1 3 . 0 3 . 0 3 3
ZHEN G J i n g , S UN Ya n
( K e y L a b o f P s y c h o l o g y , C h o n g q i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C h o n g q i n g 4 0 1 3 3 1 , C h i n a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h e Co r r e l a io t n b e t we e n C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 Cu l t u r a l Or i e n t a io t n a n d

心理学对情感和感情的研究

心理学对情感和感情的研究

心理学对情感和感情的研究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涉及到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其中之一就是对情感和感情的研究。

情感和感情是人类内在世界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中,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观察和调查等方法揭示了情感和感情的本质、作用和影响。

以下是一些心理学对情感和感情的重要研究成果。

1. 情感的分类与功能情感是代表个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内在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可以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大类。

积极情感如喜悦、满足、幸福等,消极情感如悲伤、恐惧、焦虑等。

这些情感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调节作用。

积极情感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持,提高个体的心理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消极情感在适度范围内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威胁和危险,但过度的消极情感会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 情感的产生与表达心理学研究还关注情感的产生和表达机制。

情感的产生与大脑神经活动、认知评价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中的情感中枢如扣带回、杏仁核等区域在情感的产生和加工中起关键作用。

情感的表达是个体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研究发现,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语言表达等方式可以传递和表达情感信息。

此外,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对情感表达方式产生影响,比如一些文化中对情感控制和表达的规范。

3. 感情的发展和影响感情是情感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包括了爱、亲密、信任等。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感情的发展和影响过程。

早期的依恋关系是感情的基础,对个体的情感和社会发展有着长期影响。

感情的发展与个体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亲密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个体的情感发展和健康成长,而缺乏亲子互动和支持则容易导致情感问题的出现。

此外,感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也有着重要影响。

4. 情感与心理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密切相关。

积极情感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缓解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问题。

大学生适应性、认知灵活性与情感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适应性、认知灵活性与情感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1 05
王 琨, 刘欢欢 : 大
生, 其中大一 、 大二 、 大三学生分别 为 3 5人 、 4 4 人、 1 4 3 人。 男生 5 6人 , 女生 1 6 6 人, 平均年龄 为 2 1 . 7岁。
调整 自己 , 在现 实生活环境中保持一种 良好有效的生存状 态 f 4 1 。 A n d e r s o n ( 2 0 0 2 ) 指 出, 认知灵 活性 涉及 到同时对各
种信息 进行加 产生 各种想法 , 考 虑各种选择或者改 变计 划去适应 特殊的环境 。 认知灵 活性 缺乏 的人 时常是 固 执、 死板 的 , 他们 坚持 自己的想法或不适 应某种情境 的改 变。 G a r d n e r ( 1 9 9 3 ) 和G o l e m a n ( 1 9 9 6 ) 认为, 灵活性 的个体 更容易理 解他 人的观点 , 理解他人的感觉增加 了问题解决 的技能 , 从而有助 于适 应。 D r e i s b a e h和 G o s c h k e ( 2 0 0 4 ) 发
王 琨 , 刘欢 欢
( 1 . 保定学院 教育 系, 河北 保定 0 7 1 0 0 0 ; 2 .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 河北 保定 0 7 1 0 0 2 )

要: 探 讨 大学生认 知灵活性 、 适应 性 与情 感幸福感 的关 系, 为增 进大 学生心理健 康探 索新的途 径。 采取 整群抽 样方法 ,
2 0 1 3 年 1月
保 定 学 院 学 报
J ( ) L j RNAL OF BAODI NG UNI VERS I T Y
J a n . , 2 0 1 3
V0 l - 2 6 N o . 1
第2 6卷第 1 期

心理健康的因果研究

心理健康的因果研究

健康的心理状态:在21世纪充分展示自我——有关心理健康的原因和结果摘要:本文关注心理健康或全盛期的积极方面。

对有关心理健康的原因及结果的证据做了考察,包括其对认知活动、健康和社会关系的有益影响。

对心理健康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做了考察,呈现了大脑活动和神经药物学方法的影响的数据。

个体间的心理健康状态变化非常广,有来自社会因素中的遗传作用及早期的环境影响的证据。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通常被假定为与相反的心理不健康的影响因素是一样的,但是这只对部分因素适用,还有更多其他的可选择的因素。

心理健康的科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应用需要一种新的方法——在关注于精神障碍症状的缓解之外去关注个人的和人际间的心理全盛期。

提供一种广用的干预方法,它将增加处于心理全盛期的人口数量,即减少一般的心理健康问题。

1引言心理健康与生活顺心有关,它是积极情绪与高效能感的结合。

持续的健康状态不需要个体总是感觉良好,痛苦的情绪体验(如沮丧、失败、悲伤)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管理好这些消极的或痛苦的情绪对长期的健康很有必要。

然而,当消极情绪极度严重或长时间持续以至于阻碍了个体日常的正常功能时,心理健康就会出现问题。

心理健康这个概念不仅包括幸福感和满足感等积极情绪,而且还包括诸如兴趣、支持、自信和高兴等这些情感。

高效能感的概念涉及个人潜力的发展、对生活有一定的掌控、有目的(如为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和体验到积极的人际关系。

近几年来,研究工作发生了一个令人高兴的转折,从重视精神障碍和功能失调到关注积极的心理健康。

这个转变的范式在现行的心理学研究中尤其突出。

但它同时也引起了流行病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注意。

这个积极的观点也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规定中,这些规定常将健康定义为: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良好状态,没有任何的疾病症状。

近来,世界卫生组织将积极的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个体信任自己的能力、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正常压力、能够高效率的工作和能对他们的团体做出贡献的良好状态。

南充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试题及答案

南充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1.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产生C 德国2.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则是间断性的,是通过交往目的是否达成来实现的。

C 个人性3.()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B 希望4.()指个体需要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协调状况,即自己的认识与实际体验之间的不协调,自己的问题所在。

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而真诚地面对治疗体验。

C 不协调5.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是()A 需求变量6.积极的心理(),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

A 动机7.沟通按信息流动方向分类可分为()种B 三8.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有美国心理学家()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A 华生9.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叫做积极心理学,它正是由故事的主人公、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提出并倡导的。

B 塞里格曼10.在英美的一些研究中,甚至将()看作是除婚姻之外的第二大影响因素。

A 健康11.()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A 生理健康12.积极心理治疗不承认人有所谓的消极心理,认为各种消极心理是人在积极发展各种心理保护模式来降低自己受到更多伤害的可能性,即一种()。

A 保护性心理13.()的概念反映人们对行为与后来事件之间关系的期望,并反映人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倾向性。

A 心理控制源14.在()看来,爱在最原本的意义上只能是上帝、只存于上帝。

A 基督宗教15.()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

B 精神分析学派16.()研究心理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这是实验心理学之祖威廉·华特所提出的观点。

A 内观法17.()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

A 情感平衡18.()是人与人通过直接交往(包括沟通和其他各种形式的交流)过程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倾向性情感联系。

由积极和消极情绪的二维性看内隐测量的逻辑合理性

由积极和消极情绪的二维性看内隐测量的逻辑合理性

由积极和消极情绪的二维性看内隐测量的逻辑合理性崔鹏【摘要】自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提出以来,研究者发明了多种方法进行内隐态度与情绪的测量,如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结任务、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等,这些方法暗含着一个共同的假设:积极和消极情绪或态度是同一个维度的两极.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虽然积极和消极情绪有密切关系,但是两者具有不同的结构. 如此一来,几种内隐测验方法的这一共同假设就要首先受到质疑. 因此,在应用上述几种内隐测验方法时,必须首先回答所测态度或情绪的结构问题.%Since the proposition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several methods, such as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he go/no-go association task, and the extrinsic affect Simon task, to measure individual's attitude and emotion indirectly.These methods shared one commonassumption: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 were opposite ends of the same continuum.Contrary to this as-sumption, more and more studies depicted tha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wer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constructs.For this reason, the common assumption of those methods mentioned above should be questioned and researchers need to respond to the constructs of at-titudes and emotions when using implicit measures of social cognition.【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5)005【总页数】5页(P19-23)【关键词】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合测验;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情绪结构【作者】崔鹏【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周口 46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2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由Greenwald 和Banaji 首先提出,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过去的某些经验,但这些经验依然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这些无法被意识到的经验不能通过自我报告、内省等外显方法进行直接测量[1]。

积极情绪的性质和功能_王艳梅

积极情绪的性质和功能_王艳梅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 tal Normal University2006年第1期(Social Sciences Edi tion)(总第168期)心理学研究积极情绪的性质和功能王艳梅1汪海龙2刘颖红2(1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北京 100089;2 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北京 101301)摘 要: 积极情绪是人类情绪中很有适应意义的一类情绪,但直到近十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积极情绪的研究才受到重视。

本文对积极情绪研究的起源、积极情绪的性质和特征、现有的积极情绪的理论及其适应性功能进行了介绍,并对积极情绪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情绪;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842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6)01-0119-04收稿日期:2005 03 17作者简介:王艳梅(1978-),女,黑龙江省嫩江县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

一、积极情绪的研究起源人们对积极情绪的认识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快乐(joy)和愿望(desire)视为最基本的情绪种类,认为快乐与高兴一样,均为一种愉悦体验。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人们对积极情绪一直给予模糊的承认,但积极情绪没有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对积极情绪的研究得到了重视,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临床心理学的研究,一是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一)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最初人们对积极情绪感兴趣,是因为积极情绪在抑郁的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临床心理学家发现对抑郁患者进行积极情绪体验的训练,可以减轻抑郁症状。

于是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积极情绪,最基本的研究就是愉快究竟是什么,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说得很准确。

戴维森(Davidson)评述愉快为: 它是积极情绪状态群中的一个代表,是个体不想改变目前状态并且想保持这种状态时的一种幸福感受,但是愉快的确切特征及与其他情绪的区别,还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严格的界定。

情绪价值与情感调节的关联

情绪价值与情感调节的关联

情绪价值与情感调节的关联情绪价值和情感调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两个重要方面。

情绪价值指的是情绪对个体或社会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程度,而情感调节则是人们对情绪的主动管理和调整过程。

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情绪价值对情感调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情绪价值与情感调节的关联及其重要性。

一、情绪价值对情感调节的影响情绪价值的高低会对人们的情感调节产生影响。

积极情绪的情绪价值较高,可以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和维持;而消极情绪的情绪价值较低,常常会造成情感的负面影响。

例如,当个体经历积极情绪时,他们更容易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并调节自己的情感状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相反,当个体经历消极情绪时,他们需要更多的努力去调节情感,以避免其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情绪价值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情绪价值还会对个体的情感表达产生影响。

积极情绪通常会导致积极情感的表达,例如笑容、欢呼等;而消极情绪则往往引发消极情感的表达,例如哭泣、愤怒等。

情绪价值的存在使得情感表达成为了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它可以使他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情绪状态,并产生相应的支持和反应。

三、情绪调节对情绪价值的影响情感调节不仅受到情绪价值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情绪价值产生影响。

个体在调节情感时,常常会采取一定的策略来改变或维持自己的情绪状态。

例如,积极情感的增加可能通过积极情绪增强策略来实现,如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等;而消极情感的减少则可能通过消极情绪减弱策略来实现,如放松、冥想等。

这些调节策略的使用会影响个体对情绪价值的感知和评价,从而对情绪价值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四、情绪价值和情感调节的重要性情绪价值和情感调节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情绪价值可以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和维持,并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情感调节能力强的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和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的影响,并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同时,情绪调节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和理解。

此消彼长:积极-消极情绪在扩展接触效应中的变化

此消彼长:积极-消极情绪在扩展接触效应中的变化

此消彼长:积极-消极情绪在扩展接触效应中的变化【摘要】积极和消极情绪在扩展接触效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增进社会互信,有助于扩展接触效应的积极影响。

相反,消极情绪可能会阻碍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限制扩展接触效应的发挥。

情绪在扩展接触效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影响着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情绪对扩展接触效应的影响机制,为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指导。

情绪的不断变化和影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扩展接触效应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扩展接触效应、情绪变化机制、影响因素、情绪关系、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人际交往中,情绪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能够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情绪一般被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类。

积极情绪往往能够促进人们的社交活动和合作,而消极情绪则可能导致人们的隔阂和冲突。

扩展接触效应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指的是通过与多样化的人群建立联系,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和融合。

了解积极和消极情绪在扩展接触效应中的作用和变化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影响。

目前,关于情绪在扩展接触效应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积极和消极情绪对扩展接触效应的影响及其变化机制,为人际关系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情绪在扩展接触效应中的作用及变化机制,将会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积极-消极情绪在扩展接触效应中的变化规律,揭示情绪对扩展接触效应的影响机制。

通过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扩展接触效应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为理解人际关系发展和情感交流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分析情绪在扩展接触效应中的变化机制,为调节个体情绪状态、改善人际关系质量提供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拓展现有研究视角,深化对情绪在扩展接触效应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的理解,为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情感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情感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情感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情感和人格是人类心理状态中两个重要且密不可分的概念。

情感是指人类在特定情境下对于外界事件和个体经历所产生的主观体验,而人格则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独特的、整体性的行为与认知模式。

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又微妙的相互影响关系。

本文将探究情感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其互相作用的机制。

一、情感对人格的影响情感作为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常常能够对人格产生直接的影响。

首先,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促使个体对待生活态度积极乐观,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点。

例如,经历了一段幸福的恋爱关系后,个体常常会变得更加开朗、乐观和自信。

其次,消极的情感体验也能够对人格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些持续的、负面的情感体验,如长期的焦虑、抑郁等,可能会形成人格上的缺陷,例如决策犹豫不决、情感不稳定等相关特征。

总而言之,情感对人格的形成和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应该积极面对情感,培养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以促进健康的人格发展。

二、人格对情感的调节作用与情感对人格的影响相反,人格也同时对情感体验产生调节作用。

不同的人格特质对情感体验的调节方式有所不同。

首先,外向性人格通常与积极情感体验之间存在正向关联。

外向性人格的人更容易在社交互动中获得愉悦感,更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如快乐和幸福感。

相对而言,内向性人格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消极情感,如担忧和紧张。

其次,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与情绪体验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

高神经质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消极情感,如焦虑和抑郁;而低神经质的人则更容易体验到积极情感。

此外,人格特质中的开放性也能够对情感体验产生一定的影响。

开放性高的人更倾向于体验丰富的情绪,包括喜爱新鲜事物的兴奋以及对于艺术和美感的敏感。

三、情感与人格的相互作用机制情感与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而多元的。

一方面,个体的情感体验常常可以预测其后续的人格特质发展,即情感对人格的影响。

另一方面,个体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其对于情感感受的认知、解释和应对方式,即人格对情感的调节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Vol. 23, No. 4, 632–64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5.00632632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适应的不对称性及其机制探讨*李爱梅 高结怡 彭 元 夏 萤 陈晓曦(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广州 510632)摘 要 情感适应是指对重复或连续刺激的情感反应慢慢变弱的现象。

近年来有关实证研究发现, 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适应在速度和程度上具有不对称性, 对适应不对称性的解释可以从进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三个视角进行。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关注:(1)区分主观幸福感不同成分的情感适应; (2)探讨人格因素在情感适应中的调节效应; (3)完善情感适应的干预方法; (4)提高情感适应研究在时间上的精确性。

关键词 情感适应; 不对称性; 进化的心理机制; AREA 模型; HAPNE 模型 分类号B849; B8421 引言在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 倍受关注的主题之一是如何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水平, 即减少消极情绪, 增加积极情绪, 并提高生活满意度。

然而, 有关情感适应(affective adaptation)的研究却发现, 人们对重要的生活事件(不管是幸福还是痛苦)最初会做出强烈的情感反应, 但不久就会逐渐适应, 回到原来的幸福感水平, 这就好比站在“快乐踏水车” (hedonic treadmill)上(Frederick & Loewenstein, 1999; 李静, 郭永玉, 2010)。

Brickman, Coates 和Janoff-Bulman (1978)发现从长期来看, 中了大奖的人所体验到的幸福感并不比一般人高, 甚至瘫痪的人所体验到的消极感受也随着时间消失。

另有一些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某一时期, 人们的收入增加确实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水平, 但是随着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 收入的持续增加并没有伴随人们的幸福感显著提高, 究其原因是人们对收入的增加产生了情感适应, 这种现象被称为“幸福悖论” (Easterlin paradox) (Easterlin, 1974; Easterlin & Sawangfa, 2010; 李静, 郭永玉, 2010)。

因此,收稿日期: 2014-07-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271101, 71171096, 71372169)和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企业发展研究所基金资助。

通讯作者:李爱梅, E-mail: tliaim@有研究者认为即使经历过重大的生活事件, 人们的幸福感还是会慢慢回到由基因决定的设定点(set-point)上, 任何想要提高人们幸福感水平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Lykken & Tellegen, 1996)。

情感适应是必然的吗?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不可能提高了吗?然而, 近几年关于情感适应的研究却得出不完全一致的结论。

Lucas (2005, 2007)通过追踪研究发现, 在经历了残疾、离婚、失去伴侣等消极事件后, 个体并不能完全适应, 即使事隔多年, 幸福感也很难回到基线水平。

Powdthavee (2012)发现, 个体对失业难以适应, 失业使个体的幸福感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 即使再就业, 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也不能回到基线水平。

而一些关于积极情感适应的研究却发现, 幸福感在升高后很容易回到基线水平。

Boswell, Boudreau 和Tichy (2005)发现职位晋升初期, 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显著升高, 而大概在一年之后主观幸福感不再升高, 最后主观幸福感逐渐回到基线水平。

研究者发现孩子的出生会使父母的幸福感水平升高, 但父母会逐渐对孩子的出生产生适应, 大概在2年后父母的幸福感回到基线水平(Dyrdal & Lucas, 2013; Clark, Diener, Georgellis, & Lucas, 2008; Frijters, Johnston, & Shields, 2011)。

可见, 情感适应的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事件的性质, 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适应并不一致, 是非对称性的, 这种现象被称为“情感适应的不对称性” (the asymmetry of affective第4期李爱梅等: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适应的不对称性及其机制探讨 633adaptation) (Lyubomirsky, 2011; Larsen, 2009; 范富霞, 吕厚超, 2013)。

因此, 对于情感的适应研究有必要区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

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个体对消极事件和积极事件的情感适应, 以及情感适应的不对称性, 然后介绍情感适应不对称性的理论解释, 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2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适应的不对称性生活事件的效价是指事件所能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 遭遇车祸会使人产生消极情感, 而获得大奖会使人产生积极情感。

以往研究认为人们对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的情感适应是一样的, 但现有的研究发现对消极和积极事件的情感适应在速度和程度方面都存在差异。

2.1消极事件的情感适应特点对于消极事件而言, 情感适应对个体是有利的, 因为它避免了个体持续地受到消极事件的影响, 这为提高主观幸福感提供了可能性。

Wilson 和Gilbert (2005)认为情感适应使人们具有心理免疫系统(psychological immune system), 该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应对甚至忘却生活中的痛苦体验。

早期关于情感适应的研究通常采用横断研究。

例如, Brickman等人(1978)比较了瘫痪个体与普通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结果发现瘫痪个体评估自己的幸福感水平在量表中点以上, 而且他们并没有人们预期的那么不开心, 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情感适应。

Taylor, Lichrman和Wood (1984)发现在接受了乳腺癌手术之后的1到60个月内, 大部分的患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逐渐升高, 对消极事件产生了情感适应。

由于横断研究没有测量消极事件发生之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研究者无法获知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是否回到基线水平, 因此, 近几年的研究通常分别测量事件发生之前和之后的幸福感水平, 并对个体的幸福感变化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

有关离婚的追踪研究发现, 在离婚之前个体的幸福感水平开始下降, 离婚之后个体开始产生适应, 幸福感水平逐渐升高, 但是即使在离婚之后5年时间里, 个体的幸福感始终不能回到基线水平, 即个体对离婚事件只能部分适应(Lucas, 2005; Angeles, 2010; Armenta, Bao, Lyubomirsky, & Sheldon, 2014)。

同样, 个体对于失去伴侣也难以适应。

研究者发现在失去伴侣的2年内, 个体的幸福感显著低于基线水平, 随后幸福感慢慢回升, 但即使经过8年后, 个体对伴侣的离开也不能完全适应, 幸福感很难回到基线水平(Lucas, 2007; Frijters et al., 2011; Uglanova & Staudinger, 2013; Specht, Egloff, & Schmukle, 2011)。

另外, 个体对疾病也不能完全适应, 患病使个体的幸福感长期低于基线水平(Lucas, 2007; Angeles, 2010)。

最有趣的是, 研究者发现个体对失业也不能完全适应, 虽然随着时间个体的幸福感会慢慢接近基线水平, 但是始终不能完全适应, 而且即使重新就业, 个体的幸福感仍然低于基线水平(Lucas, Clark, Georgellis, & Diener, 2004; Clark et al., 2008; Powdthavee, 2012 ; Armenta et al., 2014)。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看来, 个体对消极事件的确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适应, 但是适应的过程通常是非常缓慢, 而且是不完全的, 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不能完全恢复到基线水平, 即时间并不能治愈一切的伤害。

2.2 积极事件的情感适应特点积极事件在人们追求幸福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为人们相信获得更多幸福的关键在于经历更多的积极事件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例如, 结婚生子、在工作中晋升以及拥有更多的财富等(Lyubomirsky, 2013)。

也就是说, 人们希望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来获得更多的幸福。

然而, 不幸的是, 个体容易对积极事件产生情感适应, 情感适应会减弱个体的积极情绪, 妨碍个体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 使主观幸福感无法持续提高。

与消极事件的情感适应相比, 有关积极事件情感适应的研究相对较少, 但有趣的是, 几乎所有关于积极事件情感适应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个体能够很快地适应积极事件, 而且幸福感似乎完全恢复到基线水平。

例如, Brickman等人(1978)发现中了大奖的个体一开始主观幸福感会上升, 然而过了1到18个月之后, 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与控制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即对获得大奖产生了情感适应。

同时, 研究者发现, 收入的增加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持久的幸福体验, 个体很快对收入的增加产生适应(Easterlin, 1974; Easterlin & Sawangfa, 2010; 李静, 郭永玉, 2010)。

另外, 婚姻也只能给个体带来短暂的幸福。

研究者发现刚结婚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会显著升高, 然后个体慢慢对婚姻产生634 心理科学进展第23卷适应, 主观幸福感平均在2年后回到基线水平(Yap, Anusic, & Lucas, 2012; Armenta et al., 2014)。

从以上关于积极事件情感适应的研究结果来看, 个体能够很快地、完全地适应积极事件, 幸福感似乎完全恢复到基线水平。

对消极情感的适应能帮助人们从消极事件中恢复, 但对积极情感的快速适应也阻止人们体验更持续的幸福, 似乎追求幸福只是徒劳。

2.3 消极适应与积极适应的不对称性从已有的研究看来, 对消极事件与对积极事件的情感适应具有不对称性, 这种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情感适应的速度和程度上。

就情感适应的速度而言, 消极事件会引起主观幸福感更大的变化, 适应的过程通常是非常缓慢, 而积极事件引起主观幸福感的变化较小, 适应的过程通常比较迅速。

就情感适应的程度而言, 个体不能完全适应消极事件, 然而个体似乎能完全适应积极事件。

总体而言, 时间更难冲淡消极事件对个体的影响。

Baumeister 及其同事把这种现象称为“坏比好更强烈” ("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 (Baumeister, Bratslavsky, Finkenauer, & Vohs, 2001), 该效应得到一些研究结果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