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质
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https://img.taocdn.com/s3/m/f73944f89e31433239689353.png)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第一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心理观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一)灵魂说在远古时代,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一些心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便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灵魂”的作用。
人出生时灵魂就来到人的身体里,清醒时控制着人体的活动,睡眠时它可以暂时走出人体,人死时灵魂便永远离开人体。
例如,柏拉图(公元前427 ̄347)认为万物是由“理念”派生出来,人的灵魂也同样来自理念。
人活着,它支配人的活动;人死后,灵魂还会回到理念世界。
所以,人们的灵魂是永存的。
灵魂被看成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实体,可以永存不朽,也可以轮回转世。
许多宗教和封建迷信都是这样宣传的。
(二)精神决定论精神决定论认为精神决定客观世界,从而颠倒了心理现象同客观事物的关系,夸大了心理、精神现象的作用。
例如,明代思想家王明阳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照此说法,世界上除心理活动之外,就不存在其他事物了。
英国主教贝克莱(G.Berkeley,1685-1753)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
”即所有没有被人们感知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只有被人们感知到的东西才是存在的。
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三)心体平行论心体平行论的观点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独立的实体,即物质与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互相依存,而是相互平行。
心理不是脑的功能,也不是脑的产物,而是独立于脑活动之外的东西。
这种观点在国外心理学界曾一度流行过,但最终还是被科学心理学所摒弃。
可见,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主张心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心理的东西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
二、唯物主义的心理观(一)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心理观同唯心主义的观点相反,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活动是人身体的一种机能。
荀子所:“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
”心理现象同物质现象具有直接的依存关系。
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戴震说:“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辨之而悦之。
1.2心理的实质3
![1.2心理的实质3](https://img.taocdn.com/s3/m/2671238e51e79b896802261b.png)
三、动物心理和人的心理的区别
动物心理是动物的脑对周围刺激的反映;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类经历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才有了高度发展的人脑,人脑结构复杂,具有新的机能。例如,在语言影响下形成的第二信号系统即为人脑所特有。人类既有动物不具备的反映器官,又有特殊的社会生活,因而使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了新的特点,使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相比,表现出本质的差异。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复杂的,有自然现象和社类社会生活隔绝,虽然具有人脑,但他的心理会十分贫乏落后,得不到正常发展,甚至和动物的心理相似。世界各地曾发现一些从小被野兽叼去,和野兽一起生活,在兽群中长大而幸存的“狼孩”、“豹孩”等,当他们被人捕获而回到人类社会时,仍然喜欢四肢爬行,习惯于夜间行动,不喜欢和人接近,缺乏人的情感,心理发展明显落后于常人。过去印度曾有一个“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虽然经过七八年教育,言语发展也不能恢复正常,只学会三四十个单词。这些事实表明,有了脑而没有客观现实,便没有心理现象。离开了社会生活,人的心理现象便不能得到正常发展。
二、新授:
【理论讲解】
一、通过案例分析,是学生明白心理的产生离不开脑。
【案例呈现】例如,幼儿看到了屋旁的一棵柳树,才有树木的知觉;幼儿听过“拔萝卜”的故事,才有这个故事的记忆。即使幼儿在画图时会画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图像,或在讲故事时讲出一些现实中没有的内容(例如一个幼儿画了一棵长满玩具的冬青树,或讲了冬青树长出玩具的故事),那也不是头脑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把现实中的冬青树和玩具在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而成。
人的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的实质](https://img.taocdn.com/s3/m/45709e02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b.png)
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过程,它包括对他人的知 觉、印象形成、判断和理解。
行为影响
人们的行为和情绪会影响他们的社会认知过程,同时社会认知过 程也会反过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情绪。
社会规范与行为
社会规范是指被社会广泛接受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它对人们的 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人际关系与群体心理
兴趣与价值观
兴趣
兴趣是人类对特定事物的关注和倾向,表 现为对某种活动或事物的喜好和追求,如 音乐、绘画、旅游等。
VS
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类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和看法, 它决定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 人们行动的指南。
04
人格与社会心理
人格特质与塑造
01
特质定义
人格特质是指个体身上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特质,这些特质决定了人们
人的心理现象是统一的,它是 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多个方 面,如认知、情感、意志等。
心理现象的分类
认知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意志
包括自我意识、动机、目标等。
情感
包括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
人格
包括个性特点、价值观、习惯等。
心理现象的特点
主观性
人的心理现象是主观的,每个人的 体验和感受都不尽相同。
情感
情感是人类对外界事物所持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如爱情、友情、亲情等,它与人的需要、价值观和信仰等密切 相关。
需要与动机
需要
需要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它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和欲望,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 和爱的需要等。
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它产生于需要,是人们追求特定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的体现。
型变化等。
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https://img.taocdn.com/s3/m/2572a4846529647d27285282.png)
●心理的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事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正确与错误的不同。
从反映论来看,反映的正确与错误是反映过程所造成的。
正常的大脑也可由于物理因素、生理因素、世界观、方法论等而出现错误的反映;病态的大脑产生错误的反映,则是疾病所造成的,是大脑功能或结构的障碍所致。
●从精神病理学角度判断某一种精神活动属于病态或正常范围,一般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1、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2、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3、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精神症状的共同特点: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4、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精神症状的表现受到以下因素影响:1、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使某一症状表现有不典型之处。
2、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影响病人的症状表现。
第二节常见精神症状●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心理方面的表现。
●一、感知觉障碍●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大小、重量和气味。
●知觉是一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印象●(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指在无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的情况下,病人对于一般的刺激难以忍受。
如怕光、怕声音等。
●●2、感觉减退:指在无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的情况下,病人对于刺激的感受性减低。
●3、内感性不适:指病人身体内部在无器质性损害的情况下,产生各种不舒服的感觉,即体感异常。
这种不舒服感的部位不具体,性质欠明确。
心理的实质——精选推荐
![心理的实质——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0640992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5.png)
1、心理的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3、心理学的产生及研究范围:4、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5、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7、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指向就是指人在每一个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集中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他们会再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8、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刺激物特点:答:1、刺激物的新异性会影响不随意注意。
所谓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
2、刺激物的强度会影响不随意注意。
环境中出现的强烈刺激物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会影响不随意注意。
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9、注意的特性:10、感受性: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来度量,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11、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2、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人的感受性会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发生的变化现象。
它是感觉受刺激时间影响的结果。
1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的14、对比可以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5、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器官特性。
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
2、根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
可以把知觉分成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3、根据知觉印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现实的精确性程度。
可以把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16、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人们能够迅速的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举例说明人的心理的实质
![举例说明人的心理的实质](https://img.taocdn.com/s3/m/c645015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5.png)
举例说明人的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的实质是指人的大脑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存储、检索和应用能力,以及人的内在体验和自我调节能力。
以下是一些举例说明人的心理的实质:
1. 感知能力:人的心理实质是感知能力,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
例如,当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我们会感知到它的节奏、音量、音色等特征,并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大脑进行加工和处理。
2. 记忆能力:人的心理实质是记忆能力,包括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梦境记忆等。
例如,当我们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我们会将其存储在短期记忆中,并通过重复记忆、联想记忆等方法将其转移到长期记忆中。
3. 思维能力:人的心理实质是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
例如,当我们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我们会运用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情绪和情感能力:人的心理实质是情绪和情感能力,包括情绪调节、情感表达和认知处理等。
例如,当我们感受到快乐、悲伤、愤怒等情绪时,我们会通过表情、言语等方式来表达这些情绪,并且会对这些情绪进行认知和处理。
5. 意志力:人的心理实质是意志力,包括自我控制、目标设定和行动执行等。
例如,当我们设定一个目标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时,我们会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来完成任务,从而实现目标。
心理课件-心理的实质
![心理课件-心理的实质](https://img.taocdn.com/s3/m/854dc9b2b307e87100f69661.png)
叫大腦皮層。 可分為左右兩半球,由胼胝體連接。 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是各種心理活動的中樞。
大腦皮層分區
三條主要的溝、裂 將大腦分為四個葉
中央溝
額葉
頂葉
顳葉
外側溝
頂枕裂
枕 葉
大腦皮層的分區及機能
顳葉——聽覺 枕葉——視覺 頂葉——軀體 額葉——運動
人的心理的實質
——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
“蓋奇再也不是原來的蓋奇了”
內容概覽
第一節 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機能 第二節 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第一節 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機能
一、腦是心理的器官 二、人的神經系統的構造和機能
三、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形式
一、腦是心理的器官
❖ (一)心臟是心理活動的器官 1、從漢字中窺見:思、念、想、胸有成竹、心中有數,等。 2、 孟軻: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3、 亞裏士多德:心臟是思想和感覺的器官。
神經元的分類
按照功能來分類: 1、內導神經元(感覺神經元): 2、外導神經元(運動神經元): 3、中間神經元(介於前兩者之間,起聯絡作用)。
神經元是通過接收和傳遞神經衝動來進行資訊交換的。 大腦加工的也是這種神經衝動。
突觸的含義和結構
突觸: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彼此接觸的部分。 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的衝動的傳導靠突觸。
人的心理反映具有能動性
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動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人在行動之前,對行動的結果有預見性。 ②人能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③人能認識自己、改造自己。
課堂閱讀:
野獸哺育的孩子
心理和教育學家們通過查閱國內外有關資料文獻,發現從十四世紀 五十年代起,各地發現的狼孩、熊孩、猴孩、綿羊孩等多達43例。在國 外,比較典型的有:1968年,在薩爾瓦多發現的一個在野外生活的男孩 ,他在樹林裏攀登跳躍,十分靈巧,尤其投擲十分準確,員警把他抓住 後,交給了心理學家進行專門研究;1970年,在美國加州發現一名與世 隔絕的女孩兒,已13歲,但不會站立,不會控制大小便,更不會說話, 只會嗚咽。後來,心理學教授克蒂絲用了7年時間,專門研究她的語言“ 關鍵期”(3歲)錯過之後能否逆轉的問題;1972年,在印度森林中抓 到一個男性“狼孩”,約3、4歲,四肢爬行,行為表現為狼的習性。經 過9年的教育訓練,智力和健康有了明顯改善,學會了簡單的語言,但反 應遲鈍、健忘、接受能力極差,仍為低能兒。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https://img.taocdn.com/s3/m/69b968a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ca.png)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 动机所驱动的,这些动机包括追求幸 福、满足感和成就感等。
人本主义理论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动机所驱动的,这些动机包括追求幸福、满足感和成 就感等。该理论主张心理学应该关注这些内在动机的实现和满足,以促进人类的发展和成 长。
总结词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所获得的 。
详细描述
观察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直接观察到个体的外部行为表 现,从而推断其内在心理状态。观察法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境,包括自然环境、实验室实
验和临床治疗等。
实验法
总结词
实验法是一种控制性较强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操作来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 影响。
详细描述
实验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控制其他无关变量的 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法可以通过实验室 实验、现场实验和生物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
04
决策与创造力
决策与创造力也是管理心 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它涉及到如何提高组织的 决策水平和创新能力。例 如,群体决策、创新管理 以及问题解决等都是重要 的决策与创造力研究主题。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心理治疗是临床心理学中的 核心内容,它涉及到各种心 理治疗方法的应用。例如, 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 法和心理分析等都是常见的 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评估与诊断是临床心理 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 如何根据个体的心理特点和 行为表现来评估和诊断心理 障碍。例如,人格测验、智 力测验和心理健康量表等都 是常用的评估工具。
预防与干预是临床心理学中 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 到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预防 和治疗心理障碍。例如,心 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常 用的预防和干预手段。
心理的实质 名词解释
![心理的实质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815cbb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d.png)
心理的实质名词解释心理的实质:一种源自内心的复杂过程心理是一个多面性的领域,涉及到人类心智与行为的各个方面。
心理的实质是指背后驱动这些心理与行为现象的本质或基本机制。
1. 内在动机:心理的实质之一是内在动机,即人们内心的驱动力。
内在动机是指人们从内部获得满足和激励的需要和欲望。
这种动机可能包括个人的好奇心、追求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欲望。
通过内在动机,人们能够克服挑战,积极参与学习、工作和社交等活动。
2. 情绪与情感:情绪和情感是心理实质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情绪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的心理状态,涉及到人们对外界刺激的积极或消极反应。
情感则是人们对于事物的主观评价和感受,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等。
情绪和情感在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决策、社交互动和心理健康。
3. 认知过程:心理的实质还涉及到认知过程,即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方式。
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力、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
每个人具有独特的认知方式,这取决于个体的基因遗传、经验和环境条件等因素。
通过认知过程,人们能够掌握新知识、思考复杂的问题以及做出适应性的决策。
4. 基本人格特质: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格特质,这也是心理的实质之一。
人格特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行为和情绪风格,能够影响我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
人格特质包括开放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和尽责性等。
这些特质在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并与个体的情感状态、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等密切相关。
5. 社会影响和文化因素:心理的实质还受到社会和文化影响。
人类是社会性的生物,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工作环境和文化价值观等,它们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等领域来了解这些影响。
总结起来,心理的实质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复杂过程,涉及到内在动机、情绪与情感、认知过程、人格特质以及社会和文化因素等方面。
举例说明人的心理的实质
![举例说明人的心理的实质](https://img.taocdn.com/s3/m/a94c5ae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0.png)
举例说明人的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实质是指人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情感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示例:
1.恐惧:当人们遇到威胁、危险或不可预测的情境时,他们会感到恐惧。
这种情绪可能是本能的,可以激发人们采取适当的行动来保护自己。
2.幸福感:人们经历了一些积极的事情,如得到表扬、感受到爱、赚取了钱等等,会感到幸福。
这种情绪可以让人们更加愉悦、积极地生活。
3.压力:人们在面对高压工作、人际关系问题等情形下,会感到压力。
这种情绪可以挑战人们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但也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
4.自我评价:人们常常会对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特征等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行为和情绪。
5.行为:人们的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成长、社交环境、价值观等。
这些因素会塑造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影响他们与他人互动的方式。
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https://img.taocdn.com/s3/m/933827b831126edb6f1a10bf.png)
心理的实质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涉及最根本的哲学观点和科学观点。
科学心理学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究竟是什么?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清楚的。
历史上,相当长一个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
所以,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如同肺是呼吸的器官,呼吸是肺的机能一样。
(一)人脑的结构从结构上看,人脑并不是简单的一整块,而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器官,它是由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组成的。
其中最发达的部分是大脑。
大脑由左右两半球构成。
其表现覆盖着3~4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半球皮质,简称皮层。
皮层是控制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的管理者和调节者。
皮层表面凹凸不平,很像核桃仁,它是由150亿个脑细胞分6层组成,按不同的密度,大小和类型互相交错在一起。
灰质下面是白质,白质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
这些纤维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相互联系,以利于传递信息。
大脑半球皮质可分为4个部分: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其中额叶是进化过程中最新发展起来的部位。
人脑的额叶得到充分的发展,占皮层表面的29%。
(类人猿只占16%,狗占7%)大脑半球皮质是高级神经中枢,它所进行的神经活动称为高级神经活动。
大脑半球皮质以下的其他部位是低级神经中枢。
二者构成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向全身发出大量的神经,与身体内外的感觉器官、效应器官相联系。
(二)人脑的机能1、大脑的机能。
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贮藏和发布各种信息。
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都把刺激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皮层的加工、整理,然后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
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状况又会报告给大脑,以便进一步调节。
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不对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实质一、科学的心理观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现象,虽然是在人的各种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每个人都体验过或正在体验着的、非常熟悉的现象。
但是,心理现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否有专门的器官,心理现象同物质现象的关系怎样,也就是说,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人们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争论了几千年,产生了许多关于心理实质的不同观点,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心理观,即唯物主义心理观和唯心主义心理观。
1.唯心主义心理观唯心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心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物质的东西是第二性的。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就对神形问题,即心与身的关系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战国时代的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
明代的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之中”。
认为心理是世界的本源,心是万物和宇宙的主宰一些人甚至认为心理是“灵魂”寄附在肉体器官内的表现,人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灵魂活动的结果,灵魂是世界的本源,灵魂独立于宇宙而存在于某一“空间”中,当人降生之后,他就驻入人体,当人死亡时,灵魂就脱离肉体回到它来的那个“空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认为在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由灵魂组成的“理念世界”,在“理念世界”里人们已经获得了一切知识,只是在投胎人世之时,由于肉体的污浊而遗忘了,因此,人的认识、智慧只不过是对灵魂在“理念世界”所获得的知识的回忆。
这种把心理看成是脱离物质的、虚无缥缈的、灵魂的产物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心主义的心理观将心理看做世界的本源,把世界的万事万物看做心理的产物,给心理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甚至将心理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因此,唯心主义心理观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地揭示心理的实质,只是对心理的产生做丁一些虚幻的的、毫无客观依据的猜想而已,它对心理与物质现象关系的认识是错误的。
同唯心主义心理观相反的是唯物主义心理观。
2.唯物主义心理观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
早在战国后期,荀子便提出了“形具而神生”这一唯物主义观点;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范缜在《神灭论》中就提出于“神形相即”和“神用形质”的观点,肯定了“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观点,为正确地认识心理与物质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唯物主义心理观肯定了心理产生于机体的某一特定器官,心理是某种器官的一种机能,但心理究竟产生于哪一种器官呢?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产生心理的器官是心脏。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看到动物或人类由于失血过多而造成昏迷、神志不清或死亡,而推断心脏是产生心理的器官。
我国古代哲学家孟轲认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把心脏看成思考的器官。
这种观点至今在汉语言中还留有痕迹,如:“胸有成竹”、“心中有数”、“计上心来”、“心爱”、“心想”、“心烦”、“心疼”等等,在汉字中几乎所有表示心理活动的字都带“心”旁,如:“思、情、意、恶、恨、感、惧、怒”等等。
把心理与心脏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认为心理是心脏活动的结果。
第二种观点认为产生心理的器官是肝、胆、脾。
认为心理是由肝、胆、脾分泌出来的。
人们常说“胆子小”、“发脾气”、“动肝火”等等,就是受这种观点的影响。
以上两种观点虽然都将心理看作物质——心脏、肝、胆、脾活动的结果,属于唯物论,但对产生心理的器官的看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是错误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产生心理的器官是脑。
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逐步增强了对脑的认识,把心理的产生与脑的活动联系起来,认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
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明确地作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
当时的著名医学家喻嘉言、金正希等也都指出:“脑之上的天门,身中万神集会之所”;作出了“神不在心而在脑”、“人之记性在脑”等正确的诊断。
清代的医学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的《脑髓说》—篇中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科学论断。
经过实验发现,人在睡眠和醉酒时,测其心脏活动并无异常,但精神状态却大不相同。
生理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证明,当脑的某部位受损伤时,相应器官的活动受阻。
比如:大脑皮层的额叶受损,人的活动便失去了方向性,任何偶然的诱惑性情况都会引起其不正确的行为;大脑皮层的顶叶受损,人的活动便失去了均匀性,甚至不能停止已经开始的活动,直到精疲力竭为止;大脑皮层的枕叶受损,人的视觉便会发生障碍甚至失明等等。
又如:“无脑儿”,没有正常的脑髓,也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活动。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已成为科学的结论,那么脑是怎样产生心理的呢?脑作为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特殊的机能,我们只有从不同水平、不同角度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才能进一步理解脑产生心理的活动过程。
1.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1.1 神经元的结构及机能神经系统是由无数神经元构成的,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又称为神经细胞。
人脑神经元的数量大概在100亿以上。
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两部分组成;细胞体由细胞核和细胞质构成,其形体大小不一,多数呈星芒状、锥体形和圆形。
细胞突起由树突和轴突构成,树突和轴突都是由细胞体发出的。
树突,形状如树的分枝,一般较短而且有许多分枝,其作用类似电视的接受天线,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
轴突较长,一个冲经元只有一根轴突,其周围有髓鞘,轴突的末端分成许多小枝,称为轴突末梢。
轴突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外界的刺激,将神经冲动传递给细胞体,经过细胞体整合后由轴突将信息传达到与之相联系的各种细胞,因此,神经元具有接受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神经系统是由无数神经元构成的,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所谓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同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细胞突起的接触部位。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与信息有选择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借助突触,使神经系统的各部分发生联系,使神经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调节机体的活动。
突出有三种类型:轴突——胞体式突触、轴突——树突式突触和轴突——轴突式突触。
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1.2 周围神经系统及机能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构成。
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部和面部,有12对,主要管理头部和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脊神经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有31对,主要管理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
植物性神经分布在内脏、血管和腺体中,支配全身内脏器官、血管和腺体的活动。
植物性神经的活动是自律的、不随意的,故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的机能是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全身的感觉器官和效应器联系起来。
1.3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构成。
脊髓位于脊柱内,上接脑,外连周围神经,是中枢神经的最低部位。
脊髓的基本机能是把由感觉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直接地传导到效应器官,完成简单反射的活动;是脑与周围神经之间的传导通路。
脑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位,它位于颅腔内,人脑的重量占全部中枢神经系统的98%,平均重量为1400克。
女性脑重略轻于男性。
从绝对质量看,象脑比人脑中3倍,但从相对质量(脑重与体重的比值)看,人脑比象脑重得多。
从个体发展过程来看,新生儿脑重390克,9个月时脑重660克,2.5~3岁时脑重900~1000克,7岁时脑重1280克,12岁时接近成人。
由此可见,脑重与心理发展是相关的。
脑由脑干、小脑和大脑构成。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和间脑。
其中间脑又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由于神经系统各部分的机能不同,一般来说,处于有机体部位越高的部分,其机能也越高级;处于机体部位越低的部分,其机能也越简单。
大脑部位最高,其机能最高级;脊髓的部位最低,其机能最简单。
同时,低级部位的活动要受高级部位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这样,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低级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小脑)和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大脑)。
(1)延脑延脑在脑干最下端,后下方接脊髓,背侧为小脑所覆盖。
是心跳、呼吸、血管运动、咀嚼、吞咽、胃肠运动、排泄等活动中枢,对维持生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又称延脑为“生命中枢”。
(2)桥脑桥脑位于延脑与中脑之间,连接小脑两半球。
主要机能是调节肌肉紧张和某些内脏活动。
(3)中脑中脑位于丘脑底部,是视觉、听觉的低级中枢,主要机能是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
(4)间脑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下部,大部分为大脑半球所覆盖并与两半球紧密连接。
间脑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丘脑呈椭圆形。
斜卧在中脑和纹状体之间,结构十分复杂。
除嗅觉外,一切感觉纤维束到达大脑皮层前,都在丘脑有突触接替,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传入转换站”,是皮层下的感觉中枢。
下丘脑位于丘脑下方,视交叉后面,它调节内脏的活动和体内物质代谢,保持体内环境的恒定,它与情绪反应有密切关系。
(5)小脑小脑位于大脑后下方,脑干背面,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其表面是小脑皮质。
来自全身的信息、特别是来自躯干和四肢以及内脏的信息都到达小脑皮质。
小脑的主要机能是协调骨骼肌肉的活动、保持身体平衡。
(6)大脑大脑位于脑干和小脑之上,是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大脑分为左、右对称的两个半球。
(左半球主管语言、数学、思考分析、抽象与逻辑思维;右半球主管音乐、绘画及空间关系的鉴别)。
两半球之间有胼胝体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表面由平均为 2.5毫米厚的灰质覆盖着,这层灰质被称为大脑皮层(或皮质),大脑皮层可以按照神经细胞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不同分成六层,大脑皮层的展开面积为2200~2600平方厘米,纵横折叠成球形窝在颅腔内,使皮层表面突凹不平,突出的部分称为“回”,凹陷的部分称为“沟”或“裂”,以主要的沟(中央沟、顶枕裂、外侧裂)为界,把大脑皮层分成4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大脑是产生心理的主要器官,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下极中枢的神经冲动,引起大脑皮层有关区域神经元的兴奋,于是产生对特定刺激的感觉,管理身体各部分的活动;并通过大脑皮层的分析器的话动,使机体对事物的作用产生知觉、联想、估价以及发出行动的指令;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使感觉器官接受的信息传到中枢之后,中枢能依据信息的意义主动去调节感受器,以便有选择地或更有效地去了解这些信息,同时从中枢传出的指令引起效应器的运动后,这种动作的状况也会反馈给中枢,以便中枢依据其有效性对运动作进一步的调节,使机体的活动更加准确和精细。
在大脑皮层的4叶上,相对集中地分布着几个重要中枢,专司一定的生理、心理机能,称为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区。
额叶上分布着躯体运动中枢;顶叶上分布着躯体感觉中枢;枕叶上分布着视觉中枢;颞叶上分布着听觉中枢。
这些中枢都是执行相应功能的核心部分,其它区域也分散有类似的功能。