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例Word版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精品教案(word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以及北京人的特征【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
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新课教学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由猿进化而来。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
经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的9篇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是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历史教案篇一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教学难点:分封制教法设计: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一、武王伐纣1、纣王的------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
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一、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1、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
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完整版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堂教学案例一、学习目标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三、课型新授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教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今天上午第三节课,七(1)班,一堂新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在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之后,在归纳建立的过程时我的思路本来是这样设计的: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介绍建立者(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唐太宗的统治。
在引导学生归纳到唐朝的建立后介绍建立者,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发言,说“老师,错了,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
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通过预习我了解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弑兄逼父后登基(玄武门之变),老师,那历史上为什么称其为明君呢?”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楞了一下,反应过来,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想第二个问题不是引入下文的最佳途径吗。
如果让学生自己摘得“果实”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所以我当机立断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假装面如难色),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
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一人带一小组,:人带一小组,第一小组主要结合隋朝的建立归纳唐朝的建立(对比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简单的归纳建立的过程)第二小组结合课文寻找李世民被称为明君呢?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并交流汇报,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最终我们师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简单介绍建立渊的原因(贞观之治)(学生归纳老师总结)。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敌后战场的抗战》精品教案(word版)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等史实, 知道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开展情况. 能够对历史史实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过程与方法识读相关地图, 提高通过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开展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歌曲——《保卫黄河》)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 祖国山川为之变色. 回头遥望这场血与火交融的战争, 依然会被抗日英烈深深感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了解在中国共产党带着下的中国军民, 是如何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平型关大捷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 日军入侵山西, 企图占领太原. 1937年9月, 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 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平型关大捷的表达, 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提示: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 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提示:①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决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 还积极深入敌后, 建立抗日根据地.目标导学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开展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内容, 提炼毛泽东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观点.提示:战争进程——敌强我弱, 敌退步, 我进步, 敌小我大, 敌寡助, 我多助;取得战争胜利的方式——只有实行人民战争, 才能赢得战争胜利.2.教师总结:毛泽东《论持久战》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3.教师过渡:其实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根本的游击战, 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泽东屡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存在于民众之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 深入敌后, 开展游击战, 不断地建立和稳固抗日根据地.4.教师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 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根本策略是什么?(学生讨论)提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 将敌人的前方变成抗日的前线.5.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前方和指挥中枢.6.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老电影《地雷战》7.教师提问:看完影片, 我们可以知道为稳固根据地, 争取抗战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军事措施, 那么除了军事措施, 还有其他什么措施呢?有何影响?顽固势力, 稳固和开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行农民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提高了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 增加了抗战的力量.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目标导学三:百团大战1.教师讲解:经过开展, 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 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在占领区的统治.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 日军实行“囚笼政策〞, 依托公路、铁路, 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1940年百团大战4.教师提问:请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一下百团大战的意义. (学生讨论)①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②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③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锻炼了军队;④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⑤百团大战给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妥协投降活动以沉重打击.三、课堂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与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同时积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并积极稳固壮大, 成为抗日战争后期的主战场. 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百团大战, 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本课主要是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 在本课的教育教学中, 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的主题进行讲述, 通过多种图片资料,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重要影响. 通过启发式教学、小组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育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中, 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 通过问题的层次性的设置,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还有值得进一步提高的地方, 比方对历史史料的解读和运用、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过渡等, 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这些方面的锻炼,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开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 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乱的时代, 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加感性认识, 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比照, 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 培养学生的比拟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 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开展引起社会转型, 认识生产力开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树立开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 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开展;诸侯争霸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开展;王室衰微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回讲道, 周平王迁都洛邑建东周.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如果春秋时期相当于一个班级, 班主任是周平王, 班里有很多学生, 他们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越王勾践等等. 用一句话形容这个班级的状况: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乱的春秋时期》.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开展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 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提示:(1)春秋时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开展. (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3.图片展示:劳开工具演进?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 古书记载, 春秋时期, 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 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 开掘出一批铁制农具. 此外, 至迟在春秋末年, 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5.问题思考:春秋时期经济开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手工业:手工业规模扩大,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开展.商业:《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 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6.知识链接:楚王问鼎“鼎之大小轻重〞—《左传·宣公三年》思考:楚王问鼎说明了什么?提示:楚庄王意欲移鼎于楚, 表示对周王室的藐视已有替代周王号令天的野心.春秋时期经济开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1.材料展示:阅读东周和西周王室实力比照表, 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提示:王室衰微2.合作探究: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1)王室衰微的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开展, 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 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 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 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 平王东迁后, 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 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2)表现:①分封制逐步瓦解. 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 而是设置县、郡, 委派官员管理, 职位也不再世袭. ②诸侯国势力崛起, 不再听从王命. ③诸侯各自为政, 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 周王室财政上陷入困境(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 诸侯势力崛起. 竞相称霸, 操控政局, 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3.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说明,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 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目标导学三:诸侯争霸1.结合教材上的“春秋争霸形势图〞思考:春秋时期较强大的诸侯国有哪些?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一是王室衰微, 二是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开展不平衡, 三是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齐桓公首霸、晋文公称霸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 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及主要霸主.提示:据史书记载, 春秋294年间, 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死, 52个诸侯国被灭, 有大小战事480多起.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相继称霸. 春秋末期, 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3.春秋争霸的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4.春秋争霸的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促进民族交融(2)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三、课堂总结春秋时期, 是一个动乱的历史时期, 社会经济因牛耕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展, 进而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 甚至瓦解, 王室地位一落千丈. 最终引起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交融.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末期, 在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时, 采用了图片激趣导入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图片进行讲解, 让学生通过读图去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春秋时期, 生产力的开展是诸侯崛起争霸的经济原因, 周王室的衰微是春秋时期诸侯崛起争霸的政治原因. 学生通过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5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5篇)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唐太宗一、背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和广大历史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主题历史学科涉及内容广博,涵盖古今中外。
要学好历史,单靠每节历史课上的45分钟,单靠薄薄的几本历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之外,教材之外,有更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
如何引领学生走向这片广阔的天地,方法有很多。
辩论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
我在讲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有关汉朝的历史后,我计划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评价汉武帝,于是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先通过网络、图书等各种途径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好地评价。
三、案例描述课堂上,我首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做了指导: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特点、活动,要辨证、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尤其着重评价该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史论结合最好,不要空发议论。
由于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纷纷举手,一个个跃跃欲试。
生1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勇猛强悍,机智聪明,重情重义是一代明君,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
他重在选贤任能,喜看天下英雄尽入其彀中。
同时,他用人又不求全责备,所以臣下能够心情舒畅,像“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的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的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的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的魏徵、“激浊扬清,嫉恶好善”的王珪等均能各尽所能。
特别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前者善谋,后者能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报国,世称“贤相”,被并称为“房谋杜断”。
师:这个同学对唐太宗做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同时还对他知人善任和重视纳谏这点进行了说明。
完整)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例
完整)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例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三国鼎立课型:准备课一、主体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XXX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内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
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
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研究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
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研究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
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1.历史小故事展示;2.基础常识研究,即谈的阶段;3.探讨常识的研究,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第18课三国鼎立课堂展示图二、教学目标:1、常识识记:1)了解XXX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2)知道XXX屯田、XXX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常识。
2、能力培养:1)分析XXX统一北方的条件;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役的经过;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相识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明确XXX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XXX、XXX、XXX、XXX等人起了严重的感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感化。
历史教案案例写作范文初中
历史教案案例写作范文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要手段及其意义。
3. 讨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要手段。
3. 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秦始皇如何统一中国的手段及其意义。
2. 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秦始皇的塑像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统治者,他如何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二、讲授(20分钟)1. 介绍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战国时期,各国相互争霸,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
2. 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要手段:消灭反抗势力,制定统一的法律制度和文字标准,修建连绵长城,统一货币等。
3. 讨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打破封建割据,统一中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三、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围绕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手段和影响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并提出问题。
四、总结(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思考。
五、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作文,总结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之路及其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手段,还深入思考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同时,本节课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word202初中0教案:历史课堂案例分享
Word202初中0教案:历史课堂案例分享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了解历史,透过历史看今天和未来,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分享一节历史课堂的教案,以供教师们参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制度;2.探究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各国之间的关系;3.分析魏文侯在冀城之战中的决策和成败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战国时期的"列国"结构,以及列国之间的关系;2.分析魏文侯在冀城之战中的决策和成败原因。
三、教学策略1.教师讲解 +学生互动:在对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和"列国"结构的讲解中,引导学生关注列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互相交流,并回答教师的问题,以巩固自己的知识和了解同学的不同看法。
2.情景模拟:在研究魏文侯在冀城之战中的决策过程时,让学生角色扮演成魏文侯等人物,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等方式,模拟出历史人物在特定时期所面临的决策环境和问题。
四、教学流程1.课堂互动教师通过问答、竞赛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铺垫。
2.课堂新知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制度、政治关系等重要内容。
3.情景模拟教师将魏文侯在冀城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给学生,并给学生分配角色,模拟历史人物面临的决策环境和问题。
在模拟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研究历史人物的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和视频等。
学生根据模拟情境分组讨论,并在最后的展示环节中展示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4.课堂总结教师通过总结讲解和情景模拟等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展示等方式,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经过这样一节课堂,学生不仅了解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和各国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分析历史人物在特定时期所面临的决策环境和问题。
在情景模拟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了对历史的印象。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精品教案(word版)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实,探究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意义,培养学生依据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根据中共七大的背景和内容,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将本课所学内容与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将抗日战争和之前学习的列强侵华战争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结合现实,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视频——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刻)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
经过十四年的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
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全民族坚持抗战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思考: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日军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提示: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3.教师讲述:面对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
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国民党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共产党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青年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存异,共同抗敌,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精品教案(word版)
第1课鸦片战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 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 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 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英《南京条约》【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 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 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 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 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 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 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防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那么徐禁烟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 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茶叶、生丝呢绒、布匹〔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那么材料, 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鸦片〕槁人形骸, 蛊人心志, 丧人身家, 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 其祸烈于洪水猛兽.——魏源〔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那么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多媒体展示林那么徐:“假设鸦片一日未绝, 本大臣一日不回, 誓与此事相始终, 断无中止之理.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和虎门销烟图〔指出林那么徐禁烟的决心〕提出问题:有人说, 鸦片战争是由林那么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 如果没有林那么徐的虎门销烟, 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案提示:不对. 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 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 不可防止的.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教师据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教师: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的的失败而结束, 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 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 但却打了败仗, 其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后答复:①清朝政治制度腐朽〔根本原因〕;②清朝统治腐败;③中国国力衰弱;④经济落后, 武器落后等.2.教师总结: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 这样一个拥有先进生产力和近代战争武器的英国在同清王朝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优势, 这也决定了社会制度、生产力落后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必然失败的命运. “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国人最深刻的历史教训.目标导学三:《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指出:1842年8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关税协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税款, 双方协议2.教师引导学生, 逐条归纳内容, 并分析其危害后,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割地: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五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 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协定关税:这说明关税税那么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 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同时,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 纷纷效尤. 这样,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7页正文局部内容, 并提问:《南京条约》签订后, 西方侵略者有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些条约?有什么样的危害?学生答复: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美国和法国通过条约, 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 还扩大了侵略权益.4.教师总结:《南京条约》签订后, 中国名义上是独立的国家, 但是其自主政治已开始遭到外来干预, 中国社会的自热经济遭到破坏, 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课堂总结鸦片战争前, 中国在政治上是主权独立, 领土完整;经济上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 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因此,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在转折点,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教学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过一个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哪一个国家?生:亚历山大帝国.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 第一次以武力, 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 第三次以法律. 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 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开展而缩小了影响, 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就来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起领略古罗马法的魅力.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罗马城邦(一)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的时间, 理清本课脉络.提示: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公布成文法;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2.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 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 聚居生活, 形成了许多城邦. 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公元前509年, 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 不断对外扩张, 征服意大利半岛, 并最终称霸地中海.3.学生自学:阅读“相关史事〞, 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 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提示: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 迦太基败;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 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 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4.教师讲述: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 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 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 逐渐富裕强大起来. 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 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防止地爆发了. 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 所以这场战争称为“布匿战争〞.5.问题思考:布匿战争有何影响?你如何看待古罗马的对外扩张?(第一问由学生看书答复, 第二问可联系今天的中东局势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影响:罗马共和国争得了地中海的霸权, 成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6.教师过渡:在罗马共和国中, 谁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呢?我们再来看看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二)罗马的共和制度1.图片展示:罗马的元老院2.教师提问:罗马共和国的机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举出相关史实, 认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并与古希腊城邦制度进行比照, 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提示:国家统治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 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事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设立平民选出的两名保民官, 有否决权等. 总的来说, 就是贵族共和和平民民主.3.学生自学:阅读教材, 分析归纳《十二铜表法》的内容, 思考其公布的意义.提示: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4.教师提问:罗马实行共和制, 为什么又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呢?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里, 奴隶制得到高度开展, 这种开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提示:在罗马共和国里, 奴隶数量多、使用广, 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罗马, 但是处境悲惨, 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 在罗马城, 每天有2000多名奴隶成交, 爱琴海上的提洛岛是著名的奴隶交易中心.5.教师讲述:如此多的奴隶, 大多数来源于战争或者被征服的居民. 如此悲惨的处境让奴隶们苦不堪言. 终于, 一场声势浩大的奴隶大起义爆发了, 它震撼了罗马的统治, 加速了共和国的衰亡.过渡:声势浩大的奴隶起义, 震撼了罗马的统治, 罗马共和国的一些手握军权的将领开始争权夺利. 在公元前45年, 凯撒以“祖国之父〞的名义实行专制统治, 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 元老院权利日渐衰弱, 原来的共和制还能继续维持吗?目标导学二:罗马帝国1.背景介绍:罗马奴隶主统治遭到沉重打击, 军事实力人物为建立军事专制进行争夺. 凯撒在位期间, 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的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 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 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继凯撒之后, 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 到公元前31年, 屋大维逐渐独揽大权, 公元前27年, 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2.教师提问:你认为元首制的建立意味着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提示:意味着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罗马共和国开展为帝国的原因是社会危机严重, 奴隶主贵族要求专制统治以稳固政权.3.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地图《古代罗马的扩张》, 了解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的疆域范围.4.教师讲述:罗马帝国建立后, 不断对外侵略扩张, 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古代罗马不但同中国有交往, 而且同印度、北欧也有贸易往来. 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正说明了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的繁荣情况.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的内容, 说说中国对古代罗马的称呼和两国的交往情形.目标导学三:罗马帝国的衰亡1.学生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罗马帝国的衰亡〞一目和“相关史事〞, 了解帝国衰亡的过程及原因.提示: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内因);日耳曼人的入侵(外因).三、课堂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欧洲的文明源头之一——古代罗马. “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根底, 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恩格斯的话论证了罗马文明、希腊文明和欧洲文明间密切的关系.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 对罗马帝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 因而教师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 另外,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 因而可以从推向未知, 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夏商周的更替》精品教案(word版)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根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开展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嫦娥奔月〞]你能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据说故事中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期的著名人物。
那么夏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夏朝之后紧接着是哪个朝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其部落的势力和影响得到扩大。
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了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多媒体展示“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师:夏朝的中心统治地区大致在今天的什么范围?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生: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师:阅读课本第20页正文局部内容,问:世袭制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答出: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教师出示材料:史书上记载,禹建立了一支军队,征服南方三苗,还建立了官僚机构,有“六卿〞等官职。
那时已有刑法,史书上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并问:从以上材料中你可以看出夏朝出现了与以前不同的什么政治制度?实质是什么?生:出现了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政府等)。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用来维护夏王朝统治的工具或手段。
[多媒体展示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复原图〞“墓葬群〞“青铜酒器〞等图片]师:这些历史图片资料说明了什么?生: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也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历史课堂教案模板初中
历史课堂教案模板初中年级:初中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能够描述并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能力和历史意识。
教学重点:1.秦始皇统一中国。
2.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
3.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秦统一中国的重要性。
2.分析秦朝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具准备:1.课件或幻灯片。
2.教科书相关章节。
3.黑板、粉笔、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提出问题: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统一事件是什么?2.让学生回答问题,引导他们思考。
二、展示历史事件(10分钟)1.通过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讲解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并解释其影响。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1.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秦朝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挑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展示和总结。
四、思考与总结(10分钟)1.发放作业纸,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提出问题:中国历史受到秦统一影响最大的方面是什么?为什么?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介绍秦始皇和秦朝的重要政策及其影响。
2.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带着问题来课堂。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具体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初中历史故事教案模板
学初中历史故事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中国历史故事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1. 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
2. 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难点:
1. 教学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 课件或图片资料;
2. 各种历史书籍或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历史图片或听一段与历史故事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主题。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国历史故事,如《岳飞挂帅》或《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等。
2. 介绍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三、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历史故事的意义和启示;
2.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思考其对当时和今天的影响。
四、展示(10分钟)
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历史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历史故事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延伸:
1. 给学生布置一篇关于历史故事的作文,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表达对历史的看法;
2.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历史故事资源,让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
【思考题】
1.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故事?
2. 你最喜欢的历史故事是什么?为什么?
以上是一个中国历史故事教学内容的教案范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改进。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精品教案(word版)
第9课辛亥革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范例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范例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的几种社会制度,并能够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封建制度、奴隶制度和农民社会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社会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教具准备:PPT、教科书、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图,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社会阶层的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 学习封建制度(15分钟)
通过介绍封建制度的起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封建制度下的君臣关系、地主农民关系等重要特点,并分析封建制度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3. 学习奴隶制度(15分钟)
通过介绍奴隶制度的起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奴隶制度下的主仆关系、剥削压迫等重要特点,并分析奴隶制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4. 学习农民社会制度(15分钟)
通过介绍农民社会制度的起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农民社会制度下的土地私有制、劳动关系等重要特点,并分析农民社会制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5. 总结(10分钟)
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总结不同社会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并讨论现代社会的一些制度与古代的异同之处。
6. 课堂练习(10分钟)
布置一些与社会制度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社会制度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其影响。
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尝试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但在教学中需要更多的案例分析和互动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1. 教学背景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初中历史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承文化、塑造民族认同感的重任,还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空观念及历史责任感。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更迭》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商西周的建立、发展及更迭过程。
2.掌握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特点及文化成就。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3.结合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
2.引导学生尊重历史,正确面对历史中的是非曲直。
3.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历史责任感。
3. 教学内容3.1 教材分析《夏商西周的更迭》一课,主要介绍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繁荣及衰落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及文字资料,展示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2 学情分析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但同时,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尚浅,容易把历史人物、事件简单化、片面化。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历史。
4. 教学策略4.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夏商西周时期的文物、遗址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氛围。
同时,运用音乐、故事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课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知识。
课堂上,分组讨论夏商西周时期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4.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等,让学生分析评价,提高历史批判性思维。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在教学初中历史课程中,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历史素养,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本文档将分享一份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以展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遗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自信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与人物》。
具体包括:1.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夏商周更替、春秋战国争霸、秦朝统一六国、汉朝的兴衰等。
2.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尧、舜、禹、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等。
3.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相关图片,如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背后有哪些历史故事?进而引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 重大事件的讲解:以夏商周更替、春秋战国争霸等为例,详细讲解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及其影响。
2. 杰出人物的介绍:介绍尧、舜、禹等传说时代的人物,以及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分析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3. 文化遗产的阐述:介绍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等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强调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3. 课堂互动1. 史料分析: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史料,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来了解历史事实。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分享彼此的看法和认识。
3. 写作练习: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或杰出人物,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精选篇1)【教材分析】本课是从经济方面纵向概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并介绍了晚清时代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兴衰。
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
【学生分析】对于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了解很少,但对当代的民族工业发展有一定了解。
通过对近代政治史的学习,已经模糊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史料和历史图片的能力。
【设计理念】1.关注学生的知识现状,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做到温故而知新。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通过分析大量的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3.注重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1.应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开端、初步发展、黄金时期、凋敝破产的情况。
2.应培养的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以及发展中的困难是什么?应培养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
3.应认识到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导致的,具体说是帝国义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结果。
应认识到以张謇为代表的一些实业家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精神,他们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能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
【教学流程】一、导入设计教师活动:出示课件:1.老年人口中所说的洋火、洋灰、洋油、洋钉其实就是什么?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2.今天我国的有些民族工业品牌也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什么?学生活动:探讨、回答。
(1)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口。
(2)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像海尔集团、康佳、TcL等都走向世界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唐太宗
一、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和广大历史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主题
历史学科涉及内容广博,涵盖古今中外。
要学好历史,单靠每节历史课上的45分钟,单靠薄薄的几本历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之外,教材之外,有更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
如何引领学生走向这片广阔的天地,方法有很多。
辩论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
我在讲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有关汉朝的历史后,我计划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评价汉武帝,于是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先通过网络、图书等各种途径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好地评价。
三、案例描述
课堂上,我首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做了指导: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特点、活动,要辨证、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尤其着重评价该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史论结合最好,不要空发议论。
由于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纷纷举手,一个个跃跃欲试。
生1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勇猛强悍,机智聪明,重情重义是一代明君,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
他重在选贤任能,喜看天下英雄尽入其彀中。
同时,他用人又不求全责备,所以臣下能够心情舒畅,像“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的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的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的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的魏徵、“激浊扬清,嫉恶好善”的王珪等均能各尽所能。
特别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前者善谋,后者能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报国,世称“贤相”,被并称为“房谋杜断”。
师:这个同学对唐太宗做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同时还对他知人善任和重视纳谏这点进行了说明。
谁还能对他的其他措施作更具体的分析。
生2: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的首长并列为宰相,三省各有职掌,贞观时期,还增加了宰相人数,这样既避免了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
生3:唐太宗在位时居安思危,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首要原因。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亡的过程,这对他继位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继位后,时刻以隋亡为戒,经常与大臣们商讨历代王朝盛衰和治国的有关方针政策。
他对君民之间的关系认识非常深刻,他引用古人的话说:“民,水也;君,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常常居安思危,用隋覆舟的例子来警惕自己,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务求处置允当。
生4:唐太宗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实行均田制,重视经济发展,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
生5:唐太宗注意执法,他强调法律不是他一个人的法律,是天下所有老百姓的法律,要臣下按法律办事,魏征反对“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受到他的赞许。
他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
制定《唐律》,慎用刑法,这对安定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
生6:他完善科举制度,扩充了国学的规模,建学舍1200间,增加学员。
各地学生相率来京师,高丽,百济,新罗以及吐蕃等地也派贵族子弟来入国学。
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生7: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华夷如一的治国策略,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师:刚才几位同学对汉武帝功绩的评价很是到位。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仅要看他对历史的贡献,还应该看到他的不足以及一些政策带来的不良影响。
下面请同学们就此谈谈。
生7: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和弟弟,夺位登基。
生8:唐太宗晚年骄奢,647年,唐太宗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
生9:他晚年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
因要大量造船,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师:以上同学们对唐高宗的不足做了较为具体的评价。
总的来说,唐太宗实行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既维护了统治,又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四、案例评析
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之广,学习热情之高,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1)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关于唐太宗的有关信息。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唐太宗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唐太宗的印象比教师直接主动讲授给他们听要深刻得多。
(2)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看法有分歧,看待历史事件意见不统一时,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展开一场场辩论,不仅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深化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开创历史教学的良好局面。
(3)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引导者,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本性,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收集查询历史资料,弄清历史史实,并能简洁明了地将自己所掌握历史知识传递其他学生,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兴趣和各种能力。
(4)要上好这么一节课,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备课,这都是应该的;但由于受时间、条件的限制,学生是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准备这么充分,而且把大量时间都花在资料的收集上。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