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急性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传染病患儿的一般护理

一、传染病的特点(复习)

二、传染病患儿的一般护理

小儿时期由于免疫功能低下,传染病发病率较成人高,且起病急、症状重、病情复杂多变、容易发生并发症。所以,对小儿传染病的护理,除执行儿科的一般护理要求外,还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预诊制度

儿童时期传染病多,门诊的预诊制度能及早发现传染病患儿,避免和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患儿预诊后需按不同传染病的病种分别在指定的诊室进行诊治。诊室内应有洗手、空气消毒设备。传染病门诊应有单独的治疗室、药房、化验室、留观室、厕所等。患儿诊治完毕后,由指定出口离院或人院。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严格执行各种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制度,将传染病患儿隔置于特定场所,使其和其它患儿及健康人分开,防止传染病的传播。采用物理或化学消毒方法,清除或杀灭人体表面及其周围环境中的病原体,包括对工作人员的手、病人的排泄物、生活用具及医用器械进行消毒处置,切断传播途径。并严格按消毒隔离规定,进行各项护理操作。

3、报告疫情

护理人员是传染病的法定报告人之一。发现传染病后应及时填写“疫情报告卡”,并按国家规定的时间向防疫部门报告,以便采取措施进行疫源地消毒,防止传染病的播散。

4、密切观察病情

急性传染病的病情进展快、变化多,特别是婴幼儿不会述说,护理人员应掌握小儿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规律,及时仔细地观察病情变化、服药反应、治疗效果、特殊检查后的情况等。正确作出护理诊断,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做好各种抢救的准备工作。

5、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小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在患急性传染病后更是如此,需要切实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1.休息可减少机体消耗,减轻病损器官的负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传染病的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症状减轻后方可逐渐起床活动。病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光线充足。

2.饮食传染病患儿多有高热、新陈代谢旺盛而食欲减退,故饮食调配十分重要。可根据患儿的饮食习惯按病情要求给予流质、半流质、软食或普食,做到少量多餐,尽可能保证热量的摄人。鼓励患儿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促进体内毒素的排泄。昏迷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或静脉补液。

3.做好皮肤粘膜的护理,防止口腔炎和褥疮的发生。

6、对症护理

许多传染病伴有皮疹,皮疹的性质、出疹时间、部位及出疹顺序对临床诊断有很大帮助,应加强对皮疹的观察和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防抓伤继发感染。皮疹搔痒时可涂5%碳酸氢钠溶液。

患急性传染病时,常有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等生命体征的变化。高热增加氧耗量,还可使患儿产生抽搐,因而作好高热护理极为重要。高热时应及时采取适当降温措施,高热伴循环不良时,禁用冰水擦浴或醇浴,以免加重循环障碍,出现虚脱。降温伴大汗亦应注意防止虚脱的发生。

神志改变可表示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应区别引起神志改变的不同原

因给予相应护理,如降温、止痉、使用脱水剂、吸痰、给氧等。

7、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

8、心理护理

做好传染病患儿的心理护理是传染病护理的重要任务。传染病患儿住院常需要单独隔离,更易产生孤独、紧张、恐惧心理,患儿常表现出大哭大闹、拒食、抗拒治疗甚至逃跑等。患儿不良的心理反应可促使病情加重。护理人员对此应倍加关注,耐心劝导患儿安心休息、配合治疗。对恢复期患儿应认真安排好教养活动,如游戏、保健操、看电视、复习功课等。鼓励患儿适量活动,保持良好情绪,促进疾病康复。

9、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搞好传染病护理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应针对传染病的流行特点,通过个别交谈、墙报、宣传画等方式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提高他们的卫生科普知识水平,使其认真配合好医院的隔离消毒工作,控制院内交叉感染。

第二节麻疹

*概念: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炎、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麻疹传染性极强,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发病,病死儿童达140万之多,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可预防其流行。该病已被国际消灭疾病特别工作组(ITFDE)列入全球性可能消灭的8种传染病之一,我国总发病率低于0.01%。

#[病因和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属粘液病毒,直径约140nm,圆颗粒状,中心为核糖核酸,外有脂蛋白包膜。近年来发现该病毒有变异,其抗原非单一而稳定,经分子生物学研究,病毒株可分为4群,抗原可分为3种。麻疹病毒在外界生活能力不强,低温下可生存较久,0℃时约为1月。不耐热,55℃15分钟即被破坏,含病毒的飞沫在室内空气中保持传染性一般不超过2小时,在流通空气中或日光下半小时失去活力,对一般消毒剂敏感,所以麻疹疫苗需低温保存。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眼结膜上皮细胞和附近的淋巴结,在其内繁殖并侵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后被送到全身淋巴组织、肝、脾等器官,并在其内大量繁殖后再次侵入血流,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而出现广泛的病变。病毒血症持续到出疹后第2日,以后渐愈。

皮疹是由麻疹病毒致敏了的T淋巴细胞与麻疹病毒感染的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作用时,产生迟发性的变态反应,使受染细胞坏死、单核细胞浸润和血管炎样病变。由于表皮细胞坏死、变性引起脱屑。由于崩解的红细胞及血浆渗出血管外,使皮疹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麻疹粘膜斑与皮疹病变相同。麻疹的病理特征是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增大并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其细胞大小不一,内含数十至百余个核,核内外有病毒集落(嗜酸性包涵体)。

[流行病学]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从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均有传染性。病毒藉飞沫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少见。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该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但病后能获持久免疫。由于母体抗体能经胎盘传给胎儿,因而麻疹多见于6个月以上的小儿,6个月~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自麻疹疫苗普遍接种以来,发病的周期性消失,发病年龄后移,青少年及成人发病率相对上升,育龄妇女患麻疹增多,并将可能导致先天麻疹和新生儿麻疹发病率上升。

*[临床表现]

潜伏期6~18天,接受过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病程分3期:

1.前驱期一般3—4天,有发热、上呼吸道炎和麻疹粘膜斑。此期患儿体温逐渐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