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课《诗两首-雨巷》教案
必修一02诗两首《雨巷》教案
![必修一02诗两首《雨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c1ec806f1aff00bfd51e2b.png)
(五)这首诗在写作艺术上有什么特色(先分组讨论,再归纳总结) 明确: 1、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诗人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的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
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2、音节和谐,节奏优雅。 全诗 7 节,每节 6 行,尽管句子有长有短,但诗句停顿却很鲜明,如:丁香一样的颜
重点:通过诵读及对意象的把握体味诗歌的内涵。 难点: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义。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美读法或吟诵法) 2、合作探究法,体验法,发现)
六、教学课时:1 课时
1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江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的独具特色的风韵。 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 屏显:独具江南特色的意象
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我”追寻的对象,但并非真实的,而是心造的幻影。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 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 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 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
高一语文上册《雨巷》教案
![高一语文上册《雨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3e065f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3.png)
高一语文上册《雨巷》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提高诗歌朗诵和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讨论诗歌的主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诗歌欣赏,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鉴赏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提高诗歌朗诵和欣赏能力。
2.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诗歌情感的传达;诗歌语言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雨巷》的作者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学生分享自读感受,教师点评。
3.分析诗歌意象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巷”、“丁香”、“姑娘”等;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意象进行深入分析;4.鉴赏诗歌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特点,如比喻、象征、暗示等;学生举例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美;5.感悟诗歌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诗歌时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如孤独、寂寞、希望等;6.诗歌朗诵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教师指导朗诵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7.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8.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和鉴赏;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分析诗歌意象时,可以设计如下对话:“同学们,你们觉得‘雨巷’和‘丁香’这两个意象分别代表了什么?有没有同学能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A:“我觉得‘雨巷’代表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学生B:“我同意,‘丁香’则像是诗人心中那份难以言说的愁绪。
”在鉴赏诗歌语言时,可以设计如下对话:“大家注意到了吗?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用了‘一样’这个词,这是为什么?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学生C:“‘一样’这个词把丁香和姑娘联系起来,既形象又含蓄,让人想象那个姑娘就像丁香一样美丽而愁怨。
《雨巷》教案4篇
![《雨巷》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26f25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1.png)
《雨巷》教案4篇《雨巷》教案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巷》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雨巷》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象征主义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教学重点鉴赏姑娘的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曲《丁香花》让我们认识了唐磊,一把木吉他,一曲简单的音乐,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
梦蝶的出生是她痛苦的开始,她善良、纯洁,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世间万物,她清澈的眼眸里透射出的是对健康的渴盼,他的逝去是痛苦的结束,也是幸福的开始。
伊人已乘风去,唐磊只能借《丁香花》祭奠曾经的友情,音乐中唐磊沙哑的声音忧伤地诉说着这个凄美的故事,让人不免潸然泪下。
每听这首歌,在唐磊的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现代派诗人。
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两遍录音,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
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弥漫着一种纤细朦胧的凄美。
2、模仿朗诵(2~3人)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作者为了能营造“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的情调,表现“纤细朦胧的凄美”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6个,主要是3个。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9e6d9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da.png)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关于高一语文《雨巷》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雨巷》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
2.过程与方法:在训练朗读和揣摩诗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对于现代诗歌,高一新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朗读上有一定的语感,但在读出情感、品味意象、领悟诗情等欣赏实践上仍有欠缺。
特别是对《雨巷》这种象征主义诗歌,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如何引导他们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如何引导他们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与之共鸣,是课堂教学中需予以关注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训练朗读,揣摩词句,感受诗中形象和情感。
难点: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究竟有何喻指或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遥望雨巷煽情激趣1、导入语:在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静默地彳亍而行……这美丽的画面,就出现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今天我们就随戴望舒一起走进这《雨巷》。
2、作家作品: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高一语文教案《雨巷》
![高一语文教案《雨巷》](https://img.taocdn.com/s3/m/a2d7ca0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86.png)
高一语文教案《雨巷》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雨巷》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
2. 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雨巷》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点。
2.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 启发学生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文《雨巷》的复印件和PPT。
2.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出示一张《雨巷》诗歌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细节。
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对这张图片的印象和感受。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和氛围。
Step 2:听诵给学生播放《雨巷》这首诗的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再请几位学生读一读这首诗。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Step 3:整体理解教师给学生浏览一遍《雨巷》的诗歌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诗歌的基本问题,如诗的作者是谁,诗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学生的回答,确保学生对整个诗歌的主要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Step 4:逐句解读教师逐句解读《雨巷》这首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每解读一句,都要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意义和形象描写。
通过解读,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
Step 5:情感体验教师让学生针对《雨巷》这首诗讲述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表达的孤独、寂寞和无助等情感。
让学生思考这些情感在自己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
Step 6:诗意想象教师提出几个关于《雨巷》的问题,如“你觉得雨巷是否代表了作者内心的一种情感?”“你如何理解诗中的‘独立寒秋’这个意象?”让学生进行诗意想象和独立思考,展开课堂讨论。
Step 7:诗意表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雨巷》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诗意表达。
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写出一首关于雨巷的诗歌,表达自己对雨巷的情感和思考。
Step 8:诗歌欣赏教师选取几首与《雨巷》主题相近的其他诗歌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对雨巷这一主题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613d2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4.png)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三篇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一一、教材地位及作用《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
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⒈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了解背景,咀嚼诗歌意象,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⒈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诗两首——雨巷教案
![诗两首——雨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8aea3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c9.png)
诗两首——雨巷教案一、课前准备1.确保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歌知识,如韵脚、节奏等。
2.提前把《雨巷》及《小贩》两首诗歌复印好,并将其粘贴在黑板上或者打印成PPT,让学生便于跟读。
二、引入1.引导学生回忆下雨天的场景,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引入诗歌《雨巷》。
2.向学生展示《雨巷》的诗歌内容,并在黑板或PPT上圈出韵脚和节奏等关键点,让学生跟读。
三、教学过程1. 朗读与解析1.老师朗读第一段,并提醒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
2.老师逐句解析第一段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
3.学生跟读第一段,体验雨巷的感觉和意境。
2. 分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轮流朗读一段。
2.让学生合作解析每段的意思,并找出其中的韵脚和节奏。
3.每组成员依次进行跟读,相互纠错。
3. 联想与想象1.让学生思考下雨天对他们的印象,以及这种印象带来的想象和联想。
2.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想象和联想,用这些内容来唤起大家对第二首诗歌《小贩》的想象和体验。
4. 转化与提升1.在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小贩》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尝试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小贩》所想要表达的传统价值观念。
四、评价与策略调整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2.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理解能力,老师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如在朗读和解析的时候,需要加强语音语调的教导;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方面,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分享。
五、结语通过本节课的授课,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表达能力。
《雨巷》教案(精选14篇)
![《雨巷》教案(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a20a4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69.png)
《雨巷》教案《雨巷》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巷》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雨巷》教案篇1【案例设计】高中语文新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教师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联系起来。
设计者以戴望舒《雨巷》为教材,重新认识诗歌阅读欣赏模式的构建。
采用“初读、精读、研读”(三读)的方法,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欣赏,把阅读、理解、体验、表达、延伸、拓展结合起来。
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牢固掌握教材内容,学会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学习过程】【走近雨巷】1.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2.诵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3.讨论明确:课文悟读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明确:这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知人论世戴望舒,现代派诗人。
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
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课文悟读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明确: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课文悟读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明确:我喜欢“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
“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明确:“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6d8097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e.png)
一、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雨巷》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学习《雨巷》,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意的理解与感悟,《雨巷》的意境、情感。
(2)教学难点:诗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
(2)初读诗歌:学生自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3)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探讨象征主义手法。
(4)深入探讨: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生活哲理。
(5)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二、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雨巷》的内容理解较为深刻,能感受到诗中的情感。
(2)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对戴望舒的其他作品产生兴趣。
(3)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提高了合作能力。
2. 教学改进(1)在解析诗歌环节,可以增加一些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在深入探讨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分析诗中的生活哲理,提高学生的人生感悟。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1. 戴望舒的创作背景及其诗歌特点。
2. 《雨巷》的意境、情感及象征主义手法。
3. 诗中的生活哲理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雨巷》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戴望舒的生平介绍及诗歌创作背景。
2. 《雨巷》原文及其注释。
3. 相关诗歌鉴赏资料。
4. 小组合作学习所需的其他资源。
六、教学进程设计1.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戴望舒的生平介绍及诗歌创作背景资料,准备《雨巷》原文及其注释,相关诗歌鉴赏资料,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所需的其他资源。
《雨巷》教学教案(精选12篇)
![《雨巷》教学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246c9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9.png)
《雨巷》教学教案(精选12篇)《雨巷》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习了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②表扬一下。
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
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
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
《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
![《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237c3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02.png)
《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巷》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幻灯)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代表就是《雨巷》。
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
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较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
诗两首——雨巷教案.doc
![诗两首——雨巷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9db133ac76c66137ee0619e0.png)
诗两首——雨巷教案2 诗两首——雨巷[教学目标]一、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二、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三、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象征的用法二、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歌大国,诗人众多,其诗风更是多种多样。
哀婉低沉者有之,雄浑豪放者有之。
即使同一作家,其诗风也有诸多变化。
以浪漫主义大师郭沫若来说,虽然大多是《女神》、《太阳礼赞》等感情奔放的豪迈之作,也有象《天上的街市》这样细腻婉约的诗歌。
同样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感情激烈,直接讴歌对祖国的热爱;而《雨巷》则哀怨凄伤,主旨寓于意象之中。
二、作家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2019-10-092 诗两首——雨巷[教学目标]一、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二、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三、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象征的用法二、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歌大国,诗人众多,其诗风更是多种多样。
哀婉低沉者有之,雄浑豪放者有之。
即使同一作家,其诗风也有诸多变化。
以浪漫主义大师郭沫若来说,虽然大多是《女神》、《太阳礼赞》等感情奔放的豪迈之作,也有象《天上的街市》这样细腻婉约的诗歌。
同样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感情激烈,直接讴歌对祖国的热爱;而《雨巷》则哀怨凄伤,主旨寓于意象之中。
二、作家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70636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a.png)
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雨巷》全文。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培养学生的朗读、分析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雨巷”为话题,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雨巷的想象和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作者戴望舒,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雨巷》,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指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3.合作探究诗歌中的“丁香”象征着什么?“我希望逢着”一句在诗歌中的意义是什么?诗歌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4.课堂分享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诗歌鉴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审美价值,培养其文学素养。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美,关注人生。
7.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雨巷》。
四、教学反思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有所提高。
3.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作业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雨巷》这首诗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你们能从诗中找到对应的词句来支持你们的观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很好,‘我希望逢着’这句话,其实反映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雨巷2篇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雨巷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27d3e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a.png)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雨巷高中高一语文教案:雨巷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巷》这首现代诗的背景和主题。
2.能够理解、分析并体会诗歌中的用词、意象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分析诗歌中的用词、意象和情感表达。
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课前准备好《雨巷》的诗歌原文、注释和翻译。
3.准备一些相关图片和短片,以便课堂展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下雨的短片,引起学生对下雨场景的回忆和感受。
2.通过图示和文字描述引导学生想象一个雨巷的情景,让学生猜测今天要学习的是什么诗歌。
二、呈现(10分钟)1.出示《雨巷》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诗歌的大致内容和主题。
2.教师朗读诗歌原文,让学生跟读。
同时出示诗歌的翻译和注释,解释其中的生词和难词。
三、理解(15分钟)1.学生自由阅读《雨巷》的诗歌原文,理解诗意和情感表达。
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出作者的感受、意象和情感表达,并讨论和解释自己的答案。
3.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对汇报进行评论和补充。
四、分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隐喻、拟人、比喻等。
2.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义,并进行诗歌赏析的讨论。
3.展示相关的图片和短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五、拓展(10分钟)1.让学生自由发挥,以《雨巷》为题,写一篇诗歌或散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学生交流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引导。
【教学延伸】1.提供更多现代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更多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课后作业】1.抄写《雨巷》的诗歌原文,并画出诗歌中的重要意象。
2.准备一个关于《雨巷》的口头报告,讲述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雨巷》这首诗歌。
高中语文《雨巷》教案设计最新5篇
![高中语文《雨巷》教案设计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d57512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3.png)
高中语文《雨巷》教案设计最新5篇《雨巷》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雨巷》歌曲,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
听的过程中简单了解作者及知识背景。
二.朗读,整体感知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1)问:读完这首诗歌,你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基本感情是什么?低沉幽怨(诗歌的基本感情往往称只之为基调)(2)问: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忧伤的感情呢?语速应该缓慢语调应该低沉2、学生配乐朗读并点评(注意表现低沉幽怨情感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听录音,进行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美感却又充满忧伤的意境。
重点:理解和欣赏意象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可结合熟悉的诗歌简单了解意象)这首诗写得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许多意象,并感觉那朦胧飘忽的,缠绵哀怨的意境。
可轻声朗读全诗,分组讨论,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你认为哪些意象写得最好?为什么?教师可提示理解和鉴赏方法:①分析意象包含了那些哪些信息?(意象本身有什么样的特点?)②结合全诗的内容去分析理解。
雨巷。
那幽深弯曲,窄得只能容下一人一车的小道,班驳古老,给人一种神秘感,具有特殊的魅力。
在江南小镇,这样的小巷随处可见,但在诗人的笔下却是那样的“悠长、寂寥”,它与凄冷的雨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狭小阴暗的空间,似乎小而有形,又似乎大而无边,传递无限的愁绪和哀愁。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成一条“追求之路”,怀者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中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像结,单薄细弱,一般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者白色,颜色不轻佻,经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高中语文必修一:2 诗两首 雨巷2 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2 诗两首 雨巷2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f46ef6360cba1aa811daad.png)
2 诗两首雨巷(戴望舒)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来把握诗歌的意境。
(3)体会诗歌优美的形式特征。
(4)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质疑、教师帮助释疑及学生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
因此应该易于把握本诗在形式上体现的部分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
他们对中国现代诗歌也并不陌生,只是对中国二三十年代诗歌的创作背景缺乏整体认知。
所以,“知人论世”这一方法的介绍是相当必要的。
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时下流行的唯美抒情文字也有所偏好,这些都将成为《雨巷》教学内容的基础依托。
《雨巷》的古典意境美和格式音韵的和谐美,学生在诵读及教师的点拨下应该不难领会,但对于《雨巷》意象的朦胧隐曲以及深层意蕴的理解,可能会因学生的情感禀赋和语文基础的差异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
这部分内容也将成为教师主导性的突出体现,可创设各种情境,利用相关资料进行印证融通,多角度多方位地引导学生置身其间,品味诗歌的深远意味。
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与领悟能力的培养。
本课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首篇现代诗歌,指导鉴赏的方法应该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一个重点内容。
2、重点与难点: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人将外国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妙意境,相当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成为现代诗歌的典范之作,也使得本诗中意象含义更加丰富而深远、含蓄而朦胧。
这种表现与隐藏的矛盾正是鉴赏的重点与难点。
4教学过程。
诗两首雨巷教案
![诗两首雨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cd206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d.png)
诗两首雨巷教案教案标题:《诗两首雨巷》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诗两首雨巷》,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诗两首雨巷》的诗意和意象。
2.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准备:1. 《诗两首雨巷》的诗歌文本。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雨巷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雨巷的思考和联想。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雨巷的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
讲解诗歌内容(15分钟):1. 分段展示《诗两首雨巷》的诗歌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 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确保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分析诗意和意象(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巷、夜雨、古巷等,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创作诗歌(20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雨巷的印象和感受,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作品。
2. 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思考诗歌的主题、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等。
展示和分享(10分钟):1. 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对他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小结和反思(5分钟):1. 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他们的影响和意义。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以改进教学质量。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与雨巷相关的诗歌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或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9:第2课 诗两首——雨巷 教案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9:第2课 诗两首——雨巷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c0c8a0192e45361166f56f.png)
诗两首——雨巷【教学目标】1.析意象,把握诗情。
2.品语言,体悟诗韵。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
2.体会诗歌中“语言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丁香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的象征意味,解读作者感情,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必须知人论世。
【教学学法】情境法、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合作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到阴雨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给我们带来些莫名的忧郁和不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心情又很难准确地把握,然而,在细雨如丝的江南,在那悠长寂寞的雨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位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进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析意象,把握诗情。
2.品语言,体悟诗韵。
三、检查预习,夯实基础彷.徨:()寂寥.:()彳亍..:()颓圮..:()太.息:()四、初读诗歌,感悟诗情听老师泛读,注意读的停顿,并进行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请用一个字概括你读完、听完这首诗歌的感受。
(明确:[答案]不唯一,重在了解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可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进而引出“美”的体验)2.探究追问:并找出诗中传达情感的词语。
(明确:此处学生[答案]一定会多样化,可以梳理一下循序渐进,由情感的哀怨凄美入手全篇品读。
寂寞、哀怨、彷徨、惆怅、凄婉、迷茫)五、再读诗歌,品味诗意1.引导思考:为什么明明是凄婉、哀怨、惆怅迷茫的心情,却让我们感觉那么美?(明确:因为作者是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情感)2.合作交流:作者用到了哪些意象?各自有何特点?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明确:雨巷油纸伞篱墙丁香)雨巷:如愁细雨幽深、寂寥之巷雨,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古典诗词中那绵延的细雨带来的是无穷的惆怅和感伤,成为闲愁几许的经典影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人:审核人:课
题巷
课时
2[来源:]
课型新授
三
维目标
知识
与技能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
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
过程
与方法
在训练朗读和揣摩诗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训练朗读,揣摩词句,感受诗中形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究竟有何喻指或象征意义。
.
教具或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手写)
新课导入遥望雨巷煽情激趣
导入语:在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里,一位撑着油
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静默地彳亍而行……这美丽的画面,就出现
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今天我们就随戴望舒一起走进这《雨
巷》。
留空白(手
写)
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
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
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8年后
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
《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
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
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
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
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2、《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
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
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
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
年作者才22岁。
《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
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二、走进雨巷熟读顿悟
1、听课文MP3朗读,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
留空白(手
写)
2、落实字词:
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颓圮(tuí pǐ)寂寥(jì liáo)惆怅(chóu chàng)笙箫(shēngxiāo)3、在这首诗中,你体验到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学生回答不出来则提示:诗中有没有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可能回答忧伤、痛苦、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充满愁绪和无奈……
(板书:我苦闷、惆怅诗人)
4、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基本感情,可称之为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比较“低沉感伤”的,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伤?
提示问:语速应该…… 语调应该……
明确:缓慢,低沉。
5、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没人自告奋勇,就请科代表推荐。
)
学生选读一节,请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6、教师示范朗读这一节,指导朗读:除了语速、语调,还要注意节奏,把握好句中的停顿和一些要重读的词句。
7、播放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标出诗句中的停顿及要重读的词句。
教师小结:把握好语速、语调,读好诗歌的节奏和轻重音,这样的诵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音乐享受。
这也源于这首诗本身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难怪叶圣陶老先生赞许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诗人也因这首诗成了著名的“雨巷诗人”。
8、跟着屏幕上的配乐画面,再次朗读诗歌。
三、徜徉雨巷,品味形象
1.除了“我”这个“独自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抒情主人公,诗人还写了哪些人、景、物(情感形象)来表达这种伤感愁绪呢?
幻灯片:人物形象——(我)姑娘。
背景道具物象——雨巷、油纸伞、篱墙、丁香。
结合丁香图片和课后练习四的相关诗句,指导学生理解“丁香”这个典型意象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心”。
2在这些情感形象中,诗人最主要写哪两个情感形象?
明确:丁香般的姑娘、雨巷。
3. 请大家品读描写“丁香姑娘”和“雨巷”这两个情感形象的诗句,回答问题: 这两个情感形象在描写或选择上有何妙何处?
提示:用“……写(选)得妙,妙在……”的句式说话,可从意象的选择,描写的用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
教师示例:
“油纸伞”选得妙,妙在它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与烟雨迷蒙的雨巷搭配和谐,共同营造了一种冷漠、凄清的画面,如果换成一把现代艳丽的花伞,效果就没这么好了。
“颓圯的篱墙”写得妙,妙在“颓圯”二字,写出篱墙的坍塌、破败,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与寂寥悠长的雨巷,一起构成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更能衬托出诗人苦闷、凄清、感伤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