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名师教案(2课时)
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背影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37397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e.png)
背影第二课时教案教案标题:《背影》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背影》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背影》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文《背影》的复印件。
2.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
2. 提问学生对于《背影》这篇课文的印象和感受。
二、新课呈现(15分钟)1. 教师将《背影》这篇课文分段展示或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是怎样的?有哪些具体的描写和表达方式?三、语言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
2.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和主题上的作用。
四、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出示几道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理解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答案讲解,并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解释和讨论。
五、文学鉴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分析《背影》这篇课文的价值和意义。
2. 教师提问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和主题等方面的理解和感受。
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学生在课后要复习和思考。
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找出其他与《背影》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并进行阅读和比较。
2.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教师收集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方面的书面作业,对其进行评价和反馈。
《背影》朱自清详细教案
![《背影》朱自清详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52653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a.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背影》朱自清详细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背影》这篇课文。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拼音。
(3)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子之间的深情,培养学生的孝道观念。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生字词的掌握。
(3)朱自清生平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方法。
(2)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收集有关朱自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文学地位。
2.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重点掌握。
(4)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主题。
(5)课堂小结。
3.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2)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进行课堂练习。
(4)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背影》。
2.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作文,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细节描写方法。
3. 查找其他朱自清的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生字词的掌握、作文的写作技巧以及对于课文主题的把握。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以及分享自己对于朱自清作品的了解。
背影教案第二课时
![背影教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cd3ab0d52ea551810a687d4.png)
背影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口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领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一读、描一描、听一听、写一写的具体活动,对文章主题内涵、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深入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1、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领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难点体味浓浓的亲情,让学生受到感恩教育,懂得体会父母的爱。
教具准备CAI课件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画导入,激发兴趣大屏幕出现我国著名画家靳沿宜的名画《父亲》。
导语:面对这样一位苍老而又可敬的父亲,你从他深邃的眼神读出了什么呢?面对此画你有何感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走进这位慈爱的父亲的内心世界。
板书:背影朱自清二、描摹背影,感知形象。
1择读课文,选择你最感动的背影仔细品味,大屏幕显示要求:描一描父亲的背影。
3、指导描摹:我们在描绘父亲的背影时重点品味父亲的外貌和动作板书:外貌动作大屏幕显示外貌关键词“胖”和两个“黑”和三个“布”;动作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妙用。
三、心理独白,感受父爱。
1、速读,找出文中父亲的几句话,并用大屏幕出示。
2、其实父亲的浓浓爱意就蕴含在这朴素的语言和刚才那白描的动作中了。
请同学们针对这几句话,想想父亲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任选一句为他配上心理独白,补充父亲的心理活动。
播放忧伤音乐营造氛围,老师示范:为车就要开走了,孩子你真的要走了。
“悲莫悲兮生离别”,儿啊,千里的路你还一步没走,我已经开始牵挂你,担心你了:你会平安到达吗?会吃得饱吗?会穿得暖吗?会睡得安吗……这沉沉的离愁啊,搅得我心痛欲裂,此时此刻我的喉咙已经哽咽,嘴唇已经颤抖,眼圈已经湿润,热泪就要滚出来了,我不能面对你,更不敢看你,我怕我这离别的愁绪惹得你伤心。
千言万语汇成了“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的嘱托,然后匆匆离开,混入那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任凭泪水奔涌……2、学生配独白小结:难怪朱自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爱是一条细细地无声流淌的河流。
背影教案第二课时
![背影教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bd493a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1e.png)
背影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标题:《背影》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小说《背影》,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并解释文本中的关键信息。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简单的读后感。
教学重点:1. 学习分析《背影》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电子设备(投影仪或电脑)。
2. 小说《背影》的复印件。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简要复述《背影》故事的开头和主要人物。
2. 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节课中,我们了解到了主人公和他父亲的关系,接下来的故事会发生什么呢?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将小说《背影》的复印件分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故事的中间部分。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主人公在故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c. 父亲为什么要去北京?d. 故事中的冲突点是什么?e. 你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感受?三、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故事的发展和情节转折点。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3.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转折点对主人公的成长和人生观有何影响。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读后感。
2. 提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结构的完整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3. 学生可以参考以下问题来展开写作:a. 故事中的哪些情节让你印象深刻?b. 你对主人公的行为和决定有何看法?c. 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读后感,并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思考如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选择一段他们认为特别重要或有意义的情节,进行朗读和解读。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编写故事的结局,展示他们对故事发展的理解和想象力。
朱自清的《背影》优秀教案设计
![朱自清的《背影》优秀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ef9d45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a.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朱自清的《背影》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体会朱自清散文《背影》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特色。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散文写作技巧的学习和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深沉的父爱主题。
2. 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背影》的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PPT 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背影》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二、课文讲解(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分析课文中的父爱主题,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三、课文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二、写作技巧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散文的写作技巧,如选材、构思、表达等。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并运用散文写作技巧。
三、课堂练习(20分钟)1.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要求学生以《背影》为例,写一篇小散文。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写作心得。
2. 教师评价学生的写作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主题的重要性和散文写作技巧的运用。
六、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阅读《背影》,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背影》教案两课时
![《背影》教案两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eeb8bf5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3.png)
《背影》教案两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2.学习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形象,学习散文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散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散文中的情感表达。
三、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朱自清散文,如《荷塘月色》《春》等,让学生谈谈对朱自清散文的印象。
2.简要介绍《背影》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简要说明原因。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父亲形象,讨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四、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对父亲形象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背影”象征什么,为什么用“背影”作为。
(三)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四)课后拓展1.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父爱的主题班会,分享自己的父爱故事。
2.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朱自清的散文,提高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父亲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对散文的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课后作业及拓展活动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教师在课堂上应更加注重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朱自清的散文总是让我们感到那么亲切、那么真实?”(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堂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适时提问:“你在阅读中有没有哪些地方让你印象特别深刻?”(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会在买橘子时,让作者感到那么深的感动?”学生回答:“因为父亲为了买橘子,不惜爬上月台,背影显得那么吃力。
人教版八年级背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背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78171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8.png)
人教版八年级背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背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背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父子深情。
2、学习文章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4、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截取背影用朴实的语言描写父子深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2、学习通过截取背影用朴实的语言描写父子深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用《背影》的背景音乐导入,引出亲情,引出《背影》。
二、分析课文1. 泪眼看背影:欣赏《背影》的朗诵及情境再现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在文中,我们看到朱自清堂堂七尺男儿,止不住流下了眼泪,请问,课文中作者一共几次流泪,为什么流泪?四次流泪: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感动之泪(望亲买橘)惜别之泪(父子分别)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2、泪眼看深情:泪光中,父亲的背影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感人。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一起来感受一下父亲留给我的背影。
(1)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第6小节。
(2)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的背影的?明确:①运用一系列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蹒跚:写出父亲肥胖体衰,步履艰难。
探:准确的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下月台的过程。
攀:写手的动作,写出了月台的高、陡,按父亲的体型年纪攀爬吃力可见一斑。
缩:写脚的动作,细致的写出了父亲攀爬的方法。
向左微倾:写身子的动作,月台较高,攀爬月台时把右脚跨上月台有困难,要借助身子的倾斜。
连用“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的写出了父亲攀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写出了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在脑海中勾画出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形象。
让我们再现《背影》朗诵中的“望父买橘”情境②远距离描写人物,目送父亲去,目迎父亲来,描写了父亲逐渐远去的背影,回避对于人物面部、表情、眼神等的描写。
③采用截取法,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了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fc4b1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5.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背影》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背影》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并欣赏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背影》的理解和分析。
2. 朱自清写作风格的特点。
3. 学生的写作实践。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和欣赏朱自清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材:《背影》原文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显示屏等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写作技巧指导资料等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朱自清的背景和作品《背影》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背影》原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情感。
教师选取几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内容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四、写作技巧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朱自清在《背影》中的写作技巧,如描绘细节、运用修辞手法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写作技巧的掌握。
二、写作实践(2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与《背影》主题相关的写作题目,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尝试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写作。
三、分享和评价(15分钟)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提供改进的建议。
四、总结和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或写作的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写作实践和分享评价,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通过课后作业和长期观察,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朱自清《背影》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语文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f93fe2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7.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朱自清《背影》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背影》全文,掌握生僻字词,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深情,培养热爱父母、珍惜家庭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子深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情感和寓意。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文《背影》全文及注释。
2. 朱自清生平介绍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背景。
2.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简介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 板书课文,引导学生关注。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三、课堂讲解(25分钟)1.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主题思想。
2. 分析人物形象,讲解父爱如山的寓意。
四、课堂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艺术特色有哪些?2. 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课文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板书课文,引导学生关注。
二、课堂讲解(25分钟)1. 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2. 讲解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写作练习(20分钟)1. 根据课文中的表达技巧,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写作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课后背诵课文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背影》。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
朱自清《背影》教案设计
![朱自清《背影》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2123c4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2.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背影》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背影》;(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情感表达;(3)分析课文中父亲的形象,认识父爱的伟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背影》的朗读与背诵;(2)分析父亲形象,体会父爱的伟大;(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3)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2)教师检查学习情况,讲解重点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学习(1)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父亲形象;(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写作训练(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细节描写练习;(2)教师选取优秀习作进行展示和评价。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背影》;2. 家庭作业:以“我的父亲”为主题,写一篇作文;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背影》教案两课时
![《背影》教案两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4236a5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4.png)
《背影》教案两课时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背影》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了解《背影》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1.引入(10分钟)通过在黑板上写出《背影》这个题目,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导入(10分钟)让学生回顾和复习之前学过的有关父爱的诗歌或文章,准备他们对《背影》的理解。
阅读《背影》的全文,学生可以自己默读或老师朗读,并提醒他们注意文章的细节和重要内容。
4.理解(20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并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
5.讨论(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背影》中的父爱和母爱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小组报告的形式,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5分钟)通过找同学回答一些问题,复习前一节课所学的内容。
2.分析(20分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背影》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3.写作(30分钟)要求学生以《背影》为题,写一篇感想或评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表达。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写出真实的情感和观点。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文在班级内互相分享,并接受同学的提问和评论。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总结出课文的主题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四、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
2.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3.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水平。
五、教学延伸1.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拓宽他们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2.可以进行小组作文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或纪录片,加深对父爱和亲情的理解。
以上为《背影》教案两课时的内容,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背影》这篇文章,培养其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第2课时教案+评价方案设计+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第2课时教案+评价方案设计+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82acab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3.png)
【测评内容】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点。
【练习内容】1、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你能写下一到两点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吗?2、默读《背影》全文,你觉得它是什么文学体裁?3、读完《背影》后,你觉得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你的根据是什么?4、读完《背影》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评价方式】1、教师批阅。
(设计意图:了解学情)【测评内容】1、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双重视角”的阅读方法来读懂作者的情感。
2、学生能够理解作者是通过“寄情于事”和“寄情于物”这两种方法来表达自己情感的。
【练习内容】1、请找出“过去我”和“现在我”的句子或段落号,并分析“我之心”,作者当时的情感。
3、这种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事件或具体事物上面的写法叫做什么?寄情于_____ 寄情于_____【评价方式】小组合作分享交流,选择优秀的当堂展示。
【测评内容】使用“双重视角”的阅读方法阅读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分析文章主旨。
【练习内容】1、使用“双重视角”的阅读方法阅读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分析文章主旨。
2、使用“双重视角”的叙述方式来写作一篇回忆性散文,题目自拟。
【评价方式】1、老师批改。
2、课堂讲评展示。
【文字激趣】通过展示林非的评论性文字,展示朱自清去世后报纸的报道文字和挽联文字,极大调动学生兴趣,将学生迅速带入本课。
【设计意图】1. 凝神起兴,迅速将学生带入课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之一】回忆性散文特点:双重视角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些回忆性散文,比如《阿长与山海经》《老王》,你总结一下,回忆性散文有哪些特点呢?”.小组讨论作答。
2.教师明确(学生朗读):回忆性散文是作者自述往昔真实经历和感受的一种文章体裁。
回忆性散文有两大突出的特点:一是错综的叙述视角,即回忆主体——现在“我”的叙述视角和体验主体——过去“我”的叙述视角,双重叙述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作者在突发特殊情况下产生的人生感悟;二是有两种“我之心”,一种是“我”在彼时彼地的感受,另一种是“我”在写作文本时的感受。
《背影》教案6篇
![《背影》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ce6b0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7.png)
《背影》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报告大全、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insight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背影》教案6篇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和巩固学习内容,认真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和特长,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背影》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背影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背影第二课时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05ce3d6bd97f192279e936.png)
背影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篇一:背影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成都市万年实验学校成都 610000)知识目标: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本文表现的父子情深,联系自身,净化心灵。
教学重难点:重点: 透过文章人物的细节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难点: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研讨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一、复习导入昨天同学们体会到了《背影》一文中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朴素的语言,对于贯穿全文的线索背影也进行了归纳概括,请大家告诉我:文中共提到几次背影?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又是如何归纳父亲的背影的?学生答:(1)文中共写了四次背影。
分别为:怀念父亲,难忘背影;②望父买橘,刻画背影;③父子分别,惜别背影;④别后思父,再现背影。
二、分析课文(一)赏析背影1、在对背影的四次描写中,哪一次的背影描写最为生动细致呢?生:第二次(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在父亲为我买橘子过程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的这样详细?生明确: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让作者揪心啊!;缩:字说明没有地方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应该很紧张吧;倾:身体有些倾斜,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作用: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的格外详细。
分析的同学朗读此段文字,然后请全班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此段文字。
望父买橘的背影让人感动,同是写背影,那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又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生: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看得见到看不见,作者眼看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滚滚人流中,想到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想到父亲找工作、前程的艰难,眼前又与父亲离别了,依依不舍中有惆怅、有辛酸、还有伤心难过。
《背影》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4篇
![《背影》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969307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0e.png)
《背影》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4篇教学目标:1.体会并精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详细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会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缘由;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方法:1.导读法:在教师引导下依据阅读常规分析构造,概括段意。
2.研讨法:就重点问题先个体思索,再小组争论,后大组沟通。
另有比拟法、以写促读法等。
教学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针对教学目标,每一课时重点完成其中的一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力争充分表达如下几个原则:1.学生自己走进文本,把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作为重头戏,赐予时间和教学流程上的保证。
充分阅读,充分感悟,充分思索;感、思以充分的阅读为根底,充分的阅读是为了更精确深刻地理解和领悟。
2.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必要的方法和程序的交待性引导外,不越俎代庖。
固然,学生的分析理解应当是他个体独立思索所得,也可以是他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所得,就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也可作些微调,比方,在肯定的条件下,可以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带着一种观点参加争论,和学生公平对话和沟通;又如,在同学的分析讨论遭受阻隔时,做必要的提示点拨。
3.以写促读。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对文章理解的短小随感的。
写作活动,也可以有直接的特殊情境的描写活动,但前者是为加深理解的层次,使之更臻于精确,后者是更为真实的体验,感受那一种特别的乃至难以名状也即“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情境。
第一课时重在文本内容、情感的体会理解,揣摩内心深处思想情感的细腻、简单;其次课时,以描写的艺术为主体进展讨论,在领悟其写法超群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精确体会。
课前预习布置:根本要求:1.默读、朗读课文。
2.查字词典,为有关字词注音释义。
3.画出文中疑难词句。
分析理解:4.按你的理解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5.结合文后习题作一点思索。
6.文中最能感动你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感动你呢?质疑:7.阅读思索后,就文章的任何一个方面提出问题。
《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背影》(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e6e633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4.png)
《背影》(第二课时)教案文学作品中的亲情解读。
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学习仔细观看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写作方法; 学习在表达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共性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难点:学习朴实自然的语言,沟通共性体验进展写作。
教学过程:○、序曲课前观赏名曲《送别》。
一、赏析名句,千古情怀看离情。
1、名句赏析执子之手,与尔偕老。
(《诗经》)举手长老老,二情同依依。
(乐府民歌)与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高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2、小结: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喜爱以“送别”为题材写诗赋文,或壮别,或惜别;或亲情,或友情,或恋情;或豪情万丈,或柔肠百结,其中都蕴含着一些感人至深的东西,这是我们千古不变的情怀二、走进文本,泪光点点读深情。
1、复习:课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主要是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疼爱儿子,儿子百般怜爱思念父亲,父子情深。
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思念)2、儿子百般怜爱思念父亲,有哪些表现?(流泪)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请找出文中“我”流泪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与哪些事有关。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奔丧途中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准备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观察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受,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悲伤之泪)这时我观察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教案两课时《背影》教案课堂小结
![《背影》教案两课时《背影》教案课堂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ab9c094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b.png)
《背影》教案两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品词析句,领悟文章的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感悟文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念。
2.品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领悟文章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深入挖掘课文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的脉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亲情,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瞬间。
2.引导学生关注《背影》这篇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品词析句1.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品析。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结构,把握文章脉络。
二、课文分析1.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朗读课文中的关键片段。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四、作业布置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作文。
2.教师批改作文,给予评价。
五、课堂小结1.课文主题:《背影》通过讲述作者与父亲之间的一次别离,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课文结构:课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父亲送儿子上车、儿子离别时的背影、儿子思念父亲、儿子梦见父亲。
3.课文关键语句:①“世上的行路人,再决不会有这样的一个。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4.课文表达技巧:课文运用了插叙、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父亲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5.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作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还学会了如何品词析句、分析课文结构。
朱自清《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朱自清《背影》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a551a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90.png)
朱自清《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背影》的主要内容和含义,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启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背影》的故事情节及主题思想。
2. 掌握其中重要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深入把握作者通过《背影》渲染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2. 引导学生理解父子相处之间的深情爱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介绍《背影》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父子关系,预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2. 学习
(1)学生独立阅读《背影》,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2)教师针对重要段落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
(3)讨论《背影》中父子之间的感情表达,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
亲情故事。
3. 总结
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总结《背影》的主要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五、板书设计
《背影》
父子情深
亲情长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背影》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重要性,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享受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得到情感的
陶冶。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素养,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优秀公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名师教案(2课时)一、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散文名篇,按照学生的平均水平进行教学设计。
八年级学生对真善美有了一定的领会和鉴别能力,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也有了一定的体会,这对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
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通过细节描写(对背影的四次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还是难以理解到位的。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调动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进行描写抒情。
2、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3、体会本文记叙事实,朴实自然的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建议采用以下教法: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4、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母爱似火,父爱如山。
”作为母亲她会更直接更热烈地表达对子女的爱,而作为父亲则更内敛,更不善于表达情感,因此如大山般深沉的父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那份深沉的父爱。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他5岁入私塾,18岁中学毕业考入北大,22岁毕业于北大,1925年在清华任教,这篇《背影》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回忆在北大读书时的事。
(三)检查预习着重强调以下字词:交卸( xīè)狼籍(jí)簌簌( sùsù)琐屑(xīè)蹒跚(pán shān)差(chāi)使(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1. 教师引导: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以时间为依据紧扣“背影”来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开篇设疑,惦记背影(1)结构第二部分回忆往事,刻画背影(2—6)第三部分别后思念,再现背影(7)2. 依据划分结构,我们可以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背影”,文章围绕这个线索,写了四次背影。
(五)问题探究师生共同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做阅读批注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思考以下问题,做好阅读批注。
学生交流阅读批注,教师作补充:1. “最”的含义、作用?点出本文的叙写中心;引人思考。
2. “满院狼籍”告诉我们什么?作者当时的家境不好。
3. 父亲说“事以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是否表现父亲的乐观?明确:父亲安慰儿子的话,并不是表现父亲的乐观。
4. 本段的作用?5. 讨论,明确:点出叙写的中心,交代写背影的背景,为写背影做铺垫。
(六)课时作业:1、熟读课文勾画出你喜欢的细节描写,并读背。
2、仿照你勾画的细节描写:回忆父亲关爱你的生活片段,学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细节描写。
写完后念给父亲听听。
答案示例片段1:最让我动情的是妹生病时,母亲一口气把她抱上了七楼找医生,气喘嚅嚅的,嘴巴里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嘴唇有些发紫,汗珠从她的额头沁出,我看在眼里,心里非常地难过。
(外貌描写)片段2:让我最动情的是我生病时父亲跑出去给我买水果吃。
那天天气不太好,雨刮着风。
父亲拉了拉衣领,头缩在里面,手插在口袋里走出去了。
也许是路滑,也许是父亲走得太快,刚走几步,“叭”一声,父亲摔倒了,重重地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半晌,才爬起来,双手撑着地,一只脚慢慢往前缩,一膝跪在地上,另一只脚艰难地竖起来,撑住了地,爬起来,双手托腰,浑身湿淋淋的,身上沾了些泥巴。
爬起来的爸爸没有回头,蹒跚地朝水果摊走去。
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马上就来了。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背景烘托)第二课时(一)阅读课文第2—4段,讨论问题。
(学生思考,做好阅读批注。
)1. 叙述父亲送“我”上火车,作者用了三个“终于”和几个“定”,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连续用了三个“终于”?“讲定”“拣定”能否改为“讲好”“挑拣”?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明确:三个“终于”和三个“定”(决定、讲定、拣定),充分表现了父亲反复掂量、瞻前顾后的拳拳之心。
如果把“讲定”改为“讲好”,特别是把“拣定”改为“挑拣”,没了这个“定”,这个“拳拳之心”的情态及其反复掂量的行为过程,我们就不可能这么显豁地感觉到。
2. 三个“嘱”和两个“忙着”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感情?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有什么作用?总结:在父亲的眼里,我始终是个需要照顾的孩子,两次提到年龄:一是:父亲不必操心;二是我对父亲的爱还不理解。
从反面衬托了父亲的爱的无私和真挚。
(二)研读课文第5段,感受深深的爱子之情。
教师设疑,学生讨论回答。
1. 提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 a. 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b. 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c. 动作。
找出动作描写的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归纳:从衣着、走路姿态和动作方面对特定环境下的背影进行刻画,从这黑色的、蹒跚的、艰难的背影中我们看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
2. 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
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
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
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3.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
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
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
)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4)“进去吧,里头没人。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
)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归纳:这四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三)讨论第七节。
1. 积累词语,读准字音,弄清词义:颓唐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发之于外琐屑2. 两个“惦记”说明了什么?总结:对前途无望,对社会绝望。
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这更触动作者心中对父亲的情感,以至于流下了伤心之泪,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
(四)表达方式父亲对儿子是如此的关爱,那儿子对父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表达的,表现在哪?明确:关注、思念。
以抒情的表达方式,集中表现在:1. 对父亲背影的关注:滲透在四次的背影描写中。
2. 以自责、懊悔来反衬对父亲的思念:如“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心里暗笑他迂”3. 流泪:全文描述了作者三次流泪,a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哀之泪。
B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动之泪。
C再现背影,泪光莹莹——伤心之泪作用:表现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从侧面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
(五)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讨论,交流:为什么背影会如此感人,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因为背影是父亲对儿子至爱的化身,体现了父亲对而子深深的爱。
(六)拓展延伸,谈谈感受。
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记叙的只是生活中的繁琐的小事,但是它选择最佳角度去命题立意,道出的是人间至真至纯的亲情,真正达到“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高度。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父母也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比如一大早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餐,出门时千叮万嘱……你是否用心体会过,去感悟过?现在就请大家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感受。
(七)课时作业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关爱自己的文章,题目自拟。
【附】板书设计背影开篇设疑,惦记背影(1)结构回忆往事,刻画背影(2—6)别后思念,再现背影(7)衣着黑色---沉重刻画背影姿势蹒跚---年迈特定环境下人物形象动作攀爬—-艰难(表现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