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案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是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数学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呢?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
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现森林中的小猪、小狗、小兔、小熊等小动物分别骑着装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车轮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
精彩的画面,一下把学生吸住了。
比赛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谁先到达终点。
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猜小狗会得第一。
比赛开始了,音乐声中,小狗骑得又快又稳,得了第一,小猪、小兔、小熊虽奋力拼搏,但仍落在后面。
学生们情绪高涨,事实果然与猜想一致。
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小狗为什么能得第一?”“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上才能跑得又快又稳?”这一连串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探求知识奥妙的愿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有关圆的知识的学习中来。
现代信息技术使数学知识与学生喜欢的动画结合起来,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宽知识面,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引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案例背景某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主题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依靠黑板讲解和课本练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困难。
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决定引入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和数学教学软件等手段,进行教学创新。
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和视频直观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过程。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完成面积计算的演示和练习。
数学教学软件:如GeoGebra,用于学生自主探究和操作练习。
教学过程:导入阶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它们的特征。
提出问题:“如何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新授课阶段: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操作,计算不同长宽的长方形和边长不同的正方形的面积,教师实时指导和纠正。
使用数学教学软件GeoGebra,让学生自行探索和验证面积计算方法。
学生可以调整图形的大小,观察面积变化,并记录计算结果。
练习巩固阶段:学生分组使用平板电脑,完成数学教学软件中的面积计算练习。
软件即时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组内讨论和分享计算结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总结提升阶段:教师通过电子白板进行总结,强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和鼓励。
效果与反思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课堂参与度大大增强。
信息技术在六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案例(5篇模版)
信息技术在六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案例(5篇模版)第一篇:信息技术在六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案例谈谈信息技术在六年级数学中的应用案例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由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得到了广泛运用。
本文结合自己的课例就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应用,设计了《数的认识》一课。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借助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案例介绍本案例是关于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一次教学实践。
在此次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数学教学,通过将数学概念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思维教学环节1. 引入(5分钟)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呈现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
例如:假设学生们需要在有限的预算内购买一定数量的食品,他们该如何选择,使得能够得到最多的种类。
2. 信息技术展示(15分钟)教师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一个购物网站,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网上进行商品搜索,并了解商品的价格和属性。
学生们可以在互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观察信息。
3. 组织活动(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食品,并在购物网站上搜索相关的产品。
他们需要比较不同品牌和不同规格的产品,并选择最佳选项。
他们需要将价格、质量和种类进行综合考虑。
4. 分享与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购物策略和选择,让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或给予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将购买决策过程与数学概念进行联系,例如利用价格与数量的关系进行比较和计算。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分享内容,以及他们在购物过程中的决策,教师可以初步评估学生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问题解决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延伸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例如通过购物网站或其他应用程序进行价格比较、货币换算等。
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研究和创新思考。
总结通过将数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种融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创造思维,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引言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和传递大量信息的能力,而数学学科则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推理的工具。
在教育领域,整合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本文将介绍一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的案例。
教学案例一:数据分析与统计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他们将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来收集和组织数据,并使用图表和图像来可视化数据。
同时,他们将研究如何计算平均值、中位数、众数和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既掌握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又巩固了数学统计概念的理解。
教学案例二:几何建模与数学推理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几何建模和数学推理。
他们将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创建和编辑几何图形,然后通过屏幕截图或打印输出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
同时,他们将使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来证明几何定理,并应用这些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技能,还培养了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
教学案例三:编程与数学模拟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编程和数学模拟。
他们将研究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逻辑,并使用编程工具来实现数学模拟。
通过编写代码,他们可以模拟数学问题,并观察和分析模拟结果。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编程来解决数学问题,并对解决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既学会了编程技能,又深入理解了数学模型和解题方法。
总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可以提供更丰富和有趣的学习体验。
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同时,这种整合教学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案例以“射线、直线和角”为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结合小学数学本身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而不但仅当作演示功能。
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那么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机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行整合?作者认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做到“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素质。
”下面以“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为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案例描述】一、理解射线和直线1、(课件显示)一条线段,师:理解它吗?关于线段,你知道些什么?2、理解射线。
(1)由线段引出射线。
(课件演示)如果去掉线段的一个端点,把线段的一端实行延长,请你想象一下,能够延长到哪里?用手比划一下。
能再延长吗?如果一直这样笔直的延长下去会延长到哪里?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2)说特点。
射线很特殊,它和线段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师小结:射线只有一个端点,能够向一端无限延伸。
(课件显示点与线)(3)找射线师:那么生活中哪些现象能够近似地看成是射线?(电脑列举各种光线实例)(4)画射线。
(课件演示)3、理解直线。
我们已经理解射线了,那你心目中的直线是怎样的?请你把它画出来!同桌互相看看,你们画的直线一样吗?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画的直线?师问作者:来,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画的直线!(跟线段相比,你认为直线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吗?)谁有补充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直线特点:0个端点、无限长)有画得不一样的直线吗?我们来看同学们所想的跟电脑老师所想的是否相同:(课件演示)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融合案例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融合案例
简介
本文将介绍一些融合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的案例,旨在展示如
何将这两个领域结合起来,为小学生提供更丰富和有趣的研究体验。
案例一:使用数学游戏应用程序
许多数学游戏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访问,这
些应用程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使用这些应用程序进行数学练和游戏,从而增强他们的数学
技能。
例如,通过使用一个倍数游戏应用,学生可以在游戏中研究
和巩固乘法概念。
案例二:数字识别与数学运算结合
信息技术可以用于数字识别,并与数学运算结合起来,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
通过使用智能白板或数学软件,教师可以
展示数学问题,并要求学生在白板上输入答案。
这种互动式的研究
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字和运算符的理解,并提高他们解决数
学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使用在线教育资源
互联网上有许多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数学研究的支持。
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源纳入课堂教学,例如引导学生观看数学教学视频、参与在线数学练等。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相融合,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资源进一步巩固他们的数学知识。
结论
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我们可以为小学生创造更富有趣味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
这些案例中的方法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应继续探索更多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有效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兴趣。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1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1---1.引言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将其与学科教学融合已成为教育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以小学数学为例,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探讨了一种融合教学的案例,旨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促进他们能力的全面发展。
2.目标本教学案例的目标是:-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公式和概念;-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3.教学内容和步骤3.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2 教学步骤步骤1:教师通过PPT展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概念,并示范几个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方法。
步骤2: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道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步骤3: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电子表格软件或在线方程计算器)将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方程并得出答案。
步骤4:每组同学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过程和答案,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步骤5:针对学生的解决过程和答案,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之处并进行修正。
步骤6: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相关的一元一次方程问题。
4.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通过本教学案例的实施,可以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听取学生的展示和讨论,以及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等方式进行评价。
4.2 反思与改进在实施本教学案例时,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解题思路的理解程度;-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角色表现;- 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情况。
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改进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5.结语通过将数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希望本案例能够给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融合教学的范例,并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方法和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短片展示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店主的角色。
通过购物过程中的加减计算,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应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
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难点。
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利用三维动画展示图形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图形的结构和性质。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进行自主学习。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或项目。
例如,在教授“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
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和分享,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面积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用于拓展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验或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案例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了不少的办法:或是绘声绘色,或是实物展示,或是幻灯辅助等等。
但这些方法却容量小,手段单一,吸引力不强。
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象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特别是络传递方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问题情境生动逼真,能够使得小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性高。
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让数学更贴进生活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应以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来进行。
教师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
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
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圆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圆及其应用,把握什么是圆周、直径、半径、圆心的特点,会画圆。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引人:小动物们举行自行车比赛,比赛的结果如何呢?请大家观看屏幕猜一猜。
这时,画面上出现了四个可爱的小动物:小猴、小猫、小猪、小兔和小狗,他们分别乘坐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自行车参加比赛(利用特写镜头的办法把不同设计的自行车轮子一一展示,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思考)。
随着小猴一声枪响,激烈的比赛开始了,但很快就拉开了距离。
接着,老师让学生根据不同车轮前进的情况预测比赛结果,究竟谁能得第一?“小狗得第一”,“为什么?”“因为小狗骑的车车轮圆的”。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角的初步认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或者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个角,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量能力。
1.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份名称。
突破方法:自主探索,尝试体验。
2.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与它张开的大小有关。
突破方法:小组合作探索、交流。
教法:讲解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索相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吸管、圆形纸张。
学具:三角板、吸管、圆形纸张。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猜一猜这两个是什么图形?〔课件出示遮盖住中间露出角的三角形和五角星生:三角形和五角星。
师:请同学们子细观察,三角形和五角星都有什么?生:三角形和五角星中都有角。
师:你们观察的可真子细,那今天老师带大家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1.结合情境,认识角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8 页,四人一组讨论:找一找这张图片里有哪些角?生:教室的窗户、钟表的指针、双杠、小红旗、老师手里的三角板、园丁手里的剪刀……师:你们真善于观察!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跟着老师一起来摸一摸,首先用这里〔顶点扎一扎你的手,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生:尖尖的。
师:那再摸一摸这里〔边你觉得这里又是什么样的?生:平平的,直直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个尖尖的角叫做顶点,直直的、平平的这里叫做边,现在同桌之间相互指一指、说一说三角板上的顶点和边在哪里。
生:学生活动。
师:〔黑板上画角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角,顶点和边该怎么标呢?生: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可以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促进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旨在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案例的教学目标如下:1.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2.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3.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4. 提高学生在数学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案例将主要针对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三角形、图形的对称性和数字模式等内容进行整合。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这些数学概念背后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 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三角形和图形对称性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3. 设计数学模拟游戏,通过数字模式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4.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分享和交流彼此的思考和解决方法。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和激发研究兴趣使用多媒体展示有趣的图形和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研究兴趣。
步骤二:探索三角形和图形对称性通过研究视频或交互式教学软件,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和图形的性质和特点,提醒学生观察和总结。
步骤三:设计数学模拟游戏设计数学模拟游戏,要求学生通过模拟游戏,运用数字模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步骤四:小组合作研究和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合作研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法,并相互交流、讨论。
步骤五:总结和展示引导学生总结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心得和收获,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评价本教学设计案例将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案例一、教学背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得到了广泛运用,让网络走进每一门学科课程,利用网络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变化、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引发和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在整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和优化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多媒体课件已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缺的一项工具。
旧的教学思想已经落伍了,学生想要的是更多更新更精彩的知识。
多媒体就可以实现这个愿望,它能使数学问题尤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有趣,由静止变动态,由复杂变简单。
每次用多媒体课件给孩子们上课,他们都会特别兴奋,那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会非常好。
特别是让孩子们亲自上计算机前做练习,学生更是格外高兴。
大量的电化教育实践已经证明:运用电教媒体表示、传递和处理教育教学信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可以增加课堂练习地实践和机会;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二、案例描述:教学内容:《圆》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内容并很难,书中涉及的知识点也较少。
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组,加入了其他的一些知识点,如圆心和半径的作用、圆内线段直径最长、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等,一方面提高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作为课的内容向学生介绍。
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观察、比较中学习有关圆的知识,兴趣明显高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感受并探索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心,半径和直径,并会应用圆的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现象和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方面: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发现、归纳等数学活动,积累探索学习的经验,提升数学思维的水平。
解决问题方面: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理解圆周率含义,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方面: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探索和操作活动,认真体会圆形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学习价值和数学知识之美。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案例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整合案例,以“射线、直线和角”为例,讲述了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以及如何将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做到“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素质。
”以“射线、直线和角”为例,通过课件演示和互动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同时,通过电脑列举各种光线实例,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A、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能够得到射线,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能够得到直线。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从直线上也能够变出线段和射线。
B、如果在一个点上,不限制时间,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这说明,经过一点能够画出无数条直线。
C、通过两个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这是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原理。
D、从一个点出发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
二、理解角1、观察有公共端点的多条射线,可以发现其中包含许多角。
角是由两条边组成的,可以是引出角、直角、钝角或锐角。
2、角的大小与其两条边的长度有关,与其位置无关。
角的各部分名称包括顶点、两条边和内部空间。
3、通过绘制两条边来画出一个角。
4、角的符号记法为∠ABC,读作“角ABC”。
实践反思】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利用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数学水平和信息素养。
通过生动直观的形象,可以协助学生建立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使枯燥的数学问题更有趣味,静态的数学问题更有动态,抽象的数学问题更具体化,复杂的数学问题更简单化。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简介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教学案例。
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可以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目标
1. 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2. 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
教学案例
主题:几何图形的认识与绘制
研究目标:
1. 了解常见的几何图形及其特征。
2. 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
教学步骤:
1. 首先,老师可通过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各种几何图形,并
介绍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2. 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电脑或平板电脑上的画图软件,让他们自己绘制所学的几何图形。
3.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绘制,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绘图经验。
4. 老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使用电子工具继续练绘
制几何图形,并提交作品。
教学效果评估:
1. 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绘制的几何图形,评估他们对几何图
形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提交的作品可以作为教学效果评估的参考。
结论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
识的理解和兴趣。
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
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及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学习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事例《时、分、秒的认识》教课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十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1课时教课目的:1.经过察看计算机上展现的各式各种的钟表及自己试试用鼠标任意转动时针、针分活动认识钟面;初步认识时针、分针。
2.运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现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使学生自己着手用鼠标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掌握并能娴熟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
3.联合平常生活,让学生任意转动时针、分针,并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觉时间的重要性,成即刻间观点,浸透珍爱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思想能力、着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课重点:娴熟地认识时间;联系生活实质,经过运用计算机拨动钟表的指针,认读所表示的整时的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课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课地址:计算机教室。
教课工具: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可控制每台计算机、一个钟表模型。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运用计算机播放音频“滴答”声,请学生认真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2、运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学生看一看,看到什么?(钟表)1/53、大家愿不肯意“表”,通表来知道,都成生活中的小强人!(愿意!)今日我就一同来学相关表的知.(算机展现:、分、秒的)二、教课程(一)面1.找生活中的表(1):同学想想,你在什么地方到表的?生:家里、商铺里、学校里以及人的身上⋯⋯(2):同学,你的表都有些什么形状?生答:有形的、有方形的、有正方形的⋯⋯(老利用算机,向学生展现出各种各的表。
)2.面:究竟怎看呢?我先来面的构。
(利用上边算机展现的各种各的表,并控制它走):面上有几根?你知道他的名字?(最短的是)(的是分)(最的是秒)在平常生活中,你察到它朝着什么方向走?用手比划一下。
像的方向我称。
1)一:从面上,你知道什么?2)示目,学生一:面上一共有()个大格。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案例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变更了传统的“黑板+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换之以形象详细的图、文、声、像缔造的崭新的教学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导入新课。
激发爱好新课导人,重在激趣,奇妙胜利的课堂开场白,能使学生的留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来,对新课产生深厚的爱好和剧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为新课的教学缔造良好的气氛,导入新课无定法,可以旧联新,铺路搭桥;可创设情境,激发爱好;可借助视察,建立表象;可利用故事,启发想像;也可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例如,在教学“圆的相识”一课时,老师首先通过计算机呈现这样一组画面:小狗、小猫等五只动物在跑道的起跑线上打算赛车,他们的车轮形态各异,有轴心在车轮中心的圆形车轮,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的车轮,也有正方形的车轮,还有长方形的车轮“砰”!启程令声响了,小动物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留意力会吸引住了,“谁能最先到达终点?”老师把这个悬念留给学生,学生看了小动物们滑稽的竞赛场面感到非常好笑,老师提出问题后更是争论纷纷,爱好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泼,都想说出正确答案,但因学问的限制,怎么也讲不出所以然来,这时,老师用略带神奇的表情说:“假如同学们学习了,今日这节课的学问,就确定能解答这些问题,”这一略带挑战性的话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爱好,唤醒了学生的有意留意,顺当过渡到新课教学。
二、学习新知,师生互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流通实时高效、传输同步、在线实时交互等特性,能够使师生之间建立起共学关系。
形成新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与学习媒介互动的教学模式-而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电脑模拟和实物操作演示,投影显示联手,能使抽象问题详细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长方体体积计算,可以设计如下教程:(1)探讨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利用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变更,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如何解决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2)探讨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利用电脑依次显示:①一个棱长为l厘米的正方体,②把这样的5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③把这样的正方体4排摆成一层,④同样的共摆3层(最终得到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3)分组试验,填写试验报告单,学生以4人为一组,用6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派代表上台当“小教师”,用实物投影显示拼法,并参照本组试验报告单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总个数的关系,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4)归纳体积公式;(5)验证公式,如此一来,新学问的学习过程一月了然,水到渠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
教学·现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文|马玉玲一、案例背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
本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乘数是一位数和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旨在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以及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这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教材的关键所在,对后续多位数乘多位数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衔接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多元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多维度、多层面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原理,并熟练运用口算以及笔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已成为必然趋势,能为课堂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为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善用、妙用、活用信息技术,以此为支撑,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组织环环相扣、递进的教学活动,彰显信息技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的价值,让核心素养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绚丽绽放。
二、案例描述(一)信息技术助阵,口算乘法轻松学1.数字之舞: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乘法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多媒体出示例题)我们先来看一道简单题,如23×5。
谁来告诉我,你们是如何口算的?生:可以把23分成20和3,用20和3分别与5相乘,得到的积为60和9,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即60+9=69。
师:很好,你的口算思路非常清晰,结果也是正确的。
那接下来我们再看一道稍复杂的题,你们还有信心口算吗?生:当然有信心。
师:很好,让我们一起看看89×6。
这道题如何口算呢?生:把89分成80和9,然后用80乘以6,得到480,再用9乘以6,得到54,最后把480和54相加,就是534。
师:没错,大家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接下来,我将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你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方法。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信息技巧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之五兆芳芳创作《时、分、秒的认识》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十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不雅察计较机上展示的林林总总的钟表及自身测验考试用鼠标随意转动时针、针分勾当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2.运用计较机向学生展示整时在钟面上的暗示办法,使学生自己动手用鼠标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掌握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3.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随意转动时针、分针,并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触感染时间的重要性,成立时间不雅念,渗透爱护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4.培养学生的不雅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纵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熟练地认识时间;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运用计较机拨动钟表的指针,认读所暗示的整时的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教学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纪律.教学地点:计较机教室.教学东西: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较机,教师的计较机可控制每台计较机、一个钟表模型.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1、运用计较机播放音频“滴答”声,请学生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2、运用计较机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学生看一看,看到什么?(钟表)3、大家愿不肯意“认识钟表”,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间,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愿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计较机展示课题:时、分、秒的认识)二、教学进程(一)认识钟面(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钟表的?生:家里、商店里、学校里以及人们的身上……(2)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的钟表都有些什么形状?生答: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老师利用计较机,向学生展示出各类各样的钟表.)师:到底该怎样看时间呢?我们先来认识钟面的结构.(利用上面计较机展示的各类各样的钟表,并控制让它们走)师:钟面上有几根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最短的针是时针)(较长的针是分针)(最长的针是秒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不雅察到它们朝着什么标的目的走?用手比齐截下.像这样的标的目的我们称为顺时针.(1)议一议:从钟面上,你还知道什么?(2)显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红()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3)想一想:分针走一小格,时针走一大格辨别暗示多少时间?3、时、分的进率.(1)师用钟面模型进行演示,要求学生不雅察: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怎么走?你们可以知道什么?得出结论:1时=60分.(2)测验考试练习:引导学生认识1小时大约有多长?一节课是(40)分,课间休息是(10)分,再加上(10)分,就是1小时.(3)体验练习:利用计较机显示时间,计时一分钟,让学生摸自己脉搏跳动多少次、一分钟可以写多少个字等等,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干的事,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二)整时的教学1哪些小朋友已经认识时间了?请举手!真不错!老师拨动指针看你们是不是认识这些时间?生:3点、5点、4点、2点师:告知老师你们是怎样认识的的?分针和时针是怎么指的?生:我是看分针指向数字几,时针指向数字几……纪律: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12、几、几时)(把屏幕切换到教师电脑,教师拨屏幕上的钟表,学生判断对错)(1)(出示2:40)提问:这是3时吗?为什么?(2)(出示8:15)提问:这是8时吗?你会拨8时吗?请同学们自己拨一拨.师:我们要把自己喜欢的时间记下来,怎么办呢?钟面暗示的时刻是“几时”就可以写成“几时”,还可以像电子表一样用数字记下来:先写一个几,然后写2个小圆点,最后写2个“0”.(写成:*:00)5练习:教师运用计较机课件出整时的题:出示整时钟表,让学生自己填写点数(两种写法),直到答对了才切换到下一题,五分钟后统计学生答题效率.三、深化练习小朋友们学会认时间,肯定还能安插时间!能不克不及安插一下我们周末的勾当,你几时去干什么,几时去那里玩呢?(学生报告请示,教师把所有人的电脑切换到某个学生的屏幕,通过他用鼠标转动时针和分针,读出钟表点数并说出自己要去干的事,其他同学判断他认读钟表的对错)四、按照计较机显示小结全课六、拓展练习小朋友们,我们的前辈是多么聪明哪!这些钟表是那么的漂亮!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小朋友也是未来的创造家,请大家运用计较机上的画板东西,设计出自己喜欢的钟表来,并标明你的钟表所指的时间,如果有愿意分享的同学,老师一会可以切换屏幕,让大家来欣赏你的钟表.运用信息技巧教学的优点:1可以节约资源.利用计较机课件可以展示出各类各样不合钟表,只需教师带一个钟表需要时使用便可,免去让学生从家里带钟表的麻烦,并可以尽可能多的向学生展示不合的钟表.2可以节约时间.利用计较机课件出题可以节约良多时间.3便利控制学生学习进程.教师的计较机可以监控每个学生做题情况,照顾学习程度不合的每位学生,瞬时统计学生做题效率,为前面的教学做准备.4便利展示交换.每个同学的计较机都可以在教师的控制下切换,便利大家交换学习成果,照顾到平时因为座位问题而看不到黑板等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十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计算机上展示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及自身尝试用鼠标随意转动时针、针分活动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运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使学生自己动手用鼠标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掌握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
3.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随意转动时针、分针,并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念,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练地认识时间;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运用计算机拨动钟表的指针,认读所表示的整时的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地点:计算机教室。
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可控制每台计算机、一个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计算机播放音频“滴答”声,请学生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
2、运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学生看一看,看到什么?(钟表)
3、大家愿不愿意“认识钟表”,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间,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愿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计算机展示课题:时、分、秒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寻找生活中的钟表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钟表的?
生:家里、商店里、学校里以及人们的身上……
(2)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的钟表都有些什么形状?
生答: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
(老师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出各种各样的钟表。
)
2.认识钟面
师:到底该怎样看时间呢?我们先来认识钟面的结构。
(利用上面计算机展示的各种各样的钟表,并控制让它们走)
师:钟面上有几根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最短的针是时针)(较长的针是分针)(最长的针是秒针)
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观察到它们朝着什么方向走?用手比划一下。
像这样的方向我们称为顺时针。
(1)议一议:从钟面上,你还知道什么?
(2)显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
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3)想一想:分针走一小格,时针走一大格分别表示多少时间?
3、时、分的进率。
(1)师用钟面模型进行演示,要求学生观察: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怎么走?你们可以知道什么?
得出结论:1时=60分。
(2)尝试练习:
引导学生认识1小时大约有多长?
一节课是(40)分,课间休息是(10)分,再加上(10)分,就是1小时。
(3)体验练习:
利用计算机显示时间,计时一分钟,让学生摸自己脉搏跳动多少次、一分钟可以写多少个字等等,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干的事,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二)整时的教学
1哪些小朋友已经认识时间了?请举手!真不错!老师拨动指针看你们是不是认识这些时间?
生:3点、5点、4点、2点
师: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认识的的?分针和时针是怎么指的?
生:我是看分针指向数字几,时针指向数字几……
2.小结要点
规律: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板书:12、几、几时)3.纠错练习
(把屏幕切换到教师电脑,教师拨屏幕上的钟表,学生判断对错)
(1)(出示2:40)提问:这是3时吗?为什么?
(2)(出示8:15)提问:这是8时吗?你会拨8时吗?请同学们自己拨一拨。
4.整时的书写
师:我们要把自己喜欢的时间记下来,怎么办呢?
钟面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就可以写成“几时”,还可以像电子表一样用数字记下来:先写一个几,然后写2个小圆点,最后写2个“0”。
(写成:*:00)
5练习:教师运用计算机课件出整时的题:出示整时钟表,让学生自己填写点数(两种写法),直到答对了才切换到下一题,五分钟后统计学生答题效率。
三、深化练习
小朋友们学会认时间,肯定还能安排时间!能不能安排一下我们周末的活动,你几时去干什么,几时去那里玩呢?(学生汇报,教师把所有人的电脑切换到某个学生的屏幕,通过他用鼠标转动时针和分针,读出钟表点数并说出自己要去干的事,其他同学判断他认读钟表的对错)
四、根据计算机显示小结全课
六、拓展练习
小朋友们,我们的前辈是多么聪明哪!这些钟表是那么的漂亮!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小朋友也是将来的创造家,请大家运用计算机上的画板工具,设计出自
己喜欢的钟表来,并标明你的钟表所指的时间,如果有愿意分享的同学,老师一会可以切换屏幕,让大家来欣赏你的钟表。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
1可以节约资源。
利用计算机课件可以展示出各种各样不同钟表,只需教师带一个钟表必要时使用即可,免去让学生从家里带钟表的麻烦,并可以尽可能多的向学生展示不同的钟表。
2可以节约时间。
利用计算机课件出题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3方便控制学生学习进程。
教师的计算机可以监控每个学生做题情况,照顾学习程度不同的每位学生,瞬时统计学生做题效率,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
4方便展示交流。
每个同学的计算机都可以在教师的控制下切换,方便大家交流学习成果,照顾到平时因为座位问题而看不到黑板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