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完整课件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f372a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5.png)
4、《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两汉时期〔实际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神农作〔实际非一人之手笔〕 内 容: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础理 论,如四气五味、药物毒性、配伍方法、服药 方法、功能和作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药学专著.
五、金元四大家简介
1、刘完素:发展了《内经》病机和 运气学说,提出"火热论",治疗主张 以寒凉为主,被后世称为"寒凉派".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 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
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望痰、涎、涕、唾 2、呕吐物 3、望大便 4、望小便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 2、望五官: 1〕望眼〔眼神、色泽、眼态〕 2〕望耳 3〕望鼻 4〕望口唇 5〕望齿龈
〔三〕望颈项躯体
瘿瘤 瘰疬 项强 鸡胸 腹部深陷、 腹部青筋暴露
〔四〕望皮肤
1、望外形 2、望斑疹 3、望痈毒疔疖
〔五〕望毛发
色泽、分布、有无脱落等.
三、望排出物
一、何谓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 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
1、《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时代〔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黄帝作〔实际上非一人之手 笔〕
内
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
《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
其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一部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952fa9767f5acfa0c7cd6f.png)
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
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
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完整版ppt课件
57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学思
维方法的特点。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
完整版ppt课件
19
张从正(字子
和,号戴人),倡 “邪非人身所有,邪 去则正安”,善用汗、 吐、下三法攻邪治病 —攻邪派(攻下派)
完整版ppt课件
张子和 20
李东垣
李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倡“内 伤脾胃,百病由生”, 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 ——补土派(脾胃学 派)
完整版ppt课件
21
朱震亨(字彦修, 后人尊为朱丹溪), 倡“阳常有余,阴常 不足”。善用滋阴降 火治疗杂病—滋阴派
完整版ppt课件
39
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 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 全身气血。
例: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 也当补益肺气以助心行血。
胆气郁滞,胆汁排泄不畅,可疏肝理气。
结论:中医治病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治疗注意调整机体,从本论治。
完整版ppt课件
40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完整版ppt课件
11
景东
《伤寒杂病论》
)汉 张
·
创立辨证论治医疗体
机 (
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
仲
后世尊张仲景为“医圣”,
其书尊为“方书之祖”。
分为: 《伤寒论》
《金匱要略
》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ede3e2de80d4d8d05a4f98.png)
精选ppt课件最新
返回知识点
26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
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 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精选朱pp震t课件亨最新(丹溪)—养阴派
4
概述 一、发展简史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精选ppt课件最新
3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
2. 《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脏腑证治”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金元四大家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阴 相内下寒晦有 抑 对收降凉暗形 制 静的的的的的 的 止 的
精选ppt课件最新
8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4.阴阳的可分性
精选ppt课件最新
9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阴 阳阳 的的 对互 立根 制互 约用
阴阴 阴 阳阳 阳 的的 的 消相 交 长互 感 平转 互 衡化 藏
五味 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辛、甘属阳; 酸、苦、咸属阴
滋味不同,药效不同。
精选ppt课件最新
22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中医学完整课件
![中医学完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183b5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c.png)
中医学作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医 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 和地区所接受和应用。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 础之一,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 治疗。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 理结构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认 识,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之 一。
儿科疾病治疗
小儿感冒
中医学采用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等方法治疗 小儿感冒。
小儿咳嗽
中医学通过宣肺止咳、化痰降气等方法治疗 小儿咳嗽。
小儿腹泻
中医学采用健脾止泻、消食导滞等方法治疗 小儿腹泻。
小儿营养不良
中医学通过健脾开胃、益气养血等方法调理 小儿营养不良。
05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挑战
肿瘤
中医学采用扶正祛邪、软坚散结等方法治疗 肿瘤。
妇科疾病治疗
01
月经不调
中医学通过调理气血、补肾调经等 方法治疗月经不调。
产后调理
中医学通过益气养血、补肾填精等 方法调理产后身体。
03
02
痛经
中医学采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 方法治疗痛经。
乳腺炎
中医学采用清热解毒、通乳消肿等 方法治疗乳腺炎。
04
03
中医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草药治疗
使用天然草本植物,根据病情 配制不同的药方,以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中成药
将中草药经过加工制作,制成 便于服用的成药,以满足不同 患者的需求。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按摩推拿
通过手法按摩,缓解肌肉紧张 和疼痛,促进气血流通。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f42d8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f.png)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 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传统的中医学发源于中原,以汉民族防治疾病的理论 为主体。日本称中医为汉方医学。因此,中医学是一 个特定的概念
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针灸、刮痧、 推 拿、耳针等多种非药物疗法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炎热和寒冷等
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 内部所固有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 和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
24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 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 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个 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5
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
指导疾病诊断 ➢ 阴阳是诊断的总纲 ➢ 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 ➢ 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 ➢ 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 ➢ 从疾病发展趋势来看:实证(阳)虚证(阴)
36
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
归纳药物性能 ➢ 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
2
一个典故
杏林:相传三国时吴国人董奉为人治病, 不收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为其种 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后人常用 “誉满杏林”等语来称颂医家
3
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四诊八纲 中药学基础知识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 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初步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及气血津液、
21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903d6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e.png)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 2、辨证论治 •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
• 2)归纳药性
•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 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 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 环境的相互关系。
•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
阴
•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1、 五行的属性归类
•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 五行的相生相克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 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 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1、整体观念
• (1)定义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 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 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 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8a5d2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6.png)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中医学基础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796833240c844769eaeef8.png)
精选ppt课件最新
4
药物专著的问世
《 神 农 本 草 经 》—— 第 一 部 药 物学专著。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四部经典出现
使中医学术界有了统一的学术范式 促使医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态
此后,历代医家大多结合临床医疗实 践,从不同角度发展中医学。
精选ppt课件最新
6
●两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朱震亨 滋阴派 相 火 论 “ 阳 常 有 余 , 《 格 致 余 论 》 阴常不足”
精选ppt课件最新
8
●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中医理论
形成对前期理论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汇 通的总趋势。
《证治准绳》
《景岳全书》
一批集大成的
《医宗金鑑》
综合性医著问世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精选ppt课件最新
38
五脏—肾
藏精,主水,主纳气 “先天之精”——父母 “后天之精”——饮食及脏腑活动的中化生的
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精选ppt课件最新
39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1)形态:多指胸腹腔中中空有腔的器官。 (2)功能特点:受纳、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 (3)阴阳属性:六腑以通降为主,主动、属阳。
※血——循行于脉管之中,布于全身,营 养和滋润脏腑组织
※津液——不断新陈代谢,在生成、输布 与排泄间维持动态稳定
精选ppt课件最新
23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阴阳学说
(1)阴阳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两种不同性质的气。 (2)阴阳是描述相互关联事物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6a06647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1e.png)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中医基础知识》课件
![《中医基础知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94a0c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6.png)
形神兼养
注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 调养,保持身体健康与
心理平衡。
综合调理
根据个体差异,采用多 种方法进行调理,全面
改善体质。
中医保健的方法与技巧
饮食调理
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 食物,达到营养均衡。
运动养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 极、八段锦等,增强体质。
情志调摄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采用放松、冥想等方法调节情绪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总结词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是中药应用中的重要原则,对于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具 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中药的配伍是根据中医理论,将不同功效的中药进行组合,以达到协同作用和治疗目的 。同时,也需要注意中药配伍的禁忌,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治疗效 果。了解中药的配伍与禁忌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医理论知识,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应用
中药。
04 针灸疗法
针灸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的起源
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当时人们通过砭石刺激身体的 某些部位来缓解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医学技 术。
针灸的发展
针灸在古代中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逐渐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现 代针灸在继承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传统医学传承
中医通过师承制和经典著作传承至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 一。
中医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辨证施治 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治未病”。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01
02
中医学基础完整课件电子版本
![中医学基础完整课件电子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7bd2df9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a.png)
3.宋代医家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学说 作出了贡献。
4.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补 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震亨,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 中医学。
二、临床医学
1.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宋代王惟一著《新 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
(三)五行之间的关系
(1)五行生克 (2)五行相克 (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 (4)五行相侮(反克为侮)
(1)五行相生
【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滋生和促进的作用。 【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关系】 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 “我生”两个方 面的联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
第六章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目的要求】 1.熟悉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3.掌握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 4.熟悉气的分类,津液的输布特点 5.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精
一、精的概念:精是指体内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 2.说明生理活动 3.说明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学说的最早论述,见于《尚书·洪范》。 五行是古人对气的直接体验。 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不同特性的气。
(二)五行的属性 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木火土金水)不同特性的气。
织器官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三、气的生理功能
(四)温煦作用: (1)温暖机体,维持体温的恒定。
《中医学基础》课件
![《中医学基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69028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9.png)
中医学发展概要
❖ 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问世 。
❖ 公元1世纪,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 经》,收载药物365种 。
❖ 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临床医 学专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六 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 晋至隋唐时期,中医学辉煌发展,晋代王叔和所著 《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
❖ 1.相生 有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五 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
❖ 2.相克 有相互制约、抑制、克伐之意。五 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 。
五行相生相克示意图
金
土
水
表示相克 表示相生
火
木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
1.相乘 即相克得太过,超出了正常的制约程 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
2.相侮 是相克的反向,即反克,又称“反 侮”,是事物间关系失却正常协调的另一种 表现。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联系
中医学以五行属性来概括五脏的生理特性,用相 生和相克来说明脏腑间的生理关系。
五行学说还用来说明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及 其内在联系。
2.主神志
❖ 心主神志,是指心有主宰全身脏腑组织、形 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等心理 活动的功能。
3.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 脉是指血脉,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 统属于心。
❖ 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 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 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 之苗”。是指舌的变化可以反映心的功能状 态。
2024中医学完整ppt课件
![2024中医学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f00d8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3.png)
中医学完整ppt课件•中医学基本概念与特点•中医诊断方法与技巧•中药基础知识与分类应用•针灸推拿治疗原理与实践操作目•养生保健理念与方法指导•疾病预防策略与中医治未病思想录中医学基本概念与特点中医学定义及历史渊源定义历史渊源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原则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和证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应用阴阳平衡五行养生脏腑经络学说及其功能联系脏腑功能经络系统中医诊断方法与技巧望诊:观察面色、舌苔等面色观察舌苔观察闻诊:听声音、嗅气味等听声音嗅气味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以及过敏史等,有助于对疾病的全面了解和诊断。
询问现状了解患者现在的症状表现、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有助于对疾病的辨证施治。
询问病史问诊:询问病史和现状VS切诊:脉象检查和触诊技巧脉象检查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脉象的变化,从而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以及邪气的性质。
例如,脉象细数表示阴虚内热,脉象沉迟表示阳虚内寒。
触诊技巧通过触摸患者的皮肤、肌肉、骨骼等部位,了解患者的体温、湿度、弹性、压痛等情况,有助于对疾病的辨证施治。
例如,腹部触诊可以了解脏腑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有无压痛等。
中药基础知识与分类应用中药性能特点及配伍禁忌性能特点配伍禁忌常见中草药种类和功效介绍01020304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补虚药经典方剂组成原理及临床应用组成原理临床应用现代中药制剂技术和发展趋势制剂技术发展趋势针灸推拿治疗原理与实践操作针灸治疗原理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要点一要点二适应症分析针灸适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同时,针灸还可用于保健和预防疾病。
针灸治疗原理及适应症分析常用穴位定位包括头面部、胸腹部、背腰部、上肢部、下肢部等常用穴位的准确定位方法。
针刺方法演示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基本针刺方法的演示,以及补泻手法的介绍。
中医基础课件ppt
![中医基础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86cbc03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c.png)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都 会影响其患病特点和证候表现,因此 诊断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四诊合参的方法
望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 形态、舌象等来判断病
情。
闻诊
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 患者的气味来辅助诊断
。
问诊
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 症状、生活习惯等来获
取病情信息。
切诊
通过切脉、触诊等方式 来了解患者的生理病理
CHAPTER 02
中医诊断学基础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查
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其生 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全面了解病 情。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在诊断时,既要辨识疾病本身,又要 分析证候特点,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病 情。
动态审查
随着病情的变化,患者的证候也会相 应变化,因此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 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CHAPTER 05
中医养生与康复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 关,应顺应四季气候变化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形神兼养
形体健康与精神调养并重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 度疲劳。
综合调理
针对个体差异,采用食疗 、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 进行综合调理。
四季养生法
春季养生
夏季养生
春季宜养肝,宜多吃绿色蔬菜,适当运动 ,保持心情舒畅。
中药煎煮前需先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根据药物性质选择煎煮时间和火候。煎煮后需将药液倒出, 避免过度煎煮导致药效降低。服用中药时需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避免影响药效。同时,需注意 中药的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如有不适需及时就医。
CHAPTER 04
经络与穴位
经络的组成与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脾
胃 口肉
思歌
商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肺
大 鼻皮
肠
毛
悲哭羽咸 黑 藏 寒 北Fra bibliotek冬水肾
膀 耳骨 胱
恐呻
(三)五行之间的关系
• (1)五行生克 • (2)五行相克 • (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 • (4)五行相侮(反克为侮)
(1)五行相生
• 【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滋生和促 进的作用。
•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载药365 种。
•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 (1)基础医学 • 隋代医家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病
因和症状的论述作出了重要贡献。
• 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对脉学的发 展作出了贡献。
• 宋代医家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对病因学说作出了贡献。
• 新中国成立后,方剂学的发展更加迅猛,代表作有: 《方剂大辞典》等。
•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唯物辩证观
•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唯物论观点 • (1)唯物主义生命观 • (2)唯物主义形神观 • (3)唯物主义疾病观 •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辩证法思想 (P10) • (1)生理学的辩证观点 • (2)病理学的辩证观点 • (3)诊断学的辩证观点 • (4)防治学的辩证观点
•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 (1)五脏的生理功能 • (2)五脏的相互关系 •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 (1)子母相传 • (2)相乘相侮的传变 • 3. 用于疾病的诊断 • 4. 用于疾病的治疗 • (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 (2)确立治疗原则 • (3)制订治疗方法
第三章 中医学与方法论
• 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妇产科有显著的发 展。
• 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科有显著的发展。 • 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有显著的发展。 • 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对传染病(温病)的发展有显
著的贡献。
• *中药学
• 南北朝时代医家著《炮炙论》、《神农本草经集
• 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 1、整体观念
• (1)整体观念的含义
• (2)整体观念的内容:
• 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 (3)整体观念的指导意义
• 2.辨证论治 • (1)症、证、病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目的要求] • 1、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 2、熟悉阴阳和五行的基本概念。 • 3、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
•
•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
成形;阳外趋、活动。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
之使也。”
• ※在哲学范畴上: • 同一范畴内的两个方面其特性相反。 • 例如:上下、内外、左右、寒热……
(3)阴阳的制约消长
• 属于同一事物(物质)的阴阳二气不仅相互依存、
趋向相反,而且相互制约、变化消长以维持相对 平衡。即 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素问生气 通天论》)。 • 阴阳失于制约消长则该物质将发生变化,当阴 阳离决,则该事物将发生质变而不复存在。 • 阴阳消长变化属量变过程。
•
引申:收敛、沉降、肃杀。
• 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
引申:阴柔、滋养、寒冷。
自然界
人体
五五 五五五五 五 五 五 六 五 五 五五
音味 色化气方 季 行
脏
腑官
体
志声
角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徴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心
小 舌脉 肠
喜笑
宫甘
黄 化 湿 中长 夏
•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合体征,通过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 关于证、症、病的概念 •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
括。 •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 —— 症状、体征。 • 病:疾病,具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
(4)五行相侮(反克为侮)
• 【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 又称“反侮”。——逆五行相克次序的反克。
• 【次序】 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 金。
• 【原因】 • 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 • 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遭其所胜一行的反侮。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决定了其阴阳二气或其范畴亦随 之无限---无限可分性。
•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关系)
• (1)阴阳的互根互存 • (2)阴阳的对立相反 • (3)阴阳的制约消长(量变) • (4)阴阳的相互转化(质变)
中医学基础
广元市中医医院 仲高明
绪论
• [目的要求]
• 1、了解中医学发展简况
• 2、了解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外 医药交流简况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
1、中医学
•
2、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
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2、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3、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 4、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与中医学 5、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与中医学
注》,对中药学有显著的发展。 • 唐代医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
部药典。收药物844种,图文并茂。 •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
分16纲、60类(目),附方11000多首。对医药 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方剂学
• 1.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载方112首,为 《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称之为 “方书之祖”。
第一节 精
• 一、精的概念:精是指体内的精微物质,是构 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
水谷之精—由饮食化生
• 广义 五脏六腑之精--水谷之精输布于脏腑
•
•
肾精---禀受于父母,充养于水谷之精
二、精的生成
禀受于父母---先天之精藏于肾。
充养于后天--三-脾、胃精运的化功水谷精微以充养 能
• 1.促进生长发育。 • 2.促进性机能成熟,维持生殖机能(生
殖作用)。 • 3.生髓化血。
第二节 气
• 真气、元气、精气、经气、中气、宗气、 营气、卫气、阴气、阳气、五脏之气……
• 天气、地气、山气、谷气、水谷之精气、 运气、岁气、节气、四季之气、五行之 气……
• 正气、邪气、寒气、湿气……
一、气的概念
• 2.晋唐医著《肘后方》、 《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对方剂学有显著的发展。
• 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对方剂学也有较大发展。
• 明清时期,方剂学从制方到方论,从分类到方歌 都有很大的发展。代表作有: 《医方考》、 《新 方八阵》、 《医方集解》、 《汤头歌诀》、 《古 今名医方论》、 《普济方》等。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 对方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 转化为阴。这种变化属质的变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说明组织结构
• 2.说明生理活动 • 3.说明病理变化 • 4.用于疾病的诊断 • 5.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一)五行的概念 • 五行学说的最早论述,见于《尚书·洪范》。 • 五行是古人对气的直接体验。 • 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不同特性的气。
—属于阴。
阴阳归类举例
阳 天 火 男昼 上 外
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 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
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 阴 地 水 女 夜 下 内 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
2. 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
• (1)同一事物的阴阳二气或同一范畴的阴阳双方,其各自 属性是绝对不变的---绝对性。
• (2)阴阳的归类划分必须在同一事物或同一范畴中---相对 性。
• “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为“所 胜”
(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
【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 –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 顺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 • 【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和 相克一致) • 【原因】 • 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 • 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难以乘受正常的相克,使其更加虚 弱。
的应用。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概说 • 1.阴阳的概念 • • 2.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
1. 阴阳的概念
• 【内涵】 • (1)阴阳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两种不同性质的气。 • (2)阴阳是描述相互关联事物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 • 【外延】 • 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 —
—属于阳。 • 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 —
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 能
主要内容: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体质
第六章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目的要求】 • 1.熟悉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 • 2.了解精、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 3.掌握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 • 4.熟悉气的分类,津液的输布特点 • 5.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1、理论体系的形成 •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
典籍,成书于先秦及汉代,它标志着中医学 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