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它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珍品,而且包涵了中国乃至西域的中世纪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被称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敦煌莫高窟具有珍贵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
敦煌莫高窟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包纳了巨大的容量,创造了独特的形象,从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来源于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它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其艺术目的的实质是借助于宗教的题材,曲折隐晦地折射出世俗生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艰辛,以及对理想社会幸福生活的憧憬,因而从题材上来看,带有一种理想与完美的情怀。同时,壁画均绘于洞窟的四壁,大多没有画框因而其壁画的构图形式同样也是无拘无束,抒写出创作者的自由心灵
理想化的布局人物比例关系首先,敦煌壁画的构图是散点式的,是无焦点透视的。即:壁画的位置经营是“笔随心走”,画中的人物也是“象出意生”。敦煌壁画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大多数画面是依据绘画者丰富而自由的想象而创作出来,是绘制者理想化的主观境界的体现,在构图时能够完全根据作者的主观心理的需求和审美的需求,对所需要表达的形象的大小、布局进行主观的塑造、调整和变化,从而无须顾及客观现实的透视比例等等。例如:《萨埵那太子饲虎》,整个画是围绕故事的主人公——萨埵那太子展开的,因而作者不但把这个中心人物占据着整个画面的主要位置,而且其形体也表现的最大。至于其他的辅助人物与物象,都围绕着这个中心人物来进行协调配合与有机的穿插,其大小比例突破了客观的真实,但却让阅读者第一时间的了解到作者所传达的主旨意图。再比如:《九色鹿王本生》的故事,此画设置了两个主要的形象,即鹿王和王子。这两个艺术形象在画幅中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鹿王的形象与人等大,这在客观的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而其他人物:如溺水人和侍卫等非主要的人物安排在画幅的次要的位置,而且形象也有着大小的不同。这种构图法则同样也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强调表达善恶因果报应的关系而采用的。在这些壁画作品中,人物的主要与次要、伟大与渺小,完全的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丝毫不受到现实空间比例的束缚局限。
二、随意性构图与设计性构图并存
随意性构图是指:“作者从主观情感出发、在抒写胸臆、表达意趣、描绘想象和幻觉的同时,常常带有浓郁的感性特征和主观色彩。他们的构图方式并不经过理性的过滤,不需要深思熟虑的构思、谋划和经营,而更多的是依赖于直觉,甚至下意识的‘即兴’。就画面的特征来看,这类构图往往缺乏规律性,画面具有较强的运动感,显得自由、热烈、躁动和不安定。”①在敦煌莫高窟,随意性构图往往运用在具有故事情节的壁画中,使得整个故事具有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艺术效果。设计性的构图可以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对画面装饰功能的需求,或是出于创作者对于整个画面秩序感和规范感的追求;另一类是于对称中求不对称,追求一种不对称的美。a.绝对对称式构图一般而言,绝对对称式构图从画幅的外框到画面的框架和结构,以及画面的各个部分内容的安排,都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设计,有着规范严格的格律体、连续体以及适合的几何形状。在敦煌壁画的藻井、图案之类的均采
用了此构图。
a.绝对对称式构图一般而言,绝对对称式构图从画幅的外框到画面的框架和结构,以及画面的各个部分内容的安排,都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设计,有着规范严格的格律体、连续体以及适合的几何形状。在敦煌壁画的藻井、图案之类的均采用了此构图平棋图案。如:平棋是天花的别称,呈棋盘式方格状。它是将中心柱四周的窟顶,用花边分成若干正方形,每个块面画一图案而形成的。大都采用斗四形式,中心是倒垂的莲花,斗四每层都是忍冬花边,岔角有忍冬、莲花、飞天、伎乐、火焰等。这样的设计既表现出很强的运动感,又恰好与三角形相适应,我们可以感觉到,敦煌壁画中这列图案对秩序感和装饰功能的追求,也可以感觉到绘制者严谨而缜密的理性的思考。这种秩序感就是来自于对点、线、面、形、色等造型要素,以及面积、位置、角度、距离、节奏、态势等关系要素的精确安排,这种安排就是设计。
b.于对城中求不对称应该承认,几乎所有的洞窟在建筑形制上都是对称的,与此相适应,窟内的壁画便以正壁中间为中轴线,两边对称地设计。然而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敦煌壁画总体布局对称的规律中,总隐含着一种极力破坏对称、打破平衡的企图,也就是于对称中求不对称。经全面、仔细地观察,笔者注意到敦煌莫高窟古人所描绘的壁画中,几乎没有一组完全对称的飞天形象,如:莫高窟西魏第249窟南北两壁中的说法图,画工不仅就这两幅内容、构图形式和形象都大体相似的画面制造出差异,让两壁佛的手姿、菩萨的衣裙、飞天的身姿和色彩都有所不同,造成两幅说法图不完全相似,并且在同一图中,在以立佛为中心轴,两侧菩萨、飞天数量相同、形象相似的对称情况下,又设法改变菩萨、飞天的衣裙、绳子,努力避免左右两侧的形象完全一样。
三、壁画的构图打破空间的限制
色彩
敦煌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敦煌壁画敦煌壁画主要分布于窟之四壁及窟顶上,其色彩语言作为敦煌视觉艺术中最直观最感性化的因素,充分地显示了色彩的高度感染力和表现力,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对于敦煌壁画研究,前人耕耘甚多,成果颇丰,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和谐的色彩对比敦煌壁画色彩丰富,十分绚丽,色调搭配上却不犀利。其实每个洞窟的壁画,其绚丽色彩的背后都有主色调统一着画面,充分发挥补色对比的魅力,使壁画色彩之间的充满律动美感。通过对壁画大量的色彩调查,很多学者、专家发现黑、白、灰在壁画色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作为画中不可缺少的中性调和色,它也是使壁画保持色彩鲜明而又和谐的关键。以隋420窟西壁‘雏康洁经变”为范例,壁画以不同层次的粉绿、灰绿与里绿与土红形成对比,此外又以淡紫色与土红色形成冷暖对比。表现人物时,在黑白的强烈对比下,“文殊菩萨”的一组与‘雏摩话”的基本对称,作为辩论的双方,在用色上有所区别。文殊弟子服装多用土红色与青莲,维摩请弟子服装多用灰绿色。从色彩效果看,“维摩洁经变”色彩结构和色彩纯度、明度的掌握是极有分寸的,达到了“和而不同”的境地,使壁画色彩整体的变化、和谐与平衡,显示出画师极高的美学素养。又如北魏第254窟,成功的运用“调和色”,又在适当程度上降低了“鲜明色”的不和谐因素,使画面色彩效果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