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课堂PPT)
2024/1/30
教育本质是社会性
01
教育作为社会现象,其本质是社会性,决定了教育功能必须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本质是培养人
02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功能
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教育本质是文化传承
03
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功能应体现文化的传承、创新和
发展。
16
功能体现并反作用于教育本质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 质(课堂PPT)
2024/1/30
1
目录
2024/1/30
• 教育本质概述 • 教育本质属性分析 • 教育本质特征探讨 • 教育本质与功能关系剖析 • 当代中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认识及争议 • 总结与展望:深化理解教育本质,推动实践创新
2
01
教育本质概述
2024/1/30
律使得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相区别。
02
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教育自身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会因社会环境的瞬时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2024/1/30
03
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教育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有
时又会超前于社会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性使得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
18
05
当代中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认识及 争议
2024/1/30
19
代表性观点介绍
教育是上层建筑
认为教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 层建筑,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
,为统治阶级服务。
教育是生产力
主张教育是生产力,具有生产性 和经济功能,能够促进社会经济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
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3、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教育目的的向导作用,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5、(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6、(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1 / 8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7、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J)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J)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教育学完整版ppt课件
2.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信息传递的延续性不同
将个体经验总结、抽象、提升并化为“类”经验; 将类化的经验再转注给每个社会个体,是个体获得“类”的经验而“类化”
3.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时间延续性不同
动物的教育止于个体的生理成熟; 人类的教育贯穿人生始终,“终身教育”
“教育”的词源
1.我国古代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 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 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19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社会化 ③教育的生产化 ④教育的民主化 ⑤教育的国际化 ⑥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⑦教育多元化
20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念)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 教育规律: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
4
• 教育的三要素 •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
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 括学校教师、设计和编写教育计划、教科 书的人员、教育管理者及教育活动参与者。
•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
类学校的学生。
•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
(一)原始教育
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具有同一性
教育学(第三章)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儿童的本性 不受恶劣社会现实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教育应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而不是社会 的“公民”
儿童生来具有健全的本能和善良的天性,儿童的 心灵生来就具有自由、理性与良心的成分
卢梭所讲的个人实为脱离具体社会现实的抽象 个人。
相对而言,培养目标较为具体,且具有一定 的针对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课程与教学目标则最为具体,最能在实践层 面上加以操作与实施
1.教育目的 古希腊学者将“理性的培养”作为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P67 3.课程与教学目标 文学 P67 科学 P68 艺术 P68
社会的存在 社会价值
优先于
决定
高于
个人的存在 个人价值
个人本位论最根本的错误是秉持一种抽象的个 人观念,看不到人的社会制约性,抽象地谈论人 的先天本性。 社会本位论的缺陷在于把社会看成一个非历史 的、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独立实体。 个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产品,也是社会历史的创 造者,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社会提 供的环境与条件的支持。
认为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要素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整个 个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成为符合社会准则 的公民 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不具有独 立存在的价值,个性的存在没有价值与重要性 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或社会权威的服从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假设
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 个体是真实存在的,而社会是抽象的
是否把提升个体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 的目的,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根 本标志
(1)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各项基本的自由权利, 把学生看作是享有人格尊严的、具有独立个 性的人(教育增进受教育者作为人的价值与 尊严的基本前提)。 教育制度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基本人权的尊 重 教育应面向学生开展基本人权教育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六)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进教育的决定》规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 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七)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 确规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 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 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 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庸之道,如儒家文化。
(四)确定教育目的还要受到教育对象的制约 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征存在差 异性,所以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也必然要考虑,比如所强 调的素质重点就可能不一样。特别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 的培养目标时,更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返回ຫໍສະໝຸດ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后不同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③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性
分析古今中外的教育目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目 的里包含着既有培养人的共性,又有培养人的个性的两个方面, 或侧重于培养共性,或侧重于培养个性,或兼而有之。这与确 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有关。从教育的传统看,西方文化较强 调培养人的个性,鼓励人冒险和创新;东方文化较强调培养人 的共性,遵循中庸之道,如儒家文化。实际上,走极端都是片 面的,教育目的的确定既要考虑社会需要,也要考虑个人的需 要。也就是既要培养人的共性,也要培养人的个性。因为共性 是构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个性是社会发展的基 础,是社会变革的前提(从人的心理因素而言)。共性和个性 共同构成人的素质,也就是要培养具有共性的个性和具有个性 的共性,使之和谐统一。当然,共性和个性的结构与比例,应 视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场合而定,而且人是有差异性的。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_图文
从范围看: 内在教育目的 外在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通过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输入标题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沁园春·雪》的教学 目标:感情充沛地吟 诵;当堂背诵;理解 诗人的壮志豪情
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从联系上看,二者具有一致性,它们在对教 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 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 级各类教育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 国家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 作的总方向。
• (2)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 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应予以动态、发展的把握。
•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 •增进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 •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 •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 •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 •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美国中学培养目标
•保持身心健康 •掌握学习基本技能 •成为家庭有效成员 •养成就业技能 •胜任公民职责 •善于运用闲暇时间 •具有道德品质
五种能力: 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 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 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 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 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 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④综合与分析能力。 ⑤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教育学讲稿第三章.ppt
思考题:
1.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的发展是完全一
致的。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的发展并不是一定 完全一致的,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谢谢大家!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第一,教育能进行劳动力的培养,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①能够进行劳动力的再生产,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为什么能进行劳动力再生产 ? “劳动力=智力+体力”: 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性的劳动力转
化为专门性的劳动力、把单维度的劳动力转化为多维度的劳动力、把 较低水平的劳动力转化为较高水平的劳动力。 ③教育如何进行劳动力的再生产:自然人 —— 一般劳动力 ;一 般劳动力 —— 特殊劳动力;一种特殊劳动力 —— 另一种特殊劳动力。 第二,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1)通过再生产科技知识,促进经济发展。 (2)通过生产新的科技知识,促进经济发展。 (3).通过人才培养,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⑴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
构。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发展与
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变革。 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
⑵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可以促进年轻一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教育学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将人的价值视作高于社会的价值, 但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 a、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思想家,从人与 社会的对立上强调人本位的主张。卢梭是典型的 代表。例:卢梭认为,凡是在造物主手里的东西 都是好的,一转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人是被腐 败的社会弄堕落的,因此,教育儿童要把他放在 腐败的社会之外,在自然怀抱里进行。卢梭设计 的爱弥尔就是脱离社会影响,在自然中成长。 这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否定社会的 倾向。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 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决定》明确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 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 在质量规格上的总要求。以法定的形式出现,具 有强制性,起着定向的作用。 3、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 (1)具体性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将教育目的加以 分解,使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有更为切实的、确凿 鲜明的要求。 (2)多元性 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方向和特点, 提出自己不同于其它学校的培养目标。
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 的应当反映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a、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 社会。人只有与其他人相结合,构成社会中的一 员,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手段和条件。脱离社会 历史的发展,就谈不上个体的发展。 b、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社会不是个 体机械相加的总和,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 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 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同时 也要照顾到个人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课件ppt:教育目的概述
2020/12/14
21
教育目的
教育目确定依据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含义
辨析:如何认识和解决教育目的选择 确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2020/12/14
28
1.3
二、教育目 )。 A.普遍与特殊 B.共性与个性 C.一般与个别 D.宏观与具体
( )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教育方针 D.培养目标
汇总
2.1
教育目的结构
2.1
2.1
专题5
教育目的内涵 教育目的取向
第一节 教育目的 内涵
▪ 一、含义、特点、作用 ▪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结构、功能
2020/12/14
2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 1.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 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 2.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在理性指导下的有目的的追求, 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2020/12/14
3
▪ 3. 教育目的 1.1
2020/12/14
(1)广义理解: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总期望
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2)狭义理解:是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
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 的总体要求。
2020/12/14
1.2 1.3
2020/12/14
1.1 1.2
教育目的结构
2.1 汇总
导向(定向) 调控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 一.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 二.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 三. 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最新《教育学》(全章节)课件ppt课件-2024鲜版
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意义
有利于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族素质;有利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 人才的需求;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06 课程与教学论
校园文化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道 德讲座、艺术展演等,营造良好的德 育和美育氛围。
2024/3/28
30
德育与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探讨
• 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024/3/28
31
德育与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探讨
01
02
03
引导学生发展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 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需要关注 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能力、情 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具备专业素养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教育理 论和教学技能,同时还应不断学习和 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教育发 展的需求。
34
学生群体特征分析及个体差异关注
2024/3/28
强调艺术实践和审美活动在 美育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 艺术创作、表演、欣赏等实 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 力和创造力。
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多种智 能和潜力,美育应关注学生 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智能发展 ,提供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和 审美活动。
2024/3/28
29
德育与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探讨
课堂教学
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和美育课程,系 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艺术知识 。
教育的价值在于为个体和社会提供发展 的动力和方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学课件
狭义的教育目的(有多种定义) 有多种定义) 有多种定义
狭义的教育目的,即学校教育的目的,这也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目的,即学校教育的目的, 学中着重讨论的教育目的。 学中着重讨论的教育目的。它规定了社会对学校教 育这一实践活动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育这一实践活动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是教育者 对教育活动所培养的人的规格的总预期。(教材p54) 对教育活动所培养的人的规格的总预期。 教材p54)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联系 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 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 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 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 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目的 “为谁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 教育方针 区别 No1 教育目的是研究教育活动的理论术语,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是研究教育活动的理论术语, 则是管理教育活动的政策用语
(三)受教育者的因素(p70) 受教育者的因素(p70)
依据之一:人的生存的需要 依据之一: 包括: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现实的和未来的生 包括:包括物质的和精神、 存的需要等。 存的需要等。 依据之二:人的发展的需要 依据之二: 它包括人的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特点的需要,也 它包括人的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特点的需要, 人的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特点的需要 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另外还包括人的终 身发展的需要: 身发展的需要:它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 视的重要因素。 视的重要因素。
主编的《教育学》的定义
有多种定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有多种定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对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所造就人的 质量规格所做出的一种总的设计, 质量规格所做出的一种总的设计,它反映了人类作为类 主体进行教育活动的一般动机。 教材p54) 主体进行教育活动的一般动机。(教材p54)
PPT教学课件教学目标
9.1.1.肉质根产品器官管理
3.环境条件要求
温度对肉质根的生长及形状都有一定影响。适合直根膨大的温度因园艺植 物种类和不同生态类型而有差异。牛蒡为20~25℃,胡萝卜为16~21℃,芜 菁、根恭菜为13~18℃。萝卜、春萝卜适温为23~24℃,秋萝卜则为17~ 20℃。在适温范围内,温度偏高,肉质根较短;反之,肉质根较长。一般适 合肉质根膨大的地温比气温要高,以2l~23℃为宜。
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是以具 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教学 目标,它指明教学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 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的基本特 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 性。
布卢姆 认知目标分类
知识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布卢姆 情感目标分类
个性化 组织 价值判断 反应 接受
行为目标取向的缺点
第一,不利于发挥教学设计人员的创造 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人的心理能力是一个整体,而行 为目标取向企图将其分割,这不利于完 整人格的培养;
第三,人的很多高级心理素质(如价值 观、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等)是难用 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具体化。
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evolving purposes)是 在教育情景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 然生成的教学目标。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和任务
性质:基础教育 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
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 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 础。
教学目标及其功能
教学目标(objectives of instruction):不同学 科或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它是教育目标的下 位概念,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教育的价值。
高等教育学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ppt
(2)邓小平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深化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要以思想观念的解放为先导,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基 础。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 提,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 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三,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 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发展人的真才实学, 培养“敢为人先”的创新能力,提高整个中华民 族的素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1989年11月,他为少先队建队40周年题词:“培养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 事业接班人”。习惯上称“四有”新人。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指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包括经济、科技和文 教卫生、党政军各方面专业人才,也包括 工业、农业、商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 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 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 造的科学精神”。
第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四有”新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的全面发 展理论的新贡献
第一,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充分发展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 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 利益。
使用规格指明同一类专业中不同人才在层次上的 差异,如理论型与应用型的差异,科学型与技术 型的差异等。
质量要求包括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两个方面。基 本素质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社会认 知和社会交往、体格体能和情感性格等方面。业 务规格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
《教育学教育目的》课件
个人本位主义
个人本位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 个人的自我价值和潜能,强心理学基础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 行为训练和强化,塑造人的行为 习惯和反应模式,培养人的自我 控制和适应性。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 人的潜能和自我实现,强调人的 情感、价值观和意义感,培养人 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智慧。
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教育目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 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和 发展。
关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教育目的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帮助 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 人成长和社会和谐。
教育目的的个性化
尊重个体差异
教育目的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 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 发挥学生的特长。
问题。
教育目的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 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 受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
会发展的需要制约。
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主要是国家或 社会,是对所有受教育者的共同
要求。
教育目的的分类
总体教育目的
由国家制定,具有全局 性和普遍性,通常体现 为对人才类型和质量规
格的要求。
具体教育目的
针对不同教育领域或层 次的具体要求,是对总 体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具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目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 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能力。
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育目的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 于尝试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THANKS
感谢观看
培养复合型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适应与超越问题
适应,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 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 系,在体现现实社会当前的要求、满足现 实社会当前的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适合顺应 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 要求(或需要)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 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 ,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 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
教育既要适应现实社会的当前要求和需要 ,因为这是社会继承所必需的。但只注重 适应的教育,容易导致教育的短视,降低 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意识和应对能力,必然 缺乏对未来发展挑战的充分准备,也难以 赋予现实向未来发展的有力导向和巨大的 内在发展潜能。同样,教育也要讲究超越 ,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单纯注重超 越的教育,会忽视社会未来发展的现实基 础,甚至带来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错位,使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方向)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动力)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质量)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相互联系、综合体现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及其类型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 教育目的的类型
一、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客观的) 1、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
第一节 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所谓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 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 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 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 实现的目标系列。
发展的需要 2、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
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受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需要的制约(客观的)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观的) 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1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 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他们认为,教育 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 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 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 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这一派的代表
教学目标四个层次。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教育的社会性质的规定性,即规定
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哪个社会 、哪个阶级)服务”。 二是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 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 的社会倾向;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 有的基本素质,
四、教育目的的功能
未来的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教育的功利性是指教育活动自身所产生的社会物质 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 益。
教育的人文性是指教育自身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 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4、教育目的社会价值的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2)适应与超越的问题 (3)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问题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 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核心是 人的发展,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此 必然负有重要的使命。因此,选择和确立教育目 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 要把人——社会——自然地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 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价值 取向的单一、片面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 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横向分析:(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所
作出的规定。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
出规定, 2、教育目的的纵向分析: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2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 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 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 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 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 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 衡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苟子、柏拉图、康德
其次,就价值取向的事项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 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 色”或“分量相等”,应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
最后,教育无论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满足人的需要,都是要 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没有人的发展,一切都是空话。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2)适应和超越问题; (3)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问题;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5、人的价值取向确定应注意的问题 (1)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问题; (2)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问题; (3)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问题。
3、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首先,就一个社会整体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 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 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 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化 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 实际与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回忆: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什么。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社会 功能。--教育能够干什么。
提问:教育应该干什么?
提示:“教育应该干什么”指对教育的价值 追求,体现为教育目的、目标或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