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一、学前教育: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以培养其身心健康、智力发展、情感态度、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二、儿童发展:指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语言、社会等方面发展的过程。
儿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情感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三、儿童行为:指儿童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动作、言语和情感等可观察到的行为。
儿童行为是儿童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自然反应。
四、儿童情感:指儿童个体对周围环境和他人产生的情感体验。
儿童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以及对他人和事物的喜爱、厌恶、依赖等情感反应。
五、儿童认知:指儿童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知觉、思维和理解的过程。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与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
六、儿童德育:指对儿童进行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儿童德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与他人和谐相处。
七、游戏教育:指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的教育活动,通过游戏的自由和活跃性,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游戏教育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八、艺术教育:指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活动,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其感知和表达能力。
九、家庭教育:指家庭成员对孩子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关爱和家庭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
十、课程设计:指设计和安排学前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包括各种学科、艺术和体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上是一些关于学前教育的常用名词的解释。
学前教育作为一门全面发展教育学科,其名词术语众多,每个名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法,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学前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活动。
2.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
3.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
4.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
5.人的个体的发展是指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6.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
7.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的发展。
8.全民教育是保证每一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9.终身教育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第二章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天然环境包括: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
人工环境包括: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环境等)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3.狭义的文化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4.广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5.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
6.人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第三章l.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2.儿童的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3.遗传决定论这一流派认为,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学前教育学是一门涉及学前教育领域的学科,研究学前教育的理论、实践以及相关问题。
它致力于研究和解释与学前教育相关的重要术语和概念,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下面将对学前教育学中的几个重要术语进行解释。
1.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指对三到六岁儿童进行的早期教育活动,旨在为儿童提供一系列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教育服务,促进其身心健康、智力发展、情感社会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2. 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一部分,专门针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
它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探索精神和创造力,通过游戏、活动和经验教学等方式,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3. 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指对婴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主要关注0到3岁的孩子。
早期教育强调对孩子在最早的发展阶段进行优质的护理和教养,提供安全、温暖、有创造性的环境,促进他们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交等方面的发展。
4. 幼儿园幼儿园是一种早期教育机构,为3到6岁的儿童提供全日制或半日制的教育服务。
幼儿园注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和游戏,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社交技能和学习兴趣。
5. 早期干预早期干预是一种针对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的教育措施。
通过早期干预,可以及早发现和解决儿童在身体、感知、语言、学习等方面的发展问题,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支持。
6.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对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最早、最重要的教育环境,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7. 游戏教育游戏教育是学前教育的核心特点之一,通过游戏活动为儿童提供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
游戏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愉悦的游戏体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总结:学前教育学涉及众多重要术语和概念,理解和解释这些术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1.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
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2.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
3.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4.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
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
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5.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是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
6.环境决定论:强调后天影响对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否认了遗传在发展中的作用。
7.发展: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8.独立自主原则:指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9.游戏化方法: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儿童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育。
包括游戏活动教育化和教育活动游戏化。
10. 幼儿常规即幼儿的行为常规。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活动。
2.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
3.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
4.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
5.人的个体的发展是指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6.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
7.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的发展。
8.全民教育是保证每一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9.终身教育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第二章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天然环境包括: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
人工环境包括: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环境等)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3.狭义的文化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4.广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5.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
6.人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第三章l.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2.儿童的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3.遗传决定论这一流派认为,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
幼儿园课程1、学科课程:通过伦理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
它强调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组织课程内容。
2、活动课程:它与分科课程相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这种课程也称作“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3、核心课程:一种独特的课程类型,既以儿童的某一种要的生活问题,或者是人类社会的某种基本活动为核心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课程,这种核心课程称作“问题中心课程”4、幼儿园课程: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5、目标模式:以对社会又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6、幼儿园课程评价: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成分,分析和判断幼儿园课程的价值的过程,即评估由于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的数量和程度。
7、单元教学:从能引起儿童兴趣的专题或概念发展出单元,设计教育活动时将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或者各个学科综合到单元之中。
并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个单元组织教育活动的课程形式。
8、幼儿园课程目标: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校效果和身心发展水平或状态的预期。
9、普遍性目标取向: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
10、行为目标取向:以具体的、可被视察与操作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
指明确课程实施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生成性目标取向:也称形成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
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12、表现性目标取向:由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的,指每个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13、认知领域:主要包括知识的掌握、理解、会议、再认,以及认知能力的形成、发展等方面。
学前教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开端计划:美国自1965年起按照国会通过的一项法律开始实施的,该计划以联邦政府及州政府,为主投入资金,又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家庭条件不佳的儿童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
2质的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研究方法。
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及所面临的不同的发展任务。
4发育:是指个体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包括脑儿的发育、生理的发育等。
5社区学前教育:指在我国以学前儿童及其家庭为对象的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优生、优育、优教活动,目的在于尽可能使社区所有的学前儿童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与发展。
6注意转移:是根据观察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7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
8幼儿园课程:是指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意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活动。
9手眼协调: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动作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10敏感期:指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1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2危机期:指发展的某些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
13游戏:主动、自愿、愉快、假象的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最有效地活动。
14学前教育学: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
15幼儿体育: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展规律,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16“幼态延续”:社会生物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大意是指动物的后代出生后受其父母的“监护”和养育,直至其独立谋生或自食其力这样一个成长过程。
学前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学前教育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2、学前公共教育是指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3、学前教育价值是指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4、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的是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5、学前教育功能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6、学前教育职能是指学前教育必须实现的任务作用。
7、学前教育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第二章1、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即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还是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所施加的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2、托幼机构是集体教养幼儿的社会教养机构,是在家庭教养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是学前教育制度的基础。
3、托幼机构教育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有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措施。
4、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
5、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第三章1、因人施教是指幼儿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采取适合于他的特点的方式方法,对他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帮助他进步,促进他的发展。
2、幼儿教师是以幼儿教育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3、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专接本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及答案名词解释:1.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
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2.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
3.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4.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
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
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5.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是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
6.环境决定论:强调后天影响对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否认了遗传在发展中的作用。
7.发展: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8.独立自主原则:指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9.游戏化方法: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儿童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育。
包括游戏活动教育化和教育活动游戏化。
10.幼儿常规即幼儿的行为常规。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11.幼儿园环境从广义上讲,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
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学前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专门关注儿童在3-6岁之间的教育与发展。
它涉及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育实践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学前教育领域中常见名词的解释和简答题回答:1. 幼儿园: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3-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与照顾服务。
它的目标是通过游戏、社交互动和学习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2. 自主性:自主性指幼儿在学前教育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并自我决策。
这种教育环境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我表达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3. 教育游戏:教育游戏是学前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游戏创设的情境和规则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社交互动、问题解决和认识世界。
4. 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学前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促进幼儿良好的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它强调幼儿的情感发展对整体人格成长的重要性。
5. 幼儿发展:幼儿发展是学前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认知、语言、社交、情感和身体发展等各个方面。
了解幼儿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对制定有效的教育计划和方法至关重要。
6. 家庭教育:家庭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涉及父母或其他亲属在幼儿成长中的教养方式和支持。
学前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7. 评估与评价:评估与评价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用于了解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以此指导教育教学的改进。
评估方法包括观察、记录、测试和家长反馈等多种方式。
8. 转化研究:转化研究是将学前教育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的过程。
它旨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教育策略和实践,以促进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9. 教师角色:学前教育教师在幼儿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提供支持和关怀。
10. 多元化:多元化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旨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教育资源,以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和利益。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名词解释题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开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展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当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展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历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承受教育的根本权利,并且必须承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承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穿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时机面前人人平等。
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开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身体的开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开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开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立,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学前教育专业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专业重要概念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3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4.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5.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6.情境言语:是指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并且往往还要用手势或面部表情甚至身段动作辅助和补充的言语形式;7.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8.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9.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10.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11.教育民主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民主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民主化的教育;12.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 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13.自然教育: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顺应人的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方式,让儿童得不到自由的发展;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14.恩物:恩物gift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15.情商: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 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16.幼儿的完整学习:为幼儿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启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境界;17.整个教学法: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善地.有系统地教授儿童;运用的教材以故事或自然为中心或出发点,组织儿童进行学习的方法;但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故事或材料都是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18.创造性游戏: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19.有规则游戏: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62.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20.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21.综合性原则: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展;22.启蒙性原则: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实质就是启蒙教育,也即开发蒙昧状态的教育,俗话叫“开窍”;23.直观形象法: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这种方法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和儿童思维的特点;24.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25.移情法:强调认知一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特别针对儿童期特有的自我中心化思维,能明显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和认知水平,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养成;26.角色扮演法: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27.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 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28.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这里指出个体不仅应保持身体健康,而且应保持心理健康;29.“提前开始”计划:美国著名的“提前开始”计划HeadStartProgram,就是面向有色人种和贫穷的白人家庭中的孩子进行的,其宗旨就在于向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促使他们和其他家庭背景的孩子一样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30.中期目标: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总的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31.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它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如几个星期.一个星期或几天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32.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33.完整儿童:儿童的社会.情感.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之问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不能片面追求幼儿的特长和技能;34.幼儿园环境:从广义而言,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35.分离焦虑:“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幼儿最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36.幼儿常规: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37.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1.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
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2。
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
3。
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4.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
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
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5。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是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
6。
环境决定论:强调后天影响对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否认了遗传在发展中的作用。
7。
发展: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8.独立自主原则:指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9。
游戏化方法: 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儿童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育。
包括游戏活动教育化和教育活动游戏化.10。
幼儿常规即幼儿的行为常规。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11。
幼儿园环境从广义上讲,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
名词解释学前教育学的概念
名词解释学前教育学的概念学前教育学是指研究学前阶段(指的是3-6岁儿童)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致力于探索儿童在学前阶段的认知、情感、社交、身体和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并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
学前教育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前阶段是儿童人生中最为关键和敏感的时期,是孩子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对外界的刺激和教育环境尤为敏感。
科学的学前教育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经验,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学前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和评价等方面。
首先是内容。
学前教育的内容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如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等。
其次是目标。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
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需要结合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注重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和创造力。
再次是方法。
学前教育的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既要注重师生互动,又要注重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最后是评价。
学前教育的评价应该全面客观,不仅注重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儿童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情况。
学前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等学科。
儿童发展心理学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在学前阶段的认知、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发展规律,为学前教育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教育学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儿童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为学前教育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家庭教育学则帮助我们关注儿童家庭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探索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衔接点。
学前教育学的实践包括学前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环境和教具设施的创设等方面。
学前教育机构的组织和管理要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要培养专业化的学前教育师资,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名词解释题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民主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民主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民主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现代
教育增长的模式特征:(1)规模庞大:不仅接受正规中小学教育的人数增多,接
受成人
教育的人数更为庞大。(2)增长速度快:小学、中学、大学的人数增长有着超常
的发展
。(3)不均衡性:发达国家教育的增长快于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增长;许多国家中、
则预
5 / 24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期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中的教育
战略
重点,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人口对教育纵向结构的影响表现为接受各层次教
育的
学生人数要随着人口的变化而调整。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人口低速增长,
教
育规模可以小,经费可以节省;人口增长速度跳动过大,则对教育规模和经费产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会的物质生活、社会政治制度、生产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感觉器
官是
个体认识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它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
觉等
五种感觉器官。在婴幼儿生理发展过程中,感觉器官的发育较早,这为幼儿认识
世界
、学习知识提供了前提条件。重视幼儿的感官训练也正是目前幼儿教育所强调的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的特
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满足一定
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
担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
育的人教育民主化:是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
自然和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11.隐课程:潜在的,非正式的课程
12.儿童观:对儿童的基本看法,也涉及对儿童的做法
6.蒙台梭利:意大利教育家,<<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法>>,创办儿童之家,儿童发展又敏感期,自动教育,准备环境
7.南陈北张:南方陈鹤琴,北方张雪门,著书立说,创办幼教机构,对幼教做出贡献
8.学前教育观:对学前教育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涉及教育目的,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
9.家庭结构:家庭诸分子之间的关系,包括核心家庭,扩大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前教育:出生到入小学前儿童的教育
2.福禄贝尔:德国教育家,1837年创办幼儿园,重视游戏作用
3.陶行知:艺友制培养师资,创办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和劳工幼儿园
4.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重视儿童的受教育权及游戏权
5.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活动。
2.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
3.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
4.教育容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
5.人的个体的发展是指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6.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
7.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的发展。
8.全民教育是保证每一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9.终身教育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第二章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天然环境包括: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
人工环境包括: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环境等)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3.狭义的文化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4.广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5.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
6.人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第三章l.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2.儿童的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3.遗传决定论这一流派认为,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
这一理论夸大了遗传及生理成熟的作用,忽视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其他条件。
4.成熟势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的。
这一理论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
该理论夸大了生理成熟的作用,忽视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其他条件。
5.环境决定论这一流派强调后天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否认了遗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6.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
7.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8.社会本位儿童观儿童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社会群体的正式成员受到尊重,他们不过是父母的隶属物,没有任何权利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权也得不到保障。
在这种儿童观下,儿童受教育只不过是成人的赐予或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需要。
教育的目的也只是为了造就出符合成人或成人社会期望的某种类型的人。
成人在教育过程中享有绝对的权威,学习也变成了苦役。
9.人本位儿童观尊重儿童和儿童所有的各种权利,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教育机会均等,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10.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第四章1.“白板说”由英国学者洛克提出。
他认为人脑开始只是一白纸,没有特性也没有观念。
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后天的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
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
2.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
3.儿童中心论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
他认为教育应该把重心放在儿童的身上,以儿童为中心,即尊重儿童真正的面貌来熟悉儿童,尊重自我指导学习,尊重作为学习的刺激和中心活动。
4.蒙台梭利教学法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于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设了“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幼儿,进行教育实验,逐步制定了整套的教材、教具和方法,创立了蒙台梭利教学法。
其教育原理以“儿童生命”为其出发点,其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使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现。
5.发现式教学方法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给儿童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设备,激发儿童的兴趣,使儿童自由地去探索事物,发现问题、找到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
6.多层智力观由加德纳提出。
他指出,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力,即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人际智力以及在智力或省能力。
7.完整学习是指为幼儿提供完整的、等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启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境界。
8.最近发展区有维果斯基提出。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能完成的水平。
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9.情商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
10.教学做合一由行知提出。
其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怎样做就要怎样学,怎样学就要怎样教,怎样教就要怎样训练教师;二是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三是“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11.整个教学法由鹤琴提出。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整地、有系统地教授儿童。
第五章二、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2.学前教育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学龄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
第六章1.活动区的界限性是指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
2.活动区的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3.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是指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
4.创造性游戏是学前儿童主动地、能动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5.有规则游戏是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6.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第七章1.独立自主原则是指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
2.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考虑和利用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
3.综合性原则是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展。
4.启蒙性原则是指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
6.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要求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容和形式。
第八章l.直观形象法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欣赏、演示、示和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的方法。
2.演示法是教育教学直观形象法之一,即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性操作的教学方法。
3.示法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或教学表演,为儿童提供具体模仿的例的一种教学方法。
4.例法是教育教学直观形象法之一,指教师采用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供儿童直接模仿和学习的方法。
5.参观法是教育教学直观形象法之一,运用观察活动进行教学的方法。
这种方法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方法。
6.教育活动游戏化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7.语言法是幼儿教师最常用和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
8.故事法指幼儿园运用故事这种手段向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9.讨论法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问题发表意见、共同议论商讨、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10.移情法它是强调认知—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方法。
11.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
12.环境体验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要求,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甚至在体验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发展。
13.行动操练法即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
14.发泄法是指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动作或活动,去发泄体积聚的生理或心理能量以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新的平衡的方法。
15.社会性惩罚也称心理惩罚,主要是通过剥夺儿童的某些社会性愿望,从而达到促其“自省”和明辨是非的目的。
16.自然后果惩罚法即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17.生理性惩罚实际上就是体罚,即通过对儿童身体的野蛮、粗暴管制,试图使儿童思想行为发生转变的一种不正确的教育法。
第九章1.家庭结构 P205主要指家庭规模以及家庭的完整性。
2.核心家庭 P198、P205指由父母和子女构成的家庭,家庭关系比较密切。
3.联合家庭 P198、P205由三代人结合而成的家庭或由两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的家庭。
4.扩大家庭 P198、P205是指包括叔侄、姑舅成员在的家庭。
第十章1.托儿所是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
2.保教性托儿所教育是保教并重的教育,是根据小儿的胜利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保育和教育,事3岁前儿童获得健康的成长。
3.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十一章1.幼儿园 P257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的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2.“提前开始”计划 P261美国著名的“提前开始”计划,就是面向有色人种和贫穷的白人家庭中的孩子进行的,其宗旨就在于向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促使他们和其他家庭背景的孩子一样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