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原理梳理

合集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原则,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变革。

这种变革不仅表现为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的变化,还表现为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阶级斗争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框架-区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框架-区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答题一定要按点回答!把框架弄清楚,思路清晰之后,按题逐点筛选排除。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主义包括:
1、(辩证)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
2、(唯物)辩证法包括——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条件性
-----因果联系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发展观-----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发展前进行与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观-----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3、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
1.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价值观相关原理
5.群众史观。

唯物史观关于的原理

唯物史观关于的原理

唯物史观关于的原理唯物史观是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类发展的历史观和哲学观。

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提出了一系列原理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一、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唯物史观认为,意识和思维是人类大脑活动的产物,源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物质世界是人们意识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了人类的意识和思维的发展。

意识是从物质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历史发展中人们的劳动、生产、交往活动的产物。

这一原理揭示了人类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建立的各种社会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生产关系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原理强调了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是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观点。

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和决定因素,而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

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推动上层建筑的演进和变革。

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社会制度的变迁和演进是经济基础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阶级斗争决定历史发展原理: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私有制社会,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历史的发展就是阶级斗争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历史的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演进的动力,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阶级性和矛盾性。

五、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唯物史观主张历史唯物主义,即认为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发展的一部分,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和内在逻辑。

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

唯物史观的三个基本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三个基本原理构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领域,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而不是由主观意志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历史、分析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对事物全面、具体、发展的认识,强调了对事物矛盾的把握和处理。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了对事物的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认识,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提供了重要的认识方法和分析工具。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唯物史观的第三个基本原理。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确定真理的正确性。

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唯物史观强调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是由一系列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的演变所构成的。

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形式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认识和改造社会,不能脱离历史规律而进行盲目的改革和革命。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包括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又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空谈社会意识,也不能脱离社会意识而忽视社会存在。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包括对社会变革动力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动力来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就会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社会变革的动力还来自于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它们推动着社会朝着更加进步的方向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社会变革的动力,推动社会朝着更加进步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增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不断提高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社会朝着更加进步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及含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础,它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发展的分析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类认识历史、改造历史的重要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它强调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社会实践的结果,是由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的演变逐渐形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是以客观规律为指导,通过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演变规律,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理论。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的客观性原理、唯物史观与唯意志论原理、阶级斗争与历史发展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原理等。

1.历史的客观性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为历史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结果,而不是主观意志的结果。

历史的客观规律包括历史的阶段性、发展趋势和规律性等,它们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也不是个人经验的积累。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必然遵循历史的客观规律,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想象。

2.唯物史观与唯意志论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唯物史观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的。

它反对唯意志论,不把人类的历史和社会看成是单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规律性,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是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总体和发展水平,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

3.阶级斗争与历史发展原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核心,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

唯物史观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

唯物史观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唯物史观就是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唯物史观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1唯物史观原理主要包括什么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思的辩证关系原理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5、人生价值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2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它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系统与架构,与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决定社会意识(即伴随体系架构产生的意识,诉求,思想等等),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所有者与生产力提供者之间的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及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揭示的经济组织形式)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如果以阶级的观点看待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史观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史观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引言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对于理解社会现象、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

一、唯物辩证法1.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唯物辩证法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性和发展性,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推动事物向着更高的发展阶段演进。

1.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矛盾统一规律: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自身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质变,即从一种性质转化为另一种性质。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旧的事物被新的事物所取代,但同时也保留了旧事物的一些东西。

1.3 唯物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论,它在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唯物辩证法帮助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社会实践中,唯物辩证法指导我们正确处理矛盾和解决问题;在革命斗争中,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战略和策略上的指导。

二、历史唯物主义2.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且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2.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分工合作方式。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上层建筑都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3)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动力。

2.3 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高中政治历史唯物主义内容汇总

高中政治历史唯物主义内容汇总

高中政治历史唯物主义内容汇总历史唯物主义是高中政治哲学的难点内容,那么具体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历史唯物主义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历史唯物主义内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3、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

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

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1、关于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运动的基础和动力,也是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2、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运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从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3、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促使社会制度更替,推动历史的前进。

4、关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变革和发展是社会存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存在的决定因素。

二、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之间发生矛盾,就会引起社会的革命和变革。

2、恩格斯的历史观。

恩格斯进一步完善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指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斗争的作用。

恩格斯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相互作用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三、唯物史观的历史演变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系统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

2、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进一步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强调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特点,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党的领导理论。

列宁主义对唯物史观的理论丰富和深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毛泽东思想的创新。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运用唯物史观来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提出了群众路线、阶级斗争和生产力是第一要素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四、唯物史观在现实中的应用1、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强调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历史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而发展的。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生产资料和生产力两个方面。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而发展的。

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指物质世界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而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原因。

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矛盾的斗争会导致事物的变革和发展。

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理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历史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矛盾的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共同构成了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它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在唯物历史观的指导下,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更好地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同时,唯物历史观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主要包含三个基本原理。

第一个原理是唯物主义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这一原理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一切现象和过程都是物质的体现和运动。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对物质的研究和认识可以揭示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本质。

第二个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历史的方法。

这一原理认为,社会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基本矛盾推动力的,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

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客观现象和内在规律所决定的。

唯有深入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才能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第三个原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这一原理强调,真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真理的正确性。

人们不能仅仅依靠观念和主观臆断来认识世界,而是通过实践探索和实证来找到正确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认识和成果。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的三个基本原理是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这三个原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按照这些原理的指导,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认识世界、改造现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唯物史观

第六章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第一节两种历史观一、两种历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含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在历史主体上的观点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种观点叫群众史观。

2、唯心史观(1)含义:唯心史观认为少数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只是“群氓”,必须在英雄人物的指引下才能发挥作用。

(2)英雄史观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①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历史宿命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这种历史观有两个重要缺陷:①只考察了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包括以生产方式(生产活动)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这些基本要素的总和。

①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不起决定作用)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减缓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三。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②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作用: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人口因素的合理与否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第三,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意义: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悲观的,错误的。

③社会生产实践生产方式:是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和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第二,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方式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意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这章共有三节,包含11个原理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4、社会意识的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5、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实践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1、生产力(1)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2)生产力的特征: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3)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唯物史观原理方法论

唯物史观原理方法论

唯物史观原理方法论唯物史观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世界是现实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

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唯物史观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凭借人民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从而引发了阶级矛盾和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还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任意的、偶然的,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第二,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以辩证的、变化的和矛盾的方式存在的。

它强调对矛盾的认识和分析,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外矛盾的斗争和运动来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还注重全面和具体的分析,纠正局部和片面的观点,通过对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来把握事物的真实本质。

第三,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重视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和历史过程中的具体经验,强调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和历史材料的批判性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只有对历史现象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研究,才能够找到其本质和内在的规律。

第四,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是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认为,只有依靠事实和证据进行观察、实验和检验,才能得出科学的认识。

实证主义强调对现实世界的直接观察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得出的结论才能被认为是真理。

唯物史观强调实证主义的方法,认为只有通过对历史现象和社会实践的实证研究,才能够得出对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的科学认识。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的原理方法论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和社会实践的实证研究,寻找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的规律和本质。

这种方法论强调对历史的具体条件和具体经验的研究,同时也注重对矛盾的认识和分析,以及对全面和具体的分析和综合考虑。

通过这样的方法论,唯物史观能够深入研究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的规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

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

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高频考点)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生价值两个方面辩证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

1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

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

整个世界不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2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人的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作用。

3 .意识的能动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之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是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3个,分别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征是什么1、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

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观察人及其活动,能准确的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2、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科学依据,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遣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是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

以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导致社会制度的演进。

经济基础包括所有的经济活动、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式等,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

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 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存在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种阶级对抗的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也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

3. 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并不是由个别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社会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它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4.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和生产组织三个方面的内容。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指导着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历史发展的分析和社会改革的实践。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通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等原理,对社会历史进行了深刻的解释和阐述。

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强调物质存在是首要的,精神和意识是后发展的产物。

在历史学科中,唯物主义被广泛应用,用以解释和分析历史事件及社会发展。

本文将介绍高中历史课程中涉及的唯物主义知识点,深入探讨其思想内涵及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

###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原理在教学中常常用来解释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动因。

通过深入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

###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强调对历史发展的矛盾运动和对社会发展的多因素作用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解释了历史事件发展的内在规律。

这种思想的理解对于掌握历史学科中的相关知识至关重要。

### 唯物史观与历史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唯物主义的思想贯穿始终。

学生通过了解不同时期的生产力水平、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的演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演变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贯彻唯物史观,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 经典案例分析在引入唯物史观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经典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封建社会的颠覆等。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并将其应用于其他历史事件的解读中。

### 唯物主义与当代意义唯物史观不仅仅是历史课程中的一种理论工具,更是我们认识社会、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

唯物史观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规律,对于当代学生的思维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因此,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应对高考,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 结语综上所述,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原理梳理原理表述: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1)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规律: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3、我们的各项工作应当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但是,最重要的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是,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去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七、人生价值的实现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主观条件)高考例题:1、(09江苏卷33)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

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大创举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2、(09安徽卷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②④有误,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改变社会性质,④应该为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09北京卷34)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西部建设和发展需要设置服务岗位;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并在服务期满时为其提供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和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

这一计划的设计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④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心意思我们看到:个人的理想只有符合社会与国家的需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个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时候,国家也会给个人的发展提供很大的空间和强有力的保障。

这体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综上我们选B。

②③与本题中心意思无关。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

4、(09福建卷34).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这说明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答案】C【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故A项错误;社会意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会推动社会发展,故B项错误;C项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正确的反映了题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不同的社会是不一样的,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改革实现的,故D项错误。

5、(09山东卷23)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

这些词语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2008年的十大流行词语属于意识或主观认识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故选B;③④项不符合题意。

6、(09浙江卷41)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

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

江苏海南等地曾在20世纪末先后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

2008年以来,党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

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

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

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

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结合材料二,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解析】本题以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为背景,国家关注民生问题,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并进一步完善这一政策,综合考查了中学政治三个必修模块的相关知识,角度新颖,紧跟社会热点,时代性强。

本问考查模块界定为《生活与哲学》,启示类型或者说是措施类型的题目。

两问搜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注意:组织答案的方式:材料分析+教材理论。

【答案】小杨在做“村官”的实践中,不仅使该村的社会风气好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自己也得到了好评,表明人只有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

小杨的精彩人生离不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也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努力,表明人的价值只能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做“村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乡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2009全国卷Ⅱ文综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

废除人民公社,确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