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疹

合集下载

麻 疹详解

麻     疹详解

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于冬春季流行,病毒主要借空气飞沫传播,传染性强,6个月至5岁小儿最多见。

年幼体弱患者易并发肺炎。

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过去本病每2-3年常有一次大流行,普遍应用我国自制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一)病因和发病麻疹病毒在呼吸道内增殖后,经淋巴结、血液到全身广泛繁殖,引起病毒血症和全身病变。

(二)病人表现1.出疹前期: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及眼结膜炎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结膜充血(即红眼)、畏光流泪等。

有时出现呕吐或腹泻。

病后2-3天约90%的患者在口腔两侧颊粘膜上可见针头大小的灰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又叫柯氏斑)。

在日光下易被查见,于出疹后1-2天内即完全消失。

它是麻疹的早期特征,也是麻疹早期诊断的依据。

2.出疹期:起病3-4天后开始出疹,最先见于耳后、额部和发际,逐渐延及面颊、颈及上胸部,3-5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波及四肢,直至手掌、足底。

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起初皮疹稀疏分布呈淡红色,逐渐密集融合而呈暗红色,疹间可见正常皮肤。

随着皮疹的出现,体温上升可达40℃以上,全身症状及呼吸道炎症症状加重。

此时易并发肺炎,是麻疹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3.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体温很快降至正常,其他症状亦随之减轻,情况好转。

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

皮疹消退处可见糠麸样脱屑和浅褐色斑痕,经l-2周后消失。

无并发症者,通常在10-14天内痊愈。

成人的麻疹中毒症状较小儿为重,体温高,皮疹密集,但并发症少见。

(三)家庭养护良好的护理对病人顺利出疹及防止并发症极为重要。

l.家庭用药(1)高热时可服用少量退热药如扑热息痛等。

可以微温的湿毛巾敷于额部,或用纱布包好葱白,放在35%酒精中煮沸约1-2分钟后,按头面、胸腹、背部、上肢、下肢等五部分的顺序进行擦浴。

在同一部位稍加用力,反复擦浴2-3遍,然后敷以柔软毛巾。

(2)烦躁不安者,酌用少量镇静剂,如安定等。

中医学-麻疹

中医学-麻疹

麻疹1.病因病机病因:感受感受麻疹时邪。

病机:邪犯肺脾,肺脾热炽,外发肌肤。

其主要病变在肺脾。

2.诊断要点1)易感儿,流行季节,近期有麻疹接触史。

2)初期发热,流涕,咳嗽,两目畏光多泪,口腔两颊黏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

3)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

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

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

3.辨证要点麻疹首先要判断证候的顺逆。

1)顺证:身热不甚,常有微汗,咳嗽而不气促。

3~4天后开始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次延及头面、颈部,而后急速蔓延至胸背腹部、四肢,最后鼻准部及手心、足心均见疹点,疹点色泽红润,分布均匀,无其他合并证候。

疹点均在3天内透发完毕,后依次隐没回退,热退咳减,精神转佳,胃纳渐增,渐趋康复。

2)逆证:见形期疹出不畅,或疹出即没,或疹色紫暗;高热持续不降,或初热期至见形期体温当升不升,或身热骤降,肢厥身凉者;并见咳剧喘促,痰声辘辘;或声音嘶哑,咳如犬吠;或神昏谵语,惊厥抽风;或面色灰青,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均属逆证证候。

4.病证鉴别1)感冒一般无明显目赤胞肿、畏光羞明、眼泪汪汪等眼部症状,无麻疹粘膜斑。

2)风痧发热1天左右,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可伴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皮疹初见于头面部,迅速向下蔓延,1天内布满躯干和四肢。

出疹2~3天后,发热渐退,皮疹逐渐隐没,皮疹消退后,可有皮肤脱屑,但无色素沉着。

无畏光、泪水汪汪和麻疹黏膜斑。

3)奶麻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突然高热,持续3~5天,身热始退或热退稍后即出现玫瑰红色皮疹,以躯干、腰部、臀部为主,面部及肘、膝关节等处较少。

全身症状轻微,皮疹出现1~2天后即消退,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斑。

4)丹痧多见于3~15岁儿童,起病急骤,发热数小时到1天内皮肤猩红,伴细小红色丘疹,自颈、胸、腋下、腹股沟处开始,2~3天遍布全身。

在初诊是可伴见口周苍白圈、皮肤线状疹、草莓舌等典型症状。

幼儿园预防麻诊应急预案

幼儿园预防麻诊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麻诊(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为了保障幼儿园师幼的生命健康安全,维护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全体师幼对麻诊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

2. 建立健全麻诊防控机制,确保麻诊疫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3. 降低麻诊在幼儿园的传播风险,保障师幼身体健康。

三、预案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及时报告、快速反应3. 依法依规、科学防治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幼儿园麻诊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麻诊防控工作。

2.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麻诊防控措施。

3. 各班班主任为麻诊防控责任人,负责本班的麻诊防控工作。

五、麻诊防控措施1. 预防宣传(1)通过家长会、园内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全体师幼宣传麻诊防治知识。

(2)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麻诊防治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2. 疫苗接种(1)按照国家免疫规划,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麻诊疫苗。

(2)对未接种麻诊疫苗的儿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疫苗接种率。

3. 疫情监测(1)建立健全麻诊疫情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2)每日对幼儿进行晨检,发现疑似麻诊病例,立即隔离并报告上级部门。

4. 疫情处置(1)对疑似麻诊病例,立即隔离观察,及时送医就诊。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

(3)对病例所在班级及幼儿园进行全面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5. 信息报告(1)严格执行麻诊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报告疫情。

(2)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开展疫情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6. 应急演练(1)定期开展麻诊防控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六、预案实施与评估1. 本预案由幼儿园麻诊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2. 定期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七、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幼儿园麻诊防控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病毒性传染病

病毒性传染病
(3)阴津耗伤(疹回期)
主症:皮疹出齐,发热渐退,神安疲倦,咳嗽减轻,胃纳增加,皮疹依次渐回,皮肤可见糠麸样脱屑,并有色素沉着,舌红少津,舌苔薄净,脉细无力或细数。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例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白扁豆、桑叶、甘草。
方解: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养肺胃津液;桑叶清透余热;白扁豆、甘草养胃益气。
加减: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加地骨皮、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纳谷不香,加山药、炒谷芽、炒麦芽健脾开胃;大便干结,加瓜蒌子、火麻仁润肠通便;神倦自汗,加太子参、五味子益气养阴。
2.逆证
(1)邪毒闭肺
主症: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唇周发绀,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皮疹稠密,疹点紫暗,或疹出未齐,或疹出骤没,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2)邪入肺胃(出疹期)
主症:壮热持续,起伏如潮,肤有微汗,烦躁不安,目赤眵多,皮疹泛发,疹点由稀少而逐渐稠密,疹色先红后暗,压之褪色,抚之稍碍手,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透疹达邪。
例方:清解透表汤加减。
用药: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蝉蜕、西河柳、紫草、葛根、升麻。
(2)邪毒攻喉
主症:咽喉肿痛,或溃烂疼痛,吞咽不利,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喉间痰鸣,咳嗽重浊,声如犬吠,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面唇发绀,烦躁不安,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解Biblioteka ,利咽消肿。 例方:清咽下痰汤加减。
用药:玄参、射干、牛蒡子、金银花、板蓝根、葶苈子、全瓜蒌、浙贝母、荆芥、马兜铃、甘草。
用法:每次5粒,每日2次,用芦根、薄荷煎汤或温开水空腹送下。3岁以下酌减。

荨 麻 诊

荨  麻  诊

荨麻诊荨麻诊俗称"风疹快","风坨"。

人们往往认为是吹到某种风后皮肤出现的反应。

其实,荨麻疹的发生原因至今不明,可能与饮食、药物、虫咬、花粉、肠道寄生虫等有关。

发生荨麻诊时,皮肤有红斑和水肿,大多先出现红斑,以后形成水肿。

儿童仅有红斑而无水肿,成人有水肿而红斑不容易察觉。

荨麻疹可发生在皮肤的任何部位,在十几分钟内延及全身,也可在1-2小时内消失,正所谓"来得快、去得快"。

皮疹处奇痒以致常常去抓,抓后出现一条条抓痕,突出于皮肤表面。

有时一天发几次;也有数天发一次。

发作频繁的荨麻疹小儿,家长最好记录小儿一天的生活内容(例如吃过什么食品,到哪里去过,闻到过什么气味等等),希望找到过敏原,今后避免与过敏原接触,减少荨麻疹的发生。

有时除了皮肤上出现荨麻疹外,还伴有一阵阵剧烈的腹痛,这种现象说明胃肠道粘膜也受到过敏原的影响过敏原的影响,出现水肿、充血。

最为严重的是喉部粘膜也可因过敏而出现水肿,引起喉梗阻,影响呼吸尤其是吸气发生困难。

此时需要气管切开,进行抢救。

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要提高警惕。

有的家长认为荨麻疹是吃海鲜引起的,因而禁止小儿吃这类食物。

其实,这种做法并非正确。

过敏原有许许多多,只有确实抓到了"证据"才能忌食某种食物!荨麻疹俗称“风疹块”,“风团”,中医称为“瘾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

荨麻疹的临床特点是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淡红色或瓷白色的风团,这种风团常突然出现,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荨麻疹可反复发作,慢性者可反复发作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瘙痒难忍。

祖国医学认为荨麻疹主要是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所致,或因血热又感外风而发病。

荨麻疹治疗一般都是用中药。

急性荨麻疹的中药治疗以祛风、清热、祛湿为主:处方一:荆芥10克,防风10克,紫草30克,黄芪30克,苦参20克,地肤子20克,蒲公英20克,水煎服。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uirus)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属于乙类传染病。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 spots)及皮肤斑丘疹。

[病原学]麻诊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Paramyxouirus)科、麻疹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

麻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弱。

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

但对寒冷及干燥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室温下可存活数天,-70℃可存活数年。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急性期的患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

出疹后逐渐减低,疹退时已无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播很少见。

(三)人群易感性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均可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6个月以内婴儿因可从母体获得抗体很少患病,该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

(四)流行特征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见,但全年均可发生。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麻疹疯毒经空气飞沫到达上呼吸道或眼结合膜,在局部上皮细胞内复制。

并从原发病灶处侵入局部淋巴组织,病毒迅速大量复制后入血,于感染后第2-3天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

随后病毒进入全身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并进行大量增殖。

感染后第5~7天,大量复制后的病毒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病毒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部位有呼吸道、眼结合膜、口咽部、皮肤、胃肠道等,此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在病程第l5天以后,由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病毒,临床进入恢复期。

麻疹的病理改变以呼吸道病变最显著,肠道黏膜病变相对较轻。

并发脑炎时脑组织可出现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脱髓鞘病变。

小儿麻疹应如何治疗

小儿麻疹应如何治疗

小儿麻疹应如何治疗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

以发热,咳嗽,流涕,眼泪汪汪,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及早期口腔两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

因其疹点如麻粒大,故名麻疹,我国南方地区称为痧、痧疹。

西医学亦称本病为麻疹。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好发于冬、春二季,且常引起流行。

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多。

本病发病过程中若治疗调护适当,出疹顺利,大多预后良好;反之,调护失宜,邪毒较重,正不胜邪,可引起逆证险证,危及生命。

患病后一般可获终生免疫。

麻疹在古代届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普遍使用麻疹减毒疫苗预防接种,使本病发病率显著下降,有效地控制了大流行。

近年来,临床上非典型麻疹病例增多,症状较轻,病程较短,麻疹逆证少见,发病有向较大年龄推移的现象,成人中未作过预防接种及未患过本病者的发病临床时有所见,值得引起注意。

[病因病机]麻疹的主要发病原因为感受麻毒时邪。

麻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

肺主皮毛,属表,开窍于鼻,司呼吸。

毒邪犯肺,早期邪郁肺卫,宣发失司,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类似伤风感冒,此为初热期。

脾主肌肉和四末,麻毒入于气分,正气与毒邪抗争,驱邪外泄,皮疹透发于全身,并达于四末,疹点出齐,此为见形期。

疹透之后,毒随疹泄,麻疹逐渐收没,热去津伤,进入收没期。

这是麻疹顺证的病机演变规律。

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

若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发不顺,形成逆证。

如麻毒内归,或它邪乘机袭肺,灼津炼液为痰,痰热壅盛,肺气闭郁,则形成邪毒闭肺证。

麻毒循经上攻咽喉,疫毒壅阻,咽喉不利,而致邪毒攻喉证。

若麻毒炽盛,内陷厥阴,,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形成邪陷心肝证。

少数患儿血分毒热炽盛,皮肤出现紫红色斑丘疹,融合成片;若患儿正气不足,麻毒内陷,正不胜邪,陌气外脱,可出现内闭外脱之险证。

此外,麻毒移于大肠,可引起协热下利;毒结阳明,可出现口疮、牙疳;迫血妄行,可导致鼻衄、吐血、便血等证。

麻疹

麻疹

(二)对症治疗
高热 :退热药(氨基比林、柴胡、安乃近等)或物理降温
烦躁不安:镇静药 高热、疹密,全身中毒症状重:泼尼松 重型麻疹有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纤维蛋白 原进行性减少等DIC或消耗性出血:及早应用肝素 抗凝
治疗或输入新鲜血或血
〈注〉:忌用强烈退热药、冰水或酒精擦浴。
(三)并发症治疗
3天 次期病毒血症 病毒散布全身 36h 发热及卡他性炎症
36hr 麻疹粘膜斑出现 72hr 皮疹开始出现 24hr
全身皮疹出齐
72hr 皮疹开始消退
皮疹尽退,留棕色遗痕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安排紧急接种疫苗),6-18天,多为1014天(平均10天);经主动或被动免疫预防者,可延至 20天,最长达28天;
成人麻疹的特点
病情重,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发热持续2-7天,多四天
Koplik’斑出现率高(70.6-96.6%),持续时间长,可至8天以上
皮疹多而密集 ,约半数患者皮疹有出血
肝损害发生率高(31-86%),胃肠道症状及骨骼肌疼痛较多见 并发症少见,预后良好
特殊类型
轻型:多见于免疫者,一般低热或不发热,上呼吸道症状 轻,皮疹及麻疹粘膜斑不典型,病程仅2-4天。
麻疹前驱疹:少数患者在病初1-2日内在颈、胸
部出现类似玫瑰疹、风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数
小时即消失;
Kopliks斑(科普利克斑)—— 用于早期诊断。
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出现时间:发热第2-3天,常于皮疹出现2天后消失。
出现部位:先出现于口腔双侧下列第一磨牙 对侧的颊粘 膜上,1-2天内迅速增加,可遍布唇、颊、龈粘膜。
在的大水疱音;
3、其他:脾肿大,淋巴结轻度肿大,回盲部淋巴结肿痛,

麻疹的中医分型诊治

麻疹的中医分型诊治

麻疹的中医分型诊治1病因病机麻疹,中医称“麻毒”,亦称“痧疹”,属中医“温病”范畴。

麻毒为阳毒、热毒,属疫疠之邪。

麻毒经口鼻而入,先伤肺卫,继而蕴于肺胃,发于肌肤,而见麻疹。

常突然发病,先感皮肤瘙痒,很快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

散在性分布亦可融合成片,风团可局限也可泛发全身,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消退不留痕迹,但新风团又陆续出现,此起彼落,消化道受累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喉头及支气管受累可发生喉头水肿,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症状在数日至2~3周内消退者称为急性寻麻疹;若反复发作,病程达1~2月,大多找不出原因,顽固性难治者称为慢性寻麻疹。

本病初起,为邪郁肺卫,类似风热肺卫表证,如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但与一般风热表证不同的是,麻毒为阳热疫疠之邪,易于化火内炽上炎,上炎则目赤流泪、畏光羞明,内炽则肺胃热盛,而见发热继增、咳嗽增剧、烦躁口渴。

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麻毒内蕴肺胃,由里达外,发泄于肌肤,则肌肤出疹,所谓疹出隐隐于皮肤之下,磊磊于肌肉之间。

疹点外透则毒随疹泄,故麻疹以透达为顺。

在麻疹蕴热外透的过程中,阴液受伤,故后期表现为热去津亏,肺胃阴伤之证。

2寻麻疹的症状除以上两型外,还有几种特殊型寻麻疹:2.1皮肤划痕症又称人工寻麻疹,手抓或钝器划其皮肤后,该处出现暂时性红色条状隆起。

2.2血管性水肿又称巨大性寻麻疹。

发生在眼睑、口唇、包皮、外阴等组织松弛部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肿胀,边缘不清,持续1~2日自行消退,常反复发作。

2.3压迫性寻麻疹皮肤受压4~6小时后,局部发生深在性肿胀,8~12小时后消退,多发生在臀部、腰部、足背等受压部位。

2.4日光性寻麻疹暴晒日光或紫外线后,在照光部位出现风团,并有瘙痒和针刺感。

2.5寒冷性寻麻疹分家族性和获得性两型。

前者少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从婴儿开始持续终生。

后者开始于儿童或成人,在气温骤降或接触冷水冷风时,在皮肤露出部位出现风团,持续半小时至3~4小时,冰块试验和被动转移试验阳性,多见于女性青年。

麻疹的中医名词解释是啥

麻疹的中医名词解释是啥

麻疹的中医名词解释是啥麻疹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也被称为风疹。

在中医的术语中,麻疹通常被称为“痲疹”(ma zhen)或“麻模疹”(ma mo zhen)。

痲疹是由于寒湿之邪侵袭肌表所引起的。

在中医理论中,病因主要与邪气入侵有关。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气候温暖、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气血运行畅通,身体与外界的关系处于平衡状态。

然而,当寒湿之邪侵入人体时,它们会阻碍全身的气血运行,从而导致病症的产生。

寒湿之邪是指湿气和寒气的结合体,它们可能来自于自然环境、饮食生活或他人传染。

当寒湿进入体内后,它们会阻碍正常的气血运行,导致体内湿气的积聚。

这种积聚会导致人体出现症状,例如体温升高、喉咙发炎、皮肤疹子等。

在中医理论中,痲疹是一种外感病因引发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寒湿之邪入侵体表。

在传统中医诊断中,中医师会关注患者的舌苔、脉象等指标来确定病因及其病程。

例如,舌苔会显示湿气的程度,脉象会反映气血运行是否正常。

根据这些指标,中医师选择适合的中医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痲疹有“里外合治”的特点。

也就是说,中医治疗注重调理内外两个方面。

外治要通过推拿、艾灸等手段来促进气血运行,通过改善肌肤温度和湿气排出来缓解患者症状。

而内治则侧重于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平衡,以加强患者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在中医的视角下,痲疹是一种与体内外湿气的不和谐相关的疾病。

人体湿气的增加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有关。

例如,大量的寒凉食物和饮料可能会导致体内湿气的积聚。

因此,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中医师除了对症治疗外,还会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和保持适度的运动,以调养体内的湿气。

总之,痲疹是一种由寒湿之邪入侵体表引起的传染病。

中医的名词解释为“痲疹”或“麻模疹”,与寒湿湿气的积聚有关。

中医治疗注重从内外两个方面调理身体,以达到湿气排除和气血平衡的目的。

此外,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可以改善体内湿气的情况。

这种中医的综合治疗方法在缓解症状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麻疹

麻疹
• 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 → 头面、颈部 → 胸、背、腹部、四肢 → 最后在手心、足心及鼻准部见疹点,疹点色泽红活,皮疹分布均 匀。
收没期 退诊3天:正胜邪退,皮疹按先出先没,依次退隐, 疹没热退,脉静身凉,咳嗽减轻,精神转佳,胃纳增加,皮 肤可出现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疾病渐趋康复。
耳后发际麻疹疹点(首先出现)
麻疹
பைடு நூலகம்流行病学
• • • • 季节:流行于冬春季节。 年龄:6个月至5岁。 目前:发病率下降、发病失去规律。 预后:若及时治疗,合理调护,疹点按期有序布发,则 预后良好(顺);但麻疹重症可产生逆险证候,甚至危及生 命(逆) 。 • 患病后一般可获终生免疫。 • 预防接种:麻疹疫苗8个月第一针,一岁半第二针。解放 后由于麻疹疫苗的接种,麻疹已成强弩之末,我国向 WHO承诺2000年在中国麻疹绝迹。
麻疹逆证
脏腑辨证
• 邪毒闭肺(麻诊合并肺炎):咳喘神烦、呼吸急促、痰声辘 辘、鼻翼煸动、口唇发绀; • 邪毒攻喉(麻诊合并喉炎):咽红肿痛、呛咳气急、声音嘶 哑、咳如犬吠; • 邪陷心肝(麻诊合并脑炎):神昏谵语、惊厥抽风、皮疹暴 出、疹稠色暗; • 心阳虚衰(感染性休克):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其它类型麻疹
无疹型麻疹: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可无典型黏 膜斑和皮疹,甚至整个病程中无皮疹出现。此型诊 断不易,只有依赖前驱症状和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 增高才能确诊。 异型麻疹:为接种灭活疫苗后引起。表现为高热、 头痛、肌痛,无口腔黏膜斑;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 延及躯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肿及肺炎。国 内不用麻疹灭活疫苗,故此类型少见。
心阳虚衰—急以温阳固脱
分证论治
(一)顺证
邪犯肺卫—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加减

麻疹治疗方法

麻疹治疗方法

小儿麻疹的预防典型病例有接触史,经10~11 天潜伏期,前驱期3~4 天后,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流泪,怕光,食欲差。

发病第三天在颊粘膜近第二臼齿处有麻疹粘膜斑。

出疹期:3~5 天,高热,在耳后及颈部开始出现玫瑰色斑丘疹,急速蔓延全身。

疹大小不一,可融合成片,皮疹间皮肤正常,扪之碍手,压之褪色。

恢复期:皮疹出透后逐渐消退,热度下降,皮肤可见麦麸脱屑,留存棕色班痕至3~4 周消失。

病程中常易引起肺炎、喉炎,肠炎或脑炎等并发症。

不典型病例多见于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或接受被动兔疫行,病情轻,病程短。

中医认为麻疹是麻毒侵入肺脾二经所致,麻为“阳毒”,以透为顺,早期忌用攻下,见形期忌用大辛大热,后期忌用大苦大寒。

(一)中医辨证治疗麻疹发病过程中,首先判断病情的顺、逆,可分为顺证和逆证。

1.顺证:发热不高,3~4 天后疹点由阳转阴,自上而下,先耳后、发际,其次颈、额、面、胸、背达四肢、手、足心、鼻准头均见疹点鲜红活,分常均匀,出疹快,回收慢。

(1)初热期(疹前期、前驱期)。

主证: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眼睑微肿,目赤羞明,泪水汪汪,神倦,纳呆,或伴呕吐、泄泻、咽痛。

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指纹紫。

治法: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薄翘透疹汤(自拟验方)。

薄荷6 克(后下),荆芥6 克(后下),连翘10 克,板蓝根12 克,前胡6 克,桔梗6 克,蝉蜕5 克,浮萍10 克,甘草3 克。

方解:薄荷、荆芥疏风解表,助透疹;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前胡、桔梗宣肺利咽祛痰;蝉蜕、浮萍、甘草轻清透疹。

加减法:高热加青蒿6 克(后下)、青天葵10 克。

加促麻疹透发外洗方:麻黄、浮萍、芫荽等量煎水热敷。

(2)见形期(出疹期)。

主证:高热不退,肌肤灼热,烦躁,口渴,咳嗽加剧,神倦懒动,目眵多,嗜睡,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透疹。

方药:解毒透疹汤(自拟验方)。

连翘10 克,金银花10 克,菊花10 克,升麻5 克,葛根12 克,浮萍10克,蝉蜕5 克,黄芩10 克,青天葵10 克,红紫草15 克,甘草5 克。

麻疹

麻疹

二、治疗原则:
麻疹顺证的治疗历代医家总结了不少经验,如“麻为阳 毒”’“麻喜清凉”,“疹不厌透”。因此麻疹的常规治 疗归纳为宣透、清解、养阴三个法则。其中宣透一法尤为 重要。早期能使疹点透好,毒从外泄,即能使出疹顺利。 若是正气不足,抵抗力差,或毒热较甚的,又有助正和解 毒宣透的方法,是在邪正消长的情况下促使驱邪外达。上 述是常法,如出现逆证,应结合变法治之,慎勿忽视。 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透) 见形期—清热解毒,佐以透发 (清) 恢复期—养阴生津,清解余邪 (养) 注意三禁— 禁滋补、禁升提、禁固涩。



莓舌、口颐苍白圈。
较高 麻疹粘膜斑
轻 耳后有筋核肿大
高 无
特殊体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总则): 1、主要辨顺证、逆证(可根据发热、出汗、 呼吸、精神、皮疹等情况进行辨别) 2、顺证辨表里 3、逆证辨脏腑:(合并肺炎、喉炎、脑炎)
辨证要点(辨顺逆): (1)、出疹麻疹见点后,着重观察形态、色泽和分布次序。正常 的麻疹形态尖耸,根颗松活,疹与疹之间有健康皮肤,疹色 红润,有光泽,如出疹云头大片颗粒不分,疹色紫晦或形态 细碎,若有若无,色泽淡红无华,属于邪毒过重,或正气不 支,均非佳兆。同时要注意出疹的次序和分布部位,一般而 言,疹点先见耳后发际,继而胸背、躯干皮肤、手足心、鼻 准,见点以后经过 2 、 3 天,顺序回没,假如逾期不出, 过期不回,或出后即没,或躯干稠密,面部鼻准、四心无疹, 均非顺候,要密切观察产生险逆变化。 (2)、发热发热是观察麻疹顺逆的重要症状,即使顺症也有自身 的起伏规律,即初起热势不高,出疹期须有高热方能透疹, 疹齐之后,才自然下降。如初期应微热而反盛,出疹期应盛 而微热,疹回期应衰而不减,提示均有逆证的转变。

小儿常见出疹性疾病皮疹图谱和治疗

小儿常见出疹性疾病皮疹图谱和治疗
四不现象是典型,肢体抖动危重症。
六、水痘
一日发热斑丘出,然后晶莹如白露; 或痒或痛不尽同,四世同堂是此痘。 遇到此病莫要怕,隔离护理及早处; 抗组胺加抗病毒,预后良好无色素。
退热不用布洛芬和阿司匹林,前者诱 发链球菌感染,后者诱发瑞氏综合征。
首先出现发热、食欲不振,之后1-2天出现皮疹,低热可伴随着皮疹存在。对于婴幼儿, 可能出疹和发热一起出现。首先出现在躯干或头皮,刚开始是痒的红色丘疹,很快形 成透明的、饱满的水泡,通常由红晕包围,被比喻为玫瑰花瓣上的露珠。
之可褪色的斑疹或斑丘疹(突出皮肤表面),有时皮疹可呈水疱状。皮疹一 般情况下不痛不痒,通常持续1-2日,少数在2-4小时内短暂出现后旋即消失。
• 通常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 (HHV-6)引起。HHV-6基本上 每个成人体内都有,不定期 的分泌到体液中,比如唾液。 是通过亲密接触分泌物传播, 尤其是唾液。
风疹、麻疹、玫瑰疹(从左到右顺序)比较
在出疹期初期还可以看到草莓舌,之后2-3天变成杨梅舌
(白草梅舌和红草莓舌)。舌头变化也是猩红热的典型特 点。
猩红热草莓舌及脱皮
猩红热和麻疹一样,从耳后开始 起疹(麻疹是耳后一麻,猩红热 是耳后一热),3-5天开始蜕皮、 消失。
帕氏线:猩红热的患儿,在皮肤皱褶处,比如腋窝、肘窝
等处,皮疹比较密集,按压不褪色,称为帕氏线,这是猩 红热的典型特征。
猩红热是一种有全身弥漫性的红色斑丘疹的呼吸系统疾病,是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导致的,严重的,如果不经治疗,有可能导致风湿热或者急性肾小球肾炎。 猩红热好发生在3-7岁的儿童,大多首先表现出呼吸道感染症状,有发热、咽峡炎。 之后1-2天出现全身弥漫性红色丘疹(猩红猩红的),凸出皮肤表面,摸着粗糙(牛 皮纸样),按压可褪色,疹子之间没有正常皮肤。这时用手按一下皮疹,能留下白 色的手印。这是典型的猩红热特征。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

【概述】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

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为其特征。

本病传染性极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

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典型麻疹诊断不难。

麻疹粘膜斑对出疹前早期诊断极有帮助,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皮疹形态分布特点均有助诊断;麻疹后留下色素沉着及糠麸状脱屑在恢复期有诊断意义。

出疹期麻疹需与其他出疹性疾病鉴别,如:①风疹前驱期短,全身症状轻,无粘膜斑,皮疹散在,色稍淡,1~2日即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②幼儿急疹多见于婴幼儿,突发高热数日,热退时出玫瑰色散在皮疹为其特征;③猩红热,发热咽痛1~2日,全身出猩红色针尖大小皮疹,疹间皮肤也发红,疹退后伴大片脱皮。

白细胞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咽拭子培养可获A组β溶血性链珠菌;④肠道病毒感染,皮疹无特异性,可为斑丘疹、疱疹、瘀点,常伴咽痛、肌痛、腹泻及无菌性脑膜炎;⑤药物皮疹每有近期服药史,皮疹多样,停药后皮疹不再发展而逐渐消退。

【治疗措施】对麻疹病毒至今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故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

(一)护理及对症治疗应卧床休息,单间隔离,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眼、鼻、口腔、皮肤保持清洁。

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

不可忌嘴,恢复期尚应加餐。

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

体弱病重者可早期给丙种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

近年报告给麻疹病人补充维生素A,一次10万~20万IU口服,可减轻病情,使病死率下降。

(二)中医中药治疗前驱期初热时,可用宣毒发表汤或升麻葛根汤加减,以辛凉透表,驱邪外出;外用透疹药(生麻黄、莞荽子、西河柳、紫浮萍各15克)放入布袋中煮沸后在床旁蒸薰,或稍凉后以药汁擦面部、四肢,以助出疹。

中山市人群及流动人口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中山市人群及流动人口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5 0 7 13 、 9 . 、7 9 0和 19 . , 表 1 7 20 见 。
表 1 本 地 人 群 麻 疹 抗 体 水 平 监 测 结 果
2 流 动人 口三 个 年 龄组 共 检测 对 象 8 . 7人 , 有
8 . % 、9 2 3 3 7 .%和 8 .% ; 个 年 龄 组 之 间 的 阳性 15 三
免疫 史 的 只 有 2 9人 , 体 阳性 7 抗 1人 , 性 率 为 阳
8 . % , MT为 2 7 2 三个 年 龄组 的 阳性 率 分 别为 16 G 5 .;
率差 别 无 显 著 性 ( =0 17 P>0 0 ) G .6 , .5 ; MT分 别
为 2 2 9 2 3 0和 27 2 见 表 2 7 . 、2 . 5 ., 。
3 .0 P<0 0 1 。 10 , . ) 0 讨 论
象 2 2人 , 体 阳性 2 3人 , 4 抗 2 阳性率 为 9 . % , 地 21 本
人群 阳性率 为 9 .% , 动 人 群 阳性 率 为 8 .% , 81 流 16 本地 人 群 和 流 动 人 群 阳性 率 差 异 非 常 显 著 ( =
[ 中图分类号 ]1 111 t 1. 5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 9 6 (0 2 0 —09 03— 9 120 )8 20—0 2 Nhomakorabea岁

自从 使用 麻疹 疫 苗 后 , 我市 麻疹 发 病 率 大 幅度 下 降 , 明常 规免 疫 辅 以强 化免 疫是 阻断 麻 疹病 毒 证 传 播 的有效 措 施 之 一 。但 近 年 来 仍 不 断 有 麻 疹 散
计免工作 。
维普资讯
监型
至笙 鲞笙 塑 !

关于生病的英文单词

关于生病的英文单词

胃痛:st‎o mach‎-ach ‎感冒:c‎o ld‎m alnu‎t riti‎o n 营养‎不良M‎a lta ‎f ever‎马耳他热‎,波状热‎meas‎l es 麻‎疹mi‎g rain‎e, sp‎l itti‎n g he‎a dach‎e偏头痛‎mio‎c ardi‎a l in‎f arct‎i on 心‎肌梗塞‎m umps‎流行性腮‎腺炎n‎e ural‎g ia 神‎经痛n‎e uras‎t heni‎a神经衰‎弱pa‎r alys‎i s 麻痹‎per‎i toni‎t is 腹‎膜炎p‎h aryn‎g itis‎咽炎‎p htis‎i s 痨病‎,肺结核‎pneu‎m onia‎肺炎‎p olio‎m yeli‎t is 脊‎髓灰质炎‎rabi‎e s 狂犬‎病rh‎e umat‎i sm 风‎湿病r‎i cket‎s, ra‎c hiti‎s佝偻病‎sca‎b ies,‎itch‎疥疮‎s carl‎e t fe‎v er 猩‎红热s‎c iati‎c a 坐骨‎神经痛‎s cler‎o sis ‎硬化s‎e ptic‎e mia,‎sept‎i caem‎i a 败血‎病si‎n usit‎i s 窦炎‎sma‎l lpox‎天花‎s wamp‎feve‎r沼地热‎syn‎c ope ‎晕厥s‎y phil‎i s 梅毒‎tet‎a nus ‎破伤风‎t hrom‎b osis‎血栓形成‎tor‎t icol‎l is, ‎s tiff‎neck‎斜颈‎t uber‎c ulos‎i s 结核‎病tu‎m our ‎瘤 (美作‎:tumo‎r)t‎y phus‎斑疹伤寒‎urt‎i cari‎a, hi‎v es 荨‎麻疹w‎h oopi‎n g co‎u gh 百‎日咳y‎e llow‎feve‎r黄热病‎Di‎s ease‎疾病‎a nemi‎a, an‎a emia‎贫血‎a ngin‎a pec‎t oris‎心绞痛‎appe‎n dici‎t is 阑‎尾炎a‎r thri‎t is 关‎节炎b‎r onch‎i tis ‎支气管炎‎canc‎e r 癌‎cata‎r rh 卡‎他,粘膜炎‎chi‎c ken ‎p ox, ‎v aric‎e lla ‎水痘c‎h oler‎a霍乱‎cold‎感冒,伤‎风,着凉‎(hea‎d) co‎l d 患感‎冒di‎a bete‎s糖尿病‎dip‎h ther‎i a 白喉‎ecz‎e ma 湿‎疹ep‎i leps‎y癫痫‎erys‎i pela‎s丹毒‎gang‎r ene ‎坏疽G‎e rman‎meas‎l es, ‎r ubel‎l a 风疹‎gou‎t痛风‎head‎a che ‎头痛h‎e mipl‎e gy, ‎h emip‎l egia‎偏瘫,半‎身不遂‎i nter‎u s, j‎a undi‎c e 黄疸‎ind‎i gest‎i on 消‎化不良‎i nflu‎e nza,‎flu ‎流感i‎n sani‎t y 精神‎病le‎u kemi‎a白血病‎mal‎a ria ‎疟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u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spots)及皮肤斑丘疹。

自从婴幼儿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该病的流行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病原学】麻疹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us)麻疹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与其他副黏液病毒不同之处是该病毒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

电镜下病毒呈球状或丝状,直径150~200nm,中心为单链RNA,其基因组有16000个核苷酸,外有脂蛋白包膜,包膜有3种结构蛋白。

其中血凝索(hemagglutinin,H)是表面主要蛋白,能够识别靶细胞受体,促进病毒黏附于宿主细胞;融合蛋白(fUSIONprotein,F)在病毒扩散时使病毒细胞与宿主细胞融合;基质蛋白(matrixprotein,M)与组合病毒成分及病毒繁殖有关。

麻疹病毒体外抵抗力弱,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

但耐寒及耐干燥,室温下可存活数日,-70℃可保存活数年。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为麻疹病毒唯一宿主,因此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急性患者为最重要传染源,无症状带病毒者和隐性感染者较少,传染性也较低。

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出疹后逐渐减低,疹消退时已无传染性。

传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结合膜分泌物均含有病毒,恢复期不带病毒。

(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排出的飞沫经口、咽、鼻部或眼结合膜侵入易感者。

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播甚少见。

(三)人群易感性人类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6个月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很少患病,该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

目前成人麻疹病例的报道越来越多,甚至在局部地区有小的流行。

其主要原因为幼时接种过麻疹疫苗,以后未再复种,使体内抗体的水平降低而成为易感者。

(四)流行特征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

20世纪前50年,世界各地均有麻疹流行。

60年代麻疹疫苗问世以来,普遍接种疫苗的国家发病率已大大下降。

我国自普遍接种麻疹疫苗以来,麻疹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麻疹病毒经飞沫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口咽部或眼结合膜,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并从原发灶侵入局部淋巴组织,繁殖后入血,于感染后第2~3天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

病毒随后进入全身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中增殖。

感染后第5~7天,大量复制后的病毒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病毒由血白细胞携带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部位有呼吸道、眼结合膜、口咽部、皮肤、胃肠道等,此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约病程第15天以后,由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致病毒被清除,临床进入恢复期。

感染麻疹病毒后,人体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及中和抗体,前者为IgM,表示新近感染,后二者为IgG,表示对麻疹病毒具有免疫力。

麻疹的病理特征是感染部位数个细胞融合而成多核巨细胞,可见于皮肤、眼结合膜、呼吸道和胃肠道黏膜、全身淋巴组织、肝、脾等等处。

皮疹为病毒或免疫损伤致皮肤浅表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渗出,真皮淋巴细胞浸润、充血肿胀所致。

由于崩解的红细胞和血浆渗出,使皮疹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表皮细胞坏死及退行性变形成脱屑。

口腔麻疹黏膜斑的病变与皮疹相似。

麻疹过程中,呼吸道病变最显著,肠道黏膜也可有呼吸道黏膜同样的病变。

并发脑炎时脑组织可出现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脱髓鞘病变。

(一)典型麻疹【临床表现】潜伏期为6~21天,平均为10天左右。

曾接受过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

典型麻疹临床过程可分为三期:1.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为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

此期主要为上呼吸道炎症及眼结合膜炎所致的卡他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

部分病人有头痛,并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在病程2~3天,约90%以上病人口腔出现麻疹黏膜斑,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具诊断价值。

此斑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为0.5~1mm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周围有红晕,初起时仅数个,1~2天内迅速增多融合,扩散至整个颊黏膜,形成表浅的糜烂,似鹅口疮,2~3天内消失。

前驱期有时可见颈、胸、腹部一过性风疹样皮疹,数小时即消退,称为麻疹前驱疹。

2.出疹期病程第3~4天时发热、呼吸道症状明显加重,此时开始出现皮疹。

皮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

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3天遍及全身。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大小不等,直径约2~5mm,疹间皮肤正常。

出疹高峰时皮疹可融合,颜色转暗,部分病例可有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色。

随出疹达高峰,全身毒血症状加重,体温可达40℃,患者可有嗜睡或烦躁不安,甚至谵妄、抽搐。

咳嗽加重,咽红、舌干,结膜红肿、畏光。

表浅淋巴结及肝、脾大,肺部可闻干、湿哕音,可出现心功能衰竭。

成人麻疹中毒症状常比小儿重,但并发症较少。

3.恢复期皮疹达高峰后,常于1~2天内迅速好转,体温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随之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1~2周后消失。

疹消退时有糠麸样细小脱屑。

无并发症者整个病程为10~14天。

麻疹过程中,呼吸道病变最显著,有鼻炎、咽炎、支气管炎及肺炎。

肠道黏膜也可有呼吸道黏膜同样的病变。

并发脑炎时脑组织可出现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脱髓鞘病变。

此外,麻疹病毒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明显降低;可使湿疹、哮喘、肾病综合征得到暂时缓解,但患者易继发细菌感染,结核病灶可复发或恶化。

(二)非典型麻疹由于感染者的年龄不同、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病毒毒力的强弱不一、侵入人体数量的不同等因素,临床上可出现非典型麻疹,包括:1.轻型麻疹多见于对麻疹具有部分免疫力者,如6个月前婴儿,近期接受过被动免疫,或曾接种过麻疹疫苗。

表现为发热程度低、发热时间短,皮疹稀疏色淡,无麻疹黏膜斑或不典型,呼吸道症状轻等。

一般无并发症,病程在1周左右。

病后所获免疫力与典型麻疹患者相同。

2.重型麻疹多见于全身情况差、免疫力低下,或继发严重感染者,病死率高。

(1)中毒性麻疹:中毒症状重,起病即高热,达40℃以上,伴有气促、发绀、心率快,甚至谵妄、抽搐、昏迷。

(2)休克性麻疹:除具有中毒症状外,出现循环衰竭或心功能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厥冷、心音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

皮疹暗淡稀少或皮疹刚出又突然隐退。

(3)出血性麻疹:皮疹为出血性,形成紫斑,压之不退色,同时可有内脏出血。

(4)疱疹性麻疹:皮疹呈疱疹样,融合成大疱。

发热高、中毒症状重。

3.异型麻疹主要发生在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4~6年,再接触麻疹病人时出现。

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肌痛、腹痛,无麻疹黏膜斑,病后2~3天出现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逐渐扩散到躯干。

皮疹为多形性,常伴四肢水肿,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不明显,但肺部可闻到哕音。

肝、脾均可大。

异型麻疹病情较重,但为自限性。

其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恢复期检测麻疹血凝抑制抗体呈现高滴度,但病毒分离阴性。

一般认为异型麻疹无传染性。

【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如果白细胞数增加,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加,提示继发细菌感染;若淋巴细胞严重减少,常提示预后不好。

(二)血清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好,具早期诊断价值。

IgM抗体病后5~20天最高,测定血清IgM抗体是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

IgG 抗体恢复期较早期增高4倍以上即为阳性。

取早期和恢复期血清各1份作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亦为阳性。

(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分离取早期病人眼、鼻、咽分泌物或血、尿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细胞,分离麻疹病毒,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2.病毒抗原检测检查取早期病人鼻咽分泌物、血细胞及尿沉渣细胞,用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法查麻疹病毒抗原,如阳性,可早期诊断。

上述标本涂片后还可见多核巨细胞。

3.核酸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临床标本中扩增麻疹病毒RNA,是一种非常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对免疫力低下而不能产生特异抗体的麻疹患者,尤为有价值。

【并发症】(一)喉炎以2~3岁以下小儿多见,继发细菌感染时致喉部组织水肿,分泌物增多,极易引起喉梗阻。

表现为声嘶、犬吠样咳嗽、呼吸困难、缺氧等,严重时须及早做气管切开。

(二)肺炎为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上。

麻疹病毒引起的肺炎多不严重,主要为继发肺部感染,病原体可为细菌或病毒,也可是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咳嗽、咳脓痰,患儿可出现鼻翼扇动、口唇发绀。

肺部有明显的哕音。

(三)心肌炎.2岁以下幼儿易致心肌病变,表现为气促、烦躁、面色苍白、发绀,听诊心音低钝、心率快。

皮疹不能透发或突然隐退。

心电图示T波和ST段改变。

(四)脑炎麻疹脑炎的发病率为0.01%~0.5%,即使无神经系统症状,麻疹患者中,50%可有脑电图异常。

脑炎可发生于出疹后2~6天,亦可发生于出疹后3周左右。

大多认为系麻疹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所致,但也不排除免疫机制的作用。

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类似,病死率约15%,多数可恢复,部分患者留有智力低下、癫痫、瘫痪等后遗症。

(五)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sclerosingpanencephalitis,SSPE)是麻疹的~种远期并发症,属慢性或亚急性进行性脑炎,罕见,发病率约(1~4)/100万。

其机制主要与病毒基因变异有关,病毒变异后机体不能产生对基质蛋白的抗体,导致病毒在脑细胞中长期潜伏有关。

病理变化为脑组织退行性变。

本病常在原发麻疹后2~17年(平均7年)发病,患者逐渐出现智力障碍、性格改变、运动不协调、语言和视听障碍、癫痫发作等症状,最后因昏迷、强直性瘫痪而死亡。

【诊断】典型麻疹诊断不难。

根据当地有麻疹流行,病人有麻疹接触史,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如急起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结膜充血、畏光、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典型的皮疹等即可诊断。

非典型病人难以确诊者,依赖于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一)风疹前驱期短,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轻,无麻疹黏膜斑,发热1~2d出疹,皮疹分布以面、颈、躯干为主。

1~2天疹退,无色素沉着和脱屑,常伴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二)幼儿急疹突起高热,持续3~5天,上呼吸道症状轻,热骤降后而出现皮疹,皮疹散在呈玫瑰色,多位于躯干,l~3天皮疹完全消退,热退后出疹为其特点。

(三)猩红热前驱期发热,咽痛明显,1~2天后全身出现针尖大小红色丘疹,疹间皮肤充血,压之褪色,面部无皮疹,口周呈苍白圈,皮疹持续4~5天随热降而消退,出现大片脱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