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微能力认证获奖作品】 (12)

小学数学-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微能力认证获奖作品】 (12)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一、教材分析“圆锥的体积”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装沙或装米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公式推导。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和抽象,自主发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二、学情分析学生以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在此前又学了由曲面和圆围成的立体图形——圆柱,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

通过前一节《圆锥的认识》,学生对圆锥的特征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学生来说,求体积并非陌生的新知识,只是像圆锥这样学生认为不规则几何体的图形,求体积有困难。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基础,但公式的推导过程却比较抽象、枯燥,对于他们来说该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

同时对于圆锥体积计算的实际运用,从以往的经验判断,学生对3倍的关系难以理解,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第33~34页的例2、例3)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一些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并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及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沙子若干,每组有一个等底等高的空圆锥和空圆柱各一个、实验记录单一张。

《圆的周长》学情分析方案

《圆的周长》学情分析方案

教学重点1.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圆的周长公式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2.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1.问卷法
利用“问卷星”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

在课前,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了解学生对学习这节内容的知识基础情况。

2.分析法:
并通过对收集信息的分析,为制定本课教学方法,以及侧重的重点提供依据。

3.谈话法
通过与学生相互交谈的活动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工具:
问卷星。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文本阅读心得体会和学情分析方案(小学数学)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文本阅读心得体会和学情分析方案(小学数学)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文本阅读心得体会和学情分析方案(小学数学)二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学情分析方案的报告解读一、前言作为一名任教多年的教师,我深知计算能力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计算能力是学生研究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研究数学的基础。

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研究的质量。

所以我认真分析二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以便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力争使他们能养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终身受益。

如果不仔细的了解学情,就会导致教学内容无从下手,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定位没有根据,教学各环节产生脱离现象,教学评价策略不得力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必然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在备课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关系一节课的成与败。

深入了解学生到底会什么,整个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怎么样?不同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哪里?计算课如何有效进行?学情分析到底了解学生哪些情况等等,有关学情分析的做法有哪些?通过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搜罗众多有关学情分析的文献资料,针对以上问题,通过二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学情分析,做如下归纳和解读。

学情分析即为教学设计中的学生对象分析,它包含对学生年龄特点(生理和生理特点),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学生计算能力和研究倾向等方面的分析。

学情分析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有状况,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可能开展的空间,从而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设计的实施、重难点的设定提供客观的数据。

二、学情分析三步曲计算其实不只是发生在学校教室上,很多时分在家中,在培训机构等自由可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中都可能发生,因此,要想更准确实时的把握学生研究动态情况,肯定研究内容及目标,需在课前认真分析,课中仔细观察,课后实时小结,环环相扣,层层铺垫,为学生的研究进程把好关、号好脉,做到准确、到位的调解和指导。

1.课前认真分析做好预设计算教学活动设计要围绕研究者的研究需求,建构知识框架,构成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叠加。

在课前要认真了解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不同学生之间的计算程度能力差异性,计算本领,计算气,了解学生研究动机和研究立场等,经由过程对学生具体摸底了解,才能联合学生实际,肯定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的重难点和预设教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从而选用行之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和策略。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作业1—学情分析方案:《分数的基本性质》学情分析方案(小学数学)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作业1—学情分析方案:《分数的基本性质》学情分析方案(小学数学)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作业1—学情分析方案《分数的基本性质》学情分析方案一、学情分析目的学情分析就是通过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一般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的分析。

信息技术可以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学情分析效率。

1. 分析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与技能以及还没有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是通过努力自己能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与除法之间关系,商不变的规律,在把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部分教学中,教师要提倡他们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地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2. 分析学生的心里需求。

试想,一个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参与学习?一个不能主动参与的学生,又如何去体验和感受?所以学情分析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这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分析学生的“可能”,进行全面的预测。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不仅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提高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要尽可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可能”进行准确全面的预测,同时精心做好应对相关“可能”的预案分析,以便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做出合理的处置和有效的引导。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学情分析方案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学情分析方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 44 页例 1 及相关内容 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 的。 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 可能性。 2、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猜想、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 新知, 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可能”、“一定”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能判断事物发展可能性。
学情分析方法 和工具总,分 析数据,研究对策,随时调整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工具:问卷星调查问卷
其他
1
一、作业模板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方案
姓名 所涉学段
教学主题 学情分析目的
一、基本信息
所属学校
小学
所教学科
数学
二、学情分析方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可能性》
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课堂教学。为此,教学
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对象 及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学习难点
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 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 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 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 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我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 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 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会用“可能”、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学情分析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问题,为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提供参考。

本文以小学数学学情分析为例,针对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方案进行论述。

一、整体情况分析首先,教师需要对全班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

可以通过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获取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学习态度。

通过整体情况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到各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为后续的个性化教学提供基础。

二、个别学生分析接下来,针对学习情况较为突出的个别学生进行分析。

这些学生可能是学习成绩有明显提升或下降的学生,也可能是在课堂上表现较为突出或困难的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家长的反馈等方式,深入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所在,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三、学习方式和偏好分析除了学习成绩和表现,教师还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偏好。

有些学生更喜欢通过听课来学习,有些则更喜欢通过实践来学习,而有些学生则更喜欢独立思考。

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偏好,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分析最后,教师还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分析。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这些资源对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评估现有的教学资源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方案应该包括整体情况分析、个别学生分析、学习方式和偏好分析以及教学资源分析等方面。

通过这些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什么是周长》的学情分析方案

《什么是周长》的学情分析方案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对具体事物或图形开展观察、度量、计算,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认识周长的含义,探索求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和图形感知什么是周长;
教学难点
2.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学情分析效率。
通过问卷星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统计图能够发现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学生的现有学情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们班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喜欢在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事物的特征分析,对本节内容预习效果良好,所以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去发现事物的规律,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概括、探究、创新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什么是周长》的学情分析方案
基本信息
学校
姓名
学科
数学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微能力点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教学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
教学对象
三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说出什么是周长;能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分析目的
教师发布一份问卷调查,调查分析学生事先对周长的预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分析工具
问卷星、
分析方法
问卷调查统计法

A1技术支持的数学学情分析

A1技术支持的数学学情分析

A1技术支持的数学学情分析1. 引言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情况,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采用了A1技术对学生研究情况进行分析。

本报告将详细阐述分析过程和结果。

2. 数据收集我们收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数据,以便进行全面的分析。

3. 数据分析3.1 学生掌握程度分析通过A1技术,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但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在教学中加强对复杂问题的讲解和练。

3.2 学生研究惯分析数据显示,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研究效果不佳。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将采取措施提高课堂趣味性,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

3.3 学生互动情况分析在课堂互动环节,少数学生参与度较低,影响课堂氛围。

今后,我们将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3.4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分析显示,部分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可能是因为对知识点理解不深。

我们将针对这一问题,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指导,提高作业完成质量。

4. 改进措施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4.1 加强复杂问题训练针对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遇到的困难,我们将增加相关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提高课堂趣味性为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我们将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4.3 促进学生互动我们将采取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4.4 加强作业指导针对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将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作业质量。

5. 总结通过A1技术支持的数学学情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学生的研究情况,并制定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数学研究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小学数学-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微能力认证获奖作品】 (119)

小学数学-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微能力认证获奖作品】 (119)

小学数学-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该内容是四年级下册教材第六单元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

它安排在三角形的分类之后,组织学生对不同形状和不同大小三角形度量内角的度数。

通过度量,各种三角形内角和之和都接近180°,引发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探究的欲望,应用折叠、拼凑等方法验证。

教材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

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教学目标1.通过量、剪、拼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3.使学生有科学实验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四、教学难点用不同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五、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三角形认识的基础知识,会画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够熟练的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而且对角的度量能够熟练运用。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我了解到,课前已经有学生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但却不知道怎样得到这个结论。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会在“量、算”的验证过程中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测量3个内角后所得到的和不是180°;二是学生知道了结论,操作时不自觉地利用结论,调整自己的测量,制造一个“伪结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操作活动中遇到的真问题。

此外,在验证不同形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研讨“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验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中,逐步的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探索图形》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列表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方体特征。

信息技术“大数据”支持下的小学数学精准教学

信息技术“大数据”支持下的小学数学精准教学

54T"#che&s Today信"技术’&数据)支持下的小学数学精准教学◎陈!■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大数据也为精准教学提供了材料支持。

近些年来,基 于电子设备终端学习过程的数据记录、课堂实时分析并形成过程性跟踪评价、智慧教学决策等手段极大地 帮助了教师实施精准教学,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下面,笔者就如何深入地分析数据、数据 的信息, 学决策,实教学水平的提高做些讨。

一、课前预学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学情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要忽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教师不仅要研读教材,更要站在学生的角 度读教材,再结合学生的实 教学预设。

用好课堂 数据,准确分析学情是教师实现"以学定教”、解决"教学”的有效手段。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1编排了认识四边形,例2为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共设置两个课时。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对长方 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有了直观认识,而且四边形在 生活中很常见,有一定的学习及生活经验,此后四年级还将进一步深入认识,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把这两部分内容整合为1个课时,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让 学生初步感悟研究图形的一般方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起点,为课堂教学指明方,笔者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自己预习书本第79页与第80页,并思考四 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同时,笔者利用"问卷星”小程序79页的例1的每 形标上序号并做成 选择题,让学生进行回答。

54个学生全部参与回答,结果如图1所示。

有46个学生能够圈出7个四边形,约 占85% ,说明大多数学生能从很多图形中正确找到四边形,圈错或漏圈的只有8个人。

上课时,笔者就从统 计中错误比较多的几个图形的辨析展学,引导学数学书第79页例题1,把你认为是生把图形分成四边形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

(单选题)与非四边形两类,让选项小计比例学生在对比、辨析说理中掌握四边形的特 点,这样就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探究长方A.圈出7个四边形4685. 19*B.圈出6个四边形&7. 41%C.圈出5个四边形11. 85%D.圈出&个及以下35. 56%本题有效填写人次5&图1形、正方形的特征”。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方案3篇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方案3篇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方案一、基本信息:姓名 XX所属学校XX所涉学段小学二年级所教学科数学二、学情分析方案:教学主题《用 7 的乘法口诀求商》学情分析目的:1.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是否已熟记表内乘法口诀,是否熟练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师根据学情分析反馈的情况,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达到能用 7 的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的目的。

2.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从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3.通过学情分析,就是让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发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在本课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内容:《用 7 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冀教版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八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用口决求商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用 2-6 乘法口决求商的延续。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用 7-9 乘法口决求商的第一节,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更要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掌握用 7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重点;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是难点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方法,正确运用 7 的乘法口诀计算有关除法。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对象及学情分析:1.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2.学情分析:我班有 31 名学生,根据答题情况,大部分同学对 2~6 的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已经掌握,但仍有小部分的同学还会算错 2~6 的除法,或者并没看题目完全乱选。

报告中第一、二题的正确率都为百分之九十四,大部分同学都会用乘法口决计算 2~6 的除法,第三题对“同样多”不能理解为“平均分”。

而在第四题的很多同学选择了A,已知未知不能分清楚。

我会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主要的数学信息,分清哪些是我们要求的。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一年级(2)班学生数学学情分析及对策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一年级(2)班学生数学学情分析及对策

一年级(2)班学生数学学情分析及对策我所支教的玉奇吾斯塘乡拜什格然木小学是一所村级小学,共十一个教学班,一年级两个班共61 人。

我就担任一年级2 班的班主任兼两个班数学老师,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接触的数学知识有限,没有上过学前班,所以孩子们的基础水平比较薄弱。

因此开学初我先针对孩子们的实际水平进行零基础教学。

经过了半个学期的努力,孩子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语表达能力也渐渐提高了很多,为本学期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在:1.对于农村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欠缺。

就数的认识来看,新生二十以内的数数不是非常流利和连贯,学生在这方面具没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只有个别学生家长在家中进行过辅导。

通过努力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20 以内的数数及计算。

2.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以内数的计算较为熟练,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

3.新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数感——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

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准确,例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个小朋友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没有问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

4.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普遍学生关注的范围比较小,角度单一。

建议和措施1.一年级学生的计算学习要和意义理解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计算策略的优化和算理的渗透,同时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思维的训练。

2.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学习对象的直接感知。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对学生解决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甚至很多学生都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一)教材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是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采用。

但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直接接触到的机会并不多。

为了妥善解决这一矛盾,教材特别注意了选取学生较为熟悉或标志性的场景作为学习素材。

例如,在“公顷”的认识中选择了“鸟巢”的占地面积,在“平方千米”的认识时,选择了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练习中,则有故宫、颐和园、教室以及部分省、自治区的面积等材料,以帮助学生将土地面积单位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

(二)学习过程的设计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平方千米是个陌生的面积单位。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个面积单位,教材除在例题材料的生活化选择之外,还在两个方面强调了学习者经验的唤起与应用,突出了经验的链接价值。

一是在知识内容的呈现过程中,通过“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的描述,唤醒学生面积单位学习的经验,为新的面积单位学习服务,体现了教材编写的连续性与衔接性。

二是在学习行为的设计上,除了引导学生用观察、想象等方式学习之外,提出了许多通过实践活动进行体验的要求,有意识引导学生积累起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从本节内容的目标定位来看,引导学生建立起1平方千米的初步表象是一个重要任务。

为此,教材采取了多种措施,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内容为:认识平方千米。

教材是以学生熟悉的我国领土面积引出“平方千米”,强化“平方千米”是一个比“公顷”更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

接下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教材的编排呈现了三种方式:一是语言描述,以正方形表征1平方千米,即:“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二是沟通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

由于学生已经历了探究“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关系的过程,此处可以放手让学生调动已有经验进行自主探究,不过由于学生还没有1000×1000的运算经验,教师可以适时给予相应的帮助,也可以通过使用计算器解决运算中的困难。

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学情分析方案

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学情分析方案
2、分析法:我利用“问卷星”自带的作业批改功能,完成数据收集,并利用小程序自带的数据统计报表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利用“希沃白板”对已设计好的教学课件进行相应的修改。
3、角色互换法:课堂上师生角色互换,由学生讲解快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理解,并对他们之间联系与区别。
4、谈话法:课前与答错题的孩子谈话,了解答错原因,以便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性讲解。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力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知道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抽象能力。
学习难点
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发展空间观念。从实物原形抽象出“线”的活动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
1、问卷法:我提前通过微信小程序中的“问卷星”设计好课前预习小调查。并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让学生回家独立完成运行之后,通过电子问卷完成练习题,规定时间内完成提交。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方案
基本信息
姓名
所属学校
所涉学段
4年级
所教学科
数学
学情分析方案
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与角单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学情分析目的
预习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预习,能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初步印象,进行初步的思考,同时也对不理解的内容提出疑问,让课堂学习更顺畅,更自信,更有目的性。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的检查,可以对学生的学情更加了解,从而及时制定或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重难点,及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时效和成效。因此,我将通过信息技术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方案小学四年级数学

学情分析方案小学四年级数学
区别周角与射线, 平角与直线。
分析目的
本节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如钉钉软件、 小管家等方式, 辅助分析学情, 学生在日 常生活中接触了 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 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 生活中接触很少, 显得比较抽象。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 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 综合、 归纳、 概括能力较弱, 有待破、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为教学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2、自主设计调查问卷, 对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 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 认知水平等信息进行采集, 结合教师的心理学知识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了解学情信息。
注:仅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
2、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学情分析效率
1、利用观察法课前通过预习新课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 课上要观察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习 热情、 学习心理及学习风格等学情信息并适当 的做出 调 整。 课后根据学生的情况了解到学习效果, 对学情信息进行分析, 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调整。
附件:学情分析方案
学情分析方案
姓名
学校
学科
小学数学
微能力点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教学环境
班班通
教学主题
《角的分类》
教学对象
四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 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 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教学重点
明确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学习难点
分析工具
1. 钉钉软件
2. 小管家
分析方法
1.观察法。
2. 问卷法:
学情分析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方法技术支持学情分析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方法技术支持学情分析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方法技术支持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对象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但是,即便学习过,掌握情况也是参差不齐的。

所以,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之前,我们对孩子学情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学情分析目的
分析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试商方法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

三、学情分析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掌握了除法计算的笔算方法和基本的试商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用观察、归纳、迁移、类推、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知识的认知体验,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中迁移、类推到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中,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为了保证底线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算理,既可以借助教材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借助直观学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再通过在计算中进行思考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孩子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构建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
学情分析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试商方法的掌握情况。

工具:问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密切地配合好,与老师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所以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都有关于学情分析的内容。

其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说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呢?但是只是这样的话又有点片面。

如果只是从知识的角度来了解学生,虽然很重要,但是似乎不够全面,因此想从关注学生需求的角度,谈谈学生学习之前的各种情况,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在上课时候,其实他有各个方面的很多需求。

对于这方面,如果我们老师对学生需求了解的多一些,了解的全面一些,了解的深入一些,那么对课堂教学和老师之间达成默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是非常有好处的,下面从这个角度来说一说。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我们大家都很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有的专家讲过,小学数学教学这点事,不外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习惯,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在这里想说,一个老师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创造一个很有趣味的情境。

您创造的那个情境,无论它怎样引起同学的兴趣,一定要和您这节课,这个单元所讲的知识要紧密相配合、紧密联系。

如果说两者之间是两层皮的话,那是不可取的,与其要是创造一个与知识联系不大的情境的话,那么这个情境还不如不创设。

开门见山,倒也不错,所以说关注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从中我觉得可以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动力,这是很重要的。

【案例】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大家看到是一只很可爱的小猴子驮着一条常常的尾巴,我们上课的时候,会给同学们出示这个教具,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这只小猴子驮了一条尾巴。

而且很明显,小猴子的身子是在一个正六边形上,而它的尾巴是在正四边形上。

我们会给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它转动起来,比如说这样转动一次,这样转动两次,然后问同学们:大家猜一猜,至少要转动多少次,猴子的尾巴就会重新回到它的身上来。

老师们猜猜看,学生如果要说,他可能猜几次,可能猜几次,对了,很多学生都猜成六次,甚至几乎全班同学都异口同声都说六次。

然后我们就用实物往上转一转,这里我们没有实物投影,我只有这样转转大家看,我们一起来数,这个转动一次,然后两次,三次,然后四次,转错了,我重新转。

来,我们一起来转转看好吧!大家看,这样转动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转了以后同学发现,好像是回来了,猴子尾巴回来了,但是方向却反了,朝那边了,他就觉得不可思议。

一开始信誓旦旦的说六次,可是为什么转了六次以后,猴子尾巴没有回到他的身上来,你说产生一种困惑,产生一种需求,这种需求就要探究究竟为什么六次是不对的,当然这时候还有不少同学猜测,老师,看来六次不行,得十二次,于是老师就带领大家继续转下去,等十二次以后,就回来了,就转到这里来了,大家又高兴了,于是我们就要研究了,为什么不是六次,而是十二次。

想不想研究这个问题,学生说想研究,这个时候我们要发给各组学具,发给各组同学的学具是不太一样的。

比如说有的是狮子,这两小组都是狮子,大家会看到,狮子的头在正九边形上,而尾巴在正六边形上,现在老师就可以正确计算了,那么要使狮子的尾巴重新回到它的身上,至少需要转多少次呢?没有问题,十八次,对吧,十八次。

还有的小组我们发的是这样的乌龟,乌龟的头在四边形上,身子在正五边形上,这么转、转,得转多少次才第一次回到它的身上来呢,当然他需要转二十次,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学具,其他的动物也都很可爱,很可惜我找不到了,所以只拿了这几张请大家来观摩。

那么比如我们拿第一个例子来说,至少学习转十二次就可以回来,我们还可以引导同学进一步猜想,如果再继续转下去,继续转下去,下一次猴子的尾巴再回到它的身上应该是多少次呢,小孩很会猜,第二十四次,再下一次,三十六次,再一次,四十八次等等等等,我们就带领大家研究为什么没有六次,没有四次,而是十二次,二十四次。

我们就会发现所转动次数,应该是的倍数才能回到这个位置上来,而且还应该是的倍数才能使猴子的尾巴成这样一个方向和状态。

因此说所转的倍数、所转的次数应该是6 46 的倍数,也同时应该是 4 的倍数,也就是说它应该是 6 和 4 之间那个公有的、共同的那个倍数,我们就把这样的数叫做6和6的公倍数。

像12 、24 、36 、48 、60 、72 等等,都是这样的,而在这个公倍数当中,其中最小的那一个我们就把它叫做最公倍数。

好了,我们当年讲最小公倍数就是这样讲的,我们讲了以后,很多老师都很喜欢,纷纷跟我们借教具上这节课。

当然后来也有老师问我,您怎么想的让学生在桌子面上转小猴子的尾巴、转狮子的尾巴,让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学习最小公倍数,又有效,又有趣。

说实话,我说我就是好像在几年以前看过一本低幼读物,儿童读物,幼儿园的读物,那个读物里面有一个转和平鸽的那么一个活动,转和平鸽的尾巴,我觉得幼儿园的小朋友通过“转“来达到他的动手能力,达到手口一致的协调性,我觉得效果很好。

我想,完全可以搬到我们小学来,五年级讲最小公倍数用这种方式,同学一定特别感兴趣,而且效果应该相当不错,就是这样的。

我们北京版教材,有的老师不太清楚,还有北京版教材在编排这个,编辑最小公倍数的教材内容时候,就把我们这个方式也编进教材去了,那我当然也很高兴,因为我们这个方式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好了,这一节课向大家汇报的,我们第一个节目就是要关注兴趣,关注兴趣。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下面我们向老师们汇报第二个题目——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

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

在这里我想多少做一点解释,就是什么叫学生的知识需求,一般来说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会自己主动举起手来,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想学习什么,您教我们得了,那个同学,老师我想学习那个知识,您教给我们得了,一般来说是不会的,对吧,小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这节课学习什么知识,我们大家就学习什么,是吧,这是很正常的。

那么我在这时候谈的知识需求,就是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当中,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备课过程当中去,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我觉得也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

【案例】我举个例子说,好吧,这是我们六年级的一节课,叫做分数乘法当中的第一节,分数乘整数,我向大家汇报的是我曾经上过这节课,分数乘整数,当年的例题是2/9×4,那么我想学生会有什么需求呢,我们在讲这节课的时候,它是一节法则课,那我们就不应该仅仅让同学学会这节课的内容,比如说分数乘整数该怎么上,该怎么做,得多少,不是。

因为满足同学另外一个更加深层次的对知识需求,比如说分数乘整数,这个内容与分数相加、分数加法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关系,与整数乘法又有什么关系,因为在这节课之前,他在中年级学过整数乘法,对吧,他在五年级学过分数加法,那么分数乘整数,就与整数乘法,与分数加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这个联系,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深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积,并能够更好的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觉得要让同学了解知识之间联系是很重要的,但是你想同学们不会提出来:老师我有那样的一个需求是不会的,通过我们的教学来完成他的这个需求,来满足他这个需求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那我课是怎么上的呢,我是这样上的,我给大家说,我就想2/9×4,学生不太容易感受到他体现的,他反映的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因为简便二字的味道不是特别浓,也说2/9×4,不就是4个2/9相加,它们比较起来差别并不特别大。

如果把2/9 相加的个数增加,再增加,让他充分感受到有进位的加法太麻烦了,做对乘法那么简便,我觉得效果会很鲜明的。

所以我上课是这样上的,请大家看,我会给同学出一组分数相加的口算题,大家看,我问问同学们,同学们看这是几,小孩会说2/9,没问题,请做第一道题,谁也不举手,全班抢答,看得几,看谁抢的又对,又快,我把第一题拉开,小孩一看,4/9,前面都会说4/9,没问题,对吧,到现在每逢暑假,我还经常爱上这节课,因为它特别适合在暑假里面上。

好了,我又把它拉开了,同学们这道题得几,小孩看了看,6/9,6/9,当然也有同学说了,老师要约分的,要约分,就是2/3了,2/3,好啊约分是2/3,不约分就是6/9,挺好的。

这道呢,抢答人更多了,因为它已经形成规律了,8/9,异口同声说,这道题呢,有人说10 /9,当然也有同学说1,正在他们乱糟糟的,我就把全打开了,我说这道题多少,全打开了,这么多,让他去看,小孩一看,全笑了,如果听课老师他们也会笑,这么多2/9相加,他一下子谁也说不出得多少,都在笑,我也跟着在笑。

但是我很快就收敛了笑容,我跟同学说,同学们,如果我们真的一个2/9,一个2/9,一个2 /9,一个2/9的加下去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老师们,尽管远在课程改革之前很多年,我第一次上课已经是20多年前了,那时候我也很尊重学生的感觉,就你尊重他的感觉,那么他也会尊重你的感觉。

那么师生之间就能达到很好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是上好课的一个前提,是吗?当然小孩会说,你有什么感觉,无疑的都会说,老师太麻烦了,太麻烦了,是吧?太麻烦了,我说好,有没有,有没有想到办法,有没有不太麻烦的办法呢?有没有不太麻烦的办法?他们就纷纷记住了,老师有,有,用乘法,用乘法,他就告诉你说用乘法来做,用乘法。

老师你想,这节课我没有出示课题,我没有告诉他们今天讲分数乘法,我出示只是这么多2 /9连加,老师您想,他看着这么多2/9在相加的这样一个算式,他们自己主动说老师有,用乘法,您说是不是在他脑子里面就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分数乘法的一个模式,一个模型,也就是说他能够主动的把这样的分数相加题,如果和分母乘法给它相沟通,这就是在进行乘法意义教学,而这种乘法意义教学,不是老师说出来的,不像同学看那个文字,不是机械的去读和记,而是他自己内心的理解和迁移。

通过这个迁移来建立分数乘法的概念,我觉得这点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我还会问,能用乘法做吗,小孩说:能。

好了,如果真的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的话,你现在特别需要知道什么?这是根据学生的需求,他一定会知道,一定想知道,我想知道几个2/9。

好了,我就再跟同学一块说,我们为了方便,咱们五个五个说,五个,然后十个,我们这么说,数完以后是多少没关系,是吗?比如我这个是28个,那是28个2/9相加,我问同学,28个2/9相加写成乘法算式,什么样呢,大家纷纷都说2/9×28,没问题,在黑板上板书9×28。

写完以后我可以说,2/9×28,没问题,是分数乘整数,板述课题,然后说‘是不是天下只有这一道题是分数乘整数呢',学生说不是,当然说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