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性情绪抑制下性别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实验报告
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情绪调节的作用
![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情绪调节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34d0109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89.png)
目录中文摘要 (Ⅰ)ABSTRACT (III)引言 (1)第一章文献综述 (2)1.1社会适应的概述 (2)1.1.1社会适应的概念界定 (2)1.1.2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1.2负性生活事件的概述 (3)1.2.1负性生活事件的概念 (3)1.2.2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的特点 (3)1.2.3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4)1.3认知情绪调节的概述 (4)1.3.1认知情绪调节的含义 (4)1.3.2认知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 (5)1.4认知情绪调节与负性生活事件、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5)1.4.1生活事件与认知情绪调节的研究 (5)1.4.2负性生活事件与社会适应的研究 (6)1.4.3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的研究 (6)第二章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8)2.1已有研究不足之处 (8)2.2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8)2.3研究意义 (8)2.3.1理论意义 (8)2.3.2实践意义 (9)2.4研究对象 (9)2.5研究工具 (10)2.5.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 (10)2.5.2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 (10)2.5.3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 (10)第三章研究结果与分析 (11)3.1数据处理与分析 (11)3.2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特征分析 (11)3.2.1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 (11)3.2.2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差异性检验 (11)3.3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的特征分析 (13)3.3.1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的总体情况描述 (13)3.3.2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的差异性检验 (13)3.4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的特征分析 (15)3.4.1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总体情况描述 (15)3.4.2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的差异性检验 (16)3.5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18)3.5.1负性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18)3.5.2负性生活事件与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 (18)3.5.3认知情绪调节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19)第四章讨论 (21)4.1青少年社会适应、负性生活事件、情绪调节的特征 (21)4.1.1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特征 (21)4.1.2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的特征 (22)4.1.3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的特征 (23)4.2负性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对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 (24)4.3认知情绪调节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适应中的中介作用 (25)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27)5.1研究结论 (27)5.2建议与启示 (27)5.3研究不足与展望 (29)参考文献 (30)附录 (34)致谢 (35)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6)承诺书 (37)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38)ContentsChinese Abstract (Ⅰ)ABSTRACT (III)Introduction (1)Chapter1Literature Review (2)1.1Overview of social adaptation (2)1.1.1Conceptual definition of social adaptation (2)1.1.2Related research on social adaptation (2)1.2Overview of negative life events (3)1.2.1The concept of negative life events (3)1.2.2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 negative life events (3)1.2.3Related research on negative life events (4)1.3Overview of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4)1.3.1The meaning of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4)1.3.2Related research o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5)1.4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negative lifeevents and social adaptation (5)1.4.1Research on life events and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5)1.4.2Research on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Social Adaptation (6)1.4.3Research on Cognitive Emotional Adjustment and Social Adaptation (6)Chapter2Problem Proposal and Research Design (8)2.1Existing research deficiencies (8)2.2Research Questions and Research Hypothesis (8)2.3Research significance (8)2.3.1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8)2.3.2Practical significance (9)2.4Object of study (9)2.5Research tools (10)2.5.1Adolescent Life events scale(ASLEC) (10)2.5.2Social adaptation scal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10)2.5.3Chinese version of Cognitive mood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CERQ-C)..10 Chapter3Research results and Analysis (11)3.1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11)3.2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s'Social adaptation (11)3.2.1Overall social adaptation of adolescents (11)3.2.2Test of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Social adaptation (11)3.3characteristics of negative life events in adolescents (13)3.3.1overall description of life events (13)3.3.2Test of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life events (13)3.4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in adolescents (15)3.4.1Description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in adolescents (15)3.4.2Difference Test of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in adolescents (16)3.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 life events,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and social adaptation (18)3.5.1Correlation analysis of life events,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ocialadaptation (18)3.5.2Regression Analysis of Life events and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Social adaptation (18)3.5.3Test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between Lifeevents and Social adaptation (19)Chapter4Discussion (21)4.1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 social adaptation,negative life events,andemotional regulation (21)4.1.1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 social adaptation (21)4.1.2Characteristics of negative life events in adolescents (22)4.1.3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in adolescents (23)4.2The predictive effect of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on socialadaptation (24)4.3The mediating role of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in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social adaptation (25)Chapter5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27)5.1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27)5.2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27)5.3Insufficient research and prospects (29)References (30)Appendix (34)Acknowledgment (35)Personal profiles (36)Letter of commitment (37)Authorization statement (38)中文摘要负性生活事件是指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不愉快事情并且使自己产生消极情绪体验。
毕业论文:情绪对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管理资料]
![毕业论文:情绪对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9753fe6763231126fdb11ac.png)
毕业论文:情绪对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摘要近年来,情绪对决策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国内外关于情绪对决策影响的理论和研究,先后出现两种研究范式:基于情绪性质的研究范式和基于具体情绪的研究范式。
前者认为情绪性质是影响决策的最主要的因素,后者则在很多研究中发现情绪性质并不足以解释情绪的影响,认为影响决策的是具体情绪的评价维度。
本研究在具体情绪范式下,初步考察三种具体情绪愉快、悲伤和害怕对多属性决策和风险决策的不同影响。
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均使用电影片段来激发相应的愉快、悲伤和害怕情绪。
实验一考察具体情绪对多属性决策的加工方式的影响,运用信息板技术模拟实际的工作选择决策,考察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被试在多属性决策的加工时间和加工深度的差异。
结果基本证实了情绪对于多属性决策的加工方式的影响:积极情绪引发自动加工,而消极情绪引发控制加工。
实验二考察了具体情绪对于风险决策的影响,在七个风险决策情境下,考察不同情绪状态对于风险决策的风险偏好的差异。
结果表明情绪性质对于风险决策的影响不明显,相同性质的消极情绪害怕和悲伤的风险偏好有显著性差异,害怕表现风险回避,而悲伤表现为风险寻求。
结果还表明确定性和自我控制评价维度并非是影响风险决策的主要维度。
本研究基本验证了在多属性决策这种相对复杂的任务中,先前在简单任务的研究中发现的情绪对于加工方式的影响也同样存在,充实了此类研究。
同时作为具体情绪范式下的研究,为基于评价倾向框架理论讨论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提供了实验支持。
关键词:具体情绪,多属性决策,风险决策,情绪性质范式,具体情绪范式引言决策(decision making)是选择备择方案的行为,它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活动。
由于人类面对资源稀缺性的环境,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
决策心理学就是研究决策的一个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心理活动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考察决策的心理机制,以及情绪、个性、动机、态度等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负性刺激下女性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与效果研究
![负性刺激下女性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与效果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254325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f.png)
负性刺激下女性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与效果研究摘要情绪调节指个体对情绪的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对维持个体身心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情绪调节策略中有两种重要的策略,分别是认知重评(改变对情绪性事件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以调节情绪)和表达抑制(抑制即将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
先前大量对这两个策略的效果研究发现,对于认知重评效果的结论较为一致,而对表达抑制效果的结论存在争议,仍需进一步研究。
并且,近年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逐渐受到研究者关注,然而对于影响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因素和背后机制的探索研究还十分匮乏。
因此,本文研究分两部分对此展开探究。
第一部分探究负性刺激强度和呈现时间对女性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选择的影响,以及选择并使用该策略后的调节效果。
第二部分,探究负性刺激影响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选择背后的机制——基于认知能量理论(CET,目标导向的行为由驱动力和约束力共同竞争决定)。
研究1采用情绪调节选择范式(ERC),探究了女性大学生群体在(2刺激强度(低强度、高强度)×3刺激呈现时间(500ms、1000ms、2000ms))的条件下,对两种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策略、表达抑制策略,增加自由观看(不使用策略)作为对照)的选择(因变量1),并分析了策略使用后的效果(因变量2)。
结果发现:(1)负性刺激强度对情绪调节策略选择影响显著,在低强度负性刺激下,该群体会更多地选择认知重评策略或者自由观看(不选择策略);而在高强度负性刺激下,表达抑制策略的选择显著增加,即该群体会更多地选择认知重评策略和表达抑制策略。
刺激呈现时间的影响不显著,刺激强度和刺激呈现时间对情绪调节策略选择影响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2)通过采用情绪调节策略前后,被试主观情绪体验变化分析可发现:认知重评策略在高低强度刺激下都有很好的下调负性情绪效果;表达抑制策略在低强度刺激下,效果不明显,而在高强度刺激下有一定降低负性情绪的效果。
不同情绪对不确定性决策的作用分析论文
![不同情绪对不确定性决策的作用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9e2b530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0.png)
不同情绪对不确定性决策的作用分析论文不同情绪对不确定性决策的作用分析论文1 情绪对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决策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反应。
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存在多种方案可供选择;第二,决策者会评估行动方案的好坏,并估算出概率值。
而不确定性决策是由于受个体信息加工能力限制的条件或客观由于外在环境不完备而使个体不能充分评估客观事物。
不确定决策受多种环境、心理、社会因素所制约,其中个体对事物所体验到的情绪在决策行为中起重要制约因素。
过往决策一直受经济学家和决策研究者们所忽略。
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决策中的理性思维和效用模型。
在决策理论中,情绪常常被看作干扰决策过程的主要因素。
冲动性的情绪系统有时会妨碍更加有序的理性系统(Jefferson,1905) .尽管情绪确实在某些情况下会使得我们违背自己的最大利益,但近来研究者的观点也在转变,开始关注情绪在行为中扮演的积极而且有适应性的角色。
Robert Zajonc (1980)确立了情绪反应在快速评价、趋避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Barone、Miniard 和 Romeo ( 2000)有关消费决策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会促进消费者更广泛地搜索信息,进行多样化的探索行为。
但也有研究表明比起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消费者在消极情绪下个体会选择更加丰富的产品(Chuang,Kung,Sun,2008) .在有关风险决策的研究中,Johnson 和Tversky (1983)发现不管当前的情绪体验是否源于当前决策目标,积极情绪会促进对风险的偏好,而消极情绪会增进风险规避。
Forgas在2003 年也指出积极情绪促进形成积极自我概念,消极情绪消极自我概念的`形成;负性情绪会预期一个悲观的结果,而积极情绪会形成一个相对乐观的预期。
目前研究成果都是基于情绪效价上取得的,但是是否相同效价下不同情绪成分会对决策判断产生一致影响?根据情绪效价范式,就会预测同是消极情绪的愤怒和恐惧对不确定性决策具有不同影响。
大学生正负性情绪对直觉决策质量的影响:元认知能力的调节作用
![大学生正负性情绪对直觉决策质量的影响:元认知能力的调节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9d5bcaea45177232e60a2c3.png)
大学生正负性情绪对直觉决策质量的影响:元认知能力的调节作用摘要】目的:探究正负性情绪对直觉决策质量的影响以及元认知能力对二者的调节作用。
方法:以60名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量表结合实验研究设计的方式进行研究。
结果:①相比负性情绪条件,个体处于正性情绪时的直觉决策质量更高;②元认知能力在情绪对直觉决策质量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结论:正负性情绪会显著影响直觉决策质量,且元认知能力可以调节情绪对直觉决策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情绪;元认知能力;直觉决策质量直觉是一种可以超出机遇水平去判断出刺激物的性质和特点,但却无法解释做出某种判断的缘由[1]。
直觉作为一种无意识的认知形式,通常会被人们忽视,但通过直觉做出的决策往往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2-5]。
近几十年来,随着对直觉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到情绪对直觉决策的影响。
研究者发现处于正性情绪状态下的个体更倾向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启发式的信息加工方式,即直觉型决策,而处于负性情绪状态下的个体则更多采用自下而上的、系统式的信息加工方式,即分析型决策[9]。
由此可见,正性情绪会促进个体采用直觉进行决策,而负性情绪下更多采用分析进行决策。
然而,当前还鲜有研究探讨情绪影响直觉决策的内在机制,尤其是在何种情况下情绪会对直觉决策质量的影响更大。
有研究者指出直觉决策强调的是一种再认识的过程,一种以技能为基础的决策模式[2],而这种再认识的过程就是元认知。
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过程的再认知,并在认知过程不断地监测和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作为个体思维活动的核心成分,元认知对个体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行为等起着认知、理解、监督、调节的作用[10]。
因此,本研究猜想元认知能力的高低是否会影响大学生在不同情绪状态时对自身情绪状态的再认知,从而缓解情绪对直觉决策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探讨正负性情绪对知觉决策质量的影响,并考察元认知能力在其中所起的调节作用。
基于对以往研究的回顾,本研究提出两个假设:假设1,相比负性情绪条件,个体在正性情绪状态下的直觉决策质量更高;假设2,元认知能力在情绪对直觉决策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相比于元认知能力低的个体,元认知能力高的个体不论处于正性还是负性情绪下,其直觉决策质量都较高。
情绪对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行为效应的影响_刘颖异
![情绪对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行为效应的影响_刘颖异](https://img.taocdn.com/s3/m/49442ed8da38376baf1fae3c.png)
情绪对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行为效应的影响
刘颖异 (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银川市 7 5 0 0 2 1 )
【摘要】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调节着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本研究通过实验考察男女大学生在不同情绪背景
女 (n =
60)
2702.6± 448.3
2557.2± 436.6
2905.20± 2396.27±
516.50
462.9
*p<0.05 **p<0.01 对平均反应时进行2(情绪)×2(有无刻板)×2(性别)的方 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主效应显著,F(1 ,1 1 2 )= 5 2 . 0 9 ,p < 0 . 0 1 , 女生完成心理旋转任务的反应时显著长于男生。情绪主效应显 著,F(1 ,112 )=9.75 ,p<0.01 ,在消极情绪下被试完成心理旋转 任务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在积极情绪下的反应时。刻板印象激活 的主效应不显著。 性别与刻板印象的交互作用显著,F(1,112)=12.24,p<0.01, 进一步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女生在有刻板印象激活条件下的反应 时显著高于无刻板印象激活条件下的反应时,F(1 ,117 )=4.99, p < 0 . 0 5 ,男 生 在 有 刻 板 印 象 激 活 条 件 下 的 反 应 时 与 无 刻 板 印 象 激活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F(1 ,117 )=2.71 ,p>0.05 ,见
3结果分析表1男女被试在不同情绪下的反应时msmsd积极情绪有刻板激活消极情绪有刻板激活2037732579629052051650无刻板激活179244219255724366无刻板激活25571354822396274629男n60182984056女n60270264483p005p001对平均反应时进行2情绪2有无刻板2性别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主效应显著f11125209p001女生完成心理旋转任务的反应时显著长于男生
情绪受人控制实验报告(3篇)
![情绪受人控制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29120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2.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情绪是人们内心体验和生理反应的一种复杂现象,它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情绪失控现象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
本研究旨在探讨情绪是否受人控制,以及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控制能力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验证情绪是否受人控制;2. 探讨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控制能力的影响;3. 为提高情绪控制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被试:招募5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志愿者,其中男性25名,女性25名,均无精神疾病史。
2. 实验材料:情绪调节策略问卷、情绪量表、实验场景模拟材料。
3. 实验程序:(1)情绪调节策略问卷:让被试填写情绪调节策略问卷,了解其情绪调节能力。
(2)情绪量表:让被试填写情绪量表,评估其情绪状态。
(3)实验场景模拟:将50名被试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人。
每组分别模拟以下5种场景:场景一:突然停电,室内一片漆黑;场景二:好友背叛,心情低落;场景三:考试成绩不理想,心情沮丧;场景四:家人去世,心情悲痛;场景五:晋升成功,心情愉悦。
在模拟场景中,要求被试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记录下自己的情绪调节策略。
4. 数据收集:实验结束后,收集被试的情绪调节策略问卷、情绪量表和实验场景模拟记录。
四、实验结果1. 情绪是否受人控制:根据情绪量表和实验场景模拟记录,结果显示,被试在不同场景下均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说明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受人控制。
2. 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控制能力的影响:通过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分析,发现以下几种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控制能力有显著影响:(1)认知重评:通过改变对事件的认知评价,降低情绪反应;(2)积极情绪扩展:通过关注和体验积极情绪,提升情绪控制能力;(3)情绪宣泄:在合适的场合和方式下,合理宣泄情绪;(4)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法,缓解情绪紧张。
五、讨论1. 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受人控制,但受到个体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负性情绪的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负性情绪的调查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b4766d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6c.png)
望因子在下降。在乐观因子和睡眠因子方面,负性情 绪尽管存在差异,但差异效果并不显著。
大学生负性情绪的调查与研究
喻 婕,胡忠震,张军良
(南昌航空大学 科技学院,江西 九江 332020) 摘 要:目的:研究大学生负性情绪的现状,以做好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随机抽取江西省高校在校大 学生 563 人,运用负性情绪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绝望和睡眠因子存在性别差异 (t=2.115,*P约0.05;t=2.406,*P约0.05);绝望和乐观因子存在城乡差异(t=2.619,**P约0.01;t=4.732,**P约0.01);绝望因子存在 年级差异(F=5.158,**P约0.01)。 关键词:大学生;负性情绪;研究;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3-0014-02
表 2 负性情绪的城乡差异检验(n=535)
绝望 乐观
城乡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M依SD 8.46 依2.36 7.72 依3.39 4.56依0.80 4.05依1.36
t 2.619** 4.732**
睡眠
农村 城镇
2.10依1.16 1.97依1.24
1.137
表 3 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年级差异检验(n=535)
大四
1.97依1.20
t 5.158** 0.311 0.849
时,更易获得别人的包容、理解和同情,抑或获得的社 会支持更多。
负性情绪抑制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_王芹
![负性情绪抑制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_王芹](https://img.taocdn.com/s3/m/daa61f1855270722192ef7b6.png)
1 问题提出
情绪作为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 具有重要的社 会性功能, 但在一定场合下, 外显的情绪表达行为 往往是不适宜的, 我们需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努力减少甚至压制自身的情绪表达。情绪抑制 (emotion suppression)属 于 自 我 调 节 的 一 种 形 式 , Gross 和 Levenson (1993)将其定义为当情绪唤醒时 个体对自我情绪表达行为的一种有意识的压制。它 对于个体社会生活和健康心理机能的维系至关重 要(Seeman, 2001)。
通讯作者: 白学军, E-mail: psy-bxj@
690
5期
王 芹 等: 负性情绪抑制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
691
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没有探讨在社会互动情境中 情绪抑制对认知活动的影响, 从而降低了研究结果 的生态学效度。
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 UG)由 Güth, Schmittberger 和 Schwarze (1982)设计, 目的是利用 实验探讨社会互动情境中的决策行为。该实验设定 博弈双方分别作为提议者和回应者, 在完全匿名条 件下对一笔资金进行分配, 提议者提出一种分配资 金的方案, 回应者有两种选择, 如果接受这种方案, 则资金按其方案分配; 如果不接受, 则双方收益均 为零。实验的通常结果是分配比例一般在 50%, 平 均为 40%, 少于 40%的往往被拒绝(Henrich et al., 2001)。由于 UG 能为社会互动研究提供丰富的行为 数据, 所以本研究通过将情绪抑制操作引入 UG 实 验范式, 探讨情绪抑制是否会对个体的社会决策行 为造成影响。
具体实验程序如图 1 所示。
图 1 最后通牒博弈的实验流程
第四步:要求被试保持平静和放松, 并持续采 集生理指标 5min, 以此作为基线值。
情绪相关的实验报告(3篇)
![情绪相关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8d28a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6.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实验方法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某高校4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00名,女生200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工具:(1)一般健康问卷(GHQ-12):用于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情绪调节问卷:包括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接受、应对四个维度,用于评估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
3. 实验程序:(1)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健康问卷和情绪调节问卷数据。
(2)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结果1.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性别差异:差异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在表达抑制策略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3.135,P<0.01),而在认知重评、接受、应对三个维度上无显著性别差异。
2. 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认知重评策略水平与自我肯定性、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r=0.432,P<0.01;r=0.387,P<0.01),与负性情感(忧郁、焦虑)呈负相关(r=-0.341,P<0.01;r=-0.267,P<0.05)。
3. 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认知重评策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β=0.321,P<0.01),其次是接受策略(β=0.234,P<0.05),表达抑制策略和应对策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小。
四、实验讨论1. 男生在表达抑制策略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可能与男生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更注重情绪表达的内隐和内敛有关。
2. 认知重评策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表明大学生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来应对负面情绪,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 接受策略和应对策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小,可能与大学生在面对压力和负面情绪时,更倾向于采取被动接受或应对的态度有关。
负性情绪抑制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
![负性情绪抑制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8882b7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a8.png)
负性情绪抑制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在社会决策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往往伴随着负性情绪的产生。
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人们的社会决策行为。
因此,研究负性情绪抑制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负性情绪抑制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
我们将对负性情绪及其抑制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负性情绪抑制的内涵和外延。
我们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负性情绪抑制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包括负性情绪抑制对社会决策的准确性、反应时、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将结合研究结果,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减少负性情绪对社会决策行为的负面影响,提高个体在社会决策中的表现。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负性情绪抑制和社会决策行为关系的理解,还有助于为实际社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展负性情绪抑制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以期为情绪管理和社会决策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负性情绪抑制的理论基础负性情绪抑制是一个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情绪调节理论、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科学的研究。
情绪调节理论认为,人类具有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影响我们对环境的反应以及我们的行为决策。
负性情绪抑制作为情绪调节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负性情绪对我们行为和决策的不良影响。
认知心理学为理解负性情绪抑制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的思维过程会影响我们对情绪的体验和表达。
通过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对情绪的反应。
负性情绪抑制可以被视为一种认知策略,通过它,我们可以主动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从而降低负性情绪的影响。
神经科学的研究则为负性情绪抑制提供了生理机制的解释。
研究表明,大脑中存在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网络,这些网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生理过程来调节我们的情绪反应。
《2024年诱发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范文
![《2024年诱发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a4b8c9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c.png)
《诱发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增加,负性情绪对个体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日益显著。
而在这个背景下,情绪调节显得尤为重要。
情绪调节不仅包括个体自身的调节,还包括与他人之间的互动调节。
特别是在诱发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的交互作用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主题,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一)负性情绪与前瞻记忆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会对个体的认知和记忆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前瞻记忆是指对未来事件进行计划和准备的能力,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认知能力。
负性情绪会干扰个体的注意力、计划和决策能力,从而影响前瞻记忆的表现。
(二)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人际情绪调节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调节自身情绪的过程;个体情绪调节则是指个体自身通过认知、行为等方式来调节情绪的过程。
这两种情绪调节方式在应对负性情绪时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诱发负性情绪时,有效的人际情绪调节和个体情绪调节能够减轻负性情绪对前瞻记忆的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良好的人际支持可以缓解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其前瞻记忆的表现;而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如认知重构、放松训练等,也能有效减轻负性情绪的干扰,提高前瞻记忆的能力。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法,通过操控负性情绪的诱发以及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来探讨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具体实验设计如下:(一)实验对象选取健康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共100人,年龄在18-25岁之间。
(二)实验设计1. 负性情绪诱发:通过回忆法诱发被试的负性情绪。
具体操作是让被试回忆一段让自己感到悲伤或焦虑的经历。
2. 实验分组:将被试随机分为四组,分别进行不同条件下的实验。
分别为:对照组(无情绪诱发)、人际情绪调节组、个体情绪调节组和联合情绪调节组(同时进行人际和个体情绪调节)。
情绪调查实验报告
![情绪调查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7f795b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91.png)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情绪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为了了解不同人群的情绪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本实验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以下问题:1. 不同年龄段、性别、职业的人群在情绪状态上是否存在差异?2. 情绪状态与生活压力、社会支持等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关联?3. 通过情绪管理策略,是否可以改善个体的情绪状态?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本次实验共招募了200名志愿者,年龄在18-60岁之间,男女比例大致相等,职业涵盖学生、职员、教师、医生、公务员等。
2. 实验工具本次实验采用自编的《情绪状态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
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职业等)、情绪状态(正面情绪、负面情绪)、生活压力、社会支持、情绪管理策略等方面。
3. 实验方法实验采用问卷调查法,志愿者在规定时间内填写问卷。
问卷填写完毕后,由研究者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年龄段、性别、职业的人群在情绪状态上是否存在差异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以下结果:-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情绪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随着年龄的增长,正面情绪逐渐降低,负面情绪逐渐升高。
- 男女在情绪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女性在负面情绪方面得分高于男性,而在正面情绪方面得分低于男性。
- 不同职业的人群在情绪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教师和公务员的正面情绪得分较高,而学生和职员的负面情绪得分较高。
2. 情绪状态与生活压力、社会支持等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关联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以下结果:- 情绪状态与生活压力呈正相关(P<0.01),即生活压力越大,情绪状态越差。
- 情绪状态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P<0.05),即社会支持越多,情绪状态越好。
3. 通过情绪管理策略,是否可以改善个体的情绪状态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以下结果:- 采用情绪管理策略的个体在情绪状态上得分显著高于未采用情绪管理策略的个体(P<0.05)。
表达抑制调节负性情绪的男性优势_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_蔡阿燕
![表达抑制调节负性情绪的男性优势_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_蔡阿燕](https://img.taocdn.com/s3/m/6b44a1e5f90f76c661371aa2.png)
2
2.1
材料与方法
被试 35 名 (男 17 人, 女 18 人, 年龄范围 17~28 岁, 平 均年龄 20.6 ± 2.06 岁)来自西南大学的学生有偿参加 实验。这些被试自我报告无精神病史 , 也未曾接受 过精神病药物治疗。他们精神状态良好 , 在大五人
484
心
理
学
报
48 卷
格的神经质分量表 (总分为 96)、斯皮尔伯格状态 − 特质焦虑问卷 (STAS, 每个量表总分为 80) 和贝克 抑郁问卷 (BDI, 总分为 63)的得分均较低。在神经 质量表的平均分分别为男性 −22.24 (SE = 4.47)、女 性 −24.83 (SE = 5.09), 组别无显著差异 (t(33) = 0.38, p = 0.71), 被试均处于情绪稳定状态; 被试在大五人 格的外倾性分量表的平均分分别为男性 16.24 (SE = 5.62)、女性 18.22 (SE = 4.11), 组别无显著差异, t(33) = −0.29, p = 0.76; 在状态焦虑的平均分分别为男性 37.47 (SE = 2.29)、女性 34.50 (SE = 2.03), 组别无显 著差异, t(33) = 0.97, p = 0.34; 在特质焦虑的平均分 女性 38.83 (SE = 1.98), 分别为男性 38.65 (SE = 1.92)、 组别无显著差异, t(33) = −0.07, p = 0.95。在抑郁量表 的平均分分别为男性 15.24 (SE = 2.19)、女性 14.50 (SE = 2.13), 组别无显著差异 , t(33) = 0.24, p = 0.81。以此保证了男女被试在初始情绪状态的组间 平衡。在情绪调节问卷 (ERQ)的习惯性认知重评的 平均分分别为男性 30.29 (SE = 1.41)、女性 30.14 (SE = 1.09), 组别无显著差异 , t(33) = 0.09, p = 0.94; 表达抑制的平均分分别为男性 16.41 (SE = 1.11)、 女性 17.86 (SE = 1.51), 组别无显著差异 , t(33) = −1.42, p = 0.17; 被试都是右利手 , 视力正常或矫正 视力正常。本研究获得了本地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 准 , 并且每个被试在实验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一例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7c30d3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2.png)
总第266期2014年1月(中)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266January 2014(B)摘要独立学院大二男生因自卑、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困扰主动前来咨询,被咨询师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通过采用摄入性会谈、倾听、共情等技术,综合运用自主放松训练、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走出心理困境,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负性情绪心理咨询A Report on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se about a College Students 'Negative Emotion //Li LingruiAbstract Due to the obsession of some negative emotions such as inferiority,anxiety and depression,a male sophomore of inde-pendent college came to receive counseling initiatively,and was diagnosed as common psychological problem by the consultant.Through adopting some technologies as intaking talks,listening and empathy,self-relaxation training and 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were comprehensively used to help the visitor walk out of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and good effect has been achieved.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college students;negative emo-tion;psychological counseling1一般性资料1.1人口学资料巫某,男,汉族,独立学院大二学生,1990年出生于成都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位普通的职工,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脾气暴躁。
个体情绪状态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
![个体情绪状态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c95d11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d.png)
个体情绪状态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决策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做出关键的商业决策,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小决定,个体的情绪状态都会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个体情绪状态对决策行为的影响,并讨论情绪如何影响决策结果。
首先,个体的情绪状态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包括愉悦、兴奋、喜悦等,而消极情绪则包括愤怒、压抑、害怕等。
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以促使个体更加乐观,决策更富冒险性。
人们在积极情绪下更愿意接受更高的风险,希望获得更高的回报。
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当人们处于愉悦状态时,他们更愿意选择具有潜在风险的投资方式,因为他们相信这样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相反,消极情绪则会导致保守和谨慎的决策。
一个人经历负面情绪时,往往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产生强烈的恐惧,因此更倾向于选择安全和可预测的决策。
消极情绪下的个体更愿意选择稳定的、收益较低但风险较小的方案。
这是因为消极情绪会导致注意力的缺失,降低信息处理的能力,从而导致决策的谨慎程度增加。
此外,个体情绪状态对于决策的思维方式也有影响。
正面情绪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从而更容易找到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法。
积极情绪下的个体更加开放、自信,能够更好地应对决策途中出现的各种挑战。
研究发现,人们在开心的情绪下更能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信息。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消极情绪下的决策会总是不准确或不明智。
有研究指出,适度的消极情绪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消极情绪会使个体更加小心谨慎,更严谨地评估决策的风险和收益。
在某些情况下,消极情绪下的个体能够更全面地考虑问题,减少决策出错的可能性。
除了对个体决策行为的直接影响外,情绪还会通过间接方式影响决策。
情绪状态的变化会引起行为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决策结果。
例如,一个人在愤怒状态下做出的决策可能会导致过度冒险,从而带来负面结果。
这种间接的影响将个体情绪状态和决策结果之间建立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
综上所述,个体情绪状态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性别角色影响负性情绪调节——表达抑制与认知重评
![性别角色影响负性情绪调节——表达抑制与认知重评](https://img.taocdn.com/s3/m/2b9ed70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3.png)
《2024年诱发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范文
![《2024年诱发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91c96d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01.png)
《诱发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篇一一、引言人类社会的一大特色在于情感和情感的相互调节,这其中,特别是在面临负性情绪的冲击时,人们常借助于不同途径以维护心理健康,其中便包括了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
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的前瞻记忆任务而言,这种情绪调节方式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诱发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负性情绪与前瞻记忆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遭遇负面情绪事件后,个体往往会采取各种策略进行情绪调节,包括个体自身的情绪调节策略以及借助他人进行的人际情绪调节策略。
然而,这些策略对前瞻记忆的具体影响机制仍待深入探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法,选取了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的受试者,并设计了一系列诱发负性情绪的情境。
在每个情境中,我们观察并记录了受试者进行人际情绪调节和个体情绪调节的频率和方式,以及他们完成前瞻记忆任务的表现。
四、实验结果(一)人际情绪调节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遭遇负性情绪时,受试者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和寻求支持等人际情绪调节策略后,其前瞻记忆的表现明显优于仅依赖个体自身调节的受试者。
这表明在面对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有积极的影响。
(二)个体情绪调节的影响对于个体自身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深呼吸、冥想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受试者缓解负性情绪,但相较于人际情绪调节,其对前瞻记忆的积极影响较为有限。
五、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遭遇负性情绪时,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等方式进行的人际情绪调节策略对于提高前瞻记忆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个体自我调节。
这是因为人际交流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会支持资源,减轻心理压力和孤独感,提高我们的情感认知能力和恢复力。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会寻求和利用人际资源来调整自身情绪。
另一方面,尽管个体自我调节策略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相比之下效果有限。
负性情绪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负性情绪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d5068485f0e7cd1842536a5.png)
负性情绪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受其所处的情绪状态影响,但以往研究关于负性情绪对亲社会行为有何影响的结果仍存在一定分歧。
考虑到相同效价的不同情绪可能对个体行为和决策具有不同影响,本研究选取悲伤、愤怒、厌恶和恐惧四种常见的负性基本情绪,探究四种负性情绪状态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研究以上海某小学180名四五年级学生为被试,通过情绪视频材料诱发目标情绪,采用亲社会情境决策评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研究通过两个单因素被试间实验,分别探究悲伤、愤怒、厌恶和恐惧情绪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检验在不同负性情绪下,情绪唤醒度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状态共情对情绪唤醒度和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以特质共情为协变量)以及情绪调节能力对情绪唤醒度和亲社会行为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1)悲伤、愤怒、厌恶和恐惧情绪状态下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行为;2)悲伤、愤怒、厌恶和恐惧情绪状态下,情绪唤醒度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有效负向预测因素;3)在愤怒、厌恶和恐惧情绪状态下,状态共情在情绪唤醒度与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悲伤情绪状态下,状态共情起部分中介作用;4)仅在悲伤和愤怒情绪状态下,情绪调节能力在情绪唤醒度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负性实验报告
![负性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db7c18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5.png)
实验名称:负性情绪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实验目的:探讨负性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为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负性情绪成为影响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旨在探讨负性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为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方法:一、实验对象本研究选取了6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30名,女性30名。
所有志愿者均无精神疾病史,身体健康,认知功能正常。
二、实验分组将60名志愿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
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接受负性情绪刺激,对照组则接受中性情绪刺激。
三、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负性情绪图片、中性情绪图片、认知功能测试题等。
四、实验流程1. 实验前,对两组志愿者进行认知功能测试,以了解其认知功能水平。
2. 实验过程中,实验组观看负性情绪图片,对照组观看中性情绪图片。
3. 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志愿者进行认知功能测试,以比较负性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认知功能测试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2. 实验过程中,实验组观看负性情绪图片后,认知功能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平均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
3. 实验结束后,实验组的认知功能测试结果仍低于对照组(P<0.05)。
六、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负性情绪对认知功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接受负性情绪刺激后,认知功能测试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这可能是因为负性情绪使个体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等认知功能受到抑制。
负性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负性情绪会激活大脑中的杏仁核,导致杏仁核过度激活,进而影响认知功能。
2. 负性情绪会导致大脑中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下降,从而影响认知功能。
3. 负性情绪会使个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进而影响认知功能。
七、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负性情绪对认知功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负性情绪抑制下性别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一、实验背景通过阅读给定文献和小组讨论,我们发现原文献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1.个体的性别在社会决策行为中扮演的角色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
本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本身对决策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已有研究在性别对决策影响方面没有取得一致性的结果,我们猜想这可能与研究者选择的实验范式以及实验情境等因素有关。
因此我们经过讨论,决定保留“情绪抑制/自然观看”这一实验情境为组间变量,改换“最后通牒博弈”这一实验范式,继续研究决策者性别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我们好奇博弈对象的性别是否也会对决策结果产生影响。
比如,男性是否会对异性更慷慨,对同性更吝啬。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有关博弈对象性别对决策结果是否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研究对这方面的解释并不一致,因此我们将博弈对象性别纳入我们实验的研究对象。
3.给定文献的实验程序将注视点呈现时间设置为10s/15s/20s不等,我们认为注视点呈现时间过长反而会分散被试的注意,因此在我们的实验设计中将改进这一点。
综上所述,本实验将在给定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在不同的实验范式下,决策者性别对于不同性别决策对象在决策结果上是否有差异。
独裁者博弈是另一种常用于社会决策研究的实验方法,在独裁者博弈中,由独裁者(即提议者)决定分配方案,且对方只能接受。
绝对理性的方案是独裁者将所有钱据为己有,分给对方得钱数为零,但以往的研究发现,独裁者分给对方的钱数大于理性预期。
通过决策者的分配方案,可分析“利他”,“公平”,“道德”等社会行为。
因此本实验采纳独裁者博弈研究社会决策行为。
我们假设:(1)情绪抑制条件下的决策者倾向于选择更理性的决策结果;(2)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选择理性的决策结果;(3)决策者的行为反应依赖于自身和博弈伙伴的性别差异,同性别配对和不同性别配对会造成决策者不同的行为模式。
二、实验目的探明在独裁者博弈中,负性情绪抑制或自然表达,决策者性别,博弈对象为同性或异性三种因素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组别:情绪抑制组、自然观看组)×2(决策者性别:男、女)×2(博弈对象:同性、异性)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组别和决策者性别为被试间变量,博弈对象为被试内变量。
因变量为被试对分配方案的选择。
2.被试21名大学生,其中女生11名,男生10名,平均年龄是22.23±2.24岁。
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均为右利手。
3.实验仪器实验采用e-prime和PPT呈现刺激并记录被试反应,通过Dell17寸显示器呈现,被试距屏幕60cm处。
显示器的分辨率为1024×768,屏幕的背景为白色。
4.实验材料情绪抑制任务采用的负性图片30张,取自国际情绪图片系统。
情绪评定量表选取了5个情绪形容词为主观报告内容,分别代表愉快、悲伤、厌恶、恐惧和愤怒五种基本情绪,每个形容词分5级评定(1根本没有,5非常强烈)。
采用独裁者博弈任务,被试作为选择的一方,共有40试次,每一试次和不同的博弈伙伴(男:20人,女:20人)分配金额为10元钱的一笔资金。
本实验仿照人们在非实验控制下,在独裁者博弈中自然真实的提议情况,将选项分为五种情况,分别为¥1:¥9,¥3:¥7,¥5:¥5,¥7:¥3,¥9:¥1。
5.实验程序实验采用个别施测,具体实验程序如下:第一步:被试进入实验室,熟悉实验环境后,让被试填写情绪评定量表一。
第二步:向被试说明在独裁者任务前要观看一些图片。
将被试随机分成情绪抑制组和自然观看组,使用情绪图片诱发被试负性情绪,通过指导语控制被试的情绪反应。
观看负性图片30张,每张图片呈现10s。
观看图片后,让被试填写情绪评定量表二。
情绪抑制组指导语:“请你认真观看下面的图片,在观看过程中,请你尽量不要表现出情绪反应,也就是说,不要让其他人看出你的情绪感受。
自然观看组指导语:“请你认真观看下面呈现的图片。
”第三步:开始独裁者博弈实验,具体步骤为:向被试呈现一段指导语:“每轮实验由你和随机选出的另一个人共同完成,由你将一笔资金(¥10)进行分配,对方只能接受你的安排。
你的每一次决策结果都会被保密,请放心选择决策结果。
如果你已明白实验流程,请按任意键开始实验。
”每个试次中,首先屏幕中间呈现一个红色的加号,500ms 后在屏幕中心向被试呈现一张面孔剪影(男性或女性特征明显),图片下面配上剪影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以增强情境的生动性和被试的代入感,图片呈现8s后自动进入选择界面,选择界面呈现出五个选项(¥1:¥9,¥3:¥7,¥5:¥5,¥7:¥3,¥9:¥1)供被试进行选择。
在被试选择完毕后,跳到下一个试次的注视点(红色加号),然后重复上面的过程,20个试次后被试休息30秒再进行下面的实验,直到完成所有选择。
一共有40张剪影(男女各20张),随机呈现给被试。
具体试验程序如图1所示:图1独裁者博弈实验流程第四步:实验结束,主试向被试解释诱发其负性情绪的原因,并表示歉意和感谢。
四、实验结果1.情绪诱发与抑制的主观体验通过对被试观看情绪图片之前和之后的主观情绪体验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考查情绪唤醒的有效性以及不同观看方式对个体主观情绪感受的影响。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与您进行游戏的是:现在请你决定分配方案(共¥10):1.你得1元,对方得9元;2.你得1元,对方得9元;3.你得1元,对方得9元;4.你得1元,对方得9元;5.你得1元,对方得9元;请按键盘上相应的数字键进行选择。
500ms 8s 呈现注视点呈现虚拟博弈伙伴呈现决策方案按键反应表1被试在观看图片前后的主观情绪感受(M±SD )(1)愉快情绪测量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1,34)=55.391,P〈0.001,在观看图片后愉快情绪显著降低;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 (1,34)=0.669,P=0.419;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 (1,34)=0.428,P=0.517,三个因素交互作用均不显著(2)悲伤情绪测量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1,34)=32.795,P〈0.001,在观看图片后悲伤情绪显著增强;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 (1,34)=1.905,P=0.177;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 (1,34)=0.456,P=0.504,三个因素交互作用均不显著(3)恐惧情绪测量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1,34)=83.384,P〈0.001,在观看图片后恐惧情绪显著增强;组别的主效应显著,F(1,34)=14.103,P〈0.01,自然观看组的恐惧情绪上升较明显;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34)=0,002,P=0.969,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1,34)=10.253,P〈0.01,其他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4)厌恶情绪测量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1,34)=96.875,P〈0.001,在观看图片后厌恶情绪显著增强;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 (1,34)=0.370,P=0.547;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 (1,34)=0.032,P=0.859,三个因素交互作用均不显著(5)愤怒情绪情绪维度性别自然观看组情绪抑制组观看图片前观看图片后观看图片前观看图片后愉快男 3.6±0.548 1.8±0.837 2.6±0.548 1.8±0.837女 3.4±0.548 1.6±0.548 3.5±0.548 1.83±0.753悲伤男 1.4±0.548 3.6±1.14 1.6±0.548 2.8±0.837女 1.6±0.894 3.2±1.304 1.17±0.408 2.67±1.211恐惧男 1.2±0.447 4.2±0.447 1.2±0.447 2.2±1.095女 1.4±0.548 3.6±0.548 1.17±0.408 2.67±1.033厌恶男 1.2±0.4474±1.225 1.2±0.447 3.2±1.095女 1.2±0.447 3.4±0.548 1.33±0.516 3.5±0.837愤怒男1.2±0.4474±0.707 1.2±0.447 3.2±0.837女 1.4±0.5482.6±1.14 1.17±0.408 2.67±1.033测量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1,34)=65.762,P〈0.001,在观看图片后愤怒情绪显著增强;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34)=1.092,P=0.303;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34)=3.649,P=0.065,性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1,34)=5.156,P〈0.05,其他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2.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决策结果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决策结果如图2所示:通过对四组被试在博弈对象为同性或异性的条件下的决策结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考察性别因素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
其中博弈对象为被试内变量,组别和决策者性别为被试间变量。
结果发现:组别主效应不显著F(1,17)=0.054,p=0.819。
决策者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17)=0.249,p=0.624。
博弈对象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17)=2.821,p=0.111。
决策结果主效应不显著决策者性别与博弈对象性别交互作用显著,F(1,17)=18.968,p<0.05。
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男性决策者对异性博弈对象的慷慨程度显著大于同性(p<0.01),而女性决策者对不同性别博弈对象的决策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7)。
其他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s>0.05)五、实验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可得出如下结论:在独裁者博弈中,博弈双方性别配对差异影响男性的决策行为。
六、实验后自我反思1.本实验发现在独裁者博弈范式下,性别本身对决策者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与给定文献结果相同。
但如果改换实验情境的不同是否会得到与之一致的结果,尚有待考证。
2.本实验发现男性和女性在面对不同性别博弈对象时的行为模式不同,男性在面对女性博弈对象时更慷慨,而面对男性伙伴时则更加吝啬,而女性的决策行为与博弈对象的性别关联不大。
这个结果可以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做出解释,Trivers的亲本投资和性选择理论认为两性在生殖后代方面存在必备的投资差异,导致了两性在性选择行为及策略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